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哲學與文化哲學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時代精神的精華探索世界的本質——辯證唯物論把握世界的規律—— 唯物辯證法探索認識的奧秘——認識論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歷史觀實現人生的價值——人生觀、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文化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忘本來學習借鑒外來文化有益成果——吸收外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面向未來看視頻《一幅斗牛圖,爭論千百年》,思問題:1.為何小小牛童發現了戴嵩《斗牛圖》的所謂瑕疵?2.實踐與認識有何關系?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1.1 追求智慧的學問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目標1.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 2.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3.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政治認同:通過學習本框內容,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堅持“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科學精神:通過學習本框內容,理解實踐的含義和特點以及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公共參與: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高正確認識事物的能力,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學目標展示教學重點:1.實踐的特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教學難點:”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是 主體 對 客體 的 能動反映。1.認識的含義主體是人,認識是人類特有,動物沒有一.認識與實踐認識VS意識(1)認識與意識本質上是一樣的,區別在于:①含義不同:認識是積極的主動的反映;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②范疇不同:意識相對于物質而言,屬于唯物論范疇;認識相對于實踐而言,屬于認識論范疇。(2)認識與意識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有正誤之分。性質:積極的主動的反映(與意識區分開)(≠被動的反映)認識的對象是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一.認識與實踐感性認識(感覺、知覺、和表象)感性認識(概念、判斷和推理)2.認識的兩個階段一.認識與實踐2.認識的兩個階段(1)感性認識①內涵: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②形式感覺:是通過各種感官對事物的表面的個別的屬性和特性的反映。(如:看到蘋果的顏色、嗅到飯菜的香味、聽到美妙的音樂、觸摸到絲滑的秀發)知覺:將各種感覺加以綜合,形成反映該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體的感性形象。(如:喜馬拉雅山很高、猛虎跳澗、高鐵跑得快等)表象:大腦對過去的感覺和知覺的回憶,是對事物形象的再現。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于事物的形象。(如:望梅止渴、談虎色變、胸有成竹等)一.認識與實踐2.認識的兩個階段(2)理性認識①內涵: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的認識。概念:是對事物的本質、共性的概括和反映。(如: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覺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實。)判斷: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判明或斷定。(“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推理:是從已有的判斷合乎規律地推出新的判斷的反映形式。(如:如果誰驕傲自滿,那么他就要落后;小張驕傲自滿,所以,小張必定要落后。)②形式發展、深化依 賴認識的初級階段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提醒:(1)二者相互轉化的說法是錯誤的。(2)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也是錯誤的(3)不能認為感性認識都是錯誤的,理性認識都是正確的一.認識與實踐2.認識的兩個階段(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注意】:既沒有純粹感性的認識,也沒有純粹理性的認識,二者也沒有絕對的界限,往往感性認識中有理性,理性認識中有感性。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一.認識與實踐感性認識VS理性認識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區別 內涵 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 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的認識。形式 感覺、知覺、表象 概念、判斷、推理水平 認識的初級階段 認識的高級階段聯系 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 實踐作為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實踐是 人們 改造 客觀世界 的一切 物質性活動。實踐的主體是人,人類特有≠主觀思維活動≠認識活動1.實踐的含義≠認識方 式性質對 象一.認識與實踐自然界人類社會粵港澳大橋圖紙粵港澳大橋在當代中國,主要表現為在社會各方面的改革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如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工農生產等)(如革命、改革等)科學實驗活動自然科學實驗,如太空育種實驗等社會科學實驗,如改革試點(建立自貿區等)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階級社會 中,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其他形式:教育、藝術、體育等一.認識與實踐2.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實踐主體實踐對象(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一.認識與實踐3.實踐的特點實踐手段(工具等)一.認識與實踐3.實踐的特點如今的中國航天,空間成果不斷涌現。太空水稻有望實現優質增產,太空黃瓜、太空番茄等蔬菜備受好評,航天育種助力年增產糧食約26億公斤,4000余項空間應用成果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一.認識與實踐3.實踐的特點發射能力的大幅提升帶來了中國航天舞臺的不斷拓展。時間回到54年前,1970年4月24日,舉全國之力打造的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當《東方紅》在太空中唱響的同時,也拉開了中國航天奮進征程的大幕。如今,我國在軌衛星數量已經超過900顆,相比十年前,增長了9倍,北斗導航日均使用量超過了6000億次,手機直連衛星不再是夢想。中國星在通信、導航、遙感等領域服務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實踐具有社會性實踐具有歷史性(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社會性)。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歷史性)。北京時間2024年9月25日7點33分,力箭一號遙四商業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搭載的中科衛星01星、02星等5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批衛星主要用于國土普查、氣象觀測等領域。此次發射是力箭一號運載火箭的第四次發射,經過多次發射的檢驗,從這一發火箭開始,力箭一號將進入批量化生產、高密度發射的新階段。力箭一號是一型適用于中小衛星、中低軌道快速組網發射的中型運載火箭,采用固體推進劑作為燃料,2022年7月27日成功首飛,2023年6月7日成功發射一箭26星,刷新當時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紀錄,截至目前,力箭一號已成功發射42個航天器,保持100%的發射成功率。對點訓練---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社會歷史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社會性)特點 含義 側重點直接現實性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實踐能夠把觀念的東西變為現實的東西。①實踐的基本構成要素(主體、對象和手段)的客觀性;②實踐的過程及其結果的客觀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①社會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②歷史性: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強調實踐是物質性活動。強調“實踐要素及規律”(區別于人的純主觀活動)社會性強調實踐受橫向因素影響,強調“合作”(與孤立的個人活動的區別所在);歷史性強調實踐受縱向因素影響,強調“歷史發展過程”。強調“制定計劃、方案、規劃、有目的、導向”實踐的特點小結拓展延伸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從無到有)首次在射電波段觀測到黑洞“脈搏”“天眼”已發現新脈沖星超900顆,120余顆雙星脈沖星“中國天眼”發現了6個距離地球約50億光年的中性氫星系“‘中國天眼’正在幫助人類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結構,為理解宇宙中的前沿科學問題提供了重要觀測數據支持。“拓展延伸認識的來源VS認識的途徑1.“秀才不出門,難知天下事。”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就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和傳遞獲得的認識,也要親自參加實踐,才算理解深刻,才繼續深化發展認識。直接經驗:通過實踐獲得(認識的唯一來源)2.“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獲取認識的途徑是多樣的。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人們可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遞獲得認識;另一方面,每個人受主客觀條件限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事事參加實踐。間接經驗:通過學習和傳遞獲得總結:(1)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2)獲得認識的基本途徑有兩種: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身實踐而獲得的,間接經驗是通過學習和傳遞而獲得的。二者歸根到底都來源于實踐。“中國天眼”世界最大、最靈敏的特性,激發了很多特殊的技術需求,需要中國科學家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在不斷“挑戰認知和技術極限”、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優化升級。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說“我們計劃未來5年利用FAST周圍5公里范圍內優異的電磁波環境,建設20至30臺口徑40米級全可動射電望遠鏡,與FAST組成綜合孔徑陣,即FAST核心陣。核心陣一旦建成,將大幅提高“中國天眼”的視力,讓“‘中國天眼’不僅能看得遠,還能看得清”。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說:“為了讓中國的射電天文力量始終保持國際先進,我們將在新的起點加速攀登,帶領團隊不斷探索新的科學前沿。”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非唯一)動力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實踐實踐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推動人類認識的發展改造著人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人的判斷和推理能力推動著人們進行新的探索研究(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非唯一)動力強調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通過實踐產生認識(來源),前提是還沒有這種認識,不強調認識本身的變化、提高。反對把間接經驗作為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指推動認識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是實踐。前提是已經有了認識,強調原有認識基礎上出現新的變化、發展。反對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VS“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拓展延伸清朝的乾隆帝一生也收集了無數的珍寶字畫,其中也包括戴嵩的《斗牛圖》,在剛剛得到之時他在畫上題了這樣一首詩,“角尖項強力相持,蹴踏騰轟各出奇。想是牧童指點后,股間微露尾垂垂。”意思就是說畫師戴嵩在牧童的指點過后,他再繼續畫斗牛圖之時,會特別在意牛尾巴是不是向上翹起了。乾隆四十六年冬季的一天,70歲高齡的皇帝來到北京順義觀看斗牛大賽。他發現,這些黃牛在相斗的多數時候尾巴是夾在腚溝里的,但少數時候尾巴也會翹起來。回到宮里,乾隆在戴嵩的《斗牛圖》上又題了一首詩:牧童游戲何處去?獨放雙牛斗角叉。畫跋曾經關畫錄,錄誠差跋更為差。乾隆的第一首詩,接受了北宋蘇軾寫的戴嵩《斗牛圖》跋語之觀點。而當他這次看過順義斗牛大賽后,才發現蘇軾的跋語也有問題。乾隆帝與《斗牛圖》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乾隆帝兩首詩的變化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為什么客觀事物本身不能“自言其明”多數人公認的觀點權威的話科學理論原有的認識主觀認識本身無法證明主觀認識和認識的對象都不能充當標準。實踐(橋梁和紐帶)主觀認識客觀事物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如何檢驗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是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的實踐。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名言:真理無價寶,實踐里面找;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真金不怕火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取得成就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注意:1.認識的過程:實踐——認識——實踐……2.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表現 側重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無到有”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提供唯一的判別尺度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突出認識的終極意義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歸納總結原理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阻礙實踐的發展。科學理論對實踐有重大的指導作用。方法論 (1)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 (2)重視認識的反作用,發揮正確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易混易錯辨析1.感性認識都是錯誤的,理性認識都是正確的。解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X2.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解析: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并不意味著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人類的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只有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才是實踐。3.人類實踐活動只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三種形式。解析:人類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4.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此,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解析:實踐的社會性指的是脫離了他人和社會的孤立的活動是不存在的,否定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否定個人實踐活動的存在。XXX5.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解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身實踐而獲得的,間接經驗是通過學習和傳遞而獲得的。X6.實踐產生于認識的需要,認識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解析: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7.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客觀事物是否正確地反映了認識。解析: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8.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是目的,改造世界也是目的和歸宿。解析: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歸宿。XXX課堂小結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認識實踐含義:主體對客體能動地反映類型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區別:二者含義、形式、階段不同聯系: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踐活動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與實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