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5講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目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農業區位因素 3知識梳理 3知識點1 農業及其發展變化 3知識點2 農業的區位因素 4核心突破 5考點1 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5考點2 農業區位選擇 22考點3 常見農業技術 28題型01 農業區位因素 36題型02 農業區位選擇 36題型03 常見農業技術 37考點二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38知識梳理 38知識點1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38知識點2 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40核心突破 41考點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分析思路 41題型01 農業區位因素變化 46題型02 農業可持續發展 46熱點應用 4801 常見農作物的生長習性 4803 新疆海鮮養殖 5104 太空育種 54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考點提取農業區位因素與區域農業發展 2024重慶卷,5-7題,9分,以遼寧省盤山縣耕地破壞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2024甘肅卷,19題,18分,以祁連山牧區—農區協同發展模式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2024廣西卷,17題,20分,以美國的玉米迷宮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產業轉型 2024全國甲卷,4-5題,8分,以三江平原沼澤開墾種植水稻為情境,考查農業生產方式與農業發展 2024安徽卷,18題,18分,以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綠化村佛手種植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因素與區域農業發展 2024山東卷,11-12題,6分,以錫拉島上的葡萄種植為情境,考查農業發展方向與措施 2024山東卷,1題,3分,“逐年輪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農業生產方式 2024湖北卷,16題,19分,以云南省昭通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因素、農業發展對區域影響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2024黑吉遼卷,17題,18分,以山西省偏關縣的飛龍養殖基地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和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 2024福建卷,1-3題,9分,以不同聚落的農業區位條件劃分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條件 2024廣東卷,1題,3分,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新增葡萄種植區趨向,考查農業區位條件命題趨勢:農業生產與區域農業發展是主干知識,屬于高頻、高分、高難度考點,選擇題和綜合題的考查都較多。就考查內容和形式而言,對農業區位因素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考查較多,且研究小尺度區域農業發展已成為命題方向。往往以世界或我國某區域農業分布圖、統計圖表等為背景,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綜合考查農業區位因素、農業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重點考查區域農業生產條件評價和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考點一 農業區位因素知識點1 農業及其發展變化(1)農業概念:人們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等,以獲得所需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2)農業生產活動的對象:植物、動物(3)農業生產活動的物質基礎:土地(4)地位:——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①為我們提供衣、食、用等生活資料②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和消費市場(5)廣義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五種形式。(6)狹義農業指種植業,即栽培各種農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7)農業的分類:①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副業;②按投入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粗放農業:把一定量的勞動力、生產資料分散投入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簡作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密集農業: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通過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措施來增加農產品產量的農業。③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商品農業: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為滿足市場對各類農產品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以商品性農產品生產為目的的農業,一般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自給農業: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的農畜產品是為滿足本國或本地區的需要,以自給性生產為主要目的的一種農業,一般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④按歷史發展分類: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原始農業是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采用簡陋的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目前只在極少數地方零星存在。傳統農業一般指以人力、畜力和手工工具等為主的勞動方式,其采用世代積累下來的耕作方法和農業技術,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現代農業一般指應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8)作物類型:①糧食作物:谷類作物、薯類作物、豆類作物的總稱②經濟作物:纖維作物 (如棉、麻等)、油料作物 (如芝麻、花生等)、糖料作物 (如甘蔗、甜菜等)、三料 (飲料、香料、調料) 作物、藥用作物、染料作物、觀賞作物、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等。(9)農業的生產特點地域性:農業生產在空間的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不同的地域,生產的結構品種和數量都不同。主要原因: 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分、熱量等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等各不相同。要求因地制宜。季節性和周期性:生產在時間分配上的特殊規律,即生產的一切活動都要按季節順序進行,并有一定的變化周期。主要原因: 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規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隨季節而變化,并有一定的周期。農業生產的一切活動都與季節有關,必須按季節順序安排,季節性和周期性明顯。要求不違農時。知識點2 農業的區位因素(1)農業區位的含義農業區位= 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就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影響一定地方農業生產選擇的因素稱為農業區位因素。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自然因素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決定某地區適宜發展的農業類型,可依據其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去分析,具體總結如下:(3)人文因素、農業技術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現代農業中,市場、交通運輸、科技、政策法規等決定農業生產的方式、水平和效率,所以人文條件和技術條件是決定性因素,具體分析如下:考點1 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一、農業區位因素主要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1.氣候氣候:最主要自然因素。光照、熱量、水分、水熱組合、氣溫日較差、大風、氣象災害等都會影響農作物種類、復種制度(熟制)、種植方式、產量、質量。(1)光照光照(強度/時間)→作物的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積累→影響作物種類、品質【區分】光照≠熱量光照:即太陽輻射,光照多少主要取決于日照強度和日照時數。熱量:指某一地區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所能獲得的熱量,是太陽輻射和地表、大氣各種物理過程的綜合結果,主要取決于緯度位置和海拔高度。評價指標有氣溫、積溫、生長期等。兩者區別:光照充足的地方,熱量不一定豐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 光照 光照強,有利于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積累更多有機物。如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瓜果比較甜。 光照弱,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但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如西歐地區因光照不足,氣候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農業以乳畜業為主。 光照時間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熱量不足的問題。如我國東北平原,雖然緯度較高,但夏季光照時間長,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2)熱量我們常以活動積溫,即日平均氣溫≥ 10℃持續期的積溫,作為衡量農作物熱量條件的基本指標。熱量不僅制約著農作物的產量,而且關系到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產量、上市早晚和栽培方法。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 熱量 熱量充足,生長期長,復種指數高,單產高。如我國海南,因熱量條件好,農作物可一年三熟。 熱量不足,生長期短,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無法生長。如我國東北地區,因熱量條件差,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夏季出現低溫,則易造成農作物減產。【生長期】指一個地區在一年內適合作物生長的時間,一般以指候均溫≥10℃的天數衡量。生長期長,復種指數高,單產高【生長周期】指某一作物從播種到收獲所需的時間。如玉米一般為95-130天。生長周期長,有機質積累多,品質好生長期與積溫成正相關,生長周期與積溫成負相關熱帶 Tropic 亞熱帶 Subtropics 暖溫帶 Warm-temperate zone 中溫帶 Middle-temperate zone 寒溫帶 Cold-temperate zone一年三熟 一年兩熟到三熟 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水稻,熱帶經濟作物 水稻、油菜、茶葉 冬小麥、玉米、甘薯 春小麥、玉米、大豆 春小麥、馬鈴薯答題術語(評價某地熱量條件的好壞)有利:緯度低,熱量充足,(生長期長),利于農業生產不利:緯度高/海拔高,熱量不足,(生長期短),不利于農業發展熱量不足,對于農作物是否只有弊沒有利?請以我國東北平原的水稻(稻米)種植舉例說明①東北平原緯度高,氣溫低,水稻生長周期長,利于有機質的積累②冬季寒冷,利于減少病蟲害③冬季積雪,春季融化,利于緩解春旱(3)晝夜溫差對農作物造成影響的是氣溫的日較差,而不是氣溫年較差。利:晝夜溫差大,品質高(白天氣溫高,光照充足,光合作用旺盛,產生的糖分/有機質多;晚上氣溫低,呼吸作用弱,白天產生的糖分/有機質被分解少)。弊:日溫差過大,夜晚氣溫過低,可能對作物造成凍害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 晝夜溫差 氣溫日較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營養物質的積累,農作物品質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別甜,但日溫差過大會對農作物造成凍害。 氣溫日較差小,農作物的品質較差。如溫室里栽培的農作物的品質不如室外同種農作物的品質好。(4)降水①降水多少;②季節/年際變化 → 影響農業的類型、生產方式、分布及產量主要考慮水熱配比水熱組合(降水季節變化)影響農業生產:一般而言,大部分作物,雨熱同期,利于生長;但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造成農業減產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 降水 降水適中且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降水過多易造成洪澇災害,過少易造成旱災,均影響農作物的生長。(5)風力抗風能力弱的作物,注意防風和避風(臺風、季風、盛行風)(6)氣象災害我國是世界上災害發生頻率最高國家之一,像東北的低溫凍害,華北的春旱,南方的洪澇、臺風等等對當地農業生產影響非常大,因此農業生產一定要有防災減災意識。農產品品質高低的影響因素角度 分析方法氣候條件 光照 光照充足,作物光合作用強,制造的養分多,農產品品質好熱量 同一種作物,其生長地熱量不足,生長周期長,積累的養分多,農產品品質好溫差 生長地晝夜溫差大,積累的養分多,農產品品質好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施用農藥少,農產品品質好土壤 土壤肥沃、富含某種微量元素,化肥使用量少,農產品品質好水源 灌溉水源充足,水質好,無污染,農產品品質好技術 通過培育良種、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產品品質開發晚,人口少,工業少,人類活動的影響小,環境質量好細化氣候因素對農業的影響2.地形地形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影響。在平原地區,地表平坦,土層深厚,便于耕作和灌溉,適宜發展種植業。在山區,地表崎嶇,不宜耕作,但適宜發展畜牧業和林業,開展多種經營。①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典型地區如美國。②地形崎嶇,地塊狹小,只能使用小型機械,典型地區如日本。③水熱條件好的地區,若地勢起伏大,可發展立體農業,如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若地勢起伏較小(坡度<25°),適宜發展梯田。④發展漁業需考慮水域面積,發展畜牧業需考慮草場、飼料,發展林業需考慮山地、丘陵的分布。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地形 地形類型 平原、盆地、沖積扇、三角洲、河谷平原→種植業;高原、山地→林牧業;緩坡山地、丘陵→梯田、立體農業地勢起伏 a.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典型地區如美國。 b.地形崎嶇,地塊狹小,只能使用小型機械,典型地區如日本。 c.垂直分異顯著,農作物種類豐富 d.山地地形,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陽坡熱量,陰坡水分。我國江西省千煙洲是一個典型的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當地的農民采取“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立體農業布局模式。立體農業指充分利用立體空間的一種種植(養殖)方式。特點:因地制宜,高效安全。地勢低洼,漬澇嚴重,土壤鹽堿化嚴重,開挖魚塘積水發展漁業;同時挖出來的土堆積到田面而抬高地勢,在臺田里種糧、果、棉和飼料作物,又能降低臺田地下水位,利于地表水下滲,從而降低臺田地表的鹽度,以達到改良華北地區的中低產田的效果。3.土壤包括土壤肥力、酸堿度、組成/結構/質地、土層厚度等。土壤結構、肥力、土層厚度、酸堿度、墑情→作物類型、產量、品質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土壤 肥力(有機質和礦物質) 影響農作物的單產和品質。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土層厚度質地酸堿度 影響農作物品種選擇。如酸性土壤適宜種植茶樹土壤結構:考慮排水性、保水性、保肥能力。土壤肥力→考慮有機質含量的多少。土層厚度→反映植物根系、抗風能力等。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原因:①流域內植被覆蓋良好,提供豐富有機質;②年均溫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利于有機質積累;③地形平坦,降水相對較少,風力及流水侵蝕作用較弱,有機質易留存。4.水源水源指水的來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等。注意:咸水湖泊水、海水都是不能直接用于灌溉的。水源豐富的地區農作物的產量較高;干旱地區種植業主要分布在灌溉水源豐富的地區,如我國新疆地區的綠洲農業、河西走廊的灌溉農業。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小結: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自然因素 分析要點氣候 熱量 ①熱量充足,生長期長,復種指數高,單產高。如我國海南,因熱量條件好,農作物可一年三熟。 ②熱量不足,生長期短,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無法生長。如我國東北地區,因熱量條件差,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遭遇低溫凍害,農作物減產光照 光照強,有利于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瓜果特別甜降水 ①降水量適中且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②降水量過多易造成洪澇災害,過少則易造成旱災氣溫 日較差 ①氣溫日較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營養物質的積累,農作物品質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別甜。 ②氣溫日較差小,農作物的品質較差。如溫室里栽培的農作物的品質沒有室外同種農作物的品質好地形 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便于耕作和灌溉,適宜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地區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適宜發展林業或畜牧業水源 水源是農業生產必備的條件,尤其對于旱地區來說水源是發展種植業的決定性因素。水源較多的地方,適宜發展水稻種植業和淡水養殖;水源較少的地方,往往只能經營旱作農業或灌溉農業土壤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種植業要求土壤深厚肥沃。不同類型的土壤,適宜生長不同農作物。如我國東南丘陵地區廣泛分布著酸性的紅壤,適宜種植茶樹農業的人文區位因素:思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某地區耕地利用方式變化的原因?5.市場市場的需求量、農產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從而影響農業區位的選擇。市場的需求量(人口數量、經濟水平)、距離國內外市場的遠近、消費習慣城郊農業:花卉 > 乳牛 > 塘魚 > 果園 > 蔬菜 > 糧棉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舉例市場 市場的需求、農產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從而影響農業區位的選擇 城郊發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農副產品生產城郊農業例如,泖港鎮隸屬上海市松江區,位于松江區西南,地處浦南地區三鎮中心。依托“氣凈、水凈、土凈”的獨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環保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成為上海的“菜籃子”、“后花園”,服務于以上海為主的周邊大中城市。但是,城郊地區的農業需考慮地價和產值的關系。不同的農業生產,產值不同;郊區不同的位置,地價也不相同。市場競爭力強弱:①市場需求量大??;②(不同產品)品質(受生長環境和技術等條件影響);③(同一產品)價格(受運輸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等因素影響)和品牌;④錯開上市時間(不同海拔種植同一農作物,成熟時間不一致);⑤產品種類;⑥售后服務等。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途徑:①利用技術,提高產品的品質。②降低生產和銷售成本。③采用線上銷售,開拓銷售渠道和擴大市場。④創建品牌,加強宣傳推廣。⑤完善交通等滯銷現象出現的原因分析:①跟風種植,供過于求,價格下跌;②作物保鮮期短,農民無力儲藏,沒有能力進行深加工;③受氣象災害、病蟲害影響,品質下降。④地理不便,無客商收購。6.交通影響農產品的運輸、存儲費用和運輸時間。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產品容易腐爛變質的乳畜業、園藝業、果蔬業等,一般要求靠近城市(市場),且要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保障。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舉例交通運輸 ①交通便捷,可以節省農產品的運輸、存儲費用和運輸時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②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范圍 產品易腐爛變質的園藝業、果蔬業等,應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7.政策法規農業生產還受到政策法規的影響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如稅收辦法、鼓勵或限制農業生產規模和類型,以及提高或降低農產品的價格等,都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舉例政策法規 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如稅收辦法、鼓勵或限制農業生產規模和類型,以及提高或降低農產品的價格等,都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 我國制定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不準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不準在基本農田內挖塘養魚和進行畜禽養殖,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8.勞動力勞動力的數量、素質影響著農業的規模和水平區域勞動力的數量和勞動力價格影響農產品生產成本和農業地域類型轉變例如:發達國家勞動力數量少,素質高,價格高,一般機械化水平高,大規模生產;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數量多,但價格低(豐富的廉價勞動力),但素質低,一般機械化水平低,生產規模小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舉例勞動力 勞動力的數量、素質和價格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和經營方式等 我國南方地區勞動力豐富,發展水田農業,可以精耕細作9.科技科技因素會通過改變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機械、化肥、良種、農產品冷藏保鮮等)進而影響農業的區位選擇。農業科技因素包括技術裝備、生產技術、信息化等。農業技術裝備能夠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使勞動力從繁忙的農業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有利于加強農業的專業化進程。農業生產技術涉及良種培育、耕作技術、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蟲害防治等方面。農業信息化則有助于推動農業生產與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融合,推進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提高農業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人們通過生產技術手段對光熱水分等不適宜農業生產的狀況進行人工干預,使之適宜發展農業。10.其他人文因素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資金 大棚農業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歷史經驗 傳統作物產地,農業歷史悠久,農民種植經驗豐富飲食習慣 飲食文化,影響農業生產類型和農作物種類政治 如國家與國家之間政治關系的變化,會影響農產品貿易,進而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規模、農產品價格等除此之外,地價、土地面積、環境因素、基礎設施、農業基礎、工業基礎等也會影響農業生產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考慮的主導因素往往不同,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農產品種類豐富分析二、農業區位因素判讀1.區別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主導因素」 「限制因素」主要因素:指一區域符合某種農業發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主導因素:指對某種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因素,如果沒有該因素,就不可能有這種農業生產的分布。有時某個區域的限制性因素得到滿足,就會轉化為主導因素。如西北地區的綠洲農業的主導因素就是水源。限制因素:指不能滿足農業生產所需的因素。類似于木桶原理的短板,其他條件滿足,唯有某一條件不能滿足,此條件為限制性因素。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區灌溉農業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高緯度寒冷地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熱量;高海拔地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熱量2.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需抓住的幾個“關鍵詞”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中,常常有以下關鍵詞:主要因素、自然因素、人文因素、限制性因素、主導因素、優勢因素等。關鍵詞不同,回答角度也不同。(1)主要因素: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2)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3)人文因素: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勞動力等。(4)限制性因素:某地區農業發展不足的條件。如水源是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5)主導因素:影響某種農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發展的主導因素。(6)優勢因素: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明顯優越性的因素。3.判斷農業主導區位因素的方法方法 舉例看農業生產的類型 如城郊農業、觀光農業、乳畜業等是面向市場的農業生產,主導因素為市場看作物種類及生長特性 不同的作物適宜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生長。例如,天然橡膠為熱帶作物,蘋果為暖溫帶作物,甜菜為中溫帶作物,它們的主導因素為氣候(熱量);茶樹適宜在酸性土壤地區生長,主導因素為土壤看農業生產特色 如沙漠地區的綠洲農業主導因素為水源,青藏高原的河谷農業主導因素為熱量,橫斷山區的立體農業主導因素為地形等看優勢因素或制約因素 如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資源豐富是突出優勢,熱量是其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主導區位因素。再如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水源是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水源也就成為當地灌溉農業的主導區位因素4.種植業區位條件分析與評價答題模板分析角度 答題模板自然因素 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緯度較低(較高),熱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充足(不足),晝夜溫差大(小);靠近(遠離)河流,水源豐富(缺乏);地形平坦(崎嶇),利于(不利于)農耕;土壤肥沃(貧瘠)經濟條件 市場、交通、勞動力、科技等 市場廣闊(狹小);海陸交通便利(深居內陸,交通不便);勞動力豐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機械化水平高(低)社會因素 國家政策、種植歷史等 政策支持(限制);歷史悠久,經驗豐富(歷史較短,經驗不足)5.畜牧業區位條件分析與評價答題思路分析角度 答題模板(有利)自然因素 氣候、地形、草場、水源等 大牧場放牧業:干旱半干旱氣候,地形平坦、地廣人稀,草場廣闊、草類茂盛,水源充足。 乳畜業: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平坦開闊,適宜多汁牧草生長等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交通、政策、科技等 市場廣闊;交通便利;政策優惠;科技發達,機械化水平高等6.水產養殖業區位條件分析與評價答題模板分析角度 答題模板(有利)自然因素 水域面積、水域條件、餌料、大陸架、洋流、河流注入等 海洋水產:大陸架廣闊;淺海灘涂面積廣大;寒暖流交匯或上升補償流;河流注入等。 淡水養殖:水域面積廣;水域條件適宜魚類生長;營養物質多,餌料豐富等。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交通、科技、政策、養殖經驗等 市場廣闊;交通便利;技術先進;政策優惠;養殖歷史悠久,養殖經驗豐富等7.開放性區位條件評價如某地區是否可以大力發展某種作物或某種農業地域類型,說出你的觀點,然后針對觀點闡述理由。【贊成】從這里的氣候條件適宜生長闡述;××需求量大,市場廣闊;經濟效益高,促進當地人就業,增加經濟收入;增加當地政府稅收;興修道路、橋梁、水電、港口工程等,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反對】主要從不利于生態環境、人類發展的角度作答,角度要多樣化。關鍵詞 答題模板觀點:贊成/反對;有利/不利;效益/影響 支持,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是××,將產生××效益反對,發展的不利條件是××,將帶來××不利影響(2024·福建卷)因地制宜發展是鄉村振興中的必由之路?,F將不同錯落的區位條件劃分等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勞動力 L 勞動力數量不足L+ 勞動力數量充足交通條件 C 交通系統不完善C+ 交通系統完善第一產業 I 第一產業發展為主I+ 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發展旅游業1.某村落要進行傳統農業花卉種植,提供鮮切花配送服務,那么這個村落滿足的條件最可能是( )A.LCI B.L+C+ C.LC+I+ D.L+CI+2.某村落滿足L+CI+,為解決人才不足和運營低效等問題,實現旅游業加速發展,最適宜引進( )A.高新技術業 B.食品加工業 C.文化創意業 D.倉儲運輸業3.某村落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發展,不斷挖掘鄉村文化并傳承保護,下圖符合該村經濟狀況和鄉村文化發展趨勢的是(實線為文化,虛線為經濟)( )A. B.C. D.【答案】1.B 2.C 3.D【分析】1.傳統農業花卉種植,需要較充足的勞動力,提供鮮切花配送服務,交通系統要比較完善,結合表格信息可知,L+C+表示勞動力數量充足,交通系統完善,有利于傳統農業花卉種植,最可能是該村落進行傳統農業花卉種植需要滿足的條件,B正確;以第一產業發展為主或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發展旅游業,并不是發展傳統農業花卉種植必備的條件,排除ACD;故選B。2.高新技術業通常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和先進的技術設施,對于該村落可能不太適合,難以滿足其對人才等方面的要求,所以A不太適宜;食品加工業可能對解決人才不足和促進旅游業加速發展的直接關聯性不強,B也不是最適宜的;文化創意業,一方面可以吸引創意人才,有助于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文化創意可以與當地旅游業相結合,創造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和體驗,能夠有力地促進旅游業加速發展,C比較適宜; 倉儲運輸業對于解決人才不足和推動旅游業加速發展的作用相對較小,D不適宜;綜上,C正確,ABD錯誤;故選C。3.鄉村振興過程中,經濟會不斷發展進步,所以虛線應該是上升趨勢;同時,對鄉村文化不斷挖掘和傳承保護,鄉村文化也會不斷發展提升,實線也應該是上升趨勢。 A選項虛線下降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排除; C選項,虛線有下降部分,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排除;D選項,實線虛線在當前上升較快,相較于B選項虛線緩慢上升,實線較穩定而言,更符合鄉村振興背景下該村經濟狀況和鄉村文化發展趨勢,D正確,排除B;綜上,D正確,ABC錯誤;故選D。(2023·全國乙卷)豌豆尖是冬季時令蔬菜。貴州龍里豌豆尖生產歷史長、品質優,然而售價低,主要供應周邊市場。2016年,龍里豌豆尖被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近年來,通過與蔬菜經銷商合作,利用快速冷鏈運輸,龍里豌豆尖以較高價格暢銷少數城市(如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如今龍里豌豆尖能夠以較高價格暢銷的關鍵是( )①提高銷售價格 ②擴大種植規模 ③拓展銷售渠道 ④保持產品新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龍里豌豆尖主要供應少數城市,是因為這些城市( )A.人口規模大 B.消費水平高 C.飛機航班多 D.冬季蔬菜少【答案】4.C 5.B【解析】4.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不能使豌豆尖暢銷,①錯誤;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單純擴大種植規模不利于提高價格,②錯誤;根據材料,2016年之前,豌豆尖主要供應周邊市場,現在通過蔬菜經銷商合作,利用快速冷鏈運輸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上海、香港、澳門等大城市,拓展了銷售的渠道和范圍,遠距離運輸也能保持產品新鮮,③④正確。故選C。5.根據材料,龍里豌豆尖以較高價格暢銷,人口規模大不能保證人們能接受豌豆尖較高的價格,A錯誤;根據圖示,龍里豌豆尖主要供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上海、香港、澳門等大城市,是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達,消費水平高,人們更容易接受豌豆尖較高的價格,有利于豌豆尖賣出好價格,提高經濟收入,B正確;豌豆尖的運輸不一定用飛機運輸,較近的地區可以采用高速公路運輸,飛機航班多不是選擇在這些城市的主要原因,C錯誤;這些大城市冬季蔬菜不少,D錯誤。故選B。考點2 農業區位選擇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考慮的主導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1)從宏觀角度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區位選擇:首先根據經緯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確定各地的氣候特征;根據等高線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結合各種作物的生長習性進行區位選擇。①農業類型的區位選擇農業類型 區位選擇種植業 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林業 山地、丘陵地區畜牧業 干旱、半干旱地區漁業 湖泊、水庫、池塘、沿岸淺海灘涂海域②農作物的區位選擇作物 區位選擇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溫的平原地區水稻 水熱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玉米 夏季高溫多雨、生長期較長的平原地區甜菜 氣候溫涼的中溫帶地區甘蔗 高溫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柑橘 氣候濕潤的亞熱帶丘陵地區蘋果 濕潤、半濕潤的暖溫帶地區(2)從微觀角度對小范圍地區進行區位選擇小范圍的農業布局則主要考慮社會經濟區位,如市場、地價等。在進行局部地區農業區位選擇時,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地價的高低:一般來說,距城鎮越近,地價越高,農業生產成本越高,應選擇單位面積產值較高的農業類型,例如如花卉業、乳牛業、禽蛋業、蔬菜業等。②農業類型的單位面積產值大?。簭膯挝划a值看,由高到低的順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魚>果園>蔬菜>糧棉。③農作物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應分布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資源豐富的地方。④產品對運輸的迫切性:鮮花、蔬菜需要保鮮,應分布在靠近城市及交通便捷的地方。⑤占用土地的多少:占地多的農業類型宜布局在離城較遠的地域,占地少的農業類型宜布局在離城較近的區域,奶牛場與養雞場相比,奶牛場宜遠離城鎮。如下圖為我國東部某地區局部示意圖,在圖中①②③④處應分別布局小麥種植業、花卉種植業、乳牛業、林果業。我國主要農業區位條件評價主要農業區 分布區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東北商品農業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廣闊,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人均耕地多;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 緯度高,氣溫低,熱量不足,易受低溫凍害影響華北旱作農業區 華北平原 雨熱同期,光熱充足;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 春旱夏澇,鹽堿地比重大,多風沙,人地矛盾突出南方水田農業 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 光、熱、水豐富,配合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勞動力充足;近海港,市場廣闊 春季低溫陰雨對早稻生產不利;夏季的伏旱和洪澇災害西北灌溉農業區 新疆綠洲地帶、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人少地多,地價低 水源緊缺青藏高原 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與高原相比,海拔較低,氣溫較高,河谷避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光照條件好,晝夜溫差大,作物單產高 與我國東部平原相比,由于海拔高,熱量不足主要農作物生長習性及分布解題思路農業地域類型農業地域類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特點:同一農業地域類型,農業生產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區域 區位條件 特點季風水田農業 亞洲季風區 氣候:(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長; 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丘陵、盆地,地勢平坦; 技術: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市場:稻米是當地主要糧食,需求量大;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 水源:河網稠密,水源充足; 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區域 區位條件 特點商品谷物農業 俄羅斯;烏克蘭; 澳大利亞;阿根廷;美國;加拿大; 美國為例: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溫和,光熱豐富; 地形:位于中央大平原,地勢平坦開闊; 土壤: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壤肥沃; 水源:密西西比河水系發達,灌溉水源便利 勞動效率:地廣人稀,適合大規模集約化生產,勞動效率高; 交通:五大湖與密西西比河水運發達,鐵路廣布,水陸交通便利; 科技: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技先進; 生產規模大; 商品率高;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區域化和專業化生產;區位因素分析 形成條件評價社會經濟條件 交通便利(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水運與鐵路、公路交織) 便于商品集散,降低運費,提高經濟效益市場廣闊(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 促進了商品糧的大規模生產和農業的現代化地廣人稀(中部平原,人口密度小,土地租金低) 有利于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商品率機械化水平高(發達的工業提供了支撐) 為大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農業科學技術先進(建立了全國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系統) 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科技化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區域 區位條件 特點混合農業 南非;歐洲;澳大利亞;新西蘭; 澳大利亞為例: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光熱條件較好,降水量較多; 地形: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平坦開闊; 土壤:土壤較為肥沃 水源:灌溉水源較充足 市場: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 機械化:機械化水平高,適宜大規模開展 科技:科技發達,多良種 政策:政府政策支持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利用時間、靈活安排生產;市場適應性強;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區域 區位條件 特點大牧場放牧業 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 阿根廷為例: 氣候:氣候較為溫和,草類生長茂盛; 地形:地形平坦開闊; 人口:地廣人稀,人口較少,地租便宜; 交通:距海港較近,水陸交通相對便利; 規模大;專業化;商品化;重科技;依賴交通和保鮮;天然草場、人工草場;乳畜業 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五大湖;西歐;中歐; 西歐為例: 地形:多平原,土層深厚、肥沃;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涼,降水均勻,日照較少,利于多汁牧草生長; 市場:市場廣闊,西歐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且食物結構中乳畜產品比重大; 本地市場為主;人工草場為主;機械化水平高。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多角度對比項目 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 西歐乳畜業氣候 亞熱帶季風 性濕潤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和濕潤草場 天然草場為主 人工草場為主分布 地廣人稀的地區 城市人口密集地區產品 肉、皮、毛 牛奶及其制品機械化程度 較高 高市場 外地市場為主 本地市場為主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區域 區位條件 特點地中海式農業 地中海氣候區,如地中海沿岸。 氣候: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少雨,冬季溫和多雨,夏季光能充足,晴天較多; 勞動力:勞動力資源豐富; 地形:多山地和坡地,土地較為分散; 降水:年降水量適中,適宜柑橘、葡萄等作物生長; 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 農作物多以耐旱作物為主;熱帶種植園農業 拉美地區;東南亞;南亞;南非; 氣候:分布于熱帶氣候區,熱量豐富,光熱條件較好,降水量較多; 土壤:土壤肥沃; 勞動力:需勞動力較多; 設施: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產品大部分流向國際市場; 集約化、專業化程度高;單位產量較高; 機械化水平低。(2023·福建卷)江蘇省在改革開放以來在山上廢棄礦坑養殖青蝦,近年來,通過發展電商擴展銷售,2018年以來陸續關閉一些污染嚴重的青蝦養殖場,并由下游愿意付費的企業買單。根據材料完成下面小題。6.江蘇選擇山上礦坑養殖而非平原養殖的目的是( )A.降低生產成本 B.增加匯水面積 C.避免占用耕地 D.減少水土流失7.分析發展電商銷售對于青蝦養殖的促進作用( )A.擴大養殖規模 B.提高產量 C.保證產品質量 D.擴展銷售渠道8.關閉污染養蝦場后,下游付費意愿最高的企業是( )A.高端康養產業 B.傳統種植業 C.倉儲運輸業 D.信息技術【答案】6.C 7.D 8.A【解析】6.山上礦坑養殖,可以充分利用礦坑,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相比在平原發展養殖業來說減少了對耕地的占用,C正確;在平原養殖,交通便利,便于水產的運輸,生產成本低,A錯誤;在平原養殖也可以增加匯水面積,B錯誤;在礦坑養殖不能減輕水土流失,D錯誤。故選C。7.發展電商銷售對于青蝦養殖來說是在傳統線下銷售的基礎上,擴大了新的銷售渠道,D正確;電商銷售不能擴大養殖規模、不能提高產量、不能保證質量,ABC錯誤。故選D。8.礦山下游的康養企業對環境要求高,關閉污染養蝦場后,高端康養企業受益最大,因而付費意愿最高,A正確;關閉污染養蝦場對傳統種植業、倉儲運輸業、信息技術受益不大,BCD錯誤。故選A。考點3 常見農業技術1.壟作法2.農田覆蓋技術農田覆蓋技術主要是在農田地表覆蓋網膜、柴草、砂礫等物,實現良好的保溫、保濕等效果,達到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品質的目的。不同地區因地制宜,覆蓋物多種多樣,各有特色,在功能上各有優勢。共同點(2)不同點原理 影響覆膜 減少表層土壤水分蒸發 保墑,防土壤鹽堿化減少地面的熱量散失 春季覆膜對農作物起保溫作用,防止凍害;夏季覆膜可以對土壤進行殺菌反射太陽輻射,增加地面上農作物光效 農產品著色均勻,提高品質減少風力與流水對土壤的侵蝕 減輕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保持肥力壟上覆蓋地膜,可以匯集雨水到溝里白色地膜:透明度高、增溫、保墑性能強,適用于各類地區、各種覆蓋方式、各種栽培作物、各種茬口。黑色地膜:與白色地膜相比,黑色地膜除了不能增加農作物光效之外,其他白色地膜所具備的功能它都具備,但是黑色地膜可以除雜草,因為黑色地膜覆蓋下的地面缺少光照,雜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可以除雜草。農業覆膜產生的不利影響 具體內容造成土壤污染 多年覆蓋地膜,殘膜清除不凈,造成土壤污染。造成作物減產 由于覆膜后有機質分解快,作物利用率高,肥料補充的少,使土地肥力下降或因覆膜的管理不當也會造成早熟不增產,甚至有減產現象。在旱沙地、貧瘠土地、重黏質土地上,不宜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因為旱沙地覆膜后土壤溫度在中午時易產生高溫,在干旱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減產。影響土壤肥力 塑料地膜不透水,不透氣,殘留地膜影響土壤的透水、透氣性,導致土壤污染、土壤中生物多樣性減少。最終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地膜主要作用的區域差異(先定區域,再定作用)①在干旱缺水地區:以保水抗旱,提高低溫為主;如西北地區。其次考慮防風、保肥等作用。②在無霜期短的低溫寒冷地區:以提高地溫,延長有效生長期為主,如北方地區的春播覆膜可以保證種子及時出芽。③在多雨高溫地區:以防澇和防止土壤養分淋溶流失為主(減少水土流失)。④在果園樹下:反射陽光,增加光效,利于果實均勻著色。原理 影響覆草 遮擋陽光 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抑制雜草生長增加土壤有機物,減少焚燒帶來的污染 改良土壤,不污染環境覆蓋前期土壤濕度低 生物生長發育延遲秸稈間隙大,下滲作用強 增濕有機物質積累量大,耕作層土壤不翻耕 病蟲害加重減少土壤與外界的熱交換 調節地溫:冬季保溫;夏季降溫覆蓋紗帳類(多黑色)/黑色尼龍網:①(高架覆蓋)削弱太陽輻射,降溫;②(近地面覆蓋)黑色易吸熱,保溫;③有大量氣孔,透氣透水性好;④減少地表侵蝕,保水保肥;⑤減少水分燕發,保水;⑥地面覆蓋,抑制雜草生長。溫室大棚的作用:①太陽短波輻射可以穿過,地面長波輻射無法穿過,保溫作用;②減少水分蒸發,保水;③減少地表侵蝕,保水保肥;④減少與外界聯系,減少病蟲害;⑤多冬季使用,生產反季節農作物。種植覆蓋作物:在果樹行間播種蔓生或矮莖豆科綠肥、牧草等作物,不僅能收到較佳的覆蓋效果,而且還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中耕除草次數,節約勞力,降低成本,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同時可提高果實含糖量,而有機酸含量則相應減少,并能改善果實的外觀色澤,提早成熟及提高果實的耐貯性等。陰陽棚(陰陽型日光溫室):以我國為例,在傳統塑料薄膜日光溫室的北側,借用后墻,增加一個同長度但采光面朝北的塑料薄膜溫室,采光面朝南的溫室為陽棚,采光面朝北的溫室為陰棚。具有以下優點:①節約成本:雙面日光溫室兩棚共用一堵墻,在溫度要求一樣的前提下,建筑上可減小少陽棚后墻的厚度,降低溫室建設的工程造價。且陽面溫室借助陰面溫室空間冬季可以達正常生長溫度,降低建設成本。②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雙面棚的建造,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經濟效益和作物品質:陰陽棚相互依靠,陽棚后墻由于陰棚的保護,可提高室溫。陰棚接受陽棚的散熱,春、秋兩季基本可以滿足食用菌、葉菜類蔬菜的溫度要求。此外,陰棚還可以為陽棚作物增補二氧化碳,提供有機氣肥。因此陰陽棚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有很大的提升。特別注意:覆膜帶來的不利影響:①地膜容易被大風掀起或撕裂; ②難以自然降解,造成環境污染;③進入土壤會阻礙土壤中水肥運動; ④造成土壤板結,阻礙植物根系的生長。覆草類帶來的不利影響:①地溫恢復慢,導致作物生長發育階段延遲;②有潛在火災風險;③耕地土層不翻耕,可能導致病蟲害增加。3.輪作4.間作-套種種植方式 對農業生產的作用間作 在種植一種主要作物時,見縫插針式地種植一些其他作物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套種 在前一茬作物即將收割但未收割之前,將后一茬作物種入前茬的行間株間。如在棉花尚未收完前種入豌豆,可利用棉花稈作豌豆的支架連作 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直連續不斷地種植某一種作物會使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蟲害5.樹干涂白6.套袋技術果樹冬季修剪的作用:①剪除病蟲枝,減少病蟲害;②減少枝葉,增強光照;③減少結果數量,提高果實品質;④控制高度,方便采摘。澆防凍水(冬灌):在冬季給苗木澆水(也稱為防凍水),澆完水后在植被上面形成一層冰面,將表層土壤形成凍土。①冰層和凍土層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保證越冬期苗木有一定的水分供應。②冰層和凍土層蓄水保墑,來年開春冰層融化,土地水分充足,利于樹木生長,防止春旱。③冰層和凍土層隔絕冬季外界寒冷大氣的入侵,穩定地溫,防止凍害。④冰層和凍土層保護秧苗根系不受傷害,來年長勢良好。⑤澆防凍水可以塌實土壤,彌補裂縫,消減越冬害蟲。⑥保護表土,減少風蝕。免耕:一種不翻動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護土壤的作物殘茬的耕作方式。原指保護性耕作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侵蝕,目的在于減少對田地耕作踏壓次數的耕作措施。免耕的作用:①增加土壤有機質、微生物群落,改善土質;②避免陽光直射、減少水分蒸發、土壤風化,保持水土,保溫保墑;③節約人力、燃料、時間等生產成本,利于搶農時;④產品品質好,經濟效益高;⑤消極作用:增加病蟲害。休耕:耕地在可種植作物的季節只耕不種或不耕不種的方式。作用:使耕地得到休養生息,以減少水分、養分的消耗,并積蓄雨水,消滅雜草,促進土壤潛在養分轉化,為以后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和條件。無人機:播種精準、定量、成行、效率高、播種效率是人工插秧的30倍。也就是說,原來需要30個人干的活,現在一個人,加一架農業無人機就能干好了。效率提升、成本削減、產量增加。智能溫室:它是設施農業中的高級類型,擁有綜合環境控制系統,利用該系統可以直接調節室內溫、光、水、肥、氣等諸多因素,可以實現全年高產、穩步精細蔬菜、花卉,經濟效益好。無土栽培技術優點:①提高空間利用率;②便于運輸、銷售;③幼苗素質高,品質好;④降低勞動強度,節水省肥,減輕土傳病蟲害;⑤便于集約化、科學化、規范化管理缺點:①更高的育苗設備和技術條件,成本相對較高。②無土育苗根毛發生數量少,基質的緩沖能力差,病害若發生容易蔓延。地區:城市郊區(技術、經濟、市場)、土壤貧瘠(沙漠、海灘、荒島)適合蔬菜、花卉等栽培(2024·全國甲卷)位于三江平原的某大型農場開墾沼澤地,最初主要種植小麥,近年來主要種植水稻。該農場抽取地下水注入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時間后引入稻田灌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該農場開墾沼澤地種植小麥,首先需要( )A.提高土壤肥力 B.降低地下水位 C.提高土壤溫度 D.控制土壤侵蝕10.將抽取的地下水在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時間后再引入稻田灌溉的目的是( )A.營造景觀 B.積蓄水量 C.沉淀泥沙 D.提高水溫【答案】9.B 10.D【解析】9.結合所學知識,閱讀材料可知,我國的三江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沼澤地廣布,由于小麥種植需要的是較為干旱的土壤,因此該農場要開墾沼澤地種植小麥,首先需要的是降低地下水位,將沼澤地土壤水分減少,B正確;我國東北地區的三江平原土壤是黑土和黑鈣土,土壤肥沃,不需要提高肥力,A錯誤;三江平原地區種植春小麥,氣溫一般回暖,且提高土壤的溫度難度很大,C錯誤;沼澤地一開始土壤侵蝕較弱,因此首先不需要解決該問題,D錯誤。答案選擇B。10.結合所學知識,閱讀材料可知,我國三江平原地區,緯度較高,氣溫較低,因此其水溫也較低,尤其是地下水溫水一般在5°-6°左右,直接引入稻田對水稻根系刺激很大,不利于水稻生長,所以需要提高水溫,將地下水露天存蓄正好可以提高水溫,然后引入稻田,減少對水稻根系的刺激,D正確;抽取地下水將進行蓄水灌溉,主要是為了水稻種植,因此其目的不是為了營造景觀,A錯誤;三江平原地區并不缺水,不需要積蓄水量,B錯誤;地下水抽取后,泥沙含量本身比較低,不需要沉淀泥沙,C錯誤。答案選擇D。11.(2023·山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漿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層以下存在白漿層的棕壤,白漿層底部常見堅硬的鐵錳結核層。白漿化棕壤分布區地下水位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漿化棕壤大部分被辟為農田,以種植花生、地瓜、冬小麥為主,是低產土壤之一。圖示意白漿化棕壤的剖面構型及各土層主要理化性質。(1)分析白漿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構型在不同季節對土壤水分的影響。(2)針對白漿化棕壤低產的原因,江蘇北部某地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了一種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漿化棕壤的農田工程措施——豐產溝(下圖)。說明豐產溝如何克服白漿化棕壤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答案】(1)上層砂土,孔隙多土質疏松。下層黏土,結構緊實,形成隔水層。 雨季,下層黏土層阻止土壤水下滲,導致土壤水分含量高。 旱季:上層砂土水分易蒸發,下層黏土層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2)培壟增加耕作層厚度、提高了土壤養分供給能力,培壟和溝底深翻減少了白漿層的不利影響,利于作物扎根;溝底深翻改變了土體“上砂下黏”的不良構型,有效緩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澇的問題,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溝底利于冬季積雪,可以改善冬小麥土壤墑情;雨季前冬小麥收獲,兩壟之間的溝有利于雨季排水,減輕漬澇危害。【詳解】(1)根據所學土壤知識可知,土壤中砂礫含量較大,則土壤透水性強、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較大,則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強。該地降水總量多,但季節分配不均勻,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上砂下黏”的剖面構型中上層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滲,但下層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滲,導致土壤水分含量過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氣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發,但下層水分向上運移過程中受到黏土阻滯,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導致土壤含水量過低。(2)讀圖可知,該農田工程措施挖溝培壟。在壟背種植春種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溝底種植秋種夏初收的冬小麥。培壟可以增加耕作層厚度、使得土層更加深厚,提高了土壤養分的供給能力。 白漿層底部常見堅硬的鐵錳結核層,培壟和溝底深翻可以破壞原有鐵錳結合層,改良土壤質地,減少了白漿層的不利影響,利于作物扎根;溝底深翻改變了土體“上砂下黏”的不良構型,增加了排水通道,有效緩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澇的問題,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可任意提高農作物產量;冬小麥生長期雨季還未來臨,農作物面臨缺水問題,溝底較深,利于冬季積雪,可以改善冬小麥土壤墑情;冬小麥在夏初收獲,雨季前冬小麥已經收獲,雨季時兩壟之間的溝此時沒有植被覆蓋,有利于雨季排水,減輕漬澇危害。題型01 農業區位因素湖南省湘陰縣樟樹鎮處于南洞庭湖平原與峨形山脈交接的丘崗山地,三面環水,年均氣溫為17.1℃。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樟樹港辣椒”是當地農民經過200多年栽培選育而成的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始終沿用傳統的露地輪作栽培方法,以施用農家有機肥或商品有機肥為主,一般于“五一節”前開始上市,常年栽培面積徘徊在267hm 左右,大戶栽培面積也只有0.2~0.4hm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樟樹港辣椒風味獨特主要得益于( )A.種植歷史悠久 B.栽培方式傳統 C.地理環境獨特 D.地勢起伏和緩2.樟樹港辣椒產業化發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種植方式 B.種植規模 C.品牌效應 D.市場規模【答案】1.C 2.B【解析】1.種植區處于南洞庭湖平原與峨形山脈交接的丘崗山地,三面環水,年均氣溫為17.1℃,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水質優良、氣候溫和,地理環境獨特,形成了樟樹港辣椒的獨特風味,C正確;種植歷史悠久、栽培方式傳統并不能形成獨特的風味,AB錯誤;樟樹港種植區處于南洞庭湖平原與峨形山脈交接的丘崗山地,地勢起伏較大,D錯誤。故選C。2.樟樹港辣椒沿用傳統的露地輪作栽培方法,由于需要輪作,能種植辣椒的土地有限,受辣椒種植總面積和各農戶種植面積的影響,種植規模有限,難以實現規?;l展,影響了辣椒產業化發展;B正確;種植方式不會限制樟樹港辣椒產業化發展,A錯誤;樟樹港辣椒知名度高,品牌效應強,市場規模大,有利于促進辣椒產業化發展,不符題意,CD錯誤。故選B。題型02 農業區位選擇新疆耕地中鹽堿化面積占比過半。L農場地處天山北麓,2017年起在鹽堿耕地內挖塘匯水,利用農田灌溉退水養殖原產于浙閩海域的石斑魚,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耕地鹽堿化問題也得到改善。隨著L農場養殖模式的推廣,新疆石斑魚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取代了本地市場中來自浙閩的鮮活石斑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與浙閩耕地相比,新疆耕地的灌溉退水大多更適宜養殖石斑魚主要是由于( )A.水溫低 B.鹽度高 C.污染少 D.餌料多4.L農場開挖魚塘后耕地鹽堿化問題得以改善,主要是因為( )A.空氣濕度升高 B.灌溉用水量減少 C.地下水埋藏變深 D.地下水礦化度降低5.新疆石斑魚取代了來自浙閩的鮮活石斑魚,主要得益于( )A.適養水域廣 B.養殖成本低 C.產品質量高 D.運輸費用低【答案】3.B 4.C 5.D【解析】3.由“材料原產于浙閩海域的石斑魚”可知,石斑魚喜暖,水溫低不適宜養殖,A錯誤;新疆鹽堿化程度較高,耕地灌溉退水鹽度高,利于石斑魚生長,B正確;污染少不是主要原因,C錯誤;餌料應該比浙閩耕地少,排除D。故選B。 4.開挖魚塘后,魚塘中的水與地下水發生交換,魚塘中的水礦化度較高,與地下水交換后,導致地下水礦化度升高,D錯誤;開挖魚塘后,耕地灌溉退水流入魚塘,減少了耕地水體的下滲,導致地下水埋藏變深,C正確:空氣濕度升高和灌溉用水量減少與鹽堿化問題改善關系不大,排除A、B。故選C。5.新疆石斑魚取代了來自浙閩的鮮活石斑魚,主要得益于和浙閩的鮮活石斑魚相比,新疆本土的石斑魚運輸成本低,上市價格會比較低,市場競爭力大,D正確。新疆養殖石斑魚需要先改善養殖區的環境,養殖成本更高,排除B。新疆適養水域應該比浙閩的少,A錯誤;從材料中無法直接判斷新疆產品質最高,排除C。故選D。題型03 常見農業技術霧耕技術(見圖)是一個自動控制系統,它會對溫度等進行實時調控,并輸出營養液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霧耕農業生產全流程無泥土栽培、無農藥噴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霧耕農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市場廣闊 B.土壤肥沃C.氣候適宜 D.技術進步7.霧耕農業助力鄉村振興,適宜建設為( )A.觀光科技園 B.空中花園C.植物公園 D.養殖基地【答案】6.D 7.A【解析】6.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霧耕技術是一個自動控制系統,對溫度調控,輸出營養液到根部,而且無泥土栽培,所以科技的進步是其形成的保障,D正確,C、B錯誤;市場影響農作物的種類和規模,不會對農業生產技術和方式產生影響,故A錯誤。故選D。7.根據圖文材料可知,該農業生產主要在大棚室內,同時投入技術成本較大,生產規模較小,所以不適合大規模的植物公園和室外的空中花園,故B、C錯誤,該農業主要是種植業,不適合養殖基地,D錯誤;觀光科技園符合其特點,且經濟效益好,故選A。考點二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知識點1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在農業區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較穩定,但可利用科學技術對不利因素進行改造;社會經濟因素(如交通運輸條件、科技、市場、政策等)發展變化較快,對農業區位影響較大。(1)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①熱量不足:用塑料大棚、玻璃溫室;地溫低時可用盆栽并用支架支起,避免與地面直接接觸。②光照不足:室內用日光燈、反光鏡;果樹下用反光紙等。③水源不足:用日光溫室改善熱量條件,調節蒸發;發展節水農業、耐旱農業;采用滴灌、噴灌技術;適當抽取地下水等。④地形不利:改造地形,發展梯田;選擇河谷平原、河漫灘等地。⑤改造紅壤:摻沙;補充熟石灰(草木灰),增施有機肥;種茶樹或松樹等。(2)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經濟發展導致市場需求變化、交通條件變化、勞動力(數量、價格、素質)變化、科技提升、地價上漲、政策變化等。市場的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最為直接當市場上某種農產品供不應求時,產品價格會上漲,從而促使該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當市場上某種農產品供過于求時,產品價格會下跌,從而促使該農產品的生產規??s小。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改進使市場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我國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及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影響經濟快速發展 促進城鎮化的發展,使農副產品市場需求量大增 在遠離城市的廣大農、牧地區形成一大批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促進交通運輸條件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 刺激高品質農產品的生產推動育種技術、栽培技術和耕作技術的進步 農產品生產擺脫了傳統地域的限制城鎮化快速發展 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和農業機械化迅速推廣 農民選擇易于機械化作業的農作物知識點2 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利影響:①發展農業生產,促使人們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為工業文明奠定物質基礎。不利影響: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如過度放牧、濫墾亂挖等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容易造成土壤、水體污染;隨著區域經濟聯系范圍的擴大和聯系程度的日益密切,物種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引進外來物種應極其慎重,如有不慎可能會帶來生態災害。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 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毀林開荒、墾山種糧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修水庫、修渠道、不合理灌溉 沼澤化、鹽漬化過度放牧、濫墾濫挖 草場退化、草場沙化、土地荒漠化、載畜力下降過度采伐森林 森林資源減少、河流下游澇災頻發、 旱澇災害頻繁、水土流失濫捕濫殺、施用劇毒、高殘留農藥 魚類資源大幅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 農產品產量與品質降低, 危害人類健康、土壤板結、土壤污染大型畜禽養殖場的糞便、污水 污染土壤與水體,危害人類健康境外物種的引進 病源、生態災難(外來物種入侵)【分析角度】一般情況下分析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把握以下幾個方面。(1)地球面貌的變化:農業景觀取代自然景觀。(2)對生態的影響: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會給地理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導致土壤鹽堿化;山區、黃土區毀林開荒會造成水土流失;遷移農業會導致森林減少、氣候變化等。(3)對環境的影響:農藥、化肥的使用導致土壤、大氣、水體污染。考點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分析思路1.農業發展措施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關鍵在于因地制宜,結合區域自然特征,一般從兩個角度分析。(1)根據區域的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條件,因地制宜。(2)運用農業科技,改善不利的農業區位條件。常見措施如下區位條件 措施氣候 熱量 不足 溫室大棚、地膜覆蓋或發展農業科技,改良農作物品種(耐寒作物)降水 時間分配不均 修建蓄水工程空間分布不均 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旱澇災害頻繁 修建水利工程設施光照 不均勻 如植物的下端光照不足,可通過地膜覆蓋反射太陽光晝夜溫差 增大措施 地面鋪鵝卵石減小措施 煙霧防霜凍;東南丘陵地區冬季夜晚噴水,防低溫凍害地形 起伏大 緩坡修梯田,陡坡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灌溉水源 不足、不穩定 修建水利工程設施土壤 酸 種植適宜農作物,如茶樹等;或加生石灰中和土壤貧瘠 施肥,保持水土;種植綠肥作物堿 改善灌溉設施,或種植耐鹽堿的作物干 地膜覆蓋生物 農業病蟲害 利用生物鏈工程等生物措施;在植物的生長期加塑料袋2.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答題角度 答題要素經濟可持續發展 增產:①因地制宜,發揮特色農產品優勢;②擴大生產規模,實行專業化生產;③加強科研投入,培育良種,加大產業化應用研發;④加強農田水利設施、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增收:①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②加強宣傳,打造品牌,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知名度;③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④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生態可持續發展 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 推進農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創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化3.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分析模式:①在哪里 (區域定位)→②有什么 (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分析)→③怎么樣 (區域農業布局特點及存在的問題)→④怎么辦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1)區域農業發展條件評價:既要分析優勢條件,又要找出制約因素。優勢條件或制約因素一般從位置、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資源、交通、產業基礎、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可確定區域產業發展方向。(2)區域農業特點及其形成因素:區域農業特點的描述一般包括農業區位、農業類型、主要農產品、農業分布區、耕作制度、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現代化水平等方面。(3)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及措施:針對限制性因素或人地關系矛盾,找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遵循“人地協調、因地制宜、趨利避害”的原則提出措施建議,其分析模式可表達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措施=因地制宜,確定農業發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設,加強區際聯系+注意生態保護,實現良性循環。4.區域農業發展問題與方向分析區域農業發展問題分析:(1)自然條件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分析氣候(光照、熱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條件存在的不足。(2)產生的環境問題:分析區域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并明確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3)農業結構問題: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是否存在農業類型不合理、農業結構單一等問題,并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農業發展方向分析(1)根據優勢定方向:根據當地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發展優勢產業。(2)根據問題定方向:根據區域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因地制宜提出整治措施,確定農業調整方向。(3)根據市場定方向: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區域農業發展方向,調整產業結構,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1.(2023·廣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龍膽草(圖1)是我國傳統中藥材,喜濕、怕澇,適宜在氣候溫涼、土壤微酸性的環境生長。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位于長白山余脈,素有“八山—水—分田”之稱(圖2為該縣三維地形圖),大部分地區土壤pH介于5.5~6.8之間。該縣是我國優質龍膽草種源地和最大的栽培基地,種植歷史較長。2008年,“清原龍膽”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之前,該縣龍膽草生產以散戶為主,多為家庭作坊式初加工,加工企業少,產品售價低。近年來,該縣通過“龍頭企業十農戶+基地”這種新型組織模式(圖3),提高了龍膽草產業效益。(1)分析該縣適宜龍膽草大規模種植的自然地理條件。(2)簡述農戶參與圖3所示的新型組織模式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益處。(3)該縣如何利用“清原龍膽”品牌優勢進一步打造優質龍膽草產業基地?【分析】(1)(2)(3)【答案】(1)地處東北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涼;(2分)季風疊加地形影響,降水較充足;(2分)山地丘陵地形,利于排水;(2分)坡地面積廣,大部分土壤呈弱酸性,適宜大規模種植。(2分)(2)農戶通過土地租賃、投資及付出勞動獲得經濟收入;(2分)農戶能從基地和企業獲得資金、技術和培訓等支持;(2分)種植或初加工的產品由企業收購,產品銷售有保障。(2分)(3)加大品牌宣傳和營銷力度,加強交易集散中心建設,擴大市場影響;(2 分)進一步選育優良品種,擴大種植規模,夯實良種繁育及供應基地;(2 分)建設深加工基地,吸引知名企業及人才、技術和資金等進入,生產龍膽系列優質產品;(2 分)利用品牌優勢,建設康養、科普、研學和文創等產業基地。(2 分)2.(2023·全國甲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塞俄比亞人口超過1億,農業人口約占80%,以小農戶為主,農業是經濟支柱。該國土地資源豐富,干濕季分明,絕大多數耕地只在濕季種植作物,灌溉農田比例?。还I基礎及道路、供電等設施薄弱。近年來,該國引進灌溉農機具,但推廣緩慢,下圖示意埃塞俄比亞地形。(1)評價埃塞俄比亞發展灌溉農業的水資源條件和地形條件。(2)指出埃塞俄比亞推廣灌溉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3)說明埃塞俄比亞難以大規模引進灌溉農機具的社會經濟原因。(4)為培育埃塞俄比亞灌溉農機具市場提出合理化建議。【分析】(1)(2)(3)(4)合理化建議就是措施類綜合題,一般是根據相關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埃塞俄比亞灌溉農機具市場推廣緩慢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普及灌溉農機具使用技術、售后服務沒有保障、農民意識不到灌溉農機具使用的好處等,針對這些問題可以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如開展人員培訓、加強售后服務、擴大宣傳、試用推廣等。【答案】(1)水資源條件: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多,但季節分配不均;(2分)河湖多,地表水資源較豐(東非水塔),但空間分布不均。(2分)地形條件: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大,土地坡度大,不利于灌溉。(2分)緯度低,光熱條件能滿足農作物全年生長,但大部分地區只在濕季種植作物。(2分)推廣灌溉技術,可以充分利用水資源,實現全年種植農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產品總產量。(2分)(3)國內基礎設施(道路、電力等)落后,購買力低,工業基礎薄弱,技術人員缺乏等。(每點2分,任答2點得 4分)進口灌溉農機具價格高,適應性差(缺乏適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的設備),維修難(零部件需進口)等。(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4)開展人員培訓;加強售后服務;擴大宣傳;試用推廣等。(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題型01 農業區位因素變化章丘大蔥是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的特產,其生產過程包括育苗、移栽、培土、收獲等幾個階段。培土是章丘大蔥的重要栽培措施,它不僅可以防止大蔥倒伏,而且還可軟化葉鞘,增加蔥白長度,提高大蔥的產量和品質,大蔥生長期間需要進行3-4次培土。下圖是章丘某區域大蔥種植模式變化示意圖。1.促使該區域大蔥種植模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氣候 B.土壤 C.勞動力 D.交通2.與大規模集約化養雞相比,“兩年蔥、一年雞”模式下養雞的突出優勢是( )A.經濟效益好 B.上市周期短 C.產品種類多 D.環境污染小【答案】1.B 2.D【解析】1.結合材料可知,培土是章丘大蔥的重要栽培措施,可以提高大蔥的產量和品質,但大蔥連作消耗大量土壤肥力,“兩年蔥、一年雞”的模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故主要影響因素是土壤,B正確。根據材料可知章丘大蔥種植模式變化不是氣候、勞動力、交通因素引起的,ACD錯誤。故選B。2.與大規模集約化養雞模式相比,“兩年蔥、一年雞”模式下,養雞產生的雞糞可以還田,提高土壤肥力,對環境污染小,D正確;該模式下養雞的上市周期并不短,B錯誤;該模式與大規模集約化養雞相比,經濟效益和產品種類方面的優勢不明顯,A、C錯誤。故選D。題型02 農業可持續發展2024年3月以來,甘肅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作為麻辣燙“靈魂調料”之一的甘谷辣椒因香而不辣備受矚目。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甘谷辣椒作為經濟作物,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后期隨著種植效益逐漸降低,辣椒種植區由平川移到山區或半山區。某公司采用傳統石碾制作的辣椒產品備受青睞。下圖為甘谷辣椒所處地理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甘谷辣椒香而不辣得益于( )①氣候獨特②品種優良③地形多樣④病蟲害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甘谷辣椒種植區由平川移到山區或半山區的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氣候變暖 B.環境污染加劇 C.種植結構調整 D.市場需求增加5.該公司采用傳統石碾制作辣椒產品的主要目的是( )A.延續傳統工藝 B.降低生產成本 C.打造旅游景觀 D.保留原有口感【答案】3.A 4.C 5.D【解析】3.甘谷辣椒是麻辣燙“靈魂調料”,體現了當地的地域特色,主要與當地獨特的氣候和辣椒的獨特品種有關,①②正確。結合材料“辣椒種植區由平川移到山區或半山區”,表明甘谷辣椒適合多種地形區種植,對地形的適應性廣,地形不是其香而不辣的主要原因,③錯誤。病蟲害主要影響產量,不是其香而不辣的主要原因,④錯誤。故選A。4. 結合材料“后期隨著種植效益逐漸降低,辣椒種植區由平川移到山區或半山區”,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地更喜歡種植更適合新的市場需求的作物,使得種植結構調整,辣椒種植區由平川移到山區或半山區,C正確。與氣候變暖關系不大,A錯誤。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環境污染相對不嚴重,B錯誤。如果市場對甘谷辣椒需求增加,不會導致其種植區由平川移到山區或半山區,D錯誤。故選C。5.該公司采用傳統石碾制作辣椒產品,可以保留原有口感,從而獲得市場認可和消費者的青睞,最終獲得經濟效益,D正確。延續傳統工藝和打造旅游景觀屬于采用傳統石碾制作辣椒產品的附帶影響,不是該公司采取這種方式的目的和出發點,AC錯誤。這種方式制作效率較低,難以降低生產成本,B錯誤。故選D。知識總結·構建網絡熱點應用01 常見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安澤縣位于山西省南部,太岳山東南,享有“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的美譽。其所產連翹果實顆粒大、成色好、藥用價值高,獲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圖為安澤縣連翹花漫山開放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推測連翹的生長習性有( )①喜光②喜濕③怕寒④怕澇⑤耐貧瘠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2.該地今后連翹產業發展的重點是( )A.加大品牌宣傳 B.加強科技創新C.擴大生產規模 D.增加勞動力投入【答案】1.B 2.B【解析】1.如圖示連翹主要生長在山區坡地,安澤縣為北溫帶地區,年內光照多從偏南側照射而來,南坡為陽坡,光照較充足,據圖示景觀圖判斷連翹生長區域向陽,分布在陽坡,說明連翹喜光,①正確;生長在坡度較大、排水條件好的山坡,說明連翹忌積水(怕澇),④正確﹔生長在坡地上,土層淺薄,說明連翹耐貧瘠,⑤正確;陽坡光照充足,蒸發較旺盛,水分條件不如陰坡,推斷連翹不喜濕,②錯誤;地處山區,海拔較高,氣溫較低,說明連翹不怕寒,③錯誤。①④⑤正確,故選B。2.安澤縣享有“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獲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產品認證,這說明當地的連翹品牌知名度已經很高,今后連翹產業發展的重點不應是加大品牌宣傳,A錯誤;連翹產業加強科技創新有利于提高產品經濟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B正確;擴大生產規??赡茉斐梢欢ǖ纳鷳B環境問題,C錯誤;增加勞動力投入不是今后連翹產業發展的重點,D錯誤。故選B。知識點撥:①水稻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嚴重影響②玉米玉米屬于喜溫的短日照作物,全生育期內要求的溫度較高。生物學有效溫度為10℃; 短日照植物,日照時數在12小時內,成熟提早長日照則開花延遲,甚至不能結穗;在短日照(8-10小時)條件下可開花結實;需水較多,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土質疏松,土層深厚即可③小麥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耕層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進根系發育冬型品種適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18℃,半冬型為14~16℃,春性為12~14℃;小麥長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時光照),如果日照條件不足。就不能通過光照階段,不能抽穗結實④大豆大豆性喜暖,種子在10-12℃開始發芽,以15-20℃最適,生長適溫20-25℃,開花結莢期適溫20-28℃,低溫下結莢延遲,低于14℃不能開花,溫度過高植株則提前結束生長種子發芽要求較多水份,開花期要求土壤含水量在70%-80%,否則花蕾脫落率增加⑤高粱高粱喜溫、喜光,在生育期間所需的溫度比玉米高,并有一定的耐高溫特性,全生育期適宜溫度20-30℃高粱是C4作物,全生育期都需要充足的光照;根系發達,根細胞具有較高的滲透壓,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力強;中國南北各省區均有栽培⑥花生花生宜氣候溫暖,生長季節較長,雨量適中的沙質土地區;在我國,山東生長最佳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或匍匐,長30~80厘米,翼瓣與龍骨瓣分離,莢果長2~5厘米,寬1~1.3厘米,膨脹,莢厚,花果期6~8月,主要分布于巴西、中國、埃及等地⑦油菜油菜喜冷涼,整個生育期幾乎是在日均溫度18℃以下完成的;油菜前期需水多,喜濕潤,土壤最大持水量以60%~80%為宜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不論是在酸性紅壤,還是在沙土和黏土上都能正常生長;對土壤酸堿度(pH)的適宜范圍廣⑧棉花喜光作物,適宜在較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生長;水分是棉花體內的重要組成成分,棉花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棉花生長發育需要水分和養料,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得,所需的溫度和空氣部分取自土壤,同時需要土壤的機械支撐才能生長⑨劍麻喜高溫多濕和雨量均勻的高坡環境,尤其日間高溫、干燥、充分日照適宜生長的氣溫為27~30℃,適宜的年雨量為1200~1800mm;其適應性較強,耐瘠、耐旱、怕澇,但生長力強,宜種植于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而肥沃的砂質壤土⑩甘蔗甘蔗為喜溫、喜光作物,年積溫需5500℃-8500℃,無霜期330天以上,年均空氣濕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一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熱帶和亞熱帶草本植物,屬C4作物,節間實心,外被有蠟粉,有紫、紅或黃綠色等11.馬鈴薯性喜冷涼,不耐高溫,光照強度大,葉片光和作用強度高,塊莖形成早,塊莖產量和淀粉含量均較高降水量且均勻分布在生長季,植株對土壤要求十分嚴格,以表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排水通氣良好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最為適宜12.向日葵陽光充足,潮濕或受干擾的地區生長最好。野生向日葵耐受高溫和低溫,但更耐低溫向日葵對土壤要求較低,在各類土壤上均能生長,不僅具有較強的耐鹽堿能力,而且還兼有吸鹽性能;可以在堿性土壤中茁壯成長,抗旱性較強13.茶葉野生種遍見于中國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為小喬木狀,葉片較大,常超過10厘米長,長期以來,經廣泛栽培,毛被及葉型變化很大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14.煙草煙草是喜溫作物,對溫度的反應比較敏感,不同的溫度條件對煙草的品質、產量影響比較大優質煙草在生育期內對溫度的要求是前期較低、后期較高;水分對煙草十分重要,煙草植株高大、葉面寬闊、葉面積系數大,蒸騰作用強烈,需要有較多的水分供應15.咖啡咖啡樹原是熱帶雨林下的植物,在系統發育中,形成需要靜風、溫涼、蔭蔽或半蔭蔽及濕潤環境的習性 ,不耐強光,需要適當的蔭蔽,光照過強,生長受到抑制如水肥不足,就會出現早衰現象,甚至死亡;蔭蔽過度,枝葉徒長,花果稀少,產量降低16.可可可可樹喜生于溫暖和濕潤的氣侯和富于有機質的沖積土所形成的緩坡上,在排水不良和重粘土上或常受臺風侵襲的地方則不適宜生長喜生在溫度高、濕度大、土壤肥沃的環境;要求栽培地區年平均溫度22.4-26.7度,雨量1400-2000毫米,忌大風和漬水。02 農產品價格高低分析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參喜冷涼濕潤氣候,以及斜射、漫射的陽光,忌強光和高溫。土壤要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其肉質根是著名的強壯滋補藥材,價值極高。我國野生人參的發現與應用歷史久遠且產量高,但價格僅為韓國人工種植的高麗參的十分之一。在野生人參過度采挖逐漸枯竭之際,人工播種、自然生長于山林中的林下參產業悄然開始。長白山脈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分布廣,是我國主要的林下參種植基地。下圖為我國人參分布區及落葉闊葉林林下參景觀圖。推測韓國高麗參價格高的原因。【答案】營銷宣傳力度大,品牌價值(知名度)高,消費者認可度高;韓國政府監管和專售,保障質量;技術投入大,產品種類多質量好。【詳解】農產品價格高,主要由產品質量、品牌知名度和市場需求度決定,韓國高麗參營銷力度大,品牌知名度高,受消費者認可度高,市場需求量上升;質量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產品生產質量,加大監管保障銷售質量。知識點撥:03 新疆海鮮養殖近幾年新疆海鮮養殖業快速發展,對蝦、螃蟹等鮮活水產已占領本地市場,并通過冷鏈物流運往我國東南等地區,以其特有品質博得消費者青睞。部分水產完成風干、鹽焗等加工工藝后亦大量銷往其他省市及海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與東南地區相比,新疆海鮮特有品質形成的原因是( )A.水域鹽度高 B.晝夜溫差大 C.太陽光充足 D.生長周期長5.新疆水產品用于加工的比例較高,主要原因有( )①物流成本較高②當地地廣人稀③加工技術發達④加工附加值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新疆水產養殖的密度明顯低于沿海省份,主要原因是( )A.養殖技術落后 B.環境承載力低 C.勞動力供應少 D.市場需求量小【答案】4.D 5.A 6.B【解析】4.新疆地處內陸,緯度較東南地區高,熱量條件較東南地區差,海鮮生長緩慢,生長周期較長,利于營養物質積累,D正確;水域鹽度高不是新疆海鮮特有品質形成的原因,A錯誤;晝夜溫差大導致水溫溫差大,不利于海鮮的生長,B錯誤;太陽光充足,利于海鮮生長,但不是新疆海鮮特有品質形成的原因,C錯誤。故選D。5.新疆水產品用于加工的比例較高,主要原因有距離市場較遠,物流成本較高,加工后運輸成本降低,①正確;當地地廣人稀,市場需求量小,②正確;新疆經濟落后,加工技術較差,③錯誤;水產品加工附加值相對較低,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6.新疆水產養殖的密度明顯低于沿海省份,主要原因是新疆地處內陸,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環境承載力低,B正確;養殖技術落后,勞動力供應少,不是密度低的主要原因,A、C錯;據材料“部分水產完成風干、鹽焗等加工工藝后亦大量銷往其他省市及海外”可知市場需求相對較大,D錯。故選B。知識點撥:今年,新疆”海鮮“迎來了大豐收,像麥蓋提縣的澳洲龍蝦、察布查爾縣的羅氏沼蝦、巴楚縣的斑節對蝦、尼勒克縣的三文魚……新疆“海鮮”產品銷往全國市場以及俄羅斯、東南亞各國。內陸沒有海,要想養出“海鮮”就必須通過特殊的養殖方式實現,即所謂的“海鮮陸養”。“海鮮陸養”模式:指的是在陸地營造類似于海洋的生存環境,人工養殖魚類、蝦蟹類、貝類等海產品。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海蝦淡養”、“人造海水”等方式。“海蝦淡養”指的是把海蝦放在淡水里養殖最大的技術難點在于讓海蝦適應新疆的淡水環境,主要有三個步驟:①淡化池:把蝦苗放進事先調配好的水池里進行一段時間的養殖,水池里的鹽度接近海水的水環境②加淡水:從蝦苗入池第二天開始,每天定時定量往水池加入本地淡水,把水池鹽度逐漸降低,讓蝦苗適應本地環境③換池子:淡化池里的鹽度和當地大塘的水環境相似之后,把蝦苗移入大塘里進行養殖“人造海水”就是把當地豐富的鹽堿水調配成可利用的“海水”營造海洋環境,當地的鹽堿地和鹽堿水有了更充分地利用。“海鮮陸養”模式豐富了內陸地區人們的餐桌,也降低了相同產品的成本,既有利于解決我國鹽堿化問題的治理,也有利于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為什么新疆能養殖海鮮?1. 新疆鹽堿地廣布新疆的鹽堿地資源豐富,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已經成功地在鹽堿地上進行了海鮮養殖。鹽堿土地常年缺水,土層中的含鹽量極高,而這種含鹽環境恰好適合養殖多種海產品。2. 冷水環境三文魚的生活特性之一就是溯河洄游性,即產卵、孵化和幼魚階段均在淡水中完成,生長期會洄游到海水中。三文魚主要產區的尼勒克縣基本沒有酷暑,環繞天山的喀什河流淌著天山冰川雪水,水深6米以下的水溫常年保持在10℃以下,這為冷水魚的生長創造了優質的自然條件。3. 污染少新疆地廣人稀、大部分區域遠離城市,污染少。4. 技術支撐新疆的海產養殖基地利用科學技術,利用(特有的)鹽堿地特質,對水過濾、殺菌、去氯等生產預處理技術,再往水里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將鹽堿水改良處理成與天然海水相似的“人造海水”,再根據不同海鮮的生長環境進行養殖。5. 政府扶持新疆地方政府還從基礎建設入手,升級了區域降鹽、排鹽、淡化等處理能力,并多次修建養殖場地道路、消防水源等設施。這也給鹽堿地養殖產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新疆發展海鮮生產的意義1. 生態(1)保護海洋資源:傳統的捕撈方式存在著過度捕撈和資源枯竭的問題。通過在新疆這樣的地方進行養殖,可以更好地保護野生海洋資源。(2)提高土地利用率:新疆利用廣袤的土地和天然的鹽堿地養殖海鮮,是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2. 社會(1)保障糧食安全:確保了國內海鮮市場的穩定供應。(2)促進就業:有助于提高中國海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同時幫助國內大部分失業青年和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的希望和愿望。3.經濟(1)降低運輸成本:能夠在不適宜海洋養殖的地區實現海產品的生產,降低了運輸成本和生產風險。(2)帶動產業發展:帶動當地養殖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新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措施①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和引進優良品種、發展先進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②優化產業結構:完整漁業產業鏈,加強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豐富養殖品種,發展特色水產,打造知名水產品牌;③豐富品種,打造品牌:豐富養殖品種,發展特色水產,打造知名水產品牌;④注重環境保護: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優勢。04 太空育種2024年初,黑龍江省撫遠市的蔓越莓在一夜之間紅遍全網。蔓越莓原產于北美,為矮蔓藤植物,2010年撫遠市引進種植,現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蔓越莓種植基地。其收獲主要采用濕收法,即先向農田灌水、聚攏果實,再采用新型機械收集漂浮于水面上的果實(如下圖)。2022年撫遠市的蔓越莓種子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一同返回地面,創下了國內首個蔓越莓“太空育種”的先例。完成下面小題。7.與傳統的采摘機干收法相比,新型機械濕收法最突出的優勢是( )A.提高采摘效率 B.減少人力投入 C.保留新鮮口感 D.延長儲存時間8.撫遠市蔓越莓“太空育種”產生的直接影響是( )A.提升撫遠市蔓越莓的產量 B.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C.提高撫遠市蔓越莓的品質 D.擴大我國蔓越莓種植面積【答案】7.A 8.B【解析】7.閱讀材料分析可知,干收法需要采摘機一株株摘取,而濕收法是農田灌水、聚攏、收集漂浮于水面上的果實,其主要優勢是大大的提高了采摘效率,A正確;都是機械收獲,投入人力變化不大,B錯誤;延長儲存時間、保留新鮮口感與收取的方式關系不大,與冷藏保鮮技術相關,故CD錯誤。故選A。8.由于蔓越莓原產于北美,即使在撫遠市種植,可種子依舊是出自北美,為了使蔓越莓原種不受國外控制,成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種,撫遠的蔓越莓太空育種項目搭載神舟14號飛船進入了中國太空空間站,一款擁有著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蔓越莓種子誕生,由以上分析可知,B正確;提升蔓越莓的產量、提高蔓越莓的品質、擴大蔓越莓種植面積是“太空育種”后,我國有了自主知識產權,所產生的可能間接影響,故ACD排除。故選B。知識點撥:太空(航天)育種,也可以稱為空間誘變育種,它的原理是將作物種子(或誘變材料)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的新品種。它是航天技術和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去太空遨游只是太空育種的一小部分。想要成為一粒真正的太空種子,首先得在搭載中發生誘變,但這種變異是隨機的,有好有壞,所以回到地面后,還得需要按照地面品種選育的要求,進行一代代的篩選和培育,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直至性狀穩定后,才可能進入市場。為什么要太空育種?想要保證栽培質量,就必須選種、育種;地球上因地磁場和臭氧層的存在,環境相對穩定,生物發生基因突變的概率只有幾十萬分之一,這種自然變異的速度非常緩慢。宇宙中的真空,強射線、強太陽輻射環境,能夠加速種子的基因突變,縮短育種周期;無菌,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無法在宇宙中生存,能降低育種過程中的壞種率;宇宙的微重力環境,可誘導種子出現地面上幾乎不可能存在的突變。與傳統地面育種相比,太空育種最大的優勢是提高了種子的變異率,整體縮短育種周期,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培育出高產、早熟、整體耐性更好、抗寒抗旱抗病抗熱的優質種質資源,加速科技興農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民以食為天,農以種先行。作為“農業的芯片”,優質的種子資源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太空育種技術現在已經成為快速培育農作物優良品種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①豐富我國的種質資源,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②太空種子產量高,品質好,能夠促進農民增收,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③保障糧食安全,為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④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助力中國農業現代化轉型。當然,人們通過太空育種選育新品種,除了面向農業生產,為保障糧食安全添磚筑瓦之外,還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5講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目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農業區位因素 3知識梳理 3知識點1 農業及其發展變化 3知識點2 農業的區位因素 4核心突破 5考點1 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5考點2 農業區位選擇 22考點3 常見農業技術 27題型01 農業區位因素 34題型02 農業區位選擇 34題型03 常見農業技術 35考點二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36知識梳理 36知識點1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36知識點2 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7核心突破 38考點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分析思路 38題型01 農業區位因素變化 41題型02 農業可持續發展 42熱點應用 4301 常見農作物的生長習性 4303 新疆海鮮養殖 4604 太空育種 48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考點提取農業區位因素與區域農業發展 2024重慶卷,5-7題,9分,以遼寧省盤山縣耕地破壞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2024甘肅卷,19題,18分,以祁連山牧區—農區協同發展模式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2024廣西卷,17題,20分,以美國的玉米迷宮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產業轉型 2024全國甲卷,4-5題,8分,以三江平原沼澤開墾種植水稻為情境,考查農業生產方式與農業發展 2024安徽卷,18題,18分,以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綠化村佛手種植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因素與區域農業發展 2024山東卷,11-12題,6分,以錫拉島上的葡萄種植為情境,考查農業發展方向與措施 2024山東卷,1題,3分,“逐年輪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農業生產方式 2024湖北卷,16題,19分,以云南省昭通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因素、農業發展對區域影響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2024黑吉遼卷,17題,18分,以山西省偏關縣的飛龍養殖基地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和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 2024福建卷,1-3題,9分,以不同聚落的農業區位條件劃分為情境,考查農業區位條件 2024廣東卷,1題,3分,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新增葡萄種植區趨向,考查農業區位條件命題趨勢:農業生產與區域農業發展是主干知識,屬于高頻、高分、高難度考點,選擇題和綜合題的考查都較多。就考查內容和形式而言,對農業區位因素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考查較多,且研究小尺度區域農業發展已成為命題方向。往往以世界或我國某區域農業分布圖、統計圖表等為背景,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綜合考查農業區位因素、農業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重點考查區域農業生產條件評價和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考點一 農業區位因素知識點1 農業及其發展變化(1)農業概念:人們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等,以獲得所需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2)農業生產活動的對象:植物、動物(3)農業生產活動的物質基礎:土地(4)地位:——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①為我們提供衣、食、用等生活資料②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和消費市場(5)廣義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五種形式。(6)狹義農業指種植業,即栽培各種農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7)農業的分類:①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副業;②按投入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粗放農業:把一定量的勞動力、生產資料分散投入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簡作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密集農業: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通過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措施來增加農產品產量的農業。③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商品農業: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為滿足市場對各類農產品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以商品性農產品生產為目的的農業,一般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自給農業: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的農畜產品是為滿足本國或本地區的需要,以自給性生產為主要目的的一種農業,一般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④按歷史發展分類: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原始農業是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采用簡陋的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目前只在極少數地方零星存在。傳統農業一般指以人力、畜力和手工工具等為主的勞動方式,其采用世代積累下來的耕作方法和農業技術,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現代農業一般指應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8)作物類型:①糧食作物:谷類作物、薯類作物、豆類作物的總稱②經濟作物:纖維作物 (如棉、麻等)、油料作物 (如芝麻、花生等)、糖料作物 (如甘蔗、甜菜等)、三料 (飲料、香料、調料) 作物、藥用作物、染料作物、觀賞作物、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等。(9)農業的生產特點地域性:農業生產在空間的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不同的地域,生產的結構品種和數量都不同。主要原因: 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分、熱量等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等各不相同。要求因地制宜。季節性和周期性:生產在時間分配上的特殊規律,即生產的一切活動都要按季節順序進行,并有一定的變化周期。主要原因: 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規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隨季節而變化,并有一定的周期。農業生產的一切活動都與季節有關,必須按季節順序安排,季節性和周期性明顯。要求不違農時。知識點2 農業的區位因素(1)農業區位的含義農業區位= 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就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影響一定地方農業生產選擇的因素稱為農業區位因素。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自然因素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決定某地區適宜發展的農業類型,可依據其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去分析,具體總結如下:(3)人文因素、農業技術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現代農業中,市場、交通運輸、科技、政策法規等決定農業生產的方式、水平和效率,所以人文條件和技術條件是決定性因素,具體分析如下:考點1 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一、農業區位因素主要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1.氣候氣候:最主要自然因素。光照、熱量、水分、水熱組合、氣溫日較差、大風、氣象災害等都會影響農作物種類、復種制度(熟制)、種植方式、產量、質量。(1)光照光照(強度/時間)→作物的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積累→影響作物種類、品質【區分】光照≠熱量光照:即太陽輻射,光照多少主要取決于日照強度和日照時數。熱量:指某一地區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所能獲得的熱量,是太陽輻射和地表、大氣各種物理過程的綜合結果,主要取決于緯度位置和海拔高度。評價指標有氣溫、積溫、生長期等。兩者區別:光照充足的地方,熱量不一定豐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 光照 光照強,有利于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積累更多有機物。如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瓜果比較甜。 光照弱,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但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如西歐地區因光照不足,氣候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農業以乳畜業為主。 光照時間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熱量不足的問題。如我國東北平原,雖然緯度較高,但夏季光照時間長,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2)熱量我們常以活動積溫,即日平均氣溫≥ 10℃持續期的積溫,作為衡量農作物熱量條件的基本指標。熱量不僅制約著農作物的產量,而且關系到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產量、上市早晚和栽培方法。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 熱量 熱量充足,生長期長,復種指數高,單產高。如我國海南,因熱量條件好,農作物可一年三熟。 熱量不足,生長期短,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無法生長。如我國東北地區,因熱量條件差,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夏季出現低溫,則易造成農作物減產。【生長期】指一個地區在一年內適合作物生長的時間,一般以指候均溫≥10℃的天數衡量。生長期長,復種指數高,單產高【生長周期】指某一作物從播種到收獲所需的時間。如玉米一般為95-130天。生長周期長,有機質積累多,品質好生長期與積溫成正相關,生長周期與積溫成負相關熱帶 Tropic 亞熱帶 Subtropics 暖溫帶 Warm-temperate zone 中溫帶 Middle-temperate zone 寒溫帶 Cold-temperate zone一年三熟 一年兩熟到三熟 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水稻,熱帶經濟作物 水稻、油菜、茶葉 冬小麥、玉米、甘薯 春小麥、玉米、大豆 春小麥、馬鈴薯答題術語(評價某地熱量條件的好壞)有利:緯度低,熱量充足,(生長期長),利于農業生產不利:緯度高/海拔高,熱量不足,(生長期短),不利于農業發展熱量不足,對于農作物是否只有弊沒有利?請以我國東北平原的水稻(稻米)種植舉例說明①東北平原緯度高,氣溫低,水稻生長周期長,利于有機質的積累②冬季寒冷,利于減少病蟲害③冬季積雪,春季融化,利于緩解春旱(3)晝夜溫差對農作物造成影響的是氣溫的日較差,而不是氣溫年較差。利:晝夜溫差大,品質高(白天氣溫高,光照充足,光合作用旺盛,產生的糖分/有機質多;晚上氣溫低,呼吸作用弱,白天產生的糖分/有機質被分解少)。弊:日溫差過大,夜晚氣溫過低,可能對作物造成凍害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 晝夜溫差 氣溫日較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營養物質的積累,農作物品質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別甜,但日溫差過大會對農作物造成凍害。 氣溫日較差小,農作物的品質較差。如溫室里栽培的農作物的品質不如室外同種農作物的品質好。(4)降水①降水多少;②季節/年際變化 → 影響農業的類型、生產方式、分布及產量主要考慮水熱配比水熱組合(降水季節變化)影響農業生產:一般而言,大部分作物,雨熱同期,利于生長;但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造成農業減產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 降水 降水適中且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降水過多易造成洪澇災害,過少易造成旱災,均影響農作物的生長。(5)風力抗風能力弱的作物,注意防風和避風(臺風、季風、盛行風)(6)氣象災害我國是世界上災害發生頻率最高國家之一,像東北的低溫凍害,華北的春旱,南方的洪澇、臺風等等對當地農業生產影響非常大,因此農業生產一定要有防災減災意識。農產品品質高低的影響因素角度 分析方法氣候條件 光照 光照充足,作物光合作用強,制造的養分多,農產品品質好熱量 同一種作物,其生長地熱量不足,生長周期長,積累的養分多,農產品品質好溫差 生長地晝夜溫差大,積累的養分多,農產品品質好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施用農藥少,農產品品質好土壤 土壤肥沃、富含某種微量元素,化肥使用量少,農產品品質好水源 灌溉水源充足,水質好,無污染,農產品品質好技術 通過培育良種、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產品品質開發晚,人口少,工業少,人類活動的影響小,環境質量好細化氣候因素對農業的影響2.地形地形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影響。在平原地區,地表平坦,土層深厚,便于耕作和灌溉,適宜發展種植業。在山區,地表崎嶇,不宜耕作,但適宜發展畜牧業和林業,開展多種經營。①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典型地區如美國。②地形崎嶇,地塊狹小,只能使用小型機械,典型地區如日本。③水熱條件好的地區,若地勢起伏大,可發展立體農業,如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若地勢起伏較小(坡度<25°),適宜發展梯田。④發展漁業需考慮水域面積,發展畜牧業需考慮草場、飼料,發展林業需考慮山地、丘陵的分布。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地形 地形類型 平原、盆地、沖積扇、三角洲、河谷平原→種植業;高原、山地→林牧業;緩坡山地、丘陵→梯田、立體農業地勢起伏 a.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典型地區如美國。 b.地形崎嶇,地塊狹小,只能使用小型機械,典型地區如日本。 c.垂直分異顯著,農作物種類豐富 d.山地地形,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陽坡熱量,陰坡水分。我國江西省千煙洲是一個典型的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當地的農民采取“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立體農業布局模式。立體農業指充分利用立體空間的一種種植(養殖)方式。特點:因地制宜,高效安全。地勢低洼,漬澇嚴重,土壤鹽堿化嚴重,開挖魚塘積水發展漁業;同時挖出來的土堆積到田面而抬高地勢,在臺田里種糧、果、棉和飼料作物,又能降低臺田地下水位,利于地表水下滲,從而降低臺田地表的鹽度,以達到改良華北地區的中低產田的效果。3.土壤包括土壤肥力、酸堿度、組成/結構/質地、土層厚度等。土壤結構、肥力、土層厚度、酸堿度、墑情→作物類型、產量、品質自然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土壤 肥力(有機質和礦物質) 影響農作物的單產和品質。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土層厚度質地酸堿度 影響農作物品種選擇。如酸性土壤適宜種植茶樹土壤結構:考慮排水性、保水性、保肥能力。土壤肥力→考慮有機質含量的多少。土層厚度→反映植物根系、抗風能力等。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原因:①流域內植被覆蓋良好,提供豐富有機質;②年均溫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利于有機質積累;③地形平坦,降水相對較少,風力及流水侵蝕作用較弱,有機質易留存。4.水源水源指水的來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等。注意:咸水湖泊水、海水都是不能直接用于灌溉的。水源豐富的地區農作物的產量較高;干旱地區種植業主要分布在灌溉水源豐富的地區,如我國新疆地區的綠洲農業、河西走廊的灌溉農業。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小結: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自然因素 分析要點氣候 熱量 ①熱量充足,生長期長,復種指數高,單產高。如我國海南,因熱量條件好,農作物可一年三熟。 ②熱量不足,生長期短,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無法生長。如我國東北地區,因熱量條件差,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遭遇低溫凍害,農作物減產光照 光照強,有利于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瓜果特別甜降水 ①降水量適中且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②降水量過多易造成洪澇災害,過少則易造成旱災氣溫 日較差 ①氣溫日較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營養物質的積累,農作物品質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別甜。 ②氣溫日較差小,農作物的品質較差。如溫室里栽培的農作物的品質沒有室外同種農作物的品質好地形 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便于耕作和灌溉,適宜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地區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適宜發展林業或畜牧業水源 水源是農業生產必備的條件,尤其對于旱地區來說水源是發展種植業的決定性因素。水源較多的地方,適宜發展水稻種植業和淡水養殖;水源較少的地方,往往只能經營旱作農業或灌溉農業土壤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種植業要求土壤深厚肥沃。不同類型的土壤,適宜生長不同農作物。如我國東南丘陵地區廣泛分布著酸性的紅壤,適宜種植茶樹農業的人文區位因素:思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某地區耕地利用方式變化的原因?5.市場市場的需求量、農產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從而影響農業區位的選擇。市場的需求量(人口數量、經濟水平)、距離國內外市場的遠近、消費習慣城郊農業:花卉 > 乳牛 > 塘魚 > 果園 > 蔬菜 > 糧棉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舉例市場 市場的需求、農產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從而影響農業區位的選擇 城郊發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農副產品生產城郊農業例如,泖港鎮隸屬上海市松江區,位于松江區西南,地處浦南地區三鎮中心。依托“氣凈、水凈、土凈”的獨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環保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成為上海的“菜籃子”、“后花園”,服務于以上海為主的周邊大中城市。但是,城郊地區的農業需考慮地價和產值的關系。不同的農業生產,產值不同;郊區不同的位置,地價也不相同。市場競爭力強弱:①市場需求量大小;②(不同產品)品質(受生長環境和技術等條件影響);③(同一產品)價格(受運輸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等因素影響)和品牌;④錯開上市時間(不同海拔種植同一農作物,成熟時間不一致);⑤產品種類;⑥售后服務等。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途徑:①利用技術,提高產品的品質。②降低生產和銷售成本。③采用線上銷售,開拓銷售渠道和擴大市場。④創建品牌,加強宣傳推廣。⑤完善交通等滯銷現象出現的原因分析:①跟風種植,供過于求,價格下跌;②作物保鮮期短,農民無力儲藏,沒有能力進行深加工;③受氣象災害、病蟲害影響,品質下降。④地理不便,無客商收購。6.交通影響農產品的運輸、存儲費用和運輸時間。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產品容易腐爛變質的乳畜業、園藝業、果蔬業等,一般要求靠近城市(市場),且要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保障。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舉例交通運輸 ①交通便捷,可以節省農產品的運輸、存儲費用和運輸時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②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范圍 產品易腐爛變質的園藝業、果蔬業等,應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7.政策法規農業生產還受到政策法規的影響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如稅收辦法、鼓勵或限制農業生產規模和類型,以及提高或降低農產品的價格等,都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舉例政策法規 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如稅收辦法、鼓勵或限制農業生產規模和類型,以及提高或降低農產品的價格等,都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 我國制定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不準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不準在基本農田內挖塘養魚和進行畜禽養殖,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8.勞動力勞動力的數量、素質影響著農業的規模和水平區域勞動力的數量和勞動力價格影響農產品生產成本和農業地域類型轉變例如:發達國家勞動力數量少,素質高,價格高,一般機械化水平高,大規模生產;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數量多,但價格低(豐富的廉價勞動力),但素質低,一般機械化水平低,生產規模小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舉例勞動力 勞動力的數量、素質和價格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和經營方式等 我國南方地區勞動力豐富,發展水田農業,可以精耕細作9.科技科技因素會通過改變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機械、化肥、良種、農產品冷藏保鮮等)進而影響農業的區位選擇。農業科技因素包括技術裝備、生產技術、信息化等。農業技術裝備能夠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使勞動力從繁忙的農業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有利于加強農業的專業化進程。農業生產技術涉及良種培育、耕作技術、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蟲害防治等方面。農業信息化則有助于推動農業生產與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融合,推進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提高農業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人們通過生產技術手段對光熱水分等不適宜農業生產的狀況進行人工干預,使之適宜發展農業。10.其他人文因素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資金 大棚農業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歷史經驗 傳統作物產地,農業歷史悠久,農民種植經驗豐富飲食習慣 飲食文化,影響農業生產類型和農作物種類政治 如國家與國家之間政治關系的變化,會影響農產品貿易,進而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規模、農產品價格等除此之外,地價、土地面積、環境因素、基礎設施、農業基礎、工業基礎等也會影響農業生產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考慮的主導因素往往不同,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農產品種類豐富分析二、農業區位因素判讀1.區別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主導因素」 「限制因素」主要因素:指一區域符合某種農業發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主導因素:指對某種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因素,如果沒有該因素,就不可能有這種農業生產的分布。有時某個區域的限制性因素得到滿足,就會轉化為主導因素。如西北地區的綠洲農業的主導因素就是水源。限制因素:指不能滿足農業生產所需的因素。類似于木桶原理的短板,其他條件滿足,唯有某一條件不能滿足,此條件為限制性因素。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區灌溉農業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高緯度寒冷地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熱量;高海拔地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熱量2.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需抓住的幾個“關鍵詞”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中,常常有以下關鍵詞:主要因素、自然因素、人文因素、限制性因素、主導因素、優勢因素等。關鍵詞不同,回答角度也不同。(1)主要因素: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2)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3)人文因素: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勞動力等。(4)限制性因素:某地區農業發展不足的條件。如水源是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5)主導因素:影響某種農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發展的主導因素。(6)優勢因素: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明顯優越性的因素。3.判斷農業主導區位因素的方法方法 舉例看農業生產的類型 如城郊農業、觀光農業、乳畜業等是面向市場的農業生產,主導因素為市場看作物種類及生長特性 不同的作物適宜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生長。例如,天然橡膠為熱帶作物,蘋果為暖溫帶作物,甜菜為中溫帶作物,它們的主導因素為氣候(熱量);茶樹適宜在酸性土壤地區生長,主導因素為土壤看農業生產特色 如沙漠地區的綠洲農業主導因素為水源,青藏高原的河谷農業主導因素為熱量,橫斷山區的立體農業主導因素為地形等看優勢因素或制約因素 如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資源豐富是突出優勢,熱量是其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主導區位因素。再如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水源是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水源也就成為當地灌溉農業的主導區位因素4.種植業區位條件分析與評價答題模板分析角度 答題模板自然因素 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緯度較低(較高),熱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充足(不足),晝夜溫差大(小);靠近(遠離)河流,水源豐富(缺乏);地形平坦(崎嶇),利于(不利于)農耕;土壤肥沃(貧瘠)經濟條件 市場、交通、勞動力、科技等 市場廣闊(狹小);海陸交通便利(深居內陸,交通不便);勞動力豐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機械化水平高(低)社會因素 國家政策、種植歷史等 政策支持(限制);歷史悠久,經驗豐富(歷史較短,經驗不足)5.畜牧業區位條件分析與評價答題思路分析角度 答題模板(有利)自然因素 氣候、地形、草場、水源等 大牧場放牧業:干旱半干旱氣候,地形平坦、地廣人稀,草場廣闊、草類茂盛,水源充足。 乳畜業: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平坦開闊,適宜多汁牧草生長等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交通、政策、科技等 市場廣闊;交通便利;政策優惠;科技發達,機械化水平高等6.水產養殖業區位條件分析與評價答題模板分析角度 答題模板(有利)自然因素 水域面積、水域條件、餌料、大陸架、洋流、河流注入等 海洋水產:大陸架廣闊;淺海灘涂面積廣大;寒暖流交匯或上升補償流;河流注入等。 淡水養殖:水域面積廣;水域條件適宜魚類生長;營養物質多,餌料豐富等。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交通、科技、政策、養殖經驗等 市場廣闊;交通便利;技術先進;政策優惠;養殖歷史悠久,養殖經驗豐富等7.開放性區位條件評價如某地區是否可以大力發展某種作物或某種農業地域類型,說出你的觀點,然后針對觀點闡述理由。【贊成】從這里的氣候條件適宜生長闡述;××需求量大,市場廣闊;經濟效益高,促進當地人就業,增加經濟收入;增加當地政府稅收;興修道路、橋梁、水電、港口工程等,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反對】主要從不利于生態環境、人類發展的角度作答,角度要多樣化。關鍵詞 答題模板觀點:贊成/反對;有利/不利;效益/影響 支持,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是××,將產生××效益反對,發展的不利條件是××,將帶來××不利影響(2024·福建卷)因地制宜發展是鄉村振興中的必由之路?,F將不同錯落的區位條件劃分等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勞動力 L 勞動力數量不足L+ 勞動力數量充足交通條件 C 交通系統不完善C+ 交通系統完善第一產業 I 第一產業發展為主I+ 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發展旅游業1.某村落要進行傳統農業花卉種植,提供鮮切花配送服務,那么這個村落滿足的條件最可能是( )A.LCI B.L+C+ C.LC+I+ D.L+CI+2.某村落滿足L+CI+,為解決人才不足和運營低效等問題,實現旅游業加速發展,最適宜引進( )A.高新技術業 B.食品加工業 C.文化創意業 D.倉儲運輸業3.某村落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發展,不斷挖掘鄉村文化并傳承保護,下圖符合該村經濟狀況和鄉村文化發展趨勢的是(實線為文化,虛線為經濟)( )A. B.C. D.(2023·全國乙卷)豌豆尖是冬季時令蔬菜。貴州龍里豌豆尖生產歷史長、品質優,然而售價低,主要供應周邊市場。2016年,龍里豌豆尖被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近年來,通過與蔬菜經銷商合作,利用快速冷鏈運輸,龍里豌豆尖以較高價格暢銷少數城市(如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如今龍里豌豆尖能夠以較高價格暢銷的關鍵是( )①提高銷售價格 ②擴大種植規模 ③拓展銷售渠道 ④保持產品新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龍里豌豆尖主要供應少數城市,是因為這些城市( )A.人口規模大 B.消費水平高 C.飛機航班多 D.冬季蔬菜少考點2 農業區位選擇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考慮的主導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1)從宏觀角度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區位選擇:首先根據經緯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確定各地的氣候特征;根據等高線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結合各種作物的生長習性進行區位選擇。①農業類型的區位選擇農業類型 區位選擇種植業 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林業 山地、丘陵地區畜牧業 干旱、半干旱地區漁業 湖泊、水庫、池塘、沿岸淺海灘涂海域②農作物的區位選擇作物 區位選擇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溫的平原地區水稻 水熱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玉米 夏季高溫多雨、生長期較長的平原地區甜菜 氣候溫涼的中溫帶地區甘蔗 高溫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柑橘 氣候濕潤的亞熱帶丘陵地區蘋果 濕潤、半濕潤的暖溫帶地區(2)從微觀角度對小范圍地區進行區位選擇小范圍的農業布局則主要考慮社會經濟區位,如市場、地價等。在進行局部地區農業區位選擇時,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地價的高低:一般來說,距城鎮越近,地價越高,農業生產成本越高,應選擇單位面積產值較高的農業類型,例如如花卉業、乳牛業、禽蛋業、蔬菜業等。②農業類型的單位面積產值大小:從單位產值看,由高到低的順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魚>果園>蔬菜>糧棉。③農作物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應分布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資源豐富的地方。④產品對運輸的迫切性:鮮花、蔬菜需要保鮮,應分布在靠近城市及交通便捷的地方。⑤占用土地的多少:占地多的農業類型宜布局在離城較遠的地域,占地少的農業類型宜布局在離城較近的區域,奶牛場與養雞場相比,奶牛場宜遠離城鎮。如下圖為我國東部某地區局部示意圖,在圖中①②③④處應分別布局小麥種植業、花卉種植業、乳牛業、林果業。我國主要農業區位條件評價主要農業區 分布區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東北商品農業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廣闊,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人均耕地多;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 緯度高,氣溫低,熱量不足,易受低溫凍害影響華北旱作農業區 華北平原 雨熱同期,光熱充足;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 春旱夏澇,鹽堿地比重大,多風沙,人地矛盾突出南方水田農業 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 光、熱、水豐富,配合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勞動力充足;近海港,市場廣闊 春季低溫陰雨對早稻生產不利;夏季的伏旱和洪澇災害西北灌溉農業區 新疆綠洲地帶、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人少地多,地價低 水源緊缺青藏高原 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與高原相比,海拔較低,氣溫較高,河谷避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光照條件好,晝夜溫差大,作物單產高 與我國東部平原相比,由于海拔高,熱量不足主要農作物生長習性及分布解題思路農業地域類型農業地域類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特點:同一農業地域類型,農業生產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區域 區位條件 特點季風水田農業 亞洲季風區 氣候:(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長; 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丘陵、盆地,地勢平坦; 技術: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市場:稻米是當地主要糧食,需求量大;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 水源:河網稠密,水源充足; 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區域 區位條件 特點商品谷物農業 俄羅斯;烏克蘭; 澳大利亞;阿根廷;美國;加拿大; 美國為例: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溫和,光熱豐富; 地形:位于中央大平原,地勢平坦開闊; 土壤: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壤肥沃; 水源:密西西比河水系發達,灌溉水源便利 勞動效率:地廣人稀,適合大規模集約化生產,勞動效率高; 交通:五大湖與密西西比河水運發達,鐵路廣布,水陸交通便利; 科技: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技先進; 生產規模大; 商品率高;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區域化和專業化生產;區位因素分析 形成條件評價社會經濟條件 交通便利(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水運與鐵路、公路交織) 便于商品集散,降低運費,提高經濟效益市場廣闊(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 促進了商品糧的大規模生產和農業的現代化地廣人稀(中部平原,人口密度小,土地租金低) 有利于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商品率機械化水平高(發達的工業提供了支撐) 為大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農業科學技術先進(建立了全國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系統) 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科技化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區域 區位條件 特點混合農業 南非;歐洲;澳大利亞;新西蘭; 澳大利亞為例: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光熱條件較好,降水量較多; 地形: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平坦開闊; 土壤:土壤較為肥沃 水源:灌溉水源較充足 市場: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 機械化:機械化水平高,適宜大規模開展 科技:科技發達,多良種 政策:政府政策支持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利用時間、靈活安排生產;市場適應性強;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區域 區位條件 特點大牧場放牧業 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 阿根廷為例: 氣候:氣候較為溫和,草類生長茂盛; 地形:地形平坦開闊; 人口:地廣人稀,人口較少,地租便宜; 交通:距海港較近,水陸交通相對便利; 規模大;專業化;商品化;重科技;依賴交通和保鮮;天然草場、人工草場;乳畜業 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五大湖;西歐;中歐; 西歐為例: 地形:多平原,土層深厚、肥沃;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涼,降水均勻,日照較少,利于多汁牧草生長; 市場:市場廣闊,西歐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且食物結構中乳畜產品比重大; 本地市場為主;人工草場為主;機械化水平高。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多角度對比項目 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 西歐乳畜業氣候 亞熱帶季風 性濕潤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和濕潤草場 天然草場為主 人工草場為主分布 地廣人稀的地區 城市人口密集地區產品 肉、皮、毛 牛奶及其制品機械化程度 較高 高市場 外地市場為主 本地市場為主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區域 區位條件 特點地中海式農業 地中海氣候區,如地中海沿岸。 氣候: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少雨,冬季溫和多雨,夏季光能充足,晴天較多; 勞動力:勞動力資源豐富; 地形:多山地和坡地,土地較為分散; 降水:年降水量適中,適宜柑橘、葡萄等作物生長; 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 農作物多以耐旱作物為主;熱帶種植園農業 拉美地區;東南亞;南亞;南非; 氣候:分布于熱帶氣候區,熱量豐富,光熱條件較好,降水量較多; 土壤:土壤肥沃; 勞動力:需勞動力較多; 設施: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產品大部分流向國際市場; 集約化、專業化程度高;單位產量較高; 機械化水平低。(2023·福建卷)江蘇省在改革開放以來在山上廢棄礦坑養殖青蝦,近年來,通過發展電商擴展銷售,2018年以來陸續關閉一些污染嚴重的青蝦養殖場,并由下游愿意付費的企業買單。根據材料完成下面小題。6.江蘇選擇山上礦坑養殖而非平原養殖的目的是( )A.降低生產成本 B.增加匯水面積 C.避免占用耕地 D.減少水土流失7.分析發展電商銷售對于青蝦養殖的促進作用( )A.擴大養殖規模 B.提高產量 C.保證產品質量 D.擴展銷售渠道8.關閉污染養蝦場后,下游付費意愿最高的企業是( )A.高端康養產業 B.傳統種植業 C.倉儲運輸業 D.信息技術考點3 常見農業技術1.壟作法2.農田覆蓋技術農田覆蓋技術主要是在農田地表覆蓋網膜、柴草、砂礫等物,實現良好的保溫、保濕等效果,達到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品質的目的。不同地區因地制宜,覆蓋物多種多樣,各有特色,在功能上各有優勢。共同點(2)不同點原理 影響覆膜 減少表層土壤水分蒸發 保墑,防土壤鹽堿化減少地面的熱量散失 春季覆膜對農作物起保溫作用,防止凍害;夏季覆膜可以對土壤進行殺菌反射太陽輻射,增加地面上農作物光效 農產品著色均勻,提高品質減少風力與流水對土壤的侵蝕 減輕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保持肥力壟上覆蓋地膜,可以匯集雨水到溝里白色地膜:透明度高、增溫、保墑性能強,適用于各類地區、各種覆蓋方式、各種栽培作物、各種茬口。黑色地膜:與白色地膜相比,黑色地膜除了不能增加農作物光效之外,其他白色地膜所具備的功能它都具備,但是黑色地膜可以除雜草,因為黑色地膜覆蓋下的地面缺少光照,雜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可以除雜草。農業覆膜產生的不利影響 具體內容造成土壤污染 多年覆蓋地膜,殘膜清除不凈,造成土壤污染。造成作物減產 由于覆膜后有機質分解快,作物利用率高,肥料補充的少,使土地肥力下降或因覆膜的管理不當也會造成早熟不增產,甚至有減產現象。在旱沙地、貧瘠土地、重黏質土地上,不宜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因為旱沙地覆膜后土壤溫度在中午時易產生高溫,在干旱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減產。影響土壤肥力 塑料地膜不透水,不透氣,殘留地膜影響土壤的透水、透氣性,導致土壤污染、土壤中生物多樣性減少。最終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地膜主要作用的區域差異(先定區域,再定作用)①在干旱缺水地區:以保水抗旱,提高低溫為主;如西北地區。其次考慮防風、保肥等作用。②在無霜期短的低溫寒冷地區:以提高地溫,延長有效生長期為主,如北方地區的春播覆膜可以保證種子及時出芽。③在多雨高溫地區:以防澇和防止土壤養分淋溶流失為主(減少水土流失)。④在果園樹下:反射陽光,增加光效,利于果實均勻著色。原理 影響覆草 遮擋陽光 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抑制雜草生長增加土壤有機物,減少焚燒帶來的污染 改良土壤,不污染環境覆蓋前期土壤濕度低 生物生長發育延遲秸稈間隙大,下滲作用強 增濕有機物質積累量大,耕作層土壤不翻耕 病蟲害加重減少土壤與外界的熱交換 調節地溫:冬季保溫;夏季降溫覆蓋紗帳類(多黑色)/黑色尼龍網:①(高架覆蓋)削弱太陽輻射,降溫;②(近地面覆蓋)黑色易吸熱,保溫;③有大量氣孔,透氣透水性好;④減少地表侵蝕,保水保肥;⑤減少水分燕發,保水;⑥地面覆蓋,抑制雜草生長。溫室大棚的作用:①太陽短波輻射可以穿過,地面長波輻射無法穿過,保溫作用;②減少水分蒸發,保水;③減少地表侵蝕,保水保肥;④減少與外界聯系,減少病蟲害;⑤多冬季使用,生產反季節農作物。種植覆蓋作物:在果樹行間播種蔓生或矮莖豆科綠肥、牧草等作物,不僅能收到較佳的覆蓋效果,而且還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中耕除草次數,節約勞力,降低成本,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同時可提高果實含糖量,而有機酸含量則相應減少,并能改善果實的外觀色澤,提早成熟及提高果實的耐貯性等。陰陽棚(陰陽型日光溫室):以我國為例,在傳統塑料薄膜日光溫室的北側,借用后墻,增加一個同長度但采光面朝北的塑料薄膜溫室,采光面朝南的溫室為陽棚,采光面朝北的溫室為陰棚。具有以下優點:①節約成本:雙面日光溫室兩棚共用一堵墻,在溫度要求一樣的前提下,建筑上可減小少陽棚后墻的厚度,降低溫室建設的工程造價。且陽面溫室借助陰面溫室空間冬季可以達正常生長溫度,降低建設成本。②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雙面棚的建造,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經濟效益和作物品質:陰陽棚相互依靠,陽棚后墻由于陰棚的保護,可提高室溫。陰棚接受陽棚的散熱,春、秋兩季基本可以滿足食用菌、葉菜類蔬菜的溫度要求。此外,陰棚還可以為陽棚作物增補二氧化碳,提供有機氣肥。因此陰陽棚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有很大的提升。特別注意:覆膜帶來的不利影響:①地膜容易被大風掀起或撕裂; ②難以自然降解,造成環境污染;③進入土壤會阻礙土壤中水肥運動; ④造成土壤板結,阻礙植物根系的生長。覆草類帶來的不利影響:①地溫恢復慢,導致作物生長發育階段延遲;②有潛在火災風險;③耕地土層不翻耕,可能導致病蟲害增加。3.輪作4.間作-套種種植方式 對農業生產的作用間作 在種植一種主要作物時,見縫插針式地種植一些其他作物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套種 在前一茬作物即將收割但未收割之前,將后一茬作物種入前茬的行間株間。如在棉花尚未收完前種入豌豆,可利用棉花稈作豌豆的支架連作 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直連續不斷地種植某一種作物會使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蟲害5.樹干涂白6.套袋技術果樹冬季修剪的作用:①剪除病蟲枝,減少病蟲害;②減少枝葉,增強光照;③減少結果數量,提高果實品質;④控制高度,方便采摘。澆防凍水(冬灌):在冬季給苗木澆水(也稱為防凍水),澆完水后在植被上面形成一層冰面,將表層土壤形成凍土。①冰層和凍土層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保證越冬期苗木有一定的水分供應。②冰層和凍土層蓄水保墑,來年開春冰層融化,土地水分充足,利于樹木生長,防止春旱。③冰層和凍土層隔絕冬季外界寒冷大氣的入侵,穩定地溫,防止凍害。④冰層和凍土層保護秧苗根系不受傷害,來年長勢良好。⑤澆防凍水可以塌實土壤,彌補裂縫,消減越冬害蟲。⑥保護表土,減少風蝕。免耕:一種不翻動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護土壤的作物殘茬的耕作方式。原指保護性耕作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侵蝕,目的在于減少對田地耕作踏壓次數的耕作措施。免耕的作用:①增加土壤有機質、微生物群落,改善土質;②避免陽光直射、減少水分蒸發、土壤風化,保持水土,保溫保墑;③節約人力、燃料、時間等生產成本,利于搶農時;④產品品質好,經濟效益高;⑤消極作用:增加病蟲害。休耕:耕地在可種植作物的季節只耕不種或不耕不種的方式。作用:使耕地得到休養生息,以減少水分、養分的消耗,并積蓄雨水,消滅雜草,促進土壤潛在養分轉化,為以后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和條件。無人機:播種精準、定量、成行、效率高、播種效率是人工插秧的30倍。也就是說,原來需要30個人干的活,現在一個人,加一架農業無人機就能干好了。效率提升、成本削減、產量增加。智能溫室:它是設施農業中的高級類型,擁有綜合環境控制系統,利用該系統可以直接調節室內溫、光、水、肥、氣等諸多因素,可以實現全年高產、穩步精細蔬菜、花卉,經濟效益好。無土栽培技術優點:①提高空間利用率;②便于運輸、銷售;③幼苗素質高,品質好;④降低勞動強度,節水省肥,減輕土傳病蟲害;⑤便于集約化、科學化、規范化管理缺點:①更高的育苗設備和技術條件,成本相對較高。②無土育苗根毛發生數量少,基質的緩沖能力差,病害若發生容易蔓延。地區:城市郊區(技術、經濟、市場)、土壤貧瘠(沙漠、海灘、荒島)適合蔬菜、花卉等栽培(2024·全國甲卷)位于三江平原的某大型農場開墾沼澤地,最初主要種植小麥,近年來主要種植水稻。該農場抽取地下水注入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時間后引入稻田灌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該農場開墾沼澤地種植小麥,首先需要( )A.提高土壤肥力 B.降低地下水位 C.提高土壤溫度 D.控制土壤侵蝕10.將抽取的地下水在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時間后再引入稻田灌溉的目的是( )A.營造景觀 B.積蓄水量 C.沉淀泥沙 D.提高水溫11.(2023·山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漿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層以下存在白漿層的棕壤,白漿層底部常見堅硬的鐵錳結核層。白漿化棕壤分布區地下水位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漿化棕壤大部分被辟為農田,以種植花生、地瓜、冬小麥為主,是低產土壤之一。圖示意白漿化棕壤的剖面構型及各土層主要理化性質。(1)分析白漿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構型在不同季節對土壤水分的影響。(2)針對白漿化棕壤低產的原因,江蘇北部某地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了一種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漿化棕壤的農田工程措施——豐產溝(下圖)。說明豐產溝如何克服白漿化棕壤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題型01 農業區位因素湖南省湘陰縣樟樹鎮處于南洞庭湖平原與峨形山脈交接的丘崗山地,三面環水,年均氣溫為17.1℃。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樟樹港辣椒”是當地農民經過200多年栽培選育而成的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始終沿用傳統的露地輪作栽培方法,以施用農家有機肥或商品有機肥為主,一般于“五一節”前開始上市,常年栽培面積徘徊在267hm 左右,大戶栽培面積也只有0.2~0.4hm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樟樹港辣椒風味獨特主要得益于( )A.種植歷史悠久 B.栽培方式傳統 C.地理環境獨特 D.地勢起伏和緩2.樟樹港辣椒產業化發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種植方式 B.種植規模 C.品牌效應 D.市場規模題型02 農業區位選擇新疆耕地中鹽堿化面積占比過半。L農場地處天山北麓,2017年起在鹽堿耕地內挖塘匯水,利用農田灌溉退水養殖原產于浙閩海域的石斑魚,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耕地鹽堿化問題也得到改善。隨著L農場養殖模式的推廣,新疆石斑魚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取代了本地市場中來自浙閩的鮮活石斑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與浙閩耕地相比,新疆耕地的灌溉退水大多更適宜養殖石斑魚主要是由于( )A.水溫低 B.鹽度高 C.污染少 D.餌料多4.L農場開挖魚塘后耕地鹽堿化問題得以改善,主要是因為( )A.空氣濕度升高 B.灌溉用水量減少 C.地下水埋藏變深 D.地下水礦化度降低5.新疆石斑魚取代了來自浙閩的鮮活石斑魚,主要得益于( )A.適養水域廣 B.養殖成本低 C.產品質量高 D.運輸費用低題型03 常見農業技術霧耕技術(見圖)是一個自動控制系統,它會對溫度等進行實時調控,并輸出營養液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霧耕農業生產全流程無泥土栽培、無農藥噴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霧耕農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市場廣闊 B.土壤肥沃C.氣候適宜 D.技術進步7.霧耕農業助力鄉村振興,適宜建設為( )A.觀光科技園 B.空中花園C.植物公園 D.養殖基地考點二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知識點1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在農業區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較穩定,但可利用科學技術對不利因素進行改造;社會經濟因素(如交通運輸條件、科技、市場、政策等)發展變化較快,對農業區位影響較大。(1)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①熱量不足:用塑料大棚、玻璃溫室;地溫低時可用盆栽并用支架支起,避免與地面直接接觸。②光照不足:室內用日光燈、反光鏡;果樹下用反光紙等。③水源不足:用日光溫室改善熱量條件,調節蒸發;發展節水農業、耐旱農業;采用滴灌、噴灌技術;適當抽取地下水等。④地形不利:改造地形,發展梯田;選擇河谷平原、河漫灘等地。⑤改造紅壤:摻沙;補充熟石灰(草木灰),增施有機肥;種茶樹或松樹等。(2)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經濟發展導致市場需求變化、交通條件變化、勞動力(數量、價格、素質)變化、科技提升、地價上漲、政策變化等。市場的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最為直接當市場上某種農產品供不應求時,產品價格會上漲,從而促使該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當市場上某種農產品供過于求時,產品價格會下跌,從而促使該農產品的生產規??s小。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改進使市場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我國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及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影響經濟快速發展 促進城鎮化的發展,使農副產品市場需求量大增 在遠離城市的廣大農、牧地區形成一大批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促進交通運輸條件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 刺激高品質農產品的生產推動育種技術、栽培技術和耕作技術的進步 農產品生產擺脫了傳統地域的限制城鎮化快速發展 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和農業機械化迅速推廣 農民選擇易于機械化作業的農作物知識點2 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利影響:①發展農業生產,促使人們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為工業文明奠定物質基礎。不利影響: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如過度放牧、濫墾亂挖等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容易造成土壤、水體污染;隨著區域經濟聯系范圍的擴大和聯系程度的日益密切,物種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引進外來物種應極其慎重,如有不慎可能會帶來生態災害。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 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毀林開荒、墾山種糧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修水庫、修渠道、不合理灌溉 沼澤化、鹽漬化過度放牧、濫墾濫挖 草場退化、草場沙化、土地荒漠化、載畜力下降過度采伐森林 森林資源減少、河流下游澇災頻發、 旱澇災害頻繁、水土流失濫捕濫殺、施用劇毒、高殘留農藥 魚類資源大幅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 農產品產量與品質降低, 危害人類健康、土壤板結、土壤污染大型畜禽養殖場的糞便、污水 污染土壤與水體,危害人類健康境外物種的引進 病源、生態災難(外來物種入侵)【分析角度】一般情況下分析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把握以下幾個方面。(1)地球面貌的變化:農業景觀取代自然景觀。(2)對生態的影響: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會給地理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導致土壤鹽堿化;山區、黃土區毀林開荒會造成水土流失;遷移農業會導致森林減少、氣候變化等。(3)對環境的影響:農藥、化肥的使用導致土壤、大氣、水體污染。考點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分析思路1.農業發展措施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關鍵在于因地制宜,結合區域自然特征,一般從兩個角度分析。(1)根據區域的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條件,因地制宜。(2)運用農業科技,改善不利的農業區位條件。常見措施如下區位條件 措施氣候 熱量 不足 溫室大棚、地膜覆蓋或發展農業科技,改良農作物品種(耐寒作物)降水 時間分配不均 修建蓄水工程空間分布不均 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旱澇災害頻繁 修建水利工程設施光照 不均勻 如植物的下端光照不足,可通過地膜覆蓋反射太陽光晝夜溫差 增大措施 地面鋪鵝卵石減小措施 煙霧防霜凍;東南丘陵地區冬季夜晚噴水,防低溫凍害地形 起伏大 緩坡修梯田,陡坡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灌溉水源 不足、不穩定 修建水利工程設施土壤 酸 種植適宜農作物,如茶樹等;或加生石灰中和土壤貧瘠 施肥,保持水土;種植綠肥作物堿 改善灌溉設施,或種植耐鹽堿的作物干 地膜覆蓋生物 農業病蟲害 利用生物鏈工程等生物措施;在植物的生長期加塑料袋2.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答題角度 答題要素經濟可持續發展 增產:①因地制宜,發揮特色農產品優勢;②擴大生產規模,實行專業化生產;③加強科研投入,培育良種,加大產業化應用研發;④加強農田水利設施、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增收:①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②加強宣傳,打造品牌,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知名度;③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④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生態可持續發展 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 推進農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創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化3.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分析模式:①在哪里 (區域定位)→②有什么 (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分析)→③怎么樣 (區域農業布局特點及存在的問題)→④怎么辦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1)區域農業發展條件評價:既要分析優勢條件,又要找出制約因素。優勢條件或制約因素一般從位置、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資源、交通、產業基礎、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可確定區域產業發展方向。(2)區域農業特點及其形成因素:區域農業特點的描述一般包括農業區位、農業類型、主要農產品、農業分布區、耕作制度、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現代化水平等方面。(3)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及措施:針對限制性因素或人地關系矛盾,找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遵循“人地協調、因地制宜、趨利避害”的原則提出措施建議,其分析模式可表達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措施=因地制宜,確定農業發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設,加強區際聯系+注意生態保護,實現良性循環。4.區域農業發展問題與方向分析區域農業發展問題分析:(1)自然條件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分析氣候(光照、熱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條件存在的不足。(2)產生的環境問題:分析區域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并明確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3)農業結構問題: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是否存在農業類型不合理、農業結構單一等問題,并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農業發展方向分析(1)根據優勢定方向:根據當地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發展優勢產業。(2)根據問題定方向:根據區域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因地制宜提出整治措施,確定農業調整方向。(3)根據市場定方向: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區域農業發展方向,調整產業結構,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1.(2023·廣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龍膽草(圖1)是我國傳統中藥材,喜濕、怕澇,適宜在氣候溫涼、土壤微酸性的環境生長。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位于長白山余脈,素有“八山—水—分田”之稱(圖2為該縣三維地形圖),大部分地區土壤pH介于5.5~6.8之間。該縣是我國優質龍膽草種源地和最大的栽培基地,種植歷史較長。2008年,“清原龍膽”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之前,該縣龍膽草生產以散戶為主,多為家庭作坊式初加工,加工企業少,產品售價低。近年來,該縣通過“龍頭企業十農戶+基地”這種新型組織模式(圖3),提高了龍膽草產業效益。(1)分析該縣適宜龍膽草大規模種植的自然地理條件。(2)簡述農戶參與圖3所示的新型組織模式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益處。(3)該縣如何利用“清原龍膽”品牌優勢進一步打造優質龍膽草產業基地?2.(2023·全國甲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塞俄比亞人口超過1億,農業人口約占80%,以小農戶為主,農業是經濟支柱。該國土地資源豐富,干濕季分明,絕大多數耕地只在濕季種植作物,灌溉農田比例小;工業基礎及道路、供電等設施薄弱。近年來,該國引進灌溉農機具,但推廣緩慢,下圖示意埃塞俄比亞地形。(1)評價埃塞俄比亞發展灌溉農業的水資源條件和地形條件。(2)指出埃塞俄比亞推廣灌溉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3)說明埃塞俄比亞難以大規模引進灌溉農機具的社會經濟原因。(4)為培育埃塞俄比亞灌溉農機具市場提出合理化建議。題型01 農業區位因素變化章丘大蔥是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的特產,其生產過程包括育苗、移栽、培土、收獲等幾個階段。培土是章丘大蔥的重要栽培措施,它不僅可以防止大蔥倒伏,而且還可軟化葉鞘,增加蔥白長度,提高大蔥的產量和品質,大蔥生長期間需要進行3-4次培土。下圖是章丘某區域大蔥種植模式變化示意圖。1.促使該區域大蔥種植模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氣候 B.土壤 C.勞動力 D.交通2.與大規模集約化養雞相比,“兩年蔥、一年雞”模式下養雞的突出優勢是( )A.經濟效益好 B.上市周期短 C.產品種類多 D.環境污染小題型02 農業可持續發展2024年3月以來,甘肅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作為麻辣燙“靈魂調料”之一的甘谷辣椒因香而不辣備受矚目。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甘谷辣椒作為經濟作物,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后期隨著種植效益逐漸降低,辣椒種植區由平川移到山區或半山區。某公司采用傳統石碾制作的辣椒產品備受青睞。下圖為甘谷辣椒所處地理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甘谷辣椒香而不辣得益于( )①氣候獨特②品種優良③地形多樣④病蟲害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甘谷辣椒種植區由平川移到山區或半山區的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氣候變暖 B.環境污染加劇 C.種植結構調整 D.市場需求增加5.該公司采用傳統石碾制作辣椒產品的主要目的是( )A.延續傳統工藝 B.降低生產成本 C.打造旅游景觀 D.保留原有口感知識總結·構建網絡熱點應用01 常見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安澤縣位于山西省南部,太岳山東南,享有“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的美譽。其所產連翹果實顆粒大、成色好、藥用價值高,獲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圖為安澤縣連翹花漫山開放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推測連翹的生長習性有( )①喜光②喜濕③怕寒④怕澇⑤耐貧瘠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2.該地今后連翹產業發展的重點是( )A.加大品牌宣傳 B.加強科技創新C.擴大生產規模 D.增加勞動力投入知識點撥:①水稻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嚴重影響②玉米玉米屬于喜溫的短日照作物,全生育期內要求的溫度較高。生物學有效溫度為10℃; 短日照植物,日照時數在12小時內,成熟提早長日照則開花延遲,甚至不能結穗;在短日照(8-10小時)條件下可開花結實;需水較多,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土質疏松,土層深厚即可③小麥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耕層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進根系發育冬型品種適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18℃,半冬型為14~16℃,春性為12~14℃;小麥長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時光照),如果日照條件不足。就不能通過光照階段,不能抽穗結實④大豆大豆性喜暖,種子在10-12℃開始發芽,以15-20℃最適,生長適溫20-25℃,開花結莢期適溫20-28℃,低溫下結莢延遲,低于14℃不能開花,溫度過高植株則提前結束生長種子發芽要求較多水份,開花期要求土壤含水量在70%-80%,否則花蕾脫落率增加⑤高粱高粱喜溫、喜光,在生育期間所需的溫度比玉米高,并有一定的耐高溫特性,全生育期適宜溫度20-30℃高粱是C4作物,全生育期都需要充足的光照;根系發達,根細胞具有較高的滲透壓,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力強;中國南北各省區均有栽培⑥花生花生宜氣候溫暖,生長季節較長,雨量適中的沙質土地區;在我國,山東生長最佳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或匍匐,長30~80厘米,翼瓣與龍骨瓣分離,莢果長2~5厘米,寬1~1.3厘米,膨脹,莢厚,花果期6~8月,主要分布于巴西、中國、埃及等地⑦油菜油菜喜冷涼,整個生育期幾乎是在日均溫度18℃以下完成的;油菜前期需水多,喜濕潤,土壤最大持水量以60%~80%為宜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不論是在酸性紅壤,還是在沙土和黏土上都能正常生長;對土壤酸堿度(pH)的適宜范圍廣⑧棉花喜光作物,適宜在較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生長;水分是棉花體內的重要組成成分,棉花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棉花生長發育需要水分和養料,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得,所需的溫度和空氣部分取自土壤,同時需要土壤的機械支撐才能生長⑨劍麻喜高溫多濕和雨量均勻的高坡環境,尤其日間高溫、干燥、充分日照適宜生長的氣溫為27~30℃,適宜的年雨量為1200~1800mm;其適應性較強,耐瘠、耐旱、怕澇,但生長力強,宜種植于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而肥沃的砂質壤土⑩甘蔗甘蔗為喜溫、喜光作物,年積溫需5500℃-8500℃,無霜期330天以上,年均空氣濕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一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熱帶和亞熱帶草本植物,屬C4作物,節間實心,外被有蠟粉,有紫、紅或黃綠色等11.馬鈴薯性喜冷涼,不耐高溫,光照強度大,葉片光和作用強度高,塊莖形成早,塊莖產量和淀粉含量均較高降水量且均勻分布在生長季,植株對土壤要求十分嚴格,以表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排水通氣良好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最為適宜12.向日葵陽光充足,潮濕或受干擾的地區生長最好。野生向日葵耐受高溫和低溫,但更耐低溫向日葵對土壤要求較低,在各類土壤上均能生長,不僅具有較強的耐鹽堿能力,而且還兼有吸鹽性能;可以在堿性土壤中茁壯成長,抗旱性較強13.茶葉野生種遍見于中國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為小喬木狀,葉片較大,常超過10厘米長,長期以來,經廣泛栽培,毛被及葉型變化很大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14.煙草煙草是喜溫作物,對溫度的反應比較敏感,不同的溫度條件對煙草的品質、產量影響比較大優質煙草在生育期內對溫度的要求是前期較低、后期較高;水分對煙草十分重要,煙草植株高大、葉面寬闊、葉面積系數大,蒸騰作用強烈,需要有較多的水分供應15.咖啡咖啡樹原是熱帶雨林下的植物,在系統發育中,形成需要靜風、溫涼、蔭蔽或半蔭蔽及濕潤環境的習性 ,不耐強光,需要適當的蔭蔽,光照過強,生長受到抑制如水肥不足,就會出現早衰現象,甚至死亡;蔭蔽過度,枝葉徒長,花果稀少,產量降低16.可可可可樹喜生于溫暖和濕潤的氣侯和富于有機質的沖積土所形成的緩坡上,在排水不良和重粘土上或常受臺風侵襲的地方則不適宜生長喜生在溫度高、濕度大、土壤肥沃的環境;要求栽培地區年平均溫度22.4-26.7度,雨量1400-2000毫米,忌大風和漬水。02 農產品價格高低分析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參喜冷涼濕潤氣候,以及斜射、漫射的陽光,忌強光和高溫。土壤要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其肉質根是著名的強壯滋補藥材,價值極高。我國野生人參的發現與應用歷史久遠且產量高,但價格僅為韓國人工種植的高麗參的十分之一。在野生人參過度采挖逐漸枯竭之際,人工播種、自然生長于山林中的林下參產業悄然開始。長白山脈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分布廣,是我國主要的林下參種植基地。下圖為我國人參分布區及落葉闊葉林林下參景觀圖。推測韓國高麗參價格高的原因。知識點撥:03 新疆海鮮養殖近幾年新疆海鮮養殖業快速發展,對蝦、螃蟹等鮮活水產已占領本地市場,并通過冷鏈物流運往我國東南等地區,以其特有品質博得消費者青睞。部分水產完成風干、鹽焗等加工工藝后亦大量銷往其他省市及海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與東南地區相比,新疆海鮮特有品質形成的原因是( )A.水域鹽度高 B.晝夜溫差大 C.太陽光充足 D.生長周期長5.新疆水產品用于加工的比例較高,主要原因有( )①物流成本較高②當地地廣人?、奂庸ぜ夹g發達④加工附加值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新疆水產養殖的密度明顯低于沿海省份,主要原因是( )A.養殖技術落后 B.環境承載力低 C.勞動力供應少 D.市場需求量小知識點撥:今年,新疆”海鮮“迎來了大豐收,像麥蓋提縣的澳洲龍蝦、察布查爾縣的羅氏沼蝦、巴楚縣的斑節對蝦、尼勒克縣的三文魚……新疆“海鮮”產品銷往全國市場以及俄羅斯、東南亞各國。內陸沒有海,要想養出“海鮮”就必須通過特殊的養殖方式實現,即所謂的“海鮮陸養”。“海鮮陸養”模式:指的是在陸地營造類似于海洋的生存環境,人工養殖魚類、蝦蟹類、貝類等海產品。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海蝦淡養”、“人造海水”等方式。“海蝦淡養”指的是把海蝦放在淡水里養殖最大的技術難點在于讓海蝦適應新疆的淡水環境,主要有三個步驟:①淡化池:把蝦苗放進事先調配好的水池里進行一段時間的養殖,水池里的鹽度接近海水的水環境②加淡水:從蝦苗入池第二天開始,每天定時定量往水池加入本地淡水,把水池鹽度逐漸降低,讓蝦苗適應本地環境③換池子:淡化池里的鹽度和當地大塘的水環境相似之后,把蝦苗移入大塘里進行養殖“人造海水”就是把當地豐富的鹽堿水調配成可利用的“海水”營造海洋環境,當地的鹽堿地和鹽堿水有了更充分地利用。“海鮮陸養”模式豐富了內陸地區人們的餐桌,也降低了相同產品的成本,既有利于解決我國鹽堿化問題的治理,也有利于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為什么新疆能養殖海鮮?1. 新疆鹽堿地廣布新疆的鹽堿地資源豐富,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已經成功地在鹽堿地上進行了海鮮養殖。鹽堿土地常年缺水,土層中的含鹽量極高,而這種含鹽環境恰好適合養殖多種海產品。2. 冷水環境三文魚的生活特性之一就是溯河洄游性,即產卵、孵化和幼魚階段均在淡水中完成,生長期會洄游到海水中。三文魚主要產區的尼勒克縣基本沒有酷暑,環繞天山的喀什河流淌著天山冰川雪水,水深6米以下的水溫常年保持在10℃以下,這為冷水魚的生長創造了優質的自然條件。3. 污染少新疆地廣人稀、大部分區域遠離城市,污染少。4. 技術支撐新疆的海產養殖基地利用科學技術,利用(特有的)鹽堿地特質,對水過濾、殺菌、去氯等生產預處理技術,再往水里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將鹽堿水改良處理成與天然海水相似的“人造海水”,再根據不同海鮮的生長環境進行養殖。5. 政府扶持新疆地方政府還從基礎建設入手,升級了區域降鹽、排鹽、淡化等處理能力,并多次修建養殖場地道路、消防水源等設施。這也給鹽堿地養殖產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新疆發展海鮮生產的意義1. 生態(1)保護海洋資源:傳統的捕撈方式存在著過度捕撈和資源枯竭的問題。通過在新疆這樣的地方進行養殖,可以更好地保護野生海洋資源。(2)提高土地利用率:新疆利用廣袤的土地和天然的鹽堿地養殖海鮮,是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2. 社會(1)保障糧食安全:確保了國內海鮮市場的穩定供應。(2)促進就業:有助于提高中國海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同時幫助國內大部分失業青年和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的希望和愿望。3.經濟(1)降低運輸成本:能夠在不適宜海洋養殖的地區實現海產品的生產,降低了運輸成本和生產風險。(2)帶動產業發展:帶動當地養殖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新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措施①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和引進優良品種、發展先進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②優化產業結構:完整漁業產業鏈,加強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豐富養殖品種,發展特色水產,打造知名水產品牌;③豐富品種,打造品牌:豐富養殖品種,發展特色水產,打造知名水產品牌;④注重環境保護: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優勢。04 太空育種2024年初,黑龍江省撫遠市的蔓越莓在一夜之間紅遍全網。蔓越莓原產于北美,為矮蔓藤植物,2010年撫遠市引進種植,現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蔓越莓種植基地。其收獲主要采用濕收法,即先向農田灌水、聚攏果實,再采用新型機械收集漂浮于水面上的果實(如下圖)。2022年撫遠市的蔓越莓種子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一同返回地面,創下了國內首個蔓越莓“太空育種”的先例。完成下面小題。7.與傳統的采摘機干收法相比,新型機械濕收法最突出的優勢是( )A.提高采摘效率 B.減少人力投入 C.保留新鮮口感 D.延長儲存時間8.撫遠市蔓越莓“太空育種”產生的直接影響是( )A.提升撫遠市蔓越莓的產量 B.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C.提高撫遠市蔓越莓的品質 D.擴大我國蔓越莓種植面積知識點撥:太空(航天)育種,也可以稱為空間誘變育種,它的原理是將作物種子(或誘變材料)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的新品種。它是航天技術和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去太空遨游只是太空育種的一小部分。想要成為一粒真正的太空種子,首先得在搭載中發生誘變,但這種變異是隨機的,有好有壞,所以回到地面后,還得需要按照地面品種選育的要求,進行一代代的篩選和培育,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直至性狀穩定后,才可能進入市場。為什么要太空育種?想要保證栽培質量,就必須選種、育種;地球上因地磁場和臭氧層的存在,環境相對穩定,生物發生基因突變的概率只有幾十萬分之一,這種自然變異的速度非常緩慢。宇宙中的真空,強射線、強太陽輻射環境,能夠加速種子的基因突變,縮短育種周期;無菌,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無法在宇宙中生存,能降低育種過程中的壞種率;宇宙的微重力環境,可誘導種子出現地面上幾乎不可能存在的突變。與傳統地面育種相比,太空育種最大的優勢是提高了種子的變異率,整體縮短育種周期,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培育出高產、早熟、整體耐性更好、抗寒抗旱抗病抗熱的優質種質資源,加速科技興農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民以食為天,農以種先行。作為“農業的芯片”,優質的種子資源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太空育種技術現在已經成為快速培育農作物優良品種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①豐富我國的種質資源,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②太空種子產量高,品質好,能夠促進農民增收,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③保障糧食安全,為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④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助力中國農業現代化轉型。當然,人們通過太空育種選育新品種,除了面向農業生產,為保障糧食安全添磚筑瓦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選育適合在太空環境中生長發育的品種。自1987年,第一批水稻和青椒種子跟隨“第9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上天開始,這之后的近30年間,我國先后又將近6000多個品種的植物種子或種苗送上了太空。經過優中選優,現通過國審和省審的糧食、蔬果等新品種有200多種。比如,普通香蕉需要在平均氣溫21℃以上的亞熱帶、熱帶生長。但下面這款被神州四號飛船搭載,并在地面經多代選育,最終獲得穩定基因的太空香蕉,不僅耐旱耐低溫,能在北方冬季的日光溫室大棚中栽種,且皮薄肉嫩、口感香甜,比普通香蕉的產量還要高20%-30%。像圖中這一把,成熟時有50多公斤。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5講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講義)(學生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第25講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