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tǒng)編版)一輪復習 第17講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講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tǒng)編版)一輪復習 第17講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講義

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tǒng)編版)一輪復習
第17講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講義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 沉淪與探索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斗爭不斷高漲;中國近代化起步。
具體表現(xiàn):
1.政治上:
列強侵略不斷加深,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積極抗爭并開展政治上的改良運動;傳統(tǒng)封建體制逐漸崩潰,政治向近代化轉型;清政府由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宗藩體制走向近代外交;中央逐漸衰落,地方勢力逐步崛起;
2.經(jīng)濟上:
自然經(jīng)濟開始逐漸解體,中國的經(jīng)濟結構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外國資本涌入;中國近代化起步,民族資本主義產(chǎn)生并初步發(fā)展;
3.思想文化上:
以救亡圖存為主題,向西方學習,由器物上升到制度,不斷深入;
4.社會生活:
衣食住行等方面深受西方文化傳入影響,傳統(tǒng)的社會生活及習俗逐步走向近代化。
課標要求:
1.了解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事實,理解其性質及意義;
2.認識農(nóng)民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為救亡圖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階級局限性。
近三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
年份 試卷 考點
2024 安徽卷 甲午戰(zhàn)后有識之士探索救亡之路
遼吉黑卷 20世紀初國人經(jīng)濟救國愿望
浙江卷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2023 全國甲卷 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兩面性
新課標卷 民主意識增強
湖南卷 《辛丑條約》的影響
天津卷 戊戌變法運動
2022 全國甲卷 維新派變法策略的局限
全國乙卷 維新派變法思想的特點
浙江卷 嚴復思想的影響
遼寧卷 戊 戌變法時期列強維護在華侵略權益
高考命題趨勢:
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和變法運動是命題的重點,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及影響考察的不多。情境多以評論性史料為主,強調對社會運動多維視角的分析和認識。
高考備考建議:
新教材在側重點有所調整,對列強侵略的基本史實記憶要求增強,在復習過程中,要重視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等侵略事件的核心史實記憶,同時強化資產(chǎn)階級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亡道路史實的分析和評價能力。注意民族工業(yè)興起并初步發(fā)展。
時空坐標及主要內容線索:
教學內容:
考點1:戊戌維新運動
考點2:義和團運動
考點3:八國聯(lián)軍侵華及民族危機的加深
教學過程:
考點1:戊戌維新運動(結合選必1)
(一)含義:
指從1895年的公車上書到1898年的百日維新。它既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
(二)背景:
材料一 而甲午一戰(zhàn),日本以徹底的西學打敗了中國不徹底的西學。這一事實非常雄辯地為西學致強的實效作了證明。在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樣被有志于維新改良的人們放大了,洋務運動幾十年陸續(xù)出現(xiàn)的變法議論終于一步一步轉化為一場社會運動。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
材料三
歸納為:
(1)政治:甲午戰(zhàn)敗和《馬關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經(jīng)濟: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初步發(fā)展;
(3)階級: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力量壯大;
(4)思想: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思想,奠定了維新派的理論基礎。具體為:
①康有為把孔子裝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為教主,用孔教名義,提出維新變法的主張;
②其思想的特點:把西方政治學說同傳統(tǒng)儒家思想相結合。
知識拓展: 早期的維新思想
(1)歷程:
①中法戰(zhàn)爭之前,支持洋務派,投身洋務運動;
②中法戰(zhàn)爭之后——與洋務派分道揚鑣。
(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
(3)思想主張:
①政治: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
②經(jīng)濟:發(fā)展工商業(yè),商戰(zhàn);
③思想:主張西學。
(4)影響:
①從學科技到政治制度方面,啟蒙作用;
②為康、梁的維新思想奠定了基礎;
③局限是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和付諸實踐。
問題探究: 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提出怎樣的救亡主張?為什么康有為要托古改制?
材料一 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 ——康有為《清定立憲開國會折》
材料二 歷史縱橫: 《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1891至1895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完成的著作,《新學偽經(jīng)考》認為東漢以來獨尊為儒學正宗的古文經(jīng),不過是劉歆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新學”,湮沒了孔子學說的“微言大義”。《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這兩部書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宣傳了維新變法的合理性。
材料三 他(康有為)的家教和他的先生朱九江給他的教訓,除預備他能應考試,取科名外,特別注重中國政治制度的沿革及一般所謂經(jīng)世致用之學。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提示:
(1)主張:立憲法、開國會,三權鼎立,實行君主立憲制。
(2)原因:
①根源: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充分,導致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量始終弱小;
②策略:封建勢力強大,減小變法的阻力;
③思想:當時儒家思想居正統(tǒng)地位;
④個人:與個人經(jīng)歷、學識素養(yǎng)有一定的關系。
知識拓展:
(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jīng)濟逐漸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提供了條件(勞動力和市場)。
(2)外商企業(yè)利潤的刺激。
(3)洋務運動的誘導。
2.概況:
(1)地區(qū):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qū)。其原因:
①地理條件優(yōu)越、自然資源豐富、交通運輸方便;
②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自然經(jīng)濟解體較快;
③外商企業(yè)刺激明顯,有利于引進外國技術和設備)
民族資本家來源:
官僚、地主和商人。
(3)企業(yè)代表:
上海發(fā)昌機器廠(1866年,方舉贊)、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1873年,陳啟沅)、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1878年,朱其昂)。
(4)企業(yè)性質: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yè)。
3.影響: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jīng)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1.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19世紀末或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
(1)原因
①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自然經(jīng)濟進一步瓦解。(根本原因)
②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主要是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困難)
③民族危機嚴重,實業(yè)救國思潮興起。
(2)表現(xiàn):
①典型代表:光緒年間狀元張謇“掛冠從商”,實業(yè)救國,在江蘇南通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創(chuàng)辦的榮氏企業(yè)(面粉廠);周學熙在唐山創(chuàng)辦洋灰公司。
②資本總額大增,企業(yè)數(shù)量增加、規(guī)模擴大。
③紡織業(yè)、面粉業(yè)等輕工業(yè)發(fā)展較快。
④分布:沿海向內地擴展。
(3)影響:
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經(jīng)濟侵略;
②民族資產(chǎn)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歷史解釋:
1.近代工業(yè):
指使用近代機器生產(chǎn)的企業(yè),包括外資企業(yè)、洋務企業(yè)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以及后來的官僚資本主義企業(yè),它最早產(chǎn)生于19世紀四五十年代。
2.民族工業(yè):
民族工業(yè)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由中國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資興辦的使用機器生產(chǎn)的近代企業(yè),國營民營皆是民族工業(yè),產(chǎn)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狹義的則只指民營資本所辦企業(yè),不含國營的。一般地說,民族工業(yè)是在我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民族資本所辦(民辦)的企業(yè),即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
(三)過程:
1.序幕:公車上書(1895年)
(1)背景:
《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回國內,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對聲浪。
(2)概況:
1895年,在京官員及在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紛紛聯(lián)名上書。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了聯(lián)合各省在京應試舉人的“公車上書”。
(3)結果:
未送達御前,拉開維新運動愛國救亡政治運動的序幕。
2.變法宣傳:
(1)宣傳方式:報刊、學會、開辦學堂,與頑固派論戰(zhàn)。
(2)代表人物及主張:
3.高潮:百日維新(1898.6.11—1898.9.21)
(1)標志:
光緒皇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2)內容及作用:
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
(四)結果:
1.戊戌政變: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譚嗣同、楊銳、劉 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6人,被殺于北京菜市口,這就是“戊戌六君子”。
2.結果:
頒布的變法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外,其余都被廢止。
(五)評價:
材料一 人們的思想認識在戊戌維新運動的啟蒙下跨出了一步,又從這個運動的失敗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舊中國摸索的愛國者們,正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二 戊戌維新之可貴,在精神耳!看其形式,則殊多缺點……看其精神,則純以國民公利公益為主,務在養(yǎng)一國之才,更一國之政,采一國之意,辦國之事,蓋立國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則形成隨之而來,雖有不備,不憂其后不改良也,此戊戌維新之真相也。戊戌維新雖時日極短,現(xiàn)效極少,而實二十世紀中國開宗明義第一章也。
——梁啟超《康有為傳》
歸納為:
1.積極:
①政治上:以救亡圖存為目標,具有愛國性;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揭開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②經(jīng)濟上:提倡近代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進步性);
③思想上:推動新思想的傳播,對激發(fā)人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啟蒙性);
④文化教育上:廢除八股,設立新式學堂,促進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
問題探究: 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探討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及啟示
材料 改革之初,康有為們不但沒有時時提醒光緒帝注意爭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時時鼓勵光緒帝學習俄國彼得大帝“乾綱獨斷”,這就遠離了當時的政治現(xiàn)實。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從理論上說將會有利于社會進步,但也必然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沒有周全的設計。但康有為、光緒對此幾乎是全然不顧,結果許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反對者并非都是上層的頑固分子,也有中下層官員、士子和民眾。
——選自《回顧戊戌重溫歷史》
提示:
1.原因:
(1)客觀原因:守舊勢力很強大和破壞;
(2)主觀原因: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①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經(jīng)濟、階級、群眾);
②沒有嚴密的組織;
③把希望寄托于沒有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策略失誤);
④操之過急,急于求成(措施密集、牽涉太廣);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資產(chǎn)階級力量弱小。
2.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道路行不通。
歸納綜合: 晚清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及趨勢
1.過程:
2.趨勢或特點:
(1)學習西方的主體由地主階級轉變?yōu)橘Y產(chǎn)階級;
(2)伴隨民族危機加深而逐步深入;
(3)對西方的認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4)學習西方的層次由器物上升到制度;
(5)對待傳統(tǒng)的態(tài)度由布新而不除舊轉為既布新又除舊。
高考真題練習:
1.(2024·安徽卷)1899年,《萬國公報》稱:廣學會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zhàn)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這一現(xiàn)象表明( )
A.“師夷之長技”成為時代潮流
B.民眾普遍認同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
C.“戊戌政變”促進了新學傳播
D.有識之士借鑒異邦興衰探索救亡道路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9年(中國)。根據(jù)材料“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可知,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時期,廣學會翻譯《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zhàn)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異邦興衰史,且不斷獲得傳播,該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應對民族危機,D項正確;“師夷之長技”是林則徐、魏源以及洋務思想,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民眾普遍認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說法過于夸大,排除B項;“戊戌政變”廢除了維新措施,不利于新學傳播,排除C項。故選D項。
變式訓練:
1.維新派認為,中國人如一盤散沙,因此推行變法,必以合群為始;而興辦學會,匯聚四方豪杰,又是講求興民權、開民智的最好途徑。維新派意在強調( )
A.維護民權是變法的最終歸宿 B.通過革命活動挽救民族危機
C.改良風俗壯大變法社會基礎 D.進行組織建設凝聚變法力量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jù)材料“中國人如一盤散沙,因此推行變法,必以合群為始”“而興辦學會,匯聚四方豪杰,又是講求興民權、開民智的最好途徑”和所學可知,近代以來,伴隨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維新派認為解決中國人一盤散沙局面的關鍵在于變法,而變法的關鍵在于興辦學會,實現(xiàn)興民權、開民智,結合上述分析可知,維新派強調的是進行組織建設凝聚變法力量,D項正確;變法的最終歸宿是救亡圖存,排除A項;維新派主張變法改革,非革命,排除B項;材料與改良風俗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選修內容:
1.選官制度的變化: (選擇性必修1 P38-39頁)
(1)戊戌變法:
①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jīng)濟特科,選拔經(jīng)時濟變之才;
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戊成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2)清末“新政”:
①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
②新政開始后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陸續(xù)設農(nóng)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tǒng)的六部建制;
③規(guī)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yè)者,均給予貢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yōu)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yōu)予官階”。
(3)廢除科舉:
①1905年決定自1906年起,所有鄉(xiāng)試、會試一律停止,并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fā)各種教科書,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延續(xù)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②廢除科舉制度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yè)生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4)頒布新學制:
①1904年初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tǒng)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
②清政府確立了留學畢業(yè)生選官制度,規(guī)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依據(jù)考試結果再分配相應官職。
2.海關、關稅: (選擇性必修1 P94頁)
(1)關稅: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開了協(xié)定關稅的惡例。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xié)定關稅權。根據(jù)這些條約和片面最惠國待遇規(guī)定,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
(2)海關: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晚清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lián)瓮砬搴jP總稅務司近半個世紀,任內創(chuàng)建了稅收、統(tǒng)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海關管理制度和現(xiàn)代郵政系統(tǒng)。他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利益。
3.近代城市: (選擇性必修2 P62頁)
(1)鴉片戰(zhàn)爭后,沿海城市上海、廣州等成為通商口岸,逐漸發(fā)展起資本主義工商業(yè)。
(2)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yè)城市陸續(xù)出現(xiàn)、發(fā)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xiāng)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
(3)近代城市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一些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此后,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事業(yè)也逐漸發(fā)展起來。但是,當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4.近代商業(yè): (選擇性必修2 P43頁)
①晚清時期,政府開始鑄造銀元;
②1865年,英國在香港開辦匯豐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又在中國許多城市設立分支行。
③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④19世紀70年代,股票也開始走向市場,其中較著名的有1872年開業(yè)的輪船招商局發(fā)行的股票和1876年開始籌辦的開平礦務局發(fā)行的股票。
⑤上海出現(xiàn)了最早專營股票的證券機構——上海平準股票公司。
⑥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公司。之后,廣州、上海等地也出現(xiàn)了大型百貨公司。
5.交通: (選擇性必修2 P70頁)
(1)鐵路: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
③當時中國的鐵路業(yè)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到1911年,由外國人控制的中國鐵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總里程數(shù)的90%以上。
(2)輪船:①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yè)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中國近代水運業(yè)的開端)
6.郵政: (選擇性必修2 P72頁)
(1)古代:
①中國的郵驛歷史超過3000年。唐朝最盛時有水驛260個,陸驛近1300個,主要郵路7條,從事驛務的人員2萬多名;
②古代的郵驛主要是為官方服務的,到明朝出現(xiàn)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
(2)近代:
①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yè)務;
②1897年創(chuàng)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其業(yè)務范圍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辦理匯兌等;
③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人中國;
④客郵是西方列強在中國領土上設立的郵政機構。1834年,英國人率先在廣州開辦郵局,法、美、德、俄、日等國也紛紛效仿。客郵的設立,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阻礙了中國郵政事業(yè)的發(fā)展。
7.西醫(yī): (選擇性必修2 P83-84頁)
(1)背景
①近代以來,西醫(yī)以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shù)據(jù)分析,取得很大成就。
②17世紀,英國威廉·哈維著成《心血運動論》,揭示了血液循環(huán)的規(guī)律。
③荷蘭人列文虎克通過手工磨制的顯微鏡,對微生物進行了細致觀察;
④19世紀人們將生理與臨床結合起來,探索各種藥物的功能和作用,創(chuàng)立了實驗藥理學。
(2)概況:
①明末清初,西醫(y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
②鴉片戰(zhàn)爭后,西式醫(yī)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來;
③牛痘接種法、麻醉術、放射技術等西醫(yī)成就陸續(xù)被引入中國。
(3)意義:
①西醫(yī)院校建立,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yǎng)了相當數(shù)量的西醫(yī)人才;
②西醫(yī)憑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驗等手段,對人們的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③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wèi)生措施,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初步發(fā)展起來。
8.圖書館、博物館: (選擇性必修3 P81頁)
(1)圖書館: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
(2)博物館:①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②英國亞洲文會也在上海設立了主要陳列動物標本的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③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是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3)文物:中國中央政府對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始于1906年頒布的《保存古物推廣辦法》
9.學校教育: (選擇性必修3 P77-78頁)
(1)發(fā)展:
①1862年,旨在培養(yǎng)外交和翻譯人才的京師同文館在北京設立,相繼開設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館,還增設了天文算學館;
②清政府又創(chuàng)辦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等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
③1868年,專門引進、翻譯西方書籍的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chuàng)辦,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澤;
④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建于戊戌維新運動中,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主導新式教育的推進,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
⑤自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1904)以來,中國出現(xiàn)了大量小學堂和中學堂,這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⑥留學教育:
①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來自異域的學生,這是留學教育的發(fā)端;
②近代以后得到大力發(fā)展。1872-1875年,由容閎倡議,清政府分4批共120名赴美留學。
(2)影響:
①這一時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xiàn)在國人面前;②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素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③隨著新式學堂和留學教育的發(fā)展,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高考真題練習:
2.(2023年浙江卷1月)1896年,盛宣懷上奏:“銀行昉(開始)于泰西……各國通商以來,華人不知務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銀行乃推行來華,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見本末,亦多建開設銀行之議”“合天下之商力,以辦天下之銀行,但使華行多獲一分之利,即從洋行收回一分之權”。據(jù)此可知,盛宣懷建議開設銀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實現(xiàn)對外貿(mào)易壟斷 B.與外商爭奪利權
C.抵制洋貨、提倡國貨 D.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材料“合天下之商力,以辦天下之銀行,但使華行多獲一分之利,即從洋行收回一分之權”可知,盛宣懷打算創(chuàng)辦銀行,抵制洋行的經(jīng)濟侵略,與外商爭奪利權,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壟斷對外貿(mào)易,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抵制洋貨,排除C項;民族工業(yè)在洋務運動后期就產(chǎn)生了,排除D項。故選B項。
變式練習:
2.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其啟動資本為白銀500萬兩,分作5萬股,先收股本250萬兩,由盛宣懷、嚴信厚等大股東認招,其余款項來自華商公開認募和戶部的借款。該行成立伊始就被朝廷授予發(fā)行銀元、銀兩的特權。據(jù)此推知,中國通商銀行的經(jīng)營模式最可能是( )
A.私人商辦 B.政府主辦 C.中外合辦 D.官督商辦
【答案】D
【詳解】根據(jù)材料“由盛宣懷、嚴信厚等大股東認招,其余款項來自華商公開認募和戶部的借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商銀行既有個人資本,又有政府的借款,因此應為官督商辦,D項正確;材料中提到了戶部的借款,排除A項;材料提到了大股東的資本占一半,還有華商公開認募,并非政府主辦,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外國資本,排除C項。故選D項。
考點2:義和團運動
(一)原因:
(1)根本: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2)主要:反洋教斗爭的興起。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xiāng)村后引發(fā)了一系列沖突。
(3)直接:山東人民的反洋教斗爭(德國搶占膠州灣)
(二)過程:
(1)興起:1898年10月,趙三多在山東冠縣率眾攻打當?shù)亟烫茫岢龇銮鍦缪螅x和團運動正式興起;
(2)發(fā)展:清地方官員先撫后剿,到1900年,義和團控制了京津地區(qū),慈禧太后“招撫”,企圖控制利用;
(3)失敗:1900年遭中外勢力聯(lián)合鎮(zhèn)壓,運動失敗。
(三)口號:扶清滅洋:
(四)失敗原因:
(1)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剿殺;
(2)主觀:農(nóng)民階級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表現(xiàn):
①濃厚的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
②缺乏統(tǒng)一的組織領導;
③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④斗爭手段和武器裝備的落后。
問題探究: 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如何評價義和團運動。
材料一 中國人民“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tǒng)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瓦德西《亂拳筆記》
材料二 他們要消滅一切帶“洋”字的東西,鐵路、電線、機器、輪船等等都在搗毀之列,因為“機器工藝”為洋人“乖戾之天性所好”。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
——雷頤《走向革命 細說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萬千來自下層社會的人們匯聚在神道觀念之下,手執(zhí)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huán)、如意鉤、火牌、飛劍,勇敢地對抗帝國主義的火炮快槍,在這個過程中,愚昧會升華為悲壯。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提示:
(1)性質:農(nóng)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2)評價:
積極性:
①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
②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局限性:
①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②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
能力提升: 比較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的異同
高考真題練習:
3.(2021年重慶卷)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國報紙評論說:“中國的被發(fā)現(xiàn),晚了整整一個世紀,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領,那么,今天就不會有義和團……不會有過去幾個月里面中國所蒙受的永恒恥辱。”這一觀點( )
A.深刻地揭示了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的根源
B.全面評價了西方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國的閉關鎖國而否定其近代轉型
D.片面宣揚西方的文明而掩蓋了其侵略的實質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領,那么,今天就不會有義和團……不會有過去幾個月里面中國所蒙受的永恒恥辱”可知該報紙認為中國的被發(fā)現(xiàn),上海的被占領,都意味著先進對落后的拯救,在宣揚西方文明的同時掩蓋了侵略戰(zhàn)爭的實質,D項正確;材料認為義和團運動的爆發(fā)在于鴉片戰(zhàn)爭應該早一些發(fā)生,這是對中國歷史的誤解,排除A項;“全面評價”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認為中國就是落后保守的象征,鴉片戰(zhàn)爭推動中國社會的轉型,沒有大肆渲染中國的閉關鎖國,排除C項。故選D項。
變式練習:
3.1898年,山東境內的黃河發(fā)生大決堤,患及一百多萬人;1900年,華北地區(qū)陷入大旱之中,受到自然災害傷害的鄉(xiāng)民紛紛把不幸歸咎于外國人,甚至一部分士大夫也加入了他們的“滅洋”行動中。上述現(xiàn)象折射出,當時
A.封建迷信根深蒂固,西方科學尚未傳入
B.小農(nóng)經(jīng)濟異常脆弱,社會保障系統(tǒng)缺失
C.列強侵略深入內地,中外民族矛盾激化
D.晚清政府不得人心,精英群體加速分裂
【答案】C
【詳解】依據(jù)材料“華北地區(qū)陷入大旱之中,受到自然災害傷害的鄉(xiāng)民紛紛把不幸歸咎于外國人”,結合材料時間1898年,1900年,可知這一時期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加深,C項正確;“尚未傳入”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不能得出社會保障系統(tǒng)缺失,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人民對清政府的態(tài)度,排除D項。故選C項。
考點3:八國聯(lián)軍侵華及民族危機的加深
(一)八國聯(lián)軍侵華
1.背景:
(1)根本原因:為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在華利益;
(2)直接原因: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
2.過程:
(1)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擊戰(zhàn),第一批聯(lián)軍被迫退回天津。;
(2)6月中旬,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
(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國“宣戰(zhàn)”隨后天津和北京失陷;
(4)慈禧出逃并發(fā)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議和。
3.罪行:
(1)八國聯(lián)軍占領北京后,繼續(xù)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
(2)俄國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4.東南互保:
1.背景:
①義和團運動興起;
②清政府向八國聯(lián)軍“宣戰(zhàn)”。
2.內容:
1900年6月,劉坤一、張之洞授意盛宣懷等與各國駐上海領事炮制了《東南互保章程》,規(guī)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也參加。
3.性質:
漢族地方大員聚眾反清的運動。
4.影響:
①客觀上保證南方安定;
②中央的權力大為削減,嚴重動搖清政府統(tǒng)治的根基。
(二)民族危機的加深
1.《辛丑條約》的簽訂:
1900年12月,列強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1901年9月與英、俄、日、法、意、美、德、奧匈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共11國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2.主要內容及危害:
3.特點:
(1)從內容上看:
其他條約都以攫取侵略權益,尤以經(jīng)濟侵略為主,多以割地、賠款、開商埠為基本內容,而《辛丑條約》則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沒有割地,不開新商埠,雖有巨額賠款,但并非列強的真實意圖所在。
(2)從目的上看:
《辛丑條約》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國人民,強迫清政府取締和鎮(zhèn)壓一切反帝活動,清政府變成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因此《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4.影響:
(1)標志著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淪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直接推動清政府“新政”和“預備立憲”;
(3)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蓬勃發(fā)展;
(4)地方勢力崛起,中央集權式微(東南互保)。
歸納綜合:
1.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1)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兩國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通過簽訂《天津條約》《北約條約》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2)1894年至1895年日本發(fā)動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1900年至1901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列強同中國簽訂了《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近代列強侵華的主要方式和趨勢。
(1)方式:
①經(jīng)濟侵略: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輸出資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國內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國傳教、游歷等;
④軍事控制:駐扎軍隊,控制京津。
(2)趨勢:
①賠款數(shù)量越來越多;
②割地面積越來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內地;
④經(jīng)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到資本輸出為主;
⑤侵華方式由直接侵華到“以華治華”。
3.近代列強侵華的主要特點和影響。
(1)特點:
①階段特征:與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相關,工業(yè)革命后商品輸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資本輸出;
②目的:打開中國市場,維護和擴大在華權益,為本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服務;
③參與國家:從一國到多國,從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為主,反映近代國際關系從以歐洲為中心向兩側轉移的趨勢。
(2)影響:
消極性:(主要)
①政治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經(jīng)濟上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chǎn),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控制中國的經(jīng)濟命脈,造成近代中國的長期落后;
③文化上傳統(tǒng)文化遭到侵蝕,大量文物遭到破壞。
積極性(建設性):
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①政治上打破閉關鎖國,外交觀念近代化,融入世界發(fā)展潮流;
②經(jīng)濟上自然經(jīng)濟逐步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chǎn)生并發(fā)展;
③思想上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fā)并不斷深化。
高考真題練習:
4.(2023年湖南卷)1902年,順天鄉(xiāng)試借河南貢院舉行,山西鄉(xiāng)試則與陜西鄉(xiāng)試在西安合闈。這一罕見科考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是( )
A.《辛丑條約》簽訂 B.清政府財政危機嚴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學堂的廣泛建立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1902年(中國)。據(jù)材料“順天鄉(xiāng)試借河南貢院舉行,山西鄉(xiāng)試則與陜西鄉(xiāng)試在西安合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中明確規(guī)定“拳匪滋事殺害凌虐各國人民之城鎮(zhèn)”,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以示“懲儆”,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種罕見的科考現(xiàn)象,A項正確;此科考現(xiàn)象與清政府的財政危機無關,《辛丑條約》中的巨額賠款加重了清政府財政危機,排除B項;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清末新政期間,新式學堂開始大量建立起來,我國近現(xiàn)代學校體系逐步建立起來,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變式練習:
4.這是自庚子之變以來遇到的最大危機,北京的王公大臣“狼狽恐懼之狀達到極點,猶如風聲鶴唳使其膽寒。上自攝政王,下至小吏旗兵都不知所措,且皆不顧國家之命運如何,唯獨擔憂自家生命財產(chǎn)之安危,丑態(tài)百出,實勘憫笑”。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北京受到北伐的沖擊極為嚴重 B.清政府的崩潰瓦解已在所難免
C.國民革命的目標直至封建政府 D.太平軍北伐對清政府威脅極大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由材料信息中“庚子之變后”可知是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后,這一危機應該是武昌起義,北京的滿清勢力已成驚弓之鳥,混亂不堪,只顧自己,不顧國家,這反映出清政府的崩潰瓦解已在所難免,B項正確;北伐是1926年,而材料時間是清王朝時期,排除A項;國民革命是在民國時期,排除C項;太平天國運動是在19世紀50-60年代,而材料的時間是在1900年(庚子之變)后,排除D項。故選B項。
思維導圖:
2025年高考歷史(統(tǒng)編版)一輪復習 第17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农安县| 岢岚县| 咸丰县| 乌拉特中旗| 山阴县| 白沙| 嘉定区| 密云县| 景泰县| 阿拉善盟| 丘北县| 华亭县| 台江县| 浦城县| 舒城县| 百色市| 余江县| 江川县| 新乐市| 鹰潭市| 长葛市| 富源县| 布拖县| 萨迦县| 唐山市| 理塘县| 海城市| 鹤岗市| 托克逊县| 洛扎县| 新野县| 寻乌县| 五峰| 新安县| 正镶白旗| 江门市| 新化县| 佛坪县| 澎湖县| 峨山|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