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第 17 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教學設計一 、 教材分析(一) 地位分析自武昌一役勝利,用革命方式救國于水火的潮流勢不可擋。然而,革命的對象究竟是誰? 革命的道路選擇哪條? 革命的力量怎樣壯大? 革命的方向去往何處? 中國共產黨一路探索, 在試錯中日漸明朗 。 其中的關鍵就是本節新知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1923 年 2 月, 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遭到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鎮壓, 中國共產黨 認識到: 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 1924 年中國共產黨 與中國國民黨開展合作, 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1927 年, 蔣介石 、 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 大肆屠殺共 產黨人和工農群眾。從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中, 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 獨立掌握革命武裝 力量的重要性 。從南昌的撤退, 到湘贛邊界的挫折, 到井岡山的星火, 到瑞金的異彩, 黨不 斷地探索革命的新道路。1935 年, 中央革命根據地不敵 “圍剿”, 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 突圍初期, 紅軍損失慘 重, 遵義會議在危急的形勢下作出正確決策。全新的中央核心和軍事指揮力量帶著紅軍打開 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實事求是, 扎根于民, 一致抗日, 是當務之急, 也正是這一群“新” 人, 攜著中國人民, 最終走上了獨立自主的坦途。(二) 內容分析本課正文有三個子目: 戰略轉移與遵義會議、過雪山草地、紅軍勝利會師陜甘。通過全 面解讀課文 、明確課文與前后知識的關聯和領會課標要求, 我提煉出三個教學關鍵問題: 中 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背景、過程和價值, 重點關注在歷史解釋中探究中國共產黨的成長, 明確 黨對中國革命道路和方向探索的貢獻。在 “過程”這個關鍵問題的教學中, 引導學生自繪路線圖重走長征路, 提煉時空信息, 講述征之“遠”和“難”。在“價值”這個關鍵問題的教學中, 指導學生自創劇本新演遵義 會議, 實現情景再現, 理解它 “生死攸關”的作用 。 結合課后活動 2, 發起 “聽同學講一講 他的 ‘沼澤地’和 ‘臘子口’ ”話題, 生成正向的價值判斷, 實現情感升華。二 、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明確、達成和檢測學習目標的基本能力, 因此我重在設計多樣性和 針對性的達成學習目標的方式, 并及時、有效地滲透學科核心素養。他們對長征故事和詩歌 多有耳聞, 對長征歷史的認知水平卻參差不齊, 因此我借用文學還原歷史, 也用唯物史觀分 析歷史。我會嘗試融入前沿信息技術和教學方式, 設計不同思維情境和多層問題鏈, 搭建多 種參與平臺, 刺激學生多感官能動, 以期學生在生成新知的同時, 保有課堂新鮮感、認可學 科魅力并肯定自我成長。三 、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核心知識): 提取材料信息, 歸納紅軍戰略轉移的原因; 梳理中央紅軍征 途大事, 講述其 “遠”和 “難” 。過程與方法 (關鍵能力): 辨圖、析史, 演劇, 述己, 提煉信息、有效關聯、準確表述, 生成新知, 重建新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必備品格): 體察“不怕”的歷史和現實價值, 全面考察新生變化, 及時捕捉精神體現, 生成正向的價值判斷。四 、 教學立意第 1 頁 共 3 頁圍繞課題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之 “征”, 結合詩《七律·長征》 中 “紅軍不怕遠征難” 一句, 設計探征之始 、述征之 “遠”和 “難” 、察 “不怕”之價值這條明線, 以“征”貫穿 始終, 落實背景 、過程 、價值三個教學關鍵問題; 在“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和“中國革命的 新局”兩條暗線中, 覺察融合, 反思沖突, 升華主題——長征永遠在路上, 銘記來路, 方知 去路。五 、 教學重難點重點: 將征途人 、征途事置于時代, 重“走”征路, 構建時空觀念, 認識遵義激烈的夜 會是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難點: 對征途人 、征途事全面考察, 再“生”判斷, 在歷史解釋中踐行唯物史觀, 理解 陜北會師雖僅余千人, 但征程勝利卻毋庸置疑。六 、 教學活動環節一: 導入學生活動: 表述 9 個時間點的大事, 解讀它們反映的中國革命形勢。教師活動: 強調從京漢鐵路工人罷工被鎮壓、到南昌的撤退, 到湘贛邊界的挫折, 到井 岡山的星火, 到瑞金的異彩, 黨在不斷地成長中探索革命的新道路。環節二: 生成(一) 探征之始學生活動: 讀材料“中央革命根據地反擊國民黨軍隊第一至四次‘圍剿’概況表”和教 材第 81 頁 “相關史事”, 提取信息, 思考并回答: 1 、 第五次反圍剿有何不同? 2 、 陷入危 境的紅軍怎樣抉擇? 再歸納紅軍戰略轉移的原因。教師活動: 小結點明關鍵問題: 李德等人在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 導致紅軍第五次 反“圍剿”失敗, 從而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 突圍西進 。其初衷是戰略轉移, 保存基干 力量, 重建根據地。(二) 述征之 “遠”和 “難”學生活動: 讀教材第 81 頁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 講述征之 “遠” 。 教師活動: 提供可靠數據統計, 為空間感知的 “遠”, 輔以實證。學生活動: 讀選自《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五段材料, 并結合教材第 82-83 頁內容, 運用歷史解釋素養, 用表格梳理中央紅軍征途大事, 講述其難, 感知紅軍不怕困難、攻克困 難的行動。征之 “難” 難之果1 、 敵軍圍追阻截 血戰湘江 、 四渡赤水 、 巧渡金沙江 、 飛奪瀘定橋 、 突破臘子口 吳起鎮會師 、 會寧會師2 、 需用物資匱乏 扒樹皮 、 挖草根 、 嚼皮帶 、 啃腐骨3 、 民族關系復雜 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4 、 自然環境惡劣 舍輜重 、 攀懸崖 、 翻雪山 、 過草地5 、 黨內策略分歧 遵義會議教師活動: 展示學生的梳理成果, 及時評價, 小結點明關鍵問題: 一切困難迎刃而解的 轉折始于遵義會議的正確決策。(三) 察 “不怕”之歷史和現實價值學生活動: 表演歷史短劇 ——遵義會議, 提煉會議決策的內容完成表格, 理解其意義, 體察其價值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凝練其精神, 關注新時代 長征精神的內涵 。 思考: 為什么陜北會師僅余千人, 但征程勝利卻毋庸置疑?第 2 頁 共 3 頁會議決策 決策意義 歷史地位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 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 “左”的錯誤 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 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 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 挽救了黨, 挽救了紅軍, 挽救了革命。 遵義會議 是中國共產黨歷史 上一個生死攸關的 轉折點。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征程收獲 收獲意義 歷史地位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 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紅軍長征的勝利 打開了中國革命 新局面。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喚醒了征途民眾 播下了革命的種子匯聚了抗日力量 鑄就了長征精神教師活動: 解讀遵義會議“生死攸關”的轉折性 —— 中央核心(組織上) 和軍事指揮 (軍 事上) 力量的變化; 詮釋“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內涵 ——革命道路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 具體實際結合) 、方向 (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轉變) 和力量 (以陜甘寧根據地為中 心漸成燎原之勢) 的變化。環節三: 小結自擬身份, 將 、 兵 、 腳夫等, 運用地圖重走長征路, 用第一人稱描述見 、 聞 、 思 、 行、 果,重建新知的同時, 關注民族和國家新時代的長征路,實現情感升華 ——長征永遠在路上。 環節四: 反饋繪制自我實現的“長征”線路圖, 并講給同學聽一聽: 怎樣走過來路的“沼澤地”, 又將 如何攻克前路的“臘子口”?七 、 教學反思(一) 既得滿足1 、 學生學習:學生清楚課程學習目標并通過回答問題鏈、繪制路線圖、演出歷史短劇等活動建設課堂, 在廣泛和深入地思維碰撞中檢視目標達成情況。2 、 教師教學課程教學環節清晰, 圍繞基于課標的教學目標依次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易化難點和內 化解釋, 并適時進行學法指導。3 、 課程性質明確立意, 整合資源, 設問題鏈驅動教學, 及時評價, 將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家國情 懷等學科核心素養融入情境體驗, 重視程序性知識的生成。4 、 課堂文化重視學生課堂參與面, 考慮學生認知差異, 設計多樣情境, 關注高級知識技能, 嘗試在 思考 、 民主 、 創新和關愛的氛圍中, 師生共建務實且個性的課堂。(二) 成長空間適度取舍, 大膽創新, 提升“立德樹人”可行方式的多樣性和有效性, 此路漫漫, 永無 止境。參考資料:1 、 【美】 哈里森 ·索爾茲伯里: 《長征 ·前所未聞的故事》,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2 、 【美】 埃德加 ·斯諾: 《紅星照耀中國》,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8。第 3 頁 共 3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