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溫故知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堅持用一分為二、全面地觀點看問題,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統一,防止片面性;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要堅持問題導向,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不同階段的矛盾有其特殊性 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 既要善于從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去研究特殊性,堅持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主次矛盾辯證關系:主要矛盾起決定作用,主次矛盾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既要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次矛盾與矛盾的主次方面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哲學部分知識體系框架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2課:辯證唯物論第1課:哲學基本理論第4課: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3課:唯物辯證法3.1、總特征1—聯系觀3.2、總特征2—發展觀第5課:社會歷史觀第6課:人生價值觀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3.3、實質與核心-矛盾觀你贊同誰的觀點?為什么?知識目標 核心素養目標1.識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含義、形式,理解二者的關系。 2.理解實踐的含義、特征。 3.知道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重難點】 政治認同:通過對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的學習,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科學精神: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公共參與: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學習目標自主學習:1. 認識的含義;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及其關系?2. 實踐:含義、基本形式、特點?3. 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為什么說“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如何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P48-5301認識的含義與形式1、認識的含義認識是 主體 對 客體 的 能動反映。意識 認識含義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包括主動形成和被動接受;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是主動形成的;體系 屬于唯物論范疇,與物質相對應; 屬于認識論范疇,與實踐相對應。層級 意識包括感覺和思維 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聯系 ①二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都有正確、錯誤之分 (它們都來源于實踐,內容都是客觀的,形式都是主觀的) ②它們都會對實踐產生一定的影響,且對實踐的影響在性質上都具有雙重性。 性質:是積極主動的,不是消極、被動的;主體:人類特有動物沒有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P48(1)感性認識①含義: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②形式: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生動的直觀”感覺:是通過各種感官對事物的表面的個別的屬性和特性的反映。如:看到顏色、聞到味道、觸摸到形狀;知覺:將各種感覺加以綜合,形成反映該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體的感性形象。表象:是客觀對象不在主體面前呈現時,大腦對過去的感覺和知覺的回憶,是對事物形象的再現。2、認識的形式和階段P48(2)理性認識①含義: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②形式: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概念:對事物的本質的概括和反映,是同類事物的共性、一般特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如知道“圓”)判斷:在概念基礎上對事物的區分和識別(如認為蘋果是圓的)推理:從已有的判斷合乎規律地推出新的判斷的反映形式。“抽象的思維”P48(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③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認識的初級階段發展、深化依 賴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認識的高級階段分析判斷:①感性認識都是錯的,理性認識都是正確的。②理性認識屬于認識的高級階段,比感性認識更可靠。③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轉化。注意: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正誤之分,不能認為哪個更重要,哪個更可靠!②既沒有純粹感性的認識,也沒有純粹理性的認識,二者也沒有絕對的界限,感性認識中有理性,理性認識中有感性,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辯證統一。不能認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轉化!③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理性認識不一定都是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認識的根本任務: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P49-102實踐的含義及特點近日,浙江湖州一網友發帖稱,幾乎整個6月德清縣都在下雨,自己忘記吃的一顆蘋果居然發霉,長出了蘑菇,這就是所謂的“蘋菇”嗎?圖片顯示,一株白色、帶有褶皺的蘑菇從果柄處長出,從頂部看蘋果表面完好無損,底部卻已腐爛變質。目前,這顆“果菌王”已寄到科研人員手中。專家通過科學實驗,科研人員介紹,蘋果上長出的白色蘑菇是“裂褶菌”(白參),是很著名的食用菌,不僅能吃,而且營養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有顯著的藥用價值。接下來,專家團隊將開始進行人工栽培實驗,長出更多“果菌王”思考,上述認識從何而來 實踐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 人們 改造客觀世界 的 物質活動性質:是直接現實性活動(不是主觀思維活動、認識活動)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不是認識世界的活動)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②作為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實踐的主體,≠動物本能活動(人類特有)P49-2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 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生產實踐(最基本)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如革命、改革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國外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自然科學實驗、社會科學實驗、“精彩冬奧”超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200余項技術等)(如興修水利、植樹造林、人們參與節能環保行動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種莊稼等)注意:基本形式不等于實踐的形式,實踐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還有其他實踐形式(教育實踐、醫療實踐、藝術實踐等)2.實踐的基本形式P48-2天問一號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短短9分鐘內將兩萬多公里時速降為零,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5月22日10時40分,“祝融號”火星車安全駛離著陸平臺,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讓火星車成功著陸的國家。思考:中國人探測火星的實踐構成要素有哪些?這些要素的共同特點是什么?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 運動規律的制約。3.實踐的特點(1)客觀物質性(區別于人的認識活動,堅持了唯物論)P49~P50①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②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③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印。思考:蜜蜂筑巢和科研人員建造祝融號火星車在行動目的和計劃上有什么不同?(2)主觀能動性(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體現了辯證法)識別關鍵詞:藍圖、計劃、方案、規劃P49末段神舟十二號上的計算機采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芯片,大幅提升了計算能力。神舟十二號可以自主導航,并且能夠自動計算出最佳的飛行路徑,只需6.5小時就能實現與中國空間站的自動對接。(3)社會歷史性①社會性(橫向):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根本不存在;②歷史性(縱向):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社會性關鍵詞:協作、共同、多人歷史性關鍵詞:當時條件、階段、時期P50-1①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②實踐既是一種客觀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③人的活動都是實踐活動,盲目的實踐不存在。④孤立的活動就是單個人的活動,是不存在的。分析判斷①客觀物質性 ≠ 純客觀的物質活動能動性 ≠ 純主觀的思維活動實踐是意識指導下的活動,是能動性和客觀物質性相統一的活動,不能把二者割裂,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②人的活動并非都是實踐活動,人的實踐活動并非都是不盲目的。③孤立的活動 ≠ 單個人的實踐活動。個人的活動并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④能動性——強調計劃、方案、規劃的制定等;歷史性——強調歷史過程; 社會性——強調“合作”;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社會歷史性活動。0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科研人員表示,火星地形地貌圖,是火星車駛達火星表面后,由導航地形相機拍攝的第一幅地形地貌攝影圖。圖像顯示,近處表面較平坦,分布有大小不同的石塊,邊緣平滑、顏色較淺、呈半掩埋狀,較遠處有一環形坑,環形坑邊緣分布有顏色較深、棱角分明的石塊,更遠處是幾處沙丘。思考:從火星地形地貌之謎被揭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如果沒有科研人員火星探測這一實踐活動,火星的地形地貌之謎就不會被揭開。體現“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的名言警句、詩句或俗語諺語有: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不經一事,不長一智。③吃一塹,長一智。④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⑥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者。⑦不當家不知柴米貴。⑧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⑩操千曲而后曉聲, 觀千劍而后識器。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特別提醒:認識的來源 ≠ 認識的途徑①認識的來源唯一,認識的途徑多樣②不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強調了認識在實踐基礎上“從無到有”P50末段思考:人們對冥王星認識的變化表明了什么哲學道理?起初科學家都認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來隨著天文技術的發展,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投票決定將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關專家認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級”,一是新天體“齊娜”的出現,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質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觀測工具,人們對冥王星的認識越來越全面。三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自身的認識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強調了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淺入深”P51主觀客觀實踐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對照(相符合)正確的認識(不相符)錯誤的認識注意: 任何主觀標準:如個人的認識、多數人的意見、專家結論、科學理論、權威觀點等,都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主觀認識本身無法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了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航天實踐的每一次創造,理論上的每一次突破,事業上的每一次進步,都證明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之所以能夠成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因為什么?體現“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名言警句、詩句或俗語諺語:①事實勝于雄辯。 ②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③真金不怕火練。 ④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⑤疾風知勁草。 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P51-1命題:判定這把椅子坐著是不是舒服?椅子說:……設計者說:……聽完介紹,可否斷定椅子是不是舒服?判定椅子是否舒服的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親自坐一坐,這就是實踐。客觀主觀實踐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銷售者說:……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思考: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目的何在?這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此次搭載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繞月深空誘變研究,通過此次深空搭載創新自主知識產權“種子芯片”,服務于國家種子安全戰略。將為科研工作者深入研究航天育種變異規律提供重要的實驗樣本和數據。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歸宿。②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適用情境:把某認識/經驗/理論/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產、生活以發揮其價值。即學以致用!強調了認識不能脫離實踐,要回歸到實踐中去,服務實踐P51末段我們在實踐中獲得的新認識最終要去到哪里?電燈的發明 應用于千家萬戶5G技術發明 讓世界進入萬物互聯時代1.我國古代大發明家魯班,在一次攀登山崖時,抓住一撮絲茅草,被草葉的細齒劃破了手,他從這里受到啟示,發明了鋸子。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4.當前社會主義實踐證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和推進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5.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6.我們要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7.毛澤東: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下列材料分別、共同體現了哪些哲理?共同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5.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抗疫奇葩——印度民眾迷信恒河沐浴宣傳普及防疫知識,科學防疫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實踐的發展。補充原理方法論本框重要原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①我們既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②又要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自覺樹立正確的認識;③堅持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或: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實踐的發展。《莊子》中有個“屠龍術”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人向支離益學習屠龍的本領,耗凈家產,花了三年時間學成歸來。但是,天下沒有地方可以找到龍,因而,也就沒有地方施展他的本領。上述材料說明什么哲學道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一位學業有成的博士來到天山腳下的尼勒克草原。他從銀行貸款買了奶牛,運用學到的試管凍精、胚胎移植等新技術進行試驗,第二年,奶牛就產下了良種牛犢。他把這一養殖良種奶牛的技術傳給當地牧民,幫助大家實現了共同富裕。本框小結1、認識含義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區別、聯系)2、實踐含義: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社會歷史性活動。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 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檢驗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認識基礎(決定)反作用重點: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原理方法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