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根據課型需要設置,可自行決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故事情境中,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的簽訂》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課,它講述了義和團運動的興起、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發生以及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的過程。這一課闡述了中國如何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是本單元脈絡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一定要體現和之前內容的連接性,做到承上啟下。學生情況分析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完成了七年級的歷史課程學習,對古代史、近代史有了初步了解。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可能對歷史事件、時間線、重要人物等基礎知識點掌握不夠牢固。該年齡段學生好奇心強,對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表現出濃厚興趣。然而,也有部分學生可能因為歷史學習需要大量記憶而感到枯燥,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總體目標:能通過史料分析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抗擊八國聯軍的過程、《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能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認識義和團運動的特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素養目標:史料實證)。能通過閱讀史料對義和團運動和《辛丑條約》進行評價,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認識到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的愛國斗爭有力地反抗了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鎮壓人民群眾運動,出賣國家民族利益,是清王朝最終走向滅亡的真正原因。(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義和團運動的性質;《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教學難點義和團運動的評價;《辛丑條約》的影響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慈禧的煩心事趣味引入新課 根據材料思考慈禧對西方國家的態度 讓學生初步初步了解本課的歷史情境一、請神——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是什么組織?與神有什么關系?簡介義和團運動。為什么義和團起源于山東,發展如此迅速?閱讀材料歸納義和團興起的原因。結合所學和揭帖,概括關于義和團的基本信息。如何評價義和團運動?(進步性/局限性)根據材料概括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原因是?根據圖片,說說義和團進入京津地區后的活動有哪些? 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二、釀禍——抗擊八國聯軍 1、 根據教材,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過程中有哪些重大事件?完成填空。2、 材料分析慈禧做出宣戰決策的理由是什么?為什么失敗?3、 根據材料概括慈禧對義和團態度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原因是?4、 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5、 圖文材料列舉八國聯軍侵華罪行。 1.閱讀教材和材料,歸納出答案。2.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末路——《辛丑條約》的簽訂 根據材料說明慈禧對洋人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根據教材,說說《辛丑條約》有哪些主要內容?與之前所學條約相比有什么特點?根據材料分析為什么說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單元回顧清朝是如何走上末路?總結《辛丑條約》影響為什么說清朝走上了末路?對本課小標題進行綜合梳理。討論中國的出路在哪里?民心是關鍵。 1.閱讀教材和材料,歸納出答案。2.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課堂小結 嘗試記憶本課關鍵知識點 當堂背誦關鍵知識點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