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脊椎動物》教學設計課題:《脊椎動物》科目:初中生物學年級:七年級上冊版本:蘇教版(2024)課時安排:2課時一、課標引領《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能夠概述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通過對脊椎動物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同時增強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比較等方法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蘇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生物的多樣性》第4章《千姿百態的動物》的重要內容。在前面的章節中,學生已經對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類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脊椎動物的相關知識,為后續學習生物的進化等內容奠定基礎。脊椎動物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密切。通過對脊椎動物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樣性,理解生物的進化歷程,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關愛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2.內容結構教材首先介紹了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包括具有脊椎骨、身體分部、感覺器官發達等。然后依次講述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這五大類脊椎動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點,并通過大量的圖片和實例進行說明,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各類脊椎動物的特征。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從脊椎動物的總體特征到各類群的具體特點,逐步深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教材還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概述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舉例說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各類脊椎動物的標本、圖片和視頻等資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嘗試根據脊椎動物的特征對其進行分類,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生物的多樣性,認識到脊椎動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關注脊椎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關愛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主要特征。2.教學難點理解各類脊椎動物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習性的適應性。歸納總結各類脊椎動物的進化趨勢。五、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包括各類脊椎動物的圖片、視頻、動畫等資料。脊椎動物的標本,如魚、青蛙、蛇、鳥、兔等。相關的實驗器材,如魚缸、水槽、溫度計、濕度計等。制作教學卡片,上面寫有各類脊椎動物的名稱、特征和生活習性等信息。2.學生準備預習本節課的內容。收集有關脊椎動物的圖片、資料等。六、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一些動物的圖片,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讓學生觀察并思考它們的區別。 教師提問:“同學們,觀察這些動物圖片,你們能發現它們有什么不同嗎?”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 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區別,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 講解脊椎動物的概念,強調具有脊椎骨是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 利用圖片和模型展示脊椎骨的結構,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脊椎骨的形態和位置。 教師講解:“脊椎動物是指身體內有脊椎骨的動物。”并展示脊椎骨的圖片和模型,讓學生觀察。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指出脊椎骨在動物身體中的位置嗎?”引導學生觀察并回答。 讓學生明確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通過圖片和模型的展示,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脊椎骨的結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魚類 展示魚類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觀察魚類的外形特征,如身體呈流線型、體表有鱗片等。講解魚類的生活習性,如生活在水中、用鰓呼 教師展示圖片和視頻后提問:“同學們,觀察魚類的外形,你們能發現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對它們在水中生活有什么幫助?”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給予指導。小組討論結束后,邀請 小組代表發言,分享討 通過圖片、視頻展示和小組討論,讓學生全面了解魚類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讓學生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的適應性。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吸、靠鰭運動等。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魚類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習性的適應性。 論結果。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和魚類的主要特征。 教師提問:“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誰能來總結一下?”引導學生回顧并回答。 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強化記憶。布置作業 布置課后作業:收集有關兩棲類動物的資料,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特征。 教師說明作業要求: “同學們,課后請大家收集有關兩棲類動物的資料,下節課我們一起分享。” 為下節課的學習做準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二課時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復習導入 回顧上節課所學的脊椎動物的主要特 教師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 通過復習鞏固上節課的知識,同時以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征和魚類的主要特征,提問學生有關兩棲類動物的一些常識問題。 脊椎動物和魚類的相關知識,誰能來說一說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魚類有哪些特點?”引導學生回答。 接著教師提問:“那你們知道哪些動物是兩棲類動物嗎?它們有什么特點呢?”引發學生的思考。 問題導入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兩棲類 展示兩棲類動物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觀察兩棲類動物的外形特征,如皮膚裸露、有四肢等。講解兩棲類動物的生活習性,如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比較兩棲類動物與魚類的異同點,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教師展示圖片和視頻后提問:“同學們,觀察兩棲類動物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它們與魚類有哪些不同呢?又有哪些相同點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并參與討論,給予指導。討論結束后,邀請小組代表發言,分享討結果。 通過圖片、視頻展示和討論,讓學生了解兩棲類動物的特征,同時通過與魚類的比較,加深學生對不同類群脊椎動物特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爬行類 展示爬行類動物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觀察爬行類動物的外形特征,如體表有鱗片或甲、四肢短小等。 講解爬行類動物的生活習性,如生活在陸地上,用肺呼吸,卵生等。 分析爬行類動物對 教師展示圖片和視頻后提問:“同學們,觀察爬行類動物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它們是如何適應陸地生活的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詳細講解爬行類動物 對陸地生活的適應 讓學生了解爬行類動物的特點和對陸地生活的適應,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陸地生活的適應特征,如鱗片或甲的保護作用、四肢的支撐作用等。 特征。鳥類 展示鳥類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觀察鳥類的外形特征,如身體呈流線型、前肢變成翼、體表有羽毛等。 講解鳥類的生活習性,如善于飛行、食量大、消化能力強等。 探究鳥類飛行的奧秘,組織學生討論鳥類的形態結構與飛行生活的適應性,如翼的結構、骨骼的特點、氣囊的作用等。 教師展示圖片和視頻后提問:“同學們,鳥類為什么能飛行呢?它們的身體結構有哪些特點是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并參與討論,給予指導。討論結束后,邀請小組代表發言,分享討論結果。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完善,利用動畫或模型等教具詳細講解鳥類飛行的奧秘。 通過圖片、視頻展示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深入了解鳥類的特征和飛行的適應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生物奧秘的探索興趣。哺乳類 展示哺乳類動物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觀察哺乳類動物的外形特征,如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 講解哺乳類動物的生活習性,如具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恒溫等。 舉例說明哺乳類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如提供食物、皮毛、藥材等,同時強調保護哺乳類動物的重要性。 教師展示圖片和視頻后提問:“同學們,觀察哺乳類動物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它們與其他類群的脊椎動物有什么不同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 教師舉例說明哺乳類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提問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哺乳類動物呢?”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 讓學生了解哺乳類動物的特點和與人類的關系,培養學生關愛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總結歸納 總結脊椎動物五大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它們的異同點,歸納脊椎動物的進化趨勢。 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回顧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主要特征,將其列在黑板上或通過表格形式展示。 教師提問:“同學們,觀察這五大類群的特征,你們能發現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嗎?從魚類到哺乳類,脊椎動物是如何進化的 呢?”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歸納,強調脊椎動物在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等方面的進化趨勢。 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脊椎動物五大類群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理解生物的進化歷程。課堂練習 出示一些與脊椎動物相關的練習題,如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等,讓學生進行練習。 教師出示練習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進行講解和點評,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分析和糾正。 通過課堂練習,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課堂小結 再次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強調重點和難點。 教師提問:“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很多關于脊椎動物的知識,誰能來總結一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 強化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記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回顧并回答。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強調,再次明確重點和難點。布置作業 布置課后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脊椎動物,制作一份手抄報,介紹它的特征、生活習性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師說明作業要求:“同學們,課后請認真完成作業。制作手抄報時要注意內容豐富、排版美觀,可以參考課本和其他資料。” 通過課后作業,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信息收集整理能力。七、板書設計1.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2.魚類3.兩棲類4.爬行類5.鳥類6.哺乳類1.各類脊椎動物的代表動物2.脊椎動物的進化趨勢八、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如圖片展示、視頻播放、實物觀察、小組討論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在觀察、思考、討論和探究的過程中,較好地掌握了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各類群的特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如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講解各類脊椎動物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習性的適應性時,部分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和舉例說明。在小組討論環節,個別小組的討論氛圍不夠熱烈,參與度不夠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小組建設和指導,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此外,在教學時間的把控上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有些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后面的內容講解有些倉促。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更加注重教學環節的緊湊性和時間的合理分配,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總體而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以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和關愛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