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阿拉伯帝國》是初中歷史(統編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2課,也是世界古代史篇章的最后一課。本課包含“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和“阿拉伯文化”三個子目,以阿拉伯國家的建立、擴張、衰落為時間線索,講述了阿拉伯地區利用伊斯蘭教、政教合一的方式推動半島統一,建立起了封建國家,再通過不斷對外擴張一步一步走向強大,并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阿拉伯文化,對東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生情況分析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完成了中國史的學習,能夠基本掌握歷史學習的基礎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書籍閱讀、觀看展覽等方式,學生對阿拉伯帝國有一些碎片化的了解。但由于剛接觸世界歷史,學生對阿拉伯帝國乃至世界中古史的知識儲備較少,需要進行系統化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利用世界地圖和時間軸幫助學生對阿拉伯帝國進行定位,梳理發展脈絡,培養學生的時空史觀;并通過展示圖片、文字材料等方式帶領學生感受阿拉伯文明的突出成就,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其提取關鍵信息和史料分析的能力。教學目標通過觀察阿拉伯半島地貌圖,了解“新月”標志的意義和穆罕默德的故事,能夠簡述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認識到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重要作用,學會從多角度理解歷史現象。通過識讀阿拉伯帝國擴張形勢圖,了解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與發展,認識到在宗教、軍事、政治等綜合因素作用下阿拉伯帝國能不斷對外擴張,培養時空觀念與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資料閱讀和圖片釋讀,感受阿拉伯文化的光輝燦爛,辯證看待對外擴張帶來的雙重影響,認識阿拉伯帝國作為文化的吸納者、融創者,傳播者,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阿拉伯國家的建立教學難點認識阿拉伯帝國對世界文明的影響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出示古希臘羅馬的太陽神阿波羅和古埃及太陽神拉神的圖片,以崇拜太陽還是月亮這一話題引出阿拉伯地區更喜歡月亮,從而導入本課學習主題“阿拉伯帝國”。 通過不同地區對太陽、月亮有不同的崇拜這一話題為切入口,接觸到本課所學的阿拉伯帝國。利于吸引學生興趣,進而產生探知欲望,學習新課。 利于吸引學生興趣,進而產生探知欲望,學習新課。一、光明的新月——新生 出示清真寺尖塔有關新月標志的圖片以及希提《阿拉伯國家通史》材料,提問:是怎樣的生產生活環境使阿拉伯人喜愛月亮勝過太陽?教師講述:阿拉伯人喜愛月亮正是因為“月亮能夠使得水蒸汽凝成露珠滴在牧場上,使植物有生長的可能”,這表明當時阿拉伯人靠牧場生存,過著游牧生活。出示阿拉伯半島地貌圖,提問那阿拉伯人的游牧生活與自然地理條件有著怎樣的關聯?教師講述:從地貌圖中可以發現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被沙漠所覆蓋,而阿拉伯的原意就是“沙漠”。地處沙漠地帶的阿拉伯半島干旱少雨,不適宜農業耕作,因此半島居民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補充說明正是由于沙漠中牧場和水源有限,加上不同的氏族部落間有著不同的信仰崇拜,在這種多神崇拜和資源爭奪下,各個部落常常展開征戰,互相仇殺。于是整個阿拉伯半島在早期就呈現出分裂動蕩的黑暗局面。出示《羅馬帝國的沒落》材料選文,提問:有一位人物的出現給阿拉伯半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那這位人物是誰呢?引出穆罕默德,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經歷。教師講述:穆罕默德出身在麥加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母雙亡,12歲就隨叔父的商隊來往于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地中海東岸一帶,對阿拉伯人的處境非常了解。穆罕默德接觸了猶太教和基督教,見多識廣,喜歡思考社會與人生問題。在綜合了猶太教和基督教教義的基礎之上,他又結合了半島上阿拉伯人的習慣,創立了伊斯蘭教。出示伊斯蘭教資料卡片,提示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補充完整。教師講述:伊斯蘭教唯一的真主是安拉,使者、最后的先知是穆罕默德,信奉者被稱為穆斯林,標志是新月,經典是《古蘭經》。講述《古蘭經》的由來,為研讀《古蘭經》具體內容作鋪墊。當時穆罕默德從真主安拉那里得到啟示后,就立刻口頭講述給弟子們,弟子們后來把這些真主啟示匯編成了《古蘭經》,因此這本典籍是穆斯林們必須閱讀的經典。出示兩則《古蘭經》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教師講述:第一則材料體現伊斯蘭教只崇拜安拉,以一神崇拜代替原本的多神崇拜,這有利于打破阿拉伯各氏族部落之間的隔膜,共同團結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第二則材料體現出伊斯蘭教提倡振濟貧民,會向孤兒、乞丐和過路人等進行施舍,這可以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有利于團結人民,促進半島統一。過渡:正是在伊斯蘭教的引領下,團結在穆罕默德身邊的人越來越多。但這引起了麥加貴族們的聯合抵制,于是穆罕默德及其信徒迫不得已離開了麥加,遷居“麥地那”。在這里,他建立起了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穆斯林公社。提問:穆斯林公社制度有哪些要求?教師講述:這些規章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團結成員,且將穆罕默德推上了最高領導人的寶座,他掌管著公社的最高權力,領導宗教、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的事務。公社成為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接下來,穆罕默德掀起了同麥加的圣戰,在630年時占領了麥加。此后,通過征討和其他部落的妥協,阿拉伯半島基本實現了統一。至此,伊斯蘭教帶給了阿拉伯人民新生。 延續導入關于日月崇拜問題,進一步思考為何阿拉伯人崇拜月亮,將信仰崇拜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知道阿拉伯半島的地貌及氣候特征,認識到地理環境對不同人類族群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師講述,理解早期的阿拉伯半島在信仰和資源多重因素造就下相對混亂落后,與本課教材導入相聯系,也更好適應關于“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引入。通過《羅馬帝國的沒落》的材料以及教師的口述,大致了解穆罕默德的生平經歷,補充填寫有關伊斯蘭教的資料卡片,對伊斯蘭教的基本情況有具體認知,能夠記住重要知識點。研讀《古蘭經》的兩則材料,通過材料分析,知道伊斯蘭教的教義對于團結人心具有推動作用,這也是其能夠壯大、與舊貴族抗衡的重要因素。能夠從教材中尋找關鍵詞句,知道公社制度的要求內容,能夠從成員和領導者兩方面分析公社制度的作用。理解“政教合一”的含義,區別阿拉伯的統治與其他地區(如中國、西歐等)的不同,具有自身特色。能夠大致歸納簡述穆罕默德從創立伊斯蘭教到基本統一阿拉伯半島的歷史過程。 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能夠從長時段地理環境入手,重視客觀因素對人類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并從多角度認識阿拉伯半島的早期情況。培養學生學會分析歷史材料,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歷史事件梳理和表達能力。二、宗教與帝國——雙生 過渡:出示阿拉伯帝國示意圖,穆罕默德時期的阿拉伯國家版圖主要集中在阿拉伯半島,而到了8世紀,疆域已經如此遼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阿拉伯帝國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步的?講述哈里發對于穆罕默德統治政策的延續和發展,并持續開展對外戰爭。教師講述:穆罕默德所創設的伊斯蘭教,以一神教的形式團結起了阿拉伯半島的人民,而在他去世后,國家繼承者哈里發,同樣集政權、君權和神權于一身,繼續采用政教合一的方式來鞏固統治。伊斯蘭教號召穆斯林為信仰而斗爭,這給予穆斯林們莫大的精神鼓舞。在宗教情懷的號召之下,哈里發能夠發動民眾們,展開連年的擴張戰爭。出示阿拉伯帝國擴張形勢圖,用動畫演示從穆罕默德時期到四大哈里發時期乃至倭瑪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帝國疆域的變化情況。提問:阿拉伯帝國的疆域最終到達了哪里?教師講述:哈里發對外擴張,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751年擊敗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阿拉伯人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阿拉伯人長驅直入,占領了西班牙,越過比利牛斯山,但最終被法蘭克王國軍隊所阻擋,歐洲才沒有完全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過渡:阿拉伯軍隊能如此所向披靡,英勇向前,不僅僅是憑借著一腔熱血,還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出示希臘火、阿拉伯彎刀以及駱駝的圖片,講述它們對于作戰的重大作用。教師講述:在一次阿拉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交鋒中,拜占廷人使用了一種能在水里燃燒的液態燃料,即希臘火,使阿拉伯人損失慘重。見此阿拉伯人也去學習制作了希臘火來裝備軍隊,提升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同時阿拉伯人使用的阿拉伯彎刀,彎度大,韌性和硬度好,上面刻有豐富的花紋使刀刃更為鋒利,是當時非常先進的武器。此外,阿拉伯人不像拜占廷人和波斯人那樣騎馬作戰,他們充分利用沙漠作戰的經驗,騎駱駝作戰。這樣既可以隨意發動進攻,又可以隨時撤回沙漠中的安全地帶。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阿拉伯人占領了許多地方。他們并不強迫那些被征服者必須信仰伊斯蘭教,不愿意信仰的,繳納人丁稅即可。過渡:在凝聚人心的宗教、強大的軍事實力、寬容靈活的統治政策下,到了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已經成為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了,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至此,伊斯蘭教得到了大傳播,阿拉伯帝國得到了大擴張。而阿拉伯帝國對于這些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到帝國分裂后,直到現在都還有著深遠的影響。出示(北非)突尼斯國旗、(亞歐)土耳其國旗和(南亞)巴基斯坦國旗,提問:國旗上的圖案有什么共同點?為何這些國家的國旗上都有新月元素?教師講述:阿拉伯帝國對這些被征服地區的統治,不僅在于政治層面,還體現在宗教文化上。直到后期阿拉伯帝國分裂后,這些新生國家的國旗上,仍然有著新月的標志,代表這些國家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對外擴張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通過教師講述,結合相關史實,了解哈里發政教合一的統治以及阿拉伯帝國對外擴張的背景。在此基礎上,識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示意圖,能夠辨析從穆罕默德時期到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疆域變化。能通過地圖準確表述出帝國的疆界,學會對地圖的標注及繪制。提高讀圖觀察能力和歸納表達能力,培養利用歷史地圖了解歷史史實的學習習慣和時空觀念核心素養。通過觀察相關圖片和教師講述,認識到阿拉伯帝國的強盛還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通過辨識國旗,利用“新月”元素認識到阿拉伯帝國在縱向上的深遠影響。 提高讀圖觀察能力和歸納表達能力,培養利用歷史地圖了解歷史史實的學習習慣和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根據補充內容,能夠增加學生課外知識,拓展學生視野;以有趣的知識緩沖本課學習中段的疲憊感,并以此從更深層次理解阿拉伯帝國依靠著宗教、軍事、政治等實現大擴張,提高學生發現事物內在關系的邏輯思維水平。培養學生對歷史現象做出解釋的能力,學會將以“新月”為例的小切口作為探索點,認識伊斯蘭教的創立、發展及深遠影響這類大問題。三、璀璨的文化——創生 過渡:文明交流是相互的,阿拉伯帝國同樣受到了被它征服地區的文明的影響。由于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區域在政治上實現大一統,阿拉伯帝國因此溝通了阿拉伯人所了解的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幾乎世界所有主要文明, 從而實現了古代亞非歐三大洲文明的全面交流。 另一方面,位于三洲四海之地的阿拉伯人也特別樂于學習。阿拉伯帝國對教育和文化交流高度重視。出示伊斯蘭教圣訓的記載,要求學生分別朗讀,體會伊斯蘭教、阿拉伯人對教育的重視。某任哈里發還曾說過,“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提問:那為了獲得知識,哈里發做過哪些努力呢?教師講述:在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建造了囊括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業務的“智慧宮”,它是阿拉伯帝國吸納各地先進文化的重要寶庫。哈里發曾經以黃金為酬勞,招攬大量翻譯人才來到智慧宮,將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出示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和柏拉圖的《理想國》,說明當時人類文明瑰寶很多被譯為了阿拉伯語。教師講述:其中蘊含的先進學術成就和思想,都被阿拉伯帝國吸收、消化,傳播到了各個地區。同時,阿拉伯帝國的舉動,也保存了文明的火種。西歐世界由于連年混戰,散逸了許多古老典籍,多虧了這些阿拉伯翻譯本,歐洲文化的“斷層”才得以被填補。過渡:在吸納不同地區先進文明的基礎上,阿拉伯自身文化也在創新發展。出示花剌子模、伊本·西那、《一千零一夜》的相關圖片,講述相關人物及典籍的故事。教師講述:智慧宮里的學者、著名的數學家花剌子模,參與了簡化和傳播印度數字的事業;在醫學上,伊本·西那的《醫典》直接繼承了古希臘的醫學遺產,也吸收了中國、印度、波斯等國醫藥學的成就,匯集了歐亞兩洲許多民族的醫學成果,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在文學上,《一千零一夜》吸收、改造古代波斯、埃及等地的民間傳說,再創造形成的。比如《阿拉丁神燈》就取材于中國,在西方人眼中,中國是阿拉燈神燈里升起的巨人,想要什么,巨人都會送來,這以夸張的方式展示出遙遠的東方世界的富庶。過渡:總之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并影響著整個世界。此外,阿拉伯人還擔當著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出示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提問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體現在哪里?教師講述: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數學、稻米、棉花、食糖等,均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豐富了歐洲各國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講述造紙術西傳的故事;同時阿拉伯人也把他們的宗教、航海和地理知識、數學、哲學等等帶到了東方,為世界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小結:作為文化的吸納者、融創者、傳播者,阿拉伯帝國不僅在文化交融中,保存了文明的重要火種,促成了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也正是因此,阿拉伯帝國的魅力才能源遠流長。即使在13世紀,由于蒙古人的入侵,阿拉伯帝國走向了滅亡,但它對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始終被我們銘記。 通過閱讀伊斯蘭教圣訓和教材內容,提取關鍵信息,知道阿拉伯人重視知識和學習。通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式來吸納先進文化,認識到阿拉伯人作為文化吸納者的重要作用。通過圖片及相關材料,認識到阿拉伯人不僅是文化的吸納者,還是文化的融創者,能夠通過學習舉例說明阿拉伯文明的創新發展,鍛煉和培養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并從《一千零一夜》和造紙術的傳播等故事中體會到當時中國對世界的密切影響。通過識讀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能夠繪制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具體內容和方向,知道阿拉伯帝國的輝煌文化成果,認識到阿拉伯人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培養學生歸納拓展能力和時空觀念。培養學生從歷史發展中全面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價值觀。課堂小結 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通過政教合一的方式推動著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在他之后的哈里發們不斷對外擴張征戰,使阿拉伯成為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強大帝國,這又促進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同時,疆域遼闊的帝國,又對東西方文化進行吸納、融創,以文化橋梁的作用,讓東西方文明得到了傳播,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貢獻。 復習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增強學生對本節課重要知識點的理解力。作業設計思考:同樣作為亞洲國家,封建時代的阿拉伯帝國與日本的發展情況有何不同?(自選角度:地理環境、政治結構、對外關系、宗教文化等。)資料附錄材料一: 伊斯蘭教產生前的阿拉伯半島,居民們不少信奉月神。因為“他們的生活是受月亮支配的,月亮使水蒸氣凝結成慈愛的露水,滴在牧場上,使植物有生長的可能”。他們大都把月亮認作萬神之首,而把太陽視為女神,是月亮的配偶。——希提《阿拉伯國家通史》材料二:穆罕默德的到來,使他們從卑賤野蠻之境躍升為“知識與光明之旗手。”對于阿拉伯人來說,簡直有如自黑暗找到光明。阿拉伯人首次得到新生。——《羅馬帝國的沒落》材料三:除真主外,絕無應受崇拜的……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古蘭經》材料四:爾等其知自所獲得之無論何項戰利品,其五分之一歸安拉……孤兒、窮困者…… ——《古蘭經》 材料五:“求學是每個男女穆斯林的天職”,“你們求學,自搖籃到墳墓”,“學問縱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之”。——伊斯蘭教圣訓材料六:阿拉伯國家地貌圖材料七:阿拉伯帝國示意圖材料八:7-9世紀阿拉伯征服圖材料九:阿拉伯擴張形勢圖材料十:阿拉伯帝國形勢圖材料十一: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教學反思在本次《阿拉伯帝國》教學設計的實施中,我發現學生對于阿拉伯地區從分裂到統一的歷史轉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對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文化價值也有了初步的認識。然而,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阿拉伯帝國軍事擴張和文化交融深層影響的理解。此外,在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和批判性思維方面還有提升空間,未來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深入討論,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