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教學設計課標分析《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本課的要求:通過封君封臣制、莊園生活、基督教的傳播,以及歐洲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了解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 識記層面中世紀城市自由自治的形成、城市居民的構成以及大學的興起理解層面本課涉及理解層面未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但可以結合單元主題和課文前后聯系得出,通過學習本課,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出現的變化。應用層面本課同樣未在教學應用層面進一步深入,但結合單元內容可知,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深入分析中世紀西歐與近代西歐的緊密關系,進一步理解歐洲各領域的變化教材分析《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一課位于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封建時代的歐洲》的內容,這一單元主要指自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這一時期的歐洲封建社會,共分為四課,主要的線索有:基督教、封君封臣、莊園制、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以及拜占庭帝國。 本課涉及內容就是在封建制形成這一大背景下發生發展的,城市與大學的興起同時也為此后歐洲的發展奠定基礎。本節課子目為“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大學的興起”,內容主要是中世紀的城市和大學,二者相互關聯,但以城市為主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興起,城市居民爭取了城市自由與自治的發展,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出現了早期資產階級;而城市的發展促進了大學的興起,大學的興起和發展也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壯大。通過對本課學習,學生能夠知道城市和大學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同時理解中世紀時期在封建制度下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及其對后來近代歐洲發展帶來的影響。學情分析已知通過本單元前幾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中世紀西歐的基礎信息,比如羅馬帝國的衰落,民族遷徙帶來的封建割據,以及封君封臣制度和莊園的形成發展。 學生們也認識到了基督教在中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王權與神權的合作關系。想知學生可能對以下問題想要探索 1、中世紀城市如何興起;城市經濟活動怎樣展開,商業和手工業如何發展 2、中世紀大學如何產生;大學的形成和作用,其中的學生和教授在大學里都做些什么; 3、城市和大學為何會在中世紀這個時間點興起;城市等出現的新變化對西歐社會帶來的影響。未知學生可能不清楚中世紀西歐城市和大學興起帶來的變化及其對后世的長遠影響。學生對于城市取得自治的原因和過程可能不甚了解,也不清楚中世紀城市與大學的關系,無法體會大學發展的原因及其與歐洲早期現代化的聯系。能知初中九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事實記憶能力,可以記住并理解城市和大學興起的歷史背景,及其發展過程。他們能夠通過比較和分析,理解這些歷史現象與封建時期其它社會、經濟和文化特征之間的聯系。 通過了解以上知識,學生能進一步通過批判性思維評估中世紀城市和大學對現代社會影響的不同觀點。教學目標1、通過教師講述中世紀歐洲歷史背景、城市興起原因以及中世紀城市特點,學生能夠了解中世紀城市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復興的,并從簡單貿易集散地轉變為經濟文化中心。(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2、通過瑯城爭取自由的例子和角色扮演的學生活動,認識城市爭取自治的過程、方式和自治程度,知道城市居民的身份,以及身份的變化。(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通過講解城市居民狀況并呈現行會相關史料,了解市民階層和早期資產階級的形成,掌握史料閱讀的方法和不同史料互相論證觀點的歷史分析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4、通過大學成立和發展歷程的講解、了解大學興起帶來的文化發展影響,認識中世紀大學在傳承和發展知識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學會分析這一現象對于此后近代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關系,理解歐洲文化之間的聯系和其延續性。(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 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城市居民的構成和生活狀況;大學興起的原因、過程和大學概況;中世紀城市與大學之間的聯系。 2、教學難點 (1)城市爭取自治權的過程; (2)理解中世紀城市復興和大學興起是西歐封建社會出現的新變化,并為早期資產階級產生和此后歐洲近代社會發展奠定基礎。教學方法歷史問題探究法為主,講授法、歷史圖示教學法為輔。在本課子目“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大學的興起”的基礎上充分思考本課內容的內在聯系,設計了問題鏈形式的課程組織形式,共五個問題,在邏輯順序中環環相扣。板書設計教學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 【教師講授】 課程開始前,老師先帶領大家游覽這樣一座古城。曲折古舊的運河系統賦予了這里別樣的風光,我們能乘坐平底船穿梭于河道之間。沿途兩岸有著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古式石頭屋,行至橋下我們便能近距離接觸那精美的橋梁以及古樸的石砌碼頭……它們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契合,構成了中世紀童話般的布魯日古城。 在市中心廣場,中世紀時期的歷史古跡比比皆是。鐘樓悠揚的鐘聲回蕩在古巷之間,尖頂哥特式的古老建筑鱗次櫛比,別具特色的市政廳前彩旗飄揚,這里的一磚一瓦毫無保留的展現了布魯日昔日的輝煌。 而這樣一座中世紀城市是如何產生的呢,城市中的居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走入本節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從城市、居民和大學三方面了解中世紀城市的特點。 【學生思考】 跟隨教師觀看視頻,在搭建的情境中體會中世紀城市的風光,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以布魯日這一座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市為切入點,以視頻的形式構建歷史情景,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通過提問“中世紀城市如何產生?城市居民如何生活的呢?”聚焦本課核心問題,緊扣教學主旨。環節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問題鏈一:城市因何興起?有何特點? 【教師講授】 實際上中世紀以前就已經存在城市,不過隨著公元4世紀起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及外族的入侵,使得整個歐洲在400多年里陷入混亂動蕩的局面,農業、工商業普遍衰落,羅馬時代的很多城市變成了廢墟。不過,到了10世紀后西歐舊城市復蘇,新城市產生。 在這樣嚴峻的社會環境下,中世紀的城市是如何復興的呢,復興后的城市又呈現什么特點呢? 【呈現材料】 材料一:1050至1250年,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一場農業革命發生了。他們先犁后耙,在其輪作年……輪中額外翻耕,這些大大有利于地力的恢復。結果農業產量大大增加,歐洲人第一次開始仰賴定期的、穩定的食物供應生活。人口的增加和更節省人力的裝置的使用,意味著無需所有人都呆在農莊里。 ——菲利普·李·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 讓學生從關于當時西歐農業領域的相關敘述中提取關鍵信息,得出當時西歐農業方面的變化,請一位同學分享答案。 【學生活動】 閱讀材料,從中找出關鍵詞句,總結當時西歐農業領域的相關變化,并思考這樣的變化與城市的產生有什么關系。 【教師講授】 這一時期農業工具和技術得到改進,發生了農業革命,提高耕地效率也保證了土地質量,進一步促進農田產量增加。 此前的課程中也學習到此時的西歐,政治上確立封君封臣制度,經濟上確立莊園這一自給自足的政治和經濟單位模式,封建關系下社會逐漸穩定,農業進一步發展、推動了生產力提高,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剩余產品和過剩人口,多出來的產品進入市場交換貿易,過多的勞動力也離開莊園并轉入手工業、商業等行業中,由此推動城市復興。 【學生觀察】 呈現13世紀城市分布地圖,學生觀察后指出體現的城市特點。 商業貿易需要多種條件,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能與其他地區建立商貿聯系。因此從業者們會更傾向于選擇交通便利、且相對安全的地區,比如道路交匯,港口海灣、主教駐地等等地區,既方便貿易業也方便參與宗教活動。而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商人、手工業者和農民,市場和居民區逐漸擴大,最后形成了城市。 【呈現材料】 【教師講授】 但中世紀城市大多都規模很小,人口很少。13世紀的倫敦人口只有4萬人左右,卻是英格蘭最大的城市。而像意大利的米蘭、威尼斯,法國的巴黎這樣擁有超過5萬人口的城市則少之又少。 而同時期的北宋在天禧五年新舊城中人口就已達四十八萬多人,可見中世紀城市規模之小。 問題鏈二:城市的空氣為何使人自由? 【問題過渡】 在城市出現后,中世紀的西歐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為什么這會成為流行的話語呢?難道這些城市不受封建領主控制嗎? 【呈現材料】 材料二:中世紀城鎮對于西歐而言,代表著新生事物。除去少數例外的情況,這些城鎮是獨立自主的,真正的商業實體,依靠工商業交易的收益而存在。 —— C 沃倫 霍萊斯特《歐洲中世紀簡史》 材料三:脫離農業的手工業生產已不再是為了滿足領主和生產者自身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追求交換價值。 ——王斯德《世界通史》 【學生解讀】 學生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進一步理解中世紀城市本質是依靠工商業發展起來的。 答案:上面一則材料提到西歐城市“依靠工商業交易的收益而存在”,可見城市是依靠工商業發展的。下面的材料提出,城市中脫離農業的手工業者的生產已經不再是為滿足領主要求了,可見在工商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居民,他們不用領主給的土地就能維持生活,更能賺取財富,所以對于領主的依附性減弱。 【教師講授】 不過當時的歐洲中世紀城市是在封建領主的領土上興起的,城市的政治管理權力掌握在領主手中。他們要求市民像莊園農奴一樣繳納各種各樣的賦稅,有的還須服勞役。而商業起家的市民不再依靠領主生存生活,自然不愿交稅,領主從中得利也不可能放棄剝削。因此,二者兩相矛盾下,階級沖突尖銳,城市居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并營造一個利于工商業發展的環境,開始了和封建主的斗爭,即爭取城市自治斗爭。 以當時的代表——法國瑯城為例來了解城市居民爭取權利的方式。11世紀以來瑯城毛紡織業不斷發展,成為當時法國毛紡織業的中心,但它建立在貪婪的主教高德理的領地上。為擺脫主教的剝削統治,瑯城居民首先湊集大筆贖金,向主教和國王買回城市自治權,并建立自治機構,主教揮霍贖金后卻背信棄義擅自取消瑯城自治權。怒不可遏的居民發動起義,殺死主教,此后又堅持多年,直到國王不得不向瑯城頒發特許狀,同意實行自治,瑯城終于取得自治地位。 從這個事件中可以看出市民爭取自由自治的方式包括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兩種方式。同時國王和領主頒發特許狀也成為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必要形式。 【學生活動】 請兩名同學扮演兩種不同自治程度城市的居民,敘述本城市的自由自治體現,并對比兩者回答哪個城市的自由程度更高這一問題。 同時據此回答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兩種城市都是完全自由嗎?”“以剝削居民獲取財富的國王為什么承認城市自由自治?” 【師生互動】 師:不過爭取到自治的城市也有不同的結果,那就是他們獲得的自由自治程度并不相同。同學們閱讀課本第43頁第二段,其中包括哪兩種城市呢? 生A:包括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 師:是的。那么哪種城市的自治自由程度更高呢?下面老師設計了一個小劇場,請兩位同學分別扮演不同城市的居民,訴說一下自己城市的自由與特權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扮演) 師:兩位同學扮演的很好,那么通過兩位居民的敘述大家覺得是哪種城市自治自由程度更高呢,兩種城市是否完全自由自治呢? 生B:“國王與城市代表共管”“領主依舊可以征稅只是受到限制”體現領主與國王依舊統治城市。自由程度較高的自治城市也只是多了選舉市長的權力,依舊在國王的統治之下。 師:我們也知道城市自治還需要國王或領主提供什么才能被承認自治 全體學生:特許狀。 師:所以城市的自由自治還是一種受到限制的“國王治下”的自由,很多時候依舊受到國王和封建領主的限制。不過封建領主和國王都是通過剝削國家民眾獲得利益的,那為什么國王會反過來承認城市自治呢?這里老師給一個提示,結合之前我們學習到的封君封臣制度下存在割據隱患的知識點,同學們思考后能給出答案嗎? 生C:封君封臣制長期實行就會出現封建領主掌握權力,自立為王的現象。因此國王承認城市自治,既削弱割據勢力,又獲得城市居民的擁護。 環節二:城市居民的身份——“自由人”身份的獲取 問題鏈三:獲得自由的居民從何而來? 【問題過渡】 在城市獲得自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要動力是城市居民這一群體。他們為維護自己的權益滋生了對于自由自治的渴望,那么他們原本就是城市居民嗎? 【學生活動】 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課本,填補空白的形式梳理城市居民的身份,農奴轉變為城市居民的過程和條件。 【教師講授】 最開始的居民們通過贖買和斗爭取得城市自由自治,成為了自由的人,進一步擺脫封建領主干涉,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促進城市繁榮。而還被土地束縛的農奴們看到了城市居民們更好的生活和自由自在的身份,以及城市帶來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多農奴逃離莊園進入城市,成為從事工商業的城市居民。新居民的加入又為城市發展增添動力,形成一個城市繁榮發展的良性循環。 問題四:獲得自由后如何生活? 【問題過渡】 填補空白時,我們已經知道手工業者和商人兩個行業是居民的基本身份,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個群體了解城市居民的生存生活狀況。 【教師講授】 城市的手工業者擁有簡單生產的資料,所以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比如鍛造、釀酒、紡織等,他們的規模小基本需要全家勞動,通過出賣生產的物品維持生活,集手工制作和簡單貿易于一身,因此家庭既是生產作坊,也是店鋪。而商人則專門從事貿易,其交易規模就會更大一些,通常相較于手工業者更為富裕。 隨著城市發展和工商業繁榮,城市市民階層也就逐漸形成。這個過程中,商人和手工業者不斷分化,出現了更為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這些就是早期的資產階級 【呈現材料】 1345年倫敦馬刺業基爾特規章 第一,馬刺業從業員每日工作時間,應自日出開始,直至新門外圣墓教堂鳴熄燈鐘時為止,不得延長,因為任何人在夜晚工作皆不能如白日之精巧…… 第二,本基爾特任何人俱不得在星期日,或任何其他類似星期日之宗教節日將其所制之馬刺懸掛于外,而僅許懸掛一能表明其業務之標識。看貨及出售貨物亦僅許在店內為之,不得攜出店外,或將門窗等開啟,違者依前述條例處罰。 第三,任何從事本行業之人,若非本城之自由人即不得在本城購買、建造或單獨租賃房屋,亦不得開設店鋪…… 第四,本行業任何會員所招收之學徒其學習期間俱不得少于七年,而此類學徒亦必須按照本城慣例進行登記。 第五,倘有從事本行業之非自由人按照前條所述年代期限招收正式學徒,即應如前述之例予以處罰。 第六,任何外國人或本城以外之本國人,除非獲得市長、長老及管理員許可列入本城市民名籍,而且有本行業正直會員證明并擔保其為人忠實,品行端方者皆不得從事或利用本業。 第七,本行業任何從業員,在星期六本城鳴午鐘后即須停止工作,自此至次星期一早晨之前皆不得工作。 ——劉啟戈、李雅書選譯《中世紀中期的西歐》 【學生解讀】 學生從呈現出的兩種不同種類的材料中總結行會出現的原因。 答案:閱讀后可以了解到其中對于本行業的工作時間、成員加入、招收學徒等方面進行了多種規定,很大程度是為了減少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 從流傳的各行業徽章中窺見其建立目的。兩枚當時的行會會徽上的圖案大致可以判斷為裁縫和釀酒工行會的徽章。 從兩種不同材料中,可以看出行會的出現是為了規范本行業成員行為、增強認同感,維護共同利益。 環節三:大學的興起——中世紀“最美好的花朵” 問題鏈五:大學與城市有何關系?為何稱為“最美好的花朵”? 【教師講授】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很多城市的發展表現就是大學興起的原因。隨著西歐工商業繁榮,財富增加,帶來了興辦教育的更多資源;市民階層為其奠定了社會基礎;一系列的商業糾紛和市政管理都需要更多人才,這一需求也推動了大學的興起;再加上此時許多希臘羅馬古典著作在西歐傳播開來,阿拉伯文化也隨戰爭交流傳入,為大學興起奠定文化基礎。 【教師講授】 以法國巴黎大學,和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為例了解中世紀大學的管理機制和學校生活。 巴黎大學它最初是教師們為維護自身利益組成的教師行會,到了13世紀得到羅馬教皇和法王的支持后逐步發展。而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不同于此,他是學生社團得到教會支持后形成的。學生掌握學校管理權,能任免教師,計劃教學,而教師一般只評估成績和頒授學位。 【學生總結】 學生了解巴黎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的運行機制后,總結兩所大學異同。 答案:巴黎大學在教師行會的基礎上建立,呈現教師為主體的自治模式;博洛尼亞大學在學生社團基礎上成立,是學生為主體的自治模式。兩所大學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也受到教會或國王的限制,這與城市形成過程相同。 【教師講授】 對于國王而言,大學的誕生能培養更多有能力的官員,于王國發展有益;對于教會而言,大學能夠抑制異端思想的產生。 二者的支持使大學自由自治權利得到了保障,比如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等,課本中也詳細說明了這些權利的內容。在中世紀這樣一個較為動蕩的社會環境中,可以說正是這些特權,大學才得以繁榮發展,這也側面說明大學的自治和城市一樣,是一種受到束縛的自由。 【呈現材料】 【學生活動】 學生從一名中世紀巴黎大學學生,了解其大學生活,其中上午進行課程學習。學生由此閱讀課本,總結其課程內容。這樣的課程設置與我們現在的課程差距很大,學生依據教材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解釋 答案:基礎課程七門,如文法、修辭等,還有專業課程三門法學、醫學、神學。這樣的課程明顯區別于我們現在的課程。以三門專業課程為例進行解釋。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對民眾精神處于絕對控制的地位,因此大學課程中神學就成為專業課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下,比如糾紛的處理和疾病的治療推動大學重視法學醫學的學習。 從導入引出“問題一”,成為整節課的問題鏈條的開端。 首先將結論“10世紀后西歐舊城市復蘇、新城市產生”呈現,提出問題“城市因何復興”,通過材料,引導學生們認識中世紀時期農業的變化,并回顧此前學習的封君封臣制度帶來的社會穩定情況,認識二者帶來生產力提高,工商業發展,理解城市復興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 通過呈現中世紀城市地圖,學生能在觀察地圖中了解中世紀城市大多都是依靠工商業起家的特點;通過將同時期的北宋城市人口與西歐城市人口進行對比,以此凸顯當時中世紀城市“人口少,規模小”的特點。從地圖解讀和中外橫向對比上認識中世紀城市特點,并落實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培育。 了解城市興起原因和特點后,提出“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一句諺語,使學生產生為何會流傳著一句諺語的疑問,成為問題二。 通過材料解讀和信息提取,學生能夠了解城市作為商業實體的性質,認識到城市居民渴望擺脫對領主依附和領主希望繼續剝削二者之間的矛盾,理解城市追求自由自治的原因。 以法國瑯城作為典型例子,結合課件動畫講述瑯城爭取自由自治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生從中了解中世紀西歐城市爭取自由的方式和形式。 通過角色扮演的簡單帶入形式,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和歷史代入感;不同城市居民的敘述對比下,學生進一步理解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的共同點和區別;從敘述中找到兩個問題的支撐依據,提高學生尋找關鍵信息的能力。提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由兩種城市不同之處,即城市自由自治程度不同,過渡到相同之處都處在領主和國王控制下,再引出為何國王支持城市自由自治,學生思考更具有連貫性并進一步提高問題意識。 從宏觀的城市狀況聚焦到城市群體,形成有關城市居民的問題,首先追溯自由居民的來源,理解莊園與城市的關系。通過閱讀課本填補空白,進一步梳理有關城市居民的知識點,了解城市居民大部分是從莊園的農民和農奴演化而來;通過教師講授,了解工商業發展、城市繁榮與城市居民增多之間的相輔相成關系。 知道居民來源后進一步探究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況,形成問題四。 進一步理解城市自由自治的體現和中世紀出現的新變化——市民階層和早期資產階級的形成。 通過教師講授手工工匠和商人的簡要狀況,了解中世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并進一步了解“市民階層”的含義,以及“早期資產階級”的形成過程。 呈現有關行會的相關史料并引導學生閱讀解析,能夠從中了解行會規范成員行為、減少行業內部惡性競爭的目的。同時提供另外的圖像材料,兩種不同種類的史料之間能夠相互印證,進一步證明得出的觀點,提供學法指導落實了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同時提供互證的論證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 城市自由自治的第二個體現就是大學的興起,再以大學是中世紀“最美好的花朵”的諺語引導學生思考大學為何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思考其與城市的關系。 分析大學興起的原因,并從中梳理大學與城市的關系,學生能夠理解城市工商業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出現是大學產生發展的基礎,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進一步落實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以巴黎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為例講授大學“自由自治”地位的表現,學生在了解兩所大學的特點后總結其管理主題和模式,能夠了解大學是城市自由自治的體現之一,也能認識到大學的自治權利是建立在受到國王和教會的控制之下。 聚焦巴黎大學學生的日常,再細化到課程學習,順利過渡到大學課程設置,從對專門課程的分析,學生能夠了解到中世紀時期受到教會神學壓抑的封建體現,同時認識到再這樣的封建下隱藏著新變化,為歐洲近代社會發展奠定基礎。結課 【教師總結】 這是一個“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的時代,那里的城市越來越多的居民成為了“自由人”,這又是一個歐洲中世紀教育盛開最美好花朵的時代,文化思想在這里萌芽成長,為近代西歐各領域的發展埋下伏筆。 我們也需要進一步思考本課與封建時代的歐洲這一單元的關系,在封建關系中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不斷轉變者,這一系列的變化孕育了歐洲 資本主義萌芽,成為承接歐洲古典文明與近代文明的橋梁。 本節課就到這里,同學們下課。 以分析課程與單元練習為結課,將本課置于單元框架下進行梳理,以結構圖形式展現中世紀封建制度下各領域的體現和隱藏其下的新變化的產生,大學的發展進一步過渡到時代的發展,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歐洲歷史的延續性,理解封建的中世紀時代并非與資本主義發展的近代割裂。教學評價一、學業質量水平制定的評價標準 評價維度具體要求水平達成評價全部完成部分完成無法完成核心知識知道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原因及其特點;知道城市爭取自由自治的原因、方法以及最后取得的結果,認識到城市自由自治是收到國王和領主限制的;了解城市居民生活狀況和行會組織;了解中世紀大學興起原因、管理機制和課程設置。關鍵能力從唯物史觀角度了解中世紀城市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復興的;了解市民階層和早期資產階級的形成過程,并能形成自己的解釋論證過程;掌握史料閱讀方法、不同史料互相論證觀點的歷史分析能力;了解城市發展與大學興起對于近代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態度觀念認識中世紀大學在傳承和發展知識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理解歐洲文化之間的聯系性和延續性。二、作業設計 1、作業一: 大學的課程設置反映了西歐中世紀時期出現了有別于封建社會的新變化,那么這些變化還在哪些方面有所體現呢。請結合本課所學和最后的思維導圖,在課下尋找能體現新變化的各個方面,可以各設計一個自己的思維導圖、結構圖,或者通過小論文形式進行論述。 提示: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思考 要求:論從史出,通過史實論述變化; 2、作業二: 選擇一個中世紀城市或大學的角色,如商人、學生、教授等。結合本課所學知識,搜集相關史料,寫一篇日記,描述你在那個時期的生活和經歷。 要求:日記應不少于500字;內容包括日常活動、重大事件、你對城市或大學發展的感受等。 三、教學反思 1、自行反思教學實施效果 (1)教學設計方案及教學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教學《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一課中,我采用了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包括講述、問題探究和角色扮演等。這些方法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體驗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及其影響。在角色扮演和模擬活動中,學生表現出較高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這證明了這些互動性強的教學策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深化理解方面的有效性。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鏈設計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在說明城市與大學關系的環節過渡過于生硬,這表明我的問題鏈設計在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這一復雜問題時,可能不夠連貫或缺乏足夠的輔助信息支持。 (2)歷史核心素養的落實情況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歷史理解能力。通過對中世紀城市和大學興起背景及其意義的討論,學生能夠逐步形成對歷史現象的全面理解。此外,通過角色扮演和史料解讀活動設計,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得到了鍛煉。然而,在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上,部分學生在面對復雜歷史問題時,仍表現出一定的思維僵化和深度不足的問題。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需要設計更多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和辯證分析的教學活動。 3、修改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方案 (1)問題鏈設計 增強問題鏈的層次性和連貫性。增加更多輔助性問題,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分析復雜的歷史現象,并增加具體案例和詳細解釋,特別是在討論大學教育機制時。學生反饋在理解這些復雜內容時存在困難,增加具體案例和細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2)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更多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辯證分析的活動。例如,組織小組討論,探討中世紀城市興起對現代社會的深遠影響。部分學生在面對復雜歷史問題時,思維深度不足,需要通過更多引導性活動來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