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年級 高二 學期 秋季課題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教學目標1. 梳理古代中國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歷程,從較長的歷史時段中把握其發展脈絡。 2. 通過梳理古代中國手工業工具發展取得的成果,理解手工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 3. 通過分析鐵犁牛耕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認識生產工具的發展對勞作方式的影響,理解生產工具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的革命性意義,感悟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古代生產工具的演進。2. 古代的主要勞作方式。教學難點: 認識生產工具的進步對社會生產發展的推動作用。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展示石制農具與鐵犁鏵的圖片,結合課前導言關于鐵犁鏵優點的敘述,引導學生理解由石制到鐵制農具的轉變,體現了生產工具的革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圖文史料,直接導入,點明本課主線,讓學生初步認識人類的進步離不開生產工具的革新。 講授新課 學習任務一:結合圖文史料與教材內容,認識古代農業工具演進的基本情況。 教師活動:展示教材學習聚焦“農業生產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強調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重要性。講述耕作工具的總體概況以及演進歷程(大致經歷了石制、青銅制、鐵制三個階段),幫助學生厘清線索。 問題1:閱讀教材19頁正文第二段內容,梳理完成石器工具的特點、優點、制作方法的變化以及制作工序。 學生活動: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回答。 (1)特點:質地堅硬。 (2)優點:比骨、竹、木器更為耐用。 (3)制作方法的進步:舊石器時代以打擊為主;新石器時代:打擊為基礎,增加磨制 (4)制作工序:要經過選料、打擊、磨光等工序,有的要鉆孔,專人完成。 教師活動:展示打制石器與磨制石器圖片,以及《人類簡史》里關于石斧的相關表述,引導學生認識石器制作方法進步的重要性。 材料:最初的石制斧頭,雖然邊緣被磨得十分鋒利,但割削的作用還是不大,也非常容易破碎。但這些斧頭比起那些邊緣靠打擊出來的舊手斧,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改進。 ——《人類簡史》 問題2:觀察兩幅圖片,結合所學,指出石器制作方法的變化對于社會生產力的影響?學生活動:結合圖文史料,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回答。 石器制作方法更加精細化,體現了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 教師活動:在學生完成問題2的回答以后,設置問題3。 問題3:閱讀教材19頁正文第3段,指出青銅工具出現的前提條件。 學生活動: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回答。 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了銅,并逐漸掌握青銅冶煉技術。 教師活動:講解青銅工具出現的時空情況(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地區;新時代晚期中國出現小件青銅器),印證了課本上學習聚焦的內容(不同文明地區的農業生產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講解青銅工具的應用情況青銅鑄造的農具數量有限,原因是青銅在當時是珍貴的資源,主要用作禮器(展示商代司母戊鼎圖片)。 學生活動:緊跟教師的講解與分析,認識并理解從石制工具到青銅工具是一大進步。 問題4:閱讀教材19頁正文第3段,指出冶鐵技術的傳播過程及鐵器的優點。 學生活動: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回答。 冶鐵技術的傳播: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后來這一技術逐漸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 優點:與青銅器相比,鐵器鋒利輕便,易鍛制打磨。 教師活動:在學生對問題4回答的基礎上,講解冶鐵工具的改進(熔爐的進步,促使鐵器大量出現)和在中國的應用(戰國時逐步推廣,南北朝時出現灌鋼法制作的農具)。引導學生理解冶鐵工具的改進推動了鐵制工具在中國的推廣。 教師活動:展示石制、青銅制、鐵制農具圖片,講解隨著耕作工具材質經歷了從石制到青銅制到鐵制的變化,人類的耕作方式也經歷了刀耕、鋤耕、犁耕三個階段。隨著鐵農具的推廣和牛耕的逐漸普及,鐵犁牛耕成為了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教師活動:展示不同時期典型灌溉工具(陶器、桔槔、翻車、筒車)圖片,講解不同灌溉工具出現的時期及其動力,引導學生認識到灌溉工具的不斷進步突出體現在動力的變化及工具日漸精細化。 學生活動:能夠緊跟教師的講解,復述古代灌溉工具演進的具體過程。 (1)陶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汲水灌溉。 (2)杠桿原理的運用:古埃及和中國(桔槔)等地已利用其進行灌溉。 (3)翻車:東漢末期出現,三國時馬鈞進行革新,其后在民間廣泛使用。 (4)筒車:唐朝時出現,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 學習任務二:結合圖文史料,探究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進步對于農業生產發展的作用。 教師活動:展示唐代曲轅犁和早期桔槔的圖片以及相關史料,引導學生思考農業工具進步的作用。 問題5:結合圖文史料和所學知識,思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進步,是怎樣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 學生活動:通過分析曲轅犁和桔槔的進步之處,推及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對農業生產發展的作用。生產工具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農業的精耕細作。 教師活動:簡單介紹畜牧工具的典型代表圈廄和馬槽的作用。引導學生了解除了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之外,農業生產的其他工具也在不斷演進。 學習任務三:結合圖文史料與教材內容,認識古代手工業工具演進的基本情況。 教師活動:展示學習聚焦內容(古代手工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直接點明工具進步對于手工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展示不同時期典型紡織業工具(骨針、陶紡輪、紡車、紡織機)的圖片,講解它們的具體應用情況。 學生活動:通過教師的講解掌握紡織工具演進的具體情況,并進行復述。 (1)骨針:約3萬年前,中國的山頂洞人已經用其縫制獸皮。 (2)陶紡輪: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古人使用其作為紡線工具。 (3)紡車:漢朝的畫像石出現人們使用紡車紡紗的場景(西方也曾出現過)。 提花機:漢朝人能夠使用構造復雜的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 紡織機:元朝以后,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 教師活動:展示泥條盤筑、坯車、匣缽、支釘的圖片,并講解相關陶瓷工具或制作方法的應用情況。 學生活動:通過教師的講解,理解陶瓷工具的演進日漸精細化,復述演進過程。 (1)泥條盤筑:最初用此法,由于用手工控制形狀,陶器的圓度并不理想。 (2)坯車制坯: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能制成圓形坯件,可通過調節坯車轉動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 (3)匣缽使用:南朝時,為防止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染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 (4)支釘使用:唐宋時期,為使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不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 問題6:閱讀教材22頁正文第1段,完成下列表格。 冶金方式冶金工具作用鍛打(小型) 土爐熔化金屬原料 錘打擊金屬原料 銼磨平金屬 鑄造(大型) 坩堝熔化金屬原料 范 定型(商周時用于制作青銅器) 定型(戰國時用于制作鐵農具)教師活動:展示明代冶金工具進步情況的史料,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冶金工具的不斷改進,可以極大提高生產效率。 展示古代冶鐵風箱和水排圖片,講解冶鐵工具由人力向水力(自然力)的轉變,也體現了生產工具革新對于生產力提高的推動作用。 學生活動:結合教師的講解,理解冶金工具不斷演進對生產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學習任務四:結合教材內容,認識古代世界重要勞作的主要內容。 教師活動:展示學習聚焦內容(農業家庭式勞作、農業莊園式勞作、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是古代重要的勞作方式),直接點明古代世界重要勞作方式種類。 問題7:閱讀教材22頁正文第2段,指出農業家庭式勞作的時空特點、產生條件,以及出現的典型國家或地區。 學生活動:結合教材內容,梳理完成問題7的內容。 (1)時空特點:在工業時代來臨之前,在各區域文明中很普遍。 (2)產生條件:隨著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成為可能,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 (3)出現的典型國家或地區:中國戰國時期、古希臘羅馬。 問題8: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農業家庭式勞作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學生活動:結合材料,以及所學,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回答問題8。 (1)積極:農業家庭式勞作是封建社會重要的勞作方式。它提供了小農家庭需要的農產品以及手工產品,保證了小農家庭的自給自足,不僅有利于社會穩定,也為國家提供了稅源。 (2)消極:但農業家庭式勞作阻礙商品經濟發展,難以產生技術突破,在近代以后產生不良影響。 教師活動:除了農業家庭式勞作之外,人類歷史上也出現過農業莊園式勞作。講解農業莊園式勞作的特點和典型代表,并展示西歐莊園式運作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西歐的莊園式勞作束縛人身自由,易導致生產力低下。 學生活動:通過教師的講解及分析,理解農業莊園式勞作對于生產力的影響并能夠復述其特點和典型表現。 (1)特點: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 (2)典型表現:①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②世界:羅馬共和國晚期,戰爭帶來的大量奴隸涌入羅馬,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在中古時期的西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 教師活動:教師講解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的含義及特點。并引導學生認識到古代手工業的傳承方式。 (1)手工業家庭式勞作含義: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 手工業作坊式勞作含義: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 (2)特點: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學生活動:通過教師講解及分析、引導,歸納出古代手工業的傳承方式。 傳承方式: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 問題9:結合所學,指出這種傳承方式的弊端? 學生活動:能夠結合所學,認識到這種傳承方式有一定的封閉性,技藝容易失傳,不利于生產工具和技術的進一步革新。 課堂小結 古代生產工具的進步,尤其是農業工具與手工業工具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業生產工具中,特別是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不斷改進,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使得農業家庭式勞作成為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的主要勞作方式,一度推動中國農業文明走向鼎盛。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