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第二單元復習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單元框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我國的社會保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個人收入分配貫徹新發展理念內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措施:6點基本原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民、靠民、惠民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什么:“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知識框架為什么:新常態+首要任務+中國式現代化+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怎么做:新發展格局+現代化產業體系+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總之※※※知識梳理(一) 我國的經濟發展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內涵:就是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發展為了人民: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依靠人民:就是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向共同富裕,彰顯制度優勢。3、為什么: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人民至上的立場。知識梳理(二) 貫徹新發展理念二、貫徹新發展理念重要性:時代需求: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由一定發展理念引領,時代需要新發展理念人民需求: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內涵:1、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2、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3、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4、開放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5、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關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知識梳理(二) 貫徹新發展理念1、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原因: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創新是第一動力。措施:①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②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③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知識梳理(二) 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的意義: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以之強、企業賴以之贏、人民生活賴以之好。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創新是第一動力。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知識梳理(二) 貫徹新發展理念2、新發展理念——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原因:協調發展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措施: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四化同步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知識梳理(二) 貫徹新發展理念3、新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原因: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措施: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知識梳理(二) 貫徹新發展理念4、新發展理念——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原因: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措施:順應我國經濟深入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知識梳理(二) 貫徹新發展理念5、新發展理念——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原因: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措施: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使全體人民有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共同富裕。知識梳理(三)推動高質量發展1. 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2. 高質量發展的特點①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②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③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知識梳理(三)推動高質量發展3.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原因①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②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③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知識梳理(三)推動高質量發展4、如何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①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②建設現代化的產業體系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⑤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總之,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教育、 科技、人才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易混易錯開放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體經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我們堅持綠色發展為核心,筑牢發展基點。解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發展的基點。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析: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是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措施。解析:創新發展是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個人收入分配是什么: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為什么:社會保障第四課 我國的社會保障知識框架※※怎么做: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原因+9條措施是什么: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為什么:穩定、調節、互助功能怎么做:每個公民、盡力量力、權責清晰、總之按勞分配:必要性+意義(效率+公平)按生產要素分配:意義※※※知識梳理(一)按勞分配為主體1、什么是按勞分配地位: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分配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分配范圍:公有制經濟、以及公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行政事業單位分配要求: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分配尺度: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數量+質量)為尺度分配結果: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知識梳理(一)按勞分配為主體2、為什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必要性:由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公有制是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其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直接原因。重要性: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學習科技、提高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是對人類以往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促進公平)知識梳理(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按生產要素分配什么是按生產要素分配按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分配。注意區分按勞分配與按勞動要素分配必要性:為什么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必要性:由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決定;②重要性:要素活力迸發→社會財富源泉充分涌流→資源優化配置→經濟發展;知識梳理(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1、我國個人收入途徑(和分配方式區分):主要途徑:勞動性收入: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工資、獎金、津貼等】財產性收入: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財產性收入【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紅利等】經營性收入: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即企業在銷售貨物、提供勞務以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產生的收入】轉移性收入: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養老金、社會救助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等。】知識梳理(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3、正確認識和對待勞動(1) 勞動的重要性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2) 勞動的要求①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②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③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知識梳理(三)完善個人收入分配1、為什么完善個人收入分配①共同富裕的特征: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②為什么完善個人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知識梳理(三)完善個人收入分配2、怎樣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①根本措施: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社會財富和居民收入制度基礎: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總體要求:理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知識梳理(三)完善個人收入分配③、具體要求:堅持“兩個同步”: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初次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再分配: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合、調高、取非。第三次分配: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知識梳理(四)我國的社會保障一、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1、社會保險地位:社會保障體系核心對象:全體公民內容: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方式:通過政府、單位、個人、三方籌集資金作用: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醫療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知識梳理(四)我國的社會保障一、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2、社會救助地位:最先形成、歷史最悠久、生活生存權利“最后一道防線”對象: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社會經濟原因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方式: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給予無償幫助作用: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內容:災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知識梳理(四)我國的社會保障一、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3、社會福利地位: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對象: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婦女等內容:社會化服務、 實物供給、福利津貼作用:滿足社會成員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改善提高知識梳理(四)我國的社會保障一、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4、社會優撫地位:褒揚、補償、優待、綜合性的特殊社保對象: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軍烈屬內容: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知識梳理(四)我國的社會保障一、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5、其他社會保障除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基本保障外,還存在大量補充性的社會保障形式,如企業年金、社區服務等。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社區服務是在政府指導下,以社區組織為依托,在城鄉一定層次的社區內以全體社區居民為對象,以特殊群體為重點,運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向他們提供福利性服務的一種社會化保障機制。知識梳理(四)我國的社會保障二、社會保障的作用1、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基本生活權利,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穩定,發揮民生保障安全網作用。(保障生存功能—>民生保障)2、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發揮收入分配調節器作用,調節群體利益關系,化解矛盾沖突,促公平正義。(調節利益功能—>公平正義)3、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發揮社會互助共濟功能,社會成員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分擔互助功能—>持續發展)知識梳理(四)我國的社會保障三、如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要建立起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2、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保障適度、可持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3、要做到權責清晰,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總之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易混易錯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屬于再次分配。增值稅是調節個人收人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建設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體系。提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提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提示:個人所得稅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提示: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分配體系。國家依法建立起由企業和個人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易混易錯國家依法建立起由企業和個人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社會保險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提示: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提示:社會保障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GOODLUCK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