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01【核心素養教材同步】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01【核心素養教材同步】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考真題考點跟蹤 所學內容同步檢測 核心素養以練促學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基礎知識掌握——熟悉教材內容】教材內容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所以第一欄內容,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的挖空練習,引導學生在練習和復習時,重讀教材,明確重點(即挖空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重點難點理解——培養核心素養】歷史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教學的目標,每節課的重點難點是需要學生理解掌握的重要知識,所以第二欄內容,是依據新課標核心素養擬定的需要學生重點理解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本節課內容,在理解重點難度的同時,融會貫通本節課所學,在思考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1.( )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教材2頁)
2.元謀人發現于云南( ),距今約( )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 )的古人類之一;( )人發現于陜西藍田,距今約( )年;鄖縣人距今約( )年,發現于湖北( ):通過對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遺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能夠( ),這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教材4頁)
3.在金屬工具出現之前,人類以( )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代稱為“石器時代”,其中,主要使用( )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教材4頁注釋部分)
4.北京人遺址位于( ),這處遺址最先于1921年發現,1929年,我國學者( )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同年又發現( )遺跡。經測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 )年;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 ),從而改善了生存條件——學會用( )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教材5-6頁)
5.( )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證明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教材6頁)
6.山頂洞人距今約( )年,發現于北京周口店( ),故名山頂洞人。山頂洞人使用( )制石器,但骨針的發現表明,他們開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和( )技術;在對火的使用情況上,他們可能已經知道( );因為發現了裝飾品和墓葬,所以推測山頂洞人有( )意識,也有埋葬死者的行為。山頂洞人靠( )、狩獵為生,還會捕魚、縫制衣服,過著( )生活,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 )的差別。(教材7頁)
【重點難點理解——培養核心素養】
1.如何結合第1課所學內容,理解“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2.如何結合第1課所學,論證“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3.結合下表,簡單列舉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等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元謀人 藍田人 鄖縣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考古 發現 兩顆 門齒化石 一個完整 頭骨化石 3個 頭骨化石 頭蓋骨化石、用火遺跡、 大量石器 骨針、 裝飾品等
生產 生活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1.( )成果不僅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原始農業興起與發展,了解我國史前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通過考古發現,可以印證我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教材2頁)
2.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3萬年前,山頂洞人靠采集狩獵為生,在長期是食物采集活動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距今約( )年,他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這是原始農業興起的雛形;,距今約( )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 )的農作物,這是我國原始農業起源的標志。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 )和黍均發現于我國,這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這些考古發現實證了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教材9頁)
3.原始農業的影響: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促進了人類的( )生活,人們( )制石器,制作( )器,飼養家畜,原始社會的( )水平得到提高:由此可知,原始農業為古代(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教材9頁)
4.考古證明,我國是( )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是出土于( )遺址的陶片,經科學測定可早至約( )年前。陶器發明后,人們不僅可以用它( )食物,而且能儲存食物和( ),這有利于人類定居,從事( )生產: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對人類的生活由重要意義,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另一項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教材10頁)
5.( )和淮河流域是我國史前稻作農業經濟興盛的區域,其典型代表河姆渡遺址位于( )下游地區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約( )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 )式建筑,具有防潮作用;從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水稻遺存,這表明河姆渡人主要種植( ),還發現了一種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 );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木結構水井,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之一,表明河姆渡人已經掌握了挖掘水井的技術;其他考古發現還可以證明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會制作陶器,掌握了雕刻技術等。(教材11頁)
6.( )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距今約( )年,是一處重要的( )文化遺址。他們主要居住在( )式的房屋里,主要種植( )和黍,能夠制作精美的( )制石器,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 )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表明他們已經會( )、制衣等。考古學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相繼發現了蠶繭、絲織品殘片等,這表明仰韶先民已經能夠( ),制作絲織品。絲織品的發明,野生文明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教材12頁)
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 )中游地區,距今約( )年,因首次在河南澠池仰韶遺址發現而被命名。他們主要從事( )作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繪制出魚、鳥、華等圖案的( )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考古發現證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廣泛,主要在黃河中游地區,但影響范圍可達黃河上游、下游,以及( )流域和西遼河流域:這表明當時這些地域之間存在文化的交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前文化( )的一個重要表現,野生黃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教材12頁和14頁)
8.仰韶文化時期是( )社會的興盛時期,這是原始社會以( )關系結合的社會群體,其成員一般有共同的( )。(教材13頁)
9.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 )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距今約( )年。大汶口文化晚期,( )技術有較大發展,能夠制作較為精致的陶器。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繼者,距今約( )年,它發展了制陶技術,能夠制作出更為精美的陶器,其典型代表是一種器壁最薄處不足( )的“蛋殼陶”。(教材13頁)
10.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同時期的墓葬顯示,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看不出顯著差別,氏族成員之間地位( ),沒有明顯的( )分化;但是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明顯的差別;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當時同一群體內部有已經出現了( )分化,這是私有制產生的基礎,也是階級分化的前兆,是生產力發展后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步入文明社會的前奏。(教材13頁)
【重點難點理解——培養核心素養】
1.結合第2課所學內容,理解“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
2.結合考古發現,論證“我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并說說原始農業的重要影響?
3.說說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哪些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
4.結合下表,列舉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等我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遺存起源于何時、何地,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進而總結這一時期歷史遺存的特點。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 時間
發現 地點
考古發掘 成果 水稻遺存、骨耜、象牙雕刻器、木結構水井等 紡輪、骨針、陶器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生產生活 推測 主要種植( ) 住( )房屋 制作了先進農具骨耜 主要種植( ) 住( )房屋 會紡織、制衣 從事粟作農業生產,過定居生活,文化大繁榮,出現貧富分化跡象 制陶技術較大發展 出現( )現象
新石器時代我國歷史遺存的特點: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1.中華文明有( )多年的歷史,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特征。(教材3頁)
2.( )、( )和( )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考古發現證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貧富分化出現并加劇,最終出現了私有制;后來,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加劇,一部分人從( )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 ),這部分人被稱為統治階級,而其他繼續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則被稱為被統治階級,階級產生;大約在5000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 )、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當時人口顯著增長并向區域中心集中,早期( )逐漸形成,并出現了掌握( )、經濟、( )和祭祀權力的( ),以他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 )。(教材15頁)
3.良渚古城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約( )年。考古發現的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復雜的水利系統和規模龐大的宮殿區、內城、外城等,表明良渚社會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 、 )能力;墓葬規模、埋葬區域和隨葬品的多寡,表明當時社會的( )分化已經相當明顯:這些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 )年,( )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這實證了中華文明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教材16頁)
4.陶寺古城遺址位于黃河流域的山西襄汾,距今約( )年。考古發現的宮城、墓葬、人殉現象等,說明當時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 )分化嚴重。城內還出土了小件( )器,反映了當時技術的進步——青銅冶煉技術的出現;大型墓葬的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匯聚( ):陶寺古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 )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根據陶寺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進行推論,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 )的都城。(教材17頁)
5.中華文明的特征: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 )發現,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 )、長江、( )流域都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多元),它們彼此之間不斷地( )和( ),共同構成了早期( )的主體(一體)。距今( )多年,( )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 )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教材18頁)
6.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和( ),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也以“( )子孫”。( )前,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在古史傳說中,炎帝、黃帝和蚩尤等都是部落首領。黃帝曾聯合一些部落,在( )和炎帝展開一場大戰,最終炎帝戰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這就是“阪泉之戰”;后來,炎黃部落聯盟與東方的蚩尤部落在( )激戰,最終蚩尤戰敗,其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炎黃部落連噩夢的勢力和聲望大增,逐漸演化為后來的( )族。(教材18頁)
7.相傳在黃帝之后,( )依次稱為首領,當時實行( )制,:“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便是對這一制度的描述,由此可知,首領傳位給( )之人。堯在位時期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后來傳位給舜,舜在位時制定( ),完善制度,穩定局勢,又派( )治水,解除水患。禹竭盡全力治水,采用( )的方法,開鑿河渠引洪水入海,公而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了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大禹”。(教材18-19頁)
【重點難點理解——培養核心素養】
1.如何通過考古發掘成果,論證中華文明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2.結合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發現,談談為什么說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3.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據,古史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如何結合這二者,探尋古史傳說中的歷史信息,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呢?
4.依據炎黃蚩尤的傳說與考古發現,結合材料“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說說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從中感受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民族特點。
5.結合現實與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磚木取火等中國神話,對比西方諾亞方舟、普羅米修斯盜火等傳說,分析神話傳說中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考真題考點跟蹤 所學內容同步檢測 核心素養以練促學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基礎知識掌握——熟悉教材內容】教材內容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所以第一欄內容,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的挖空練習,引導學生在練習和復習時,重讀教材,明確重點(即挖空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重點難點理解——培養核心素養】歷史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教學的目標,每節課的重點難點是需要學生理解掌握的重要知識,所以第二欄內容,是依據新課標核心素養擬定的需要學生重點理解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本節課內容,在理解重點難度的同時,融會貫通本節課所學,在思考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1(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教材2頁)
2元謀人發現于云南(元謀),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之一;(藍田)人發現于陜西藍田,距今約(160萬)年;鄖縣人距今約(100萬)年,發現于湖北(鄖陽):通過對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遺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這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教材4頁)
3在金屬工具出現之前,人類以(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代稱為“石器時代”,其中,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教材4頁注釋部分)
3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這處遺址最先于1921年發現,1929年,我國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同年又發現(用火)遺跡。經測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到20萬)年;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從而改善了生存條件——學會用(火)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教材5-6頁)
4(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證明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教材6頁)
5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發現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故名山頂洞人。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但骨針的發現表明,他們開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在對火的使用情況上,他們可能已經知道(人工取火);因為發現了裝飾品和墓葬,所以推測山頂洞人有(愛美)意識,也有埋葬死者的行為。山頂洞人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縫制衣服,過著(集體)生活,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教材7頁)
【重點難點理解——培養核心素養】
1.如何理解“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史料實證)
參考答案:遠古人類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但如今的我們,依然能夠借助考古發掘成果,知道他們起源于何時、何地,簡單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由此可知,化石、古人類遺址遺存等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了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核心素養體現】能夠辨別史料的類型和價值,知道考古發掘成果,如化石、遺存遺跡等,作為實物史料和一手史料,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史料實證)。
2.如何論證“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參考答案: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之一;藍田人、鄖縣人的考古發現,對研究人類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山頂洞人屬于晚期智人,對他們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人類從直立人到智人的進化歷程: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都證明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核心素養體現】知道考古發現是印證遠古人類信息的重要依據(史料實證),知道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山頂洞人起源于何時何地(時空觀念),進而通過證據的充分——考古發現多,距今時間的久遠和分布的廣泛,得出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培養民族自豪感(家國情懷)。
3.結合下表,簡單列舉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等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元謀人 藍田人 鄖縣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考古 發現 兩顆 門齒化石 一個完整 頭骨化石 3個 頭骨化石 頭蓋骨化石、用火遺跡、 大量石器 骨針、 裝飾品等
距今時間 170萬年 160萬年 100萬年 70萬—20萬年 3萬年
發現地點 云南元謀 陜西藍田 湖北鄖陽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洞穴
生產 生活 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 學會用火,能夠熟練制作打制石器 通過采集、狩獵獲取食物 掌握磨光、鉆孔技術,有愛美意識 過集體生活,采集狩獵
【核心素養體現】知道考古發現是印證遠古人類信息的重要依據(史料實證),知道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山頂洞人起源于何時何地(時空觀念),知道我們對遠古人類生產生活的推測依據考古發掘成果(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1.(考古發掘成果)成果不僅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原始農業興起與發展,了解我國史前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通過考古發現,可以印證我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教材2頁)
2.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3萬年前,山頂洞人靠采集狩獵為生,在長期是食物采集活動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距今約(2萬)年,他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這是原始農業興起的雛形;,距今約(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這是我國原始農業起源的標志。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這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這些考古發現實證了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教材9頁)
3.原始農業的影響: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促進了人類的(定居)生活,人們(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由此可知,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教材9頁)
4.考古證明,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是出土于(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的陶片,經科學測定可早至約(2萬)年前。陶器發明后,人們不僅可以用它(燒煮)食物,而且能儲存食物和(飲用水),這有利于人類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對人類的生活由重要意義,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另一項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教材10頁)
5.(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國史前稻作農業經濟興盛的區域,其典型代表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下游地區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約(7000)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具有防潮作用;從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水稻遺存,這表明河姆渡人主要種植(水稻),還發現了一種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骨耜);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木結構水井,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之一,表明河姆渡人已經掌握了挖掘水井的技術;其他考古發現還可以證明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會制作陶器,掌握了雕刻技術等。(教材11頁)
6.(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是一處重要的(仰韶)文化遺址。他們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主要種植(粟)和黍,能夠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表明他們已經會(紡織)、制衣等。考古學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相繼發現了蠶繭、絲織品殘片等,這表明仰韶先民已經能夠(養蠶繅絲),制作絲織品。絲織品的發明,野生文明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教材12頁)
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距今約(7000—5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澠池仰韶遺址發現而被命名。他們主要從事(粟)作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繪制出魚、鳥、華等圖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考古發現證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廣泛,主要在黃河中游地區,但影響范圍可達黃河上游、下游,以及(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這表明當時這些地域之間存在文化的交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前文化(大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野生黃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教材12頁和14頁)
8.仰韶文化時期是(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這是原始社會以(血緣)關系結合的社會群體,其成員一般有共同的(祖先)。(教材13頁)
9.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距今約(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術有較大發展,能夠制作較為精致的陶器。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繼者,距今約(4400—3800)年,它發展了制陶技術,能夠制作出更為精美的陶器,其典型代表是一種器壁最薄處不足(1毫米)的“蛋殼陶”。(教材13頁)
10.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同時期的墓葬顯示,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看不出顯著差別,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但是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明顯的差別;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當時同一群體內部有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這是私有制產生的基礎,也是階級分化的前兆,是生產力發展后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步入文明社會的前奏。(教材13頁)
【重點難點理解——培養核心素養】
1.結合第2課所學內容,理解“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參考答案:考古發掘成果不僅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史前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如我們根據多處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水稻遺存和粟遺存,推測出我國原始農業的產生和興起,根據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其他考古發現,推測出當時的生產生活情況,根據仰韶文化的彩陶分布,推測出史前文化的大繁榮和當時存在的文明交流交往,根據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墓葬規模與隨葬品數量,推測出貧富分化的逐漸出現與加劇:這些都表明,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
【核心素養體現】知道考古發掘成果可以用來研究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史料實證),能夠通過考古發掘成果,推測新石器時代遠古先民的生產生活,了解原始農業的起源,史前文化的社會的發展,(歷史解釋),從得出的結論中,了解我國原始農業對世界的重大影響,史前文化的燦爛輝煌,培養民族自豪感(家國情懷)。
2.結合考古發現,論證“我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并說說原始農業的重要影響?(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參考答案:(1)起源論證:依據現有考古發掘成果可知,至少1萬年前,我國原始先民就懂得人工栽培水稻、粟和黍了,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影響:原始農業出現后,遠古人類可以通過農業種植,穩定地獲取食物,不用再東奔西走地采集、狩獵,這提高生生產力水平,促進了人類的定居生活,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核心素養體現】考古發掘成果中水稻遺存、粟遺存等,證明我國先民早在1萬年前便人工栽培出了水稻、粟和黍(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知道這是我國遠古先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家國情懷)。原始農業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是文明社會出現的基礎,這體現了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唯物史觀)。
3.說說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哪些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對人類的生活有重要意義;仰韶先民已經能夠養蠶繅絲,制作絲織品,絲織品的發明,是我們的最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核心素養體現】考古發現能夠證明,我國先民最早人工栽培出水稻、粟,最早制作出陶器,很久之前就懂得養蠶繅絲,制作絲織品(史料實證),農作物推廣,養活世界人民,陶器技術便利了人民的生活,中國絲織品行銷世界,這些都是我國對世界的重大貢獻(歷史解析、家國情懷)。
4.結合下表,列舉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等我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遺存起源于何時、何地,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進而總結這一時期歷史遺存的特點。(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 時間 約7000年 約6000年 約7000—5000年 約5900—4400年
發現 地點 長江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 黃河流域 陜西西安半坡村 黃河中游 黃河下游 和淮河中下游
考古發掘 成果 水稻遺存、骨耜、象牙雕刻器、木結構水井等 紡輪、骨針、陶器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生產生活 推測 主要種植(水稻) 住(干欄式)房屋 制作了先進農具骨耜 主要種植(粟) 住(半地穴式)房屋 會紡織、制衣 從事粟作農業生產,過定居生活,文化大繁榮,出現貧富分化跡象 制陶技術較大發展 出現(貧富分化)現象
新石器時代我國歷史遺存的特點:
星羅棋布,遍布全國,各具特色,主要分布于大河流域,如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西遼河流域等。
【核心素養體現】能夠知道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距今時間與發現地點(時空觀念),能夠根據考古發現,推測當時的生產生活,能夠從墓葬反映的現象推測出當時貧富分化的出現(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夠根據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從低到高等,理解并正確評價貧富分化產生的歷史邏輯和歷史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從這些遺存中的考古發現中,認識到我國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如彩陶的出現與傳播等,了解我國文化史的悠久與燦爛(家國情懷)。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1.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教材3頁)
2.(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考古發現證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貧富分化出現并加劇,最終出現了私有制;后來,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加劇,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這部分人被稱為統治階級,而其他繼續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則被稱為被統治階級,階級產生;大約在5000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當時人口顯著增長并向區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漸形成,并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以他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教材15頁)
3.良渚古城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4300)年。考古發現的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復雜的水利系統和規模龐大的宮殿區、內城、外城等,表明良渚社會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墓葬規模、埋葬區域和隨葬品的多寡,表明當時社會的(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這些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這實證了中華文明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教材16頁)
4.陶寺古城遺址位于黃河流域的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考古發現的宮城、墓葬、人殉現象等,說明當時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階級)分化嚴重。城內還出土了小件(青銅)器,反映了當時技術的進步——青銅冶煉技術的出現;大型墓葬的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陶寺古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根據陶寺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進行推論,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堯)的都城。(教材17頁)
5.中華文明的特征: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都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多元),它們彼此之間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一體)。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教材18頁)
6.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黃帝),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也以“(炎黃)子孫”。(五六千年)前,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在古史傳說中,炎帝、黃帝和蚩尤等都是部落首領。黃帝曾聯合一些部落,在(阪泉)和炎帝展開一場大戰,最終炎帝戰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這就是“阪泉之戰”;后來,炎黃部落聯盟與東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最終蚩尤戰敗,其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炎黃部落連噩夢的勢力和聲望大增,逐漸演化為后來的(華夏族)族。(教材18頁)
7.相傳在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稱為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便是對這一制度的描述,由此可知,首領傳位給(賢德)之人。堯在位時期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后來傳位給舜,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禹竭盡全力治水,采用(疏導)的方法,開鑿河渠引洪水入海,公而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了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大禹”。(教材18-19頁)
【重點難點理解——培養核心素養】
1.如何通過考古發掘成果,論證中華文明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良渚古城發現于長江流域,陶寺古城發現于黃河流域,牛河梁遺址屬于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它們都發展出格局特色的早期文明,這是多元的特征;考古發現,良渚文化的彩陶影響周邊,陶寺古城的隨葬品來源廣泛,這些都反映出各個早期文明之間存在交流和融合,這些早期文明在交流和融合中,取長補短,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這是一體:由此可知,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核心素養體現】知道考古發掘成果可以用來研究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了解早期國家的基本情況(史料實證),能夠通過考古發掘成果,如遺址遺跡的遍布全國,器物具有相似元素但又各具特色等,推測早期文明的基本情況,進而明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歷史解釋),從中感受中華文明的歷史悠久和兼容并包(家國情懷)。
2.結合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發現,談談為什么說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1)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發現的墓葬中,隨葬品多寡不同,這反映出當時的貧富分化現象,這是私有制出現的證據;
(3)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墓葬區中,墓葬規格不同,隨葬品多寡差異顯著,陶寺古城的墓葬中甚至發現了人殉現象,這表明當時階級分化明顯,即階級已經產生;
(4)對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它們都是早期國家。
(5)綜合(2)(3)(4)可知,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表明,它們當時已經出現了私有制,產生了階級,性質屬于早期國家,完美符合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個標志,所以說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核心素養體現】知道考古發掘成果可以用來研究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了解早期國家的基本情況(史料實證),能夠通過考古發掘成果,推測早期國家的基本情況,進而明確良渚、陶寺進入文明社會(歷史解釋),從中感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家國情懷)。
3.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據,古史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如何結合這二者,探尋古史傳說中的歷史信息,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呢?(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傳說人物 傳說事跡 歷史信息
炎帝 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神農,神農嘗百草,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種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址出土菜籽),掌握紡織(紡輪)
黃帝 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lei)祖會繅絲,擅長紡織。 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作木結構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會紡織、制衣,遺址發現骨箭頭;仰韶文化發現蠶繭、絲織品殘片;陶寺古城發現小件青銅器和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炎帝與黃帝 炎帝和黃帝都是部落首領,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在(阪泉)展開大戰,炎帝敗,歸順后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早期國家中出現“王”,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 部落兼并融合,中華民族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形成……
炎帝、黃帝 與蚩尤 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蚩尤戰敗,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
堯舜禹 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 傳說顯示的早期首領傳承
堯的統治 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農業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基礎
舜的統治 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征討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制度有助于統治穩定與國家發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疏導)的方法,三過家門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古史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但需要考古發現進行印證: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五六千年前,這與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之后早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出現,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生在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和蚩尤,這與在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2)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很多發明也的確存在,如神農教民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絲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造,實際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中,作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都冠以炎黃之名。
(3)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展強大的邏輯:農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然帶來的危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組織能力,巧合的是,堯舜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同時,治水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原始農業,產生了文明起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地升華。最終,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終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
【核心素養體現】古史傳說,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古史傳說蘊含的歷史信息(史料實證),同時,對古史傳說的分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解釋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如教材中第2課通過仰韶文化介紹了氏族社會,第3課通過良渚、陶寺等介紹了早期國家,但二者之間是如何實現過渡的,炎黃傳說中的部落聯盟正好可以填補其中的空白,雖然現在無法通過考古發掘成果完全印證,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較為開放地引導學生一起討論,(歷史解釋),并且從神話傳說中,我們可以感受遠古先民篳路藍縷發展文明的艱辛,感受炎黃堯舜禹的貢獻與品德,感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自強不息、開放包容(家國情懷)。
4.依據炎黃蚩尤的傳說與考古發現,結合材料“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說說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從中感受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民族特點。(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古史傳說中,炎黃阪泉之戰后進行聯盟,炎黃蚩尤涿鹿之戰后,蚩尤部落一部分敗逃,一部分歸附,最終炎黃部落聯盟,在聯合、吸納的基礎上,逐漸發展稱為華夏族,這表明華夏族的形成,是多部落聯合、戰爭、歸附、融合的結果;這樣的古史傳說,反映出了部落聯盟時期部落之間交流的方式——戰爭沖突、和平聯盟、戰敗歸附等形式,同時也反映了中華民族早期開放包容的特點——多部落之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最終走向聯合,形成一個民族,所以到了現在,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之間親如一家,不分彼此,這是中華民族從炎黃時期便具備的底色。
【核心素養體現】知道炎黃蚩尤的傳說,可能反映了中華民族形成階段的特點(歷史解釋),不過暫時還缺乏充足的考古發現進行印證(史料實證),但是部落通過各種方式聯合,進而形成民族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反映出的開放包容,與從古至今的中華民族開放包容,民族交融,是一脈相承的,能夠講清楚這些,學生對如今五十六個民族如一家的理解,可能會更加深刻。(家國情懷)。
5.結合現實與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磚木取火等中國神話,對比西方諾亞方舟、普羅米修斯盜火等傳說,分析神話傳說中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中國的大禹治水,是人定勝天,后羿射日和精衛填海,是面對不平,即便是神明(太陽、大海),也敢于抗爭,或用箭矢射落太陽,或銜木石,準備湮平大海,磚木取火,火是自己努力取得的,與神明何干,這些神話的底色都是自強不息,敢于抗爭。
西方也有一個與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西方面對大洪水,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天,諾亞方舟,是物競天擇,適者逃脫。普羅米修斯盜火也與此類似,西方的火是神的恩賜,而非自己努力獲取的,這種情況下,人似乎天然低神一頭。
再看看前幾年,我們發現,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難而上,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方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少數富人權貴則用高超的醫療條件,營造一個新的“諾亞方舟”。
網絡上的一段話總結的很好——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嘗遍百草,沒有火,就鉆木取火,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陽射下來,不去求什么神跡,不去求誰的施舍,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他去吧,誰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讓他去吧,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敢于抗爭,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核心精華!
【核心素養體現】神話傳說流傳時間長,故事的內核是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精神的映照,(歷史解釋),中國傳統神話中,體現出的精神內核是自強不息,是人定勝天,是不屈抗爭,這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相契合的(家國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鄱阳县| 凤翔县| 江阴市| 喜德县| 湖南省| 旅游| 河东区| 读书| 从江县| 吴堡县| 新田县| 鹰潭市| 牟定县| 潜江市| 丁青县| 七台河市| 定西市| 汤原县| 什邡市| 信宜市| 洪雅县| 永州市| 桂东县| 松江区| 富阳市| 常熟市| 敦煌市| 炎陵县| 海安县| 若羌县| 武冈市| 农安县| 开阳县| 河北区| 宁安市| 龙岩市| 铁岭市| 霸州市| 河津市| 金塔县| 龙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