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二、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本《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七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14課,主要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世界形勢,大戰的醞釀、過程和結果以及戰后國際秩序的重構。本課既上承工業革命和世界殖民體系內容的影響,下啟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內容,是世界近代史走向世界現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講清本課對學生梳理歷史知識,建構知識框架意義非凡。本課由三目構成:帝國主義與大戰的醞釀、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主要敘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經過及戰后建立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歐洲形成了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最終導致一戰爆發。一戰主要在歐洲的三條戰線進行,西線戰場是決定性戰場。一戰的進程完全走向大國決策者主觀意志的反面,形成了長期陣地戰的僵局,變成了傾注全部國力的總體戰。其間,出現了美國參戰、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一戰等重大事件,最終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一戰后,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了新秩序一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這一體系存在著諸多矛盾,而維護戰后國際政治秩序的國聯由于制度缺陷,未能實現保證國際和平的目的。歐洲優勢地位的動搖、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使得戰后國際體系出現新的變局。三、學情分析通過初中歷史的學習,學生已了解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薩拉熱窩事件、施里芬計劃、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凡爾賽條約》、華盛頓會議、國聯等基本史實,對一戰導致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也有簡單的認知。本課教學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一戰爆發的根源、一戰對國際格局的深遠影響,提升歷史解釋核心素養,以此確定把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由知識獲取轉而重點定位于思維認知。高中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通過調查發現高中較多男生對戰爭持狂熱甚至向往的態度,女生則普遍表示內容枯燥不感興趣,故本課教學設計則需要更多引起學生興趣,還需通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和戰后國際秩序的分析,更加注重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穩定的價值觀念,增強其對和平的認同和向往,提升責任意識,培養家國情懷。四、教學目標1.借助電影《戰馬》作為載體將學生帶入和走出一戰戰場。2.通過解讀文本、分析表格與地圖,理解一戰爆發的原因。3.借助一戰地圖梳理一戰中的重要事件;讓學生扮演交戰一方制定作戰策略,分析優勢劣勢,并判斷一戰走向和結局;通過戰地照片理解戰爭的殘酷。4.通過分析照片、解讀文本、小組討論等方式了解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主要內容,認識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下國際格局的變化,理解戰后人們為維護和平做出的努力,明白和平雖未到來,但人們卻一直在努力之中。五、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一戰爆發的原因,認識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下國際格局的變化。教學難點:理解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列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認識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下國際格局的變化。理解雖有諸多困難,但人們沒有放棄追求和平,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熱愛祖國的情感。六、核心素養達成水平1:能夠利用歷史學科的時間、地點、人物、意義等要素對本課的概念如薩拉熱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等進行歷史解釋;能夠對一戰走向持久戰、總體戰等歷史結論加以分析。水平2:能夠分辨一戰的導火線、根源等,嘗試運用文字、地圖、歷史漫畫等材料進行評析。水平3: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使用相關術語,對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列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爭斗是一戰的根源這一歷史結論提出自己的歷史解釋;能夠在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內容的基礎上,對該體系對于維護和平的貢獻以及體現了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特征的歷史結論作出解釋。水平4:在探究戰爭與和平的關系問題時,能夠在盡可能了解更多史料的基礎上,嘗試提出新的歷史解釋,理解和平來之不易,但是值得更多人投入更多的努力去追求。七、教學過程(一)教學主題借助電影《戰馬》作為載體,貫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過程和影響。以一戰前后國際關系的變動和人們對于戰爭與和平觀念的變動來探討人性與理性。(二)導入新課世界影史上為數不多的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關于一戰的影片——《戰馬》。這部影片曾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6項提名,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農場青年艾伯特與他的愛駒喬伊的一段傳奇曲折的動人故事。設計意圖:高中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通過調查發現高中較多男生對戰爭持狂熱甚至向往的態度,女生則普遍表示內容枯燥不感興趣,故本課教學設計用反戰電影片段的方式引起學生興趣,幫助學生豎立正確價值觀。(三)新課學習1.從田園到戰場——人性的貪婪與理性的失卻展示材料1影片片段:艾伯特騎著喬伊與好友的汽車在廣闊的草原上賽跑。設置問題:觀看視頻,同學們這是一種怎么的生活?用幾個詞或一句話描述下。預設學生回答:愜意的、自由的、美妙的、浪漫的。展示田園牧場生活的美好。教師:點評學生回答,點出遠離戰爭的田園牧場生活的美好,與戰爭形成反差。展示材料2影片片段:喬伊被即將出征的英軍軍官征用,艾伯特與喬伊告別。設置問題:是什么打破了這種生活?預設學生問答:戰爭或者一戰。教師提問:這場戰爭是怎么爆發的?預設學生回答:薩拉熱窩事件。教師提問:遠在薩拉熱窩的槍聲為何會驚到英國的農場?教師活動:點評學生回答,將課堂重心從電影導向史料閱讀,注意引導學生準備從各方面深層次探討一戰爆發的原因。設計意圖:通過電影的方式更為輕松簡單的將學生帶入一戰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殘酷的一戰戰場核心問題為“遠在薩拉熱窩的槍聲為何會驚到英國的農場?”讓學生認識到一戰的爆發和擴大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它有著更深層次原因。展示材料3文字材料、表格、地圖材料:1908年,英國一改零關稅政策,對德國商品定下平均13.3%的駭人關稅,以減少德國商品的沖擊。作為報復,德國凍結了英國金融業在國內的投資。對此英國大量拋售德國債券,導致德國馬克大規模貶值。——高岱《英德對抗的興起》材料:歐洲各國陸海軍總數(萬人)材料:1911年,法國保護國摩洛哥爆發起義。法國乘機以保護僑民為由占領摩洛哥。德國借口保護德國商人,派遣艦隊干預。法國請求英國增援,英國明確表示支持法國,并進行戰爭動員,以恐嚇德國,迫使其讓步。——整理自“摩洛哥危機”事件追加材料: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示意圖設置問題:閱讀材料,各國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樣的狀態?簡單描述下這種狀態?(簡單進行分為4個小組,每一個材料選取一個學生進行問答,最后一個小組進行總結發言,教師適當引導。)預設學生回答:經濟層面報復性競爭;軍事上擴軍備戰或者軍備競賽;政治或外交上對抗或爭奪;追加材料為組成軍事集團??偨Y為多方面對抗的、無序的競爭狀態。追加設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態?(引出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教師活動:一戰的爆發與各國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三方面的激烈爭斗有著非常大的關系。追加材料:設置問題:綜合材料,分析表格,究竟是什么打破了田園生活?預設學生回答: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斗爭打破了寧靜自由浪漫的田園牧場生活。追加設問: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什么?預設學生回答:非正義的、列強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教師活動: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一戰的導火索,是列強想通過戰爭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借口,真正打破艾伯特和喬伊平靜生活的是列強不斷膨脹野心。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國在經濟、軍事和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存在對抗的、無序的競爭狀態,促使世界局勢日益緊張,最終走向戰爭,得出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爭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通過分析歐美列強的工業發展與殖民地位次以及德國外長皮洛夫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論述得出一戰的性質是一次非正義的、列強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從狂熱到恐懼——人性的追求與理性的反思展示材料4:照片、文字材料設置問題:觀察對比兩幅圖片,兩國民眾有什么共同點?預設學生回答:開心、自信、喜悅、愉悅(可能會出現狂熱)追加材料:材料5:聯軍方面傷亡人數如下:日本622人,俄國302人,德國188人,英國64人,法國50人,美國48人,意大利18人,奧匈帝國8人。——整理自《明治三十三年北清事變戰史》追加設問:綜合上述材料,為何民眾對戰爭如此狂熱?預設學生回答:在一戰以前,歐洲各國通過戰爭均獲得了很大的利益。教師活動:因為歐洲各國均在戰爭中獲得了巨大利益,所以整個歐洲社會均對戰爭報以狂熱的態度。但一戰的戰爭發展卻走向了他們始料未及的反方向。展示材料5:影片片段、地圖、文字材料、照片展示材料影片片段:軍官率領騎兵向德國陣地沖鋒,遭遇到馬克沁機槍掃射。表情從狂人慢慢變為恐懼和絕望。設置問題:視頻中的軍官表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預設學生回答:從自信狂熱變成恐懼與絕望。追加設問:這種表情和心理變化是特例嗎?我們來看看真實的一戰。展示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形勢圖設置問題1:仔細觀察地圖,同學們請扮演協約國或者同盟國的決策者,計劃一個能夠幫助你取得戰爭勝利的作戰方案。(小組討論,選擇2組代表回答。)預設學生回答:同盟國:集中力量打垮法國或者俄國,避免兩線作戰,速戰速決,不與協約國消耗。協約國:多條戰線一起進攻,讓同盟國多線作戰,同時利用國力消耗對方,打消耗戰。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各方參展國家數量,以及各自能夠動員的力量來引導學生。設置問題2:根據形勢圖,你推測哪一方會獲得最后勝利?理由?(小組討論,選擇2-3組代表回答。)預設學生回答:協約國勝利,同盟國失敗。因為同盟國(德國)被包圍了(兩線作戰)。協約國國家數量多(實力強大)。協約國殖民地多,物資多。追加設問:在地圖上標出一戰的關鍵戰役。答案顯示:馬恩河戰役、凡爾登絞肉機、索姆河地獄、日德蘭海戰。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扮演同盟國或者協約國決策者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一戰雙方各自的優勢與劣勢;通過地圖預測分析戰爭的走向以及在地圖上標注主要戰役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一戰的基本過程,也讓學生明白一戰雙方實力實際并不對等,戰爭無法再短期內結束,協約國將會成為勝利方。展示材料:介紹:被德軍炮擊過后的法軍陣地400多人僅由16人存活介紹:凡爾登法軍某陣地一天的彈藥量,凡爾登戰役10個月共發射4000萬枚炮彈。追加材料:1918年11月11日一戰停戰協定原稿及傷亡報告介紹:一戰歷時四年零三個月又十天。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卷入戰爭。900萬人戰死,2000多萬人受傷,350萬人終身殘疾。1000萬人因饑餓和瘟疫而死亡。超過歐洲此前1000年里戰爭傷亡人數總和的兩倍!設計意圖:通過戰地照片和相關介紹的方式展示一戰造成的重大人員和經濟損失,與戰前形成對比,讓學生了解影片中對于戰爭的恐懼表情是一戰中歐洲民眾的普遍反應,人們對戰爭從狂熱走向恐懼,在恐懼之中反思。為戰爭結束后對于戰爭的抵制和維護和平的努力做鋪墊。3.從反思到嘗試——人性的回歸與理性的嘗試展示材料5:影片片段、文字材料、照片影片片段:艾伯特騎著喬伊,隨著晚霞歸來,在夕陽下與父母擁抱。設置問題:人和馬都從戰場回來了,人性回來了嗎?預設學生回答:回來了或者沒有回來展示材料:設置問題:問題:對比戰前,哪里相同?哪里不同?預設學生回答:都很開心,都很高興等;戰前是狂熱,現在是真的愉悅、開心。追加設問:作為即將戰敗的德國民眾,為何也在歡呼?預設學生回答:因為馬上不用打仗了,停戰了追加設問:那理性回來了嗎?設計意圖:戰爭結束后人們的狂歡與戰前不同,無論是戰勝國或者戰敗國的民眾第一時間都在慶祝戰爭的結束,期盼和平的到來,這是人性中熱愛和平的歸來,以此引出維護和平的理性嘗試。展示材料:教師活動:威爾遜在一戰進行中的時候就提出了號稱能帶來和平的“十四點原則”。后續以此為理論基礎,制定了國聯的盟約,這是一戰結束后對維護和平的主要嘗試。展示材料:設置問題:仔細閱讀材料,對比戰前,國聯盟約體進行哪些理性嘗試?預設學生回答:成立國聯;設置國聯大會、行政院、秘書處的機構;縮減軍備;停止生產使用生化武器;民族自決;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公開締結條約,遵守國際法;制止戰爭,維護和平;通過會議、談判方式和平解決爭端;委任統治;制裁戰爭;國際合作等。教師活動:戰后對于和平的理性嘗試非常多,按照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展示整理結果:政治:1.成立國聯制止戰爭、維護和平。2.公開締結條約。3.遵守國際法。外交:1.以會議、談判方式解決分歧。 2.確定一些普遍認同的外交原則。(領土完整、政治獨立、民族自決)3.開展國際合作軍事:1.裁減軍備,限制軍備競賽。2.停止生產使用生化武器。材料展示:材料展示:巴黎和會由27個戰勝國參加,德國等戰敗國及蘇俄被拒之門外。和會規定,整個會議分為最高會議、專門會議和全體會議三種形式。最高會議由美、法、英、意、日五強首腦和外長組成,也稱十人會議,一切重大問題都由它討論決定。后來十人會議又演變成美、英、法三國首腦組成的三人會議……意大利中途退出……美國、中國拒絕簽署協議。設置問題:閱讀材料,結合課本P87-89,分析“新秩序”存在哪些問題?預設學生回答:1.強權政治2.對戰敗國過于苛刻(例如對德)3.戰勝國內部矛盾重重4.殖民主義(委任統治)5.和平機制不成熟(全體一致)6.“門戶開放”、“機會均等”。教師活動:各國采取了非常多的方式來維護和平,在一定時期內緩和了各國間的矛盾,也制定了許多新的舉措和機制來維護和平,為維護和平做出了一定貢獻。但由于各種原因,和平局面并沒有持續太久。一戰以后,熱愛和平的人性暫時從戰場歸來了,但有效維護和平的理性嘗試卻沒有完全建立,維護和平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更多人更進一步的努力。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材料內容和書本知識的整理,讓學生知道一戰以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及國聯等在一定時期內緩和了國際關系,維護了和平。但是其中存在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維護和平的理性嘗試道路還很長,但我們卻已經走在了維護和平的理性道路之上。(四)板書設計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從田園到戰場經濟對抗 帝國主義軍備競賽 瓜分世界 非正義的一戰政治軍事集團 的爭斗從狂熱到恐懼漫長的戰爭時間 巨大的經濟損失 大量的人員傷亡 反思戰爭從反思到嘗試凡—華體系國際聯盟 緩和但不長久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局限不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