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真題考點跟蹤 所學內容同步檢測 核心素養以練促學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真題精選精練——中考考點跟蹤】中考是歷史學科學習的目的之一,典型的中考真題能夠體現考查方向,進而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所以在這里精選考查第一單元內容的近三年中考真題,并結合新課標核心素養,對其進行考點跟蹤的分析,通過示例向學生展示中考考什么,進而明白歷史學習應該學什么。【真題精選精練——中考考點跟蹤】【典型例題】1.(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學家在北京人地層處發現了大量的樸樹籽,還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發現了不同動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以采集狩獵為生 B.已經會人工取火C.開始種植農作物 D.會使用磨制石器【考點跟蹤】全網搜索下,2024年中考考第1課相關內容的題目能找到8道,7道選擇題和1道材料題;2023年的能找到14道,12道選擇題和2道大題,這2道大題都很典型,但本質是一道題,分屬貴州省貴陽和黔南州的14題;2022年的能找到6道,都是選擇題;2022年之前的是依據2011年課程標準出題的,如今的參考價值沒有2022年之后的大。2024年的考查的8道題中,7道選擇題,另外一道材料題是內蒙古赤峰的21題,只是在材料中出現了山頂洞人,其余7道選擇題,都是第1題。選擇題的考查方式,也都是借助考古發掘成果進行靈活考查。本題為2024年的新疆中考第1題,相對更典型,列舉了大量有關北京人的考古發現,進而考查通過這些考古發現可以推測出的歷史推論,重點考查了“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兩大核心素養。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從題干列舉的考古發現中發現有用信息,進而與選項中的內容建立起對應關系,如從“樸樹籽”“植物孢粉”可以推測出這些是北京人“采集”而來,從“不同動物的化石”中可以推測出這些是北京人狩獵而來的獵物,進而鎖定正確選項。當然,也可以根據所學的北京人相關知識,用排除法進行排除。【參考答案】A【詳細解析】根據材料“大量的樸樹籽……發現了不同動物的化石”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量的樹籽、植物孢粉說明北京人采集,動物的化石可以說明北京人狩獵,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北京人用火,結合所學可知已經會人工取火的是山頂洞人,北京人不會人工用火,排除B項;北京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大量的樹籽、植物孢粉被發現可以得出北京人以采集為生,但不能說明北京人開始種植農作物,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不是磨制石器,排除D項。2.(2024·山東濰坊·1)如圖是在浙江發現的一粒距今一萬年的碳化稻米,這一發現再次印證了( )A.稻米是當時最主要的食物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國南方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產量【考點跟蹤】全網搜索下,2024年中考真題中,考查第2課相關內容的能找到18道題,16道選擇題和2道材料題,其中的2道材料題分別是山東濱州的27題和貴州黔西南的16題;2023年的中考真題中,能找到的有29道,其中選擇題24道,填空題1道,綜合材料題4道或者說3道,貴州貴陽和黔南州本質上是一道題,比較典型;2022年能找到的有37道,其中36道為選擇題。2022年之前的是依據2011年課程標準出題的,如今的參考價值沒有2022年之后的大。第2課的考查與第1課形式比較相似,主要還是以考古發現為載體,體現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析,緊扣課標要求中的考古發掘成果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還有一些則以識記的方式考查時空觀念和基本信息等。本題選取的考古發現是“浙江發現的一粒距今一萬年的碳化稻米”,考查的依然是如何借助考古發掘成果,推論歷史研究成果,重點考查的還是“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兩大核心素養,其中也蘊含著“家國情懷”和“時空觀念”。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從題干中發現有用信息,進而與選項中的內容建立起對應關系,如從“距今一萬年”,結合所學聯想到農業起源,“碳化稻米”可以直接與“稻米”“水稻栽培”建立對應關系,“浙江”則是屬于南方,提取這個關鍵信息,暗含著跨學科的地理相關知識。結合這些關鍵信息,與選項一一對應,即可準確作答。當然也可以結合題意,運用排除法,排除材料沒有直接提及,但選項列出的信息,進而排除錯誤選項。【參考答案】B【詳細解析】根據材料“浙江發現的一粒距今一萬年的碳化稻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種植水稻,體現了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國南方地區,故選B項;稻米是當時最主要的食物,無法從一粒炭化稻米中得出這一結論,原始農耕時期粟也是主要實物,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粟,無法從浙江發現的碳化稻谷得出南稻北栗局面已基本形成的結論,排除C項;題干未涉及水稻栽培使用的工具,無法體現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產量,排除D項。3.(2022·內蒙古赤峰·1)“紅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極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發現于內蒙古赤峰紅山而得名。從考古發掘來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紅山人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于中心的大墓隨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邊緣依次為少量的玉器、豬狗、陶器,個別的沒有隨葬品。這些隨葬品的分布反映了A.階級分化的出現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C.敬畏祖先觀念的產生 D.生產力水平的低下【考點跟蹤】全網搜索下,2024年中考考第3課相關內容的題目能找到10道,其中選擇題7道,填空題1道,綜合材料題2道;2023年的能找到12道,其中選擇題9道,綜合材料題3道,但貴州貴陽和黔南州的14題內容一樣,本質還是一道題,但考查內容和形式都很典型;2022年的能找到10道,都是選擇題;2022年之前的是依據2011年課程標準出題的,如今的參考價值沒有2022年之后的大。本題選取的考古發現是“紅山文化”,考查的依然是如何借助考古發掘成果,推論歷史研究成果,重點考查的還是“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兩大核心素養。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從題干中發現有用信息,進而與選項中的內容建立起對應關系,從“處于中心的大墓隨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邊緣依次為少量的玉器、豬狗、陶器,個別的沒有隨葬品”可知,墓葬的位置不同,隨葬品也不同,在2024版教材內容中,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相關內容中,都有通過墓葬反映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的介紹,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好這些,注重考古發掘成果與歷史推論研究的一一對應,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局限于基本知識的記憶,而是注重核心素養的鍛煉,能夠注意到考古發掘成果與歷史推論研究之間的基本對應關系,則面對此類問題就得心應手。此處的題目,已經很難通過排除法進行排除了,所以“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鍛煉,考古發掘成果與歷史推論的對應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參考答案】A【詳細解析】據“處于中心的大墓隨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邊緣依次為少量的玉器、豬狗、陶器,個別的沒有隨葬品。”可知,隨葬品有多有少,有貴有賤,墓葬等級有大有小,其屬于階級分化,故選A項;據“新石器文化”可知,這一時期尚未體現出明顯的多元宗教信仰,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隨葬品的數量多少,與具體的是否敬畏祖先無關,排除C項;材料有提及隨葬品的種類,但其并未提及生產的具體技術或來源,無法體現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排除D項。4.(2023·貴州貴陽·14)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時期的重要依據之一,李慎思同學開展了以下歷史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共同完成。活動一 【探尋我國百萬年人類史】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1)下圖中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位于________處;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位于________處。(填寫圖中字母即可)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考點跟蹤】在這道綜合性的材料題的第(1)小問,考查的主要是時空觀念,即選擇元謀人和北京人所處的位置,內容相對簡單。【參考答案】(1)A;B【詳細解析】(1)據“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可知,考古學者在云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即地圖中的A所在位置。據“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這一發現對于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即地圖中的B所在位置。活動二 【探尋我國一萬年文化史】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和遺物在我國各省各地都有發現,約有一萬余處。北京門頭溝區東湖林遺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圖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圖二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圖三(2)將活動二中圖一、圖二、圖三的考古發現與推論進行連線。考古發現 推論圖一 推論1:出現了制陶業,改變了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先民們已經有了樸素的審美觀念等圖二 推論2: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異等圖三 推論3: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出現等【考點跟蹤】在這道綜合性的材料題的第(2)小問,材料展示的是考古發掘成果,問題是把考古發現與推論進行連線,考查的正是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即如何建立考古發現與推論之間的對應聯系。如果在平時學習和復習時,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注重結合考古發現與歷史推論之間的對應關系,則這樣的題目并不難,但如果還是只注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不注意核心素養的培養,那么這樣的題目,對第一次見到的學生來說,可能會無從下手。【參考答案】圖一對應推論3;圖2對應推論2;圖三對應推論1。【詳細解析】據圖一“炭化的粟和黍”可知,粟和黍屬于糧食作物,即農業生產出來的,可以對應推論3: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出現等。據圖二“半坡人的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可知,原始先民已經不再主要依靠游獵生活,因為出現了定居房屋,且因為半坡人所在北方氣候較為寒冷,有了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所在的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有了干欄式建筑,即圖2可以對應推論2: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異等。據圖三“人面魚紋彩陶盆”“豬紋陶缽”可知,原始先民已經可以使用陶器,這得益于原始制陶業的發展,而“紋彩”“豬紋”說明原始先民已出現審美觀念,即圖3可以對應推論1:出現了制陶業,改變了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先民們已經有了樸素的審美觀念等。活動三 【探尋我國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一個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及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禮器。 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遺址中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 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城內還出土小件青銅器和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壺。 二里頭遺址發現于河南偃師,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中發現了宮殿建筑群。 在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墓葬和手工業作坊,還有平民生活區和墓葬群,還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成套的青銅酒器,鑲嵌綠松石的精美銅牌。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3)說出活動三中三處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哪些共同點,并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考點跟蹤】在這道綜合性的材料題的第(3)小問,材料展示的還是考古發掘成果,問題則是讓學生尋找這些考古發現的共同點,進而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相對前兩問,這里明顯提升了難度,需要考生提取關鍵信息,理解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如果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會有意識地結合考古發現了解歷史,則這樣的題目可以很輕松解決。若只是進行機械地死記硬背,不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忽視了2024版七上新教材第一單元中大量列舉的考古發現,只是記憶之前所謂的知識點和考點,則考生面對此類問題,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進而失分。【參考答案】共同點: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都發現了墓葬;都發現了禮器等。重要意義: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詳細解析】共同點:據活動三“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圍墻環繞的宮城”“宮殿建筑群”可知,三處遺址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據“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在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墓葬”可知,三處遺址都發現了墓葬;據“精美的玉禮器”“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可知,三處遺址都發現了禮器。意義:據“距今5300—4300年”“距今4300—4000年”“距今約4100年左右”可知,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4)綜上所述,請你為李慎思同學的歷史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考點跟蹤】在這道綜合性的材料題的第(4)小問,要求考生為活動擬定主題,本質上考查的還是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是大單元學習的能力。如果在平時注重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有意識地進行大單元學習,了解每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注意到了每個單元的時代主題,則這樣的題目可以直接引用第一單元的主題“原始社會和中華文明的起源”。如果還是一課一課的學習,沒有建立起每課之間的聯系,沒有注意到大單元主題的歸納總結,則面對此類題目會無從下手。【參考答案】主題: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等。【詳細解析】主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中國廣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類,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他們在進化過程中的特點,大約在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的人類逐漸懂得了耕種農作物、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即“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和遺物”“良渚古城遺址”“陶寺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也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等。【舉一反三】1.(2024·云南中考·1)經過考古學家的長期發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石塊、獸骨和樸樹籽等,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來說明北京人( )A.學會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經掌握農作物種植技術C.居住于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D.使用火并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參考答案】D【詳細解析】據材料“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石塊”可知,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灰燼積層厚達6米,說明北京人通過不斷添加燃燒物,讓火持續燃燒,這說明北京人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故選D項;新石器時代才出現陶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并不會使用陶器,排除A項;已經掌握農作物種植技術說法錯誤,新石器時代才出現原始農業,排除B項;居住于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的是半坡人,排除C項。2.(2023·甘肅蘭州·1)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說明元謀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已經進入磨制石器時代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參考答案】A【詳細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可知,粗糙的石器說明元謀人會制造工具,炭屑和燒骨說明元謀人知道使用火,故選A項;元謀人處于舊石器時代,不會從事農業生產,排除B項;元謀人屬于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項;我國在商周時期廣泛使用青銅工具,排除D項。3.(2024·黑龍江牡丹江·1)化石是記錄地球歷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學者發掘的元謀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 ”可用于研究( )A.人類起源 B.農耕生活 C.部落聯盟 D.國家產生【參考答案】A【詳細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該遺址填補了元謀人與北京人之間的空隙,所以距今約百萬年左右,屬于我國百萬年人類史范疇,故選A項;該遺址時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屬于一萬年文化史范疇,排除B項;該遺址時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屬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疇,排除C項;距今約7000多年,我國南方地區的原始農耕文化開始興起,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地區之一,與題干材料“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百萬年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4.(2024·重慶中考(A卷)·1)如表所列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我國遠古時期( )遺址名稱 時間 遺存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橋頭遺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殼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類等印痕A.早期人類起源 B.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C.冶煉技術水平 D.原始部落聯盟間的關系【參考答案】B【詳細解析】據材料“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炭化的稻米、稻殼”等可知,人工栽培粟和黍等體現了我國出現了人工栽培作物,而東胡林遺址等出現人工栽培農作物,這體現了我國原始農業起源,故選B項;早期人類起源與元謀人、北京人等相關,材料主要強調人工栽培作物的出現,排除A項;材料中的時間處于新石器時代,石器是主要生產工具,冶煉技術水平不高,且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原始部落聯盟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5.(2024·遼寧中考·1)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如圖文物反映出我國原始居民已經學會( )A.燒制陶器 B.種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樂器【參考答案】A【詳細解析】根據題意可知,河姆渡遺址出土了豬紋陶缽,半坡遺址出土了人面魚紋彩陶盆,說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會制作陶器,故選A項;河姆渡人能夠種植水稻,半坡人種植的農作物是粟,排除B項;圖片表現的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陶器,都是生活用具,與建造房屋無關,排除C項;題目沒有提及原始居民的樂器,排除D項。6.(2024·內蒙古包頭·1)西安半坡遺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發現了很多粟的遺存。在其中一個深不足1米,底徑約1米的窖穴內有粟粒朽灰堆積,專家推測其為儲糧窖。據此可知,半坡先民( )A.掌握人工取火技術 B.處于打制石器時代C.過著農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為生【參考答案】C【詳細解析】據材料“西安半坡遺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發現了很多粟的遺存”“專家推測其為儲糧窖”可知,半坡居民已經居住房屋,且種植粟,并且出現了儲糧窖,這體現了半坡居民過著農耕定居生活,故選C項;人工取火技術在舊石器時代便已經被掌握,且材料并不涉及火的使用,排除A項;處于打制石器時代是在舊石器時代,半坡遺址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項;依靠食物采集為生說法錯誤,“很多粟的遺存”體現了半坡居民已經進入農耕時代,排除D項。7.(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序號 考古發現 結論① 北京人遺址:灰燼、燒石和燒骨等 會使用磨制石器② 山頂洞人遺址:穿孔骨針 會建干欄式房屋③ 門頭溝東胡林遺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遺存 原始農業形成④ 平谷上宅遺址:距今約7000年前的陶器 貧富分化出現A.① B.② C.③ D.④【參考答案】C【詳細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距今1萬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栗和黍,證明原始農業形成,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③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正確,故選C項;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類型的工具,處于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遺址:灰燼、燒石和燒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留很火種,①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排除A項;“山頂洞人遺址:穿孔骨針”表明山頂洞人已掌握鉆孔技術和磨光技術,干欄式房屋屬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排除B項;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貧富分化,但是此時并未出現貧富分化,④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排除D項。8.(2024·山東聊城·1)史料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和基礎。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要了解中國原始農業發展狀況,最可靠的史料應是( )A.神話傳說 B.甲骨卜辭 C.遺跡遺存 D.史書記載【參考答案】C【詳細解析】據材料“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可知,新石器時期中國居民便已經進入農耕時代,而當時尚未出現文字,因此當時人留下的遺跡遺存可以作為第一手史料,價值最高,故選C項;神話傳說具有很大演繹成分,不可以作為一手史料使用,價值低于遺跡遺存,排除A項;現在發現的甲骨卜辭最早出現于商朝,屬于后人記錄,不屬于第一手史料,排除B項;史書記載出現于文字出現之后,中國現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不能直接記錄農業出現當時的信息,不屬于第一手史料,史料價值低于遺跡遺存,排除D項。9.(2024·江蘇連云港·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遺址發現古城和外圍水利系統,據估算,其工程總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這可用于印證良渚古城( )A.初步產生物品交換 B.已經出現早期國家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開始推廣牛耕技術【參考答案】B【詳細解析】根據材料“在良渚遺址發現古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工程總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并結合所學可知,良渚古城的規模和工程量表明其社會組織形態和工程能力均比較發達,有可能是一個統一的早期國家組織進行的,故選B項;物品交換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不能印證良渚古城的發展程度,且材料也無法印證這一方面的推測,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良渚古城青銅工具或者牛耕技術的使用,不能說明廣泛使用青銅工具、開始推廣牛耕技術,結合所學可知,青銅農具沒有廣泛使用,開始推廣牛耕技術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C項、D項。10.(2024·甘肅蘭州·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萬公斤碳化稻谷,經換算,這些稻谷約可以供今天的一個成年男性吃71年。這些稻谷可能屬于( )A.權貴 B.奴隸 C.平民 D.地主【參考答案】A【詳細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大量的稻谷在當時屬于重大物資,一般掌控在權貴手中,故選A項;奴隸和平民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并不能掌握大量生活物資,排除B項、C項;地主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1.(2024·廣東中考·1)如表是廣東、浙江兩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相關圖片。據此推知,當時( )A.青銅冶煉技術成熟 B.南北經濟差距明顯C.農業生產工具先進 D.兩地存在文化交流【參考答案】D【詳細解析】根據材料中廣東石峽遺址和浙江良渚遺址出土的玉鉞、玉琮、龍首玉環等玉器圖片可以看出,兩地玉器有相似風格,說明兩地存在文化交流,故選D項;材料中玉鉞、玉琮、龍首玉環都屬于玉器,不能反映青銅冶煉技術成熟,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兩地玉器的相似之處,不能得出南北經濟差距明顯,且都屬于南方,排除B項;玉鉞、玉琮、龍首玉環都不是農業生產工具,它們是禮器或飾品,不能得出農業生產工具先進,排除C項。12.(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夏爾雅瑪可布遺址入圍“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終評。該遺址發現有石(城)墻、房屋建筑基址、(銅)冶鑄遺存等重要遺跡,是研究青海歷史的( )A.口述史料 B.實物史料 C.文獻史料 D.二手史料【參考答案】B【詳細解析】據材料“有石(城)墻、房屋建筑基址、(銅)冶鑄遺存等重要遺跡”并結合所學可知,實物史料是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材料中考古發現的房屋建筑基址等都屬于實物史料,故選B項;口述史料是指以人的口頭講述為來源的史料,材料信息與此無關,排除A項;文獻史料需要文字記述,材料信息并未出現文字記錄的史料信息,排除C項;二手史料是指并非歷史事態的直接見證者所撰述的史料文書,是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材料中的考古發現都屬于一手史料,并未出現后人研究的成果等,排除D項。13.(2023·河南·1)有學者說,在我國史前時期的各個文化區當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該學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 )A.產生時間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發展相對獨立 D.體系最為完備【參考答案】B【詳細解析】依據題干“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的信息可知,題干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地理位置優越,在中華文明中占據重要位置,起到了大熔爐的角色,居于核心地位,故選B項。14.(2023·浙江麗水·9)亞運之城杭州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玉琮、玉璧和玉鉞的出現,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摘編自《中國歷史》(七上)(1)良渚文明無可辯駁地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從材料一中尋找能佐證該觀點的證據。(4分)【參考答案】證據: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玉琮、玉璧和玉鉞的出現,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詳細解析】歷史遺跡是研究史前歷史的主要證據來源,據材料“良渚古城”“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玉琮、玉璧和玉鉞的出現,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這些考古發現,能夠佐證歷史,說明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依據題干要求,故答,證據: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玉琮、玉璧和玉鉞的出現,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附:(2024·江蘇南京浦口江北七下期中·27)良渚文明無可辯駁地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從材料一中尋找能佐證該觀點的證據并填在下列空格中。證據:①_____古城由宮殿區、②_____城和外城組成。③_____、玉璧和④_____的出現,說明當時的社會⑤_____分化已經相當明顯。【參考答案】(1)①良渚②內③玉琮④玉鉞⑤階級。(5分)【詳細解析】(1)證據:根據材料一“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可得出①是良渚,②是內;根據材料一“玉琮、玉璧和玉鉞的出現,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可得出③是玉琮,④是玉鉞,⑤是階級。中考真題考點跟蹤 所學內容同步檢測 核心素養以練促學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真題精選精練——中考考點跟蹤】中考是歷史學科學習的目的之一,典型的中考真題能夠體現考查方向,進而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所以在這里精選考查第一單元內容的近三年中考真題,并結合新課標核心素養,對其進行考點跟蹤的分析,通過示例向學生展示中考考什么,進而明白歷史學習應該學什么。【真題精選精練——中考考點跟蹤】【典型例題】1.(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學家在北京人地層處發現了大量的樸樹籽,還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發現了不同動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以采集狩獵為生 B.已經會人工取火C.開始種植農作物 D.會使用磨制石器【考點跟蹤】全網搜索下,2024年中考考第1課相關內容的題目能找到8道,7道選擇題和1道材料題;2023年的能找到14道,12道選擇題和2道大題,這2道大題都很典型,但本質是一道題,分屬貴州省貴陽和黔南州的14題;2022年的能找到6道,都是選擇題;2022年之前的是依據2011年課程標準出題的,如今的參考價值沒有2022年之后的大。2024年的考查的8道題中,7道選擇題,另外一道材料題是內蒙古赤峰的21題,只是在材料中出現了山頂洞人,其余7道選擇題,都是第1題。選擇題的考查方式,也都是借助考古發掘成果進行靈活考查。本題為2024年的新疆中考第1題,相對更典型,列舉了大量有關北京人的考古發現,進而考查通過這些考古發現可以推測出的歷史推論,重點考查了“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兩大核心素養。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從題干列舉的考古發現中發現有用信息,進而與選項中的內容建立起對應關系,如從“樸樹籽”“植物孢粉”可以推測出這些是北京人“采集”而來,從“不同動物的化石”中可以推測出這些是北京人狩獵而來的獵物,進而鎖定正確選項。當然,也可以根據所學的北京人相關知識,用排除法進行排除。2.(2024·山東濰坊·1)如圖是在浙江發現的一粒距今一萬年的碳化稻米,這一發現再次印證了( )A.稻米是當時最主要的食物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國南方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產量【考點跟蹤】全網搜索下,2024年中考真題中,考查第2課相關內容的能找到18道題,16道選擇題和2道材料題,其中的2道材料題分別是山東濱州的27題和貴州黔西南的16題;2023年的中考真題中,能找到的有29道,其中選擇題24道,填空題1道,綜合材料題4道或者說3道,貴州貴陽和黔南州本質上是一道題,比較典型;2022年能找到的有37道,其中36道為選擇題。2022年之前的是依據2011年課程標準出題的,如今的參考價值沒有2022年之后的大。第2課的考查與第1課形式比較相似,主要還是以考古發現為載體,體現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析,緊扣課標要求中的考古發掘成果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還有一些則以識記的方式考查時空觀念和基本信息等。本題選取的考古發現是“浙江發現的一粒距今一萬年的碳化稻米”,考查的依然是如何借助考古發掘成果,推論歷史研究成果,重點考查的還是“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兩大核心素養,其中也蘊含著“家國情懷”和“時空觀念”。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從題干中發現有用信息,進而與選項中的內容建立起對應關系,如從“距今一萬年”,結合所學聯想到農業起源,“碳化稻米”可以直接與“稻米”“水稻栽培”建立對應關系,“浙江”則是屬于南方,提取這個關鍵信息,暗含著跨學科的地理相關知識。結合這些關鍵信息,與選項一一對應,即可準確作答。當然也可以結合題意,運用排除法,排除材料沒有直接提及,但選項列出的信息,進而排除錯誤選項。3.(2022·內蒙古赤峰·1)“紅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極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發現于內蒙古赤峰紅山而得名。從考古發掘來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紅山人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于中心的大墓隨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邊緣依次為少量的玉器、豬狗、陶器,個別的沒有隨葬品。這些隨葬品的分布反映了A.階級分化的出現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C.敬畏祖先觀念的產生 D.生產力水平的低下【考點跟蹤】全網搜索下,2024年中考考第3課相關內容的題目能找到10道,其中選擇題7道,填空題1道,綜合材料題2道;2023年的能找到12道,其中選擇題9道,綜合材料題3道,但貴州貴陽和黔南州的14題內容一樣,本質還是一道題,但考查內容和形式都很典型;2022年的能找到10道,都是選擇題;2022年之前的是依據2011年課程標準出題的,如今的參考價值沒有2022年之后的大。本題選取的考古發現是“紅山文化”,考查的依然是如何借助考古發掘成果,推論歷史研究成果,重點考查的還是“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兩大核心素養。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從題干中發現有用信息,進而與選項中的內容建立起對應關系,從“處于中心的大墓隨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邊緣依次為少量的玉器、豬狗、陶器,個別的沒有隨葬品”可知,墓葬的位置不同,隨葬品也不同,在2024版教材內容中,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相關內容中,都有通過墓葬反映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的介紹,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好這些,注重考古發掘成果與歷史推論研究的一一對應,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局限于基本知識的記憶,而是注重核心素養的鍛煉,能夠注意到考古發掘成果與歷史推論研究之間的基本對應關系,則面對此類問題就得心應手。此處的題目,已經很難通過排除法進行排除了,所以“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鍛煉,考古發掘成果與歷史推論的對應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4.(2023·貴州貴陽·14)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時期的重要依據之一,李慎思同學開展了以下歷史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共同完成。活動一 【探尋我國百萬年人類史】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1)圖中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位于________處;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位于________處。(填寫圖中字母即可)【考點跟蹤】在這道綜合性的材料題的第(1)小問,考查的主要是時空觀念,即選擇元謀人和北京人所處的位置,內容相對簡單。活動二 【探尋我國一萬年文化史】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和遺物在我國各省各地都有發現,約有一萬余處。北京門頭溝區東湖林遺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圖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圖二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圖三(2)將活動二中圖一、圖二、圖三的考古發現與推論進行連線。考古發現 推論圖一 推論1:出現了制陶業,改變了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先民們已經有了樸素的審美觀念等圖二 推論2: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異等圖三 推論3: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出現等【考點跟蹤】在這道綜合性的材料題的第(2)小問,材料展示的是考古發掘成果,問題是把考古發現與推論進行連線,考查的正是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即如何建立考古發現與推論之間的對應聯系。如果在平時學習和復習時,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注重結合考古發現與歷史推論之間的對應關系,則這樣的題目并不難,但如果還是只注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不注意核心素養的培養,那么這樣的題目,對第一次見到的學生來說,可能會無從下手。活動三 【探尋我國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一個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及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禮器。 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遺址中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 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城內還出土小件青銅器和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壺。 二里頭遺址發現于河南偃師,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中發現了宮殿建筑群。 在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墓葬和手工業作坊,還有平民生活區和墓葬群,還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成套的青銅酒器,鑲嵌綠松石的精美銅牌。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3)說出活動三中三處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哪些共同點,并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考點跟蹤】在這道綜合性的材料題的第(3)小問,材料展示的還是考古發掘成果,問題則是讓學生尋找這些考古發現的共同點,進而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相對前兩問,這里明顯提升了難度,需要考生提取關鍵信息,理解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如果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會有意識地結合考古發現了解歷史,則這樣的題目可以很輕松解決。若只是進行機械地死記硬背,不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忽視了2024版七上新教材第一單元中大量列舉的考古發現,只是記憶之前所謂的知識點和考點,則考生面對此類問題,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進而失分。(4)綜上所述,請你為李慎思同學的歷史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考點跟蹤】在這道綜合性的材料題的第(4)小問,要求考生為活動擬定主題,本質上考查的還是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是大單元學習的能力。如果在平時注重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有意識地進行大單元學習,了解每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注意到了每個單元的時代主題,則這樣的題目可以直接引用第一單元的主題“原始社會和中華文明的起源”。如果還是一課一課的學習,沒有建立起每課之間的聯系,沒有注意到大單元主題的歸納總結,則面對此類題目會無從下手。【舉一反三】1.(2024·云南中考·1)經過考古學家的長期發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石塊、獸骨和樸樹籽等,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來說明北京人( )A.學會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經掌握農作物種植技術C.居住于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D.使用火并會長時間保存火種2.(2023·甘肅蘭州·1)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說明元謀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已經進入磨制石器時代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3.(2024·黑龍江牡丹江·1)化石是記錄地球歷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學者發掘的元謀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 ”可用于研究( )A.人類起源 B.農耕生活 C.部落聯盟 D.國家產生4.(2024·重慶中考(A卷)·1)如表所列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我國遠古時期( )遺址名稱 時間 遺存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橋頭遺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殼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類等印痕A.早期人類起源 B.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C.冶煉技術水平 D.原始部落聯盟間的關系5.(2024·遼寧中考·1)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如圖文物反映出我國原始居民已經學會( )A.燒制陶器 B.種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樂器6.(2024·內蒙古包頭·1)西安半坡遺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發現了很多粟的遺存。在其中一個深不足1米,底徑約1米的窖穴內有粟粒朽灰堆積,專家推測其為儲糧窖。據此可知,半坡先民( )A.掌握人工取火技術 B.處于打制石器時代C.過著農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為生7.(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序號 考古發現 結論① 北京人遺址:灰燼、燒石和燒骨等 會使用磨制石器② 山頂洞人遺址:穿孔骨針 會建干欄式房屋③ 門頭溝東胡林遺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遺存 原始農業形成④ 平谷上宅遺址:距今約7000年前的陶器 貧富分化出現A.① B.② C.③ D.④8.(2024·山東聊城·1)史料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和基礎。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要了解中國原始農業發展狀況,最可靠的史料應是( )A.神話傳說 B.甲骨卜辭 C.遺跡遺存 D.史書記載9.(2024·江蘇連云港·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遺址發現古城和外圍水利系統,據估算,其工程總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這可用于印證良渚古城( )A.初步產生物品交換 B.已經出現早期國家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開始推廣牛耕技術10.(2024·甘肅蘭州·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萬公斤碳化稻谷,經換算,這些稻谷約可以供今天的一個成年男性吃71年。這些稻谷可能屬于( )A.權貴 B.奴隸 C.平民 D.地主11.(2024·廣東中考·1)如表是廣東、浙江兩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相關圖片。據此推知,當時( )A.青銅冶煉技術成熟 B.南北經濟差距明顯C.農業生產工具先進 D.兩地存在文化交流12.(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夏爾雅瑪可布遺址入圍“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終評。該遺址發現有石(城)墻、房屋建筑基址、(銅)冶鑄遺存等重要遺跡,是研究青海歷史的( )A.口述史料 B.實物史料 C.文獻史料 D.二手史料13.(2023·河南·1)有學者說,在我國史前時期的各個文化區當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該學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 )A.產生時間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發展相對獨立 D.體系最為完備14.(2023·浙江麗水·9)亞運之城杭州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玉琮、玉璧和玉鉞的出現,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摘編自《中國歷史》(七上)(1)良渚文明無可辯駁地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從材料一中尋找能佐證該觀點的證據。(4分)(附:(2024·江蘇南京浦口江北七下期中·27)良渚文明無可辯駁地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從材料一中尋找能佐證該觀點的證據并填在下列空格中。證據:①_____古城由宮殿區、②_____城和外城組成。③_____、玉璧和④_____的出現,說明當時的社會⑤_____分化已經相當明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2【真題精選考點跟蹤】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學用無答案).docx 02【真題精選考點跟蹤】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教用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