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 《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設計思路“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認識區域:環境與發展”中的最后一節內容。本單元教學中主要的障礙點在于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對人地關系認知的不足。依據學生認知規律整合單元教學內容,遵循思維進階理論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使學生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形成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思路,領悟地理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升區域認知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講,第一,需要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區域學習的一般方法,通過學法指導,讓學生初步理解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培養綜合思維。第二,引導學生樹立人地觀念,在分析水土流失原因各要素的基礎上,分析它們內部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過程是認識區域環境特征的基礎,也是對人地關系的落實。二、課標分析“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是以黃土高原區為例,完成2022版新課標主題五“認識中國”中“認識分區”的教學任務,具體落實“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這條內容要求。本條目要求聚焦黃土高原區,形成對黃土高原比較全面的了解,涉及三個要點:一是黃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況;二是自然環境影響所形成的傳統生活方式及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生活方式的轉變;三是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具體結合水土流失的整治說明因地制宜取得的成果。湘教版教材選取黃土高原這一地理單元,希望通過對黃土高原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治理措施,從而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的人地協調觀。三、教學目標(一)區域認知與綜合思維從區域的角度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特征。通過實驗操作和相關資料,概括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二)地理實踐力舉例說出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取得的成效、生活質量的提升。(三)人地協調觀說明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關系,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地發展觀念。四、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實驗操作和相關資料,概括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難點:通過實驗操作和相關資料,概括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情境設計意圖基于對課標、教材、學情的分析,本節課以《習近平的七年知情歲月》為主情境,以習主席在梁家河的所見、所感、所做以及重回梁家河為主要線索,通過初見黃土高原-支離破碎中析因尋法-舊貌換新顏幾個篇章,突破本節重難點。以習主席的經歷為情境推動知識由淺入深、由低階到高階,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索。在情境設計中采用一境到底的設計,使學生能沉浸在真實情境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習得的知識更加具有遷移性。通過對黃土高原不同時間尺度環境的對比,體現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環境的重要的意義,培養學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創新點采用智慧課堂的形式,課前通過摸底練習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課中通過搶答、分組討論、投票、全班作答等形式拓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使課堂更加精彩紛呈;課后通過分層作業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整個過程通過智慧課堂的形式,使學生的知識獲取立體化、課堂推進形式多樣化、學生評價多元化。采用分組實驗的形式對水土流失這一難點進行突破。分四組進行對照實驗,讓學生能從實驗結果中直觀的感受到影響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七、教學過程情境導入:分享《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的關鍵詞,“黃土地”、“窯洞”、“窮山僻壤”、“光禿禿”,讓學生推斷習主席的知情歲月是在哪里度過的?設計意圖:通過“黃土地”、“窯洞”這兩個有明顯區域特色的詞語喚醒同學們對黃土高原這一地形區的記憶;通過“窮山僻壤”、“光禿禿”使同學們加深對于黃土高原的認識;通過對習主席成長經歷的回顧來激發同學們的探索欲。環節一:初見黃土高原情境呈現:選取《習近平的七年知情歲月》中的文字,通過習主席初見黃土高原的視角來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利用文中“怎么竟還有這么窮困的地區和人民”來引導學生走進黃土高原、了解黃土高原。視頻展示:通過地圖軟件由遠及近的走進黃土高原,從小比例尺地圖中了解黃土高原的具體位置,從大比例尺地圖中感受黃土高原的地貌形態。情境化問題:1、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并繪制簡圖;2、概括黃土高原的地表形態。設計意圖:從習主席的視角去觀察黃土高原,進一步感受黃土高原的貧窮與荒涼,自然的過渡到認識黃土高原的位置。通過直觀的視頻認識黃土高原的位置特點,通過繪制簡圖的方式使知識再組合,給予學生深刻的印象。環節二:支離破碎中析因尋法實驗探究:學生感受到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是如何形成的?那我們通過一組實驗來進行探究,(現場分組討論)共分成四組。實驗A:對比不同土壤影響下的水土流失情況實驗B:對比不同植被覆蓋率下的水土流失情況實驗C:對比不同降水條件下的水土流失情況實驗D:對比不同坡度下的水土流失情況實驗要求:每組選一個要素進行對照實驗探究,拍下過程性資料上傳,實驗結束后小組內進行總結交流,派一個代表上臺講解實驗過程,并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可參照后臺發送的資料包)學生互評:對于實驗過程的展示和表述,各組進行互評。設計意圖:通過現場對照實驗的形式,使學生真正動手參與到模擬水土流失的成因當中來,一方面使學生通過實驗真正認識到水土流失的成因;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樂趣,在學生互動中可能會迸發出與師生互動不一樣的火花。情境呈現:選取《習近平的七年知情歲月》中的文字,通過習主席視角中黃土高原極端貧困,轉折到要想改善黃土高原就必須要先解決水土流失這一問題。情境化問題:如何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素材補充:打壩淤地的視頻和護林人的新聞。設計意圖:在探究完水土流失的成因后學生可以針對其成因尋找解決的辦法,其中要引導學生去判斷哪一些地理要素可以人為改變或改善,哪一些不能改變。解決措施中根本措施是植樹造林,所以在后續有對于三十年來一代又一代護林人的素材補充;學生最難理解的措施是打壩淤地,教學中選取了一個視頻進行解釋。習題鞏固:采用智慧課堂全班作答的形式對水土流失的成因與治理措施這一重難點進行再鞏固。環節三:舊貌換新顏情境呈現:總書記一直稱自己是“黃土地的兒子”,始終牽掛著梁家河,2015年總書記重回梁家河感受梁家河的變化,請同學們也為梁家河的發展建言獻策。全班討論:同學們立足于黃土高原的自然和人文特點,揚長避短的提出發展建議,在平板上大膽發言,對于認同的答案也可以進行點贊。設計意圖:該部分其實是對于教材中“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一內容進行了整合,學生可以從黃土高原的土壤、地形特點中發掘其林果業發展的優勢,也可以從黃土高原豐富的民俗文化(信天游、秦腔、剪紙等),豐富的旅游資源(歷史文化景觀如秦陵兵馬俑、紅色旅游如延安)發掘其豐富的旅游資源,還可以從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發掘其能源優勢。這一問題能將零碎的知識進行整合,也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從多維度去解決問題。課堂寄語:“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八、教學反思雖然目前是信息爆炸時代,但是中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依舊是課堂,因此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注意準確性、趣味性和啟發性,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在教學方式上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手段,延伸知識的時空感,使知識更為鮮活有趣有用。地理學科素養的滲透不能僅靠一節課來實現,應該依靠每一節課來實現,因此年輕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實現自我突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