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4節 測量平均速度1.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公式?2.怎樣正確使用刻度尺和停表?3.如果想測量一個物體的平均速度,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測量工具?大盤,一圈30s,每小格(分度值) 0.1s小盤,一圈15min,每小格(分度值) 0.5min讀數,先小盤,后大盤3分44秒(不估讀)同學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滑雪或跑下斜坡時,越靠近底端感覺速度越快事實真的是這樣嗎?1.能用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對速度的變化進行探究。2.會將物體運動所經歷的路程或時間分為若干段,測量不同階段的運動速度。3.利用平均速度的思想研究物體的運動。科學探究一般過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單擺ABC擺的等時性體會課堂探究的樂趣,汲取新知識的營養,讓我們一起 吧!進走課堂環節一:提出問題小車沿斜面下滑時,速度是否變化?如何變化?環節二:猜想與假設小車在斜面下滑時的速度可能越來越大實驗:測量斜面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斜面運動模型1、實驗原理:2、實驗器材:小車、斜面、停表、刻度尺環節三:設計實驗實驗裝置效果圖金屬擋板實驗裝置原理圖環節四:進行實驗1、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 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3、根據測得的s1、t1,利用公式v1= 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實驗注意事項1、小車運動的距離為車頭到車頭的距離。2、為便于記錄時間,調整斜面呈較小的坡度,使小車從斜面頂端靜止釋放,可正常下滑即可。3、要保證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沿直線運動。4、測量過程中不可改變斜面的坡度。5、要保證每次測量都從相同高度處釋放。4、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5、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過斜面上半段路程s2與所用的時間t2,算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提問:如何得出小車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根據公式: 計算。環節五:分析與論證V2=t2=S2=V3=t3= t1- t2=S3=S1-S2=V1=t1=S1=平均速度(m/s)運動時間(s)路 程(m)你的數據和其他同學的相同嗎?為什么?不相同。因為斜面的坡度、選取路程等不同;停表記錄時間存在誤差。0.7000.3500.3503.20.1841.30.2181.90.269環節六 分析數據1、從實驗的結果中可以看出 v2<v3,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大,說明小車在做加速運動。2、全程的平均速度:v = = = 0.218 m/s 前后兩段路程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 ≠ 速度的平均值v = =0.227m/s1.一個物體沿平直路運動,由靜止起在10s內加速到20m/s,共運動了80m,該物體在10s內平均速度是( )A.20m/s B.10m/sC.8m/s D.都不對C2.如圖所示的四幅圖是表示物體運動的路程(s)或速度(v)與時間(t)關系的圖象,其中能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A.(1)和(4) B.(2)和(3)C.(2)和(4) D.(1)(2)(3)Ots(1)tsO(2)tvO(3)tvO(4)C3.課外活動時,小明和小華均在操場上沿直線進行跑步訓練。在某次訓練中,他們通過的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兩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B.兩人都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C.前2s內,小明跑得較快D.全程中,兩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D實驗器材實驗結論:物體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快靜止釋放運動距離為車頭到車頭的距離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便于測量時間注意事項金屬片的作用:便于測量運動時間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