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講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含河流地貌、河流沖淤)(課件)(共199張PPT)-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講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含河流地貌、河流沖淤)(課件)(共199張PPT)-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簡介

(共199張PPT)
第14講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含河流地貌、河流沖淤)
第五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目錄contents
考情透視
知識建構
考點突破
01
02
03
01 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知識點3 搬運作用 知識點4 堆積作用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煉+真題典例+題型歸納)
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
02 河流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煉+真題典例+題型歸納)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03 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知識點2 風沙地貌
知識點3 海岸地貌 知識點4 冰川地貌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煉+真題典例+題型歸納)
考點 風沙活動分析
熱點應用 01 侵蝕基準面 02 凍土地貌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續更新,上千款模板選擇總有一款適合你
02
考情分析
考點分布 考題統計+考點提取
主要外力作用 2024全國甲卷,10題,3分,推測灰綠色泥沼土層上部(深度約230~260厘米)出現的波狀形變形成于,外力作用
2024廣東卷,11題,3分,參與該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外力作用
河流地貌 2024廣東卷,12題,3分,該溶洞內的粉砂質黏土沉積物主要源自,河流堆積作用
2024安徽卷,19(1)題,4分,說明分汊口處堆積體的形成過程,河流堆積地貌
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 2024福建卷,18題,20分,甲海岸泥沙沉積量卻比乙地少的原因、冬季甲海岸侵蝕情況的差別及理由、從泥沙顆粒粗細的角度談方案②的效果優于方案①的原因,海岸地貌
2024安徽卷,7-8題,6分,推測該剖面古風成沙層沉積物的搬運動力主要是、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總體上該地區,風力地貌
2024甘肅卷,13題,3分,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來自,冰川作用
2024甘肅卷,15題,3分,班克斯半島的形成過程是,海浪作用與海岸地貌
命題趨勢:外力作用的考查頻率極高,尤其是河流地貌成因最常見、與人類關系密切,考查頻率也較高,其他外力作用涉及相對較少。在考查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時,有幾個突出的命題特點:一是與內力作用結合,分析不同地質時期的主導作用力的不同,如流水侵蝕與玄武巖臺地的演化,流水侵蝕、堆積與地殼間歇性抬升共同作用形成河流階地等;二是與外力作用的不同表現形式相結合,如流水侵蝕與堆積作用的相互轉換;三是體現區域地表形態發生、發展的動態演化過程。
網絡構建
外力作用及其對
地表形態的影響
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以下等方式: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對地表進行破壞,并把風化、侵蝕的產物搬運并堆積起來。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
實質是“大塊變成小塊”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分為三種類型,即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
風化物:風化作用使巖石破碎,形成結構疏松的風化物,保留在原地成為風化殼。土壤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從地表風化殼厚度來看,溫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區風化殼厚度最大。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1.物理風化
概念:指巖石機械破碎,化學成分沒有顯著變化。由物理原因使巖石破碎、崩解的作用和過程。
主要受溫度變化影響,干旱半干旱地區物理風化顯著,
晝夜溫差越大,物理風化作用越強。
包括:a.礦物巖石的熱脹冷縮——溫差風化(熱力風化);
b.巖石空隙中水的凍結與融化——冰劈作用;
c.巖石卸載(釋重)——層裂;
d.巖石空隙中鹽的結晶與潮解熱力風化。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1)溫差風化
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白天太陽光暴曬,溫度升高表層體積膨脹,但內部很少受到熱力的影響;夜間,巖石表層逐漸冷縮,內部卻因受到白天傳導進來的熱力影響而膨脹。表里反復地、不均勻地膨脹與收縮,會使巖石產生裂隙,層層剝落,巖石就破碎了。
破碎的巖石
高山流石灘
花崗巖球狀風化
1.物理風化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花崗巖球狀風化:小巖塊的邊緣和隅角從多個方向受到溫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最先破壞,而且破壞深度較大,久之,其棱角逐漸消失,變成球形或橢球形。如石蛋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1)溫差風化
(2)冰劈作用
冰劈作用:在溫度接近冰點的山區,容易產生凍融風化作用,山體巖石的細孔會因為吸收鄰近的液態水而不斷增大,當溫度降低時,水結冰,體積膨脹產生壓力,這樣的壓力引致巖石弱化,最后分裂,形成了大量的碎石。
高寒的兩極及高海拔地區、干旱地區以物理風化為主。晝夜溫差越大,物理風化作用越強。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3)鹽風化
概念:巖石表面的鹽分隨著降水滲入巖石孔隙(或裂隙)中,向巖石背風面運動,在干燥的背風面結晶、膨脹,導致巖石背風面崩裂,在巖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風化穴,這種風化作用多見于沿海和內陸干旱地區的近地面巖石中。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1.物理風化
2.化學風化
概念:巖石在氧、二氧化碳、水及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分解,使其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新物質的過程。如含鐵礦物在水和空氣的作用,氧化成褐色的氧化鐵,在丹霞地貌中這種現象常見;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結合成碳酸,能溶蝕石灰巖。
化學風化的方式可歸納為:a.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c.水解作用;d.碳酸鹽化作用; e.氧化作用。
主要發育在潮濕、溫暖環境中,作用廣泛而強烈,是自然界主要風化作用之一。受溫度和水分變化影響都較大。濕潤、半濕潤地區的風化作用多以化學風化為主。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2.化學風化
3.生物風化
概念:生物在生長、活動過程中對巖石的破壞過程。分為生物物理風化作用及生物化學風化作用。一方面引起巖石的機械破壞;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巖石分解破壞。
低緯度的炎熱潮濕氣候區,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溫度高,空氣潮濕,其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顯著。
安徽黃山始信峰及其周圍山峰長在花崗巖上的黃山松(根劈作用)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Ⅰ:降水
Ⅱ:蒸發
Ⅲ:氣溫
高溫多雨地區,風化殼較厚
高溫少雨地區,風化殼較薄
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通常情況下,溫度每增加 10 ℃,化學反應速率平均增加1~2 倍。
從地表風化殼厚度來看,溫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區風化殼厚度最大。
低溫地區,風化殼最薄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4.風化作用的影響
a.使巖石變成松散的碎屑風化物,保留在原地成為風化殼;
b.為侵蝕作用準備了條件;
c.風化產物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風化作用
概念:風化作用產生的松散物質殘留在地表,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也對地表進行破壞,這一過程稱為侵蝕作用。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影響因素:運動狀態下的流水、冰川和風力
類型:流水侵蝕、風力侵蝕、海浪侵蝕和冰川侵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侵蝕物離開原地,并形成侵蝕地貌。
分布: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侵蝕為主;干旱半干旱地區,風力侵蝕為主;冰川侵蝕常見于中高緯和高山地區。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1.流水侵蝕
作用表現:濕潤、半濕潤地區的水的流動破壞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并將侵蝕掉的物質帶離原地。
作用結果:水蝕地貌,如溝谷(“V”型谷/峽谷)、瀑布等;形成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
分布地區:濕潤、半濕潤地區
鐘乳石
落水洞
地下河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丹霞地貌”指的是以紅色砂礫巖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沖蝕作用為主形成的地貌景觀。有“流水丹霞”之說。以中國廣東丹霞山為代表,是紅層地貌的一種類型
丹霞地貌 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
頂平、身陡、麓緩
明顯的水平層理構造
是丹霞地貌的顯著特征
流水沉積
地殼抬升
流水侵蝕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2.風力侵蝕
作用表現:干旱、半干旱地區風力破壞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并將侵蝕掉的物質帶離原地。
分類:風蝕作用包括風的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
作用結果:風蝕地貌,如:風蝕蘑菇、風蝕城堡、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等;雅丹地貌。
分布地區:干旱、半干旱地區
風蝕蘑菇的形成原因
a.接近地表部分的氣流中含沙量較多,磨蝕強烈;
b.巖性的差異,下部巖性較軟,上部巖性較硬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雅丹地貌現泛指干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以新疆羅布泊雅丹附近最為典型,故名雅丹地貌。
地殼下沉
流水沉積
地殼抬升/水退
風化/風力侵蝕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2.風力侵蝕
雅丹地貌形成示意
雅丹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
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泊沉積地層;
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或流水的侵蝕。
2.風力侵蝕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水上雅丹地貌 (湖水上漲淹沒)
水上雅丹地貌 (先有雅丹地貌,后湖水上漲淹沒)
雅丹與丹霞地貌對比
地貌類型 主要成因 典型景觀 顏色 地層特征 分布
雅丹地貌 主要為強風吹蝕和磨蝕 壟崗狀、流線形、覆舟形、斷桓狀 無特定顏色,取決于原始沉積物的顏色 以第四紀半固結沉積物為主 多分布于古代河床、湖底抬升后形成的荒漠區
丹霞地貌 地表流水的沖蝕、磨蝕、垂直地表發育的構造節理是主要成因之一 絕壁斷崖和柱狀、宮殿狀、巷谷式 主要為紅色巖層 白堊紀至第三紀固結巖石為主 多形成于現代河水或雨水流經的坡地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3.冰川侵蝕
作用表現:高緯度或高山地區,冰川運動不斷侵蝕底部巖石和側面巖壁。
冰川分類:按冰川的形態和規模,主要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岳冰川。山岳冰川是發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大陸冰川面積大,冰層厚,主要分布在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上。
作用結果:冰蝕地貌,如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冰蝕湖(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峽灣。
分布地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3.冰川侵蝕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一種重要外力,在高山和高緯地區,這種作用尤為顯著。冰川體有巨大的壓力對冰床和谷壁有很強的侵蝕作用,包括冰川刨蝕、冰楔、磨蝕和挖蝕作用。山地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一般處于緩慢移動的狀態。它在移動中能夠拔起大塊巖石,加速巖石裂解,并挾帶這些物質一起運動。當冰川消融時,挾帶的物質就會堆積下來,冰川不斷地侵蝕、搬運、堆積,形成冰川堆積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與流水、風等形成的侵蝕地貌相比,山地冰川形成的侵蝕地貌具有陡峭、險峻的特點,長形成刀刃狀山脊、多面錐體山峰、U形谷等。
挪威蓋朗厄爾峽灣
峽灣特點:深入陸地,岸壁陡峭, 水深較大,風平浪靜
峽灣是由于冰川把地面刨蝕成巨大的谷地而形成的,當谷底低于海平面時,海水侵入后就形成了沿海地帶幽深的峽灣。
冰川侵蝕
氣候變暖
冰川消退
海水入侵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3.冰川侵蝕
4.海浪侵蝕
作用表現:在巖石海岸,波浪不斷擊打、侵蝕巖壁,使海岸后退。
作用結果:海蝕地貌,如海蝕柱、海蝕崖、海蝕平臺等。
分布地區:基巖海岸的濱海地區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海蝕柱
海蝕崖
海蝕平臺
海蝕穴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侵蝕作用
4.海浪侵蝕
類型 形成的典型地貌形態 分布地區
流水侵蝕 侵蝕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
溶蝕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風力侵蝕 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區(例:雅丹地貌)
冰川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蝕平原、冰蝕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的許多湖泊)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和高緯度地區(例:挪威峽灣)
海浪侵蝕 海蝕穴、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海蝕拱橋 基巖海岸地區(例:大連小平島等)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定義:風化、侵蝕的產物被風、流水、冰川、海浪等轉移離開原來位置的作用,叫做搬運作用。
作用結果:使風化和侵蝕產物離開原地,為堆積作用輸送物質。搬運作用是過程,并不會產生地貌類型。如風沙走石、泥沙俱下。
搬運能力與風、流水和冰川的運動速度直接相關。
分布地區: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和海濱地區,風力的搬運作用占優勢;在濕潤半濕潤地區,則是流水的搬運作用表現明顯。流水推動物體的力量和水的流速成正比。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3 搬運作用
冰川搬運
風力搬運
流水搬運
海浪搬運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3 搬運作用
類型 形式 發生區域
風力搬運作用 懸浮形式,以塵粒和粉沙粒為主;滾動及跳動形式,以砂礫為主 干旱、半干旱地區和海濱地區
河流搬運作用 懸浮形式;跳動、滾動和滑動形式 濕潤、半濕潤地區
冰川搬運作用 在冰床上被推移;夾持在冰川內或疊置冰面上隨冰川的運動一起被搬運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和高緯度地區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3 搬運作用
定義:被搬運的巖石碎屑物質,在搬運的過程中,因外力作用減弱或遇到障礙物,便堆積下來的作用。
類型:流水堆積、風力堆積、冰川堆積、海浪堆積
影響因素:外力強度變化、夾帶物的豐富程度
作用結果:形成各種堆積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堆積作用
分選性
定義:指碎屑顆粒大小的均勻程度。大小均勻,磨圓度好,分選性好,大小混雜,棱角分明,分選性差。
流水堆積及風力堆積時對顆粒物具有分選性,即顆粒物大小在堆積時有序沉積,一般粒徑大的先堆積,粒徑小的后堆積;一般搬運距離越遠,分選性越好。顆粒物的大小取決于流水和風的攜帶能力,風力越大、流水速度越快攜帶能力越強,沉積物顆粒物越大,反之越小。
而冰川堆積則沒有分選性,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分,混亂堆積。
重力作用下的堆積物分選性差,不同粒徑的顆粒混雜在一起。陡坡的重力崩塌,重顆粒會滾得更遠,比較輕的細顆粒會留在坡面上部,形成倒石堆。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堆積作用
定義:地勢變緩或河道彎曲,流水的速度減緩,攜帶的物質堆積。
分布地區: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
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
地貌形態:形成沖積扇(出山口)、河漫灘(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1)流水堆積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堆積作用
類型 形成 地貌特點 示意圖
沖積扇 河流出山口后,由于地勢趨于平緩,水流分散,流速降低,攜帶的泥沙沉積,形成的扇形堆積體。 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
河漫灘 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堆積體,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地勢較平坦、寬廣。
三角洲 河流攜帶泥沙到達入海口;河口處地形平坦,海水頂托,河流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加上海浪對河口侵蝕搬運能力弱,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河道由分叉頂點向海洋呈放射狀。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堆積作用
(1)流水堆積
定義:風中攜帶的沙粒,在風速降低時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就是風積地貌。
分布地區:干旱內陸及其鄰近地區
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
地貌形態: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黃土堆積地貌
緩坡為迎風坡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堆積作用
(2)風力堆積
(3)冰川堆積
定義:冰川攜帶大量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冰川融化,大量物質在原地堆積。
分布地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
冰川堆積不具有分選性:大小不一、雜亂無章、磨圓性差
地貌形態: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如冰磧平原、冰磧湖、終磧堤、冰磧丘陵、鼓丘等。
冰磧丘陵
冰磧湖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堆積作用
(4)海浪堆積
定義:波浪遇到傾斜海岸,速度減緩。
分布地區:濱海地帶
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
地貌形態:形成沙灘、沙壩、貝殼堤等海岸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堆積作用
主要外力作用 形成的典型地貌形態 分布地區
冰川堆積 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和高緯度地區
流水堆積 形成沖(洪)積扇(出山口)、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后沉積(具有明顯的分選性) 河流出山口處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黃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風力堆積 形成沙丘(靜止沙丘、流動沙丘)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地貌 干旱的內陸及鄰近地區(例: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的沙丘、黃土高原的黃土)
海浪堆積 形成沙灘等 濱海地區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堆積作用
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
風化作用
侵蝕作用
搬運作用
堆積作用
固結成巖
堆積地貌
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坦
外力作用
破壞地表物質
搬運、堆積
沉積物經過物理的、化學的以及生物化學的變化和改造,變成堅硬的巖石,這種作用叫做固結成巖作用。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區域 主導性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區 風力作用顯著,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
濕潤、半濕潤地區 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
高緯度、高山地區 冰川作用顯著,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磧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區 海浪作用為主,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
石灰巖分布地區 以流水溶蝕、沉積作用為主
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
①大尺度區域的主導外力作用
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
②小尺度區域地貌形態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態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巖石 風化作用
河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運、堆積作用
坡面的溝壑縱橫 流水的侵蝕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蝕作用
沙丘 風力的搬運、堆積作用
海邊的嶙峋海岸 主要為海浪的侵蝕作用
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
中游側蝕
高山峽谷
上游侵蝕
河流
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島
下游堆積
河道變寬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
冰川作用
山下堆積
上部侵蝕
主要分布在高山
冰磧湖、冰磧壟
冰斗、角峰等
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風力作用
風源地附近,以風力侵蝕為主
移動沙丘、堆積地貌(如黃土高原等)
風蝕蘑菇、風蝕柱、雅丹地貌等
主要分布在干旱區
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風力堆積作用為主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
掌握外力作用的三大影響因素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
影響因素 分析
氣候 因素 氣溫 干旱、半干旱地區: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降水 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地表徑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地質 地貌 因素 基巖 石灰巖地區:巖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現為流水侵蝕、溶蝕作用
地形 地勢 地勢較高的地區:往往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
地勢較低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
地勢差異較大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
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高低的影響。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往往以侵蝕、搬運作用為主;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生物風化作用顯著
1. 注意風化與侵蝕兩種作用的差異
風化是指巖石多在無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學、生物作用而發生的破壞,與風無關。侵蝕則是在“外動力”作用下發生的破壞。風化的結果是巖石變碎、變小。侵蝕的結果是物質被移走,留下千瘡百孔、溝壑縱橫的面貌。
2. 地勢高低與外力作用方式關系
一般,地勢高主要以侵蝕作用為主,地勢低主要以堆積作用為主
易錯提醒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
(2023·全國乙卷)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假設不受內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該山脈( )A. 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東移 B. 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C. 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西移 D. 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
A
從材料中獲取“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
題干:假設不受內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
西坡坡度變大
西坡坡度大,由緯度位置得出處于西風帶迎風坡,降水量大,流水、冰川等外力侵蝕(包括溯源侵蝕)作用強,并且強于東坡,山脊線會東移
真題引領·激活思維
(2023·全國乙卷)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 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定,是由于隨山體升高( )A. 板塊運動逐漸加強 B. 板塊運動逐漸減弱C. 外力作用逐漸加強 D. 外力作用逐漸減弱
未來該山脈高度趨于穩定
內外力作用達到平衡;即內力作用導致的抬升與外力的侵蝕作用達到平衡
是由于隨山體升高
山體升高會導致外力侵蝕作用增強,逐漸與內力作用導致的抬升達到平衡;而不會導致A、B、D三項所述情況
C
真題引領·激活思維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1 風化作用
風化穴是巖石表面因各種風化作用或風蝕作用形成的負地形。新疆東帕米爾高原蓋孜河流域中游某村(海拔2600m)附近冰磧平臺上散布著大塊的花崗巖漂礫,該村所在的河谷兩側有高山夾持。圖示意該村花崗巖漂礫邊墻型風化穴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導致花崗巖表面破裂、松散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化作用 B.風蝕作用
C.溶蝕作用 D.冰蝕作用
【解析】1.花崗巖經過風化侵蝕之后形成大量的碎屑物質,在外力作用的搬運下,分布在不同的點位,形成花崗巖漂礫。風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導致花崗巖表面破裂、松散的主要原因是風化作用強,A正確;風蝕作用、冰蝕作用對花崗巖具有侵蝕作用,并伴隨搬運作用,不會使花崗巖表面變得松散,BCD錯誤,故選A。
A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1 風化作用
風化穴是巖石表面因各種風化作用或風蝕作用形成的負地形。新疆東帕米爾高原蓋孜河流域中游某村(海拔2600m)附近冰磧平臺上散布著大塊的花崗巖漂礫,該村所在的河谷兩側有高山夾持。圖示意該村花崗巖漂礫邊墻型風化穴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蓋孜河附近花崗巖漂礫的邊墻型風化穴多面向河流的下游或河谷,主要原因是( )
①水汽較多 ②受山風影響
③氣溫較高 ④受谷風影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2.河流下游或河谷地區水汽較多,對花崗巖的風化作用較強,①正確;風由谷地或者河床吹向山坡,主要是谷風對花崗巖進行風化侵蝕作用,②錯誤,④正確;氣溫較高不是導致邊墻型風化穴多面向河流的下游或河谷的主要原因,③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
B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1 風化作用
風化穴是巖石表面因各種風化作用或風蝕作用形成的負地形。新疆東帕米爾高原蓋孜河流域中游某村(海拔2600m)附近冰磧平臺上散布著大塊的花崗巖漂礫,該村所在的河谷兩側有高山夾持。圖示意該村花崗巖漂礫邊墻型風化穴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邊墻型風化穴后期形成深凹的圓滑內壁,需要具備的條件是( )
A.基巖巖性松軟 B.冰川侵蝕加強
C.地質災害頻繁 D.風沙活動持續
【解析】3.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由乙到丙邊墻型風化穴,由“蜂窩”演化為內壁,主要是風沙活動持續,對花崗巖巖體不斷侵蝕,導致“蜂窩”規模不斷擴大、聯通,演化為內壁,D正確;基巖巖性松軟導致“蜂窩”演化為內壁速度加快,但不是需要具備的條件,A錯誤;邊墻型風化穴由風化作用或風蝕作用形成,B錯誤;地質災害不是導致“蜂窩”演化為內壁必備條件,C錯誤,所以選D。
D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2 侵蝕作用
四川盆地紫色土廣布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下圖示意川中丘陵區某流域局部沿A-A′線的地形剖面圖。該剖面上分布著四個平坦面T1、T2、T3、T4,其中T4上覆蓋花崗巖、石英砂巖等巖類組成的河流堆積物,其余三個平坦面上均為紫紅色礫石組成的河流堆積物。完成下面小題。
4.導致該剖面的地形起伏不平的是( )A.構造運動 B.風化作用
C.河流侵蝕 D.冰川作用
【解析】4.圖中巖層產狀水平,因此排除構造運動,A錯誤;風化作用很難使兩套水平的巖層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難以在相近的距離上產生較大的差別,B錯誤;由古河谷平原面可知,該地區原為平坦的河谷平原,隨著地殼階段性整體抬升,河流下切侵蝕,形成起伏不平的地貌,C正確;由于該地區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緯度和海拔都較低,不可能發育有冰川,且缺少相應的角峰、刃脊等冰川侵蝕特有的地貌,D錯誤。故選C。
C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2 侵蝕作用
四川盆地紫色土廣布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下圖示意川中丘陵區某流域局部沿A-A′線的地形剖面圖。該剖面上分布著四個平坦面T1、T2、T3、T4,其中T4上覆蓋花崗巖、石英砂巖等巖類組成的河流堆積物,其余三個平坦面上均為紫紅色礫石組成的河流堆積物。完成下面小題。
5.T4沒有紫紅色礫石層分布是由于( )A.植被生長將其覆蓋
B.河流侵蝕搬運較強
C.冰川侵蝕能力較強
D.原有礫石層被風化
【解析】5.圖中河流發育的四個平坦面是在地殼階段性抬升過程中,在地殼相對穩定的時期由河流側蝕所形成。紫紅色礫石層屬于四川盆地特有的巖類(四川盆地紫色土的母質)。圖中①、②巖層均含有紫紅色巖類。T4平坦面相對于其余三個平坦面來說,處于上游,河流侵蝕搬運能力較強,本地的紫紅色巖層被侵蝕后,物質即被搬運到下游堆積,該平坦面主要接受來自T4以上的上游山地的物質,沒有本地的紫紅色礫石層分布,B正確;植被生長覆蓋不會導致巖層消失,A不符合題意;由上題可知該地區不存在冰川作用,C錯誤;堆積的物質風化后應留在原地,其物質組成不會發生本質改變,因此風化也不是其原因,D錯誤。故選B。
B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3 堆積作用
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圖左和圖右為兩種常見的雅丹地貌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圖左為平頂山狀雅丹,塑造其平坦頂部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力侵蝕 B.風力沉積
C.流水侵蝕 D.流水沉積
【解析】6.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雅丹地貌是由河湖相土沉積物形成的地面,經外力作用形成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的地貌組合,因此,平頂山狀的雅丹其平坦的頂部的外力作用主要在于河湖時期,通過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D正確,排除ABC。故選D。
D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3 堆積作用
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圖左和圖右為兩種常見的雅丹地貌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圖右為鯨狀雅丹,多出現在常年多大風的地區,其陡坡為( )
A.迎風坡,侵蝕而成
B.背風坡,侵蝕而成
C.迎風坡,堆積而成
D.背風坡,堆積而成
【解析】7.根據圖中信息可知,鯨狀雅丹多出現在常年多大風的地區,因此,其地貌形成主要是受風力作用形成,同時,雅丹地貌屬于風蝕地貌,因此,受風力侵蝕作用為主,其地貌坡度較陡為迎風坡,背風坡受風力侵蝕作用較小,坡度較緩,A正確,排除BCD。故選A。
A
外力作用與地貌
能量來源:主要是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表現形式
與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風化作用
概念:在溫度、水或生物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經常遭到破壞,在原地形成許多松散物質
影響因素:溫度、水、大氣、生物等
侵蝕作用:各種外力介質(包括風力、流水、冰川、海浪)在運動狀態下對巖石及風化產物的破壞作用,侵蝕的本質特征在于物質離開原地。因此,侵蝕過程會改變地表形態,形成侵蝕地貌。
搬運作用:風化或侵蝕的產物被風、流水、冰川等轉移離開原來的位置
關系:互為條件 聯系緊密 共同作用
時間先后順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順序不可顛倒對換
結果: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
沉積作用:隨著流速降低、風力減少或者冰川融化遇到障礙物等,被搬運的物質沉積
主要作用力: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分類: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生物風化
知識總結·構建網絡
河流地貌
1.不同河段的侵蝕地貌差異
下蝕
使河床加深
側蝕
使河床拓寬
溯源侵蝕
使河流向源頭方向延長
河流的侵蝕作用示意圖
不同的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蝕方式不盡相同,地貌各異。
流水對地面的侵蝕有3種方式:溯源侵蝕、下蝕、側蝕
這3種侵蝕都是沙、礫石和滾石在流水中沿河底搬運時產生的磨蝕。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1.不同河段的侵蝕地貌差異
方式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含義 向河流源頭侵蝕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蝕 向兩側河岸侵蝕
影響 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展
(1)溯源侵蝕與地貌
溯源侵蝕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蝕”(“挖墻腳”),而下蝕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為山區,落差較大,河流速度快,堆積較少,因此在河流上游下蝕嚴重,伴隨著產生了溯源侵蝕。
溯源侵蝕地貌:河流襲奪、瀑布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1.不同河段的侵蝕地貌差異
河流襲奪:指分水嶺一側的低位河奪取了另一側高位河上游段的現象。處于分水嶺兩側的河流,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搶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這種河系演變的現象,又稱“河流搶水”。
襲奪前
襲奪后
高位河
溯源侵蝕
低位河
斷頭河
改向河
襲奪灣
襲奪河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1)溯源侵蝕與地貌
兩河距離近
分水嶺兩側的海拔差異大
溯源侵蝕強:一個高水位,一個低水位,其中低位河流溯源侵蝕較強,迫使分水嶺向高位河流的一側移動,并最終襲奪高位河流。
巖性差異:巖石質地較疏松、節理發育、抗侵蝕能力弱處溯源侵蝕更強
襲奪
條件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1)溯源侵蝕與地貌
河流襲奪的原因:
①分水嶺遷移:當分水嶺兩側坡度和長度不一致時,兩側河流的溯源侵蝕的速度也不一樣,在溯源侵蝕較快的一側,河源向分水嶺伸展也快。當切過分水嶺時,侵蝕較快的河流將另一側河流的上源奪過來,完成了河流襲奪過程。
②新構造運動:有時在某一流域范圍內發生局部新構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來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襲奪現象。
由于分水嶺被破壞或遷移造成的河流襲奪,稱為主動河流襲奪;由新構造運動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襲奪,稱為被動河流襲奪。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1)溯源侵蝕與地貌
襲奪河
斷頭河
改向河
襲奪灣
風 口
低位河
失去源水的高位河下游河段
高位河上游
被奪河與襲奪河相交處(易成跌水)
被襲奪的啞口處,保留沖積礫石或谷形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河流侵蝕地貌
(1)溯源侵蝕與地貌
瀑布是指河水在流經斷層、凹陷等地區時垂直地從高空跌落的現象。也叫跌水。
在河流存在時發生,造成跌水的懸崖在水流的強力沖擊下將不斷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終導致瀑布消失。瀑布是一種暫時性的特征,它最終會消失。
瀑布形成的兩大要因:
①溯源侵蝕:河流的侵蝕由下游向上游發展;
②差異侵蝕:河流因巖性硬度、節理分布等差異而不均勻地侵蝕,并在河床上產生裂點(河床坡度急劇變陡的地方),當河水經過陡坡或懸崖時就形成了瀑布。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1)溯源侵蝕與地貌
河流沖刷
火山噴發
地質抬升
河流襲奪
地下暗河




水量
軟性巖石沖蝕
火山湖
河床斷裂
襲奪河下切侵蝕
陡 崖
湖水溢出
陡 坡
陡峻山崖涌出
入海處
海浪侵蝕
海岸后退
襲奪河河床低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1)溯源侵蝕與地貌
據1842-1927年觀測記錄,尼亞加拉大瀑布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漸減小。為了挽救尼亞加拉瀑布,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美、加兩國政府耗費巨資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1)溯源侵蝕與地貌
流水的下切侵蝕:指流水及其挾帶的砂礫在重力作用下,對谷底或河床的侵蝕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垂直地面的侵蝕,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展。
下切侵蝕多發生在構造抬升的山區,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河流階地等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2)下切侵蝕與地貌
“V”形谷:即峽谷,是狹而深的河谷,多發育于地勢起伏大的山區,由河流強烈下切侵蝕形成。
地殼抬升
下蝕強烈
深切峽谷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2)下切侵蝕與地貌
河流階地:河流下切侵蝕,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一般情況,河流階地的形成是地殼運動、河流侵蝕和沉積共同作用的結果。地殼抬升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蝕加強,導致階地面到達洪水位以上,流水沉積制造出階地面上的堆積物。地殼間歇性地抬升,河流繼續侵蝕堆積過程,就出現多級階地。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2)下切侵蝕與地貌
洪水位上最新露出水面的為一級階地,從下往上遞增。一般來說階地位置越高,形成時間越早。
離河流越遠(位置越高),階地形成越早(越老);階地有幾級,地殼抬升就有幾次(注意河漫灘不能算做階地);階地的沉積顆粒大小反映當時流速。
河流階地形成:地殼間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侵蝕
地殼抬升時,河流以下切侵蝕為主;地殼穩定時,河流以側蝕和堆積作用為主。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2)下切侵蝕與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2)下切侵蝕與地貌
形成階地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①有較寬闊的谷底 ;
②河流下切侵蝕是構造運動、氣候變化和侵蝕基準面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2)下切侵蝕與地貌
因素 影響 具體分析
構造升降運動 構造運動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變化,影響河流系統中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 當地殼相對穩定或下降時,河流以側蝕為主,此時塑造出河漫灘;后地殼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轉而下切,原來的河漫灘成了河谷兩側的階地。如果地殼多次間歇性上升,則可以形成多級階地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影響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從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質變化,在河谷中形成階地 氣候變干時,河流含沙量相對增大,河流水量減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蝕加強,帶到河流中的泥沙量也增多,此時河床堆積增高
氣候濕潤期,河流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對減小,導致河流下蝕,形成了階地
河流階地影響因素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河流侵蝕地貌
河流階地的類型
①侵蝕階地。由基巖構成,階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沖積物。較少河流沖積物覆蓋,一般發育在構造抬升的山區河谷。這里水流流速較大,侵蝕作用較強。
②堆積階地。由沖積物組成又稱沉積階地,在河流中下游最為常見。 形成過程:先是河流側向侵蝕展寬谷底,同時發生大量堆積,形成寬闊的河漫灘;然后河流強烈下蝕,當河流下切深度不超過沖積層的厚度時,形成堆積階地。 根據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階地的切割疊置關系不同又可分為: A.上疊階地:是階地形成時河流下切深度較前期階地下切深度小,河谷底部仍保留有一定厚度的早期沖積物,因此每一較新階地的組成物質就疊置于較老階地的組成物質之上,是新階地疊于老階地之上;
B.內疊階地:是在階地形成時的下切侵蝕深度正好達到發育前階地的谷地,由內向外疊生而成,新階地疊于老階地之內。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河流階地的類型
③基座階地。由兩種物質組成,上部是河流沖積物,下部是基巖的階地。它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深度超過原沖積層的厚度,切至基巖內部而成。主要分布于新構造運動上升顯著的山區。階地形成時,河流下切超過了老河谷谷底而達到并出露基巖。
④埋藏階地。早期形成的階地被后期河流沖積物覆蓋而埋入地下,這種階地不顯露于地面,多出現在下游段,埋藏階地可以分兩種: a、早期地殼上升,或侵蝕基準面下降,而后地殼下降或者侵蝕基準面上升發生堆積,把早期形成的階地全部埋沒形成埋藏階地; b、地殼長期下降,不同時期的沖積物一層疊加在一層之上,形成一種假埋藏階地。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河流階地與人類活動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階地是農業發展、聚落選址、建筑布局、沉積礦床及研究地質活動等的理想或重要場所。
①階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無論生活用水還是生產用水,水量都有保障。
②階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發展農業。
③階地地勢平坦,建筑施工難度低。
④階地往往與河流沉積作用有關,河流從上游攜帶的泥沙,含有多種重金屬砂礦,如金、錫在階地沉積富集形成礦床。
(2)下切侵蝕與地貌
側向侵蝕:河水沖刷河道兩側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遷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寬的作用。
側蝕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較小,水流減慢,但水量較大,在流水慣性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對河流兩岸侵蝕作用較大。
使河道曲率加大,河谷加寬。
地貌特點:河道彎曲,出現“曲流”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3)側蝕與地貌
河流側蝕與“U”形谷:
河流中下游,河流落差減小,河流向下的侵蝕作用減弱,向河谷兩岸侵蝕作用加強,河道變得彎曲,河谷拓寬,形成“U”型谷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3)側蝕與地貌
河流側蝕與曲流:在平原地區,河流落差減小,流速較慢,以側蝕為主。河流側向發展導致凹岸侵蝕后退、凸岸堆積前伸,河曲不斷向下游移動,形成曲流。
發生在地勢平緩、河床由松散堆積物構成的平原上;流速緩慢,下蝕減弱,側蝕增強,凹岸侵蝕,凸岸堆積;草場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較強(兩岸巖性松軟適中)
側蝕
側蝕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3)側蝕與地貌
凸岸
-堆積
凹岸
-侵蝕
水量小,流速慢
河岸向河心方向發展
水量大,流速快
河岸后退
彎曲河道的水流特點:
①水流對凹岸侵蝕強,使河流更彎曲;
②延長了河流的長度,河流容水量增加;
③水流受阻,流速變小,泥沙易淤積,水流不暢,易發生洪澇。


河流凹岸侵蝕與凸岸堆積
河流流經彎道時,水流做曲線運動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表層水流趨向于凹岸,沖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壓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流,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凹岸發生侵蝕,凸岸發生堆積。如下圖所示:
應用:①河流凸岸處泥沙堆積,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為農業用地和聚落點、淘金地。
②凹岸處河道較深且少泥沙淤積,可以筑港、建碼頭。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3)側蝕與地貌
牛軛湖:平原地區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較少,可以側向自由發展。當河床彎曲愈來愈大時,河流的上下河段愈來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現狹窄的曲流頸。洪水期,曲流頸可能被沖開,河流不經過曲流而直接進入下一河段,這種現象稱為裁彎取直。裁彎取直后,彎曲河道被廢棄,形如牛軛,稱為牛軛湖。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3)側蝕與地貌
牛軛湖形成條件:①河流擺動形成彎曲;
②河水侵蝕凹岸,河曲不斷發展;
③河流自動裁彎取直,河水從取直部位流走;
④被廢棄的彎道成了牛軛湖。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3)側蝕與地貌
曲峽又稱“立體蛇曲”“嵌入式蛇曲”
形成過程:
①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勢平坦,流速緩慢,側蝕作用強,形成曲流;
②后來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時保留了原來的曲流形態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3)側蝕與地貌
影響流水侵蝕作用強弱的影響因素
①徑流量的大小;
②水流速度;
③地面組成物質的抗侵蝕能力;
④植被覆蓋度;
⑤人類活動。
不同季節侵蝕作用的差異
a.在河流的豐水期,河流徑流量大,流速快,下蝕作用強,河床變深;
b.在河流的枯水期,河流徑流量小,下蝕作用減弱,河床變淺。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初期:以溯源侵蝕和下蝕為主,河谷深且窄,橫剖面呈“V”形。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蝕減弱,側蝕增強,河谷拓寬(“U”形谷)并出現彎曲,形成河灣。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一般位于中游。
成熟期:落差很小,側蝕為主,河谷寬廣,橫剖面呈槽形。下蝕停止,轉為沉積,一般位于下游。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2.河谷的演變
河流上游
落差大,下蝕溯源侵蝕強烈
發育為“V”形河谷
河流中游
下蝕減弱,側蝕增強,河谷拓寬并出現彎曲;發育成“U”形河谷
河流下游
落差很小,側蝕為主,河谷繼續拓寬呈寬淺的槽形。下蝕停止,轉為沉積
牛軛湖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2 河谷的演變


溝谷流水
下 蝕
溯源侵蝕
溝谷加深和延長
V形峽谷
下蝕減弱側蝕加強
出現河灣
側蝕為主
初 期
中 期
成熟期
降水、
冰雪
融水
匯聚
小結:溝谷成為河谷,在于是否有穩定的水源,即溝谷一旦獲得穩定的水源補給就變成了河谷。
地下水
補給
河谷
槽形河谷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2 河谷的演變
從 上游 到 下游
落差減小,流速減小,下蝕減弱,河谷變淺
水量增加,側蝕增強,河谷拓寬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2 河谷的演變
河谷分段(空間尺度)
沖積平原
三大種類示意圖
山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1)洪積—沖積平原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河流堆積地貌必要條件
①堆積物:風化或流水侵蝕→搬運→堆積物(存在顆粒大小差異)。
②流速減緩:地勢平緩、河道彎曲、海水/湖水/河水頂托作用→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下降。
③沉積環境:可供沉積的空間、地殼抬升(下降)、地形條件、水域環境(海浪、洋流)→沉積環境(沉積空間)。
(1)洪積—沖積平原
洪積—沖積平原的形成過程:
①河流上游山區,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攜帶大量礫石和泥沙;
②河水或季節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降低;
③河流攜帶的礫石、泥沙在山麓地帶堆積下來形成扇狀堆積地貌,即洪(沖)積扇;
④洪(沖)積扇擴大并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1)洪積—沖積平原
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機制 地貌特點
山前沖積平原 山前(出山口) 季節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 搬運能力下降→沖積扇→連接形成山前沖積平原 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從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堆積物質顆粒由粗到細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1)洪積—沖積平原
沖積扇的結構
①沖積扇頂部粗礫石沉積;
②沖積扇過渡區的砂礫沉積;
③沖積扇邊緣細砂粘土沉積;
礫石為主,厚度大,分選性差,透水性強
礫石、沙
和粉沙組成,較扇頂細
砂土、亞粘土,地下水易在該地帶溢出
扇頂
扇中
扇緣
顆粒物由大到小
一般沙石都是堆積在沖積扇的扇頂,越向外邊緣沙礫越細。從扇頂到扇緣,坡度逐漸變小。沖積扇大小主要與沉積物供給量(或泥沙含量)、氣候因素(或洪水大小)、物質來源區與堆積區的地形條件有關。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思考:干旱地區的聚落,更適宜布局在沖積扇的哪個部位呢?
扇緣地區
從土壤條件來說,扇緣沉積物顆粒較細,土壤發育條件較好;從扇頂至扇緣,沉積顆粒物逐漸變小,顆粒之間的孔隙逐漸變小,透水性變差,保(蓄)水性越好。
從水分條件來說,該區地下水埋藏淺,可能出露地表,水分條件較好;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沖積扇向下流動,同時會有大量滲入地下,由于扇頂顆粒物較大,孔隙度高,地表水容易下滲,轉化為地下水。扇頂的地下水埋藏較深,當地下水流到扇緣時,在地勢較低處,埋藏較淺,容易自然出露。(地表水轉成地下水,再出露成泉)
由此可知,扇緣地區水土俱佳,往往成為早期農業生產的選址地。我國西北地區的聚落,就多分布于山麓沖積扇的扇緣。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1)洪積—沖積平原
天山北麓洪積扇
太行山出來的沖積扇在山麓地帶由北向南連成一體,構成了華北平原西部的洪積平原;
河西走廊是由從祁連山發育的河流沖積形成的一系列沖積扇形成。
寧夏平原是由從賀蘭山發育的河流沖積形成的一系列沖積扇連成片形成的。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1)洪積—沖積平原
沖積扇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區沖積扇發育程度高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1)洪積—沖積平原
性質不同:
a.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
b.洪積扇指暫時性或季節性河流出山口后變為多河床辮流形成的一種扇狀堆積地形。
形成不同:
a.沖積扇: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
b.洪積扇:主要發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區,往往是由多次洪積過程形成。
特點不同:
a.沖積扇:范圍較大,有時可達數萬平方千米。
b.洪積扇:洪積扇尖頂,也就是河流流出山麓的谷口,和山外寬廣的扇形外緣,組成成分是不一樣的。
沖積扇與洪積扇的區別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1)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的形成:
①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
②堆積體季節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灘;
③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
(2)河漫灘平原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橫向環流
原先的"V”字形河谷展寬,沖積物堆積成河床淺灘
淺灘加寬
在枯水期大片出露水面
注意:河漫灘從岸邊到遠離凸點坡度變化、不同部位土壤水分差異、植被演化等。
A
B
曲流河漫灘上不斷沉積洪水期流水攜帶的細粒物質
河漫灘
河漫灘
雛形河漫灘
河漫灘位置示意
A地形成時間早于B地,A地勢高。A形成之初水分條件好,隨著河床下切,地勢逐漸變高,水分條件變差,植被演化由喬木到灌叢到草本旱生植被。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機制 地貌特點
河漫灘平原 河流中下游 岸侵蝕,凸岸堆積→水下堆積體→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勢平坦、寬廣,呈帶狀分布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三角洲平原的形成過程:
河流中上游泥沙來源豐富;
河流入海(湖)口處地形坡度變緩,加上海(湖)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
泥沙堆積,形成三角洲;
隨著沉積物質增加,堆積體向海洋一側擴展,發展成為面積廣大的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3)三角洲平原
側蝕與地貌
知識點1 河漫灘平原的形成(基礎)
考點二 沖積平原的形成
三角洲以河道分汊處為頂點向海洋形成扇形或者三角形,地勢逐漸降低,沉積物顆粒由粗變細,河流稠密,多沙洲,沙島。
入海口沉
積條件
中上游植被/氣候
地形影響侵蝕能力
河流水文水
系搬運能力
沙離
沙沉:入海口地勢低平/海水頂托)——水流減緩——泥沙沉積
沙離:地勢陡峭/水流湍急/降水強度大/植被稀疏/土質疏松—— 流水侵蝕作用強——河流含沙量大
沙集
沙集:河流支流多/流域廣/流程長/流
量大——攜帶泥沙匯集
沙沉
特殊情況:
洋流:受沿岸洋流攜帶作用強,泥沙堆積少,三角洲擴張慢。
地殼升降:地殼抬升區域,泥沙出露多,三角洲擴張快;地殼沉降區域,三角洲擴張慢。
匯入湖泊、河流而形成的三角洲又叫內陸河流三角洲。而有一些河流直接在陸地上沖積出三角洲,而又未匯入其他水系,這樣的三角洲叫內陸三角洲。
尼羅河三角洲
長江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尖頭狀
扇狀
鳥足狀
河流
入海口
水下坡度平緩海水頂托
河流流速緩慢
攜帶
大量泥沙
泥沙
堆積
三角洲
未形成三角洲原因
泥沙來源少
泥沙沉積少
植被茂密 /湖泊調節 /水庫大壩攔截等
海浪侵蝕 /河口落差大 /河口地殼沉降等
內陸三角洲
常見類型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3)三角洲平原
河流沉積物向海堆積速度>海浪潮汐改造
黃河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
海浪作用>河流沉積物輸入作用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
潮汐改造作用>河流沉積物輸入作用
恒河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3)三角洲平原
搬運條件:我國長江的年輸沙量大;長江年徑流量大,對河流泥沙的搬運能力強。
沉積作用:長江入海口處坡度平緩,水域突然開闊,加上海水頂托,河流流速減慢-泥沙堆積-三角洲相連形成三角洲平原。
潮汐作用:東海地區潮汐作用強,在每天兩次潮水漲落的影響下,長江的流向發生了變化,原來向東的流水在潮水的影響下開始向南傾斜,落潮時再次向北變化,由于長江的沖擊力不敵東海,其被分流成兩股,在河、海交匯處形成緩流區,水中泥沙逐漸沉淀,形成了崇明島。
崇明島的形成原因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機制 地貌特點
三角洲平原 河口地區 入海口處水下坡度平緩,河水流速減慢且海水頂托作用強→泥沙堆積→三角洲相連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密布,河道由分叉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3)三角洲平原
類型 位置 形成過程
洪積-沖積平原 一般位于河流上游,發育于山前 多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而成
河漫灘平原 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 河道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的海濱地區 入海口處水下坡度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所攜帶的泥沙堆積在河口前方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4)河流侵蝕岸與堆積岸的判斷方法
①河道平直段,根據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來判斷。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為侵蝕岸,坡度陡;左岸為堆積岸,坡度緩。南半球相反。
②河道彎曲的河段,根據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來判斷。河流流經彎道時,水流做曲線運動產生慣性,在慣性的影響下,表層水流趨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壓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流,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凹岸發生侵蝕,凸岸發生堆積。
③根據聚落點和港口區位來判斷。河流堆積岸處泥沙沉積,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可以作為農業用地和聚落點;侵蝕岸處河道較深,且泥沙淤積少,可以筑港。據此可以判斷河流侵蝕岸和堆積岸。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真題引領·激活思維
1.(2024·安徽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亞雷河(以下簡稱“卡河”)是奧里諾科河(以下簡稱“奧河”)上游的一條汊河,經內格羅河流入亞馬孫河(如圖)。奧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積有大量沉積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較而言,奧河河道寬而淺,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縱剖面坡度明顯大于奧河。目前該分汊口上游約四分之一的來水流入到卡河,專家預測卡河未來將成為主要河道。
(1)說明分汊口處堆積體的形成過程。
【解析】堆積體的形成需要有泥沙來源以及泥沙能夠沉積。由圖文材料可推測,分汊口處奧河上游來水水量大,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的泥沙,為堆積體形成提供泥沙來源;在分汊口處受分水嶺地形影響,水流受阻,速度減慢,其搬運的泥沙大量沉積,形成堆積體。
【答案】(1)分汊口處奧河上游來水水量大,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的泥沙,在分汊口處受分水嶺地形影響,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沉積,形成堆積體。
“沖”,即侵蝕搬運,“淤”,即淤積沉積。
沖淤平衡簡單來說,就是上游帶來多少泥沙,離開本河段時都能帶走。即指在一定時間內,上游來沙量= 本河段水流挾沙力= 下泄的沙量
所以由等式可知,沖淤平衡取決于兩個變量:上游來沙量與河段的水流攜沙力,當這兩個變量基本相等時,即沖淤平衡
然而,現實情況中,河流的水文條件是不斷變化的,短時間尺度下,平衡只是相對的、暫時的,沖淤不平衡才是常態。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淤積原理
上游來沙量>本河段水流攜沙能力
產生淤積,河床抬高
沖刷原理
交替原理
上游來沙量<本河段水流攜沙能力
產生沖刷,河床下降
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蝕與堆積往往是“你強我弱”,交替進行;
流量大時(汛期),以侵蝕為主;流量小時(枯水期),以淤積為主
沖淤平衡取決于兩個變量,一是上游來沙量,二是河段的水流攜沙力(河段泄沙量),沖淤平衡需求這兩個變量基本相等。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沖淤影響
①河床演變
河道輸沙不平衡是河床演變的根本原因。沖淤作用導致流程方向上河床高程的變化,稱縱向變形,影響河床的深淺;與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的變形則稱橫向變形,影響河床的寬度變化及河流在平面上的擺動。溯源侵蝕使河床變長,下蝕使河床變深側蝕使河床變寬;堆積使河床變淺、變窄。
②河口河床
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響,兩個的強弱“此消彼長”;汛期,上游下泄的徑流沖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頂托)帶來的泥沙淤積為主;同時也引起了海岸線進退變化。
③河口海底
汛期,流水作用強時,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積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蝕為主。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河口處侵蝕淤積狀況
河口處:
①河流流量越大,侵蝕能力越強,河道受沖刷;
②河流流量越小,搬運能力越弱,泥沙在河口淤積。
入海處:
①河流流量越大,挾沙能力越強,河流堆積越強,沙洲沙壩增大,向海洋推進;
②河流流量越小,海洋侵蝕能力越強,沙洲沙壩受侵蝕,海岸線回退或海水倒灌,海流攜帶海洋泥沙堆積。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沖淤變化的影響因素
緊緊抓住來沙量和水流攜沙力這兩個關鍵變量
①徑流量:一般來說,徑流量越大,沖刷侵蝕能力就越強。
②流速:流速越快,搬運能力越強,河流以沖刷侵蝕作用為主;反之,如流速越慢,則以淤積為主。一般來說強降水過后,當河流流速降低時泥沙會快速沉積,導致河床增高。
③含沙量:河流含沙量大,對河床的侵蝕能力弱。
④水位變化:河流汛期水位高、水量大,以侵蝕作用為主;枯水期水位低、水量小,以淤積為主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沖淤變化的影響因素
緊緊抓住來沙量和水流攜沙力這兩個關鍵變量
⑤工程建設:水利工程的建設(如修建水庫、大壩等),起著攔沙蓄水、調節水流等作用,影響著沖淤平衡;而河道的加固,也能減少河流對堤岸的沖刷。
⑥海水作用:在河口地區,由于海水頂托,造成水流流速減慢,或沿岸洋流攜帶了大量泥沙,這些情況都會加劇淤積作用;而潮汐(海浪)作用強,攜沙能力大的區域,侵蝕作用也可能會增強。
⑦河岸巖性和河道寬淺等因素,也會影響河流沖淤平衡,河道窄且深,流速快,搬運能力強,侵蝕作用強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辮狀河
辮狀水系指發育在三角洲、沖積—洪積扇以及山前傾斜平原上,由許多汊流構成的、形似發辮的水系。其形成有三個要素:水流量不穩定,河床寬闊平坦,水含沙量大。洪水時,擴展河面,變換河道,“搬運”沙粒。枯水時,水流量減弱,淺灘和淺水河道外露。
辮狀水系的形成條件:
河流的流量季節變化大,容易產生暴漲暴落;
河流含沙量很大且粒度粗細不均;
河床較為平坦開闊,泥沙易沉積。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游蕩型河流:河寬水淺,河道極不穩定。平水期沙灘眾多,甚至有時主汊河難分,洪水期一片汪洋。
游蕩型河道的形成條件:
來沙量多,強烈的泥沙堆積使河床不斷抬高;與同流量的其他河流相比比降較大;流量變幅大,洪峰暴漲暴落;河床邊界物質抗沖蝕性弱,河床對水流的約束性差。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2021·廣東卷)邊灘是由于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與河岸相連的泥沙質堆積體。三峽水庫運行后,長江中游邊灘整體呈萎縮態勢。研究表明,長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動流速在0.25~0.50m/s之間。上圖示意該段河道某斷面在不同流量時的流速與水深情況。下圖示意該段河道流量超過15 000m3/s的持續天數與邊灘面積關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由左圖可知,當流量從14278m3/s降至6888m3/s時,該河段( )A.侵蝕主要發生在深槽區,邊灘體擴大B.侵蝕主要發生在邊灘體,深槽區縮小C.侵蝕主要發生在邊灘體,深槽區擴大D.侵蝕主要發生在深槽區,邊灘體縮小
【解析】由圖示可知,當流量從14 278m3/s降至6888m3/s后,邊灘體處的流速大幅減少,此處以河流沉積作用強,才會形成邊灘,而深槽區流速減少較少,流水侵蝕作用強,才會形成深槽,說明此時的侵蝕作用主要發生在深槽區,而邊灘體處主要以沉積作用為主,邊灘體會擴大,選項A正確。
A
真題引領·激活思維
(2021·廣東卷)邊灘是由于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與河岸相連的泥沙質堆積體。三峽水庫運行后,長江中游邊灘整體呈萎縮態勢。研究表明,長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動流速在0.25~0.50m/s之間。上圖示意該段河道某斷面在不同流量時的流速與水深情況。下圖示意該段河道流量超過15 000m3/s的持續天數與邊灘面積關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根據右圖,近年來長江中游邊灘整體萎縮的原因除侵蝕作用外,還可能是( )A.河道來沙量減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C.河岸護坡工程建設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三峽水庫運行后,長江中游邊灘整體呈萎縮態勢,說明泥沙沉積減少。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水庫可以蓄水攔沙,三峽水庫的運行使得長江中游河道的來沙量減少,因此導致長江中游邊灘整體萎縮。選項A正確,故選A。
真題引領·激活思維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1 河流地貌
青藏高原東北部的若爾蓋盆地黃河出口段,其一級河流階地的沉積層保存完整,揭示了河流階地形成與發展演變規律,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若爾蓋盆地河流階地發育形成和環境變化規律提供科學依據,圖示意若爾蓋盆地黃河出口段一級階地及沉積層拔河高度(指河流階地基巖面高于現代河床的相對高度)。完成下面小題。
1.河漫灘形成的地質時期是( )
A.地殼穩定時期 B.地殼抬升時期
C.地殼下降時期 D.地殼張裂時期
【解析】1.構造運動可導致階地形成,地殼穩定時期河流沉積易形成河漫灘,A正確;地殼抬升時期河流以下切侵蝕為主,不利于河漫灘形成,B錯誤;地殼下降時期、地殼張裂時期,河流不能穩定地形成沉積,CD錯誤。故選A。
A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1 河流地貌
青藏高原東北部的若爾蓋盆地黃河出口段,其一級河流階地的沉積層保存完整,揭示了河流階地形成與發展演變規律,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若爾蓋盆地河流階地發育形成和環境變化規律提供科學依據,圖示意若爾蓋盆地黃河出口段一級階地及沉積層拔河高度(指河流階地基巖面高于現代河床的相對高度)。完成下面小題。
2.圖示河段河流一級階地開始形成時對應的地層是( )A.砂巖層 B.河床卵石層 C.風沙層 D.古洪水層
【解析】2.河床卵石層是河流早期沉積的標志,當河流階地開始形成時,首先會在河床卵石層之上堆積其他地層,B正確,ACD錯誤。故選B。
B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1 河流地貌
青藏高原東北部的若爾蓋盆地黃河出口段,其一級河流階地的沉積層保存完整,揭示了河流階地形成與發展演變規律,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若爾蓋盆地河流階地發育形成和環境變化規律提供科學依據,圖示意若爾蓋盆地黃河出口段一級階地及沉積層拔河高度(指河流階地基巖面高于現代河床的相對高度)。完成下面小題。
3.圖示河段河流階地形成過程中,該地區的氣候( )A.逐漸變干 B.逐漸變濕 C.冷暖交替 D.干濕交替
【解析】3.河流階地的形成往往是河流間歇性下切的結果,而河流間歇性下切與氣候的干濕交替變化有關。濕的時期河流堆積,干的時期河流下切,從而形成階地,D正確。逐漸變干或逐漸變濕不能很好地解釋階地的間歇性形成,AB錯誤;冷暖交替主要影響溫度,對河流階地的形成影響不如干濕交替直接,C錯誤。故選D。
D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2 河流沖淤變化
受河流徑流與漲潮流共同影響,長江入海通道北支入海口(圖a)存在水沙交換現象。圖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個港口的水深變化。總體來看,北支的沖淤演變趨勢以淤積為主,部分地區表現為沖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對比北支下段北岸,南岸泥沙淤積嚴重的自然原因是南岸( )
A.海岸地形坡度較大
B.河流的流速較快
C.受漲潮流侵蝕較弱
D.地殼抬升更明顯
【解析】4.海岸地形坡度較大,泥沙不易堆積,則淤積少,A錯誤;河流的流速較快,泥沙易淤積至湖盆,而不是湖岸,B錯誤;受漲潮流侵蝕較弱,泥沙淤積量大,C正確;地殼抬升的影響通常范圍較大,不會只影響南岸,D錯誤。故選C。
C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2 河流沖淤變化
受河流徑流與漲潮流共同影響,長江入海通道北支入海口(圖a)存在水沙交換現象。圖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個港口的水深變化。總體來看,北支的沖淤演變趨勢以淤積為主,部分地區表現為沖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與2007年相比,2016年北支入海通道出現的變化是( )
A.河床總體深度保持穩定
B.上段河床泥沙持續淤積
C.中段更易發生海水倒灌
D.下段河床泥沙流失加劇
【解析】5.讀圖b可知,2016年較2007年,上段和中段水深整體變深,下段水深變淺,河床總體深度發生變化,A錯誤;上段變深,說明上段河床泥沙持續受到侵蝕,B錯誤;中段河床變深,地勢較低,易發生海水倒灌,C正確;下段河床接近入海口,流速慢,且讀圖可知,下段水深變淺,說明泥沙淤積,D錯誤。故選C。
C
地形 地貌景觀 景觀特點
上游 山區 V形河谷 河谷:深度大,岸壁較陡,谷底狹窄;河床:底部不平,常見大石塊和卵石
中下游 平原地區 槽形河谷 河谷:寬而淺
沖積平原 山前→河口:坡度變緩,沉積物顆粒變細
河曲 河道:呈“S”形彎曲
牛軛湖 湖泊呈牛軛形(“Ω”形)
河口段 地勢低平 三角洲 平面形態近似三角形;河口→海:沉積物顆粒由粗變細
知識總結·構建網絡
河流地貌
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
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
定義:喀斯特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1.概念
作用 化學過程
流水溶蝕 CaCO3+CO2+H2O=Ca(HCO3)2
流水沉積 Ca(HCO3)2=CaCO3↓+CO2↑+H2O
喀斯特溶蝕地貌:含有CO2的水,溶解碳酸鈣,形成峰林等地表景觀。水沿地下裂隙溶蝕,形成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
喀斯特沉積地貌:溶洞形成后,沿裂隙下滲的Ca(HCO3)2 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巖沉淀,形成鐘乳石、石柱等。
2.形成機制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3.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巖石表面和裂隙流動的過程中,對巖石不斷進行溶蝕、侵蝕而形成的石質溝槽
石芽是凸出于溶溝之間的石脊
云南石林就是發育良好的石芽群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3.地表喀斯特地貌
峰叢是基部完全相連的圓錐狀或尖錐狀的山峰;多分布于碳酸鹽巖山區。
峰叢代表峰林地形中發育較早階段
當峰叢石山之間的溶蝕洼地垂向發展和擴大時,峰叢的基座被蝕去,成為峰林,山坡陡峭,相對高度可超過100米,遠望如林。
孤峰是巖溶地區孤立的石灰巖山峰,多分布在巖溶平原或巖溶盆地中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溶斗又稱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區一種口大底小的圓錐形洼地,平面輪廓為圓形或橢圓形
形成過程:喀斯特地面經溶蝕及巖溶塌陷后,形成口大底小的倒錐狀的封閉洼地景觀。地表水沿可溶巖裂隙密集地段溶蝕而成的是溶蝕漏斗,其深度不大,斗壁和緩,斗緣不明顯,外形多成碟狀,當進一步向下加深時,斗壁逐漸陡峻并且有明顯的斗緣,成為漏斗狀;地下可溶性巖溶蝕后會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穴,在重力作用下,覆蓋在洞頂上的土層或巖層崩塌,進而形成的則是塌陷漏斗。漏斗底部通常有通道(或落水洞)通往地下,起著集水和消水的作用,并伴有積土、碎石堆積。
圖示-重慶奉節小寨天坑
3.地表喀斯特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會積水成池,形成巖溶湖。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稱為天坑
3.地表喀斯特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類型 成因
峰叢、峰林、孤峰、溶蝕谷地 山峰由碳酸鹽巖石發育而成,在峰林中間的寬闊而平坦的谷地為溶蝕谷地
溶溝 地表水沿巖石裂隙溶蝕、侵蝕形成溶溝
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 是地表水集中漏入地下的地點
3.地表喀斯特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溶洞是可溶性巖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間,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為主
溶洞長數米到數百千米,常常呈層狀分布
4.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溶洞里的地貌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等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在溶洞內含Ca(HCO3)2的水從洞頂往下滴時,因水分蒸發和CO2逸出,從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頂、洞壁和洞底發生沉積,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流水沉積
頂部常見向下發育的石鐘乳、石幔或石簾
底部常見向上發育的石筍
石鐘乳和石筍連接起來就形成石柱
4.地下喀斯特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5.喀斯特作用強弱的影響因素
影響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對喀斯特作用的影響
巖石的 可溶性 巖石成分 可溶性碳酸鹽類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 巖石的可溶性強、透水性好,喀斯特作用強;反之則弱
巖石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強 水的溶 蝕能力 水體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蝕力強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機酸、無機酸數量越多,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有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 無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 水體的 流動性 大氣降水多,流動性強 水的流動性越強,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動性強 巖石裂隙大,流動性強 裂隙連通性好,流動性強 氣候 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溶蝕作用強烈,喀斯特地貌發育更廣泛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6.喀斯特地貌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工程建設 地形崎嶇,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質條件復雜,不利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FAST望遠鏡正好利用盆地和暗河,大大減少了工程量
農業 地形崎嶇,土壤貧瘠、缺乏地表水,交通不便,不利于農業生產
旅游 風景優美、景觀奇特且神秘,利于開發旅游、探險項目
人和生物 溶洞為洞穴生物提供了棲息地,甚至作為人類居住的場所
災害 地質災害和水旱災害多發、石漠化嚴重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成因:是因風力對地表物質進行侵蝕、搬運和堆積而形成的地貌。
分布地區:a.我國主要分布區:西北地區;
b.其他地區:多沙的河谷地帶、植被稀少的沙質湖岸和海岸。
分類:一般分為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兩大類
風蝕地貌: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形成風蝕柱、風蝕蘑菇、雅丹等地貌。
風積地貌:風力堆積形成的沙丘。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風沙地貌
風蝕蘑菇
在風沙強勁的地方,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巖石如果下部巖性較軟,經長期侵蝕可能會形成頂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稱為風蝕蘑菇。
石窩(風蝕壁龕)
陡峭的巖壁受風沙的吹蝕和磨蝕,巖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凹坑,有群集,有分散,使巖石表面具有蜂窩狀的外貌,稱為石窩。
雅丹地貌
通常發育在干旱地區的湖積平原上,是泥質巖層的垂直節理(裂隙),遭受定向風長期吹蝕,裂隙逐漸擴大而形成的。
風蝕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風沙地貌
風積地貌
風向
風向
迎風坡
背風坡
新月形沙丘示意
新月形沙丘迎風坡坡形微凸而平緩,背風坡坡形下凹、坡度較陡
兩側有近似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新月形沙丘的兩翼,兩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風向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風沙地貌
流動沙丘是單向斜層理構造。
流動沙丘景觀是—種位置可移動的沙丘構成的景觀。因地表植被稀少,在風力作用下沙丘易于順風向前移動,在風向前方形成新沙丘。
固定沙丘為多層弧形層理構造。
沙粒不斷地從迎風坡向背風坡搬運,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積,在沙丘內部形成與背風坡傾斜方向一致的斜層理。
流動沙丘與靜止沙丘
流動沙丘構造
固定沙丘構造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風沙地貌
風積地貌
河岸、湖畔地區沙丘的形成過程
物質條件:河流中上游地區含沙量大,且該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堆積于河流、湖泊地區。
水文條件:枯水期,河流、湖泊沿岸地區泥沙裸露且干燥。
動力條件:盛行風,特別是在泥沙出露水面、大風日數多且風力強勁的地區,再經過風力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在河岸、湖畔形成沙灘或沙丘。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風沙地貌
雅魯藏布江丹娘沙丘的形成過程
每年冬春季節(10月—次年3月)降水少,河流水位降低,河床河沙露出水面;冬春季節,氣候干旱,多大風,大風經過地區植被稀少,加上經過江面,受阻擋較少,形成渦旋上升氣流,氣流攜帶沙洲和河灘上的沙粒,受江邊山地地形阻擋,風速減緩,沙粒堆積于山坡,日積月累形成。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2 風沙地貌
海岸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3 海岸地貌
定義: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海岸地貌。
分類:a.侵蝕地貌:主要有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
b.堆積地貌:海灘、沙壩等是常見的類型。其他還有沙嘴、離岸堤
海水不斷沖擊岸邊基巖
淘空下部的巖石,使上部的巖石塌落
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稱為海蝕崖
在波浪作用下海蝕崖不斷后退
形成微微向大海傾斜的基巖平臺
稱為海蝕平臺
③在海蝕平臺上有些抗蝕能力強的部分保留下來成為海蝕柱
海蝕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3 海岸地貌
泥沙來源比較豐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生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如海灘、沙嘴、離岸堤、水下沙壩等
海灘、沙壩等是常見的海岸堆積地貌
海灘按照沉積物顆粒大小可分為礫灘、沙灘、泥灘;有的海灘地勢平坦,灘面廣闊
海積地貌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3 海岸地貌
地貌類型 地貌特點
海蝕崖 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蝕平臺 微微向海傾斜的基巖平臺,臺面上基巖裸露或覆蓋有很薄的沙礫和淤泥層
海蝕穴 海浪沖蝕海濱陸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斷續沿海岸線分布
海蝕拱橋 向海突出的陡立巖石,兩側的海蝕穴互相貫通,形似拱橋
海灘 由松散泥沙或礫石堆積而成的平緩地面。海灘物質一般上部較粗,灘坡
坡度較大;下部物質較細,灘坡平緩
沙壩 與海岸略成平行的長條狀堆積體。未露出水面的稱“水下沙壩”;出露
水面的稱“岸外沙壩”;完全露出水面的稱“海岸沙堤”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3 海岸地貌
近岸海水作用與流水堆積作用的關系
①河流處在汛期時,流水搬運作用顯著,入海泥沙多,堆積作用強,海水侵蝕作用弱。
②河流處在枯水期時,流水搬運作用弱,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蝕作用強,堆積作用弱。
海岸線變遷與流水作用、海水作用的關系
①海進:是指海岸線向陸地推進。此時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積擴大,海水侵蝕作用強(海水頂托作用),流水堆積作用弱,海岸線后退,海岸線變短。證據:海岸上會有海洋堆積物,如貝殼等。
②海退:是指海岸線向海洋推進。此時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積作用強,海水侵蝕作用弱,海底堆積作用強,海岸線長度變長。證據:如貝殼堤與海岸線距離擴大。
③海岸線的變遷:取決于海水侵蝕作用與陸地流水堆積作用的強弱。陸地流水堆積作用與海水侵蝕作用呈負相關關系。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3 海岸地貌
定義:在終年冰封的高山或兩極地區,多年的積雪經重力或壓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冰川運動對地殼表面的改變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冰川作用導致地表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冰川地貌
分類:a.侵蝕地貌: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峽灣、冰蝕湖等
成因:冰川有很強的侵蝕力,包括冰川刨蝕、冰楔、磨蝕和挖蝕作用,冰川體有巨大的壓力對冰床和谷壁有很強的侵蝕作用
b.堆積地貌:冰磧地貌
成因:冰川的侵運作用所產生的大量松散巖屑和從山坡崩落的碎屑,會進入冰川系統,隨冰川一起運動,這些被搬運的巖屑稱為冰磧物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冰川地貌
類型 形成過程 景觀 地貌特點
冰 蝕 地 貌 冰川自身重量和冰體運動使底床基巖破碎。冰雪融水滲入節理裂隙,時凍時融,使得底床巖塊不斷破碎,冰川像推土機鏟土一樣,把松動石塊挖起,與冰川凍結一起帶走,因挖蝕作用產生的碎屑,凍結于冰川的底部,成為冰川對底床進行刮削、銼磨的工具 冰斗 典型的冰斗由巖盆、巖壁和巖檻3部分組成。底部為巖盆,平面上呈半圓形;三面環以陡峭的巖壁;出口處為一高起的巖檻,常有羊背巖位于其上。巖盆是一個封閉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積水成湖,叫冰斗湖
角峰 角峰為尖狀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數個冰斗包圍形成,其發育程度是冰川地形發育成熟與否的標志之一
刃脊 刃脊為刃狀山脊,由冰斗的不斷擴大,斗壁后退,相鄰冰斗間的嶺脊變成
冰川谷 冰蝕作用形成兩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
峽灣 冰期接受冰蝕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響,形成兩側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寬闊、深度很大的海灣,即峽灣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冰川地貌
類型 形成過程 景觀 地貌特點
冰磧 地貌 冰磧物隨冰川衰退而堆積下來 冰磧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來隨冰川運動的物質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態
終磧壟 分布于冰川前緣地帶,由終磧組成的弧形壟狀地形。內側緩,外側陡,相對高度因地而異
冰水堆積地貌 冰融水將原來冰川搬運堆積的物質經過再搬運堆積而成 冰水扇 融水河流帶泥沙堆積,多個冰水扇連成一片形成外沖平原
蛇形丘 狹長、彎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具分選的冰水礫堆積而成,有一定的磨圓度,發育沖刷、填充物構造,呈交錯層理和水平層理,兩坡對稱
冰磧湖 冰積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知識點4 冰川地貌
羊背石 鼓丘
概念 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種侵蝕地形,它是由基巖組成的小丘,看似伏地的羊群,故得名 鼓丘是一個由基巖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小丘
成因 冰川侵蝕地貌 冰川堆(沉)積地貌
物質組成 以基巖為主 以冰磧物為主(內核為基巖)
外觀形態 羊背石迎冰面受磨蝕作用較平緩,背冰面受侵蝕較陡 鼓丘迎冰面坡陡,為基巖,背冰面坡緩,為冰磧物
圖示
鼓丘和羊背石的區別
知識梳理·基礎回歸
1.風向的判斷
(1)根據沙丘形狀判斷風向
(2)根據堆積物顆粒大小判斷風向
搬運物隨風速的減弱而堆積,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所以顆粒大的一側為上風向。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 風沙活動分析
(1)物質條件——沙源
①外地輸沙:盛行風從上風地帶將沙塵物質吹送至風沙活動地區堆積;河流從中上游地區將泥沙搬運到風沙活動地區堆積。
②當地沙源:枯水期湖灘、河灘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節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表土裸露;耕地面積擴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區的沙灘或沙丘。
(2)動力條件——大風
①該地所處區域的大氣環流(風帶或季風)或距離冬季風源地遠近。
②該區域的地形特征——常見會加強風力的地形。
a.平坦的地形。如廣闊的平原,沒有阻擋。
b.山地中的峽谷或河谷(峽谷或河谷與風向一致,形成狹管效應)。
c.面積廣大的湖泊或海域。
③特殊天氣、氣候背景:氣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氣溫回升、蒸發旺盛,是風沙形成的溫床;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
(3)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護。
2.風沙活動的條件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 風沙活動分析
風沙活動的危害
(1)沙埋:埋壓農田、村莊、工礦、鐵路、公路、水源。
(2)風蝕:土壤肥力下降;大風襲擊(毀壞房屋、刮翻火車、摧毀電桿造成人、畜傷亡)。
(3)污染大氣:沙石、浮塵彌漫,空氣渾濁,危害人體健康。
(4)影響生產、生活:影響交通出行與安全、室外作業等。
風沙活動的防治
(1)工程措施:①阻沙:設置沙障阻擋風沙;②固沙:設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建設,保護和恢復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樹造林、種草等),防風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
(3)組織管理措施:①調整農業結構,合理控制農牧業生產規模;②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③建立風沙災害的監測、預報機制;④制定并嚴格實施防沙治沙的相關法律法規;⑤對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實施生態移民。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點 風沙活動分析
3.風沙活動的危害及防治
真題引領·激活思維
(2024·安徽卷)地層沉積物的組成及粒徑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環境的變化。陜西榆林橫山區地處沙漠—黃土過渡帶(如圖1)。圖2為橫山區某地沉積地層剖面示意。該剖面厚度為17.55m,地層沉積連續,層位清晰。研究發現,該剖面古風成沙層平均粒徑較大,沙質黃土層次之,沙質古土壤層最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推測該剖面古風成沙層沉積物的搬運動力主要是( )
A.高空西風氣流 B.東北信風
C.東亞冬季風 D.東亞夏季風
【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結合圖文材料可知,高空西風氣流對地面沙層沉積影響較小,A錯誤;該區域屬于我國西北地區,我國大部分屬于季風氣候,夏季吹東南風,冬季吹西北風,不受東北信風的影響,B錯誤;圖中顯示沙漠-黃土過度地帶西北線長于東南線,證明西北沙層沉積范圍更大更廣,風主要來自西北方向,向東南方向逐漸減弱,結合我國季風特點,該陪面層古風沙層沉積物搬運動力主要是東亞的冬季風,而不是夏季風,C正確,D錯誤。答案選擇C。
C
真題引領·激活思維
(2024·安徽卷)地層沉積物的組成及粒徑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環境的變化。陜西榆林橫山區地處沙漠—黃土過渡帶(如圖1)。圖2為橫山區某地沉積地層剖面示意。該剖面厚度為17.55m,地層沉積連續,層位清晰。研究發現,該剖面古風成沙層平均粒徑較大,沙質黃土層次之,沙質古土壤層最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總體上該地區( )
A.氣候由暖濕趨于冷干
B.過渡帶先向西北移動,再向東南移動
C.沙塵暴頻次先減少后增加
D.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再向西北收縮
【解析】2.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可知,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b1占比最大,屬于古風成沙,平均粒徑較大,則該時期風力最大,氣候相對干燥;a2時期為沙質黃土,粒徑次之,風力較小,氣候較為濕潤;c1為沙質古土壤,粒徑最小,也就是風力最小,氣候最為濕潤,因此總體上為冷干趨于暖濕,A錯誤;結合上題,同時可推測,受西北風影響,風力由大減小,沙塵暴次數由多減少,C錯誤;其過渡地帶應先向東南移動再向西北移動,B錯誤;最終也導致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后向西北收縮,D正確。答案選擇D。
D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1 喀斯特地貌
新疆某地發現了類似南方喀斯特的景觀,被稱為“鹽溶喀斯特”地貌。該地貌巖層的主要成分為NaCl,下圖為“鹽溶溶洞”中的“鹽鐘乳”景觀。完成下面小題。
1.形成“鹽溶溶洞”的主要外力作用為( )A.風力沉積 B.風力侵蝕
C.流水沉積 D.流水侵蝕
【解析】1.鹽溶溶洞的形成與流水作用有關,因為水可以溶解鹽分并在溶洞中形成各種形態。風力沉積和風力侵蝕與“鹽溶溶洞”的形成基本無關。流水沉積則更強調沉積物的堆積,而不是溶洞的形成。D正確,ABC錯誤,故選D。
D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1 喀斯特地貌
新疆某地發現了類似南方喀斯特的景觀,被稱為“鹽溶喀斯特”地貌。該地貌巖層的主要成分為NaCl,下圖為“鹽溶溶洞”中的“鹽鐘乳”景觀。完成下面小題。
2.該地“鹽鐘乳”的形成需要( )
①堅硬的巖性 ②干燥的空氣
③水自洞頂滲出 ④強勁的大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2.“鹽鐘乳”的形成是鹵水從溶洞壁上滲出后,向下滴落的過程中接觸到干熱的空氣,氯化鈉不斷結晶、析出,形成一系列的晶體,日積月累,就形成了“鹽鐘乳”。因此,必須具備的條件是②干燥的空氣和③水自洞頂滲出,B正確;與堅硬的巖性和強勁的大風基本無關,ACD錯誤,故選B。
B
題型歸納·新題提素養
題型02 風沙地貌
雅魯藏布江地處青藏高原南部的斷裂帶上,河床平均海拔接近4000m,河谷寬窄相間。河谷內沙丘成群、形態復雜,與河床、河漫灘、階地、谷坡呈交錯或鑲嵌分布,其周邊以旱生灌叢和草甸植被為主。流域內年均降水量為250——580mm,主要集中于5—9月,冬春季盛行偏南風,風力強勁。圖為雅魯藏布江河谷某斷面單側地貌圖及谷地沙丘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
3.沙丘主要分布在( )
A.寬谷的南坡 B.峽谷的南坡
C.寬谷的北坡 D.峽谷的北坡
【解析】3.由材料可知,雅魯藏布江河谷寬窄相間。當河流從峽谷進入寬谷后,流速減緩,洪水帶來泥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神池县| 绥宁县| 资兴市| 聂荣县| 沈丘县| 漳州市| 娄烦县| 赞皇县| 莱西市| 呈贡县| 临沧市| 任丘市| 休宁县| 玉田县| 阿坝| 古田县| 清河县| 河西区| 临武县| 门头沟区| 敖汉旗| 潼关县| 额尔古纳市| 林州市| 西昌市| 镇沅| 咸宁市| 沁源县| 邵东县| 黔南| 高平市| 泸溪县| 三亚市| 剑阁县| 瑞金市| 灵丘县| 普宁市| 盐山县| 遂溪县| 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