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2024)上冊課題:科目: 班級: 課時:計劃1課時教師: 單位:一、教學內容分析1.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為:人教版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章第一節“分子 和原子”,主要介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2.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在八年級物理中學過的分子運動、 物質結構等知識有緊密聯系。教材中通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物質的微觀 結構,為后續學習化學反應、物質的性質等知識打下基礎。本節課將涉及以下內容: -分子和原子的定義及性質; -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分子、原子的基本組成及結構; 一分子、原子的運動與物質性質的關系。二、核心素養目標1.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通過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的 能力。 2.增強學生的宏觀與微觀聯系意識,讓學生能夠將微觀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性質相結合, 形成科學的認識。 3.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通過實驗驗證分子和原子的理論,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數 據解釋能力。 4.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激發對化學學科的興趣,樹立科學精神,勇于探究未知科學領域。三、教學難點與重點1.教學重點: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強調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元。 -分子和原子的性質:理解分子間有間隔、分子在不斷運動等基本性質。 一實例:通過水分子的分解與氧分子的結合,解釋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強調化學反應 中分子分解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 2.教學難點: 一微觀粒子的抽象理解:學生往往難以直觀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微觀行為。 -難點實例:通過模型或動畫展示分子和原子的運動,幫助學生形成直觀印象。 -分子與原子的區別:學生在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區別時可能會混淆。 一難點實例:通過對比實驗,如水的蒸發和電解水實驗,讓學生觀察分子和原子的行為差異, 從而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 一分子間作用力的理解:學生可能難以理解分子間作用力的概念和作用。 -難點實例:通過彈簧模型模擬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分子間作用力的 存在和影響。四、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方法: 1.講授法:通過系統講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為 學生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 2.實驗法:利用實驗觀察分子和原子的行為,如水的電解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分子分解 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 3.討論法:引導學生就分子和原子的特性進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的思維碰撞和深度理解。 教學手段: 1.多媒體設備:使用PPT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結構模型,以及相關實驗的動畫演示,增強學 生的直觀感受。 2.教學軟件:利用化學教育軟件進行互動式學習,如模擬分子運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質。 3.網絡資源:結合網絡資源,如在線視頻和模擬實驗,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材料,拓 展知識視野。五、教學過程設計1.導入新課(5分鐘) 目標:引起學生對分子和原子的興趣,激發其探索欲望。 過程: 開場提問:“你們知道分子和原子是什么嗎 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 展示一些關于分子和原子的圖片或視頻片段,如水的蒸發和凝結過程,讓學生初步感受分 子和原子的魅力和特點。 簡短介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2.分子與原子基礎知識講解(10分鐘 目標:讓學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組成部分和原理。 過程: 講解分子和原子的定義,包括它們的主要組成元素或結構。 詳細介紹分子和原子的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圖表或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如原子結構示 意圖。 3.分子與原子案例分析(20分鐘) 目標: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重要性。 過程: 選擇幾個典型的分子和原子案例進行分析,如水分子的分解與組合。 詳細介紹每個案例的背景、特點和意義,讓學生全面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多樣性或復雜性。 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案例對實際生活或學習的影響,以及如何應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識解決實 際問題。 小組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分子和原子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并提出創新性的想法或 建議。 4.學生小組討論(10分鐘) 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個與分子和原子相關的主題進行深入討論,如分子間的 力。 小組內討論該主題的現狀、挑戰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每組選出一名代表,準備向全班展示討論成果。5.課堂展示與點評(15分鐘) 目標: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加深全班對分子和原子的認識和理解。 過程: 各組代表依次上臺展示討論成果,包括主題的現狀、挑戰及解決方案。 其他學生和教師對展示內容進行提問和點評,促進互動交流。 教師總結各組的亮點和不足,并提出進一步的建議和改進方向。 6.課堂小結(5分鐘) 目標: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調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和意義。 過程: 簡要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強調分子和原子在現實生活或學習中的價值和作用,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索和應用分子和原 子的知識。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撰寫一篇關于分子和原子的短文或報告,以鞏固學習效果。六、知識點梳理1.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分子:分子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原子通過化學鍵連接在一起,具有穩定化學性質的最小 粒子。 一原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 2.分子和原子的性質 一分子的性質: -分子間有間隔:分子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隙,物質的體積由分子間的間隔決定。 一分子在不斷運動:分子處于不斷的隨機運動中,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一同種分子的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的性質不同。 一原子的性質: 一原子不可分: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可再分,保持其原有的性質。 一原子質量小:原子質量非常小,通常以原子質量單位(amu)表示。 一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3.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一 區別: -分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構成分子的基本單元。 -分子可以由同種原子或不同種原子組成,而原子是單一元素的粒子。 一聯系: 一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通過化學鍵相互連接形成分子。 一分子和原子都是物質的基本組成粒子,它們共同決定了物質的性質。 4.分子間作用力 -分子間作用力:分子之間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力,包括范德華力、氫鍵等。 -分子間作用力影響物質的物理性質,如熔點、沸點、溶解度等。 5.原子的結構 一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 一核外電子:帶負電的電子,繞原子核運動,分布在不同的電子層上。 6.化學鍵 一化學鍵:原子之間通過共享或轉移電子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力。 一離子鍵:通過電子轉移形成的正負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力。 一共價鍵:通過共享電子形成的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7.分子的分類 一極性分子:分子內部電荷分布不均勻,具有偶極矩的分子。 -非極性分子:分子內部電荷分布均勻,沒有偶極矩的分子。 8.原子序數、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序數:原子核中質子的數量,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數排列的元素列表,展示了元素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9.分子質量與相對分子質量 -分子質量:分子中所有原子的質量之和。 一相對分子質量:分子質量與碳-12原子質量的比值。 10.分子式與結構式 一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元素原子數量比例的化學式。 一結構式:表示分子中原子的連接順序和空間結構的化學式。 11.分子反應與原子反應 一分子反應:分子間的化學反應,涉及分子的分解、組合或重排。 一原子反應:原子間的化學反應,涉及原子的電子轉移或共享。 12.實際應用 -分子和原子的知識在化學研究、材料科學、生物學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質有助于解釋和預測物質的化學行為和物理性質。 本節課的知識點梳理旨在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質、區別與聯系,以 及相關的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等核心知識,為后續學習化學反應和物質性質打下堅實的基 礎。七、課后作業 1.根據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解釋為什么水可以蒸發成水蒸氣,同時又能凝結成液態水。 2.繪制一個水分子的結構示意圖,并標出氧原子和氫原子的位置。 3.描述分子間作用力對物質性質的影響,并以兩個不同的物質為例,解釋其熔點和沸點差 異的原因。 4.寫出一個由兩個不同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并解釋其命名規則。 5.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用來驗證分子在不斷運動的性質。 作業補充和說明舉例: 1.解釋水蒸發和凝結過程 -答案:水蒸發時,水分子獲得能量,分子間的間隔增大,克服了分子間作用力,從液態轉 變為氣態。凝結時,水分子失去能量,分子間的間隔減小,重新形成液態。 2.水分子結構示意圖 -答案:[圖示]氧原子在中心,周圍有兩個氫原子,氫原子與氧原子之間通過共價鍵連接。 3.分子間作用力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答案:分子間作用力強的物質,如水,具有較高的熔點和沸點,因為需要更多的能量來克 服分子間的吸引力。分子間作用力較弱的物質,如二氧化碳,具有較低的熔點和沸點。 4.化合物分子式及命名 -答案:NaCl(氯化鈉)。命名規則:先寫陽離子(金屬或正價非金屬),后寫陰離子(非 金屬或負價非金屬),陰離子的名稱以“-ide”結尾 5.驗證分子不斷運動的實驗設計 一答案:將一滴墨水滴入盛有水的玻璃瓶中,觀察墨水在水中的擴散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 墨水會逐漸在水中擴散,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八、教學評價與反饋 1.課堂表現: 一學生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良好,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提問和討論。 -在講解分子間作用力和化學鍵時,部分學生表現出較高的興趣和好奇心,能夠主動提問和 思考。 -在實驗環節,學生能夠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能夠根據實驗結果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分析。 2.小組討論成果展示: -各小組在討論分子和原子的應用時,能夠結合實際例子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創意 的想法。 -小組代表在展示時,能夠清晰地表達本組的觀點和結論,展示過程流暢,互動環節有效。 一部分小組在討論中能夠很好地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展現出較高的綜合運用能力。 3.隨堂測試: 一測試內容涵蓋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質、區別與聯系等核心知識點。 一學生在測試中整體表現良好,能夠準確回答大部分問題,對難點知識掌握有待加強。 一測試結果顯示,學生對分子間作用力的理解較為薄弱,需要進一步鞏固。 4.課后作業完成情況: -學生能夠按時完成課后作業,作業內容符合教學要求,體現出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 -作業中,學生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較好,但在分子間作用力和化學鍵的應用方面 存在一定困難。 -教師在批改作業時,發現部分學生對于分子式和結構式的書寫還不夠規范,需要加強指導。 5.教師評價與反饋: 一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應給予積極肯定,鼓勵學生繼續保持好奇心和參與度。 -對于小組討論成果展示,教師應指出各小組的優點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促進學生的合 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針對隨堂測試和課后作業的反饋,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的薄弱環節,通過講解和練習幫助 學生鞏固知識點。 -教師還需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輔導和支持,確保每個 學生都能夠跟上教學進度。九.板書設計 1. 目的明確,緊扣教學內容: 一板書設計應圍繞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質、區別與聯系等核心知識點展開,確保與教 學內容緊密相關。 2.結構清晰,條理分明: 一將板書內容分為幾個主要部分,如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質、區別與聯系等,每個部 分使用標題和子標題進行區分。 一使用不同的顏色或字體來突出重點內容,如分子和原子的定義、化學鍵的類型等。 3.簡潔明了,突出重點: 一板書內容應簡潔明了,避免過多的文字和復雜的圖表,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一使用關鍵詞和短語來概括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幫助學生快速抓住重點。 4.準確精煉,概括性強: 一板書內容應準確無誤,避免出現錯誤或混淆概念的情況。 一使用精煉的語言和符號來概括知識點,如使用箭頭來表示化學反應中的分子分解和原子組 合過程。 5.藝術性和趣味性:一使用不同的顏色和字體來增加板書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可以使用圖像、圖表或簡單的圖形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點。 一可以設計一些互動環節,如讓學生參與板書的補充和修正,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十.反思改進措施1.引入生活中的實例:在講解分子和原子時,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如水的蒸發和凝結過程, 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2.實驗互動:通過設計簡單的實驗,如觀察墨水在水中的擴散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分子 和原子的運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存在主要問題 1.學生對分子間作用力的理解較為薄弱,需要進一步鞏固。 2.部分學生在分子式和結構式的書寫上存在困難,需要加強指導。 3.課堂教學中,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需要提高課堂互動性。 三、改進措施 1.針對分子間作用力的薄弱環節,增加相關的實例講解和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子 間作用力的概念和作用。 2.對分子式和結構式的書寫進行針對性指導,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并加強對書寫規范性 的要求。 3.增加課堂互動環節,如提問、小組討論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發 言。 4.定期進行課后作業的反饋和總結,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個性化的輔 導和支持。 5.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困惑,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以 提高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