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教材分析(一)新課標中中國古代史內容總覽《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節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為中國古代史內 容部分,本冊教材主要講述了從史前文明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古代中國政治、 經濟、思想、科技文化等內容。(二)從社會性質演變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節選自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本單元 主要講述中國早期王朝——夏商周。夏商周時期是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 會的過渡,夏朝至西周是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社會,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 力的發展,周天子統治權威逐漸衰落,經濟上的井田制逐步瓦解,政治上的分封 制不斷被侵蝕,思想文化上學在官府逐漸被打破私學逐步興起,各諸侯國廣納賢 才,積極推行變革,搶占時代先機,逐步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尤其是秦國的 商鞅變法,不僅為秦統一中國奠定基礎,更推動了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三)從教材內在邏輯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節選自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本單元 主要講述王朝性質的形成與演變?!稇饑鴷r期的社會變革》主要是承接春秋時期 的動蕩變化,進一步在政治上瓦解分封制、在經濟上破除井田制、在思想文化上 各諸侯國任用各學派學說謀劃新發展,最終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一躍成為強國,并 最終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因此本課在教材整體上發揮承 上啟下的作用,體現教材內在邏輯性。核心素養注重史料實證,分析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出現的社會條件,理解戰國時期社會 變革的重要歷史意義,理解政治與經濟的相互關系;通過講述商鞅變法作用理解 改革要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教學目標《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應確立基于核心素養五位一體 的綜合性教學目標,改變以往機械地分別列出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與價 值觀的目標表述。因此根據新課標要求特制定教學目標為:1.知道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戰爭等基本史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知道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意義,認識到改革是社會發展、國家強大的動力。 (歷史解釋、唯物史觀)3.知道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國古代勞動 人民的智慧。 (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 點 :戰國七雄與商鞅變法。依據: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的主要政治勢力, 對于時代的發展走向具有關鍵性作用而商鞅變法使秦國從群雄中脫穎而出,直接 決定了歷史的發展趨勢。難點: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表現和影響。依據: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體現在 經濟、軍事、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有相當的難度,其 產生的影響更是具有綜合性、持久性,學生難以理解。教學方法《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部分提出,教師應根據課 程標準要求、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狀況,采用多樣的、適宜 的教學方式方法。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情和客觀條件本課特采 用:(1)講授法(2)多媒體演示法(3)問答法(4)小組討論法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出示《春秋爭霸形勢圖》與《戰國形勢圖》提問學生有何變化 并播 放紀錄片《風云戰國之列國》相關片段,提問學生使秦國實現變法圖強的 主要改革者是誰 設置懸念,引入新課。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誰主沉浮——戰國七雄1.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33頁正文第一段,了解戰國七雄的由來。教師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說明:教師補充:戰國七雄是指:北燕、南楚、東齊、西秦與韓趙魏。記憶要點方 位加名稱,記憶口訣:冬起(東齊)北燕南處(北燕南楚),盡分(三家分晉) 西秦樂。2. 探究韓趙魏與田氏代齊反映戰國時期權力呈現怎樣的特點 (西) (周)禮崩樂壞諸侯級制卿、大夫(權力下移)士民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圖示分析趙氏、魏氏、韓氏及田氏奪權說明了什么 他們 奪權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重要標志作用 教師補充:說明分封制奔潰,奴隸主貴族統治瓦解。原因:(1)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私田大量被開墾, 實力增強;(2)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而引起社會 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的變化。標志: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標志著戰國時代的開始。3. 猖獗的兼并戰爭出示材料:材料一: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睹?子 ·離婁上》材料二:春秋時期,大的諸侯國兵力也不過六、七萬人。而在戰國時期,隨 著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軍隊人數成倍增加,如秦、楚兩國兵力都達百萬,齊、 趙、魏、韓、燕等國的兵力也都有數十萬。 ——《相關史事》學生根據材料自主分析戰國時期戰爭特點,教師補充說明:特點: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作戰時間長、傷亡大。出示《春秋爭霸形勢圖》與《戰國形勢圖》,并結合教材33—34頁相關內 容,提問有何變化 又有哪些著名的戰爭 影響如何 (分組討論)a教師在小組代表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說明:變化:(1)諸侯放棄“尊王攘夷”,公開提出訴求,各自為政,發展實力,拓展疆域。 (2)戰爭性質由爭霸轉變為兼并,戰爭結果是諸侯國數量減少,統一趨勢愈發明顯。著名戰爭:著名戰役 交戰方 典故 影響桂陵之戰 魏、趙、 齊 圍魏 救趙 避免了魏國繼續做大;保全了趙 國;提升了齊國的戰略地位馬陵之戰 魏、齊、 韓 增兵 減灶 齊國強大起來長平之戰 秦、趙 紙上 談兵 秦軍獲勝,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影響分析:教師出示材料材料一:墨子作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 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他主張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 反對強凌弱的戰爭。材料二: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睹献?·離婁上》教師補充總結:消極影響:造成巨大的社會破壞,喪失大量民眾的生命與財產;積極:(1)加速統一趨勢的形成;(2)促進民族交融、推動社會變革、助 推思想繁榮。目標導學二:引領時代——商鞅變法1. 各國變法背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5頁“商鞅變法”第一段,并出示材料明確當時社 會現狀變法已是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2. 商鞅變法背景(1)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變法前秦國狀況材料一:正是這個地處邊陲、被視為野蠻、落后的最爾(形容比較小的地區) 小國,幾百年后卻打敗了經濟高度繁榮、文化異常發達的六個關東大國。——《中國通史 ·第二卷》材料二: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 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 與之分土。——《資治通鑒》教師在學生回到的基礎上總結:西陲小國,諸侯卑秦;孝公繼位,圖強改革。 商鞅變法的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商鞅變法基本概況學生閱讀教材35頁“商鞅變法”正文第二段,以表格的形式呈現,教師在 學生回答基礎上,補充完整:商鞅變法基本概況時間 公元前356年重要人物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目 的 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結 果 綜合國力大為提升,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期,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4. 商鞅變法具體內容及影響學生自主閱讀教材35頁“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加強了中英對地方的控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一度量衡政治經濟)(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兵 強材料一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一次成功的變革記為新發,他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 的國家,并且為以后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材料三:(十年“行法十年,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br/>百年長平之戰,坑趙卒四十萬。(前260年)百三十年“六王畢,四海一。”(前221年))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材料,分組討論分析商鞅變法的影響,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 礎上,進行補充說明:商鞅變法的影響: (1)商鞅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 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 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 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2)伴隨著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和各國的變法圖強,戰國時期的社會 經濟也迎來了進一步的發展。戰國時期,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5.在歷史中遇見地理—一秦國強大的地基(跨學科融合))(地緣關系交山中原南陽個江東平原江漢平原部陽潮平原)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分析秦國強大的原因,教師予以補充說明:(1)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土壤肥沃,為秦國經濟的繁榮提供堅實的基礎;(2)位于第二階梯,地勢高于六國,并且關中平原易守難攻,形成天然屏障;(3)地處邊緣,難受兩面夾攻,周邊幾乎是較小部落,不易遭受大國牽制,有 廣闊的發展空間;(4)鄭國渠與都江堰提供便利的灌溉條件,且降水充足。目標導學三: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1. 經濟發展的表現戰國時期的雙鐮鐵范 戰國時期楚國龍鳳虎紋絲織物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結合教材36頁相關內容,概括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教師補充完善: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日趨普遍,牛耕進一步推廣,耕作技術進步,農業生產進 一步發展。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商業日益發達,貨幣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中 心城市。2.造福千秋萬代的都江堰(1)閱讀都江堰示意圖,結合教材37頁內容,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時間、人物、 功能、影響。師生共同歸納:時間 公元前256年地點 成都附近的岷山上人物 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作用 防洪、灌溉、水運等影響 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為秦國統一六國 奠定經濟基礎((2)根據都江堰設計理念,感受歷史與自然的融合(跨學科))設計理念:尊重、順應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實現人、地、水三 者的高度協調。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 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做到堤防、分水、泄洪、 排沙、控流相互依存,融為一體,保證防洪、灌溉、水運充分發揮作用。((3)根據都江堰設計科學,感受歷史工程中的物理學之美(跨學科))凸岸 凹岸流飛沙堰的排沙原理是流體力學中的彎道回旋流原理,是水流在彎道段內作曲線運 動所產生的離心力,使表流指向凹岸,底流指向凸岸,在斷面內形成封閉的橫向 環流。此環流與縱向水流結合在一起,形成順主流方向呈螺旋形向前運動的水流, 進而達到排沙的目的。課堂總結戰國在春秋的基礎上其變化的程度更深,更加趨向新的制度的形成,在這 一時期整體特征是“亂中有變,變中有向”。政治上,各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演 變為兼并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動亂,同時兼并戰爭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結束,使國 家逐漸走向統一。在兼并戰爭的同時各國紛紛實行變法改革,以求富國強兵,鞏 固統治、實現對外擴張。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由于各國 在變法中不斷求強變富,經濟得到顯著發展。福澤千秋萬代的都江堰便在此時修 建,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鞏固新知(一 )小試牛刀1.有人曾經說“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這一評價旨在說明(A )。A.商鞅變法成效巨大 B.西周實行分封制C.春秋時期諸侯稱霸 D.戰國時期大國爭雄2.岷江出山口彎道處的分水堤將岷江分為兩條江;內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 主要用于航運和灌溉;外江通往長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結合彎道環 流原理,實現了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材料強調了都江堰的修建 (B)A.不違農時,尊重規律 B.乘勢利導,因地制宜C.人定勝天,天順人愿 D. 聽天由命,逆天無功(二)作業布置1.制作本節課知識點思維導圖2.課后查看都江堰相關資料感受古人智慧,撰寫300字感悟。板書設計(制瓦解,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齊、楚、燕、韓、趙、魏、秦由爭霸轉變為兼并各諸侯國紛紛變法改革以求富國強兵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戰國時期的秦國綜合國力大增,為日后統一中國奠定基礎農業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造等于工業發展可觀商業與城市生產工具:進一步推廣水利工程:千秋鐵器更多使用,牛耕都江堰的修建,造福紡織、冶鐵、青銅鑄造、采礦、考、米器、漆器、皮革、制繁榮興旺,資市廣為流通,城市背景內容戰爭性質轉變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社會變革手工業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