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美術 年級 高二 學期 (春季/秋季)課題 時代與變革——為人生而藝術教科書 高中必修美術鑒賞教材學習目標1. 掌握中國現代美術的時代性特點,學會繪畫的鑒賞方法,能夠從形象、構圖和時代背景等方面鑒賞中國現代美術作品。 2. 體會中國現代美術的家國情懷,理解作品的時代意義和精神。課前學習任務1. 了解作品《開國大典》,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色彩和構圖的特點,理解作品時代性的體現,結合紀錄片了解中國現代美術與時代背景的關系及其精神品格,并從形象、構圖、時代背景等方面鑒賞作品。2. 熟悉教材中的美術作品。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引導探究:為什么說中國現代美術是時代之鏡? 通過欣賞作品《開國大典》,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色彩和構圖的特點,理解作品時代性的體現,結合紀錄片了解中國現代美術與時代背景的關系及其精神品格,并從形象、構圖、時代背景等方面鑒賞作品。【學習任務二】自主探究:為什么說家國情懷是中國現代美術的創作精神? 【學習任務三】 對比拓展:為什么說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現代美術的重要特色? (一)畫作創作背景介紹 1947年3月,國民黨軍向陜北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毛澤東親自率領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主動撤離延安,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中轉戰陜北達371天,行程1000余公里,并繼續指揮全國解放戰爭。1941年9月25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分區第1團7連6班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宋學義、胡福才5人,為掩護主力部隊和人民群眾轉移,在狼牙山英勇阻擊日軍3500余人發起的數次進攻,苦戰一天,最后,主動把敵人引至懸崖絕路后跳崖。《怒吼吧,中國!》,這是1935年李樺創作的一幅木刻版畫。這是一幅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象征性作品。20世紀70—80年代,社會處于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藝術家開始表現普通勞動人民,《父親》中的藝術形象來源于一位名普通農民。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親》,最后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為《父親》。我們常常聽到礦區遇難的消息,煤灰一層層落,礦燈晃晃入目光,礦工們,與陰冷潮濕為伴,用汗水與生命換來烏金墨玉,是井巷的逆行者,也是光與火的采集者。畫家周剛16年礦工創作,感受最平凡人間情,用畫筆描述井下英雄(二)嘗試用“四步法”對作品進行賞析,按下列表格要求填寫。 “四步法”鑒賞法轉戰陜北、狼牙山五壯士、怒吼吧中國、父親、礦工馬強描述介紹畫面看到的東西, 畫了誰?有什么顏色?人物形象有哪些細節?分析分析人物之間的關系、空間構圖等,分析畫面的構圖?大小比例?解釋為什么這么畫?推測畫家這么畫想表達的意圖?評價說一說畫面最打動你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推薦的學習資源1. 央視專題片《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作業練習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美術 年級 高二 學期 春季課題 時代與變革——為人生而藝術教科書 高中美術必修美術鑒賞教材作業練習“時代縮影·中國現代美術微展” 自主探究學習 (一)嘗試用“四步法”對作品進行賞析,按下列表格要求填寫。 “四步法”鑒賞法轉戰陜北、狼牙山五壯士、怒吼吧中國、父親、礦工馬強描述介紹畫面看到的東西, 畫了誰?有什么顏色?人物形象有哪些細節?分析分析人物之間的關系、空間構圖等,分析畫面的構圖?大小比例?解釋為什么這么畫?推測畫家這么畫想表達的意圖?評價說一說畫面最打動你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二)參考答案 1947年3月,國民黨軍向陜北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毛澤東親自率領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主動撤離延安,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中轉戰陜北達371天,行程1000余公里,并繼續指揮全國解放戰爭。1941年9月25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分區第1團7連6班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宋學義、胡福才5人,為掩護主力部隊和人民群眾轉移,在狼牙山英勇阻擊日軍3500余人發起的數次進攻,苦戰一天,最后,主動把敵人引至懸崖絕路后跳崖。《怒吼吧,中國!》,這是1935年李樺創作的一幅木刻版畫。這是一幅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象征性作品。20世紀70—80年代,社會處于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藝術家開始表現普通勞動人民,《父親》中的藝術形象來源于一位名普通農民。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親》,最后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為《父親》。我們常常聽到礦區遇難的消息,煤灰一層層落,礦燈晃晃入目光,礦工們,與陰冷潮濕為伴,用汗水與生命換來烏金墨玉,是井巷的逆行者,也是光與火的采集者。畫家周剛16年礦工創作,感受最平凡人間情,用畫筆描述井下英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6單元 主題二 時代與變革——為人生而藝術(學習任務單)——2024--2025學年高中美術·必修 《美術鑒賞》(人美版).docx 第6單元 主題二 時代與變革——為人生而藝術(課后練習)——2024--2025學年高中美術·必修 《美術鑒賞》(人美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