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實驗課名稱 聲音的特性教學 目標 1.物理觀念 知道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 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響度大小與振幅及發聲體距離遠近有關,音調的高低與頻率有關。 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2.科學思維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的音調高低與什么有關 響度大小與什么有關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3.科學探究 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響度大小與振幅及發聲體距離遠近有關,音調的高低與頻率有關。激發求知欲。 4.科學態度與責任 在活動中培養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重難點: 知道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 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響度大小與振幅及發聲體距離遠近有關,音調的高低與頻率有關。 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實驗資源 刻度尺、梳子、音叉(256Hz)、音叉(512Hz)、鐵架臺、鼓、啤酒瓶、試管、乒乓球、古箏、二胡、葫蘆絲、鐵片、塑料架、橡皮筋、硬木板等實驗設計與 創新點 本節課采用的是用手機軟件通過電腦投屏的方式展現的波形圖。在波形圖對比分析的時候,我改變傳統的學習音調、響度以及音色的時候分別分析一次,而是一起分析,使得流程簡化,課堂更高效。我特意設置了樂器自制環節,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動手操作能力、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能力都得到了培養與提高。實驗教學 過程 新課導入 讓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1.聲音產生的條件是什么?學生:物體振動。2.聲音是以怎樣的形式傳播的?學生:以波的形式。接下來讓三位同學演奏樂器,讓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注意觀察波形圖。之后引導學生說出波形圖有高低、有疏密,不同樂器波形圖的形狀也不相同。提問:波形圖的高低、疏密、形狀不同分別體現了聲音的哪些特性呢?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到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一)音調 教師:什么因素決定音調的高低呢? 學生:帶著問題設計并進行實驗 實驗1(課標原型):撥動鋼尺 實驗2(簡單變式)::用鋼尺滑過梳子 學生小結:實驗1將鋼尺緊壓在桌面上,用同樣大小的力撥動鋼尺,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短,鋼尺振動的越快,發出的聲音音調越高。 實驗2用鋼尺劃過梳子,快速劃過時,梳子振動的更快,發出的聲音音調更高。 實驗結論:發聲體振動得越快,發出聲音的音調越高。發聲體振動得越慢,發出聲音的音調越低。 教師:振動的快慢在物理學中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呢? 引出頻率的概念。 頻率: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單位:赫茲, 簡稱:赫 ,符號:Hz。 學生:總結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頻率高則音調高,頻率低則音調低。 想想議議: 教師:一只蚊子從你耳旁飛過,你能聽到它翅膀振動所發出的聲音。可是一只蝴蝶飛過你的耳旁時,你卻聽不見,這是為什么? 學生:蚊子翅膀振動的頻率較快,發出的音調較高,蝴蝶翅膀振動的頻率較慢,發出的音調較低。 接下來為學生展示人以及一些動物的發聲和聽覺頻率范圍圖。 教師:人能聽到的頻率范圍是多少? 學生:20Hz-20000Hz 教師:什么叫超聲波?什么叫次聲波? 學生:高于20000Hz的聲叫做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叫做次聲波。 響度 教師:描述聲音除了高低,我們還經常怎樣描述聲音? 學生:我們還可以用聲音大小來描述聲音。 引出響度的概念。響度:聲音的大?。◤娙酰┙凶鲰懚?。 教師:響度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實驗3(簡單變式):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鼓面,觀察鼓面上紙團的跳動情況。 實驗4(課標原型):將正在發聲的音叉輕觸系在細繩上的乒乓球,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使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重做上面的實驗 教師:介紹振幅的概念。振幅: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通過以上兩個實驗引導學生得到響度與振幅的關系。 學生:物體的振幅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教師:人聽到的聲音的大小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發聲體的響度、距離發聲體的遠近、聲音的分散程度。 活動一:聽聲辨人 教師:這種聽音辨人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聲音的特點不同。 教師引導出音色的概念。 (三)音色 決定因素:發聲體的材料、結構。 音色不同是發聲體本身的性質不同導致的。不同的發聲體由于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發聲體。 (四)波形圖分析 教師:老師首先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512Hz的音叉兩次,接著敲擊256Hz的音叉一次,同學們注意觀察波形圖。 教師:老師將波形圖展示到了屏幕上,同學們請看。 首先對比256Hz和512Hz音叉的波形圖,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頻率高的波形比較密集,聲音的音調較高,頻率的的波形比較稀疏,聲音的音調較低。 教師:接下來分別是輕敲和重敲512Hz音叉的波形圖,同學們對比一下波形圖的差異。 教師:我們用振幅來描述波形圖的高低。 學生:響度大的波形振幅較大,響度小的波形振幅較小。 教師:下面分別是音叉、鋼琴和長笛分別發出音調1(do)的聲音,看它們的波形有何異同? 學生:三者的波形整體上疏密程度相同,說明音調相同,振幅也相同,說明響度相同,但波的形狀不相同,說明音色不同的樂器波形圖的形狀會有區別。 自制樂器并展示: 教師:請同學們利用桌面上的材料進行樂器自制。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 學生:展示實驗(基于真實問題情境的實驗) 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學生1:聲音的三大特性分別是音調、響度、音色。 學生2:音調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 學生3:人能聽到的頻率范圍分別是20Hz-20000Hz. .......... 小試牛刀: 1.小王在表演二胡時,用弓拉動琴弦,使琴弦______而發聲;小王不斷用手指去控制琴弦的長度,是為了改變______。 2.吹奏笛子時,空氣柱越短,振動的頻率越______,音調越_______ 3.以下填空從音調、響度、音色中三選一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高指( ) 低聲細語中的低指( ) 引吭高歌中的高指( ) 女高音、男高音中的高、低是指( ) 不見其人,先聞其聲說的是聲音特性中的( ) 教師:看來同學們都學得不錯,本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首先讓同學們預習教材內容,讓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也鍛煉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接著回顧上一節課所學的內容:1.聲音產生的條件是什么?聲音的傳播條件是什么?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然后讓同學上來演奏樂器并分別展示波形圖,與上一節課所學的內容是一個很好的銜接。并且通過“波形圖的高低不同、疏密不同、形狀不同、分別體現了聲音的哪些特性呢?”這一個問題,順利完成了了新課教學的引入。 新課教學中,在學生實驗撥動鋼尺、滑動梳子、發聲的音叉輕觸乒乓球的時候,老師事先演示,再下去進行實驗指導,使學生的實驗操作更規范。整堂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較好,學生積極思考,老師的一些問題設置也較為合理。 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的精煉程度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在自制樂器的過程中,可以讓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而不是成為少數同學的事情。實踐作業 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利用課余時間制作更多的樂器。在下節課利用自制樂器,開一場“音樂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