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 5 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 2 課時 )一、學習目標教材分析本課通過三個子目(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 理、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講述了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考核與監察制度的發展演變歷程。▲ 秦漢至明清的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內容★ 秦漢至明清的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特點與評價 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并進行辯證評價,培 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教科書和配套課件, 認識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 考核與監察制度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 認識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 和監察制度日益嚴密化、制度化,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讀古代中國選官、考核和監察制 度發生變化的特點與影響,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發展過程中統治者的設計初衷,了解中國古代文官 制度對于世界的影響。學習過程【自學測評】1.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2)春秋戰國: 軍功爵制度(3)兩漢: 察舉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 ①察舉制A.形成:漢武帝下詔,“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標志著察舉制形成。B. 內容和程序:先考察后推舉C.作用:是一種比較完備的選官制度,為兩漢國家選拔了大批人才。②九品中正制A.背景: 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地方。B.程序和標準: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 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 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稱為“狀 ”。獲得資品的士人, 由吏部授官。 C.影響: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 用人局面。2.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1)秦漢時期的上計制:每年秋冬,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 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 集簿),上報中央,稱為“上計 ”。御史參與審 核計簿,防止造假。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考核:有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3.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監察制度(1)秦漢中央監察制度: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2)漢代地方監察制度: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將全國劃分為 13 個州(部),每 州設刺史 1 人。刺史秩卑權重, 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六條 ”糾舉強宗豪右和郡 國守、相的不法行為。此后,巡視監察制度始終延續下來。4.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隋唐科舉制①背景:庶族地主勢力上升,要求參政、分享政治權力。②程序與內容: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 常舉每年舉行,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考試合格, 還需吏部銓選后方可正式任官。(2)兩宋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 ”,科舉制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 。 5.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1)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終要到中央匯報工 作。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分為九等,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的黜陟。(2)宋朝:有嚴格的考核制度。6.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監察制度(1)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地方設“道”為監察區。(2)宋朝:御史臺承唐制,地方則劃分路作為監察區。其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以往只負責言諫的諫官與御史臺官員一樣擁有了監察的權力。 7.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鄉試: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參加考試的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 縣學的學生。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2)會試:禮部主持,考中者為“貢士”(3)殿試:殿試在會試后舉行,由皇帝主持,通過者為進士。進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別為狀 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別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8.明清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1)明朝:有考滿和考察①考滿制度: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②考察制度:考察包括三年一次的外察和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要 受到勒令退休、降職或削職為民的處理。(2)清朝:清朝的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 9.明清時期的官員監察制度(1)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則負責 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兼有糾劾百官之權。御史和給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員, 秩輕 權重。(2)清朝:將六科并入督察院。。【合作探究】 (同課件)1.漢代察舉制材料 11 東漢后期,隨著政治的腐敗,察舉不實的現象漸趨嚴重。……大族出身的官吏們為了 維持本家族的利益,“朋黨結私,背實趨華 ”。士人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權門。——白壽彝《中國通史》問題 4:據材料分析漢代察舉制的消極影響。任人唯親,滋生腐敗;選官權被世家大族操縱;后期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2.材料 16 隨著門閥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 拔官員。隋唐時期, ……崛起的庶族地主階級強烈要求加入政權,分享政治權力,唐代統治者 也在治國方針上確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 ”的原則。從南北朝 時代考試取士措施中發展起來的科舉制便在這樣的氛圍中確立。——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問題 7:據材料分析科舉制推行的背景。背景:九品中正制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積極要求參政;為加強 中央集權。3.科舉制度的完善——兩宋材料 19 故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材是擇。又糊名、謄錄而考 之……其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制也!——歐陽修材料 20 鎖院就是在貢舉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貢院或其他考試場所,在與外界隔絕的狀 態下,擬題、引試、考校試卷、確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 以防止請托之弊。此制自太宗 淳化三年創立之后,一直沿用。——張希清《中國科舉制度通史 ·宋代卷上》問題 9:宋代科舉有何優點?強化殿試,嚴格考試,由皇帝親策,廢除公薦,“取士不問家世 ”,科舉制成為選拔官員的 主要途徑。尤其是鎖院、糊名、謄錄等制度的實行, 使得科舉考試真正體現了公開公平的競爭 原則。三、本節精練1.唐朝時大理寺是全國最高審判機關,但關乎死刑判決等重大問題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監察機關 負責人)與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組成“三司推事 ”,類似近代的特別法庭,并把會審的結果 報皇帝審批。這說明唐朝A. 司法與監察有機結合 B. 大理寺權力已經旁落C. 監察機構喪失獨立性 D. 司法制度已經近代化2.北宋歐陽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舉制應“ 以謂王者無外,天下一家,故不問東西南北之人, 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材是擇 ”。據此可知他主張科舉考試應A .體現地域差異 B .嚴格等級出身 C .統一選拔標準 D .確保公平公正3.《明史 ·職官志》稱:“ 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 大事奏裁,小事立斷。”這反映出明朝“巡按”A. 可代替皇帝作出決策 B. 監察權力的不完整C. 兼有少量大案裁決權 D. 凡事須向皇帝奏報4. 美國學者 G ·羅茲曼認為:“科舉曾充當過傳統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動力的樞紐。這種考試是 為維持儒家的國家正統的運作需要而設計的,是授予特權和打通向上層社會流動的手段,構成 了社會理想的中國模式。”這是因為科舉制的實施A. 提升了政府官員的文化素質 B. 體現了公正唯賢的選才標準C. 有利于強化專制和集權政治 D. 促進了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漢書 ·文帝紀》寫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 即督郵)循行,不稱者督之。”《后漢書 ·卓茂傳》寫道:“平帝時,天下大蝗……獨不入密縣界,督郵言之。太守不信, 出自案行,見乃服焉。”李賢注:“《漢書》曰:‘郡監縣有五部,部有督郵掾, 以察諸縣也。”《晉 書 · 隱逸傳 · 陶潛》寫道:“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 腰 ’。”材料二 明代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職掌糾察,它可以“糾察內外百司之官 ”,對全國所有官吏 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糾劾,另外還創設了六科給事中這一獨特的監察組織,負責糾察六部官吏 的違法事件。清朝還以皇帝的名義制定了我國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監察法典《欽定合規》。——摘編自馬舉安《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歷史演變及其借鑒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漢晉的督郵制。(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監察制度的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代加強監察制度建設的歷史 作用。答案: 1.A 2.C 3.B 4.B5 .(1)評述:督郵是漢代到魏晉時期各郡的重要屬吏;當時把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設一督郵;代 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教令。督郵的設立,一方面有利于郡守了解下情,督促地方恪盡職守, 另一方面由于督郵位卑權重,往往容易凌駕于地方官吏之上,出現弄權現象。(2)發展: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擴大職權,增強其獨立性;創設六科給事中,糾察六部官吏的 違法事件;頒布《欽定合規》,完善監察法規。作用:對中國古代封建統治的發展與穩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后來社會的反腐敗斗爭等提供 經驗和借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