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5張PPT)第三節 來自地球的力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知識點重力知1-講11. 重力的概念知1-講知1-講特別提醒日常生活中說的“物體有多重”中的“重”指的是物體的質量。物理學中說的“物重”指的是物體的重力。這是生活語言和物理語言的區別。知1-講2. 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力。3. 重力的符號:G。知1-講4. 重力的理解(1)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體。(2)重力的普遍性:地球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球給物體一個吸引力的同時,物體也給地球一個吸引力。(4)非接觸力:重力是非接觸力,重力的產生不需要物體相互接觸。知1-講知識鏈接失重:在空間站中,航天員隨空間站繞地球做圓周運動,就好像不受重力似的,這種狀態通常稱為失重狀態。知1-講深入思考 地面附近的物體所受的重力是不是彈力?為什么?深度理解重力不是由于彈性形變產生的力,不屬于彈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物體與地球可以不接觸。知1-講(5)重力的作用效果:如圖1。知1-練例 1下列關于重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 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B. 空中飛翔的小鳥不受重力C. 桌子上的茶杯對地球有吸引力D. 產生重力時,地球和物體必須接觸知1-練解析: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但不是吸引力,A 錯誤;地球附近的任何物體,都受重力,B 錯誤;茶杯受到地球的吸引力,根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茶杯對地球也有吸引力,C 正確;產生重力時,地球和物體不必接觸,D 錯誤。答案:C知1-練易錯提醒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但不是吸引力。知2-講知識點重力的大小21. 探究物重與物體質量的關系(1)猜想:物體質量越大,我們感覺物重越大,據此猜測“物體所受重力與物體質量成正比”。(2)設計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出不同數目的質量均為50 g的鉤碼所受的重力,分析歸納得出結論。(3)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質量為50 g 的鉤碼6 只。知2-講(4)實驗步驟:①將彈簧測力計調零。②分別把1 只、2 只、3 只、4 只、5 只、6 只鉤碼掛在彈簧測力計下,記下彈簧測力計每一次的示數,并把數據記錄在下面表格中。知2-講(5)實驗數據:記錄實驗數據,并作出重力與質量關系的圖像,如圖2。實驗次數 1 2 3 4 5 6質量m/kg 0.05 0.10 0.15 0.20 0.25 0.30重力G/N 0.49 0.98 1.47 1.96 2.45 2.94/(N·kg-1) 9.8 9.8 9.8 9.8 9.8 9.8知2-講知2-講(6)實驗結論:①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質量成正比。②其比值是定值,為9.8 N/kg。知2-講實驗要點(1)在探究物重與物體質量的關系時,質量是自變量,物重是因變量,所以設計實驗記錄表格要把質量m放在重力G前面。(2)因為猜想物體所受重力與物體質量成正比,所以設計“比值”一欄。知2-講方法點撥重力與質量成正比的判斷依據:(1)重力與質量的比值是一個定值。(2)重力與質量的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知2-講2. 重力的大小(1)公式:G=mg。(2)各物理量的符號及單位物理量 重力 質量 重力與質量的比值符號 G m g單位 N kg N/kg知2-講(3)9.8 N/kg 的物理意義:質量為1 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為9.8 N。在粗略計算中,g可以取10 N/kg。【注意】“1 kg=9.8 N”是錯誤的。【微拓展】在不同星球上,g的值一般不同;在地球上不同緯度的地方,g值也不同。知2-講知識鏈接 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區別和聯系 重力 質量區 別 概念 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力 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單位 N kg方向 豎直向下 沒有方向性質 大小可能會隨物體所在位置變化而改變 大小不隨狀態、形狀、位置變化而改變聯系 同一位置,物體所受重力與質量成正比,G=mg知2-練小明用家里的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如圖3 甲、乙所示,小明用布袋裝著質量不同的米,用電子秤測其質量,用液晶屏拉力器測其所受重力,例 2知2-練實驗數據記錄如表:實驗次數 1 2 3 4 5電子秤的示數/g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拉力器的示數/N 0.98 1.96 2.94 3.92 4.90知2-練解題秘方:對數據進行分析時,若數據均是增大的,則可考慮正比例關系,即看是否以相同倍數變化,或它們的比值是不是定值。知2-練(1)在圖乙中,當米袋靜止時,拉力器的示數與這袋米所受重力的大小_______。解析:米袋靜止時,拉力器的示數等于米袋所受的重力。相等知2-練(2)分析表格數據可得,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它的質量成______; 下列數據處理方法可以得到此結論的是____。A. 計算每一次實驗中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比值B. 計算每一次實驗中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乘積正比A知2-練解析:實驗中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比值:======9.8 N/kg,可見,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其質量成正比。知2-練1. 在探究重力影響因素的實驗中:(1)小明準備了質量不同的蘋果、小木塊、小鐵球各一個,并分別測出它們的質量和所受的重力,來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你認為小明的做法____(填字母序號)。A. 不合理,因為沒有用同種物質的物體做實驗B. 不合理, 因為沒有使物體的質量成整數倍變化C. 合理, 因為同樣可以得到物體所受重力與質量的關系C知2-練(2)為了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是否與形狀有關,小明找了一些橡皮泥,用小刀刻成不同的形狀,分別測量出其所受重力,從而得出結論。請問這種探究方法可行嗎?答: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行探究時沒有控制橡皮泥的質量相等知3-講知識點重力的方向31. 重力的方向(1)探究重力的方向如圖4,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鐵架臺,在鐵架臺上放置一盛水的燒杯;在鐵架臺上用細線懸掛一鐵球,使直角三角板的一個直角邊與細線平行,判斷另一直角邊與水平面的關系。知3-講知3-講知3-講(2)重力的方向:始終是豎直向下的。(3)重力方向的理解:①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也就是垂直于水平面向下;②重力的方向不是垂直向下,不一定是垂直于接觸面 向下。知3-講知識鏈接豎直向下的另一種理解如圖6 所示,重力方向指向地心。知3-講方法點撥應用比較法確定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1)豎直方向的確定:由于重垂線是豎直的,所以與重垂線平行的方向,就是豎直方向。(2)水平方向的確定:由于重垂線是豎直的,所以與重垂線垂直的方向,就是水平方向。知3-講2. 重力方向的應用(1)判斷墻壁是否豎直①重垂線:一根線下吊一個重物,懸掛起來就是重垂線。② 判斷豎直方向:如圖5 甲(a)墻壁與重垂線平行,則墻壁是豎直的。如圖5 甲(b)墻壁與重垂線不平行,則墻壁不是豎直的。知3-講(2)判斷桌面是否水平① 自制水平儀:如圖乙,用一個等腰三角形做支架,在支架中裝一木板,在木板上端固定一重垂線。知3-講② 判斷水平方向:使自制水平儀的底邊與待測面重合,若重垂線與三角形支架的高線重合,則待測面是水平的,如圖5 乙(a);若重垂線與三角形支架的高線不重合,則待測面不是水平的,如圖5 乙(b)。知3-講易錯提醒重力方向只能表述為豎直向下,不能說成垂直向下。豎直方向是和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垂直向下是與接觸面垂直的方向。如:對斜面而言豎直方向和垂直方向是不同的方向。知3-練過年貼年畫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如圖7所示為利用自制的重垂線貼年畫時的情景,為了把年畫貼正,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 上、下移動年畫的位置B. 換用質量較大的重錘C. 轉動重垂線,使重垂線與年畫的豎邊平行D. 轉動年畫,使年畫的豎邊與重垂線平行例 3知3-練解析:因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垂線對應的是豎直方向,如果年畫的豎邊和重垂線是平行的,則年畫的豎邊是豎直的,所以應該調整年畫,使豎邊與重垂線平行。答案:D知3-練2. [中考·天津] 利用重垂線和三角尺判斷桌面是否水平,如圖所示的做法正確的是( )A知4-講知識點重力作用點—重心41. 重力作用點的理解分析可知:物體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從效果上看,對于整個物體來說,各部分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集中作用在一個點上。知4-講2. 重心(1)定義:重力的等效作用點。(2)位置:①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在其幾何中心。如圖8 甲、乙、丙所示。②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如圖丁所示。知4-講③ 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 重心位置不僅與物體的形狀有關,還跟物體的質量分布有關。④ 物體重心的位置可以發生改變。如,人的重心會隨著人體的姿勢而改變,人下蹲時,重心降低;當人側身彎腰時,人的重心還可能不在身體上。⑤ 重心的位置與物體所在的位置、放置方式和運動狀態 無關。知4-講方法點撥等效法認識重心:雖然地球吸引物體上的每一個點,每一個點都是作用點,但是從效果上看,地球好像只吸引一個點,這個點就是重力的等效作用點——重心。知4-講知識鏈接懸掛法找重心:將一細繩固定在物體上某一點,將物體懸掛,畫出物體靜止后的重力作用線,同理再找一點懸掛,兩條重力作用線的交點就是物體的重心(如圖10 甲)。知4-講支撐法找重心:用一個支點支撐物體,不斷變換位置,越穩定的位置,越接近重心( 圖乙)。知4-講3. 增大穩度的方法(1)增加物體的支撐面:如圖9 甲,為了增加落地扇的穩度,落地扇底座的底面面積比較大。(2)降低物體的重心:如圖乙,“不倒翁”上半身為空心殼體,質量很小,下半身是一個實心的半球體,質量較大,所以不倒翁的重心很低。知4-練如圖11所示是跳高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某運動員采用圖甲中姿勢可跳過1.70 m,采用圖乙中姿勢可跳過1.80 m,采用圖丙中的姿勢可跳過2 m。例 4知4-練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重心位置固定不動B. 重心一定在運動員身上C. 重心可能不在運動員身上D. 運動員只有重心處受到重力作用知4-練解題秘方:根據重力的示意圖中運動員重心的變化進行 分析。解析:由圖可知,采用不同的姿勢跳高,運動員的重心位置發生了改變,且圖丙中運動員的重心不在其身上。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即物體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答案:C知4-練3. 關于物體的重心,下列說法中全部錯誤的是( )①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②重心就是物體內最重的一點③物體的重心總在該物體上④重力在物體上的等效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③④A來自地球的力施力物體重力萬有引力受力物體三要素大小:G與m成正比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重心(共26張PPT)第二節 測量: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知識點彈力知1-講11. 探究兩種形變(如圖1所示)。知1-講(1)彈性形變:物體受力時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能自動恢復到原來的形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2)范性形變:物體在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不能自動恢復到原來的形狀,這種形變叫做范性形變。(3)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的區別:撤去外力后是否能自動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知1-講2. 彈力(1)彈力產生的過程(如圖2所示):知1-講(2)概念:因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3)彈力產生的條件:①物體間接觸且有擠壓;②物體發生了彈性形變。知1-講(4)彈力的三要素:① 作用點: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在使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上。②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指向恢復原狀的方向。③ 大小:與物體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對同一物體而言,彈性形變程度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知1-講(5)常見的彈力:推力、拉力、壓力、支持力等都是彈力。(6)彈力的應用:健身器材、球類、弓等。知1-講知識鏈接(1)彈性物體發生形變時如果超出其彈性限度,物體將不能自動恢復原狀,此時物體發生的是范性形變,如超載的汽車可能使路面的形變超過其彈性限度,使路面發生范性形變,即路面被損壞。知1-講(2)彈力與使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兩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的受力物體不同。(3)有彈力必有形變,有形變不一定有彈力。知1-講知識鏈接彈力與形變關系:知1-練例 1如圖3,跳水運動員在練習跳水時,跳板發生_____形變,于是產生了_____力, 這個力的方向是_____ (填“向上”或“向下”)的,這個力的受力物體是__________(填“跳水運動員”或“跳板”)。彈性彈向上跳水運動員知1-練解析:知1-練1. 下列各力中,不屬于彈力的是( )A. 磁鐵對小鐵球的吸引力B. 手對彈簧的拉力C. 拉弓射箭時, 手對弓的拉力D. 書對課桌的壓力A知2-講知識點認識彈簧測力計21. 作用:測量力的大小。2. 主要結構:彈簧、掛鉤、指針和刻度盤等,如圖4 所示。知2-講物理方法轉換法:彈簧測力計工作時,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力轉換成彈簧長度的變化,利用的是轉換法,用溫度計測量溫度也利用了轉換法。知識鏈接對彈簧測力計讀數時,不估讀。知2-講3. 制作原理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長度就越長;或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超過彈性限度,會損壞彈簧。知2-講4. 使用方法使用前 ①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測量范圍(量程),待測力大小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②明確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分度值)表示的力的大小③看指針是否被卡住:輕輕來回拉動掛鉤幾次,如果順暢,則沒卡住④校零:觀察指針是否與零刻度線對齊,若沒有對齊,要調節至對齊知2-講續表:使用時 ①掛鉤端連接被測物體②使彈簧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力的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③讀數時,視線垂直于刻度盤把彈簧當成圓柱體,連接上、下底面的圓心,即得到彈簧的軸線。知2-講分析思考 同時在彈簧測力計兩端用相等的力拉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示數是多少?分析結論如圖5所示,彈簧測力計只顯示一邊的拉力(另一端起固定作用)。知2-講易錯提醒不要誤認為彈簧測力計只能測豎直方向的力,只要力的方向與彈簧測力計的軸線方向在一條直線上,各個方向的力均可測量。知2-練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彈簧測力計必須豎直放置使用,不得傾斜B. 使用過程中,彈簧、指針、掛鉤不能與外殼摩擦C. 使用彈簧測力計可以測量任何大的力D. 讀數時,視線可以斜視指針例 2解題秘方:根據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判斷。知2-練解析:在使用時,彈簧測力計的軸線方向與所測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線上即可,可以傾斜,A 錯誤;使用時,彈簧、指針、掛鉤若與外殼有摩擦,則測量結果偏小,B 正確;所測力的大小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否則會損壞彈簧測力計,C 錯誤;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盤垂直,不能斜視指針,D 錯誤。答案:B知2-練[中考·恩施州] 彈簧測力計在使用前要注意觀察指針是否在___________,來回拉動掛鉤無異常后,將石塊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靜止時如圖6所示。掛鉤對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大小是______N。解題秘方:根據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和讀數方法直接解答。例 3零刻度線上3.6知2-練解析:彈簧測力計在使用前,應明確其量程和分度值,并觀察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上;若不指在零刻度線上,則應將指針調至零刻度線處。圖中彈簧測力計的量程為0 ~ 5N,分度值為0.2 N,指針指在第4 大格下的第3 小格處,故示數為3 N+0.2 N×3=3.6 N。知2-練2. 如圖所示,圓筒測力計的分度值為______N;此時,該測力計的讀數是______N。0.11.5測量: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兩種形變彈性形變范性形變產生彈力應用彈簧測力計原理結構使用三要素(共45張PPT)第四節 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知識點滑動摩擦力知1-講11. 認識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知1-講2. 常見的摩擦力(1)滑動摩擦力: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所受到的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叫滑動摩擦力,如圖1 甲所示。知1-講(2)滾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滾動時產生的摩擦力,叫滾動摩擦力,如圖1 乙所示。(3)靜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相對靜止的物體,當它們之間存在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如圖1 丙所示。知1-講歸納總結根據運動形式辨識摩擦力:知1-講3. 產生條件①接觸面粗糙;②兩物體相互接觸并相互擠壓;③兩物體間發生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的趨勢)。知1-講4. 摩擦力的作用點及方向(1)作用點:在受力物體的接觸面上,為了便于受力分析,可以把作用點畫在物體重心上。(2)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知1-講方法點撥根據摩擦力產生的階段判斷摩擦力方向(如圖2所示):知1-講5. 摩擦力的作用效果(1)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滑動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使物體相對接觸面的運動有減慢的趨勢。(2)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靜摩擦力,使物體相對接觸面的運動不能實現。知1-講深入思考 如何將摩擦力顯示出來?深度理解知1-練例 1一猴子抓住豎直的竹竿勻速向上爬時,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向____的;當它沿竹竿勻速下滑時,它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___的。(均填“上”或“下”)解題秘方:猴子抓住豎直的竹竿勻速向上爬時,猴爪和竹竿間沒有相對運動,它們之間是靜摩擦力,猴子沿竹竿勻速下滑時,猴爪和竹竿間相對運動,它們之間是滑動摩擦力。上上知1-練解析:猴子勻速向上爬時,猴爪相對竹竿有向下運動的趨勢,則猴子受到的靜摩擦力方向向上,正是這個力使其向上運動。猴子勻速下滑時,猴爪相對竹竿向下滑動,則猴子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方向向上。知1-練1. 如圖所示,一鐵塊放在水平地面上,當條形磁體靠近鐵塊時,鐵塊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_________。水平向左知2-講知識點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21. 猜想與假設:滑動摩擦力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大小有關。知2-講2. 實驗設計(1)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①確定變量控制變量 自變量 因變量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2-講②確定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取同一物體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上滑動,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轉換法: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物體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大小反映了滑動摩擦力大小。③設計實驗表格(如表一)知2-講(2)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①確定變量②確定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在同一物體上疊加不同質量的砝碼,使物體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滑動,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③設計實驗表格(如表二)控制變量 自變量 因變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壓力的大小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2-講特別提醒正確描述猜想:(1)用物理名詞描述自變量、因變量。(2)用規范格式,描述因變量與自變量的關系,比如:①格式一:因變量與自變量有關,自變量如何變,因變量如何變。②格式二:因變量與自變量成正比。知2-講3. 進行實驗(1)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實驗裝置知2-講記錄數據表一實驗次數 壓力情況 接觸面情況 滑動摩擦力/N1 一個木塊 木板 0.42 一個木塊 棉布 0.63 一個木塊 毛巾 0.8知2-講(2)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實驗裝置知2-講記錄數據表二實驗次數 接觸面情況 壓力情況 滑動摩擦力/N1 木板 一個木塊 0.42 木板 疊加20 g砝碼的木塊 0.63 木板 疊加40 g砝碼的木塊 0.8知2-講思路導引探究實驗的設計思路:知2-講誤區警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物體的運動速度等無關。知2-講4.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1)由上述實驗(1)可知,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2)由上述實驗(2)可知,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知2-練[中考·淮安]如圖5 所示,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例 2知2-練解題秘方:本題是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把握住利用控制變量法分析實驗結論的基本思路是解答此題的關鍵。知2-練(1)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向右拉木塊,木塊沒有運動,木塊水平方向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_摩擦力,方向向______。解析: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向右拉木塊,木塊沒有運動,木塊處于靜止狀態,但有向右運動的趨勢, 即木塊受到方向向左的靜摩擦力作用。靜左知2-練(2)要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木塊應沿水平方向做_________運動,圖甲中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為______N。解析: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其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滑動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大小;圖甲中彈簧測力計示數為1.4 N,則滑動摩擦力大小為1.4 N。勻速直線1.4知2-練(3)比較甲、乙兩次實驗數據,可初步確定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_________有關。解析:甲、乙兩次實驗壓力大小不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所以甲、乙兩次實驗是為了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壓力大小知2-練(4)解釋比較甲、丙兩次實驗數據,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的結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比較甲和丙兩次實驗可知,兩次實驗中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都不相同,不能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結論。不能沒有控制壓力大小相同知2-練2. [中考· 寧夏] 如圖所示,是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知2-練(1)甲、乙、丙三次實驗中, 滑動摩擦力最小的是_______ (填“甲”“乙”或“丙”)實驗。(2)單杠運動員上杠前手上要涂防滑粉,是用到_______兩次實驗得出的結論;他在做回環動作時手不能握杠太緊是用到_______兩次實驗得出的結論。甲乙、丙甲、乙知2-練(3)比較甲、丁兩次實驗,某同學發現甲實驗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大于丁實驗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由此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小紅同學認為結論是錯誤的, 她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沒有控制壓力大小相等知3-講知識點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3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知3-講知3-講(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大 壓力。(2)減小摩擦的方法:①減小壓力;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④使接觸面分離。知3-講知識鏈接事物的兩面性: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面。我們在選擇利用時要學會比較分析,揚長避短。例如:摩擦既有有益的摩擦,也有有害的摩擦,對于有益的摩擦我們要想辦法去增大,對于有害的摩擦我們要想辦法去減小。知3-講發散思考 在機械轉軸處加潤滑油是通過什么途徑來減小有害摩擦的?發散結果機械轉軸處加潤滑油,是通過接觸面彼此分離來減小摩擦的。知3-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自行車功能正從代步轉變為健身。其構造中包含許多物理原理,例如:在輪胎上刻花紋來增大摩擦,圖6 四種改變摩擦力的方法與該例相同的是( )例 3知3-練知3-練解題秘方:增大摩擦的方法: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增大壓力;在壓力一定時,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等;減小摩擦的方法: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減小壓力;在壓力一定時,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觸面分離;用滾動代替滑動等。知3-練解析:在輪胎上刻花紋,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的;用力捏剎把剎車,是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的;溜冰時穿旱冰鞋,是用滾動代替滑動來減小摩擦力的;體操運動員在手上涂鎂粉,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的;運動員擊球時用力握球拍,是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的。答案:C知3-練3. [中考·長沙] 為保障市民安全出行,志愿者們正在清理道路冰雪,他們采用增大壓力的方法來增大摩擦的是( )A. 戴防滑手套B. 在路面上鋪防滑墊C. 穿鞋底粗糙的橡膠鞋D. 鏟雪時握緊鏟子,防止鏟子滑落D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摩擦力產生條件改變方法增大減小滑動摩擦力影響因素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共42張PPT)第一節 力及其描述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知識點力是什么知1-講11. 定義: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1-講2. 理解(1)產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兩個物體:① 施力物體:施加作用的物體,如圖1 中的人、起重機、磁體。② 受力物體:受到作用的物體,如圖1 中的購物車、磚、鐵屑。知1-講(2)施力物體不一定是人,如圖1 中的起重機、磁體。(3)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不一定接觸,如磁體不接觸鐵屑也可對鐵屑有吸引力。(4)兩個物體接觸,不一定產生力的作用,如水平面上挨著的兩個磚塊。知1-講易錯提醒力總是成對出現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知1-講深度思考 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區別?深度理解知1-講3. 力的符號:F。知1-練例 1關于力的認識,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施力物體必須是人B. 要想產生力的作用,只要有施力物體就可以了C. 要想產生力的作用,只要有受力物體就可以了D. 兩個物體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知1-練解析:施力物體可以是任何物體,不一定是人;要產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兩個物體;兩個物體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答案:D知1-練1. 如圖所示,大力士通過繩子拉汽車向前運動,使車向前運動的力的施力物體是( )A. 汽車B. 繩子C. 地面D. 人B知2-講知識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知2-講知2-講1. 概括: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 理解(1)A物體給B物體一個力的同時,B物體也一定給A物體一個力。所以A、B物體是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2)A物體給B物體的力和B物體給A物體的力,這兩個力稱為相互作用力。(3)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知2-講歸納概括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實例的特點:A物體在給B物體一個力的同時,A物體的形狀或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通過推理分析,得出規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2-講知識拓展知2-練如圖2所示,跳水運動員用力向下壓跳板后,高高躍起,這是利用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______的;跳水運動員對跳板的壓力的相互作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 2相互跳板對跳水運動員的支持力知2-練解析:跳水運動員用力向下壓跳板后,跳水運動員向上跳起,說明跳板也給跳水運動員一個向上的力,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跳水運動員對跳板的壓力的相互作用力是跳板對跳水運動員的力,即跳板對跳水運動員的支持力。知2-練技巧點撥根據力的產生原因,明確力的產生過程,分析哪個物體施力,哪個物體受力。知3-講知識點力的作用效果31. 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知3-講(1)結論: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2)理解:一些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變很小我們用眼睛直接觀察幾乎看不出來,但卻實實在在存在。知3-講2. 力與物體運動狀態的關系知3-講(1)結論: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2)理解: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包括改變物體的運動快慢和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兩種情況。知3-講3.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2)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知3-講方法指導如圖3,用放大法研究力使物體發生的微小形變:瓶子的形變細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知3-講知識拓展運動狀態與運動形式的對應關系:知3-練下列關于力的作用效果不同于其他三個的是( )例 3知3-練解析:彈簧被拉伸、橡皮泥被擠壓、網球被擊打發生形變,都體現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橡皮做圓周運動,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體現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答案:C知3-練2. 如圖所示,“打陀螺”和“跳橡皮筋”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游戲,其中圖甲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____________,圖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_______。運動狀態形狀知4-講知識點力的描述41.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1)相互作用力的三要素的特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彼此作用的兩個物體上。(2)兩個力相同的條件:兩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都相同,兩個力才相同。力的三要素中,只要有一個發生改變,力的作用效果就會發生改變。知4-講方法技巧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而力的示意圖則將抽象的力用帶箭頭的線段形象地表示出來了,運用的是模型法。用光線表示光,運用的也是模型法。知4-講2. 力的示意圖(1)力的示意圖:如圖4 所示,力的三要素可以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知4-講(2)畫力的示意圖的注意事項①在同一圖中,表示的力越大,則對應的線段越長;② 若已知力的大小,可以在箭頭處標出力的符號和大小;③ 若已知力與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的夾角,應該在圖中表示出來。知4-講分析思考 力的示意圖與力的圖示的區別?分析結論(1)力的圖示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而力的示意圖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如圖5所示。(2)力的圖示要選標度,力的示意圖不需要選標度。知4-講3. 力的大小及單位(1)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2)常見力的大小知4-講知識拓展牛頓: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 百科全書式的“全才”。知4-練用如圖6所示的水壺提水時,手應提在水壺把手的______處;把水壺里的水灌到保溫瓶中去時,手應提在水壺把手的______(前兩空均填“A”或“B”)處。出現這樣的差別主要是因為力的________影響力的作用效果。例 4BA作用點知4-練解析:由生活經驗可知,用水壺提水時,手應提在水壺把手的B處;把水壺里的水灌到保溫瓶中去時,手應提在水壺把手的A處,上述現象說明力作用在不同的位置,產生了不同的作用效果,則出現這樣的差別主要是因為力的作用點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知4-練3. 如圖所示,小強用大小相同的力往同一方向推開家里的門時,發現推A點比推C點要容易,這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______有關。作用點知4-練在圖7 中,線對吊燈的拉力F=5 N,請畫出拉力F的示意圖。例 5知4-練解析:線對吊燈的拉力的作用點在燈與線的接觸處且在燈上,拉力的方向沿線向上,拉力的大小F=5 N。解:如圖8所示。知4-練方法點撥畫力的示意圖的步驟:力及其描述施力物體受力物體相互作用力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形狀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1力及其描述 聲音的特性.pptx 6.2 測量: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聲音的特性.pptx 6.3 來自地球的力.pptx 6.4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