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整體單元設計第四單元 山鄉牧童教學要求一.單元總要求這是以"牧童"為中心的主題單元,通過欣賞、演唱不同形式、不同體裁、不同地區的音樂作品,感受了解音樂所表現的不同意境;了解我國著名音樂作曲家賀綠汀生平秩事及他的相關作品,豐富學生的文化視野。通過唱歌、欣賞和個表演等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音樂傳達給人們的不同情緒,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二.具體要求1.鼓勵學生體驗、參與各項音樂活動 ,引導學生用真摯自然的歌聲表現歌曲。2.能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演唱歌曲春晚,表現出歌曲寧靜美麗的意境。能背唱這首歌曲。3.繼續進行二聲部合唱的訓練。4.通過學唱歌曲《牧童》和欣賞童聲合唱《山童》,感受和唱歌曲帶給人的美妙和聲以及不同國家的音樂風格。5.欣賞《牧童短笛》,掌握作品的曲式結構,理解作品所表現得意境。6.了解我國著名音樂作曲家賀綠汀生平秩事及他的相關作品。教學準備1.教具:有關音樂、歌曲的范唱。2.錄像資料:有關我國著名音樂作曲家賀綠汀的資料和其它錄音作品。3.ppt課件教學重點:1.二聲部歌曲。通過學習歌曲《牧童》,加強二聲部的訓練,使學生具有二聲部演唱的能力。培養合作意識,因用歌聲表現歌曲描繪得意境。2.用運自主學習的方式,了解我國著名作曲家賀綠汀生平秩事及他的相關作品。教學難點:學習二聲部歌曲《牧童》。教學課時四課時教材分析1.《牧童》《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暢,節奏輕快,加上簡單和諧的二聲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麗牧場歡快放牧的情景展示在人們眼前。歌曲結構規整,分為四個樂句,一、二、四樂句節奏完全相同,演唱起來十分輕松;第三樂句連續運用切分節奏使音樂富有動感,整首歌曲充滿活力。2.《牧童短笛》賀綠汀(1903-1999),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游擊隊歌》、《春天里》、《搖籃曲》、《森吉德瑪》等膾炙人口的歌曲。《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鋼琴小品。全曲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用對位手法寫成,左右兩手各演奏一個聲部。音調純樸、清雅,意境恬靜,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第二部分的情緒與第一部分形成鮮明的對照。此處節奏較快,音調活潑、跳躍,好像笛子在吹奏,又好像牧童在田野中追逐嬉戲。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音調稍稍作了裝飾變化,情緒顯得十分安謐,使樂曲更加充滿著詩情畫意。3.童聲合唱《山童》這是一首采用西南地區風格音調譜寫成的童聲合唱曲,歌唱曲調生動活潑,作曲家在音樂中采用諸多滑音、倚音、變音,構成了作品特有的風格。歌曲以我的視角,歌唱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和富有生機的世界。旋律歡快、節奏自由,情緒活潑。《牧羊姑娘》這首樂曲是根據同名歌曲改編而成的雙簧管獨奏曲。原歌曲敘述就是一個窮苦的牧羊女的凄涼生活。歌曲共有兩段歌詞,樂曲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四個樂句構成的單一趨勢。第二部分音樂是在主題旋律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和發展。第三部分是悲涼的主題旋律重現,將孤獨的牧羊姑娘和饑餓的羊兒留在那暮色降臨的山坡上5.唱歌《村晚》這首歌曲是作曲家白城仁以宋代人雷震的詩《村晚》為詞譜寫成。《村晚》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大意是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的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含著一樣,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隨意的吹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副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歌曲的音樂特點比較鮮明,其旋律十分優美、質樸,采用了重復變化重復、模進、自由模進等創作手法。節奏鮮明而統一,結構工整。從整體上看,前半部分音域較低,后半部分音區升高,力度有所加強。歌曲的后半部分運用了二聲部合唱的方式,和聲手法雖然簡單,但非常生動和諧,音樂更為飽滿均衡,其表現力也更為豐富,使歌曲顯得愈加詩意盎然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學唱歌曲《牧童》教學目標1.能用輕快明亮的聲音演唱二聲部合唱歌曲《牧童》,表現歌曲歡快的情緒。2.通過學習,讓學生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培養學生演唱二聲部合唱的能力。3.感受切分音節奏,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把這種節奏所表達的快樂情緒用歌聲表達出來。教學過程一、音樂游戲。1.聽音模唱。教師彈奏單音,學生用u模唱音高。2.和聲練習。教師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教師演唱一個音,學生演唱這個音的上方三度音(例如,教師唱1,學生演唱3;教師演唱2,學生演唱4)。二、感情導入。1.談話。2.欣賞《牧童》樂曲。3.提問:這首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三、學習歌曲1.旋律記憶再聽音樂。提問:你覺得樂曲可以分成幾句?你能夠記住并哼唱那句?2.視唱歌譜以小組為單位,學習歌譜。視唱高聲部旋律。提問:你覺得樂曲描寫了什么樣的情景?3.突破節奏難點:你覺得歌曲的那一句最富有跳躍感?4.介紹曲名。5.學唱二聲部旋律。A.再完整地聽歌曲。提問:B.教師出示二聲部旋律,視唱二聲部旋律。C.完整演唱歌曲旋律。6.視唱歌詞。四、總結。五、作業尋找斯洛伐克的相關材料。六、課后反思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欣賞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教學目標1.能夠認真欣賞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感受樂曲歡快的情緒,理解樂曲所表現的意境,掌握作品的曲式結構,熟悉作品音樂主題。2.了解賀綠汀的生平及其代表代表作品。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歌曲《牧童》。提問:歌曲的曲名?大家一起來唱一唱。二.初聽樂曲《牧童短笛》。提問:樂曲可以分成幾段?幾段的速度有什么不同?三.分段欣賞:仔細體會各樂段的情緒,并機異地一段的主旋律。1.第一樂段:樂曲的速度、情緒是怎樣的?你聯想到了什么?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出示第一段的主旋律,并在教室的伴奏下哼唱主旋律。2.第二樂段:樂曲的速度發生什么變化?情緒是怎樣的?你聯想到什么?請你用線條表現音樂旋律的特點。(快速、旋律跳躍、節奏歡快、情緒熱烈)3.第三樂段:聽一聽,這一段與前面的那一段相似?有什么不同?(與第一段相似,音多了,節奏密集)四.完成書上的練習。五.完整欣賞:請學生談一談自己對這部作品的感受?六.引導學生運用詩歌、繪畫、律動等方式表現作品。以小組為單位,發揮各組優勢,選擇一項進行活動。七.了解賀綠汀的生平及其代表代表作品。八.課后反思第三課時《村晚》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能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演唱歌曲《村晚》,表現出歌曲寧靜、美麗的意境。能背唱這首歌曲。 2.認識反復跳躍記號,能在歌曲演唱中正確表現反復跳躍記號。 教學重點: 感受歌曲的鄉村寧靜美麗的意境,組織學生愉悅有序地參與歌曲學習。 教學難點: 歌曲中反復跳躍記號和弱起小節的準確演唱。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一定讀過很多古詩吧!今天,我們在音樂課上來學唱一首古詩,一起來感受這首詩的意境,請聽歌曲《村晚》。 怎么樣?聽出它的速度了嗎?(中速) 這樣的速度傳遞給你怎樣的聽覺感受?(安靜,優美,悠閑) 讓我們隨著音樂動一動,把這樣的情緒也傳遞給老師。 師:老師看到大家有人晃動身體,有人用手畫出優美的旋律,還有人畫出長長的弧線。你們來說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回答。旋律很優美,感覺很悠長,我聽到有些音很長。 【設計意圖】:用古詩的意境直接導入歌曲,感受速度、情緒,同時,也為學生營造安靜自然的聽覺氛圍,身體的聲勢動作更貼切歌曲的旋律速度及節奏的表達,為下一步學習歌曲做鋪墊。 二. 學唱歌曲,感受意境。 1. 師:這位同學真用心,還能聽出一些長音呢?來觀察樂譜中的節奏有什么特點呢? 生:每句節奏都相同,師:你觀察的真仔細! 生:還有弱起。師:你的音樂知識真豐富!哪個地方是弱起小節呢? 生:歌曲的第一小節就是弱起小節。師:你說的很準確。 師:樂曲一般都是從強拍開始的,弱起小節就是在樂曲的弱拍或次強拍開始,也叫不完整小節,首尾相加就是相當于一個完全小節。 師:這首歌曲是四四拍的。大家還記得四四拍的含義嗎?一起來說。 它的強弱規律呢?誰還記得,能給我們示范一下嗎? 你學的真扎實。 師: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歌曲的節奏型。 誰來試著讀出來,能用手畫出節拍嗎?大家一起來試試吧。最后一小節有幾拍?對,三拍,那么第一小節和最后一小節加起來就是四拍啦。 2. 老師來想給大家唱一唱,同學們聽聽歌曲有幾部分? 生說出歌曲分兩部分,第一遍古詩是第一部分,后面重復的是第二部分。 大家認同嗎? 3. 介紹古詩,學生朗讀歌詞。 那讓我們按照剛才的節奏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吧。 師:同學們讀的有板有眼。 唐宋時期是中國詩詞造詣的高峰時期,這首詩就是來自宋代詩人雷震之手。 通過詩句你眼前會浮現什么樣的畫面?生回答。 師:是啊,同學們,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含著一樣,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隨意地吹著不成調的曲子。 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師:如果你是畫面中的小牧童,你的心情怎樣? 生:悠閑,自在,非常美的田園生活。 【設計意圖】:在此處加入歌曲的詩意解釋,意在使學生在對歌曲有一定畫面感的時候,老師解釋大意,同時畫面引入,這樣學生自然的就被帶入了寂靜,美麗的鄉村美景,配合音樂,更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產生情感共鳴,加深對歌曲的情感解釋,教師無需過多語言解釋便可完成重點教授呢。4.旋律游戲。 師:是啊,正是這樣美的詩句與作曲家那巧妙的節奏,音高,速度的完美結合,才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首優美而富有詩情畫意的歌曲,讓我們一起為歌曲的第一部分做個旋律游戲吧。老師邀請四位同學來唱唱這些旋律,誰愿意來加入我們? 你們試著先唱唱,準備好了嗎? 好,你們跟著老師的琴帶領大家來唱唱吧!有請第一位,下一位...... 師:你們的識譜能力可真強,都可以當小老師啦. 大家演唱的是歌曲中打亂的順序,現在有你們根據歌曲的旋律,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大家商量一下吧!好,第一句在哪里?我們一起來按照他們排列的順序試著唱一唱.怎么樣?他們排列的正確嗎 那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吧!(聽第一部分音樂)你們的音樂感知力可真強,老師為你們點贊!謝謝你們。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吧. 4. 第一部分學唱 我們再來完整唱唱這段旋律吧!大家注意最后一句的音準,再來跟老師唱唱。 這么美得旋律加上歌詞會更好聽,趕緊讓我們來填詞演唱吧 大家感覺這段旋律情緒怎樣?優美,寧靜,好像是在欣賞美景,悠閑的散步。 那大家覺得用怎樣的力度適合來表現這樣寧靜,美麗的畫面呢? 生:弱 同學們的音樂感覺可真不錯!讓我們用弱的力度跟琴再唱一遍吧。 5. 第二部分學唱。 師:同學們的聲音真好聽,老師仿佛看到了寧靜,美麗的鄉村景色。 那讓我們趕緊來學習歌曲的第二部分,請聽,這部分跟剛才的第一部分情緒發生變化了嗎? 生:音變高了,情緒更加激動啦,力度呢?中強。 大家聽得可真認真,我們跟琴用la來模唱一下這段旋律,加上歌詞吧。 三. 探究學習,深入感悟。 師:小牧童也被你們動聽的歌聲吸引了,我們把他請出來吧! 小牧童提出問題:發現歌譜中的特殊記好了嗎?知道怎么演唱嗎?(展示完整歌詞) 生:我看到了反復記號, 師:你來說說怎么演唱嗎? 那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啦(板書)誰來說說應該按照什么順序? 那我們來學唱反復后的結束句。注意結束句的四分休止符,要休止一拍,最后八分音符演唱要輕巧,有彈性! 我們來完整演唱歌曲,注意反復記號的演唱! 小牧童又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邀請身邊的小伙伴當一回小領唱吧! 好,我們把第一部分作為領唱,第二部分大家齊唱。 【設計意圖】:音樂知識通過情景創設來自然引入更能加深學生的音樂記憶,采用學生先來解釋音樂知識,教師后教授體現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學生更易接受。 四. 老師二部加入。 這一次啊,老師也有感而發也想加入你們。音樂,起 領唱同學的聲音真好聽,非常純凈,大家的齊唱也讓歌曲更深情啦。 師:有誰發現老師的聲音在你們唱的哪個地方加入了? 對,歌曲的第二部分,那我和你們合作演唱是哪種演唱形式呢? 生:合唱。大家覺的好聽嗎?合唱的加入,歌曲更加飽滿,更具詩情畫意啦! 師:歌曲的第二部分就是合唱,下節課來學習和探索歌曲的二部合唱。 【設計意圖】:教師簡單的合唱演唱,讓學生直觀感受二部旋律,配合學生的演唱,體會歌曲的情緒更加飽滿,這樣的設計再進行演唱就能達到以情帶聲的目的。 五,小結。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愛。讓我們把藏在古詩中的美大聲唱出來吧! 背唱歌曲,課件美景播放!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歌曲《山童》《牧羊姑娘》教學目標欣賞歌曲《山童》、《牧羊姑娘》,了解、感受中外不同風格的同一題材和體裁的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教學過程一.導入。二.分組匯報斯洛伐克的相關材料。斯洛伐克位于歐洲心臟地帶,是東、西、北歐和巴爾干文化的交匯處。斯洛伐克不僅有著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遺跡,還有豐富的民間文化和藝術,民歌、民樂、民間服飾和舞蹈、抒情的和表現熱烈的詩歌,絢麗多彩,因地而異。斯洛伐克的民歌常常是以四小節為單位的旋律,據對稱構造。和聲以三和弦為主,具舞蹈性。三.演唱歌曲:學生運用已掌握的音樂既能填唱歌曲。教師對較難得地方進行指導。四.用不同形式演唱歌曲。1.提問:歌曲運用了哪兩種形式的不同的效果?2.選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想象。3.用較快的速度、明亮的音色,表現早晨牧童高高興興地去放牧;用稍慢的速度,寬厚的音色,描寫傍晚夕陽西下的牧童牽著牛回家。五.欣賞《牧童》、《牧羊姑娘》的不同演唱形式。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欣賞不同形式的演奏中,體驗音樂帶來的不同感受,已達到豐富情感體驗,擴大音樂視野的目的。六.欣賞歌曲《山童》《牧羊姑娘》。1.初步感受體驗中外歌曲的不同風格。2.這是一首中國作品,它是一首描寫山里孩子的歌。提問:這首歌曲的情緒怎樣?它和《牧童》《牧羊姑娘》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