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堂教學設計課題 人民解放戰爭課型 新授課教學內容分析 抗日戰爭勝利后,人們普遍期待和平建設國家,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于1946年發動了全面內議。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 ,先后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之后展開戰略反攻發動三大戰役,1949年4月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解放軍向全國進軍,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結束。學習者分析 八年級學生大部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習和積極性也比較高,學生通過一些影視作品的了解,應該對本單元知識也非常感興趣,但是解放戰爭中中共的戰略部署和中共重大戰略決策,學生了解并不深入還需要教師系統點撥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學習目標確定 通過運用相關史料、圖片、表格、培養學生對史料的解讀,能力、正確表述歷史史實和對歷史有效解釋,掌握重慶談判,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共自已反擊戰役及中共土地改革內容,落實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教師設計的系列活動讓學生感受英雄人物在歷史中作用及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培養愛國情懷。利用課本地圖讓學生看圖有話說,培養學生時空觀,歸納勝利的原因讓學生認識到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培養學生歷史求物論。4.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重慶談判、中共共產黨的自衛反擊戰、土地改革、三大戰役 【教學難點】重慶談判的背景、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5.教學準備 課件、網絡教學資源、教案。6.學習評價設計 教師評價、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相結合7.課時安排 1課時8.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二次備課環節一:視頻導入 視頻導入,觀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視頻,感受中國人民軍隊的莊嚴、整齊。 問:我們的中國軍隊名稱是?他是什么時候被命名的呢?這段歷史是如何展開的呢? 閱讀單元導讀,概括人民解放戰爭的重點內容。學生活動1 學生觀看視頻,感受人民解放軍的力量,認識他們是工農的子弟是人民的子弟。 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人民解放軍 看單元導讀,歸納單元重點知識。 同學觀察圖片,依據教師講述并思考,中國共產黨新中國的建國之路將如何選擇,和平建國有無可能。 活動意圖說明: 觀看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問題導入,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環節二:新課講授教師活動2 一、戰與和的變奏 (一)重慶談判的背景 出示材料分析背景:材料一:中國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沒有享受過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敵人的侵略,一面不斷內戰,……我們對于戰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饑餓的人等飯吃那樣的急迫……我們反對內戰;材料二:今后的中心工作在于消滅共產黨,日本是我們外部的敵人,中共是我們國內的敵人,只有在消滅中共才能完成我們的任務! 材料三:“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 (二)重慶談判的目的 展示蔣介石發給毛澤東的三封電報,理解國民黨談判的目的 問學生:面對蔣介石精心設計的鴻門宴,中國共產黨如何抉擇呢 不去:正中蔣介石的圈套,把蓄意制造內戰、不愿和談的罪名強加在共產黨頭上。 (三)重慶談判的內容 閱讀課本,完成下列內容 二、攻與守的易位 (一)戰略防御階段 展示地圖,閱讀教材113——114頁,梳理國共兩黨的攻與守 (二)戰略進攻階段 閱讀教材117頁,梳理相關知識點 (三)戰略決戰階段——三大戰役 閱讀教材118頁,梳理三大戰役 (四)勝利進軍——渡江戰役 閱讀教材119頁, 合作探究:為什么共產黨能在短短三年內就由弱轉強,打敗國民黨呢? 學生活動2 學生閱讀材料分析重慶談判的背景: ①抗戰勝利后,人民渴望和平 ②國民黨準備內戰,消滅共產黨,實現一黨專政 ③共產黨堅持和平民主團結 根據內容分析國共談判的目的 國民黨: ①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 ②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 共產黨: ①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 ②揭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自主閱讀教材, 學生自主學習,找出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攻與守 時間:1947年夏 過程: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強渡黃河,躍進大別山。 意義: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閱讀教材完成表格 時間:1949年4月 結果:占領南京 意義: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解讀材料,分析原因 1.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2.人民群眾的支持 3.正確的戰略戰術 4.解放軍作戰勇敢,不怕犧牲 1、出示圖片及文字材料,引導同學思考和平建國的物質、精神條件有哪些? 2、依據材料分析國共兩黨對于建國方案的理解是否一致? 教師總結和平建國似乎占據天時、地利和“人和”。講述毛澤東應邀出席談判。 教師出示時間軸,并講述談判過程和初步成果,突出后期局勢急轉直下,全面內戰爆發,啟發學生思考原因,引出重慶談判的歷史細節: 材料五“要完成國家的統一,惟一的前提,是要全國軍隊國家化,在我國家領土之內,不可有私人的軍隊,亦不再有任何一黨軍隊……而后國家的統一,乃有真正確實的基礎?!薄?945年9月4日蔣介石《抗戰勝利告全國同胞書——指出戰后和平建國方針》 材料六“需要在廣泛的民主基礎之上,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成立包括更廣大范圍的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在內的同樣是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 ———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 教師點撥:國民黨:專政獨裁;共產黨:民主聯合 設問二:雙方的底氣從何而來? 用蔣介石的話引出材料,引導認識國共兩黨實力的差距。 用毛澤東的話引出戰爭經過,突出戰略的智慧和人民的支持。 (一)戰略防御與戰略反攻 戰略智慧:挺進大別山。引出決戰階段。 (二)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教師展示材料,指導感悟人民精神的偉大。 材料七:“解放區的人民自己吃糠咽菜,踴躍交公糧,共籌集糧食9.6億斤。沒有飛機、卡車和輪船,支前民工就用小推車推著糧食送往前線?!被顒右鈭D說明 1.地圖展示,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利用地圖,更容易理解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 2.史料分析,論從史出。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史料實證能力,理解中共取勝的原因。 3.學生全程參與課堂,自主閱讀,自主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養成自主閱讀和學習習慣。 4.任務驅動型的回答問題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建立知識框架。環節三:情感升華教師活動3 經濟生機 土地改革 探究:如何看待當時中國的土地占有情況? 政治生機 七屆二中全會 解放區的天和國統區的天對比 播放視頻,回 答:解放戰爭印證了什么歷史規律? 最后總結學生活動3 中國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農民生活艱難 閱讀教材116頁,自主學習。 時間:1949年3月 內容:1.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2.“兩個務必” 區域對比,理解中國共產黨得到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國的土地占有比例極不合理。就一般情況來說,占農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占有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鄉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農、貧農、中農及其他人民,卻總共占有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年終勞動,不得溫飽。 ——1947年《中共中央關于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決議》 教師組織小組合作探究:國民黨的失敗原因? 教師提問:依據視頻思考“委任狀”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象? 教師總結并板書相關原因: 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感受并對比,共產黨是如何贏得人民的信任的。 決勝的力量并不是天平上的一個個砝碼,而是承載這個天平的社會和民眾如何選擇。轉折年代中說“人心的向背,時左右一切的決定新力量”,解放戰爭像我們印證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得民心者的天下。盡管正道滄桑,但前途繁花似錦,光明萬丈。 活動意圖說明 1.國統區與解放區對比,唱《解放區的天》,是課堂更有趣味性,體現跨學科教學。 2.大單元教學使學生建立大單元框架意識。7.板書設計8.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基礎性作業:完成第七單元綜合檢測20道選擇題。 綜合性作業:總結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 拓展性作業:人民解放戰爭目錄制作,用生動又精準的語言,創造屬于你的原創書本目錄。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結合教學特色和實際撰寫) 歷史地圖、PPT、設備10.教學反思與改進 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人民解放戰爭》,主要介紹重慶談判、內戰的過程(從戰略防御階段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到戰略進攻階段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再到戰略決戰階段三大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的主力,最后解放南京,人民解放戰爭獲得勝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和七屆二中全會。 播放《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感受中國人民解放軍力量的偉大。利用材料分析重慶談判的目的,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梳理重慶談判、戰爭的過程、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基礎知識。出示材料,分析中共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取勝的原因并引出人民群眾。介紹解放區獲得了經濟和政治生機,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唱歌形式)。相反的國民黨的天使黑暗的天(因為濫發紙幣和抓壯?。?,形成對比,說民中國共產黨掌握人心,而國民黨在全民的包圍之中。由此得出規律“得民心者,得天下”,最后播放視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從整體來看,以戰與和的變奏——攻與守的易位——勝與敗得必然串聯本課,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教學流暢。課件制作干凈整潔,教師語言豐富,設計達到預期效果,學生參與度高,學習主動性強,抽學生回答問題覆蓋面廣。大單元整合內容合理。 但是有一些不足,因為授課內容較多,沒有較為充分講授事件,設置的教學任務較為簡單,學生材料分析較少。難易程度把握不夠導致時間把握不充分,學生得有效討論較少,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史料得能力。對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不是很到位,還需要繼續挖掘。 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課前預習提問,提前掌握學生的學習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課和授課。最后,可以在問題設置上進行靜心設計,問題設置由易到難,使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設置一兩個開放性的問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