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簡潔版知識點第一課 第一框1.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以采集天然食物為生,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原始畜牧業和農業。2.原始社會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的原因是生產力低下,人們不得不共同勞動。3.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通過氏族議事會管理事務。4.土地變為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私有制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5.軍隊法庭等暴力機關標志著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金屬工具、文字、城市、體力腦力勞動的分工。6.奴隸毫無人身自由,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農民有一定的自由,甚至占有少量土地和勞動工具。7.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8.只有推翻封建政權才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9.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是生產相對過剩。10.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是資本家無償占有由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工人所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超過的部分就是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11.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在階級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第一課 第二框1.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2.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3.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石,使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4.世界社會主義的三次飛躍;空想到科學;理論到現實(實踐)十月革命;一國到多國。5.《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等都不能為解決問題提供具體的方案,其只能是思想上的指導。第二課 第一框1.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為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2.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的原因:帝國主義不允許;封建勢力不允許;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3.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4.五四運動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5.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讓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有了主心骨。6.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7.新中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8.毛澤東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第二課 第二框1.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一化三改,一化指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對生產關系的改造。2.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在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做出了規定,社會主要矛盾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么認識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同落后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4.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而不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三課 第一框1.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確定把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3.1984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4.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設立,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步伐。5.1992年開放沿長江的五個城市,之后又開放17個內陸省會城市,同事從東北、西北到西南開放了一系列演變成時,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城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6.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標志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7.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8.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第三課 第二框1.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貢獻是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者)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現代化、創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不包括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足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5.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6.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第四課 第一框1.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第四課 第二框1.中國夢的本質,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4.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統一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第四課 第三框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食十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十個明確是核心內容“四梁八柱”,十四個堅持是實踐層面的,是“路線圖”和“方法論”。綜合探究1.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要求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發展了,生產關系就要相應地發生變化。2.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學、藝術、宗教以及與之相應的政治法律機構、制度等構成社會的上層建筑。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社會基本矛盾。4.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5.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準,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6.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發展道路有著不同的表現是因為:受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外部影響等因素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