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時空定位學習任務一 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蘇聯的發展(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取得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相繼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問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2.蘇聯的改革(1)赫魯曉夫改革時間 1953—1964年內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 ②農業: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________ ③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④思想:打破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評價 進步性 改革注入某些___________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局限性 改革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了嚴重的后遺癥(2)勃列日涅夫改革時間 1964—1982年內容 在工業領域推行“________________”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評價 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執政后期,專斷作風日趨嚴重;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3)戈爾巴喬夫改革時間 1985—1991年內容 ①經濟:承認____________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但經濟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放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____________”結果 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興起3.蘇聯解體(1)1990年,________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發表主權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國也紛紛效仿。(2)1991年8月19日,幾位蘇聯領導人發動政變,試圖阻止蘇聯分裂,很快失敗。(3)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閱讀教材P123“史料閱讀”:這段史料說明了什么問題?試答 助學助考1.圖解歷史——赫魯曉夫改革2.圖解歷史——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3.思維點撥——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實質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對蘇聯模式的局部調整,而戈爾巴喬夫改革是對蘇聯模式的徹底否定,即放棄社會主義制度。4.誤區警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蘇聯模式的弊端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蘇聯模式的弊端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而是具體體制的問題。學習任務二 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社會主義建設(1)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2)東歐各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多采取____________,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2.社會主義改革(1)南斯拉夫:最早進行改革措施 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權力下放評價 ①積極: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 ②消極:導致____________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2)東歐其他國家成效 ①________:1956—1960年,實施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 ②匈牙利:1968—1973年間,國民收入、人民消費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眾比較滿意 ③____________:經濟穩步增長,到1988年,經濟發展水平居東歐國家之首局限 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3.東歐劇變(1)原因①20世紀80年代,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②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____________”戰略的影響。③東歐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人迷失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________。(2)表現助學助考思維點撥——東歐劇變的實質東歐劇變的實質是共產黨執政地位喪失,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實踐證明,蘇聯模式的弊端是可以消除的。學習任務三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社會主義的建立①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②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2)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2.改革開放后的輝煌成就(1)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________________,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此后,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____________問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____________。(3)中國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閱讀教材P126圖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為什么中國能取得“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試答 重點難點1.二戰后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與問題、改革的曲折與劇變。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主題一 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任務1 赫魯曉夫改革史料 赫魯曉夫上臺時蘇聯的農業問題十分尖銳。赫魯曉夫執政后首先改革農業計劃制度。赫魯曉夫指出絕不需要中央給集體農莊布置播種面積,規定牲畜的頭數。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赫魯曉夫還在農產品采購制度方面進行了調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會上,赫魯曉夫提出要種植玉米。——陸南泉、黃宗良等主編《蘇聯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說明赫魯曉夫執政后是如何進行農業改革的?【成果展示】 任務2 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 20世紀60年代中期,蘇聯正式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靶陆洕w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一)減少下達給企業的指令性計劃指標……擴大企業支配利潤的權限,企業可以確定工資形式和獎勵辦法……(二)以利潤為中心加強對企業的經濟刺激,提高企業的利潤留成比例……力求調動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把國家、企業和職工三者利益很好結合起來。(三)實行工業品批發價格的全面改革,改變某些產品價格偏低的現象,讓價格最大限度地接近產品社會必要勞動量,使正常生產企業能獲得必要的利潤。(四)加強銀行信貸的作用。促進企業節約投資,合理使用資金,縮短工期,提高效率。——摘編自《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經濟改革》【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概括蘇聯“新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成果展示】 任務3 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史料一 1985年,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認為蘇聯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并開始進行經濟改革。1986—1988年,蘇聯經濟不但沒有加速發展,相反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僅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爾巴喬夫認為,現行政治體制是經濟改革沒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摘編自《世界歷史》史料二 改革必須是全面的、深刻的,絕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時期進行的改革那樣淺嘗輒止、半途而廢,也不能像戈爾巴喬夫那樣左右搖擺、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標、有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摘編自陸南泉等主編《蘇聯興亡史論》【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聯改革失敗的原因。【成果展示】 蘇聯三次改革的異同改革 赫魯曉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異 側重 農業 工業 前期經濟領域,后期政治領域失敗原因 未改變原有體制,只是對蘇聯模式的小修小補 沒有立足國情,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同 目的:解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所導致的各種問題 內容:在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 結果:成效都不顯著,可以說是失敗的改革主題二 東歐劇變與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任務1 東歐劇變史料 這些國家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傷害了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發揮和顯示出應有的優越性,而且聲譽受到很大影響。從外部條件說,蘇聯“新思維”的改革之風,西方“和平演變”的鼓勵政策,都對東歐的變化有影響,起了推動作用。【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歐劇變的原因。【成果展示】 任務2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史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大事年表1997年 鄧小平理論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16年 中國自主研制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在國際超算大會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中奪得第一2017年 第71屆聯合國大會,將中國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納入“聯合國與全球經濟治理”決議,并獲得通過2017年 中共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2018年 中國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2020年 我國實現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2021年 中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超4萬公里,高速公路的運行里程超16.8萬公里,居世界第一【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突出成就。【成果展示】 蘇聯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關系(1)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照搬蘇聯模式。無論是“一五”計劃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還是三大改造完成后所形成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都體現了蘇聯模式對中國的影響。(2)中蘇社會主義改革的不同。蘇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先后進行了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并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而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認識:社會主義需要通過不斷改革逐步完善自己。社會主義國家應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決不能拘泥于蘇聯模式。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速檢速測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23“史料閱讀”改編)1956年,赫魯曉夫指出,“蘇聯共產黨……一直關心重工業的優先發展……這就是我們黨的總路線……今后也要十分堅定地貫徹”。據此可知,這一路線( )A.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B.符合人民切身利益C.利于國民經濟比例協調D.未能突破蘇聯模式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23“史料閱讀”改編)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作的報告中提道:“為了認真改進對農業的領導,必須使我們的干部注意經濟問題,注意減少生產中所花費的勞動……現有的材料表明,我國生產一公擔牛奶和肉類所花的勞動要比美國多得多……”據此推知,赫魯曉夫( )A.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B.試圖對舊體制進行改革C.確立對農業領域的領導D.意在推行“新經濟體制”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23“教材表格”改編)下表是1951—1980年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情況表。表中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國民收入增長率 10.25% 6.45% 4.95%A.忽視科技發展 B.人民生活水平下降C.政治改革失敗 D.國民經濟比例失調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24—125“教材知識”改編)從1950年起,南斯拉夫實行工人自治,下放權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行動綱領》,主張建設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獨立制定對外政策。由此可知,東歐國家改革( )A.擺脫了蘇聯模式的影響B.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C.力圖探索獨立發展的道路D.完全放棄計劃經濟體制5.(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26“學思之窗”改編)鄧小平說:“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鄙鲜稣勗拠H背景是( )A.蘇聯解體、東歐劇變B.美蘇“冷戰”逐步升級C.多極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6.(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27“學習拓展”改編)“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據此判斷鄧小平發展經濟的思路是( )A.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B.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C.最終達到共同富裕D.大膽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課前·預習案學習任務一2.(1)收購制 市場經濟 (2)新經濟體制 (3)市場調節 和平演變 3.(1)立陶宛★微思考 第一,蘇聯仍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總路線,第二,蘇共中央已經認識到了農業的落后,并要求克服農業領導上的缺點和錯誤,認真改進對農業的領導,以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學習任務二1.(2)蘇聯模式 2.(1)地方主義 (2)波蘭 民主德國3.(1)②和平演變?、鄱嘣?2)①匈牙利 ②流血沖突 ③聯邦德國?、芙菘?br/>學習任務三1.(1)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1)十一屆三中全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絕對貧困 小康社會★微思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科技發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決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老一輩科學家的努力。課堂·研學案主題一任務1 擴大集體農莊的自主權;調整農產品采購制度;種植玉米。任務2 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調動企業生產積極性,利用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實行工業品批發價格改革;加強銀行信貸作用。任務3 原因:改革不徹底;沒有明確目標;放棄黨的領導;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嚴重的國內民族矛盾等。主題二任務1 照搬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后期弊端明顯;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西方國家對東歐“和平演變”政策的影響。任務2 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并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貢獻中國方案),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成果突出;基礎設施建設走在世界前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檢速測1.D2.B [材料中赫魯曉夫強調蘇聯的勞動生產率比美國低很多,這說明他有改革舊體制的意圖,B項正確;赫魯曉夫改革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模式,排除A項;根據材料“為了認真改進對農業的領導”可知是改進領導而非確立,排除C項;勃列日涅夫時期推行“新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B項。]3.D [根據材料數據可以看出,蘇聯國民的年均收入增長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這主要和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有關,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D項正確;蘇聯出于爭霸的需要,對科技發展十分重視,A項排除;材料體現的是蘇聯年均收入增長趨勢下降,但是仍然在增長,不能說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B項排除;政治改革失敗是在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此時未涉及,C項排除。故選D項。]4.C [據材料“南斯拉夫實行工人自治,下放權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行動綱領》,主張建設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獨立制定對外政策”,可知東歐國家在結合本國國情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以探索本國獨立發展的道路,C項正確。]5.A6.D [據材料“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可知鄧小平發展經濟的思路是借鑒西方先進的文明成果,故選D項。]訓練20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分值:55分)一、選擇題:共14小題,每小題3分,共42分。A組 基礎鞏固練題組1 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2023·山東德州高一期末)如圖為蘇聯1954年農業宣傳海報,圖中文字為“開墾荒地,獲得富足的豐收”。該海報意在( )描繪農業發展美好愿景歌頌社會主義婦女新形象揭示農業集體化的弊端肯定工業建設取得的成就2.(2023·安徽馬鞍山高一期末)赫魯曉夫撤銷了中央的工業管理部門,設立經濟行政區,將權力下放給各區的國民經濟委員會,擴大地方對工業的管理權。這表明當時的蘇聯( )忽視發展農業經濟 實行新經濟體制改革已經突破蘇聯模式 意識到現有體制不足3.(2024·山東臨沂高一測試)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蘇聯的工業領域中分期分批地推行“新經濟體制”,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改革企業的利潤分配制度。這些舉措源自( )蘇聯模式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4.勃列日涅夫曾說:“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中,機器制造業和國防綜合體已占整個生產規模的77.6%,日用消費品占20%?!边@表明其改革仍( )以工業化為主導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農業經濟基礎薄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5.(2023·北京大興區高一期末)二戰后,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試圖對舊體制進行改革。其共同點在于( )改變了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一定調整導致了局勢失控和國家的解體6.(2023·遼寧錦州高一期末)有人曾形象地說:“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黨的脖子?!辈牧险f明戈爾巴喬夫改革( )否定蘇聯共產黨領導 以農業為突破口存在經濟決策的失誤 重點在工業領域題組2 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7.(2024·貴州遵義高一測試)1950年,南斯拉夫開始讓工人來管理國營工業企業,提出“工廠歸工人、土地歸農民”的口號,實行“工人自治”;1964年,南斯拉夫開始全面推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從工廠企業擴展到社區和事業單位。這些活動( )體現了改革探索的精神擺脫了意識形態的局限突破了蘇聯模式的弊端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內涵8.(2023·廣西欽州高一期末)20世紀60年代,匈牙利領導人卡達爾表示:“民主是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它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希望在不改變基本社會結構的前提下,加強匈牙利民主的各個方面?!边@表明卡達爾認識到要( )實現國家獨立自主改革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鞏固計劃經濟體制推動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題組3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9.下面是蘇聯和中國的糧食產量(1950—1984年)示意圖。20世紀80年代兩國糧食產量狀況出現巨大差異的重要因素是( )自然因素 外交因素政治因素 人口因素10.有經濟學家認為,按照國際工業經濟一般的衡量標準,中國從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時間就達到或接近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水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這一時期( )經濟建設不斷推進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市場經濟逐步完善 城鄉差別顯著縮小B組 能力提升練11.(2023·山東日照高一期末)1962年9月,蘇聯一經濟學家撰文提出,建議減少國家規定的計劃指標,按盈利率的高低來評價和獎勵企業,要根據企業不同情況規定不同的盈利定額,讓企業自己去提高利潤。赫魯曉夫支持其觀點。隨后《真理報》《消息報》等報刊都紛紛刊登此文,參與討論。這表明( )經濟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主流媒體引導改革方向突破傳統模式成為共識赫魯曉夫探索改革道路12.(2023·山西運城高一期末)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擴大集體農莊自主權,并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上述改革( )利用市場經濟體制來發展經濟推動東歐國家開始進行改革注重調整農工業各部門的比例體現出對蘇聯模式的反思13.(2023·河北滄州高一期末)據統計,1950—1980年南斯拉夫整個社會產值增加5倍,按人口平均增加三倍,平均每年增長率為6.30%,工業產值增長11倍,農業平均每年增長3.8%。這些成就的取得( )表明南斯拉夫突破了蘇聯模式束縛深受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借鑒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益于社會主義自治制度的建立14.(2023·四川安寧河聯盟高一期末)下表是20世紀50、60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內容。據表格內容可知,各國的改革( )波蘭 建立以社會主義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實行土地改革,通過漸進的方式實現工業化。匈牙利 以聯盟政策取代當時已出現的多黨制;用“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革新取代高度集權的單一經濟模式。捷克斯洛伐克 實行多層次的社會所有制,更有效地參加國際分工,執行獨立的對外政策。最終導致東歐劇變 提供經濟建設經驗沒有取得任何成效 違背社會主義原則二、非選擇題:共13分。15.(2024·廣東高州高一期末)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赫魯曉夫上臺時蘇聯的農業問題十分尖銳,他首先改革農業計劃制度。赫魯曉夫指出,絕不需要中央給集體農莊布置播種面積,規定牲畜的頭數。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赫魯曉夫還在農產品采購制度方面進行了調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會上,赫魯曉夫提出要種植玉米。——摘編自陸南泉等《蘇聯真相》材料二 在改革過程中,蘇聯順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個五年計劃,1966—1975年間蘇聯社會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5.3%,全國工業總產值從2 294億盧布上升到5 112億盧布,農業生產總值也從883億盧布上升到1 128億盧布。經濟的發展使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據美國國務院計算,蘇聯195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美國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蘇聯已經建成了發達的社會主義。材料三 有人曾形象地說: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戈爾巴喬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的道路。(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勃列日涅夫與赫魯曉夫改革的異同點。(6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蘇聯的改革給我們什么啟示。(7分)訓練20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1.A [據材料“開墾荒地,獲得富足的豐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政府通過繪制宣傳海報,鼓勵人們積極開墾荒地來獲得豐收、發展農業,故選A項;材料僅涉及蘇聯政府為鼓勵農業發展所做出的宣傳,沒有明確婦女具體的社會形象,排除B項;海報鼓勵人們開墾荒地以此來獲得豐收,這是農業發展積極的表現而非弊端,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農業發展取得成就的豐收場景,沒有明確具體的工業發展情況,排除D項。]2.D [據材料可知,赫魯曉夫將經濟權力下放,擴大地方的自主權,說明其意識到現有體制不足,力圖改變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故選D項;赫魯曉夫改革的重點是農業,“忽視”說法錯誤,排除A項;勃列日涅夫執政時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排除B項;赫魯曉夫改革沒有突破蘇聯模式,排除C項。]3.C [據所學知識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實行“新經濟體制”,“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改革企業的利潤分配制度”,故選C項;材料體現的是對蘇聯模式的改革,排除A項;赫魯曉夫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均沒有實行“新經濟體制”,排除B、D兩項。]4.B [根據材料“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中,機器制造業和國防綜合體已占整個生產規模的77.6%,日用消費品占20%”可知,其改革仍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故選B項;A、C、D三項在材料中均無法體現,排除。]5.C [據所學可知,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只是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一定的調整,故選C項;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沒有改變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排除A項;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沒有突破蘇聯模式,仍然是計劃經濟體制,排除B項;只有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導致了局勢失控和國家的解體,并非共同點,排除D項。]6.A [據材料“揮向黨的脖子”并結合所學可知,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取消了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以農業為突破口是赫魯曉夫改革,排除B項;據材料“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可知,材料主旨是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而非經濟改革,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點在工業領域,排除D項。]7.A [從1950年到1964年,南斯拉夫從企業開始逐漸擴大地方的自治權,推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這是意圖突破蘇聯模式束縛的表現,因此體現了改革探索的精神,故選A項;當時,南斯拉夫沒有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也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弊端,排除B、C兩項;這些活動只是在進行改革的探索,并沒有真正實現,所以不能說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內涵,排除D項。]8.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匈牙利是當時東歐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不改變基本社會結構的前提下,加強民主建設,其實質就是改革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故選B項;匈牙利本身就是獨立國家,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政治方面,沒有提及計劃經濟體制,排除C項;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改革,是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排除D項。]9.C [根據材料,在20世紀80年代,蘇聯與中國的糧食產量差距逐漸拉大,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而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因此二者產生差異的原因是政治因素,故選C項。]10.A [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基礎,隨后又進行了十年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78年底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斷推進,故選A項;對外開放開始于1978年底,排除B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在1992年才明確提出,排除C項;城鄉差別縮小是我國工業化建設取得成就的表現,排除D項。]11.D [根據材料“建議減少國家規定的計劃指標”“赫魯曉夫支持其觀點”并結合所學可知,赫魯曉夫一定程度上承認物質利益的作用以及市場成分在體制內的運用,即赫魯曉夫探索改革道路,故選D項;材料不涉及赫魯曉夫改革的效果,排除A項;主流媒體引導改革方向的說法錯誤,夸大媒體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中的內容與赫魯曉夫改革都未突破蘇聯模式,排除C項。]12.D [據材料“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擴大集體農莊自主權”“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等并結合所學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間,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蘇聯模式,是對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的反思,故選D項;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仍然屬于計劃經濟體制,排除A項;材料與東歐國家無關,排除B項;勃列日涅夫時期與美國大搞軍備競賽,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與軍事相關的重工業上,農工業各部門的比例并不協調,排除C項。]13.D [據材料信息可知,1950—1980年,南斯拉夫生產顯著增加,這主要得益于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提升地方、企業的積極性,故選D項;南斯拉夫取得成就得益于自身實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材料無法體現其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束縛,排除A項;南斯拉夫成就的取得與西方和平演變無關,排除B項;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是在1992年,排除C項。]14.B [結合題表可知,波蘭建立多種所有制,匈牙利用“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捷克斯洛伐克實行多層次的社會所有制,這些措施都被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所借鑒,故20世紀50、60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為后世提供經濟建設經驗,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歐劇變發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且東歐劇變的原因是未擺脫僵化的蘇聯體制,并非源于20世紀50、60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內容,無法判斷其改革是否有成效,且“沒有取得任何成效”與事實不符,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看出這些國家違背社會主義原則,排除D項。]15.(1)相同點:①目的:解決蘇聯模式的弊端;②內容:在政治、農業和工業等方面進行調整;③結果:都沒有解決蘇聯的根本問題。不同點:赫魯曉夫改革的重點是農業,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側重點是工業。(2)啟示:重視民生,重視農業發展;國民經濟必須按比例協調發展;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產力水平,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改革要從自身國情出發,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此外,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有效途徑;要警惕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及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學案(含答案)高中歷史部編版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docx 訓練20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含答案)高中歷史部編版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