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講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含河流地貌、河流沖淤)目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考點一 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4知識梳理 4知識點1 風化作用 4知識點2 侵蝕作用 6知識點3 搬運作用 10知識點4 堆積作用 10核心突破 13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 13題型01 風化作用 15題型02 侵蝕作用 16題型03 堆積作用 17考點二 河流地貌 19知識梳理 19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19核心突破 27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27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32題型01 河流地貌 35題型02 河流沖淤變化 36考點三 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 38知識梳理 38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38知識點2 風沙地貌 40知識點3 海岸地貌 42知識點4 冰川地貌 43核心突破 44考點 風沙活動分析 44題型01 喀斯特地貌 46題型02 風沙地貌 47題型03 冰川地貌 49題型04 海岸線變遷 49熱點應用 5101 侵蝕基準面 5102 凍土地貌 53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考點提取主要外力作用 2024全國甲卷,10題,3分,推測灰綠色泥沼土層上部(深度約230~260厘米)出現的波狀形變形成于,外力作用 2024廣東卷,11題,3分,參與該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外力作用河流地貌 2024廣東卷,12題,3分,該溶洞內的粉砂質黏土沉積物主要源自,河流堆積作用 2024安徽卷,19(1)題,4分,說明分汊口處堆積體的形成過程,河流堆積地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 2024福建卷,18題,20分,甲海岸泥沙沉積量卻比乙地少的原因、冬季甲海岸侵蝕情況的差別及理由、從泥沙顆粒粗細的角度談方案②的效果優于方案①的原因,海岸地貌 2024安徽卷,7-8題,6分,推測該剖面古風成沙層沉積物的搬運動力主要是、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總體上該地區,風力地貌 2024甘肅卷,13題,3分,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來自,冰川作用 2024甘肅卷,15題,3分,班克斯半島的形成過程是,海浪作用與海岸地貌命題趨勢:外力作用的考查頻率極高,尤其是河流地貌成因最常見、與人類關系密切,考查頻率也較高,其他外力作用涉及相對較少。在考查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時,有幾個突出的命題特點:一是與內力作用結合,分析不同地質時期的主導作用力的不同,如流水侵蝕與玄武巖臺地的演化,流水侵蝕、堆積與地殼間歇性抬升共同作用形成河流階地等;二是與外力作用的不同表現形式相結合,如流水侵蝕與堆積作用的相互轉換;三是體現區域地表形態發生、發展的動態演化過程。考點一 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知識點1 風化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以下等方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對地表進行破壞,并把風化、侵蝕的產物搬運并堆積起來。風化作用概念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類型風化作用分為三種類型,即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風化物:風化作用使巖石破碎,形成結構疏松的風化物,保留在原地成為風化殼。土壤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從地表風化殼厚度來看,溫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區風化殼厚度最大。1.物理風化概念:指巖石機械破碎,化學成分沒有顯著變化。主要受溫度變化影響,干旱半干旱地區物理風化顯著,晝夜溫差越大,物理風化作用越強。包括:a.礦物巖石的熱脹冷縮——溫差風化(熱力風化);b.巖石空隙中水的凍結與融化——冰劈作用;c.巖石卸載(釋重)——層裂;d.巖石空隙中鹽的結晶與潮解熱力風化。(1)溫差風化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白天太陽光暴曬,溫度升高表層體積膨脹,但內部很少受到熱力的影響;夜間,巖石表層逐漸冷縮,內部卻因受到白天傳導進來的熱力影響而膨脹。表里反復地、不均勻地膨脹與收縮,會使巖石產生裂隙,層層剝落,巖石就破碎了。花崗巖球狀風化:小巖塊的邊緣和隅角從多個方向受到溫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最先破壞,而且破壞深度較大,久之,其棱角逐漸消失,變成球形或橢球形。(2)冰劈作用冰劈作用:在溫度接近冰點的山區,容易產生凍融風化作用,山體巖石的細孔會因為吸收鄰近的液態水而不斷增大,當溫度降低時,水結冰,體積膨脹產生壓力,這樣的壓力引致巖石弱化,最后分裂,形成了大量的碎石。高寒的兩極及高海拔地區、干旱地區以物理風化為主。晝夜溫差越大,物理風化作用越強。(3)鹽風化概念:巖石表面的鹽分隨著降水滲入巖石孔隙(或裂隙)中,向巖石背風面運動,在干燥的背風面結晶、膨脹,導致巖石背風面崩裂,在巖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風化穴,這種風化作用多見于沿海和內陸干旱地區的近地面巖石中。2.化學風化概念:巖石在氧、二氧化碳、水及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分解,使其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新物質的過程。如含鐵礦物在水和空氣的作用,氧化成褐色的氧化鐵,在丹霞地貌中這種現象常見;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結合成碳酸,能溶蝕石灰巖。化學風化的方式可歸納為:a.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c.水解作用;d.碳酸鹽化作用;e.氧化作用。主要發育在潮濕、溫暖環境中,作用廣泛而強烈,是自然界主要風化作用之一。受溫度和水分變化影響都較大。3.生物風化概念:生物在生長、活動過程中對巖石的破壞過程。分為生物物理風化作用及生物化學風化作用。一方面引起巖石的機械破壞;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巖石分解破壞。低緯度的炎熱潮濕氣候區,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溫度高,空氣潮濕,其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顯著。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通常情況下,溫度每增加 10 ℃,化學反應速率平均增加1~2 倍。從地表風化殼厚度來看,溫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區風化殼厚度最大。4.風化作用的影響a.使巖石變成松散的碎屑風化物,保留在原地成為風化殼;b.為侵蝕作用準備了條件;c.風化產物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知識點2 侵蝕作用概念:風化作用產生的松散物質殘留在地表,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也對地表進行破壞,這一過程稱為侵蝕作用。影響因素:運動狀態下的流水、冰川和風力類型:流水侵蝕、風力侵蝕、海浪侵蝕和冰川侵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侵蝕物離開原地,并形成侵蝕地貌。分布: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侵蝕為主;干旱半干旱地區:風力侵蝕為主;冰川侵蝕常見于中高緯和高山地區。1.流水侵蝕作用表現:濕潤、半濕潤地區的水的流動破壞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并將侵蝕掉的物質帶離原地。作用結果:水蝕地貌,如溝谷(“V”型谷/峽谷)、瀑布等;形成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分布地區:濕潤、半濕潤地區案例:丹霞地貌 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丹霞地貌”指的是以紅色砂礫巖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沖蝕作用為主形成的地貌景觀。有“流水丹霞”之說。以中國廣東丹霞山為代表,是紅層地貌的一種類型頂平、身陡、麓緩、明顯的水平層理構造是丹霞地貌的顯著特征。形成過程:流水沉積→地殼抬升→流水侵蝕2.風力侵蝕作用表現:干旱、半干旱地區風力破壞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并將侵蝕掉的物質帶離原地。風蝕蘑菇的形成原因:a.接近地表部分的氣流中含沙量較多,磨蝕強烈;b.巖性的差異,下部巖性較軟,上部巖性較硬分類:風蝕作用包括風的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作用結果:風蝕地貌,如:風蝕蘑菇、風蝕城堡、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等;雅丹地貌。分布地區:干旱、半干旱地區案例:雅丹地貌雅丹地貌現泛指干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以新疆羅布泊雅丹附近最為典型,故名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它不是發育在基巖上,而是發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狀堆積物中,以新疆羅布泊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最為典型。“雅丹”原是維吾爾語 ,意為“陡峭的小丘”,后來用它來泛指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的地貌組合。形成條件:地殼下沉→流水沉積→地殼抬升→風力或流水侵蝕雅丹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泊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或流水的侵蝕。雅丹與丹霞地貌對比地貌類型 主要成因 典型景觀 顏色 地層特征 分布雅丹地貌 主要為強風吹蝕和磨蝕 壟崗狀、流線形、覆舟形、斷桓狀 無特定顏色,取決于原始沉積物的顏色 以第四紀半固結沉積物為主 多分布于古代河床、湖底抬升后形成的荒漠區丹霞地貌 地表流水的沖蝕、磨蝕、垂直地表發育的構造節理是主要成因之一 絕壁斷崖和柱狀、宮殿狀、巷谷式 主要為紅色巖層 白堊紀至第三紀固結巖石為主 多形成于現代河水或雨水流經的坡地3.冰川侵蝕作用表現:高緯度或高山地區,冰川運動不斷侵蝕底部巖石和側面巖壁。冰川分類:按冰川的形態和規模,主要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岳冰川。山岳冰川是發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大陸冰川面積大,冰層厚,主要分布在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上。作用結果:冰蝕地貌,如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冰蝕湖(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峽灣。分布地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一種重要外力,在高山和高緯地區,這種作用尤為顯著。冰川體有巨大的壓力對冰床和谷壁有很強的侵蝕作用,包括冰川刨蝕、冰楔、磨蝕和挖蝕作用。山地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一般處于緩慢移動的狀態。它在移動中能夠拔起大塊巖石,加速巖石裂解,并挾帶這些物質一起運動。當冰川消融時,挾帶的物質就會堆積下來,冰川不斷地侵蝕、搬運、堆積,形成冰川堆積地貌。與流水、風等形成的侵蝕地貌相比,山地冰川形成的侵蝕地貌具有陡峭、險峻的特點,長形成刀刃狀山脊、多面錐體山峰、U形谷等。峽灣特點:深入陸地,岸壁陡峭, 水深較大,風平浪靜峽灣是由于冰川把地面刨蝕成巨大的谷地而形成的,當谷底低于海平面時,海水侵入后就形成了沿海地帶幽深的峽灣。 (形成過程:冰川侵蝕形成U形谷→氣候變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4.海浪侵蝕作用表現:在巖石海岸,波浪不斷擊打、侵蝕巖壁,使海岸后退。作用結果:海蝕地貌,如海蝕柱、海蝕崖、海蝕平臺等。分布地區:基巖海岸的濱海地區侵蝕作用小結:作用因素 典型區域 作用結果 示例圖流水 濕潤、半濕潤區的坡度較大的地區 水蝕地貌,如溝谷、瀑布、峽谷(V形谷)等;喀斯特地貌,如天坑、溶洞、地下暗河、石林等;丹霞地貌;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表風 干旱、半干旱地區 風蝕地貌,如風蝕蘑菇、風蝕城堡、戈壁、風蝕柱、風蝕洼地等;雅丹地貌冰川 高緯或高山地區 冰蝕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冰蝕湖,如北美五大湖、芬蘭加拿大的湖泊;峽灣,如挪威峽灣海浪 海岸地區 海蝕地貌,如海蝕柱、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等知識點3 搬運作用定義:風化、侵蝕的產物;被風、流水、冰川、海浪等轉移離開原來位置的作用,叫做搬運作用。作用結果:使風化和侵蝕產物離開原地,為堆積作用輸送物質。搬運作用是過程,并不會產生地貌類型。搬運能力與風、流水和冰川的運動速度直接相關。分布地區: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和海濱地區,風力的搬運作用占優勢;在濕潤半濕潤地區,則是流水的搬運作用表現明顯。流水推動物體的力量和水的流速成正比。類型 形式 發生區域風力搬運 作用 懸浮形式,以塵粒和粉沙粒為主;滾動及跳動形式,以砂礫為主 干旱、半干旱地區和海濱地區河流搬運 作用 懸浮形式;跳動、滾動和滑動形式 濕潤、半濕潤地區冰川搬運 作用 在冰床上被推移;夾持在冰川內或疊置冰面上隨冰川的運動一起被搬運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和高緯度地區知識點4 堆積作用定義:被搬運的巖石碎屑物質,在搬運的過程中,因外力作用減弱或遇到障礙物,便堆積下來的作用。類型:流水堆積、風力堆積、冰川堆積、海浪堆積影響因素:外力強度變化、夾帶物的豐富程度作用結果:形成各種堆積地貌。分選性定義:指碎屑顆粒大小的均勻程度。大小均勻,磨圓度好,分選性好,大小混雜,棱角分明,分選性差。流水堆積及風力堆積時對顆粒物具有分選性,即顆粒物大小在堆積時有序沉積,一般粒徑大的先堆積,粒徑小的后堆積;一般搬運距離越遠,分選性越好。顆粒物的大小取決于流水和風的攜帶能力,風力越大、流水速度越快攜帶能力越強,沉積物顆粒物越大,反之越小。而冰川堆積則沒有分選性,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分,混亂堆積。重力作用下的堆積物分選性差,不同粒徑的顆?;祀s在一起。陡坡的重力崩塌,重顆粒會滾得更遠,比較輕的細顆粒會留在坡面上部,形成倒石堆。(1)流水堆積定義:地勢變緩或河道彎曲,流水的速度減緩,攜帶的物質堆積。分布地區: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地貌形態:形成沖積扇(出山口)、河漫灘(中下游)、三角洲(河口)。類型 流域中的位置 形成 地貌特點洪積—沖積平原 發育于山前 山區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放慢,泥沙堆積形成洪積扇或沖積扇。多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河漫灘平原 發育于河流中下游 河流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面積逐步擴大,枯水季節出露水面形成河漫灘,洪水季節被淹沒,繼續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勢平坦、寬廣三角洲 形成于河 流入海口 當挾帶大量泥沙的河流注入海洋時,如果入海處水下坡度平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所挾帶的泥沙便會沉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如果海潮侵蝕弱,也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多呈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呈放射狀分布(2)風力堆積定義:風中攜帶的沙粒,在風速降低時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就是風積地貌。分布地區:干旱內陸及其鄰近地區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地貌形態: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黃土堆積地貌(3)冰川堆積定義:冰川攜帶大量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冰川融化,大量物質在原地堆積。分布地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冰川堆積不具有分選性:大小不一、雜亂無章、磨圓性差地貌形態: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如冰磧平原、冰磧湖、終磧堤、冰磧丘陵、鼓丘等。(4)海浪堆積定義:波浪遇到傾斜海岸,速度減緩。分布地區:濱海地帶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地貌形態:形成沙灘、沙壩、貝殼堤等海岸地貌。堆積作用小結:作用因素 典型區域 作用結果 示例圖流水 濕潤、半濕潤區的地勢變緩或河道彎曲地區 流水堆積地貌,如沖積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沖積平原(中下游)、河漫灘等風 干旱、半干旱區 風積地貌,如沙丘、沙壟;黃土高原的形成冰川 高緯、高山地區及冰川滑過地區 冰磧地貌、冰磧湖(如日內瓦湖)、終磧堤、鼓丘等,如波德平原、東歐平原的形成 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海浪 海岸地區 海積地貌,如沙灘、貝殼堤、沙嘴等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大尺度區域的主導外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高山地區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磧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區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②小尺度區域地貌形態的外力作用流水作用:主要表現為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因此,上游多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三角洲、沖積島等(如下圖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蝕——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積——冰磧丘陵、冰磧湖等。風力作用:在風的源地(或風力強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堆積地貌等。掌握外力作用的三大影響因素影響因素 分析氣候 因素 氣溫 干旱、半干旱地區: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搬運、堆積作用降水 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地表徑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地質 地貌 因素 基巖 石灰巖地區:巖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現為流水侵蝕、溶蝕作用地形 地勢 地勢較高的地區:往往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地勢較低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地勢差異較大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高低的影響。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往往以侵蝕、搬運作用為主;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生物風化作用顯著【易錯提醒】1. 注意風化與侵蝕兩種作用的差異風化是指巖石多在無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學、生物作用而發生的破壞,與風無關。侵蝕則是在“外動力”作用下發生的破壞。風化的結果是巖石變碎、變小。侵蝕的結果是物質被移走,留下千瘡百孔、溝壑縱橫的面貌。2. 地勢高低與外力作用方式關系一般,地勢高主要以侵蝕作用為主,地勢低主要以堆積作用為主(2023·全國乙卷)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 假設不受內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該山脈( )A. 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東移 B. 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C. 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西移 D. 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2. 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定,是由于隨山體升高( )A. 板塊運動逐漸加強 B. 板塊運動逐漸減弱C. 外力作用逐漸加強 D. 外力作用逐漸減弱【解析】1.2.【答案】1. A 2. C題型01 風化作用風化穴是巖石表面因各種風化作用或風蝕作用形成的負地形。新疆東帕米爾高原蓋孜河流域中游某村(海拔2600m)附近冰磧平臺上散布著大塊的花崗巖漂礫,該村所在的河谷兩側有高山夾持。圖示意該村花崗巖漂礫邊墻型風化穴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導致花崗巖表面破裂、松散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風化作用 B.風蝕作用 C.溶蝕作用 D.冰蝕作用2.蓋孜河附近花崗巖漂礫的邊墻型風化穴多面向河流的下游或河谷,主要原因是( )①水汽較多②受山風影響③氣溫較高④受谷風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邊墻型風化穴后期形成深凹的圓滑內壁,需要具備的條件是( )A.基巖巖性松軟 B.冰川侵蝕加強 C.地質災害頻繁 D.風沙活動持續【答案】1.A 2.B 3.D【解析】1.花崗巖經過風化侵蝕之后形成大量的碎屑物質,在外力作用的搬運下,分布在不同的點位,形成花崗巖漂礫。風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導致花崗巖表面破裂、松散的主要原因是風化作用強,A正確;風蝕作用、冰蝕作用對花崗巖具有侵蝕作用,并伴隨搬運作用,不會使花崗巖表面變得松散,BCD錯誤,故選A。2.河流下游或河谷地區水汽較多,對花崗巖的風化作用較強,①正確;風由谷地或者河床吹向山坡,主要是谷風對花崗巖進行風化侵蝕作用,②錯誤,④正確;氣溫較高不是導致邊墻型風化穴多面向河流的下游或河谷的主要原因,③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3.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由乙到丙邊墻型風化穴,由“蜂窩”演化為內壁,主要是風沙活動持續,對花崗巖巖體不斷侵蝕,導致“蜂窩”規模不斷擴大、聯通,演化為內壁,D正確;基巖巖性松軟導致“蜂窩”演化為內壁速度加快,但不是需要具備的條件,A錯誤;邊墻型風化穴由風化作用或風蝕作用形成,B錯誤;地質災害不是導致“蜂窩”演化為內壁必備條件,C錯誤,所以選D。題型02 侵蝕作用四川盆地紫色土廣布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下圖示意川中丘陵區某流域局部沿A-A′線的地形剖面圖。該剖面上分布著四個平坦面T1、T2、T3、T4,其中T4上覆蓋花崗巖、石英砂巖等巖類組成的河流堆積物,其余三個平坦面上均為紫紅色礫石組成的河流堆積物。完成下面小題。4.導致該剖面的地形起伏不平的是( )A.構造運動 B.風化作用 C.河流侵蝕 D.冰川作用5.T4沒有紫紅色礫石層分布是由于( )A.植被生長將其覆蓋 B.河流侵蝕搬運較強C.冰川侵蝕能力較強 D.原有礫石層被風化【答案】4.C 5.B【解析】4.圖中巖層產狀水平,因此排除構造運動,A錯誤;風化作用很難使兩套水平的巖層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難以在相近的距離上產生較大的差別,B錯誤;由古河谷平原面可知,該地區原為平坦的河谷平原,隨著地殼階段性整體抬升,河流下切侵蝕,形成起伏不平的地貌,C正確;由于該地區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緯度和海拔都較低,不可能發育有冰川,且缺少相應的角峰、刃脊等冰川侵蝕特有的地貌,D錯誤。故選C。5.圖中河流發育的四個平坦面是在地殼階段性抬升過程中,在地殼相對穩定的時期由河流側蝕所形成。紫紅色礫石層屬于四川盆地特有的巖類(四川盆地紫色土的母質)。圖中①、②巖層均含有紫紅色巖類。T4平坦面相對于其余三個平坦面來說,處于上游,河流侵蝕搬運能力較強,本地的紫紅色巖層被侵蝕后,物質即被搬運到下游堆積,該平坦面主要接受來自T4以上的上游山地的物質,沒有本地的紫紅色礫石層分布,B正確;植被生長覆蓋不會導致巖層消失,A不符合題意;由上題可知該地區不存在冰川作用,C錯誤;堆積的物質風化后應留在原地,其物質組成不會發生本質改變,因此風化也不是其原因,D錯誤。故選B。題型03 堆積作用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圖左和圖右為兩種常見的雅丹地貌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圖左為平頂山狀雅丹,塑造其平坦頂部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風力侵蝕 B.風力沉積 C.流水侵蝕 D.流水沉積7.圖右為鯨狀雅丹,多出現在常年多大風的地區,其陡坡為( )A.迎風坡,侵蝕而成 B.背風坡,侵蝕而成C.迎風坡,堆積而成 D.背風坡,堆積而成【答案】6.D 7.A【解析】6.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雅丹地貌是由河湖相土沉積物形成的地面,經外力作用形成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的地貌組合,因此,平頂山狀的雅丹其平坦的頂部的外力作用主要在于河湖時期,通過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D正確,排除ABC。故選D。7.根據圖中信息可知,鯨狀雅丹多出現在常年多大風的地區,因此,其地貌形成主要是受風力作用形成,同時,雅丹地貌屬于風蝕地貌,因此,受風力侵蝕作用為主,其地貌坡度較陡為迎風坡,背風坡受風力侵蝕作用較小,坡度較緩,A正確,排除BCD。故選A。考點二 河流地貌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1.不同河段的侵蝕地貌差異不同的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蝕方式不盡相同,地貌各異。流水對地面的侵蝕有3種方式:溯源侵蝕、下蝕、側蝕。這3種侵蝕都是沙、礫石和滾石在流水中沿河底搬運時產生的磨蝕。方式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含義 向河流源頭侵蝕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蝕 向兩側河岸侵蝕影響 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展(1)溯源侵蝕與地貌溯源侵蝕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蝕”(“挖墻腳”),而下蝕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為山區,落差較大,河流速度快,堆積較少,因此在河流上游下蝕嚴重,伴隨著產生了溯源侵蝕。溯源侵蝕地貌:河流襲奪、瀑布①河流襲奪河流襲奪概念:指分水嶺一側的低位河奪取了另一側高位河上游段的現象。處于分水嶺兩側的河流,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搶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這種河系演變的現象,又稱“河流搶水”。上圖中由于“低位河”具有強烈的溯源侵蝕能力,經過地質年代的不斷侵蝕,不斷地切割分水嶺,最終將分水嶺切穿(形成峽谷),將另一側河流的上游河段奪了過來,進而完成河流襲奪過程。河流襲奪的原因:①分水嶺遷移:當分水嶺兩側坡度和長度不一致時,兩側河流的溯源侵蝕的速度也不一樣,在溯源侵蝕較快的一側,河源向分水嶺伸展也快。當切過分水嶺時,侵蝕較快的河流將另一側河流的上源奪過來,完成了河流襲奪過程。②新構造運動:有時在某一流域范圍內發生局部新構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來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襲奪現象。由于分水嶺被破壞或遷移造成的河流襲奪,稱為主動河流襲奪;由新構造運動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襲奪,稱為被動河流襲奪。②瀑布瀑布是指河水在流經斷層、凹陷等地區時垂直地從高空跌落的現象。也叫跌水。在河流存在時發生,造成跌水的懸崖在水流的強力沖擊下將不斷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終導致瀑布消失。瀑布是一種暫時性的特征,它最終會消失。瀑布形成的兩大要因:①溯源侵蝕:河流的侵蝕由下游向上游發展;②差異侵蝕:河流因巖性硬度、節理分布等差異而不均勻地侵蝕,并在河床上產生裂點(河床坡度急劇變陡的地方),當河水經過陡坡或懸崖時就形成了瀑布。案例:據1842-1927年觀測記錄,尼亞加拉大瀑布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漸減小。為了挽救尼亞加拉瀑布,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美、加兩國政府耗費巨資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2)下切侵蝕與地貌流水的下切侵蝕:指流水及其挾帶的砂礫在重力作用下,對谷底或河床的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垂直地面的侵蝕,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展。下切侵蝕多發生在構造抬升的山區,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河流階地等“V”形谷:即峽谷,是狹而深的河谷,多發育于地勢起伏大的山區,由河流強烈下切侵蝕形成。河流階地:河流下切侵蝕,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一般情況,河流階地的形成是地殼運動、河流侵蝕和沉積共同作用的結果。地殼抬升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蝕加強,導致階地面到達洪水位以上,流水沉積制造出階地面上的堆積物。地殼間歇性地抬升,河流繼續侵蝕堆積過程,就出現多級階地。洪水位上最新露出水面的為一級階地,從下往上遞增。一般來說階地位置越高,形成時間越早。離河流越遠(位置越高),階地形成越早(越老);階地有幾級,地殼抬升就有幾次(注意河漫灘不能算做階地);階地的沉積顆粒大小反映當時流速。河流階地形成:地殼間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侵蝕地殼抬升時,河流以下切侵蝕為主;地殼穩定時,河流以側蝕和堆積作用為主。形成階地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有較寬闊的谷底 ;②河流下切侵蝕是構造運動、氣候變化和侵蝕基準面下降等原因造成的。河流階地影響因素因素 影響 具體分析構造升 降運動 構造運動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變化,影響河流系統中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 當地殼相對穩定或下降時,河流以側蝕為主,此時塑造出河漫灘;后地殼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轉而下切,原來的河漫灘成了河谷兩側的階地。如果地殼多次間歇性上升,則可以形成多級階地氣候 變化 氣候變化影響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從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質變化,在河谷中形成階地 氣候變干時,河流含沙量相對增大,河流水量減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蝕加強,帶到河流中的泥沙量也增多,此時河床堆積增高氣候濕潤期,河流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對減小,導致河流下蝕,形成了階地河流階地的類型①侵蝕階地。由基巖構成,階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沖積物。較少河流沖積物覆蓋,一般發育在構造抬升的山區河谷。這里水流流速較大,侵蝕作用較強。②堆積階地。由沖積物組成又稱沉積階地,在河流中下游最為常見。 形成過程:先是河流側向侵蝕展寬谷底,同時發生大量堆積,形成寬闊的河漫灘;然后河流強烈下蝕,當河流下切深度不超過沖積層的厚度時,形成堆積階地。 根據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階地的切割疊置關系不同又可分為:A.上疊階地:是階地形成時河流下切深度較前期階地下切深度小,河谷底部仍保留有一定厚度的早期沖積物,因此每一較新階地的組成物質就疊置于較老階地的組成物質之上,是新階地疊于老階地之上;B.內疊階地:是在階地形成時的下切侵蝕深度正好達到發育前階地的谷地,由內向外疊生而成,新階地疊于老階地之內。③基座階地。由兩種物質組成,上部是河流沖積物,下部是基巖的階地。它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深度超過原沖積層的厚度,切至基巖內部而成。主要分布于新構造運動上升顯著的山區。階地形成時,河流下切超過了老河谷谷底而達到并出露基巖。④埋藏階地。早期形成的階地被后期河流沖積物覆蓋而埋入地下,這種階地不顯露于地面,多出現在下游段,埋藏階地可以分兩種:早期地殼上升,或侵蝕基準面下降,而后地殼下降或者侵蝕基準面上升發生堆積,把早期形成的階地全部埋沒形成埋藏階地; 地殼長期下降,不同時期的沖積物一層疊加在一層之上,形成一種假埋藏階地。河流階地與人類活動階地是農業發展、聚落選址、建筑布局、沉積礦床及研究地質活動等的理想或重要場所。①階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無論生活用水還是生產用水,水量都有保障。②階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發展農業。③階地地勢平坦,建筑施工難度低。④階地往往與河流沉積作用有關,河流從上游攜帶的泥沙,含有多種重金屬砂礦,如金、錫在階地沉積富集形成礦床。(3)側蝕與地貌側向侵蝕:河水沖刷河道兩側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遷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寬的作用。側蝕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較小,水流減慢,但水量較大,在流水慣性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對河流兩岸侵蝕作用較大。使河道曲率加大,河谷加寬。地貌特點:河道彎曲,出現“曲流”河流側蝕與“U”形谷:河流中下游,河流落差減小,河流向下的侵蝕作用減弱,向河谷兩岸侵蝕作用加強,河道變得彎曲,河谷拓寬,形成“U”型谷河流側蝕與曲流:在平原地區,河流落差減小,流速較慢,以側蝕為主。河流側向發展導致凹岸侵蝕后退、凸岸堆積前伸,河曲不斷向下游移動,形成曲流。發生在地勢平緩、河床由松散堆積物構成的平原上;流速緩慢,下蝕減弱,側蝕增強,凹岸侵蝕,凸岸堆積;草場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較強(兩岸巖性松軟適中)彎曲河道的水流特點:①水流對凹岸侵蝕強,使河流更彎曲;②延長了河流的長度,河流容水量增加; ③水流受阻,流速變小,泥沙易淤積,水流不暢,易發生洪澇。河流凹岸侵蝕與凸岸堆積河流流經彎道時,水流做曲線運動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表層水流趨向于凹岸,沖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壓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流,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凹岸發生侵蝕,凸岸發生堆積。如下圖所示:應用:①河流凸岸處泥沙堆積,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為農業用地和聚落點、淘金地。②凹岸處河道較深且少泥沙淤積,可以筑港、建碼頭。牛軛湖:平原地區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較少,可以側向自由發展。當河床彎曲愈來愈大時,河流的上下河段愈來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現狹窄的曲流頸。洪水期,曲流頸可能被沖開,河流不經過曲流而直接進入下一河段,這種現象稱為裁彎取直。裁彎取直后,彎曲河道被廢棄,形如牛軛,稱為牛軛湖。牛軛湖形成條件:①河流擺動形成彎曲;②河水侵蝕凹岸,河曲不斷發展;③河流自動裁彎取直,河水從取直部位流走;④被廢棄的彎道成了牛軛湖。曲峽又稱“立體蛇曲”“嵌入式蛇曲”曲峽形成過程:①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勢平坦,流速緩慢,側蝕作用強,形成曲流;②后來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時保留了原來的曲流形態影響流水侵蝕作用強弱的影響因素①徑流量的大??;②水流速度;③地面組成物質的抗侵蝕能力;④植被覆蓋度;⑤人類活動。不同季節侵蝕作用的差異a.在河流的豐水期,河流徑流量大,流速快,下蝕作用強,河床變深;b.在河流的枯水期,河流徑流量小,下蝕作用減弱,河床變淺。2.河谷的演變初期:以溯源侵蝕和下蝕為主,河谷深且窄,橫剖面呈“V”形。分布在河流上游。中期:下蝕減弱,側蝕增強,河谷拓寬(“U”形谷)并出現彎曲,形成河灣。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一般位于中游。成熟期:落差很小,側蝕為主,河谷寬廣,橫剖面呈槽形。下蝕停止,轉為沉積,一般位于下游。(1)河谷的演變(時間)小結:溝谷成為河谷,在于是否有穩定的水源,即溝谷一旦獲得穩定的水源補給就變成了河谷。(2)河谷分段(空間尺度)從上游下游,落差減小,流速減小,下蝕減弱,河谷變淺;水量增加,側蝕增強,河谷拓寬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1.洪積—沖積平原沖積平原三大類型:山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河流堆積地貌必要條件①堆積物:風化或流水侵蝕→搬運→堆積物(存在顆粒大小差異)。②流速減緩:地勢平緩、河道彎曲、海水/湖水/河水頂托作用→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下降。③沉積環境:可供沉積的空間、地殼抬升(下降)、地形條件、水域環境(海浪、洋流)→沉積環境(沉積空間)。洪積—沖積平原的形成過程:①河流上游山區,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攜帶大量礫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節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降低;③河流攜帶的礫石、泥沙在山麓地帶堆積下來形成扇狀堆積地貌,即洪(沖)積扇;④洪(沖)積扇擴大并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機制 地貌特點山前沖積平原 山前(出山口) 季節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 搬運能力下降→沖積扇→連接形成山前沖積平原 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從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堆積物質顆粒由粗到細沖積扇的結構:隨著坡度變緩,流水搬運能力減弱,較重的礫石會先沉積下來,而顆粒小而輕的沙土則會被帶到較遠的地方,因此從水平方向看,扇頂部分沉積物質比較粗,向著扇體邊緣逐漸變細,及至扇底緣可出現黏土。①沖積扇頂部粗礫石沉積;②沖積扇過渡區的砂礫沉積;③沖積扇邊緣細砂粘土沉積。一般沙石都是堆積在沖積扇的扇頂,越向外邊緣沙礫越細。從扇頂到扇緣,坡度逐漸變小。沖積扇大小主要與沉積物供給量(或泥沙含量)、氣候因素(或洪水大?。⑽镔|來源區與堆積區的地形條件有關。思考:干旱地區的聚落,更適宜布局在沖積扇的哪個部位呢?答案:扇緣地區從土壤條件來說,扇緣沉積物顆粒較細,土壤發育條件較好;從扇頂至扇緣,沉積顆粒物逐漸變小,顆粒之間的孔隙逐漸變小,透水性變差,保(蓄)水性越好。從水分條件來說,該區地下水埋藏淺,可能出露地表,水分條件較好;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沖積扇向下流動,同時會有大量滲入地下,由于扇頂顆粒物較大,孔隙度高,地表水容易下滲,轉化為地下水。扇頂的地下水埋藏較深,當地下水流到扇緣時,在地勢較低處,埋藏較淺,容易自然出露。(地表水轉成地下水,再出露成泉)由此可知,扇緣地區水土俱佳,往往成為早期農業生產的選址地。我國西北地區的聚落,就多分布于山麓沖積扇的扇緣。案例:太行山出來的沖積扇在山麓地帶由北向南連成一體,構成了華北平原西部的洪積平原;河西走廊是由從祁連山發育的河流沖積形成的一系列沖積扇形成。寧夏平原是由從賀蘭山發育的河流沖積形成的一系列沖積扇連成片形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沖積扇發育程度高沖積扇與洪積扇的區別性質不同:a.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b.洪積扇指暫時性或季節性河流出山口后變為多河床辮流形成的一種扇狀堆積地形。形成不同:a.沖積扇: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b.洪積扇:主要發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區,往往是由多次洪積過程形成。特點不同:a.沖積扇:范圍較大,有時可達數萬平方千米。b.洪積扇:洪積扇尖頂,也就是河流流出山麓的谷口,和山外寬廣的扇形外緣,組成成分是不一樣的。(2)河漫灘平原河漫灘平原得的形成過程:①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②堆積體季節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灘;③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機制 地貌特點河漫灘平原 河流中下游 岸侵蝕,凸岸堆積→水下堆積體→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勢平坦、寬廣,呈帶狀分布(3)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過程:①河流中上游泥沙來源豐富;②河流入海(湖)口處地形坡度變緩,加上海(湖)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③泥沙堆積,形成三角洲;④隨著沉積物質增加,堆積體向海洋一側擴展,發展成為面積廣大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以河道分汊處為頂點向海洋形成扇形或者三角形,地勢逐漸降低,沉積物顆粒由粗變細,河流稠密,多沙洲,沙島。形成條件:①沙離:地勢陡峭/水流湍急/降水強度大/植被稀疏/土質疏松—— 流水侵蝕作用強——河流含沙量大②沙集:河流支流多/流域廣/流程長/流量大——攜帶泥沙匯集③沙沉:入??诘貏莸推?海水頂托)——水流減緩——泥沙沉積特殊情況:洋流:受沿岸洋流攜帶作用強,泥沙堆積少,三角洲擴張慢。地殼升降:地殼抬升區域,泥沙出露多,三角洲擴張快;地殼沉降區域,三角洲擴張慢。三角洲類型:匯入湖泊、河流而形成的三角洲又叫內陸河流三角洲。而有一些河流直接在陸地上沖積出三角洲,而又未匯入其他水系,這樣的三角洲叫內陸三角洲。三角洲面積增大或減?。耗嗌硜碓醋兓F矫孀兓?海退時,海平面下降,陸地面積增大,導致三角洲面積增大;海進時,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小,三角洲面積減小)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沖積島形成原因: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機制 地貌特點三角洲平原 河口地區 入??谔幩缕露绕骄?,河水流速減慢且海水頂托作用強→泥沙堆積→三角洲相連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密布,河道由分叉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類型 位置 形成過程洪積-沖積平原 一般位于河流上游,發育于山前 多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而成河漫灘平原 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 河道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诘暮I地區 入??谔幩缕露绕骄?,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所攜帶的泥沙堆積在河口前方(4)河流侵蝕岸與堆積岸的判斷方法①河道平直段,根據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來判斷。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為侵蝕岸,坡度陡;左岸為堆積岸,坡度緩。南半球相反。②河道彎曲的河段,根據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來判斷。河流流經彎道時,水流做曲線運動產生慣性,在慣性的影響下,表層水流趨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壓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流,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凹岸發生侵蝕,凸岸發生堆積。③根據聚落點和港口區位來判斷。河流堆積岸處泥沙沉積,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可以作為農業用地和聚落點;侵蝕岸處河道較深,且泥沙淤積少,可以筑港。據此可以判斷河流侵蝕岸和堆積岸。1.(2024·安徽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美洲的卡西基亞雷河(以下簡稱“卡河”)是奧里諾科河(以下簡稱“奧河”)上游的一條汊河,經內格羅河流入亞馬孫河(如圖)。奧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積有大量沉積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較而言,奧河河道寬而淺,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縱剖面坡度明顯大于奧河。目前該分汊口上游約四分之一的來水流入到卡河,專家預測卡河未來將成為主要河道。(1)說明分汊口處堆積體的形成過程。【答案】(1)分汊口處奧河上游來水水量大,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的泥沙,在分汊口處受分水嶺地形影響,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沉積,形成堆積體。【解析】堆積體的形成需要有泥沙來源以及泥沙能夠沉積。由圖文材料可推測,分汊口處奧河上游來水水量大,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的泥沙,為堆積體形成提供泥沙來源;在分汊口處受分水嶺地形影響,水流受阻,速度減慢,其搬運的泥沙大量沉積,形成堆積體。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沖”,即侵蝕搬運,“淤”,即淤積沉積沖淤平衡簡單來說,就是上游帶來多少泥沙,離開本河段時都能帶走。即指在一定時間內,上游來沙量= 本河段水流挾沙力= 下泄的沙量所以由等式可知,沖淤平衡取決于兩個變量:上游來沙量與河段的水流攜沙力,當這兩個變量基本相等時,即沖淤平衡然而,現實情況中,河流的水文條件是不斷變化的,短時間尺度下,平衡只是相對的、暫時的,沖淤不平衡才是常態。沖淤平衡取決于兩個變量,一是上游來沙量,二是河段的水流攜沙力(河段泄沙量),沖淤平衡需求這兩個變量基本相等。淤積原理:上游來沙量>本河段水流攜沙能力,產生淤積,河床抬高沖刷原理:上游來沙量<本河段水流攜沙能力,產生沖刷,河床下降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蝕與堆積往往是“你強我弱”,交替進行;流量大時(汛期),以侵蝕為主;流量小時(枯水期),以淤積為主沖淤影響①河床演變河道輸沙不平衡是河床演變的根本原因。沖淤作用導致流程方向上河床高程的變化,稱縱向變形,影響河床的深淺;與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的變形則稱橫向變形,影響河床的寬度變化及河流在平面上的擺動。溯源侵蝕使河床變長,下蝕使河床變深側蝕使河床變寬;堆積使河床變淺、變窄。②河口河床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響,兩個的強弱“此消彼長”;汛期,上游下泄的徑流沖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頂托)帶來的泥沙淤積為主;同時也引起了海岸線進退變化。③河口海底汛期,流水作用強時,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積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蝕為主。河口處侵蝕淤積狀況:河口處:①河流流量越大,侵蝕能力越強,河道受沖刷;②河流流量越小,搬運能力越弱,泥沙在河口淤積。入海處:①河流流量越大,挾沙能力越強,河流堆積越強,沙洲沙壩增大,向海洋推進;②河流流量越小,海洋侵蝕能力越強,沙洲沙壩受侵蝕,海岸線回退或海水倒灌,海流攜帶海洋泥沙堆積。沖淤變化的影響因素緊緊抓住來沙量和水流攜沙力這兩個關鍵變量①徑流量:一般來說,徑流量越大,沖刷侵蝕能力就越強。②流速:流速越快,搬運能力越強,河流以沖刷侵蝕作用為主;反之,如流速越慢,則以淤積為主。一般來說強降水過后,當河流流速降低時泥沙會快速沉積,導致河床增高。③含沙量:河流含沙量大,對河床的侵蝕能力弱。④水位變化:河流汛期水位高、水量大,以侵蝕作用為主;枯水期水位低、水量小,以淤積為主⑤工程建設:水利工程的建設(如修建水庫、大壩等),起著攔沙蓄水、調節水流等作用,影響著沖淤平衡;而河道的加固,也能減少河流對堤岸的沖刷。⑥海水作用:在河口地區,由于海水頂托,造成水流流速減慢,或沿岸洋流攜帶了大量泥沙,這些情況都會加劇淤積作用;而潮汐(海浪)作用強,攜沙能力大的區域,侵蝕作用也可能會增強。⑦河岸巖性和河道寬淺等因素,也會影響河流沖淤平衡;河道窄且深,流速快,搬運能力強,侵蝕作用強。案例:(1)辮狀水系辮狀水系指發育在三角洲、沖積—洪積扇以及山前傾斜平原上,由許多汊流構成的、形似發辮的水系。其形成有三個要素:水流量不穩定,河床寬闊平坦,水含沙量大。洪水時,擴展河面,變換河道,“搬運”沙粒??菟畷r,水流量減弱,淺灘和淺水河道外露。 辮狀水系的形成條件:河流的流量季節變化大,容易產生暴漲暴落;河流含沙量很大且粒度粗細不均;河床較為平坦開闊,泥沙易沉積。(2)游蕩型河道游蕩型河流:河寬水淺,河道極不穩定。平水期沙灘眾多,甚至有時主汊河難分,洪水期一片汪洋。游蕩型河道的形成條件:來沙量多,強烈的泥沙堆積使河床不斷抬高;與同流量的其他河流相比比降較大;流量變幅大,洪峰暴漲暴落;河床邊界物質抗沖蝕性弱(巖性),河床對水流的約束性差。(2021·廣東卷) 邊灘是由于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與河岸相連的泥沙質堆積體。三峽水庫運行后,長江中游邊灘整體呈萎縮態勢。研究表明,長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動流速在0.25~0.50m/s之間。左圖示意該段河道某斷面在不同流量時的流速與水深情況。右圖示意該段河道流量超過15 000m3/s的持續天數與邊灘面積關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由左圖可知,當流量從14 278m3/s降至6888m3/s時,該河段( )A.侵蝕主要發生在深槽區,邊灘體擴大B.侵蝕主要發生在邊灘體,深槽區縮小C.侵蝕主要發生在邊灘體,深槽區擴大D.侵蝕主要發生在深槽區,邊灘體縮小2.根據右圖,近年來長江中游邊灘整體萎縮的原因除侵蝕作用外,還可能是( )A.河道來沙量減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C.河岸護坡工程建設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答案】1.A 2.A【解析】1.由圖示可知,當流量從14 278m3/s降至6888m3/s后,邊灘體處的流速大幅減少,此處以河流沉積作用強,才會形成邊灘,而深槽區流速減少較少,流水侵蝕作用強,才會形成深槽,說明此時的侵蝕作用主要發生在深槽區,而邊灘體處主要以沉積作用為主,邊灘體會擴大,選項A正確。2.根據材料可知,三峽水庫運行后,長江中游邊灘整體呈萎縮態勢,說明泥沙沉積減少。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水庫可以蓄水攔沙,三峽水庫的運行使得長江中游河道的來沙量減少,因此導致長江中游邊灘整體萎縮。選項A正確,故選A。題型01 河流地貌青藏高原東北部的若爾蓋盆地黃河出口段,其一級河流階地的沉積層保存完整,揭示了河流階地形成與發展演變規律,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若爾蓋盆地河流階地發育形成和環境變化規律提供科學依據,圖示意若爾蓋盆地黃河出口段一級階地及沉積層拔河高度(指河流階地基巖面高于現代河床的相對高度)。完成下面小題。1.河漫灘形成的地質時期是( )A.地殼穩定時期 B.地殼抬升時期C.地殼下降時期 D.地殼張裂時期2.圖示河段河流一級階地開始形成時對應的地層是( )A.砂巖層 B.河床卵石層C.風沙層 D.古洪水層3.圖示河段河流階地形成過程中,該地區的氣候( )A.逐漸變干 B.逐漸變濕C.冷暖交替 D.干濕交替【答案】1.A 2.B 3.D【解析】1.構造運動可導致階地形成,地殼穩定時期河流沉積易形成河漫灘,A正確;地殼抬升時期河流以下切侵蝕為主,不利于河漫灘形成,B錯誤;地殼下降時期、地殼張裂時期,河流不能穩定地形成沉積,CD錯誤。故選A。2.河床卵石層是河流早期沉積的標志,當河流階地開始形成時,首先會在河床卵石層之上堆積其他地層,B正確,ACD錯誤。故選B。3.河流階地的形成往往是河流間歇性下切的結果,而河流間歇性下切與氣候的干濕交替變化有關。濕的時期河流堆積,干的時期河流下切,從而形成階地,D正確。逐漸變干或逐漸變濕不能很好地解釋階地的間歇性形成,AB錯誤;冷暖交替主要影響溫度,對河流階地的形成影響不如干濕交替直接,C錯誤。故選D。題型02 河流沖淤變化受河流徑流與漲潮流共同影響,長江入海通道北支入??冢▓Da)存在水沙交換現象。圖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個港口的水深變化??傮w來看,北支的沖淤演變趨勢以淤積為主,部分地區表現為沖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對比北支下段北岸,南岸泥沙淤積嚴重的自然原因是南岸( )A.海岸地形坡度較大 B.河流的流速較快C.受漲潮流侵蝕較弱 D.地殼抬升更明顯5.與2007年相比,2016年北支入海通道出現的變化是( )A.河床總體深度保持穩定 B.上段河床泥沙持續淤積C.中段更易發生海水倒灌 D.下段河床泥沙流失加劇【答案】4.C 5.C【解析】4.海岸地形坡度較大,泥沙不易堆積,則淤積少,A錯誤;河流的流速較快,泥沙易淤積至湖盆,而不是湖岸,B錯誤;受漲潮流侵蝕較弱,泥沙淤積量大,C正確;地殼抬升的影響通常范圍較大,不會只影響南岸,D錯誤。故選C。讀圖b可知,2016年較2007年,上段和中段水深整體變深,下段水深變淺,河床總體深度發生變化,A錯誤;上段變深,說明上段河床泥沙持續受到侵蝕,B錯誤;中段河床變深,地勢較低,易發生海水倒灌,C正確;下段河床接近入海口,流速慢,且讀圖可知,下段水深變淺,說明泥沙淤積,D錯誤。故選C。知識總結·構建網絡河流地貌小結地形 地貌景觀 景觀特點上游 山區 V形河谷 河谷:深度大,岸壁較陡,谷底狹窄;河床:底部不平,常見大石塊和卵石中下游 平原地區 槽形河谷 河谷:寬而淺沖積平原 山前→河口:坡度變緩,沉積物顆粒變細河曲 河道:呈“S”形彎曲牛軛湖 湖泊呈牛軛形(“Ω”形)河口段 地勢低平 三角洲 平面形態近似三角形;河口→海:沉積物顆粒由粗變細考點三 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1.概念定義:喀斯特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2.形成機制作用 化學過程流水溶蝕 CaCO3+CO2+H2O=Ca(HCO3)2流水沉積 Ca(HCO3)2=CaCO3↓+CO2↑+H2O喀斯特溶蝕地貌:含有CO2的水,溶解碳酸鈣,形成峰林等地表景觀。水沿地下裂隙溶蝕,形成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喀斯特沉積地貌:溶洞形成后,沿裂隙下滲的Ca(HCO3)2 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巖沉淀,形成鐘乳石、石柱等。3.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巖石表面和裂隙流動的過程中,對巖石不斷進行溶蝕、侵蝕而形成的石質溝槽;石芽是凸出于溶溝之間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發育良好的石芽群峰叢是基部完全相連的圓錐狀或尖錐狀的山峰;多分布于碳酸鹽巖山區。峰叢代表峰林地形中發育較早階段,當峰叢石山之間的溶蝕洼地垂向發展和擴大時,峰叢的基座被蝕去,成為峰林,山坡陡峭,相對高度可超過100米,遠望如林。孤峰是巖溶地區孤立的石灰巖山峰,多分布在巖溶平原或巖溶盆地中。溶斗又稱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區一種口大底小的圓錐形洼地,平面輪廓為圓形或橢圓形形成過程:喀斯特地面經溶蝕及巖溶塌陷后,形成口大底小的倒錐狀的封閉洼地景觀。地表水沿可溶巖裂隙密集地段溶蝕而成的是溶蝕漏斗,其深度不大,斗壁和緩,斗緣不明顯,外形多成碟狀,當進一步向下加深時,斗壁逐漸陡峻并且有明顯的斗緣,成為漏斗狀;地下可溶性巖溶蝕后會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穴,在重力作用下,覆蓋在洞頂上的土層或巖層崩塌,進而形成的則是塌陷漏斗。漏斗底部通常有通道(或落水洞)通往地下,起著集水和消水的作用,并伴有積土、碎石堆積。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會積水成池,形成巖溶湖。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稱為天坑類型 成因峰叢、峰林、孤峰、溶蝕谷地 山峰由碳酸鹽巖石發育而成,在峰林中間的寬闊而平坦的谷地為溶蝕谷地溶溝 地表水沿巖石裂隙溶蝕、侵蝕形成溶溝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 是地表水集中漏入地下的地點4.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溶洞里的地貌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等溶洞是可溶性巖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間,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為主。溶洞長數米到數百千米,常常呈層狀分布在溶洞內含Ca(HCO3)2的水從洞頂往下滴時,因水分蒸發和CO2逸出,從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頂、洞壁和洞底發生沉積,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魉练e頂部常見向下發育的石鐘乳、石?;蚴煟坏撞砍R娤蛏习l育的石筍;石鐘乳和石筍連接起來就形成石柱。5.喀斯特作用強弱的影響因素影響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對喀斯特作用的影響巖石的 可溶性 巖石成分 可溶性碳酸鹽類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 巖石的可溶性強、透水性好,喀斯特作用強;反之則弱巖石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強水的溶 蝕能力 水體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蝕力強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機酸、無機酸數量越多,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有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無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水體的 流動性 大氣降水多,流動性強 水的流動性越強,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地面坡度大,流動性強巖石裂隙大,流動性強裂隙連通性好,流動性強氣候 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溶蝕作用強烈,喀斯特地貌發育更廣泛6.喀斯特地貌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工程建設 地形崎嶇,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質條件復雜,不利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FAST望遠鏡正好利用盆地和暗河,大大減少了工程量農業 地形崎嶇,土壤貧瘠、缺乏地表水,交通不便,不利于農業生產旅游 風景優美、景觀奇特且神秘,利于開發旅游、探險項目人和生物 溶洞為洞穴生物提供了棲息地,甚至作為人類居住的場所災害 地質災害和水旱災害多發、石漠化嚴重知識點2 風沙地貌成因:是因風力對地表物質進行侵蝕、搬運和堆積而形成的地貌。分布地區:a.我國主要分布區:西北地區;b.其他地區:多沙的河谷地帶、植被稀少的沙質湖岸和海岸。分類:一般分為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兩大類風蝕地貌: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形成風蝕柱、風蝕蘑菇、雅丹等地貌。風積地貌:風力堆積形成的沙丘。風蝕地貌吹蝕:風吹過地面時,帶走細顆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壞磨蝕:挾帶沙粒的風吹過地面物體時,風中運動的沙粒對經過的物體進行磨蝕,造成地面物體的破壞案例:風蝕蘑菇:在風沙強勁的地方,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巖石如果下部巖性較軟,經長期侵蝕可能會形成頂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稱為風蝕蘑菇。石窩(風蝕壁龕):陡峭的巖壁受風沙的吹蝕和磨蝕,巖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凹坑,有群集,有分散,使巖石表面具有蜂窩狀的外貌,稱為石窩。雅丹地貌:通常發育在干旱地區的湖積平原上,是泥質巖層的垂直節理(裂隙),遭受定向風長期吹蝕,裂隙逐漸擴大而形成的。風積地貌新月形沙丘迎風坡坡形微凸而平緩,背風坡坡形下凹、坡度較陡兩側有近似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新月形沙丘的兩翼,兩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風向流動沙丘是單向斜層理構造。流動沙丘景觀是—種位置可移動的沙丘構成的景觀。因地表植被稀少,在風力作用下沙丘易于順風向前移動,在風向前方形成新沙丘。固定沙丘為多層弧形層理構造。沙粒不斷地從迎風坡向背風坡搬運,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積,在沙丘內部形成與背風坡傾斜方向一致的斜層理。河岸、湖畔地區沙丘(水岸沙丘/天漠現象)的形成過程:物質條件:河流中上游地區含沙量大,且該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堆積于河流、湖泊地區。水文條件:枯水期,河流、湖泊沿岸地區泥沙裸露且干燥。動力條件:盛行風,特別是在泥沙出露水面、大風日數多且風力強勁的地區,再經過風力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在河岸、湖畔形成沙灘或沙丘。雅魯藏布江丹娘沙丘的形成過程每年冬春季節(10月—次年3月)降水少,河流水位降低,河床河沙露出水面;冬春季節,氣候干旱,多大風,大風經過地區植被稀少,加上經過江面,受阻擋較少,形成渦旋上升氣流,氣流攜帶沙洲和河灘上的沙粒,受江邊山地地形阻擋,風速減緩,沙粒堆積于山坡,日積月累形成。知識點3 海岸地貌定義: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海岸地貌。分類:a.侵蝕地貌:主要有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成因:岸邊巖石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形成的b.堆積地貌:海灘、沙壩等是常見的類型。其他還有沙嘴、離岸堤成因:泥沙來源比較豐富的海岸,在波浪、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生堆積形成的海蝕地貌①海水不斷沖擊岸邊基巖,淘空下部的巖石,使上部的巖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稱為海蝕崖。②在波浪作用下海蝕崖不斷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傾斜的基巖平臺,稱為海蝕平臺。③在海蝕平臺上有些抗蝕能力強的部分保留下來成為海蝕柱。海積地貌泥沙來源比較豐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生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如海灘、沙嘴、離岸堤、水下沙壩等海灘、沙壩等是常見的海岸堆積地貌海灘按照沉積物顆粒大小可分為礫灘、沙灘、泥灘;有的海灘地勢平坦,灘面廣闊地貌類型 地貌特點海蝕崖 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蝕平臺 微微向海傾斜的基巖平臺,臺面上基巖裸露或覆蓋有很薄的沙礫和淤泥層海蝕穴 海浪沖蝕海濱陸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斷續沿海岸線分布海蝕拱橋 向海突出的陡立巖石,兩側的海蝕穴互相貫通,形似拱橋海灘 由松散泥沙或礫石堆積而成的平緩地面。海灘物質一般上部較粗,灘坡 坡度較大;下部物質較細,灘坡平緩沙壩 與海岸略成平行的長條狀堆積體。未露出水面的稱“水下沙壩”;出露 水面的稱“岸外沙壩”;完全露出水面的稱“海岸沙堤”近岸海水作用與流水堆積作用的關系①河流處在汛期時,流水搬運作用顯著,入海泥沙多,堆積作用強,海水侵蝕作用弱。②河流處在枯水期時,流水搬運作用弱,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蝕作用強,堆積作用弱。海岸線變遷與流水作用、海水作用的關系①海進:是指海岸線向陸地推進。此時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積擴大,海水侵蝕作用強(海水頂托作用),流水堆積作用弱,海岸線后退,海岸線變短。證據:海岸上會有海洋堆積物,如貝殼等。②海退:是指海岸線向海洋推進。此時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積作用強,海水侵蝕作用弱,海底堆積作用強,海岸線長度變長。證據:如貝殼堤與海岸線距離擴大。③海岸線的變遷:取決于海水侵蝕作用與陸地流水堆積作用的強弱。陸地流水堆積作用與海水侵蝕作用呈負相關關系。知識點4 冰川地貌定義:在終年冰封的高山或兩極地區,多年的積雪經重力或壓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冰川運動對地殼表面的改變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冰川作用導致地表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冰川地貌分類:a.侵蝕地貌: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峽灣、冰蝕湖等。成因:冰川有很強的侵蝕力,包括冰川刨蝕、冰楔、磨蝕和挖蝕作用,冰川體有巨大的壓力對冰床和谷壁有很強的侵蝕作用b.堆積地貌:冰磧地貌。成因:冰川的侵運作用所產生的大量松散巖屑和從山坡崩落的碎屑,會進入冰川系統,隨冰川一起運動,這些被搬運的巖屑稱為冰磧物類型 形成過程 景觀 地貌特點冰 蝕 地 貌 冰川自身重量和冰體運動使底床基巖破碎。冰雪融水滲入節理裂隙,時凍時融,使得底床巖塊不斷破碎,冰川像推土機鏟土一樣,把松動石塊挖起,與冰川凍結一起帶走,因挖蝕作用產生的碎屑,凍結于冰川的底部,成為冰川對底床進行刮削、銼磨的工具 冰斗 典型的冰斗由巖盆、巖壁和巖檻3部分組成。底部為巖盆,平面上呈半圓形;三面環以陡峭的巖壁;出口處為一高起的巖檻,常有羊背巖位于其上。巖盆是一個封閉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積水成湖,叫冰斗湖角峰 角峰為尖狀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數個冰斗包圍形成,其發育程度是冰川地形發育成熟與否的標志之一刃脊 刃脊為刃狀山脊,由冰斗的不斷擴大,斗壁后退,相鄰冰斗間的嶺脊變成冰川谷 冰蝕作用形成兩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峽灣 冰期接受冰蝕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響,形成兩側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寬闊、深度很大的海灣,即峽灣類型 形成過程 景觀 地貌特點冰磧 地貌 冰磧物隨冰川衰退而堆積下來 冰磧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來隨冰川運動的物質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態終磧壟 分布于冰川前緣地帶,由終磧組成的弧形壟狀地形。內側緩,外側陡,相對高度因地而異冰水堆積地貌 冰融水將原來冰川搬運堆積的物質經過再搬運堆積而成 冰水扇 融水河流帶泥沙堆積,多個冰水扇連成一片形成外沖平原蛇形丘 狹長、彎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具分選的冰水礫堆積而成,有一定的磨圓度,發育沖刷、填充物構造,呈交錯層理和水平層理,兩坡對稱冰磧湖 冰積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鼓丘和羊背石的區別羊背石 鼓丘概念 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種侵蝕地形,它是由基巖組成的小丘,看似伏地的羊群,故得名 鼓丘是一個由基巖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小丘成因 冰川侵蝕地貌 冰川堆(沉)積地貌物質組成 以基巖為主 以冰磧物為主(內核為基巖)外觀形態 羊背石迎冰面受磨蝕作用較平緩,背冰面受侵蝕較陡 鼓丘迎冰面坡陡,為基巖,背冰面坡緩,為冰磧物圖示考點 風沙活動分析1.風向判讀(1)根據沙丘形狀判斷風向(2)根據堆積物顆粒大小判斷風向搬運物隨風速的減弱而堆積,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所以顆粒大的一側為上風向。2.風沙活動的條件(1)物質條件——沙源①外地輸沙:盛行風從上風地帶將沙塵物質吹送至風沙活動地區堆積;河流從中上游地區將泥沙搬運到風沙活動地區堆積。②當地沙源:枯水期湖灘、河灘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節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表土裸露;耕地面積擴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區的沙灘或沙丘。(2)動力條件——大風①該地所處區域的大氣環流(風帶或季風)或距離冬季風源地遠近。②該區域的地形特征——常見會加強風力的地形。平坦的地形沒有阻擋;山地中的峽谷或河谷(峽谷或河谷與風向一致,形成“狹管效應”);面積廣大的湖泊或海域。(3)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護。風沙活動的危害及防治風沙活動的危害(1)沙埋:埋壓農田、村莊、工礦、鐵路、公路、水源。(2)風蝕:土壤肥力下降;大風襲擊(毀壞房屋、刮翻火車、摧毀電桿造成人、畜傷亡)。(3)污染大氣:沙石、浮塵彌漫,空氣渾濁,危害人體健康。(4)影響生產、生活:影響交通出行與安全、室外作業等。風沙活動的防治(1)工程措施:①阻沙:設置沙障阻擋風沙;②固沙:設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建設,保護和恢復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樹造林、種草等),防風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3)組織管理措施:①調整農業結構,合理控制農牧業生產規模;②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③建立風沙災害的監測、預報機制;④制定并嚴格實施防沙治沙的相關法律法規;⑤對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實施生態移民。(2024·安徽卷)地層沉積物的組成及粒徑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環境的變化。陜西榆林橫山區地處沙漠—黃土過渡帶(如圖1)。圖2為橫山區某地沉積地層剖面示意。該剖面厚度為17.55m,地層沉積連續,層位清晰。研究發現,該剖面古風成沙層平均粒徑較大,沙質黃土層次之,沙質古土壤層最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推測該剖面古風成沙層沉積物的搬運動力主要是( )A.高空西風氣流 B.東北信風 C.東亞冬季風 D.東亞夏季風2.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總體上該地區( )A.氣候由暖濕趨于冷干 B.過渡帶先向西北移動,再向東南移動C.沙塵暴頻次先減少后增加 D.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再向西北收縮【答案】1.C 2.D【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結合圖文材料可知,高空西風氣流對地面沙層沉積影響較小,A錯誤;該區域屬于我國西北地區,我國大部分屬于季風氣候,夏季吹東南風,冬季吹西北風,不受東北信風的影響,B錯誤;圖中顯示沙漠-黃土過度地帶西北線長于東南線,證明西北沙層沉積范圍更大更廣,風主要來自西北方向,向東南方向逐漸減弱,結合我國季風特點,該陪面層古風沙層沉積物搬運動力主要是東亞的冬季風,而不是夏季風,C正確,D錯誤。答案選擇C。2.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可知,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b1占比最大,屬于古風成沙,平均粒徑較大,則該時期風力最大,氣候相對干燥;a2時期為沙質黃土,粒徑次之,風力較小,氣候較為濕潤;c1為沙質古土壤,粒徑最小,也就是風力最小,氣候最為濕潤,因此總體上為冷干趨于暖濕,A錯誤;結合上題,同時可推測,受西北風影響,風力由大減小,沙塵暴次數由多減少,C錯誤;其過渡地帶應先向東南移動再向西北移動,B錯誤;最終也導致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后向西北收縮,D正確。答案選擇D。題型01 喀斯特地貌新疆某地發現了類似南方喀斯特的景觀,被稱為“鹽溶喀斯特”地貌。該地貌巖層的主要成分為NaCl,下圖為“鹽溶溶洞”中的“鹽鐘乳”景觀。完成下面小題。1.形成“鹽溶溶洞”的主要外力作用為( )A.風力沉積 B.風力侵蝕 C.流水沉積 D.流水侵蝕2.該地“鹽鐘乳”的形成需要( )①堅硬的巖性 ②干燥的空氣 ③水自洞頂滲出 ④強勁的大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1.D 2.B【解析】1.鹽溶溶洞的形成與流水作用有關,因為水可以溶解鹽分并在溶洞中形成各種形態。風力沉積和風力侵蝕與“鹽溶溶洞”的形成基本無關。流水沉積則更強調沉積物的堆積,而不是溶洞的形成。D正確,ABC錯誤,故選D。2.“鹽鐘乳”的形成是鹵水從溶洞壁上滲出后,向下滴落的過程中接觸到干熱的空氣,氯化鈉不斷結晶、析出,形成一系列的晶體,日積月累,就形成了“鹽鐘乳”。因此,必須具備的條件是②干燥的空氣和③水自洞頂滲出,B正確;與堅硬的巖性和強勁的大風基本無關,ACD錯誤,故選B。題型02 風沙地貌雅魯藏布江地處青藏高原南部的斷裂帶上,河床平均海拔接近4000m,河谷寬窄相間。河谷內沙丘成群、形態復雜,與河床、河漫灘、階地、谷坡呈交錯或鑲嵌分布,其周邊以旱生灌叢和草甸植被為主。流域內年均降水量為250——580mm,主要集中于5—9月,冬春季盛行偏南風,風力強勁。圖為雅魯藏布江河谷某斷面單側地貌圖及谷地沙丘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3.沙丘主要分布在( )A.寬谷的南坡 B.峽谷的南坡 C.寬谷的北坡 D.峽谷的北坡4.河漫灘沙丘、階地沙丘、谷坡沙丘中形成年代最早及顆粒物最大的分別是( )A.河漫灘沙丘階地沙丘 B.谷坡沙丘河漫灘沙丘C.谷坡沙丘階地沙丘 D.河漫灘沙丘谷坡沙丘5.雅魯藏布江河谷寬窄相間的影響因素有( )①巖性差異②植被覆蓋率③地勢落差④流量大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3.C 4.B 5.C【解析】3.由材料可知,雅魯藏布江河谷寬窄相間。當河流從峽谷進入寬谷后,流速減緩,洪水帶來泥沙在河床大量沉積,而峽谷處水流速度快,泥沙不易沉積,B、D錯誤;雅魯藏布江發育于東西斷裂帶上,自西向東流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河流南岸侵蝕,北岸堆積,為風沙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廣闊的場地和物質來源,且“冬春季盛行偏南風”,風力強,使沙質向北岸移動堆積形成沙丘,A錯誤。故選C。4.結合圖文及所學知識,雅魯藏布江谷地是由地殼抬升、流水不斷下切形成的,河谷沙丘形成的主要沙源來自河流攜帶的泥沙沉積物,靠近的河漫灘最易形成新的沙丘;隨著河流不斷下切,早期的河漫灘逐漸抬升成為谷坡和階地,由于遠離沙源,風力搬運減弱,新沙丘較難形成,多為古沙丘存留,所以谷坡沙丘最古老,階地沙丘其次,河漫灘沙丘最年輕,A、D錯誤。由材料分析可知,河谷底部江心洲及河漫灘是風沙沉積的主要物源。據所學可知,風力沉積受風速影響,由沙源地向下風向,風速變小,沉積的顆粒由大變小,所以離河床越近,風力的搬運作用越強,沙丘的顆粒越大;離河床越遠,風力的搬運作用越小,沙丘顆粒越小。讀圖可知,河漫灘沙丘更靠近河床,階地沙丘、谷坡沙丘依次遠離河床,所以顆粒物大小為河漫灘沙丘>階地沙丘>谷坡沙丘,B正確,C錯誤。故選B。5.在地質時期形成的巖石,巖性軟硬的差異,導致差異化侵蝕。雅魯藏布江河谷落差大,在巖性堅硬地段,流水以下蝕和溯源侵蝕為主,使河谷深而窄,形成峽谷;在巖性松軟地段,初期的“V”形谷的河岸極易被沖刷,水的側蝕作用使河床變寬,且由于落差大,流速快,河底被沖刷,河床擺動不定,形成寬谷,①③正確。寬窄谷處,植被覆蓋率和流量大小差別不大,②④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排除ABD。故選C。題型03 冰川地貌冰川槽谷(U型谷)和冰斗是典型的冰川侵蝕地貌,冰川槽谷的長度、寬度與形成時期的氣候特點密切相關。下圖示意我國四川西部某高山(海拔3600米左右)局部地區冰川地貌分布狀況,圖中上槽谷和下槽谷形態較完整且分別形成于兩次相鄰但不同強度的冰川作用時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上槽谷形成早于下槽谷,合理的推測依據是( )①河流的流向及山脊位置 ②下槽谷嵌套于上槽谷中 ③下槽谷形態保存較完好 ④冰斗的形態及開口朝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據上槽谷和下槽谷的形態特征可判斷出( )①上槽谷形成時期氣溫更低 ②下槽谷形成時期冰川規模更大 ③槽谷形成經歷了兩次冰期 ④兩槽谷形成時期氣候持續變暖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答案】6.B 7.D【解析】6.冰川槽谷是由冰川侵蝕形成的,整個下槽谷完全嵌套于上槽谷之中,且形態完好,說明下槽谷形成后沒有遭受冰川侵蝕;若上槽谷形成時間晚于下槽谷,則下槽谷的形態會被破壞,②③正確,B對;上槽谷形成早于下槽谷與河流的流向及山脊位置、冰斗的形態及開口朝向無關,①④錯誤,排除ACD。故選B。7. 與下槽谷相比,上槽谷寬度和長度更大,說明第一次冰期氣溫更低,冰川規模更大,形成了上槽谷;兩次槽谷形成時期經歷了冷—暖—冷—暖過程。綜上所述,①③正確,②④錯誤。D對,排除ABC。故選D。題型04 海岸線變遷三角洲的岸線變化是判斷流域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圖為2002、2022年某河口三角洲等深線分布圖,①②③④分別為四個觀測點。完成下面小題。8.圖中丁字壩修建的目的是( )A.阻擋泥沙北移 B.減弱海浪侵蝕 C.增強沿岸堆積 D.打造人工海港9.關于圖中四個觀測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2022年①點水下坡度最大 B.2002年之后②點侵蝕顯著C.2022年③點海面流速最快 D.2002年④點海域深度最淺10.關于該區域方框內兩段海岸線變遷差異的成因,下列說法最為準確的是( )A.上游筑壩攔沙,泥沙來源少 B.北側流速較快,沉積作用弱C.河口河道擺動,沉積差異大 D.南側風小浪低,侵蝕強度弱【答案】8.A 9.A 10.C【解析】8.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中丁字壩大致垂直于海岸分布,位于河流入海口的北側,能夠阻擋河流帶來的泥沙北移,減少丁字壩北側的泥沙淤積,A正確;丁字壩垂直于海岸分布,對于減弱海浪的作用較小,B錯誤;丁字壩可以增強沿岸堆積,但不是其主要作用,C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海水深度較淺,不適宜打造海港,D錯誤。所以選A。9.根據圖示信息可知,2022年圖中四個觀測點①點等深線最密集,水下坡度最大,A正確;海岸線形態變化是海浪侵蝕和堆積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與2002的等深線數據相比,2022年②處海水深度變化不大,侵蝕作用不是很強,B錯誤;2022年③點變為陸地,沒有海面流,C錯誤;2002年④點海水深度深于②點,D錯誤。所以選A。10.上游地區筑壩攔沙對于兩段海岸線變遷的影響相同,不是影響兩地海岸線變遷差異的主要因素,A錯誤;北段海岸線由于有丁字壩垂直于海岸分布,海水流速較慢,B錯誤;河口河道擺動,導致兩側泥沙物質來源差異較大,南側淤積為主,北側侵蝕為主,兩段海岸線變遷差異較大,C正確;侵蝕強度不是影響兩段海岸線差異的主要因素,D錯誤。所以選C。熱點應用01 侵蝕基準面河流侵蝕基準面指河流下切侵蝕的界限,在這個面上侵蝕停止或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就各河段而言,一些堅硬的巖坎、湖泊與河流的交匯處等地易成為局部河段的侵蝕基準面。下圖1是鄱陽湖示意圖,圖2是1998~2011年鄱陽湖流域侵蝕基準面海拔變化圖。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最靠近鄱陽湖流域侵蝕基準面的城市是( )A.湖口 B.彭澤 C.九江 D.星子2.1998~2011年期間,鄱陽湖流域水文特征的主要變化是( )A.鄱陽湖枯水期水量增加 B.湖口附近湖水流速變快C.鄱陽湖泥沙輸出量減少 D.星子附近湖泊水位升高【答案】1.A 2.B【解析】1.由材料可知,“就各河段而言,一些堅硬的巖坎、湖泊與河流的交匯處等地易成為局部河段的侵蝕基準面。”結合圖1,可知,湖口是位于湖泊與河流的交匯處,在這里侵蝕和堆積達到平衡,所以靠近鄱陽湖流域侵蝕基準面的城市應該為湖口,A對,BCD錯。2.由圖2可知,1998-2011年鄱陽湖侵蝕基準面的海拔在下降,而侵蝕基準面是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的界限,侵蝕基準面下降說明,侵蝕能力增強,所以侵蝕基準下切達到平衡的海拔下降。根據以上推理,可知1998-2011期間鄱陽湖湖口位置的水流速度加快,侵蝕能力增強,B對。侵蝕能力增強,泥沙輸沙量增加,C錯;侵蝕基準面下降,枯水期鄱陽湖補給長江的水量增加,湖區枯水期水量減少,AD錯。故選B。知識點撥:(1)概念侵蝕基準面示意圖①(終極)侵蝕基準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蝕深度達到海平面時,由于河床坡度消失,流水運動停止,不再向下侵蝕,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蝕深度的最低基面,在這個面上侵蝕停止或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陸方向延伸的平面,稱為(終極)侵蝕基準面。(但對于不入海,終止于內陸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們的終極侵蝕基準面。)②局部(或暫時)侵蝕基準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體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交匯處的水面等為其侵蝕基準面,稱為局部(或暫時)侵蝕基準面。(2)影響侵蝕基準面的因素①構造運動:地殼抬升,河源距離原侵蝕基準面的垂直距離加大,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地殼下沉,侵蝕基準面則相對上升。②氣候變化:冰期時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存在,入海徑流量減少,海平面下降,(終極)侵蝕基準面降低;間冰期時降水增加,入海徑流量增加,海平面上升,(終極)侵蝕基準面上升。(3)侵蝕基準面引起河流沖淤變化侵蝕基準面示意圖侵蝕基準面上升示意圖①如果侵蝕基準面上升,河流縱坡降將減小,將導致河流挾沙能力降低和河床淤積。②如果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縱坡降將增大,從而導致河流挾沙能力增強和河床侵蝕。02 凍土地貌石冰川,是冰緣區的一種舌狀或葉狀堆積體,由被巖石碎塊覆蓋的冰巖屑混合物組成,常見于較狹窄的冰斗和坡度較大的山谷。如圖為青藏高原烏連溝石冰川產生泥石流災變的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石冰川更常見于( )A.山岳冰川內部 B.大陸冰川內部 C.山岳冰川邊緣 D.大陸冰川邊緣4.石冰川的徑流來源中,( )A.內部冰體消融,形成大量前緣物質 B.表面積雪融化,徑流流量瞬時增大C.湖塘突發泄流,成為災害觸發因子 D.降雨總量較少,會減小泥石流規模5.石冰川( )A.環境惡劣,開發價值小 B.提供區域生產生活用水C.誘發地震、洪澇等災害 D.受氣候影響比冰川更強【答案】3.C 4.C 5.B【解析】3.由材料可知,石冰川分布在冰緣區;且常見于較狹窄的冰斗和坡度較大的山谷,所以可推測出更常見于山岳冰川邊緣,A錯誤,C正確;大陸冰川地勢較為平緩,中間厚,邊緣薄,邊緣部分為消融區,BD錯誤;故選C。4.內部冰體、表面積雪、湖塘積水和大氣降水均屬于徑流來源。前緣物質主要是冰磧物和風化物組成,內部冰體消融會增加石冰川活躍度,對前緣物質的大量生成作用不大,A錯誤;表面積雪融化,會通過湖塘調節,不會導致徑流流量瞬時增大,B錯誤;由圖可知,湖塘突發泄流可能成為泥石流形成的動力條件,觸發災害,C正確;青藏高原降水總量較少,會減少泥石流頻次,泥石流規模受碎屑物質數量和動力強弱影響,D錯誤。故選 C。5.石冰川具有極高的科普、科研和旅游價值,對山區工程建設也有參考價值,A錯誤;石冰川是冰巖屑混合物,冰雪融化可為其下游的于旱半干旱區提供水源,保障生產生活,B正確;石冰川不會誘發地震,且區域降水少不易誘發洪澇,C錯誤;由材料可知石冰川表層被巖石碎塊覆蓋,起到隔熱作用,減少內部與外部的熱量交換,因此受氣候影響比冰川更弱。故選 B。知識點撥:石冰川是典型的冰緣地貌,主要分布在全球高海拔的山地,其最低海拔下限與區域多年凍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石冰川內部含冰量高,因為有冰體的填充,石冰川外觀整體顯得立體、豐滿、邊緣清晰;由于內部冰川的向下運動,舌部的表面會有許多縱向裂隙或橫向的突脊,舌部的最前方邊緣處坡度較陡。當石冰川內部的冰體消失,不再蠕動,這時石冰川的厚度減小,表面的突脊和溝槽也會模糊不清,形成了殘留的石冰川遺跡。所以,流動性是石冰川的重要特點,不過整體運動速度很緩慢(每年數毫米至數十厘米),多呈現蠕動狀態。能影響到石冰川運動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這些:氣候條件:氣溫、降水等;地形條件:坡度、坡向等;內部結構:含冰率、冰-巖屑比例、厚度;外部誘因:地震、滑坡、雪崩等。按成因,可分為冰核型石冰川和冰膠結型石冰川。冰核型石冰川: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種類型的內核是有冰川的。在冰川的消融區,就是冰舌最前方的部分,被巖屑或粉塵物質(風化物或冰磧物)覆蓋。表面巖屑層的存在會影響內部冰體的融化速率,而且不同厚度帶來的影響是有差異的:非常薄的巖屑會因為吸熱快,加速冰的融化;當巖屑層厚度超過幾厘米之后,能有效阻隔冰川內外熱量交換,減小冰的融化速率,從而起到保持石冰川形態的作用。冰膠結型石冰川:形成這種類型的石冰川,無需依托冰川。有多年凍土區的山區,寒凍風化的強烈作用,山谷中有時會堆積厚層巖屑,山坡腳下也會有倒石堆,當雨水、雪水沿著這些巖屑之間的縫隙滲進深層。當溫度降低時,水與深層的巖屑膠結在一起,就形成了冰、石混雜的石冰川。按表面巖屑來源,可分為冰磧型石冰川和倒石堆型石冰川。冰磧型石冰川:一般發育在山地冰川的末端,表面巖石主要來源于冰磧物堆積和沉積。倒石堆型石冰川:多發育于較陡邊坡,在巖崩、雪崩、風化等作用下,坡面巖體破碎,產生大量巖屑,從坡面滾落。歸納一下石冰川發育的基本條件:① 冰(冰川):高山或高緯地區,有降水提供水源;氣候寒冷,凍結條件良好或冰川作用強烈。② 巖屑:冰川運動物產生的冰磧物、地震雪崩引起的巖石崩塌、風化作用帶來的的巖屑剝落等。③ 地形:石冰川多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谷(如冰川槽谷)或坡面,有一定坡度但也不能過于陡峭(坡度越大,各類巖屑的保存難度越大,不利于形成石冰川)。在以上條件中,內部是否含冰是石冰川的最本質特點,也是其與石河、倒石堆的關鍵區別。氣候變暖對石冰川的影響石冰川表面有巖屑覆蓋層,達到一定厚度時,有保溫隔熱的作用,可減緩下方冰體的融化速度。相比于一般冰川,石冰川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較小。所以,石冰川是干旱半干旱地區重要的淡水資源。(石冰川主要由巖石碎屑層和冰巖混合層組成,且巖石碎屑層覆蓋在冰巖混合層上方,這樣表層巖石碎屑就阻隔了冰巖混合層與大氣之間的熱量交換,起到了隔熱效果,再加上巖石導熱性差,使得石冰川受氣溫變化的影響弱于冰川)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持續影響下,石冰川規模將會縮小(內部的填充冰不再有),即逐漸向高海拔地區退縮。氣溫升高,冰體消融,石冰川內部的冰體運動速度變快,大量水流和巖石碎塊的結合,易形成多種冰雪型的地質災害,如冰川型泥石流、滑塌、冰緣邊坡失穩等,如果石冰川附近有公路或者其他基礎設施,這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寒凍風化】是指中緯高山和高緯地區,氣溫變化于零攝氏度左右,巖石裂隙、孔隙中因水分結冰時產生的巨大壓力,使巖石崩解、破碎的現象。【倒石堆】巖石在凍融風化作用下變成大量松散巖屑,然后在重力作用下滑堆積產生。倒石堆的特點:倒石堆碎屑顆粒大小混雜,沒有明顯的層序。總的來說,一般較大的巖塊可以滾落到倒石堆的邊緣部位才停積下來,而一些較小的碎屑多堆積在倒石堆的頂部。當倒石堆進一步發展時,山坡坡度也就愈趨變得平緩,崩塌作用逐漸減少,崩塌的碎屑也變小。所以倒石堆發育的后期,其表面堆積的則是比較小的巖屑。從垂直剖面上看,較粗大的巖屑分布在倒石堆的下部,向上逐漸變細。【高山流石灘】高山流石灘通常分布在冬季最低雪線與夏季最高雪線之間的斜坡地帶。我國高山流石灘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四川的西部山地。成因:在高寒地區,晝夜溫差大,且受到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巖石產生內外不均勻的熱脹冷縮,出現脹縮風化作用;同時由于巖石縫隙中的水在液態和固態之間轉換,巖石孔隙因液態水結冰體積膨脹而加大,出現凍融風化作用;使得巖石崩解破壞,形成大小不一的碎石。這些碎石受到搬運作用(重力、冰川融水、冰川等),隨著山坡緩慢移動,并在山坡平緩處堆積,形成了扇形巖屑破或巖屑丘,便是高山流石灘。流石灘上的植物多具有速生、葉片厚、植株低矮、根系發達等特點,強大的根系是為了適應了強風和松動的碎石環境。從外觀上看,流石灘植物多呈斑塊狀、簇狀匍匐在地面零星分布,為了盡力傳播花粉,植物花色艷麗,是許多珍稀獨特的高山花卉的天堂。高山流石灘上的典型的植物代表為塔黃,其生長緩慢,15至45年才會開一次花,但其根系非常發達,最長的可以達到兩米,水土保持作用遙遙領先于其他植物。【石河】石河是由寒凍風化作用形成的碎石、巖塊,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搬運并堆積在山坡、山溝而形成的窄長如“河”的堆積體。石河運動是石塊沿著濕潤的碎屑下墊面或永凍層的頂面在重力作用下移動,這里溫度變化起著重要作用,它會引起碎屑空隙中水分的反復凍結和融解,導致碎屑的膨脹和收縮,促使石河向下運動。石河運動速度較低,但中央部分流速比兩側流速要快。濕潤氣候區的石河流速比干燥氣候區的要快,石河中的巖塊經長期運動,可以搬運到山麓停積下來,形成石流扇。石河停止運動是氣候轉暖的標志之一?!井斒硬辉僖苿訒r,角礫表面開始生長地衣苔蘚,有時在石河上生長樹木或堆積新沉積物。這些石河一般多分布在現在多年凍土的南界(北半球高緯地帶)或高山凍土的下界附近】【石?!?br/>石海:在寒凍風化作用下,巖石遭受寒凍崩解,形成巨石角礫,就地堆積在平坦的地面上。形成條件:①氣溫經常在0℃上下波動,日溫差較大,并有一定濕度,使巖石沿節理反復寒凍崩解。②地形較平坦,地面坡度小于10°,可使寒凍崩解的巖塊不易順坡移動而保存在原地。③堅硬而富有節理的塊狀巖石,如花崗巖、玄武巖和石英巖等,在寒凍作用下常崩解成大塊巖塊,得以保留在原地。石海形成后,組成石海的大石塊很少移動。同時,石海中又缺少細粒物質而水分較少,凍融分選難以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講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含河流地貌、河流沖淤)目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3知識梳理 3知識點1 風化作用 3知識點2 侵蝕作用 6知識點3 搬運作用 9知識點4 堆積作用 10核心突破 12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 12題型01 風化作用 14題型02 侵蝕作用 15題型03 堆積作用 15考點二 河流地貌 16知識梳理 16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 16核心突破 24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 24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 29題型01 河流地貌 32題型02 河流沖淤變化 33考點三 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 34知識梳理 34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34知識點2 風沙地貌 37知識點3 海岸地貌 38知識點4 冰川地貌 39核心突破 41考點 風沙活動分析 41題型01 喀斯特地貌 43題型02 風沙地貌 43題型03 冰川地貌 44題型04 海岸線變遷 44熱點應用 4501 侵蝕基準面 4602 凍土地貌 47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考點提取主要外力作用 2024全國甲卷,10題,3分,推測灰綠色泥沼土層上部(深度約230~260厘米)出現的波狀形變形成于,外力作用 2024廣東卷,11題,3分,參與該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外力作用河流地貌 2024廣東卷,12題,3分,該溶洞內的粉砂質黏土沉積物主要源自,河流堆積作用 2024安徽卷,19(1)題,4分,說明分汊口處堆積體的形成過程,河流堆積地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 2024福建卷,18題,20分,甲海岸泥沙沉積量卻比乙地少的原因、冬季甲海岸侵蝕情況的差別及理由、從泥沙顆粒粗細的角度談方案②的效果優于方案①的原因,海岸地貌 2024安徽卷,7-8題,6分,推測該剖面古風成沙層沉積物的搬運動力主要是、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總體上該地區,風力地貌 2024甘肅卷,13題,3分,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來自,冰川作用 2024甘肅卷,15題,3分,班克斯半島的形成過程是,海浪作用與海岸地貌命題趨勢:外力作用的考查頻率極高,尤其是河流地貌成因最常見、與人類關系密切,考查頻率也較高,其他外力作用涉及相對較少。在考查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時,有幾個突出的命題特點:一是與內力作用結合,分析不同地質時期的主導作用力的不同,如流水侵蝕與玄武巖臺地的演化,流水侵蝕、堆積與地殼間歇性抬升共同作用形成河流階地等;二是與外力作用的不同表現形式相結合,如流水侵蝕與堆積作用的相互轉換;三是體現區域地表形態發生、發展的動態演化過程。考點一 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知識點1 風化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以下等方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對地表進行破壞,并把風化、侵蝕的產物搬運并堆積起來。風化作用概念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類型風化作用分為三種類型,即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風化物:風化作用使巖石破碎,形成結構疏松的風化物,保留在原地成為風化殼。土壤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從地表風化殼厚度來看,溫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區風化殼厚度最大。1.物理風化概念:指巖石機械破碎,化學成分沒有顯著變化。主要受溫度變化影響,干旱半干旱地區物理風化顯著,晝夜溫差越大,物理風化作用越強。包括:a.礦物巖石的熱脹冷縮——溫差風化(熱力風化);b.巖石空隙中水的凍結與融化——冰劈作用;c.巖石卸載(釋重)——層裂;d.巖石空隙中鹽的結晶與潮解熱力風化。(1)溫差風化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白天太陽光暴曬,溫度升高表層體積膨脹,但內部很少受到熱力的影響;夜間,巖石表層逐漸冷縮,內部卻因受到白天傳導進來的熱力影響而膨脹。表里反復地、不均勻地膨脹與收縮,會使巖石產生裂隙,層層剝落,巖石就破碎了。花崗巖球狀風化:小巖塊的邊緣和隅角從多個方向受到溫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最先破壞,而且破壞深度較大,久之,其棱角逐漸消失,變成球形或橢球形。(2)冰劈作用冰劈作用:在溫度接近冰點的山區,容易產生凍融風化作用,山體巖石的細孔會因為吸收鄰近的液態水而不斷增大,當溫度降低時,水結冰,體積膨脹產生壓力,這樣的壓力引致巖石弱化,最后分裂,形成了大量的碎石。高寒的兩極及高海拔地區、干旱地區以物理風化為主。晝夜溫差越大,物理風化作用越強。(3)鹽風化概念:巖石表面的鹽分隨著降水滲入巖石孔隙(或裂隙)中,向巖石背風面運動,在干燥的背風面結晶、膨脹,導致巖石背風面崩裂,在巖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風化穴,這種風化作用多見于沿海和內陸干旱地區的近地面巖石中。2.化學風化概念:巖石在氧、二氧化碳、水及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分解,使其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新物質的過程。如含鐵礦物在水和空氣的作用,氧化成褐色的氧化鐵,在丹霞地貌中這種現象常見;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結合成碳酸,能溶蝕石灰巖。化學風化的方式可歸納為:a.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c.水解作用;d.碳酸鹽化作用;e.氧化作用。主要發育在潮濕、溫暖環境中,作用廣泛而強烈,是自然界主要風化作用之一。受溫度和水分變化影響都較大。3.生物風化概念:生物在生長、活動過程中對巖石的破壞過程。分為生物物理風化作用及生物化學風化作用。一方面引起巖石的機械破壞;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巖石分解破壞。低緯度的炎熱潮濕氣候區,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溫度高,空氣潮濕,其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顯著。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通常情況下,溫度每增加 10 ℃,化學反應速率平均增加1~2 倍。從地表風化殼厚度來看,溫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區風化殼厚度最大。4.風化作用的影響a.使巖石變成松散的碎屑風化物,保留在原地成為風化殼;b.為侵蝕作用準備了條件;c.風化產物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知識點2 侵蝕作用概念:風化作用產生的松散物質殘留在地表,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也對地表進行破壞,這一過程稱為侵蝕作用。影響因素:運動狀態下的流水、冰川和風力類型:流水侵蝕、風力侵蝕、海浪侵蝕和冰川侵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侵蝕物離開原地,并形成侵蝕地貌。分布: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侵蝕為主;干旱半干旱地區:風力侵蝕為主;冰川侵蝕常見于中高緯和高山地區。1.流水侵蝕作用表現:濕潤、半濕潤地區的水的流動破壞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并將侵蝕掉的物質帶離原地。作用結果:水蝕地貌,如溝谷(“V”型谷/峽谷)、瀑布等;形成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分布地區:濕潤、半濕潤地區案例:丹霞地貌 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丹霞地貌”指的是以紅色砂礫巖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沖蝕作用為主形成的地貌景觀。有“流水丹霞”之說。以中國廣東丹霞山為代表,是紅層地貌的一種類型頂平、身陡、麓緩、明顯的水平層理構造是丹霞地貌的顯著特征。形成過程:流水沉積→地殼抬升→流水侵蝕2.風力侵蝕作用表現:干旱、半干旱地區風力破壞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并將侵蝕掉的物質帶離原地。風蝕蘑菇的形成原因:a.接近地表部分的氣流中含沙量較多,磨蝕強烈;b.巖性的差異,下部巖性較軟,上部巖性較硬分類:風蝕作用包括風的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作用結果:風蝕地貌,如:風蝕蘑菇、風蝕城堡、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等;雅丹地貌。分布地區:干旱、半干旱地區案例:雅丹地貌雅丹地貌現泛指干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以新疆羅布泊雅丹附近最為典型,故名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它不是發育在基巖上,而是發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狀堆積物中,以新疆羅布泊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最為典型?!把诺ぁ痹蔷S吾爾語 ,意為“陡峭的小丘”,后來用它來泛指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的地貌組合。形成條件:地殼下沉→流水沉積→地殼抬升→風力或流水侵蝕雅丹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泊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或流水的侵蝕。雅丹與丹霞地貌對比地貌類型 主要成因 典型景觀 顏色 地層特征 分布雅丹地貌 主要為強風吹蝕和磨蝕 壟崗狀、流線形、覆舟形、斷桓狀 無特定顏色,取決于原始沉積物的顏色 以第四紀半固結沉積物為主 多分布于古代河床、湖底抬升后形成的荒漠區丹霞地貌 地表流水的沖蝕、磨蝕、垂直地表發育的構造節理是主要成因之一 絕壁斷崖和柱狀、宮殿狀、巷谷式 主要為紅色巖層 白堊紀至第三紀固結巖石為主 多形成于現代河水或雨水流經的坡地3.冰川侵蝕作用表現:高緯度或高山地區,冰川運動不斷侵蝕底部巖石和側面巖壁。冰川分類:按冰川的形態和規模,主要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岳冰川。山岳冰川是發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大陸冰川面積大,冰層厚,主要分布在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上。作用結果:冰蝕地貌,如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冰蝕湖(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峽灣。分布地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一種重要外力,在高山和高緯地區,這種作用尤為顯著。冰川體有巨大的壓力對冰床和谷壁有很強的侵蝕作用,包括冰川刨蝕、冰楔、磨蝕和挖蝕作用。山地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一般處于緩慢移動的狀態。它在移動中能夠拔起大塊巖石,加速巖石裂解,并挾帶這些物質一起運動。當冰川消融時,挾帶的物質就會堆積下來,冰川不斷地侵蝕、搬運、堆積,形成冰川堆積地貌。與流水、風等形成的侵蝕地貌相比,山地冰川形成的侵蝕地貌具有陡峭、險峻的特點,長形成刀刃狀山脊、多面錐體山峰、U形谷等。峽灣特點:深入陸地,岸壁陡峭, 水深較大,風平浪靜峽灣是由于冰川把地面刨蝕成巨大的谷地而形成的,當谷底低于海平面時,海水侵入后就形成了沿海地帶幽深的峽灣。 (形成過程:冰川侵蝕形成U形谷→氣候變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4.海浪侵蝕作用表現:在巖石海岸,波浪不斷擊打、侵蝕巖壁,使海岸后退。作用結果:海蝕地貌,如海蝕柱、海蝕崖、海蝕平臺等。分布地區:基巖海岸的濱海地區侵蝕作用小結:作用因素 典型區域 作用結果 示例圖流水 濕潤、半濕潤區的坡度較大的地區 水蝕地貌,如溝谷、瀑布、峽谷(V形谷)等;喀斯特地貌,如天坑、溶洞、地下暗河、石林等;丹霞地貌;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表風 干旱、半干旱地區 風蝕地貌,如風蝕蘑菇、風蝕城堡、戈壁、風蝕柱、風蝕洼地等;雅丹地貌冰川 高緯或高山地區 冰蝕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冰蝕湖,如北美五大湖、芬蘭加拿大的湖泊;峽灣,如挪威峽灣海浪 海岸地區 海蝕地貌,如海蝕柱、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等知識點3 搬運作用定義:風化、侵蝕的產物;被風、流水、冰川、海浪等轉移離開原來位置的作用,叫做搬運作用。作用結果:使風化和侵蝕產物離開原地,為堆積作用輸送物質。搬運作用是過程,并不會產生地貌類型。搬運能力與風、流水和冰川的運動速度直接相關。分布地區: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和海濱地區,風力的搬運作用占優勢;在濕潤半濕潤地區,則是流水的搬運作用表現明顯。流水推動物體的力量和水的流速成正比。類型 形式 發生區域風力搬運 作用 懸浮形式,以塵粒和粉沙粒為主;滾動及跳動形式,以砂礫為主 干旱、半干旱地區和海濱地區河流搬運 作用 懸浮形式;跳動、滾動和滑動形式 濕潤、半濕潤地區冰川搬運 作用 在冰床上被推移;夾持在冰川內或疊置冰面上隨冰川的運動一起被搬運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和高緯度地區知識點4 堆積作用定義:被搬運的巖石碎屑物質,在搬運的過程中,因外力作用減弱或遇到障礙物,便堆積下來的作用。類型:流水堆積、風力堆積、冰川堆積、海浪堆積影響因素:外力強度變化、夾帶物的豐富程度作用結果:形成各種堆積地貌。分選性定義:指碎屑顆粒大小的均勻程度。大小均勻,磨圓度好,分選性好,大小混雜,棱角分明,分選性差。流水堆積及風力堆積時對顆粒物具有分選性,即顆粒物大小在堆積時有序沉積,一般粒徑大的先堆積,粒徑小的后堆積;一般搬運距離越遠,分選性越好。顆粒物的大小取決于流水和風的攜帶能力,風力越大、流水速度越快攜帶能力越強,沉積物顆粒物越大,反之越小。而冰川堆積則沒有分選性,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分,混亂堆積。重力作用下的堆積物分選性差,不同粒徑的顆?;祀s在一起。陡坡的重力崩塌,重顆粒會滾得更遠,比較輕的細顆粒會留在坡面上部,形成倒石堆。(1)流水堆積定義:地勢變緩或河道彎曲,流水的速度減緩,攜帶的物質堆積。分布地區: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地貌形態:形成沖積扇(出山口)、河漫灘(中下游)、三角洲(河口)。類型 流域中的位置 形成 地貌特點洪積—沖積平原 發育于山前 山區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放慢,泥沙堆積形成洪積扇或沖積扇。多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河漫灘平原 發育于河流中下游 河流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面積逐步擴大,枯水季節出露水面形成河漫灘,洪水季節被淹沒,繼續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勢平坦、寬廣三角洲 形成于河 流入??? 當挾帶大量泥沙的河流注入海洋時,如果入海處水下坡度平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所挾帶的泥沙便會沉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如果海潮侵蝕弱,也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多呈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呈放射狀分布(2)風力堆積定義:風中攜帶的沙粒,在風速降低時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就是風積地貌。分布地區:干旱內陸及其鄰近地區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地貌形態: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黃土堆積地貌(3)冰川堆積定義:冰川攜帶大量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冰川融化,大量物質在原地堆積。分布地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冰川堆積不具有分選性:大小不一、雜亂無章、磨圓性差地貌形態: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如冰磧平原、冰磧湖、終磧堤、冰磧丘陵、鼓丘等。(4)海浪堆積定義:波浪遇到傾斜海岸,速度減緩。分布地區:濱海地帶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地貌形態:形成沙灘、沙壩、貝殼堤等海岸地貌。堆積作用小結:作用因素 典型區域 作用結果 示例圖流水 濕潤、半濕潤區的地勢變緩或河道彎曲地區 流水堆積地貌,如沖積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沖積平原(中下游)、河漫灘等風 干旱、半干旱區 風積地貌,如沙丘、沙壟;黃土高原的形成冰川 高緯、高山地區及冰川滑過地區 冰磧地貌、冰磧湖(如日內瓦湖)、終磧堤、鼓丘等,如波德平原、東歐平原的形成 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海浪 海岸地區 海積地貌,如沙灘、貝殼堤、沙嘴等考點 不同外力作用類型分析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大尺度區域的主導外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高山地區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磧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區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②小尺度區域地貌形態的外力作用流水作用:主要表現為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因此,上游多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三角洲、沖積島等(如下圖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蝕——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積——冰磧丘陵、冰磧湖等。風力作用:在風的源地(或風力強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堆積地貌等。掌握外力作用的三大影響因素影響因素 分析氣候 因素 氣溫 干旱、半干旱地區: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搬運、堆積作用降水 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地表徑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地質 地貌 因素 基巖 石灰巖地區:巖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現為流水侵蝕、溶蝕作用地形 地勢 地勢較高的地區:往往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地勢較低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地勢差異較大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高低的影響。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往往以侵蝕、搬運作用為主;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生物風化作用顯著【易錯提醒】1. 注意風化與侵蝕兩種作用的差異風化是指巖石多在無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學、生物作用而發生的破壞,與風無關。侵蝕則是在“外動力”作用下發生的破壞。風化的結果是巖石變碎、變小。侵蝕的結果是物質被移走,留下千瘡百孔、溝壑縱橫的面貌。2. 地勢高低與外力作用方式關系一般,地勢高主要以侵蝕作用為主,地勢低主要以堆積作用為主(2023·全國乙卷)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 假設不受內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該山脈( )A. 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東移 B. 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C. 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西移 D. 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2. 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定,是由于隨山體升高( )A. 板塊運動逐漸加強 B. 板塊運動逐漸減弱C. 外力作用逐漸加強 D. 外力作用逐漸減弱題型01 風化作用風化穴是巖石表面因各種風化作用或風蝕作用形成的負地形。新疆東帕米爾高原蓋孜河流域中游某村(海拔2600m)附近冰磧平臺上散布著大塊的花崗巖漂礫,該村所在的河谷兩側有高山夾持。圖示意該村花崗巖漂礫邊墻型風化穴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導致花崗巖表面破裂、松散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風化作用 B.風蝕作用 C.溶蝕作用 D.冰蝕作用2.蓋孜河附近花崗巖漂礫的邊墻型風化穴多面向河流的下游或河谷,主要原因是( )①水汽較多②受山風影響③氣溫較高④受谷風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邊墻型風化穴后期形成深凹的圓滑內壁,需要具備的條件是( )A.基巖巖性松軟 B.冰川侵蝕加強 C.地質災害頻繁 D.風沙活動持續題型02 侵蝕作用四川盆地紫色土廣布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下圖示意川中丘陵區某流域局部沿A-A′線的地形剖面圖。該剖面上分布著四個平坦面T1、T2、T3、T4,其中T4上覆蓋花崗巖、石英砂巖等巖類組成的河流堆積物,其余三個平坦面上均為紫紅色礫石組成的河流堆積物。完成下面小題。4.導致該剖面的地形起伏不平的是( )A.構造運動 B.風化作用 C.河流侵蝕 D.冰川作用5.T4沒有紫紅色礫石層分布是由于( )A.植被生長將其覆蓋 B.河流侵蝕搬運較強C.冰川侵蝕能力較強 D.原有礫石層被風化題型03 堆積作用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圖左和圖右為兩種常見的雅丹地貌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圖左為平頂山狀雅丹,塑造其平坦頂部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風力侵蝕 B.風力沉積 C.流水侵蝕 D.流水沉積7.圖右為鯨狀雅丹,多出現在常年多大風的地區,其陡坡為( )A.迎風坡,侵蝕而成 B.背風坡,侵蝕而成C.迎風坡,堆積而成 D.背風坡,堆積而成考點二 河流地貌知識點 河流侵蝕地貌1.不同河段的侵蝕地貌差異不同的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蝕方式不盡相同,地貌各異。流水對地面的侵蝕有3種方式:溯源侵蝕、下蝕、側蝕。這3種侵蝕都是沙、礫石和滾石在流水中沿河底搬運時產生的磨蝕。方式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含義 向河流源頭侵蝕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蝕 向兩側河岸侵蝕影響 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展(1)溯源侵蝕與地貌溯源侵蝕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蝕”(“挖墻腳”),而下蝕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為山區,落差較大,河流速度快,堆積較少,因此在河流上游下蝕嚴重,伴隨著產生了溯源侵蝕。溯源侵蝕地貌:河流襲奪、瀑布①河流襲奪河流襲奪概念:指分水嶺一側的低位河奪取了另一側高位河上游段的現象。處于分水嶺兩側的河流,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搶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這種河系演變的現象,又稱“河流搶水”。上圖中由于“低位河”具有強烈的溯源侵蝕能力,經過地質年代的不斷侵蝕,不斷地切割分水嶺,最終將分水嶺切穿(形成峽谷),將另一側河流的上游河段奪了過來,進而完成河流襲奪過程。河流襲奪的原因:①分水嶺遷移:當分水嶺兩側坡度和長度不一致時,兩側河流的溯源侵蝕的速度也不一樣,在溯源侵蝕較快的一側,河源向分水嶺伸展也快。當切過分水嶺時,侵蝕較快的河流將另一側河流的上源奪過來,完成了河流襲奪過程。②新構造運動:有時在某一流域范圍內發生局部新構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來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襲奪現象。由于分水嶺被破壞或遷移造成的河流襲奪,稱為主動河流襲奪;由新構造運動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襲奪,稱為被動河流襲奪。②瀑布瀑布是指河水在流經斷層、凹陷等地區時垂直地從高空跌落的現象。也叫跌水。在河流存在時發生,造成跌水的懸崖在水流的強力沖擊下將不斷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終導致瀑布消失。瀑布是一種暫時性的特征,它最終會消失。瀑布形成的兩大要因:①溯源侵蝕:河流的侵蝕由下游向上游發展;②差異侵蝕:河流因巖性硬度、節理分布等差異而不均勻地侵蝕,并在河床上產生裂點(河床坡度急劇變陡的地方),當河水經過陡坡或懸崖時就形成了瀑布。案例:據1842-1927年觀測記錄,尼亞加拉大瀑布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漸減小。為了挽救尼亞加拉瀑布,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美、加兩國政府耗費巨資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2)下切侵蝕與地貌流水的下切侵蝕:指流水及其挾帶的砂礫在重力作用下,對谷底或河床的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垂直地面的侵蝕,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展。下切侵蝕多發生在構造抬升的山區,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河流階地等“V”形谷:即峽谷,是狹而深的河谷,多發育于地勢起伏大的山區,由河流強烈下切侵蝕形成。河流階地:河流下切侵蝕,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一般情況,河流階地的形成是地殼運動、河流侵蝕和沉積共同作用的結果。地殼抬升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蝕加強,導致階地面到達洪水位以上,流水沉積制造出階地面上的堆積物。地殼間歇性地抬升,河流繼續侵蝕堆積過程,就出現多級階地。洪水位上最新露出水面的為一級階地,從下往上遞增。一般來說階地位置越高,形成時間越早。離河流越遠(位置越高),階地形成越早(越老);階地有幾級,地殼抬升就有幾次(注意河漫灘不能算做階地);階地的沉積顆粒大小反映當時流速。河流階地形成:地殼間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侵蝕地殼抬升時,河流以下切侵蝕為主;地殼穩定時,河流以側蝕和堆積作用為主。形成階地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有較寬闊的谷底 ;②河流下切侵蝕是構造運動、氣候變化和侵蝕基準面下降等原因造成的。河流階地影響因素因素 影響 具體分析構造升 降運動 構造運動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變化,影響河流系統中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 當地殼相對穩定或下降時,河流以側蝕為主,此時塑造出河漫灘;后地殼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轉而下切,原來的河漫灘成了河谷兩側的階地。如果地殼多次間歇性上升,則可以形成多級階地氣候 變化 氣候變化影響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從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質變化,在河谷中形成階地 氣候變干時,河流含沙量相對增大,河流水量減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蝕加強,帶到河流中的泥沙量也增多,此時河床堆積增高氣候濕潤期,河流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對減小,導致河流下蝕,形成了階地河流階地的類型①侵蝕階地。由基巖構成,階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沖積物。較少河流沖積物覆蓋,一般發育在構造抬升的山區河谷。這里水流流速較大,侵蝕作用較強。②堆積階地。由沖積物組成又稱沉積階地,在河流中下游最為常見。 形成過程:先是河流側向侵蝕展寬谷底,同時發生大量堆積,形成寬闊的河漫灘;然后河流強烈下蝕,當河流下切深度不超過沖積層的厚度時,形成堆積階地。 根據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階地的切割疊置關系不同又可分為:A.上疊階地:是階地形成時河流下切深度較前期階地下切深度小,河谷底部仍保留有一定厚度的早期沖積物,因此每一較新階地的組成物質就疊置于較老階地的組成物質之上,是新階地疊于老階地之上;B.內疊階地:是在階地形成時的下切侵蝕深度正好達到發育前階地的谷地,由內向外疊生而成,新階地疊于老階地之內。③基座階地。由兩種物質組成,上部是河流沖積物,下部是基巖的階地。它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深度超過原沖積層的厚度,切至基巖內部而成。主要分布于新構造運動上升顯著的山區。階地形成時,河流下切超過了老河谷谷底而達到并出露基巖。④埋藏階地。早期形成的階地被后期河流沖積物覆蓋而埋入地下,這種階地不顯露于地面,多出現在下游段,埋藏階地可以分兩種:早期地殼上升,或侵蝕基準面下降,而后地殼下降或者侵蝕基準面上升發生堆積,把早期形成的階地全部埋沒形成埋藏階地; 地殼長期下降,不同時期的沖積物一層疊加在一層之上,形成一種假埋藏階地。河流階地與人類活動階地是農業發展、聚落選址、建筑布局、沉積礦床及研究地質活動等的理想或重要場所。①階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無論生活用水還是生產用水,水量都有保障。②階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發展農業。③階地地勢平坦,建筑施工難度低。④階地往往與河流沉積作用有關,河流從上游攜帶的泥沙,含有多種重金屬砂礦,如金、錫在階地沉積富集形成礦床。(3)側蝕與地貌側向侵蝕:河水沖刷河道兩側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遷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寬的作用。側蝕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較小,水流減慢,但水量較大,在流水慣性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對河流兩岸侵蝕作用較大。使河道曲率加大,河谷加寬。地貌特點:河道彎曲,出現“曲流”河流側蝕與“U”形谷:河流中下游,河流落差減小,河流向下的侵蝕作用減弱,向河谷兩岸侵蝕作用加強,河道變得彎曲,河谷拓寬,形成“U”型谷河流側蝕與曲流:在平原地區,河流落差減小,流速較慢,以側蝕為主。河流側向發展導致凹岸侵蝕后退、凸岸堆積前伸,河曲不斷向下游移動,形成曲流。發生在地勢平緩、河床由松散堆積物構成的平原上;流速緩慢,下蝕減弱,側蝕增強,凹岸侵蝕,凸岸堆積;草場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較強(兩岸巖性松軟適中)彎曲河道的水流特點:①水流對凹岸侵蝕強,使河流更彎曲;②延長了河流的長度,河流容水量增加; ③水流受阻,流速變小,泥沙易淤積,水流不暢,易發生洪澇。河流凹岸侵蝕與凸岸堆積河流流經彎道時,水流做曲線運動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表層水流趨向于凹岸,沖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壓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流,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凹岸發生侵蝕,凸岸發生堆積。如下圖所示:應用:①河流凸岸處泥沙堆積,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為農業用地和聚落點、淘金地。②凹岸處河道較深且少泥沙淤積,可以筑港、建碼頭。牛軛湖:平原地區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較少,可以側向自由發展。當河床彎曲愈來愈大時,河流的上下河段愈來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現狹窄的曲流頸。洪水期,曲流頸可能被沖開,河流不經過曲流而直接進入下一河段,這種現象稱為裁彎取直。裁彎取直后,彎曲河道被廢棄,形如牛軛,稱為牛軛湖。牛軛湖形成條件:①河流擺動形成彎曲;②河水侵蝕凹岸,河曲不斷發展;③河流自動裁彎取直,河水從取直部位流走;④被廢棄的彎道成了牛軛湖。曲峽又稱“立體蛇曲”“嵌入式蛇曲”曲峽形成過程:①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勢平坦,流速緩慢,側蝕作用強,形成曲流;②后來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時保留了原來的曲流形態影響流水侵蝕作用強弱的影響因素①徑流量的大??;②水流速度;③地面組成物質的抗侵蝕能力;④植被覆蓋度;⑤人類活動。不同季節侵蝕作用的差異a.在河流的豐水期,河流徑流量大,流速快,下蝕作用強,河床變深;b.在河流的枯水期,河流徑流量小,下蝕作用減弱,河床變淺。2.河谷的演變初期:以溯源侵蝕和下蝕為主,河谷深且窄,橫剖面呈“V”形。分布在河流上游。中期:下蝕減弱,側蝕增強,河谷拓寬(“U”形谷)并出現彎曲,形成河灣。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一般位于中游。成熟期:落差很小,側蝕為主,河谷寬廣,橫剖面呈槽形。下蝕停止,轉為沉積,一般位于下游。(1)河谷的演變(時間)小結:溝谷成為河谷,在于是否有穩定的水源,即溝谷一旦獲得穩定的水源補給就變成了河谷。(2)河谷分段(空間尺度)從上游下游,落差減小,流速減小,下蝕減弱,河谷變淺;水量增加,側蝕增強,河谷拓寬考點1 河流堆積地貌1.洪積—沖積平原沖積平原三大類型:山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河流堆積地貌必要條件①堆積物:風化或流水侵蝕→搬運→堆積物(存在顆粒大小差異)。②流速減緩:地勢平緩、河道彎曲、海水/湖水/河水頂托作用→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下降。③沉積環境:可供沉積的空間、地殼抬升(下降)、地形條件、水域環境(海浪、洋流)→沉積環境(沉積空間)。洪積—沖積平原的形成過程:①河流上游山區,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攜帶大量礫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節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降低;③河流攜帶的礫石、泥沙在山麓地帶堆積下來形成扇狀堆積地貌,即洪(沖)積扇;④洪(沖)積扇擴大并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機制 地貌特點山前沖積平原 山前(出山口) 季節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 搬運能力下降→沖積扇→連接形成山前沖積平原 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從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堆積物質顆粒由粗到細沖積扇的結構:隨著坡度變緩,流水搬運能力減弱,較重的礫石會先沉積下來,而顆粒小而輕的沙土則會被帶到較遠的地方,因此從水平方向看,扇頂部分沉積物質比較粗,向著扇體邊緣逐漸變細,及至扇底緣可出現黏土。①沖積扇頂部粗礫石沉積;②沖積扇過渡區的砂礫沉積;③沖積扇邊緣細砂粘土沉積。一般沙石都是堆積在沖積扇的扇頂,越向外邊緣沙礫越細。從扇頂到扇緣,坡度逐漸變小。沖積扇大小主要與沉積物供給量(或泥沙含量)、氣候因素(或洪水大小)、物質來源區與堆積區的地形條件有關。思考:干旱地區的聚落,更適宜布局在沖積扇的哪個部位呢?答案:扇緣地區從土壤條件來說,扇緣沉積物顆粒較細,土壤發育條件較好;從扇頂至扇緣,沉積顆粒物逐漸變小,顆粒之間的孔隙逐漸變小,透水性變差,保(蓄)水性越好。從水分條件來說,該區地下水埋藏淺,可能出露地表,水分條件較好;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沖積扇向下流動,同時會有大量滲入地下,由于扇頂顆粒物較大,孔隙度高,地表水容易下滲,轉化為地下水。扇頂的地下水埋藏較深,當地下水流到扇緣時,在地勢較低處,埋藏較淺,容易自然出露。(地表水轉成地下水,再出露成泉)由此可知,扇緣地區水土俱佳,往往成為早期農業生產的選址地。我國西北地區的聚落,就多分布于山麓沖積扇的扇緣。案例:太行山出來的沖積扇在山麓地帶由北向南連成一體,構成了華北平原西部的洪積平原;河西走廊是由從祁連山發育的河流沖積形成的一系列沖積扇形成。寧夏平原是由從賀蘭山發育的河流沖積形成的一系列沖積扇連成片形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沖積扇發育程度高沖積扇與洪積扇的區別性質不同:a.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b.洪積扇指暫時性或季節性河流出山口后變為多河床辮流形成的一種扇狀堆積地形。形成不同:a.沖積扇: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b.洪積扇:主要發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區,往往是由多次洪積過程形成。特點不同:a.沖積扇:范圍較大,有時可達數萬平方千米。b.洪積扇:洪積扇尖頂,也就是河流流出山麓的谷口,和山外寬廣的扇形外緣,組成成分是不一樣的。(2)河漫灘平原河漫灘平原得的形成過程:①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②堆積體季節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灘;③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機制 地貌特點河漫灘平原 河流中下游 岸侵蝕,凸岸堆積→水下堆積體→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勢平坦、寬廣,呈帶狀分布(3)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過程:①河流中上游泥沙來源豐富;②河流入海(湖)口處地形坡度變緩,加上海(湖)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③泥沙堆積,形成三角洲;④隨著沉積物質增加,堆積體向海洋一側擴展,發展成為面積廣大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以河道分汊處為頂點向海洋形成扇形或者三角形,地勢逐漸降低,沉積物顆粒由粗變細,河流稠密,多沙洲,沙島。形成條件:①沙離:地勢陡峭/水流湍急/降水強度大/植被稀疏/土質疏松—— 流水侵蝕作用強——河流含沙量大②沙集:河流支流多/流域廣/流程長/流量大——攜帶泥沙匯集③沙沉:入??诘貏莸推?海水頂托)——水流減緩——泥沙沉積特殊情況:洋流:受沿岸洋流攜帶作用強,泥沙堆積少,三角洲擴張慢。地殼升降:地殼抬升區域,泥沙出露多,三角洲擴張快;地殼沉降區域,三角洲擴張慢。三角洲類型:匯入湖泊、河流而形成的三角洲又叫內陸河流三角洲。而有一些河流直接在陸地上沖積出三角洲,而又未匯入其他水系,這樣的三角洲叫內陸三角洲。三角洲面積增大或減小:泥沙來源變化,海平面變化(海退時,海平面下降,陸地面積增大,導致三角洲面積增大;海進時,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小,三角洲面積減小)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沖積島形成原因: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機制 地貌特點三角洲平原 河口地區 入??谔幩缕露绕骄彛铀魉贉p慢且海水頂托作用強→泥沙堆積→三角洲相連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密布,河道由分叉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類型 位置 形成過程洪積-沖積平原 一般位于河流上游,發育于山前 多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而成河漫灘平原 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 河道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的海濱地區 入??谔幩缕露绕骄?,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所攜帶的泥沙堆積在河口前方(4)河流侵蝕岸與堆積岸的判斷方法①河道平直段,根據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來判斷。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為侵蝕岸,坡度陡;左岸為堆積岸,坡度緩。南半球相反。②河道彎曲的河段,根據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來判斷。河流流經彎道時,水流做曲線運動產生慣性,在慣性的影響下,表層水流趨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壓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流,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凹岸發生侵蝕,凸岸發生堆積。③根據聚落點和港口區位來判斷。河流堆積岸處泥沙沉積,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可以作為農業用地和聚落點;侵蝕岸處河道較深,且泥沙淤積少,可以筑港。據此可以判斷河流侵蝕岸和堆積岸。1.(2024·安徽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美洲的卡西基亞雷河(以下簡稱“卡河”)是奧里諾科河(以下簡稱“奧河”)上游的一條汊河,經內格羅河流入亞馬孫河(如圖)。奧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積有大量沉積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較而言,奧河河道寬而淺,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縱剖面坡度明顯大于奧河。目前該分汊口上游約四分之一的來水流入到卡河,專家預測卡河未來將成為主要河道。(1)說明分汊口處堆積體的形成過程。考點2 河流沖淤平衡“沖”,即侵蝕搬運,“淤”,即淤積沉積沖淤平衡簡單來說,就是上游帶來多少泥沙,離開本河段時都能帶走。即指在一定時間內,上游來沙量= 本河段水流挾沙力= 下泄的沙量所以由等式可知,沖淤平衡取決于兩個變量:上游來沙量與河段的水流攜沙力,當這兩個變量基本相等時,即沖淤平衡然而,現實情況中,河流的水文條件是不斷變化的,短時間尺度下,平衡只是相對的、暫時的,沖淤不平衡才是常態。沖淤平衡取決于兩個變量,一是上游來沙量,二是河段的水流攜沙力(河段泄沙量),沖淤平衡需求這兩個變量基本相等。淤積原理:上游來沙量>本河段水流攜沙能力,產生淤積,河床抬高沖刷原理:上游來沙量<本河段水流攜沙能力,產生沖刷,河床下降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蝕與堆積往往是“你強我弱”,交替進行;流量大時(汛期),以侵蝕為主;流量小時(枯水期),以淤積為主沖淤影響①河床演變河道輸沙不平衡是河床演變的根本原因。沖淤作用導致流程方向上河床高程的變化,稱縱向變形,影響河床的深淺;與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的變形則稱橫向變形,影響河床的寬度變化及河流在平面上的擺動。溯源侵蝕使河床變長,下蝕使河床變深側蝕使河床變寬;堆積使河床變淺、變窄。②河口河床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響,兩個的強弱“此消彼長”;汛期,上游下泄的徑流沖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頂托)帶來的泥沙淤積為主;同時也引起了海岸線進退變化。③河口海底汛期,流水作用強時,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積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蝕為主。河口處侵蝕淤積狀況:河口處:①河流流量越大,侵蝕能力越強,河道受沖刷;②河流流量越小,搬運能力越弱,泥沙在河口淤積。入海處:①河流流量越大,挾沙能力越強,河流堆積越強,沙洲沙壩增大,向海洋推進;②河流流量越小,海洋侵蝕能力越強,沙洲沙壩受侵蝕,海岸線回退或海水倒灌,海流攜帶海洋泥沙堆積。沖淤變化的影響因素緊緊抓住來沙量和水流攜沙力這兩個關鍵變量①徑流量:一般來說,徑流量越大,沖刷侵蝕能力就越強。②流速:流速越快,搬運能力越強,河流以沖刷侵蝕作用為主;反之,如流速越慢,則以淤積為主。一般來說強降水過后,當河流流速降低時泥沙會快速沉積,導致河床增高。③含沙量:河流含沙量大,對河床的侵蝕能力弱。④水位變化:河流汛期水位高、水量大,以侵蝕作用為主;枯水期水位低、水量小,以淤積為主⑤工程建設:水利工程的建設(如修建水庫、大壩等),起著攔沙蓄水、調節水流等作用,影響著沖淤平衡;而河道的加固,也能減少河流對堤岸的沖刷。⑥海水作用:在河口地區,由于海水頂托,造成水流流速減慢,或沿岸洋流攜帶了大量泥沙,這些情況都會加劇淤積作用;而潮汐(海浪)作用強,攜沙能力大的區域,侵蝕作用也可能會增強。⑦河岸巖性和河道寬淺等因素,也會影響河流沖淤平衡;河道窄且深,流速快,搬運能力強,侵蝕作用強。案例:(1)辮狀水系辮狀水系指發育在三角洲、沖積—洪積扇以及山前傾斜平原上,由許多汊流構成的、形似發辮的水系。其形成有三個要素:水流量不穩定,河床寬闊平坦,水含沙量大。洪水時,擴展河面,變換河道,“搬運”沙粒??菟畷r,水流量減弱,淺灘和淺水河道外露。 辮狀水系的形成條件:河流的流量季節變化大,容易產生暴漲暴落;河流含沙量很大且粒度粗細不均;河床較為平坦開闊,泥沙易沉積。(2)游蕩型河道游蕩型河流:河寬水淺,河道極不穩定。平水期沙灘眾多,甚至有時主汊河難分,洪水期一片汪洋。游蕩型河道的形成條件:來沙量多,強烈的泥沙堆積使河床不斷抬高;與同流量的其他河流相比比降較大;流量變幅大,洪峰暴漲暴落;河床邊界物質抗沖蝕性弱(巖性),河床對水流的約束性差。(2021·廣東卷) 邊灘是由于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與河岸相連的泥沙質堆積體。三峽水庫運行后,長江中游邊灘整體呈萎縮態勢。研究表明,長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動流速在0.25~0.50m/s之間。左圖示意該段河道某斷面在不同流量時的流速與水深情況。右圖示意該段河道流量超過15 000m3/s的持續天數與邊灘面積關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由左圖可知,當流量從14 278m3/s降至6888m3/s時,該河段( )A.侵蝕主要發生在深槽區,邊灘體擴大B.侵蝕主要發生在邊灘體,深槽區縮小C.侵蝕主要發生在邊灘體,深槽區擴大D.侵蝕主要發生在深槽區,邊灘體縮小2.根據右圖,近年來長江中游邊灘整體萎縮的原因除侵蝕作用外,還可能是( )A.河道來沙量減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C.河岸護坡工程建設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題型01 河流地貌青藏高原東北部的若爾蓋盆地黃河出口段,其一級河流階地的沉積層保存完整,揭示了河流階地形成與發展演變規律,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若爾蓋盆地河流階地發育形成和環境變化規律提供科學依據,圖示意若爾蓋盆地黃河出口段一級階地及沉積層拔河高度(指河流階地基巖面高于現代河床的相對高度)。完成下面小題。1.河漫灘形成的地質時期是( )A.地殼穩定時期 B.地殼抬升時期C.地殼下降時期 D.地殼張裂時期2.圖示河段河流一級階地開始形成時對應的地層是( )A.砂巖層 B.河床卵石層C.風沙層 D.古洪水層3.圖示河段河流階地形成過程中,該地區的氣候( )A.逐漸變干 B.逐漸變濕C.冷暖交替 D.干濕交替題型02 河流沖淤變化受河流徑流與漲潮流共同影響,長江入海通道北支入??冢▓Da)存在水沙交換現象。圖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個港口的水深變化。總體來看,北支的沖淤演變趨勢以淤積為主,部分地區表現為沖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對比北支下段北岸,南岸泥沙淤積嚴重的自然原因是南岸( )A.海岸地形坡度較大 B.河流的流速較快C.受漲潮流侵蝕較弱 D.地殼抬升更明顯5.與2007年相比,2016年北支入海通道出現的變化是( )A.河床總體深度保持穩定 B.上段河床泥沙持續淤積C.中段更易發生海水倒灌 D.下段河床泥沙流失加劇知識總結·構建網絡河流地貌小結地形 地貌景觀 景觀特點上游 山區 V形河谷 河谷:深度大,岸壁較陡,谷底狹窄;河床:底部不平,常見大石塊和卵石中下游 平原地區 槽形河谷 河谷:寬而淺沖積平原 山前→河口:坡度變緩,沉積物顆粒變細河曲 河道:呈“S”形彎曲牛軛湖 湖泊呈牛軛形(“Ω”形)河口段 地勢低平 三角洲 平面形態近似三角形;河口→海:沉積物顆粒由粗變細考點三 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1.概念定義:喀斯特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2.形成機制作用 化學過程流水溶蝕 CaCO3+CO2+H2O=Ca(HCO3)2流水沉積 Ca(HCO3)2=CaCO3↓+CO2↑+H2O喀斯特溶蝕地貌:含有CO2的水,溶解碳酸鈣,形成峰林等地表景觀。水沿地下裂隙溶蝕,形成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喀斯特沉積地貌:溶洞形成后,沿裂隙下滲的Ca(HCO3)2 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巖沉淀,形成鐘乳石、石柱等。3.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巖石表面和裂隙流動的過程中,對巖石不斷進行溶蝕、侵蝕而形成的石質溝槽;石芽是凸出于溶溝之間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發育良好的石芽群峰叢是基部完全相連的圓錐狀或尖錐狀的山峰;多分布于碳酸鹽巖山區。峰叢代表峰林地形中發育較早階段,當峰叢石山之間的溶蝕洼地垂向發展和擴大時,峰叢的基座被蝕去,成為峰林,山坡陡峭,相對高度可超過100米,遠望如林。孤峰是巖溶地區孤立的石灰巖山峰,多分布在巖溶平原或巖溶盆地中。溶斗又稱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區一種口大底小的圓錐形洼地,平面輪廓為圓形或橢圓形形成過程:喀斯特地面經溶蝕及巖溶塌陷后,形成口大底小的倒錐狀的封閉洼地景觀。地表水沿可溶巖裂隙密集地段溶蝕而成的是溶蝕漏斗,其深度不大,斗壁和緩,斗緣不明顯,外形多成碟狀,當進一步向下加深時,斗壁逐漸陡峻并且有明顯的斗緣,成為漏斗狀;地下可溶性巖溶蝕后會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穴,在重力作用下,覆蓋在洞頂上的土層或巖層崩塌,進而形成的則是塌陷漏斗。漏斗底部通常有通道(或落水洞)通往地下,起著集水和消水的作用,并伴有積土、碎石堆積。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會積水成池,形成巖溶湖。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稱為天坑類型 成因峰叢、峰林、孤峰、溶蝕谷地 山峰由碳酸鹽巖石發育而成,在峰林中間的寬闊而平坦的谷地為溶蝕谷地溶溝 地表水沿巖石裂隙溶蝕、侵蝕形成溶溝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 是地表水集中漏入地下的地點4.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溶洞里的地貌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等溶洞是可溶性巖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間,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為主。溶洞長數米到數百千米,常常呈層狀分布在溶洞內含Ca(HCO3)2的水從洞頂往下滴時,因水分蒸發和CO2逸出,從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頂、洞壁和洞底發生沉積,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魉练e頂部常見向下發育的石鐘乳、石?;蚴?;底部常見向上發育的石筍;石鐘乳和石筍連接起來就形成石柱。5.喀斯特作用強弱的影響因素影響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對喀斯特作用的影響巖石的 可溶性 巖石成分 可溶性碳酸鹽類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 巖石的可溶性強、透水性好,喀斯特作用強;反之則弱巖石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強水的溶 蝕能力 水體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蝕力強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機酸、無機酸數量越多,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有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無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水體的 流動性 大氣降水多,流動性強 水的流動性越強,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地面坡度大,流動性強巖石裂隙大,流動性強裂隙連通性好,流動性強氣候 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溶蝕作用強烈,喀斯特地貌發育更廣泛6.喀斯特地貌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工程建設 地形崎嶇,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質條件復雜,不利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FAST望遠鏡正好利用盆地和暗河,大大減少了工程量農業 地形崎嶇,土壤貧瘠、缺乏地表水,交通不便,不利于農業生產旅游 風景優美、景觀奇特且神秘,利于開發旅游、探險項目人和生物 溶洞為洞穴生物提供了棲息地,甚至作為人類居住的場所災害 地質災害和水旱災害多發、石漠化嚴重知識點2 風沙地貌成因:是因風力對地表物質進行侵蝕、搬運和堆積而形成的地貌。分布地區:a.我國主要分布區:西北地區;b.其他地區:多沙的河谷地帶、植被稀少的沙質湖岸和海岸。分類:一般分為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兩大類風蝕地貌: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形成風蝕柱、風蝕蘑菇、雅丹等地貌。風積地貌:風力堆積形成的沙丘。風蝕地貌吹蝕:風吹過地面時,帶走細顆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壞磨蝕:挾帶沙粒的風吹過地面物體時,風中運動的沙粒對經過的物體進行磨蝕,造成地面物體的破壞案例:風蝕蘑菇:在風沙強勁的地方,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巖石如果下部巖性較軟,經長期侵蝕可能會形成頂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稱為風蝕蘑菇。石窩(風蝕壁龕):陡峭的巖壁受風沙的吹蝕和磨蝕,巖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凹坑,有群集,有分散,使巖石表面具有蜂窩狀的外貌,稱為石窩。雅丹地貌:通常發育在干旱地區的湖積平原上,是泥質巖層的垂直節理(裂隙),遭受定向風長期吹蝕,裂隙逐漸擴大而形成的。風積地貌新月形沙丘迎風坡坡形微凸而平緩,背風坡坡形下凹、坡度較陡兩側有近似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新月形沙丘的兩翼,兩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風向流動沙丘是單向斜層理構造。流動沙丘景觀是—種位置可移動的沙丘構成的景觀。因地表植被稀少,在風力作用下沙丘易于順風向前移動,在風向前方形成新沙丘。固定沙丘為多層弧形層理構造。沙粒不斷地從迎風坡向背風坡搬運,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積,在沙丘內部形成與背風坡傾斜方向一致的斜層理。河岸、湖畔地區沙丘(水岸沙丘/天漠現象)的形成過程:物質條件:河流中上游地區含沙量大,且該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堆積于河流、湖泊地區。水文條件:枯水期,河流、湖泊沿岸地區泥沙裸露且干燥。動力條件:盛行風,特別是在泥沙出露水面、大風日數多且風力強勁的地區,再經過風力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在河岸、湖畔形成沙灘或沙丘。雅魯藏布江丹娘沙丘的形成過程每年冬春季節(10月—次年3月)降水少,河流水位降低,河床河沙露出水面;冬春季節,氣候干旱,多大風,大風經過地區植被稀少,加上經過江面,受阻擋較少,形成渦旋上升氣流,氣流攜帶沙洲和河灘上的沙粒,受江邊山地地形阻擋,風速減緩,沙粒堆積于山坡,日積月累形成。知識點3 海岸地貌定義: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海岸地貌。分類:a.侵蝕地貌:主要有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成因:岸邊巖石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形成的b.堆積地貌:海灘、沙壩等是常見的類型。其他還有沙嘴、離岸堤成因:泥沙來源比較豐富的海岸,在波浪、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生堆積形成的海蝕地貌①海水不斷沖擊岸邊基巖,淘空下部的巖石,使上部的巖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稱為海蝕崖。②在波浪作用下海蝕崖不斷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傾斜的基巖平臺,稱為海蝕平臺。③在海蝕平臺上有些抗蝕能力強的部分保留下來成為海蝕柱。海積地貌泥沙來源比較豐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生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如海灘、沙嘴、離岸堤、水下沙壩等海灘、沙壩等是常見的海岸堆積地貌海灘按照沉積物顆粒大小可分為礫灘、沙灘、泥灘;有的海灘地勢平坦,灘面廣闊地貌類型 地貌特點海蝕崖 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蝕平臺 微微向海傾斜的基巖平臺,臺面上基巖裸露或覆蓋有很薄的沙礫和淤泥層海蝕穴 海浪沖蝕海濱陸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斷續沿海岸線分布海蝕拱橋 向海突出的陡立巖石,兩側的海蝕穴互相貫通,形似拱橋海灘 由松散泥沙或礫石堆積而成的平緩地面。海灘物質一般上部較粗,灘坡 坡度較大;下部物質較細,灘坡平緩沙壩 與海岸略成平行的長條狀堆積體。未露出水面的稱“水下沙壩”;出露 水面的稱“岸外沙壩”;完全露出水面的稱“海岸沙堤”近岸海水作用與流水堆積作用的關系①河流處在汛期時,流水搬運作用顯著,入海泥沙多,堆積作用強,海水侵蝕作用弱。②河流處在枯水期時,流水搬運作用弱,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蝕作用強,堆積作用弱。海岸線變遷與流水作用、海水作用的關系①海進:是指海岸線向陸地推進。此時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積擴大,海水侵蝕作用強(海水頂托作用),流水堆積作用弱,海岸線后退,海岸線變短。證據:海岸上會有海洋堆積物,如貝殼等。②海退:是指海岸線向海洋推進。此時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積作用強,海水侵蝕作用弱,海底堆積作用強,海岸線長度變長。證據:如貝殼堤與海岸線距離擴大。③海岸線的變遷:取決于海水侵蝕作用與陸地流水堆積作用的強弱。陸地流水堆積作用與海水侵蝕作用呈負相關關系。知識點4 冰川地貌定義:在終年冰封的高山或兩極地區,多年的積雪經重力或壓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冰川運動對地殼表面的改變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冰川作用導致地表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冰川地貌分類:a.侵蝕地貌: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峽灣、冰蝕湖等。成因:冰川有很強的侵蝕力,包括冰川刨蝕、冰楔、磨蝕和挖蝕作用,冰川體有巨大的壓力對冰床和谷壁有很強的侵蝕作用b.堆積地貌:冰磧地貌。成因:冰川的侵運作用所產生的大量松散巖屑和從山坡崩落的碎屑,會進入冰川系統,隨冰川一起運動,這些被搬運的巖屑稱為冰磧物類型 形成過程 景觀 地貌特點冰 蝕 地 貌 冰川自身重量和冰體運動使底床基巖破碎。冰雪融水滲入節理裂隙,時凍時融,使得底床巖塊不斷破碎,冰川像推土機鏟土一樣,把松動石塊挖起,與冰川凍結一起帶走,因挖蝕作用產生的碎屑,凍結于冰川的底部,成為冰川對底床進行刮削、銼磨的工具 冰斗 典型的冰斗由巖盆、巖壁和巖檻3部分組成。底部為巖盆,平面上呈半圓形;三面環以陡峭的巖壁;出口處為一高起的巖檻,常有羊背巖位于其上。巖盆是一個封閉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積水成湖,叫冰斗湖角峰 角峰為尖狀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數個冰斗包圍形成,其發育程度是冰川地形發育成熟與否的標志之一刃脊 刃脊為刃狀山脊,由冰斗的不斷擴大,斗壁后退,相鄰冰斗間的嶺脊變成冰川谷 冰蝕作用形成兩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峽灣 冰期接受冰蝕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響,形成兩側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寬闊、深度很大的海灣,即峽灣類型 形成過程 景觀 地貌特點冰磧 地貌 冰磧物隨冰川衰退而堆積下來 冰磧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來隨冰川運動的物質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態終磧壟 分布于冰川前緣地帶,由終磧組成的弧形壟狀地形。內側緩,外側陡,相對高度因地而異冰水堆積地貌 冰融水將原來冰川搬運堆積的物質經過再搬運堆積而成 冰水扇 融水河流帶泥沙堆積,多個冰水扇連成一片形成外沖平原蛇形丘 狹長、彎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具分選的冰水礫堆積而成,有一定的磨圓度,發育沖刷、填充物構造,呈交錯層理和水平層理,兩坡對稱冰磧湖 冰積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鼓丘和羊背石的區別羊背石 鼓丘概念 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種侵蝕地形,它是由基巖組成的小丘,看似伏地的羊群,故得名 鼓丘是一個由基巖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小丘成因 冰川侵蝕地貌 冰川堆(沉)積地貌物質組成 以基巖為主 以冰磧物為主(內核為基巖)外觀形態 羊背石迎冰面受磨蝕作用較平緩,背冰面受侵蝕較陡 鼓丘迎冰面坡陡,為基巖,背冰面坡緩,為冰磧物圖示考點 風沙活動分析1.風向判讀(1)根據沙丘形狀判斷風向(2)根據堆積物顆粒大小判斷風向搬運物隨風速的減弱而堆積,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所以顆粒大的一側為上風向。2.風沙活動的條件(1)物質條件——沙源①外地輸沙:盛行風從上風地帶將沙塵物質吹送至風沙活動地區堆積;河流從中上游地區將泥沙搬運到風沙活動地區堆積。②當地沙源:枯水期湖灘、河灘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節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表土裸露;耕地面積擴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區的沙灘或沙丘。(2)動力條件——大風①該地所處區域的大氣環流(風帶或季風)或距離冬季風源地遠近。②該區域的地形特征——常見會加強風力的地形。平坦的地形沒有阻擋;山地中的峽谷或河谷(峽谷或河谷與風向一致,形成“狹管效應”);面積廣大的湖泊或海域。(3)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護。風沙活動的危害及防治風沙活動的危害(1)沙埋:埋壓農田、村莊、工礦、鐵路、公路、水源。(2)風蝕:土壤肥力下降;大風襲擊(毀壞房屋、刮翻火車、摧毀電桿造成人、畜傷亡)。(3)污染大氣:沙石、浮塵彌漫,空氣渾濁,危害人體健康。(4)影響生產、生活:影響交通出行與安全、室外作業等。風沙活動的防治(1)工程措施:①阻沙:設置沙障阻擋風沙;②固沙:設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建設,保護和恢復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樹造林、種草等),防風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3)組織管理措施:①調整農業結構,合理控制農牧業生產規模;②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③建立風沙災害的監測、預報機制;④制定并嚴格實施防沙治沙的相關法律法規;⑤對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實施生態移民。(2024·安徽卷)地層沉積物的組成及粒徑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環境的變化。陜西榆林橫山區地處沙漠—黃土過渡帶(如圖1)。圖2為橫山區某地沉積地層剖面示意。該剖面厚度為17.55m,地層沉積連續,層位清晰。研究發現,該剖面古風成沙層平均粒徑較大,沙質黃土層次之,沙質古土壤層最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推測該剖面古風成沙層沉積物的搬運動力主要是( )A.高空西風氣流 B.東北信風 C.東亞冬季風 D.東亞夏季風2.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總體上該地區( )A.氣候由暖濕趨于冷干 B.過渡帶先向西北移動,再向東南移動C.沙塵暴頻次先減少后增加 D.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再向西北收縮題型01 喀斯特地貌新疆某地發現了類似南方喀斯特的景觀,被稱為“鹽溶喀斯特”地貌。該地貌巖層的主要成分為NaCl,下圖為“鹽溶溶洞”中的“鹽鐘乳”景觀。完成下面小題。1.形成“鹽溶溶洞”的主要外力作用為( )A.風力沉積 B.風力侵蝕 C.流水沉積 D.流水侵蝕2.該地“鹽鐘乳”的形成需要( )①堅硬的巖性 ②干燥的空氣 ③水自洞頂滲出 ④強勁的大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題型02 風沙地貌雅魯藏布江地處青藏高原南部的斷裂帶上,河床平均海拔接近4000m,河谷寬窄相間。河谷內沙丘成群、形態復雜,與河床、河漫灘、階地、谷坡呈交錯或鑲嵌分布,其周邊以旱生灌叢和草甸植被為主。流域內年均降水量為250——580mm,主要集中于5—9月,冬春季盛行偏南風,風力強勁。圖為雅魯藏布江河谷某斷面單側地貌圖及谷地沙丘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3.沙丘主要分布在( )A.寬谷的南坡 B.峽谷的南坡 C.寬谷的北坡 D.峽谷的北坡4.河漫灘沙丘、階地沙丘、谷坡沙丘中形成年代最早及顆粒物最大的分別是( )A.河漫灘沙丘階地沙丘 B.谷坡沙丘河漫灘沙丘C.谷坡沙丘階地沙丘 D.河漫灘沙丘谷坡沙丘5.雅魯藏布江河谷寬窄相間的影響因素有( )①巖性差異②植被覆蓋率③地勢落差④流量大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題型03 冰川地貌冰川槽谷(U型谷)和冰斗是典型的冰川侵蝕地貌,冰川槽谷的長度、寬度與形成時期的氣候特點密切相關。下圖示意我國四川西部某高山(海拔3600米左右)局部地區冰川地貌分布狀況,圖中上槽谷和下槽谷形態較完整且分別形成于兩次相鄰但不同強度的冰川作用時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上槽谷形成早于下槽谷,合理的推測依據是( )①河流的流向及山脊位置 ②下槽谷嵌套于上槽谷中 ③下槽谷形態保存較完好 ④冰斗的形態及開口朝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據上槽谷和下槽谷的形態特征可判斷出( )①上槽谷形成時期氣溫更低 ②下槽谷形成時期冰川規模更大 ③槽谷形成經歷了兩次冰期 ④兩槽谷形成時期氣候持續變暖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題型04 海岸線變遷三角洲的岸線變化是判斷流域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圖為2002、2022年某河口三角洲等深線分布圖,①②③④分別為四個觀測點。完成下面小題。8.圖中丁字壩修建的目的是( )A.阻擋泥沙北移 B.減弱海浪侵蝕 C.增強沿岸堆積 D.打造人工海港9.關于圖中四個觀測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2022年①點水下坡度最大 B.2002年之后②點侵蝕顯著C.2022年③點海面流速最快 D.2002年④點海域深度最淺10.關于該區域方框內兩段海岸線變遷差異的成因,下列說法最為準確的是( )A.上游筑壩攔沙,泥沙來源少 B.北側流速較快,沉積作用弱C.河口河道擺動,沉積差異大 D.南側風小浪低,侵蝕強度弱熱點應用01 侵蝕基準面河流侵蝕基準面指河流下切侵蝕的界限,在這個面上侵蝕停止或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就各河段而言,一些堅硬的巖坎、湖泊與河流的交匯處等地易成為局部河段的侵蝕基準面。下圖1是鄱陽湖示意圖,圖2是1998~2011年鄱陽湖流域侵蝕基準面海拔變化圖。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最靠近鄱陽湖流域侵蝕基準面的城市是( )A.湖口 B.彭澤 C.九江 D.星子2.1998~2011年期間,鄱陽湖流域水文特征的主要變化是( )A.鄱陽湖枯水期水量增加 B.湖口附近湖水流速變快C.鄱陽湖泥沙輸出量減少 D.星子附近湖泊水位升高知識點撥:(1)概念侵蝕基準面示意圖①(終極)侵蝕基準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蝕深度達到海平面時,由于河床坡度消失,流水運動停止,不再向下侵蝕,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蝕深度的最低基面,在這個面上侵蝕停止或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陸方向延伸的平面,稱為(終極)侵蝕基準面。(但對于不入海,終止于內陸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們的終極侵蝕基準面。)②局部(或暫時)侵蝕基準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體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交匯處的水面等為其侵蝕基準面,稱為局部(或暫時)侵蝕基準面。(2)影響侵蝕基準面的因素①構造運動:地殼抬升,河源距離原侵蝕基準面的垂直距離加大,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地殼下沉,侵蝕基準面則相對上升。②氣候變化:冰期時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存在,入海徑流量減少,海平面下降,(終極)侵蝕基準面降低;間冰期時降水增加,入海徑流量增加,海平面上升,(終極)侵蝕基準面上升。(3)侵蝕基準面引起河流沖淤變化侵蝕基準面示意圖侵蝕基準面上升示意圖①如果侵蝕基準面上升,河流縱坡降將減小,將導致河流挾沙能力降低和河床淤積。②如果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縱坡降將增大,從而導致河流挾沙能力增強和河床侵蝕。02 凍土地貌石冰川,是冰緣區的一種舌狀或葉狀堆積體,由被巖石碎塊覆蓋的冰巖屑混合物組成,常見于較狹窄的冰斗和坡度較大的山谷。如圖為青藏高原烏連溝石冰川產生泥石流災變的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石冰川更常見于( )A.山岳冰川內部 B.大陸冰川內部 C.山岳冰川邊緣 D.大陸冰川邊緣4.石冰川的徑流來源中,( )A.內部冰體消融,形成大量前緣物質 B.表面積雪融化,徑流流量瞬時增大C.湖塘突發泄流,成為災害觸發因子 D.降雨總量較少,會減小泥石流規模5.石冰川( )A.環境惡劣,開發價值小 B.提供區域生產生活用水C.誘發地震、洪澇等災害 D.受氣候影響比冰川更強知識點撥:石冰川是典型的冰緣地貌,主要分布在全球高海拔的山地,其最低海拔下限與區域多年凍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石冰川內部含冰量高,因為有冰體的填充,石冰川外觀整體顯得立體、豐滿、邊緣清晰;由于內部冰川的向下運動,舌部的表面會有許多縱向裂隙或橫向的突脊,舌部的最前方邊緣處坡度較陡。當石冰川內部的冰體消失,不再蠕動,這時石冰川的厚度減小,表面的突脊和溝槽也會模糊不清,形成了殘留的石冰川遺跡。所以,流動性是石冰川的重要特點,不過整體運動速度很緩慢(每年數毫米至數十厘米),多呈現蠕動狀態。能影響到石冰川運動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這些:氣候條件:氣溫、降水等;地形條件:坡度、坡向等;內部結構:含冰率、冰-巖屑比例、厚度;外部誘因:地震、滑坡、雪崩等。按成因,可分為冰核型石冰川和冰膠結型石冰川。冰核型石冰川: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種類型的內核是有冰川的。在冰川的消融區,就是冰舌最前方的部分,被巖屑或粉塵物質(風化物或冰磧物)覆蓋。表面巖屑層的存在會影響內部冰體的融化速率,而且不同厚度帶來的影響是有差異的:非常薄的巖屑會因為吸熱快,加速冰的融化;當巖屑層厚度超過幾厘米之后,能有效阻隔冰川內外熱量交換,減小冰的融化速率,從而起到保持石冰川形態的作用。冰膠結型石冰川:形成這種類型的石冰川,無需依托冰川。有多年凍土區的山區,寒凍風化的強烈作用,山谷中有時會堆積厚層巖屑,山坡腳下也會有倒石堆,當雨水、雪水沿著這些巖屑之間的縫隙滲進深層。當溫度降低時,水與深層的巖屑膠結在一起,就形成了冰、石混雜的石冰川。按表面巖屑來源,可分為冰磧型石冰川和倒石堆型石冰川。冰磧型石冰川:一般發育在山地冰川的末端,表面巖石主要來源于冰磧物堆積和沉積。倒石堆型石冰川:多發育于較陡邊坡,在巖崩、雪崩、風化等作用下,坡面巖體破碎,產生大量巖屑,從坡面滾落。歸納一下石冰川發育的基本條件:① 冰(冰川):高山或高緯地區,有降水提供水源;氣候寒冷,凍結條件良好或冰川作用強烈。② 巖屑:冰川運動物產生的冰磧物、地震雪崩引起的巖石崩塌、風化作用帶來的的巖屑剝落等。③ 地形:石冰川多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谷(如冰川槽谷)或坡面,有一定坡度但也不能過于陡峭(坡度越大,各類巖屑的保存難度越大,不利于形成石冰川)。在以上條件中,內部是否含冰是石冰川的最本質特點,也是其與石河、倒石堆的關鍵區別。氣候變暖對石冰川的影響石冰川表面有巖屑覆蓋層,達到一定厚度時,有保溫隔熱的作用,可減緩下方冰體的融化速度。相比于一般冰川,石冰川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較小。所以,石冰川是干旱半干旱地區重要的淡水資源。(石冰川主要由巖石碎屑層和冰巖混合層組成,且巖石碎屑層覆蓋在冰巖混合層上方,這樣表層巖石碎屑就阻隔了冰巖混合層與大氣之間的熱量交換,起到了隔熱效果,再加上巖石導熱性差,使得石冰川受氣溫變化的影響弱于冰川)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持續影響下,石冰川規模將會縮小(內部的填充冰不再有),即逐漸向高海拔地區退縮。氣溫升高,冰體消融,石冰川內部的冰體運動速度變快,大量水流和巖石碎塊的結合,易形成多種冰雪型的地質災害,如冰川型泥石流、滑塌、冰緣邊坡失穩等,如果石冰川附近有公路或者其他基礎設施,這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寒凍風化】是指中緯高山和高緯地區,氣溫變化于零攝氏度左右,巖石裂隙、孔隙中因水分結冰時產生的巨大壓力,使巖石崩解、破碎的現象。【倒石堆】巖石在凍融風化作用下變成大量松散巖屑,然后在重力作用下滑堆積產生。倒石堆的特點:倒石堆碎屑顆粒大小混雜,沒有明顯的層序。總的來說,一般較大的巖塊可以滾落到倒石堆的邊緣部位才停積下來,而一些較小的碎屑多堆積在倒石堆的頂部。當倒石堆進一步發展時,山坡坡度也就愈趨變得平緩,崩塌作用逐漸減少,崩塌的碎屑也變小。所以倒石堆發育的后期,其表面堆積的則是比較小的巖屑。從垂直剖面上看,較粗大的巖屑分布在倒石堆的下部,向上逐漸變細。【高山流石灘】高山流石灘通常分布在冬季最低雪線與夏季最高雪線之間的斜坡地帶。我國高山流石灘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四川的西部山地。成因:在高寒地區,晝夜溫差大,且受到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巖石產生內外不均勻的熱脹冷縮,出現脹縮風化作用;同時由于巖石縫隙中的水在液態和固態之間轉換,巖石孔隙因液態水結冰體積膨脹而加大,出現凍融風化作用;使得巖石崩解破壞,形成大小不一的碎石。這些碎石受到搬運作用(重力、冰川融水、冰川等),隨著山坡緩慢移動,并在山坡平緩處堆積,形成了扇形巖屑破或巖屑丘,便是高山流石灘。流石灘上的植物多具有速生、葉片厚、植株低矮、根系發達等特點,強大的根系是為了適應了強風和松動的碎石環境。從外觀上看,流石灘植物多呈斑塊狀、簇狀匍匐在地面零星分布,為了盡力傳播花粉,植物花色艷麗,是許多珍稀獨特的高山花卉的天堂。高山流石灘上的典型的植物代表為塔黃,其生長緩慢,15至45年才會開一次花,但其根系非常發達,最長的可以達到兩米,水土保持作用遙遙領先于其他植物。【石河】石河是由寒凍風化作用形成的碎石、巖塊,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搬運并堆積在山坡、山溝而形成的窄長如“河”的堆積體。石河運動是石塊沿著濕潤的碎屑下墊面或永凍層的頂面在重力作用下移動,這里溫度變化起著重要作用,它會引起碎屑空隙中水分的反復凍結和融解,導致碎屑的膨脹和收縮,促使石河向下運動。石河運動速度較低,但中央部分流速比兩側流速要快。濕潤氣候區的石河流速比干燥氣候區的要快,石河中的巖塊經長期運動,可以搬運到山麓停積下來,形成石流扇。石河停止運動是氣候轉暖的標志之一。【當石河不再移動時,角礫表面開始生長地衣苔蘚,有時在石河上生長樹木或堆積新沉積物。這些石河一般多分布在現在多年凍土的南界(北半球高緯地帶)或高山凍土的下界附近】【石?!?br/>石海:在寒凍風化作用下,巖石遭受寒凍崩解,形成巨石角礫,就地堆積在平坦的地面上。形成條件:①氣溫經常在0℃上下波動,日溫差較大,并有一定濕度,使巖石沿節理反復寒凍崩解。②地形較平坦,地面坡度小于10°,可使寒凍崩解的巖塊不易順坡移動而保存在原地。③堅硬而富有節理的塊狀巖石,如花崗巖、玄武巖和石英巖等,在寒凍作用下常崩解成大塊巖塊,得以保留在原地。石海形成后,組成石海的大石塊很少移動。同時,石海中又缺少細粒物質而水分較少,凍融分選難以進行,這樣石海能長期保存下來。石海常在同一走向、同一巖性和一定高度的山坡上部發育,有一條平整的界限,稱石海線?!纠缋錾降氖>€是4900m。石海線比同期雪線高度要低200~300m或400~500m。石海線可大致確定古雪線的高度,石海線是一條重要的氣候地貌界線】熱融喀斯特指在多年凍土和冰川區,由于氣溫和地溫升高,部分冰塊融化,產生類似石灰巖區的巖溶現象。如冰洞、冰塔、熱融坍陷、熱融洼地等。是由熱力原因引起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故又稱熱融喀斯特。熱喀斯特現象廣泛分布在冰緣地區。熱喀斯特可分為兩種,即熱融沉陷和熱融滑塌。①熱熔沉陷:主要產生在平坦地面,凍土層內地下冰融化使地面發生沉陷,出現沉陷漏斗、淺洼地,如果洼地集水成湖,稱熱喀斯特湖,也稱熱融湖;廣泛分布于多年凍土發育的平原或高原地區。②熱融滑塌: 主要發育在斜坡地面,由于坡地凍土層地下冰融化后飽含水分,使土體沿融凍面滑動,稱熱融滑塌。形態有新月形、長條形、圍椅狀、枝叉形等。其活動具明顯的周期性,如中國大興安嶺北部、祁連山東部的熱融滑塌,始于每年春季,夏季達高峰,秋季逐漸停止。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4講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含河流地貌、河流沖淤)(講義)(學生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第14講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含河流地貌、河流沖淤)(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