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5講 巖石圈物質循環、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目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2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巖石圈物質循環 3知識梳理 3知識點 三大類巖石 3核心突破 5考點1 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的判讀 5考點2 地貌形成過程描述 7題型01 巖石圈物質循環 11題型02 地貌形成過程描述 11考點二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 13知識梳理 13知識點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13核心突破 13考點 地形對聚落和交通的影響 13題型01 地形對聚落的影響 16題型02 河流沖淤變化 17熱點應用 1801 浮石 18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考點提取巖石圈物質循環 2024甘肅卷,12題,3分,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為,巖石類型 2024北京卷,10題,3分,在石灰巖中發掘出完整的三葉蟲化石可推測,巖石特點 2023浙江6月卷,3-4題,4分,該地貌景觀的物質組成是、該紅色地層形成時期的氣候特征為,巖石類型 2022江蘇卷,10題,2分,布蘭德山花崗巖巖體的成因是,巖漿巖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024新課標卷,1題,4分,雙鳳村傳統民居的空間分布特點是,地形對聚落的影響 2023天津卷,11題,3分,兩種村落形態存在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對聚落的影響 2023海南卷,11題,3分,肯尼亞西南部高原比沿海平原更適宜人類居住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命題趨勢:巖石圈物質循環、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知識點相對簡單,考查頻率較低。其中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往往與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等相結合。復習備考時,注重復習巖石的性質及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地表形態成因與形成過程、地表形態的影響等內容,加強信息提取和解讀能力。考點一 巖石圈物質循環知識點 三大類巖石巖石是構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巖石按照成因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換,使得巖石圈的物質處于循環轉化中。(1)巖漿巖巖漿沿著巖石圈裂縫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隨著溫度降低、壓力變小,冷凝形成巖漿巖。巖漿巖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類型。成因分類 形成 典例 特點巖 漿 巖 侵入巖 巖漿侵入巖石圈, 冷卻變硬形成的 花崗巖 結晶顆粒較大; 密度大,堅硬噴出巖 巖漿噴出地表, 冷卻后形成的 流紋巖、安山巖、 玄武巖 礦物結晶顆粒較小;有流紋或氣孔巖漿巖的代表類巖石概況:①玄武巖:噴出巖的泡沫狀結構巖石,攜帶著大量水蒸汽和氣泡②花崗巖:侵入巖堅硬致密結構巖石,色澤美麗很好的建筑材料③流紋巖:噴出巖的流紋狀結構巖石,流紋巖有節理與玻璃光澤案例:“巨人之路”玄武巖石柱熔巖中有均勻分布冷卻中心,冷卻中心距離彼此相等,各向中心收縮,形成六方柱狀節理,位于北愛爾蘭大西洋海岸。巖漿巖中蘊藏著許多重要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如鉻、鎳、銅、金、銀、鐵、釩、鈦、金剛石、鉑及鉑族金屬、鎢、錫、鉬、鉍、鉛、鋅、鈾、釷及稀土等(2)沉積巖裸露在地表的巖石經風化、侵蝕作用逐漸轉變為礫石、沙子、泥土等碎屑物質,被搬運之后堆積成松散沉積物,經壓實、固結形成沉積巖。特點:①具有層理構造②常含有化石沉積巖含有非金屬礦物,所含有的礦產占全部世界80%典例:礫巖、砂巖、頁巖、石灰巖等按照沉積物的顆粒大小,沉積巖可分為礫巖、砂巖、頁巖等有些沉積巖是由化學沉淀物或生物遺體堆積而成的,如石灰巖;大陸地表出露的巖石約75%都是沉積巖。石灰巖主要是在淺海的環境下形成的,石灰巖的主要化學成分是CaCO3易溶蝕,故在石灰巖地區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稱為喀斯特地貌。頁巖形成于靜水環境。(3)變質巖地殼中已生成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等條件下成分、性質發生改變,形成變質巖。例如,頁巖變質成為板巖,石灰巖變質成為大理巖,石英砂巖變質成石英巖,花崗巖變質成片麻巖。特點:片理構造;富含金屬礦物變質巖形成于地殼深處,代表性巖石有大理巖、板巖、片麻巖等大理石的名稱源于其盛產于中國云南大理而得名剛性好,硬度高,耐磨性強,溫度變形小為上乘的建筑裝飾材料分類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 應用舉例巖漿巖 噴出巖 巖漿在地下巨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成 有流紋或氣孔構造 玄武巖、流紋巖 花崗巖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多種金屬礦是工業生產的原料侵入巖 巖漿在地下巨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成 巖石堅硬,結構緊密 花崗巖沉積巖 地表巖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風化成碎屑物質,再經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起來,經過壓緊固結作用而形成的巖石 具有層理構造,含有化石 石灰巖、頁巖、 砂巖、 礫巖 石灰巖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鉀鹽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變質巖 原有巖石在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作用下,其原來的成分、性質發生改變 片理構造 大理巖、板巖、 石英巖、片麻巖 大理巖是建筑材料;變質巖鐵礦是鋼鐵工業的重要原料考點1 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的判讀這三類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熔化,又成為新的巖漿回到地球軟流層;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并進一步形成其他巖石巖石圈的物質在內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變化,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巖漿的產生,周而復始,形成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冷卻凝固,是內力作用;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指向巖漿的箭頭——重熔再生,是內力作用。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的判讀技巧:一個箭頭指向的必為巖漿巖;三個箭頭指向的一定是巖漿;兩個箭頭指向的為沉積巖或變質巖四個框,填巖漿、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五個框將巖漿巖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沉積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積巖,沉積巖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層理構造。也可結合箭頭上的地質作用進行判斷,外力作用指向的為沉積巖,變質作用指向的為變質巖,重熔再生指向的為巖漿,冷卻凝固指向的為巖漿巖。巖石圈物質循環的變式圖變1:巖漿巖可以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變2:成為沉積巖可以先變為沉積物,再經過固結成巖環節得到沉積巖。(2024·甘肅卷)科考隊考察某冰川時,發現一塊巨石覆于小塊冰體上。巨石整體顏色偏淺,質地均勻,棱角分明,無紋理和層理,礦物晶體清晰可辨。下圖示意該現象場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為( )A.玄武巖 B.大理巖 C.花崗巖 D.石灰巖考點2 地貌形成過程描述1.描述地貌形成過程的一般分析思路地貌的種類眾多,一般的形成過程可以理解為:巖石的形成,以及形成后“造型”改變。這就要提到塑造地表形態的兩種力量: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總體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它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礎;外力作用通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使巖石變得破碎,并在地勢低平處堆積,總體趨勢是削高填低,讓地表變得趨于平坦。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說把塑造地貌類比為蓋房子,內力作用會形成“粗毛坯”,外力作用在“粗毛坯”的基礎之上再“精裝修”,最后形成了具體的地貌景觀。地貌過程的一般規律總結如下:從時間尺度上來看,某個時段可能以某種(或幾種)力量為主。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下,上述形成過程也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青藏高原主要是因板塊擠壓導致地殼抬升而形成的。但如果縮小研究范圍,就會發現青藏高原內部的地貌成因復雜多樣,例如珠穆朗瑪峰上的角峰就是因外力作用(冰川侵蝕)形成。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這幾種地貌我們在試題中常遇上,它們類型不同,差異明顯,但從形成過程的角度來看,也能找出一些共性規律。從圖中可以看出,這三種地貌都是以沉積巖為物質基礎,而后經地殼抬升(內力作用)出露地表,最后經過外力作用侵蝕而成。2.地質地貌演化過程的判讀技巧(1)以時間為主線,演繹地質作用過程地質過程是指地球物質的發生、形成、變化和破壞以及與這些事件形成有關的過程。在分析某事象的發生過程時,應抓住地理事象發展變化過程的關鍵節點,運用演繹思維以現在的地理特征推演該地理事象的過去和未來。(2)依據地理要素整體性原理,運用要素分析法,理清地理要素和區域間的關聯,建立因果鏈條(3)運用空間思維,判讀地質地貌的空間演化過程①三角洲地貌描述思路②沖積扇地貌描述思路2.(2022·海南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雷州半島龍門河流域的河床上,分布著一種火山凝灰巖河流壺穴(左圖)。火山凝灰巖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質等形成的巖石,往往夾雜著火山彈。由于火山彈和周圍巖石的性質差異,在流水作用下,河床上形成深淺不一的壺穴。右圖示意該地河流壺穴形成過程。描述該地河流壺穴的形成過程。題型01 巖石圈物質循環辣椒峰位于湘西南新寧縣良山風景區,因形似辣椒而聞名,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巖石是紅色礫巖與砂礫巖。圖1示意辣椒峰景觀,圖2示意地殼物質循環。完成下面小題。1.辣椒峰所屬巖石類型對應圖2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2.辣椒峰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是( )A.沉積作用-流水侵蝕-地殼抬升 B.流水侵蝕-沉積作用-地殼抬升C.沉積作用-地殼抬升-流水侵蝕 D.地殼抬升沉積作用-流水侵蝕題型02 地貌形成過程描述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最近美國宇航局公布了一張衛星照片,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奇特的“鋸狀山脊”。據研究.該地區地質時期是一個淺海,大約距今3.5億年前,由于地殼運動形成“單斜”地質構造(所謂單斜是指巖層一致朝某一方向傾斜,在一側形成緩坡,而另一側由于巖層斷裂,坡度較陡)。材料二 下圖為“鋸狀山脊”圖和美國等高線地形圖。據材料說明“鋸狀山脊”的形成過程。考點二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知識點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影響對象 影響方式城市 ①平坦、開闊、地勢稍高的平原,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利于城市的進一步擴大發展,還可以減少建設成本;②水源充足,水運條件便利,在山區河谷兩岸較平坦的區域,也常形成一些城市交通線路 影響交通線路的走向,對鐵路影響最為明顯;影響工程量和造價人口分布 平原地區人口分布稠密,山地、高原人口分布稀疏;地表的崎嶇程度、坡度、坡向也會對人口分布產生影響農業生產 影響農業發展類型;影響農業的生產規模和機械化水平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直接干預:人類活動直接作用于地表形態,如修建梯田、圍湖造田等。2.間接影響:人類活動通過改變地貌發育條件加速或延緩地表形態形成的過程,如破壞植被會加快地表侵蝕速度等。考點 地形對聚落和交通的影響1.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1)河流的作用①河流可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②河流作為交通運輸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對外聯系和運輸。③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① 影響聚落規模河網稀疏,耕地連片,聚落規模較大河網密集,耕地破碎,聚落的規模相對較小② 影響聚落分布平原低地:一般沿河分布。山區河谷: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河流中下游:城市較密集。不同地區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和形態的影響地形 高原 山區 平原聚落分布 深切河谷兩岸的狹窄河漫灘平原 洪(沖)積扇、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三角洲平原聚落形態 多呈狹長的帶狀 條帶狀 團狀、帶狀聚落密度 小 較小 大成因 地勢低,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地勢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豐富,土壤肥沃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農業發達;河網密布,有便捷的內河運輸和海上運輸舉例 青藏高原地區的雅魯藏布江谷地 河西走廊上的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國的發祥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等聚落選擇的地點,不僅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還要避免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河流地貌 沖積平原 山區河谷自然災害 洪水 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聚落選址 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 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還要注意避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區聚落合理選址的判斷技巧(1)根據地形判斷。聚落應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區。(2)根據水源判斷。聚落應布局在水源豐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區。(3)根據交通判斷。聚落布局應有便利的交通,位于沿海、靠近河流、有公路或鐵路通過等。(4)根據災害判斷。聚落布局應避免災害的影響,應位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影響不到的地區。沖積平原地區不一定都是聚落分布密集區沖積平原不僅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而且河網密布,有便捷的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適宜聚落發展。但是,在熱帶地區,由于平原地區氣候悶熱潮濕,居住條件不利,因而人煙稀少,聚落也極少,如左圖的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地區。2.地形對交通運輸的影響(1)地形對線網密度的影響(2)對交通運輸線路空間分布和走向的影響如平原地區受地形影響小,交通線一般比較平直,而且受經濟因素影響大,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運輸線路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過各級居民點,同時盡量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等。而在山區,人們通常會把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而且線路往往迂回前進。(3)對交通運輸方式、線路結構的影響主要考慮技術要求、工程量、造價、工期等。如山區修交通線路常常要建橋隧,技術要求、工程量和造價等比較高,工期比較長,修建鐵路比較困難,而發展公路相對容易。所以,一般情況下山區的交通運輸線路以公路為主,然后才是鐵路。(2023·天津卷)下圖是福建省地形及兩種村落形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兩種村落形態存在差異,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C.水源 D.植被題型01 地形對聚落的影響堌堆是黃河下游地區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臺地遺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漢朝均有較多的堌堆,漢朝以后的數量極少。下圖示意黃河下游地區堌堆的空間分布。據此完成1~3題。1.考古發現堌堆主要分布在當時黃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區。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慮該地區( )A.便于農耕 B.水運便利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2.古代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該地區( )A.洪水頻發 B.戰爭頻繁C.鹽堿嚴重 D.干旱多發3.推測漢朝以后堌堆逐漸廢棄的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嚴重 B.黃河決口改道C.治黃措施改進 D.人口遷移流失題型02 河流沖淤變化如圖是昆明市宜良縣城通往靖安哨村的盤山公路。該公路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修建,路基寬5米,因考慮到沿線主要為鄰村土地,只好順山梁而修,蜿蜒曲折,短短6.8千米共有68道拐,無意中創造了這驚艷世界的公路奇觀。后來,不僅吸引了游客,還吸引了一些頂級車賽在此舉行。據此完成4~6題。4.推測當時該公路選建在山脊上是考慮( )A.山谷施工難度較大 B.少占耕地和節省資金C.山谷地質災害頻發 D.沿途居民點分布密集5.該公路能吸引賽車手的主要原因是( )A.平直開闊,能見度較好 B.坡陡險峻,風景較壯觀C.地質堅硬,不容易塌陷 D.彎多密集,極具挑戰性6.該公路的修建,最初是為了( )A.村民出行提供方便 B.通過旅游加快脫貧C.吸引高新技術產業 D.增加礦產資源外運熱點應用01 浮石浮石由火山熔巖和海水接觸形成,質地軟,比重小,大小不一,在海水運動的作用下聚集,形成大片浮石區,像是漂浮在海上的竹筏,被稱為浮石筏。2021年1月15日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嘖發,在周邊海域漂浮著大量的紅色、褐色的浮石筏,長度從幾米到10多公里。下圖為中國高分一號B衛星拍攝湯加火山浮石遙感影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與浮石成因相似的巖石是( )A.玄武巖 B.花崗巖 C.石灰巖 D.大理巖2.湯加火山產生的浮石筏漂移方向是( )A.東北 B.東南 C.西北 D.西南3.大量浮石的存在,很可能產生的影響是( )A.促使海水升溫 B.魚類誤吞死亡C.影響海上通訊 D.成為海鷗棲息地知識點撥:浮石指火山噴發后巖漿冷卻后形成的一種礦物質(噴出巖),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質地軟,比重小能浮于水面,故稱浮石,又叫江沫石(因形得名)。用途:浮石不僅可以廣泛用于建筑、園林、紡織業、制衣廠、服裝及牛仔服裝洗水廠、洗漂廠、染整廠等行業,還是護膚、護足的佳品,可以有效的去除皮膚上殘留的角質層。國內許多浮石企業依托豐富的浮石資源研制開采加工浮石系列產品,其產品以天然原料“火山石”為主,百分之百純天然綠色產品,選料精細,價格優惠,保證質量、規格齊全、供貨及時可靠,享有良好聲譽,也有的企業從事浮石礦開采、建有破碎、浮石砌塊空心磚、磨腳石、輕質骨料等,從基本的產品延伸到建筑建材系列。分布:中國浮石資源十分豐富,火山分布區都有浮石礦產分布,以北方地區為多,質量較好,噴發年代較新,多產于沿海地區。水浮石,俗稱蜂窩石、江沫石、浮石,產于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天池附近。該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淺黃等色,多孔而質輕,能浮于水面。石上空隙九曲回環,似人狀物,形狀奇特,時有山峰峻峭、懸崖驚險之態。石體吸水性很強,易長苔蘚,可雕琢加工,也是適宜制作盆景的山石之一。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5講 巖石圈物質循環、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目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2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巖石圈物質循環 3知識梳理 3知識點 三大類巖石 3核心突破 5考點1 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的判讀 5考點2 地貌形成過程描述 7題型01 巖石圈物質循環 11題型02 地貌形成過程描述 11考點二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 13知識梳理 13知識點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13核心突破 13考點 地形對聚落和交通的影響 13題型01 地形對聚落的影響 16題型02 河流沖淤變化 17熱點應用 1801 浮石 18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考點提取巖石圈物質循環 2024甘肅卷,12題,3分,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為,巖石類型 2024北京卷,10題,3分,在石灰巖中發掘出完整的三葉蟲化石可推測,巖石特點 2023浙江6月卷,3-4題,4分,該地貌景觀的物質組成是、該紅色地層形成時期的氣候特征為,巖石類型 2022江蘇卷,10題,2分,布蘭德山花崗巖巖體的成因是,巖漿巖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024新課標卷,1題,4分,雙鳳村傳統民居的空間分布特點是,地形對聚落的影響 2023天津卷,11題,3分,兩種村落形態存在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對聚落的影響 2023海南卷,11題,3分,肯尼亞西南部高原比沿海平原更適宜人類居住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命題趨勢:巖石圈物質循環、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知識點相對簡單,考查頻率較低。其中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往往與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等相結合。復習備考時,注重復習巖石的性質及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地表形態成因與形成過程、地表形態的影響等內容,加強信息提取和解讀能力。考點一 巖石圈物質循環知識點 三大類巖石巖石是構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巖石按照成因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換,使得巖石圈的物質處于循環轉化中。(1)巖漿巖巖漿沿著巖石圈裂縫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隨著溫度降低、壓力變小,冷凝形成巖漿巖。巖漿巖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類型。成因分類 形成 典例 特點巖 漿 巖 侵入巖 巖漿侵入巖石圈, 冷卻變硬形成的 花崗巖 結晶顆粒較大; 密度大,堅硬噴出巖 巖漿噴出地表, 冷卻后形成的 流紋巖、安山巖、 玄武巖 礦物結晶顆粒較小;有流紋或氣孔巖漿巖的代表類巖石概況:①玄武巖:噴出巖的泡沫狀結構巖石,攜帶著大量水蒸汽和氣泡②花崗巖:侵入巖堅硬致密結構巖石,色澤美麗很好的建筑材料③流紋巖:噴出巖的流紋狀結構巖石,流紋巖有節理與玻璃光澤案例:“巨人之路”玄武巖石柱熔巖中有均勻分布冷卻中心,冷卻中心距離彼此相等,各向中心收縮,形成六方柱狀節理,位于北愛爾蘭大西洋海岸。巖漿巖中蘊藏著許多重要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如鉻、鎳、銅、金、銀、鐵、釩、鈦、金剛石、鉑及鉑族金屬、鎢、錫、鉬、鉍、鉛、鋅、鈾、釷及稀土等(2)沉積巖裸露在地表的巖石經風化、侵蝕作用逐漸轉變為礫石、沙子、泥土等碎屑物質,被搬運之后堆積成松散沉積物,經壓實、固結形成沉積巖。特點:①具有層理構造②常含有化石沉積巖含有非金屬礦物,所含有的礦產占全部世界80%典例:礫巖、砂巖、頁巖、石灰巖等按照沉積物的顆粒大小,沉積巖可分為礫巖、砂巖、頁巖等有些沉積巖是由化學沉淀物或生物遺體堆積而成的,如石灰巖;大陸地表出露的巖石約75%都是沉積巖。石灰巖主要是在淺海的環境下形成的,石灰巖的主要化學成分是CaCO3易溶蝕,故在石灰巖地區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稱為喀斯特地貌。頁巖形成于靜水環境。(3)變質巖地殼中已生成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等條件下成分、性質發生改變,形成變質巖。例如,頁巖變質成為板巖,石灰巖變質成為大理巖,石英砂巖變質成石英巖,花崗巖變質成片麻巖。特點:片理構造;富含金屬礦物變質巖形成于地殼深處,代表性巖石有大理巖、板巖、片麻巖等大理石的名稱源于其盛產于中國云南大理而得名剛性好,硬度高,耐磨性強,溫度變形小為上乘的建筑裝飾材料分類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 應用舉例巖漿巖 噴出巖 巖漿在地下巨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成 有流紋或氣孔構造 玄武巖、流紋巖 花崗巖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多種金屬礦是工業生產的原料侵入巖 巖漿在地下巨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成 巖石堅硬,結構緊密 花崗巖沉積巖 地表巖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風化成碎屑物質,再經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起來,經過壓緊固結作用而形成的巖石 具有層理構造,含有化石 石灰巖、頁巖、 砂巖、 礫巖 石灰巖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鉀鹽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變質巖 原有巖石在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作用下,其原來的成分、性質發生改變 片理構造 大理巖、板巖、 石英巖、片麻巖 大理巖是建筑材料;變質巖鐵礦是鋼鐵工業的重要原料考點1 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的判讀這三類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熔化,又成為新的巖漿回到地球軟流層;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并進一步形成其他巖石巖石圈的物質在內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變化,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巖漿的產生,周而復始,形成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冷卻凝固,是內力作用;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指向巖漿的箭頭——重熔再生,是內力作用。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的判讀技巧:一個箭頭指向的必為巖漿巖;三個箭頭指向的一定是巖漿;兩個箭頭指向的為沉積巖或變質巖四個框,填巖漿、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五個框將巖漿巖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沉積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積巖,沉積巖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層理構造。也可結合箭頭上的地質作用進行判斷,外力作用指向的為沉積巖,變質作用指向的為變質巖,重熔再生指向的為巖漿,冷卻凝固指向的為巖漿巖。巖石圈物質循環的變式圖變1:巖漿巖可以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變2:成為沉積巖可以先變為沉積物,再經過固結成巖環節得到沉積巖。(2024·甘肅卷)科考隊考察某冰川時,發現一塊巨石覆于小塊冰體上。巨石整體顏色偏淺,質地均勻,棱角分明,無紋理和層理,礦物晶體清晰可辨。下圖示意該現象場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為( )A.玄武巖 B.大理巖 C.花崗巖 D.石灰巖【答案】1.C【解析】1.據材料“巨石顏色偏淺,質地均勻,棱角分明,無紋理和層理,礦物晶體清晰可辨”可知,該巨石屬于花崗巖,C正確;玄武巖是火山噴發形成的,顏色較深;大理巖屬于變質巖,有片理結構,且不可見礦物結晶;石灰巖屬于沉積巖,有層理結構,ABD錯誤。故選C。考點2 地貌形成過程描述1.描述地貌形成過程的一般分析思路地貌的種類眾多,一般的形成過程可以理解為:巖石的形成,以及形成后“造型”改變。這就要提到塑造地表形態的兩種力量: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總體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它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礎;外力作用通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使巖石變得破碎,并在地勢低平處堆積,總體趨勢是削高填低,讓地表變得趨于平坦。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說把塑造地貌類比為蓋房子,內力作用會形成“粗毛坯”,外力作用在“粗毛坯”的基礎之上再“精裝修”,最后形成了具體的地貌景觀。地貌過程的一般規律總結如下:從時間尺度上來看,某個時段可能以某種(或幾種)力量為主。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下,上述形成過程也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青藏高原主要是因板塊擠壓導致地殼抬升而形成的。但如果縮小研究范圍,就會發現青藏高原內部的地貌成因復雜多樣,例如珠穆朗瑪峰上的角峰就是因外力作用(冰川侵蝕)形成。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這幾種地貌我們在試題中常遇上,它們類型不同,差異明顯,但從形成過程的角度來看,也能找出一些共性規律。從圖中可以看出,這三種地貌都是以沉積巖為物質基礎,而后經地殼抬升(內力作用)出露地表,最后經過外力作用侵蝕而成。2.地質地貌演化過程的判讀技巧(1)以時間為主線,演繹地質作用過程地質過程是指地球物質的發生、形成、變化和破壞以及與這些事件形成有關的過程。在分析某事象的發生過程時,應抓住地理事象發展變化過程的關鍵節點,運用演繹思維以現在的地理特征推演該地理事象的過去和未來。(2)依據地理要素整體性原理,運用要素分析法,理清地理要素和區域間的關聯,建立因果鏈條(3)運用空間思維,判讀地質地貌的空間演化過程①三角洲地貌描述思路②沖積扇地貌描述思路2.(2022·海南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雷州半島龍門河流域的河床上,分布著一種火山凝灰巖河流壺穴(左圖)。火山凝灰巖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質等形成的巖石,往往夾雜著火山彈。由于火山彈和周圍巖石的性質差異,在流水作用下,河床上形成深淺不一的壺穴。右圖示意該地河流壺穴形成過程。描述該地河流壺穴的形成過程。【答案】火山噴發的火山灰與火山碎屑物質形成含有火山彈的火山凝灰巖,并覆蓋河床;流水侵蝕導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彈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彈和周圍巖石的巖性差異,流水受到火山彈阻擋,在火山彈迎水面侵蝕圍巖形成刻槽;流水侵蝕導致刻槽逐漸擴大變深,并擴展到火山彈的四周,形成壺穴雛形;隨侵蝕發展,凹坑變深,在漩渦水流產生的搬運作用下,火山彈完全脫離圍巖并被河床面流水帶走;流水挾帶礫石對凹坑進一步磨蝕,從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壺穴。【詳解】由圖a可以看出,火山噴發的火山灰與火山碎屑物質形成含有火山彈的火山凝灰巖,在地質作用下覆蓋河床上;由圖b可以看出,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導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彈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彈和周圍巖石的巖性存在差異,火山彈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周圍巖性易被侵蝕,加之流水受到火山彈阻擋,在火山彈迎水面侵蝕,形成刻槽;由圖c可以看出,在流水侵蝕、巖石與巖石的磨蝕作用下,導致刻槽逐漸擴大變深,并擴展到火山彈的四周,壺穴雛形形成;由圖d可以看出,隨這侵蝕的進一步發展,凹坑變深,在漩渦水流作用下,對火山彈產生的搬運作用,火山彈完全脫離圍巖石,被河床面流水搬運帶走;由圖e可以看出,河流流水挾帶礫石對凹坑進一步侵蝕、磨蝕,從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壺穴。題型01 巖石圈物質循環辣椒峰位于湘西南新寧縣良山風景區,因形似辣椒而聞名,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巖石是紅色礫巖與砂礫巖。圖1示意辣椒峰景觀,圖2示意地殼物質循環。完成下面小題。1.辣椒峰所屬巖石類型對應圖2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2.辣椒峰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是( )A.沉積作用-流水侵蝕-地殼抬升 B.流水侵蝕-沉積作用-地殼抬升C.沉積作用-地殼抬升-流水侵蝕 D.地殼抬升沉積作用-流水侵蝕【答案】1.C 2.C【解析】1.根據材料,辣椒峰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巖石是紅色礫巖與砂礫巖。可知辣椒峰所屬巖石類型為沉積巖,右圖中丙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說明丙為沉積巖,C正確;指向乙的箭頭只有一個,說明乙為巖漿巖,因為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則甲為巖漿,丁為變質巖,ABD錯誤。故選C。2.辣椒峰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是先形成沉積巖,然后經過地殼抬升作用,出露地表,最后受到流水侵蝕作用形成辣椒峰,地質過程為:沉積作用-地殼抬升-流水侵蝕,C正確,ABD錯誤,故選C。題型02 地貌形成過程描述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最近美國宇航局公布了一張衛星照片,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奇特的“鋸狀山脊”。據研究.該地區地質時期是一個淺海,大約距今3.5億年前,由于地殼運動形成“單斜”地質構造(所謂單斜是指巖層一致朝某一方向傾斜,在一側形成緩坡,而另一側由于巖層斷裂,坡度較陡)。材料二 下圖為“鋸狀山脊”圖和美國等高線地形圖。據材料說明“鋸狀山脊”的形成過程。【答案】地質歷史時期為淺海環境,接受沉積形成深厚的沉積巖;受板塊擠壓,地殼抬升,一側形成緩坡,另一側由于巖層斷裂形成坡度很大的單斜構造山脈;風力和流水沿著裂隙(節理)不斷侵蝕,最后形成鋸狀山脈。【詳解】結合材料可知:鋸狀山脊地質時期是一個淺海,接受沉積形成深厚的沉積巖;大約距今3.5億年前,由于受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擠壓,地殼抬升,一側形成緩坡,另一側由于巖層斷裂,形成坡度很大的單斜構造山脈;在外力作用的不斷侵蝕下,最后形成鋸狀山脈。考點二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知識點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影響對象 影響方式城市 ①平坦、開闊、地勢稍高的平原,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利于城市的進一步擴大發展,還可以減少建設成本;②水源充足,水運條件便利,在山區河谷兩岸較平坦的區域,也常形成一些城市交通線路 影響交通線路的走向,對鐵路影響最為明顯;影響工程量和造價人口分布 平原地區人口分布稠密,山地、高原人口分布稀疏;地表的崎嶇程度、坡度、坡向也會對人口分布產生影響農業生產 影響農業發展類型;影響農業的生產規模和機械化水平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直接干預:人類活動直接作用于地表形態,如修建梯田、圍湖造田等。2.間接影響:人類活動通過改變地貌發育條件加速或延緩地表形態形成的過程,如破壞植被會加快地表侵蝕速度等。考點 地形對聚落和交通的影響1.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1)河流的作用①河流可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②河流作為交通運輸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對外聯系和運輸。③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① 影響聚落規模河網稀疏,耕地連片,聚落規模較大河網密集,耕地破碎,聚落的規模相對較小② 影響聚落分布平原低地:一般沿河分布。山區河谷: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河流中下游:城市較密集。不同地區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和形態的影響地形 高原 山區 平原聚落分布 深切河谷兩岸的狹窄河漫灘平原 洪(沖)積扇、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三角洲平原聚落形態 多呈狹長的帶狀 條帶狀 團狀、帶狀聚落密度 小 較小 大成因 地勢低,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地勢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豐富,土壤肥沃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農業發達;河網密布,有便捷的內河運輸和海上運輸舉例 青藏高原地區的雅魯藏布江谷地 河西走廊上的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國的發祥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等聚落選擇的地點,不僅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還要避免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河流地貌 沖積平原 山區河谷自然災害 洪水 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聚落選址 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 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還要注意避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區聚落合理選址的判斷技巧(1)根據地形判斷。聚落應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區。(2)根據水源判斷。聚落應布局在水源豐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區。(3)根據交通判斷。聚落布局應有便利的交通,位于沿海、靠近河流、有公路或鐵路通過等。(4)根據災害判斷。聚落布局應避免災害的影響,應位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影響不到的地區。沖積平原地區不一定都是聚落分布密集區沖積平原不僅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而且河網密布,有便捷的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適宜聚落發展。但是,在熱帶地區,由于平原地區氣候悶熱潮濕,居住條件不利,因而人煙稀少,聚落也極少,如左圖的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地區。2.地形對交通運輸的影響(1)地形對線網密度的影響(2)對交通運輸線路空間分布和走向的影響如平原地區受地形影響小,交通線一般比較平直,而且受經濟因素影響大,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運輸線路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過各級居民點,同時盡量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等。而在山區,人們通常會把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而且線路往往迂回前進。(3)對交通運輸方式、線路結構的影響主要考慮技術要求、工程量、造價、工期等。如山區修交通線路常常要建橋隧,技術要求、工程量和造價等比較高,工期比較長,修建鐵路比較困難,而發展公路相對容易。所以,一般情況下山區的交通運輸線路以公路為主,然后才是鐵路。(2023·天津卷)下圖是福建省地形及兩種村落形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兩種村落形態存在差異,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C.水源 D.植被【答案】1.A【解析】1.由圖可知,北面的聚落分布在地勢起伏大的山區,聚落形態呈條帶狀,南面的聚落分布在沿海平原,呈團塊狀,兩種村落形態存在差異,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A正確;氣候、水源、植被不是兩種村落形態存在差異的原因,BCD錯誤。故選A。題型01 地形對聚落的影響堌堆是黃河下游地區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臺地遺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漢朝均有較多的堌堆,漢朝以后的數量極少。下圖示意黃河下游地區堌堆的空間分布。據此完成1~3題。1.考古發現堌堆主要分布在當時黃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區。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慮該地區( )A.便于農耕 B.水運便利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2.古代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該地區( )A.洪水頻發 B.戰爭頻繁C.鹽堿嚴重 D.干旱多發3.推測漢朝以后堌堆逐漸廢棄的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嚴重 B.黃河決口改道C.治黃措施改進 D.人口遷移流失【答案】1.A 2.A 3.C 【解析】1.古代先民定居于黃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區,主要是當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運便利,便于農耕,獲取相對充足的食物;水運便利、水源充足和地形平坦均只是考慮因素的單個方面。2.堌堆主要分布在當時黃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區,而黃河主要位于季風氣候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大,水患災害多,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黃河水患頻發,為了抵御洪水,故在堌堆上建造房屋,防止洪水侵襲。3.黃河下游為平原地形,起伏較小,水土流失不嚴重,不是堌堆逐漸廢棄的原因;黃河決口改道并沒有改變堌堆分布區洪水頻發的背景,因此不是堌堆逐漸廢棄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當地治黃措施改進(如加固大堤),洪水發生頻率大大下降,加上堌堆居住的不方便性,使得堌堆逐漸廢棄;漢朝以后,黃河流域的人口總體上是上升的,因此人口遷移流失不是導致堌堆廢棄的主要原因。題型02 河流沖淤變化如圖是昆明市宜良縣城通往靖安哨村的盤山公路。該公路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修建,路基寬5米,因考慮到沿線主要為鄰村土地,只好順山梁而修,蜿蜒曲折,短短6.8千米共有68道拐,無意中創造了這驚艷世界的公路奇觀。后來,不僅吸引了游客,還吸引了一些頂級車賽在此舉行。據此完成4~6題。4.推測當時該公路選建在山脊上是考慮( )A.山谷施工難度較大 B.少占耕地和節省資金C.山谷地質災害頻發 D.沿途居民點分布密集5.該公路能吸引賽車手的主要原因是( )A.平直開闊,能見度較好 B.坡陡險峻,風景較壯觀C.地質堅硬,不容易塌陷 D.彎多密集,極具挑戰性6.該公路的修建,最初是為了( )A.村民出行提供方便 B.通過旅游加快脫貧C.吸引高新技術產業 D.增加礦產資源外運【答案】4.B 5.D 6.A 【解析】4.與山脊部位相比,山谷地帶更平坦,有利于公路修建,A錯誤;公路沿線主要為鄰村土地,若沿山谷修建會占用鄰村耕地,需要付出大量補償金,從而加大修建成本,B正確。居民點一般分布在地勢相對平坦的河谷地帶,山脊少有分布,D錯誤。地質災害在山谷、山脊都有可能發生,不是考慮的重點,對村建公路來說少占耕地和節省資金是主要考慮的,C錯誤。5.根據“蜿蜒曲折,短短6.8千米共有68道拐”的材料信息,可見該公路順山梁修建,彎多密集,迎合了賽車手追求自我挑戰的心理需求。6.過去,靖安哨村到宜良縣城需要繞道而行,路程長達數十千米,交通十分不便。該公路的修建,最初就是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而不是為了增加礦產資源的外運和吸引高新技術產業,且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低,公路等級低。熱點應用01 浮石浮石由火山熔巖和海水接觸形成,質地軟,比重小,大小不一,在海水運動的作用下聚集,形成大片浮石區,像是漂浮在海上的竹筏,被稱為浮石筏。2021年1月15日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嘖發,在周邊海域漂浮著大量的紅色、褐色的浮石筏,長度從幾米到10多公里。下圖為中國高分一號B衛星拍攝湯加火山浮石遙感影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與浮石成因相似的巖石是( )A.玄武巖 B.花崗巖 C.石灰巖 D.大理巖2.湯加火山產生的浮石筏漂移方向是( )A.東北 B.東南 C.西北 D.西南3.大量浮石的存在,很可能產生的影響是( )A.促使海水升溫 B.魚類誤吞死亡C.影響海上通訊 D.成為海鷗棲息地【答案】1.A 2.D 3.B【解析】1.材料中指出:浮石由火山熔巖和海水接觸形成,按其形成應屬于噴出巖,玄武巖為噴出巖,A符合題意;花崗巖為侵入巖,石灰巖為沉積巖,大理巖為變質巖,故選A。2.據圖中經緯度可知:湯加位于太平洋的西南部,正處于南赤道暖流向東澳大利亞暖流的過渡海域,洋流流向西南方向,因此浮石筏在洋流的作用下向西南漂移,D正確。故選D。3.材料中指出:浮石大小不一,小的浮石可能被魚類誤吞,引發魚類中毒、消化不良等而死亡,B正確;浮石筏比熱容比海水小,白天可能升溫,夜間可能降溫,因此促使海水升溫不準確,A錯誤;會影響海上作業的船只,引發碰撞,但不會影響海上通訊,C錯誤;浮石筏數量多,但單個質量不大,浮力有限,不能成為海鷗的棲息地,D錯誤。故選B。知識點撥:浮石指火山噴發后巖漿冷卻后形成的一種礦物質(噴出巖),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質地軟,比重小能浮于水面,故稱浮石,又叫江沫石(因形得名)。用途:浮石不僅可以廣泛用于建筑、園林、紡織業、制衣廠、服裝及牛仔服裝洗水廠、洗漂廠、染整廠等行業,還是護膚、護足的佳品,可以有效的去除皮膚上殘留的角質層。國內許多浮石企業依托豐富的浮石資源研制開采加工浮石系列產品,其產品以天然原料“火山石”為主,百分之百純天然綠色產品,選料精細,價格優惠,保證質量、規格齊全、供貨及時可靠,享有良好聲譽,也有的企業從事浮石礦開采、建有破碎、浮石砌塊空心磚、磨腳石、輕質骨料等,從基本的產品延伸到建筑建材系列。分布:中國浮石資源十分豐富,火山分布區都有浮石礦產分布,以北方地區為多,質量較好,噴發年代較新,多產于沿海地區。水浮石,俗稱蜂窩石、江沫石、浮石,產于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天池附近。該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淺黃等色,多孔而質輕,能浮于水面。石上空隙九曲回環,似人狀物,形狀奇特,時有山峰峻峭、懸崖驚險之態。石體吸水性很強,易長苔蘚,可雕琢加工,也是適宜制作盆景的山石之一。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5講 巖石圈物質循環、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講義)(學生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第15講 巖石圈物質循環、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