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教案【教材分析】本課是“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一課?!暗蹏髁x與 世界大戰的醞釀”敘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敘述三條戰線經過與結 果、中國在戰爭中的作用,“一戰后的國際秩序”敘述戰爭影響下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的主要內容、國際聯盟及影響等。【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初國際秩序的變動。【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通過學習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轉型及不平衡,了解第一次世界大 戰歷史背景及其帝國主義戰爭本質。2.通過學習歐洲戰場、亞洲戰爭,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實,認識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的地位。3.通過學習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主要內容、國際聯盟等,了解戰后國際秩序變動,認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深刻理解戰爭本質。(二)素養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以及影響,認識第一次世界 大戰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2.時空觀念:通過史料和地圖的分析,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去理解, 更有利于帶領學生感悟歷史的魅力。3.史料實證:通過圖片和歷史資料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使學生做到論從史出,提高探 究歷史問題的能力。4.歷史解釋:引導學生合理運用教材史料和圖片來分析問題,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合理解讀,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教學使學生感受戰爭帶來的災難和破壞,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和平的重要 性,努力學習,為增強綜合國力作出時代擔當,堅決地捍衛和平與安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含國際聯盟)。教學難點:20世紀初國際秩序變動。【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講授法、討論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V 導入美術作品反映一定時期社會存在,能夠從側面了解當時歷史。展示一張繪制于1904年的 政治漫畫,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關系,由學生完成角色匹配,引發學 生學習興趣。然后,再展示一副歐洲全圖漫畫,進一步引發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原因的 思考。圖 1圖1中三位人物分別代表英國、法國、德國,請完成角色搭配,他們的神情表明彼此間怎 樣的心態 (挽著手的是英法,穿軍大衣的是德國;英法結成利益聯盟)設計意圖:激發同學們興趣;用圖畫來表現歷史,認識美術的史料價值。V新課講授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通過對展示材料的解讀,全面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形勢,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的原因。材料一 19世紀70年代以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國家 工業生產 在資本主義世界比重 工業品出口 在世界工業品出口份額 對外貿易增長率1870年 1913年 1880年 1913年 1887—1912年英 31.8% 14% 41.4% 29.9% 113.1%法 10% 6% 22.2% 12.9% 98.1%美 23% 38% 2.8% 12.6% 173.3%德 13.2% 16% 19.3% 26.5% 214.7%提問:材料一反映此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怎樣變化 【參考答案】整體都有發展;美國、德國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德國;英法相對緩慢,經 濟實力下降。材料二 1899年,德國外交部長皮洛夫在演講中說:“如果英國人談論建造大列顛帝國, 法國人談論建造新法蘭西帝國,俄國人談論占領亞洲領土,那么,我們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 國……對我們來說,沒有強大陸軍,沒有強大海軍,而要獲得幸福,那是萬萬辦不到的。”——王春來等《16—19世紀世界史文獻選編》提問:材料二反映德國將采取怎樣的措施 根據教材82頁第二段,指出當時國家間矛盾 (展示圖2)圖 2【參考答案】積極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奧匈帝國與 俄國矛盾。材料三 如果法國進攻意大利,德奧給予意大利軍事援助;如果法國進攻德國,意大利負有同樣的義務;如果三個盟國中任何一方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強國的進攻時,其他兩國保證給 予援助。——德意奧三國同盟條約(1882.5) 提問:受德意奧同盟條約影響最大的國家是哪個 該國采取了什么措施 【參考答案】法國。擴軍備戰,與英國、俄國結成軍事同盟。 材 料 四 表 1 “一戰”前局部沖突。事件 概要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4年,法德為爭奪摩洛哥控制權幾乎爆發戰爭,因英國支持法國, 德國退讓。波斯尼亞危機 1908年,奧匈帝國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進行戰爭 動員并向俄國求援。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態度強硬,向塞爾維亞 和俄國發出最后通牒。俄國未做好準備,不愿卷入戰爭,塞爾維亞 屈服。這場危機是塞、俄與奧、德關系惡化到無可挽回的地步。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德國炮艦“豹”號開進摩洛哥港口,英國以海軍進入戰備 狀態支持法國并對德國施壓,迫使德國妥協。意大利侵略土耳其戰爭 1911年,意大利侵入土耳其在北非屬地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飛機 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1912年土耳其被迫默認兩地轉歸意大利。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2年,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今黑山共和國) 組成巴爾干同盟發動了反對土耳其的戰爭,使土耳其幾乎喪失在巴 爾干全部領土,被迫求和。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3年,巴爾于同盟因爭奪戰利品而分裂,發生戰爭,使得巴爾干 分成兩大集團: 一方的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處在俄法影響之 下,另一方的保加利亞、土耳其獲得奧匈帝國和德國支持。展示表格內容,學生了解第一次世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局部戰爭中不斷積累、 激化,同時用史實解釋了為什么巴爾干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為什么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 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直接原因)。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1.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 界的狂潮。2.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根本原因) 3.歐洲列強之間形成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俄奧矛盾等基本矛盾。4.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國際局勢日益緊張。 5.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歐洲主戰場時間 1914年7月—1918年11月戰線 與 交戰 雙方 西線 英法軍隊對陣( ),是( )性的戰場。東線 德奧聯軍對陣( )南線 奧軍對陣( )與( )戰爭 階段 與 重大 戰役 第一階段 1914年 1914年,德軍進攻法國,( )戰役,標志著德軍 ( )破產。 同年日本占領了德國在中國的( ),1915年向中 國提出( )。第二階段 1915—1916年 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了( )和( ) 戰役,雙方傷亡摻重。同年,英德在( )海域進行海 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海上封鎖。第三階段 1917—1918年 1917年,( )( )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在 ( )后,于1918年退出了戰爭。1918年11月11日, 同盟國失敗,大戰結束。結合教材第84頁《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西線、東線和南線》,參照上表對第一次 世界大戰過程進行敘述。(二)一戰中的中國閱讀教材第84頁第二段、第85頁“歷史縱橫”及“一 戰中的華工在英國軍官帶領下去前 線挖戰壕”圖,指出一戰中的中國處于怎樣地位 產生怎樣影響 【參考答案】日本加緊侵略中國,1914年日本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1915 年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以工代戰”,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作用:為協約國勝利 提供一定保障;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教師引導:對比教材第84頁“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西線、東線和南線”圖、第86 頁“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和中東領土變遷示意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國家發生的 主要改變,并說明變化的主要原因。學生對比圖片得出結論:德國面積縮小、奧匈帝國解體;俄國變成社會主義蘇聯;出現波 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芬蘭、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家。原因:同盟國戰??;巴黎和會簽訂《凡爾賽條約》;俄國十月革命;東歐民族主義發展。材料一: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伍德羅 ·威爾遜提出《世界和平綱領》,即“十四 點”原則,其要點為:I. 公開的和平條約,必須公開締結……Ⅱ.領海以外,無論平時或戰時,必須保持公海航行的絕對自由……Ⅲ.盡可能地消除一切經濟壁壘,建立平等的貿易條件。 IV.各國軍備必須裁減至符合維持國內安全的最低限度 V.對所有關于殖民地的要求作出……調整。XIV.為了大小國家都能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 性的國際聯盟。——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 ·現代部分》 分析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的動機及其影響?!笆狞c原則”實踐情況怎么樣 【參考答案】謀求美國對世界的領導,維護世界和平。為巴黎和會提供意見,緩和帝國主 義間、帝國主義與殖民地矛盾,促進國際政治新發展。實踐:美國沒能夠形成對世界的絕對領 導權;成立國際聯盟,英法控制,但美國沒有加入;有些原則落空。材料二: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及 半數的鋼鐵工業。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萊茵河西岸 的領土由協約國軍隊占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據《凡爾賽條約》整理巴黎和會之后,由于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凡爾賽條約,也拒絕加入國際聯盟,因此戰勝國 企圖通過對戰敗國締結和約的方式建立戰后全球新秩序的努力并未獲得完全成功。列強在遠東 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不斷沒有解決,反而愈顯尖銳。——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卷提問:材料是表明巴黎和會有怎樣的特點 一戰后的全球秩序發生了怎樣變化 【參考答案】嚴厲制裁德國;締結和約建立戰后全球新秩序沒有完全成功;沒有解決列強 在遠東太平洋矛盾;戰后列強利益分配不均衡。建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焦點日亞太地區中國) (不公平、矛盾、脆弱戰后國際秩序領導權美五國源軍比例英美日法意)巴黎和會1919年英 歐 洲 美均衡政策 法 獨霸歐陸(5:5:3:1.75:1.75) (領土被縮減)英 法德國(四國條約)理葬英日同盟(殖民地被瓜分) (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 (美英平分霸叔共同支配中國)凡爾賽條約其它戰敗國的條約軍事被削弱(華盛頓體系) (國際聯盟)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北非的秩序 確 立 了 列 強 在 亞 洲 太 平 洋 地 區 的 秩 序展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知識架構。學生閱讀教材87頁“國際聯盟”內容,提問:談談國際聯盟的進步性與局限性。進步性:第一個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促進國際政治發展。局限性:體現凡爾 賽—華盛頓體系,成為大國控制國際事務工具;“全體一致”原則,無法制止戰爭;作用發揮 有限。材料三:你們可以奪走德國的殖民地,將他的軍隊裁減到只能建立一支警察部隊的數量, 將他的海軍降到五等國家水平。這一切終歸毫無意義,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 那么他就會找到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勞合 ·喬治《楓丹白露備忘錄》(1919.3)在反對戰爭的工人中間,存在著一種不僅是不滿,而且是忿怒和反抗的強烈意識。所有現 存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歐洲各地廣大人民的懷疑。——貝克《伍德羅 ·威爾遜和世界和解》不滿的呼聲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我們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藥庫上,總有一天 ,一顆 火星便能將它點燃。——西摩《豪斯上校的私人文件》提問:材料反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戰后國際關系、國家社會秩序產生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激化德國民族復仇,增加世界不穩定因素;懷疑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社會秩序; 人民反對戰爭、要求和平。【課后拓展】材料 20世紀60年代,德國史學界展開了著名的“費舍爾大辯論”,第一次世界大戰德 國“完全責任說”由此成為定論,并歷時半個世紀。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以及新時期德國經濟和 國際政治地位的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敘事模式發生了轉向,“歐洲敘事”逐步代替了“民 族敘事”。學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責任問題產生了多種觀點,“德奧主要責任說”“塞爾維 亞承擔共同責任說”,以及“大國集體責任說”等逐漸成為共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源問題 上,研究也呈現多元趨勢。學者們開始關注戰前大國的心態變化、高層政治和軍事人物的活動, 并討論戰爭能否避免的問題。——摘編自徐健《21世紀德國學界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責任和起源問題的討論》(1)列舉材料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責任和起源問題的主要觀點。(2)概括材料中關于德國史學界產生多種觀點的原因。(3)談談你對德國史學界產生多種觀點的認識。 【參考答案】(1)德國“完全責任說”“德奧主要責任說”“塞爾維亞承擔共同責任說”“大國集體 責任說”。(2)時代的變化,德國經濟和政治地位的變化,敘事模式的變化,研究的多元化。(3)德國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責任和起源問題的歷史研究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和政治 地位的變化、研究視角等方面的變化而轉變,從而產生新的歷史認識;但也存在短時段研究歷 史,缺乏長時段認識歷史的不足的問題,應當以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進行科學地分析研究; 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研究依然有其現實的積極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