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第四節 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第一章 運動的世界知識點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知1-講11. 實驗原理 v=。用刻度尺測量路程、用秒表測量時間后,運用公式計算得到平均速度。2. 設計實驗 根據實驗目的,確定實驗方案(如圖1所示)。知1-講問題 解決方案如何測量小車在 每個階段運動的 路程和時間 ①在小車運動之前,首先確定小車運動的路程;②在小車運動時,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一只手松開小車,另一只手立即按動秒表啟動按鈕、開始計時;小車到達預定終點時,立即停止計時知1-講問題 解決方案如何設計實驗記錄表格 ① 實驗中,需要記錄s、t,在每一次實驗中都需要記錄這兩個數據;② 重復多次并計算小車通過路程s的平均速度。所以設計表格如下:續表:測量 次數 路程s/m 時間t/s 平均速度v/(m·s-1)1234知1-講3. 評估交流(1)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過小,小車可能達不到底部已停止;斜面的坡度過大,記錄時間不準確,導致實驗誤差大。(2)金屬片的作用是什么 讓小車停止運動便于測量時間。知1-講(3)實驗中什么環節容易出現誤差 時間記錄與小車開始下滑可能不同步會存在誤差、小車撞擊金屬片時,停止計時可能會存在誤差。知1-講思想方法間接測量法:將一個不易測量的量轉換為若干個可直接測量的量加以測量,再根據定義或規律導出的關系式進行計算,從而間接獲得測量結果的測量方法,稱為間接測量法。平均速度的測量利用的就是間接測量法。知1-講易錯提醒如何正確測量小車前進的距離要點:選取小車同一個點測量距離。知1-講歸納總結誤差分析:(1)小車過了起點開始計時,所測時間偏小,速度偏大。(2)小車過了終點才停止計時,所測時間偏大,速度偏小。(3)小車沒有從斜面頂端由靜止釋放,所測時間偏小,速度偏大。知1-練例 1[中考·百色] 如圖3所示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知1-練(1)實驗原理是___________。解題秘方:實驗中小車長度相對于運動的路程,不能忽略。v=解析: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通過速度公式計算出平均速度,所以實驗原理是v=。知1-練(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應________(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解題秘方:在測量小車運動路程時,不要忘記估讀。減小解析:實驗中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更長,以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知1-練(3)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所用時間tAB=______s;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______c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m/s。380.00.16知1-練解題秘方:在計算小車的速度時,s、t、v必須是同一運動階段的三個物理量。解析: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所用時間為3 s;從A點運動到C點的路程sAC=80.0 cm=0.800 m,從A點運動到C點所用的時間tAC=5 s,從A點運動到C點的平均速度vAC ===0.16 m/s。知1-練1. 如圖所示, 在“測平均速度”的實驗中:(1)斜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2)金屬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讓小車做變速運動便于測量時間(使小車在同一位置停下或讓小車停止運動均可)知1-練(3)下表是重復三次實驗獲得的數據, 請根據這些數據把表格填完整。30.00 cm/s路程 活動時間 平均速度1 s1=75.0 cm t1=2.6 s v1=28.85 cm/s2 s2=75.0 cm t2=2.5 s v2=_________3 s3=75.0 cm t3=2.4 s v3=_________v=_________cm/s 31.25 cm/s30.03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測量平均速度測量方案設計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實驗結果評估測量原理v=(共40張PPT)第三節 測量:長度與時間第一章 運動的世界知識點長度的單位及測量工具知1-講11. 長度單位(1)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2)常用單位知1-講(3)常用單位與基本單位關系(4)天文測量中使用的長度單位是“光年(l.y.)”,光年是光在真空中傳播一年的距離,1 l.y. ≈ 9.461×1015 m。知1-講知識拓展1.國際單位制:1960 年,國際上通過了一套統一的測量單位,叫做國際單位制。2.我國長度單位的演變:(1)遠古“身為度”:以自己身體的某部分作為長度單位,如“布指知寸”,以中指第一節為寸。知1-講(2)古代“排黍為尺”:古代用黍百粒排列起來,取其長度作為一尺的標準。(3)現代“國際單位”—米:光在真空中內所經過路程的長度為1 m。知1-講2. 長度測量工具(1)刻度尺(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①分度值:測量工具最小刻度的間隔值,它決定測量的精確程度。如圖1 中的直尺的分度值為1 cm,測量時只能精確到1 cm。知1-講②量程:測量工具所能測量的范圍。如圖1 中的直尺的量程為0 ~3 0 cm。(2)常用工具: 直尺、卷尺、游標卡尺。知2-講知識點時間的單位及測量工具21. 時間單位(1)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2)常用單位知2-講(3)常用單位與基本單位關系知2-講知識鏈接秒的規定:1967年的國際計量大會規定,銫133原子振動 9 192 631 770次所需的時間定義為1 s。知2-講易錯提醒(1)時間單位時、分、秒之間的進率是60。(2)秒、毫秒、微秒之間的進率是103。知2-講2. 測量工具 (1)古代計時工具知2-講(2)現代生活中的計時工具:鐘、表。(3)運動場和實驗室的計時工具:秒表。知2-練(1)8 km=_______μm。(2)45 min=_______h。解析: (1)→1 km=103×106 μm=109 μm,所以8 km=8×109 μm。(2)45 min=45×h=0.75 h。例 18×109①數字不變③單位變換②乘進率的倒數0.75知2-練技巧點撥單位換算三步法:①數字不變;② 乘進率(或進率的倒數);③單位變換。知3-講知識點實驗:長度的測量31. 刻度尺的使用(1)使用前要做到三看:看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2)測量時要做到四會:①會選:根據測量要求,選擇適當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知3-講②會放:零刻度線與被測量物體的一端對齊,有刻度的一邊要緊貼被測量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③會讀:如圖2,視線要正對刻度線,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會記:測量結果記錄形式是“數值+單位”。知3-講深入思考 測量的實質是什么?深度理解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實際是拿物體長度與刻度尺長度進行比較的過程。刻度尺與物體長度重合部分的長度,就是物體的長度。知3-講2. 估測長度:精確度要求不高時,可以根據身邊的“尺子”進行估測。知識鏈接我們身上的尺子知3-講3. 實驗:用刻度尺測量課本的長和寬測量3次物理課本的長和寬,將測得的數據填入表格。測量對象 測量次數 平均值第1次 第2次 第3次 長l/cm 26.00 25.96 26.02 25.99寬b/cm 18.50 18.51 18.54 18.52知3-講深入思考 課本的長和寬,為什么要測量3 次,且要取幾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平均值應該保留幾位小數?深度理解為了使測量結果更準確;平均值保留小數的位數應該與測量值相同(四舍五入)。知3-練[中考·十堰] 圖3 中一小段鉛筆的長度是______cm。例 2解題秘方:物體兩端對應刻度值的差,就是待測的長度;注意視線正對刻度線、并且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被測物體的末端剛好與刻度線對齊,估讀數字為0,0不能省略。2.50知3-練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被測鉛筆的起始端對應刻度尺的刻度值為1.00 cm,末端對應刻度尺的刻度值為3.50 cm,所以該段鉛筆的長度為3.50 cm-1.00 cm=2.50 cm。知3-練1. 如圖所示,用A、B兩把刻度尺測量同一木塊的長度。則: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B刻度尺的測量值為 ________cm。1 mm2.3知4-講知識點實驗:時間的測量41. 使用秒表測量時間(1)秒表構造:如圖4。(2)秒表的使用方法:一按走,二按停,三讀數,四歸零。(3)秒表的讀數:小圈對應的分鐘數+ 大圈對應的秒鐘數。知4-講2. 用秒表測量脈搏跳動30次的時間用秒表多次測量你脈搏跳動30次的時間, 將測得的數據記入你設計的表格。測量對象 測量次數 平均值第1次 第2次 第3次 脈搏跳動30 次的時間/s 27.7 26.5 27.3 27.2知4-講3. 估測時間: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根據身邊的“表”進行估測。知4-講知識拓展電子秒表的讀數:電子秒表使用秒表功能時的示數如圖5所示。“:”前的兩位數字單位是min ,“:”后的兩位數字單位是s ,最后兩位較小數字分別是0.1 s、0.01 s。圖中示數為10 min12.36 s。知4-練[中考·十堰] 圖6 中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s,秒表讀數是______s。例 30.1338.5知4-練解題秘方:對于大盤一圈是30 s的秒表,根據分針的位置,判斷秒針讀數是大于30 s,還是小于30 s。解析:小盤中指針在5 min 和6 min 之間,偏向6 min;大盤的分度值是0.1 s,大盤指針示數為38.5 s,因此秒表讀數為5 min 38.5 s=338.5 s。知4-練易錯提醒秒表讀數:讀數=分鐘盤讀數+秒鐘盤讀數知5-講知識點測量誤差51. 誤差: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總存在一定的偏差。這種偏差稱為測量誤差,簡稱誤差。知5-講2. 誤差產生的原因知5-講①測量工具的精確程度不同;②測量方法不同;③測量者不同。知5-講3. 減小誤差的方法知5-講技巧點撥減小誤差的數據處理模型知5-講深度理解 誤差與錯誤對比項目 誤差 錯誤產生 原因 ① 與測量人的估讀有關; ② 與測量工具的精確度有關; ③ 與測量方法有關; ④ 受環境等因素影響 ① 不遵循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② 讀數、記錄數據時粗心能否 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減小 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認真讀數、記錄數據,就可以避免知5-練小明利用分度值為1 mm 的刻度尺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四次測量的數據分別為2.35 cm、2.36 cm、2.76cm、2.36 cm,則測量結果應記為( )A. 2.36 cmB. 2.357 cmC. 2.35 cmD. 2.46 cm例 4由刻度尺的分度值知,測量結果只能估讀到“毫米”的下一位。知5-練解題秘方:應以題中三次正確的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物體的長度。解析:物體的長度L===2.35 cm ≈ 2.36 cm。平均值小數點后的位數和測量值的位數相同。答案:A測量:長度與時間刻度尺的放置刻度尺的讀數測量長度測量測量時間秒表的使用秒表的讀數單位國際單位單位換算誤差成因減小方法(共34張PPT)第二節 快與慢第一章 運動的世界知識點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知1-講11. 生活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兩種方法通俗說法 跑在前面的跑得快 用時短的跑得快嚴謹說法 在相同時間內,經過路程長的,運動得快 經過相同路程時,用的時間短的,運動得快知1-講知識鏈接在平時,我們描述生活現象時,會隱藏一些前提,這樣的說法不嚴謹。在物理中,我們用物理語言描述這些現象時,必須把隱藏的前提加上。例如,在短跑比賽中,路程是相同的,這是個前提;起點相同,這也是個前提;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應該加上這些前提。知1-講2. 物理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1-講(1)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2)定義:在物理學中,將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稱為速度。(3)公式:v= (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4)變形公式:①s=vt,可以求路程;②t=,可以求時間。知1-講(5)單位物理量 s(路程) t(時間) v(速度)單位 m(米) s(秒) m/s(米每秒)km(千米) h(小時) km/h(千米每小時)知1-講深度思考 速度的單位是怎么來的?深度理解速度v是“路程s”與“時間t”的比值。v的單位是“s的單位m”與“t的單位s”的比值,即m/s,或v的單位是“s的單位km”與“t的單位h”的比值,即km/h。知1-講(6)單位換算:1 m/s===3.6 km/h1 km/h===m/s知1-講思想方法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常用的定義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是指用兩個物理量之比,進而獲得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例如用路程和時間之比,建立了速度這個概念。知1-講知識鏈接比值單位的換算規則:(1)把比值單位變為分數形式。(2)把分子和分母分別進行單位換算。(3)計算換算后的比值,得到結果。知1-練例 1某游泳運動員在某次訓練中,以每50 m為一個賽段,他在四個賽段的成績如表所示,在此次訓練中,該運動員運動最快的是賽段( )A. 一 B. 二 C. 三 D. 四賽段 一 二 三 四時間/s 24.47 27.11 27.25 26.60知1-練解析:由題知,每個賽段長度相同,即路程相同,用時少的賽段速度快。由表可知,在賽段一用時最少,所以該運動員在賽段一運動最快。答案:A知1-練1. [期末·安慶] 動物“ 運動會” 龜兔賽跑中,比賽開始后,“觀眾” 認為跑在前面的兔子運動快, 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由于兔子輕敵,中途睡了一覺,“裁判員”判定最先到達終點的烏龜運動得快, 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相同時間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時間知1-練某人在某地乘坐出租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如圖1 所示是他乘車到達目的地時的車費發票的部分信息。求出租車行駛的速度。例 2知1-練解題秘方:確定研究過程中物體運動的路程、時間,然后代入公式進行計算。解:出租車行駛的時間t=10:20-10:00=20 min= 1 200 s,出租車行駛的路程s=15 km=15 000 m,則出租車行駛的速度v===12.5 m/s。知1-練易錯提醒運用速度的定義式和變形式進行計算時,要注意單位的對應關系:“km”應和“h”搭配組合成速度單位“km/h”,“m”應和“s”搭配組合成速度單位“m/s ”知2-講知識點直線運動21. 運動的分類(1)直線運動:物體運動路線是直線。(2)曲線運動:物體運動路線是曲線。知2-講2. 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如圖2,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行駛時,經過的時間與路程。知2-講(1)勻速直線運動①定義:在物理學中,我們把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知2-講②理解:物體速度v保持不變,根據公式s=vt可知:●s與t成正比:t擴大幾倍,s擴大幾倍,比值v不變。●s-t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如圖3甲。●v-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t軸的直線,如圖3乙。知2-講(2)變速直線運動①定義:在物理學中,我們把速度不斷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②研究方法:如圖4,對于乙汽車,忽略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的速度變化,我們用汽車在整個過程中行駛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來粗略描述汽車運動的快慢。知2-講③描述—平均速度:對于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我們用研究階段的路程與時間之比來粗略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這種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速度叫平均速度。知2-講④平均速度的理解●粗略描述研究階段的運動快慢,不能具體描述運動快慢變化情況。●是研究階段的路程與時間之比,不是研究階段中各階段的速度的平均值。●日常生活中,一般物體做的都是變速運動,所以速度一般指平均速度。知2-講拓展延伸機械運動的簡單分類:知2-講特別提醒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1)任意相等的時間通過的路程相等。(2)通過任意相等路程所用時間相等。知2-講深度理解平均速度的理解要點:(1)只有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才有意義。(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不能用v=來計算。(3)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總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靜止了一段時間,那么這段時間也包括在總時間內。知2-練“頻閃攝影”(每隔相等時間曝光一次)是研究物體運動時常用的一種方法。如圖5 是明明同學利用頻閃照相機拍攝的四個物體運動時的頻閃照片(黑點表示物體的像),其中物體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例 3知2-練解題秘方:根據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進行判斷。解析:首先判斷物體運動的路線是不是直線:A、B 中物體運動的路線不是直線,C、D 中物體運動的路線是直線,所以A、B 中物體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再看物體運動快慢是否相同:C 中相鄰兩點間的距離相等,即每段速度相同,所以C 中物體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D 中相鄰兩點間的距離不相等,即每段平均速度不相等,D 中物體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答案:C知2-練2. [模擬·惠州] 如圖為兩個小球甲、乙同時從a處豎直下落到b處的頻閃照片, 已知每兩次拍攝的時間間隔為0.2 s。該照片顯示甲球做_____(填“勻速”或“ 變速”)直線運動;以甲球為參照物,乙球是_____(填“靜止”或“運動”)的;0.6 s 內,甲球通過的路程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球通過的路程。變速運動大于知2-練暑假里,爸爸帶小明駕車從廣州到肇慶旅游,汽車以90 km/h 的平均速度行駛20 min 到達三水,休息40 min 后,再以80 km/h 的平均速度行駛1 h 到達肇慶。求從廣州到肇慶,汽車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例 4知2-練解題秘方:畫出行程線段圖(如圖6所示),運用公式解答。知2-練解:t1=20 min=h,t2=40 min=h。汽車從廣州到三水的路程s1=v1t1=90 km/h×h=30 km,汽車從三水到肇慶的路程s3=v3t3=80 km/h×1 h=80 km,汽車從廣州到肇慶的總路程s=s1+s3=30 km+80 km=110 km,所用的總時間t=t1+t2+t3 =h+h+1 h=2 h,汽車的平均速度 v===55 km/h。知2-練3. [期末·永州]小紅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遠足活動,全程6 km。她行走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 km/h,行走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 km/h, 則她通過全程所用的時間是_______h, 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km/h。1.254.8快與慢相同時間比較路程相同路程比較時間比較速度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快與慢直線運動中快慢的變化勻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共24張PPT)第一節 動與靜第一章 運動的世界知識點運動的描述知1-講11. 運動知1-講思想方法科學歸納法:通過對某類事物的部分對象或特點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這類事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或遵循的規律,從而推理得出這類研究對象普遍具有的特征或遵循的規律,這種研究方法叫做科學歸納法。知1-講2. 運動的多種描述形式詩人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描寫運動;畫家用形態和色彩描繪運動;音樂家用旋律和節奏表現運動。知1-講3. 物理學中運動的描述—機械運動概念: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通常簡稱為運動)。知1-講示例:根據下圖判斷汽車的運動情況。知1-講溫馨提醒在研究物理問題時,必須確定研究的主體是誰,也就是研究對象是誰。示例中的研究主體即研究對象是汽車。知2-講知識點參照物與物體運動21. 參照物(1)概念:在機械運動中,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發生改變。這里的“另一個物體”,即被選作參照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2)參照物的特點:參照物本身可以是運動的物體,也可以是靜止的物體,但被選作參照物的物體,我們都假定它是靜止的。知2-講(3)參照物的選擇依據:①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但不能把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為參照物。因為把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為參照物,則其永遠靜止,這樣就沒有研究的意義了。②為了方便研究機械運動,物理學中一般選取地面或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說明;若選取其他合適的物體作為參照物研究機械運動時,則要加以說明。知2-講方法技巧參照物的選擇技巧:根據研究的目的,確定參照物。比如研究一個人在行駛的列車中行走的過程時,應以列車為參照物。知2-講2. 物體的運動(1)運動或靜止的判斷①運動: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改變,則稱這個物體是運動的。②靜止: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則稱這個物體是靜止的。知2-講(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知2-講知2-講深度理解(1)運動是絕對的: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是運動的。(2)靜止是相對的:我們所說的靜止,是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來說位置沒有發生改變,而不是真正的靜止。知2-講分析思考 如何判斷運動或靜止?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方法:一定確定研究對象二選選定參照物,把它看成是靜止的三分析分析研究對象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四判斷相對于所選的參照物,若物體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的;若物體的位置發生變化,則物體是運動的知2-練以下詩句中描寫的不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A. 一江春水向東流 B. 孤帆一片日邊來C. 一行白鷺上青天 D. 霜葉紅于二月花解析:“一江春水向東流”描述的是水的位置的變化,“孤帆一片日邊來”描述的是船的位置在不斷變化,“一行白鷺上青天”描述的是白鷺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都是機械運動;“霜葉紅于二月花,”描述的是楓葉的顏色,不是機械運動,符合題意。例 1D知2-練知識鏈接從生活到物理:生活中描述物體運動的常見詞匯:來、去、上、下、流、奔騰、走、飛翔等。知2-練如圖2所示的是小榮與媽媽在商場乘電梯的情景。若以電梯為參照物,則小榮是______的,媽媽是_____的;若以旁邊的墻面為參照物,則小榮是______的,媽媽是_____的。(均填“運動”或“靜止”)例 2靜止靜止運動運動知2-練解題秘方:若被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若被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不變,則物體是靜止的。解析:小榮和媽媽相對于電梯的位置都沒有改變,因此以電梯為參照物,小榮和媽媽都是靜止的;小榮和媽媽相對于旁邊的墻面位置都發生了改變,因此以旁邊的墻面為參照物,小榮和媽媽都是運動的。知2-練1. [中考·甘孜州] 如圖所示,熱愛運動的小剛同學正在晨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以遠處的山為參照物,小剛是靜止的B. 以遠處的山為參照物,小剛是運動的C. 以小剛為參照物,路旁的樹是靜止的D. 以小剛為參照物,迎面跑來的同學是靜止的B知2-練[中考·湘西州] 外賣小哥正騎著電動車穿行于大街小巷,相對于什么參照物而言,可以認為他是靜止的( )A. 來來往往的行人 B. 迎面而來的車輛C. 他所騎的電動車 D. 街道兩邊的房屋例 3知2-練解析:答案:C知2-練2. 家國情懷在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某學校組織師生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中有歌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其中“青山 走” 所選的參照物是( )A. 竹排 B. 江岸C. 房屋 D. 青山A動與靜作為標準的物體機械運動參照物研究對象運動靜止相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動與靜 課件 2024-2025學年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pptx 1.2 快與慢 課件 2024-2025學年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pptx 1.3 測量:長度與時間 課件 2024-2025學年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pptx 1.4 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課件 2024-2025學年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