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第九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二、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教學目標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目標辨識各種文化現象,領悟優秀文化作品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政治認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科學精神: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優秀文化的資源公共參與: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重點 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難點 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問題導引二、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1.文化發展為什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2.文化發展怎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3.文化發展為什么要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4.如何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情境導入 作家王蒙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作為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作家,當被問到如何理解“人民藝術家”一詞時,他說:“人民藝術家,人民是關鍵。對人民的感情應該是寫作者最大的動力。”文藝工作者只有把人民的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才能創作出經得起人民評價和市場檢驗的優秀作品。 (1)有人認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請評析這一觀點。提示: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可能是先進文化,也可能是庸俗文化。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它除了體現大眾文化的要求外,還要體現民族性、科學性和時代性的要求。兩者的范圍及要求不同,不能把兩者等同。 (2)那么,為什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呢 新知講解一、堅定理想信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1.總體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2.具體要求:(1)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原因: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是在人民群眾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孕育和創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要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語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習近平新知講解(2)文化發展要為了人民原因: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要求: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生產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 豐富高品質文化消費產品的供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觀點辨析(1)人民群眾的需要是文化創作的源泉。( )提示:× 人民的生活是文化創作的源泉。(2)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把文化自信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提示:× 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 )提示:× 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4)文化創作要堅持提高文化產品質量,以滿足人民物質生活為創作導向。( )提示:× 文化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合作探究 習近平說,長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各自領域辛勤耕耘、服務人民,取得了顯著成績,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凡此種種都警示我們,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 運用“堅定理想信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知識分析如何解決文藝創作過程中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合作探究 提示:(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2)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3)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生產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豐富高品質文化消費產品的供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情境導入 總書記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講話中強調“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正是要重申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與時代同步伐、發時代之先聲、在時代發展中有所作為的“天職”。無論是白居易大聲疾呼“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還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下“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古今中外,文藝創作只有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才有生命力;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起點也必定始于問題,才能聽清時代聲音,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 那么,文化發展為什么必須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呢? 新知講解二、立足時代之基 回答時代問題1.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2.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特定的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觀點辨析(1)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立足社會實踐,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 )提示:× 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2)文化發展只要立足時代,就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提示:× 文化發展既要立足時代,又要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3)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都能促進時代和社會的發展。( )提示:× 文化都是時代的產物,文化具有雙重性,只有優秀的文化或者是先進的文化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情境導入明朝萬歷年間,西方醫學成規模地傳入中國。中西醫學開始碰撞與交流,推動了中國醫學的發展。有的中國醫家嘗試“中西醫匯通”,主張“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于一是”。醫家朱沛文廣泛閱讀當時翻譯的西醫書籍,并到西醫院觀察尸體解剖。他指出,“中華儒者,精于窮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長于格物而短于窮理”,因此中西醫應“通其可通,而并存其異”。 有人認為:“發展中醫必須研究原典,同時再結合現代西方醫學的特點,將兩者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運用文化的有關知識說明該觀點。情境導入提示:①發展中醫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優秀文化資源。②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必須繼承中醫的優秀遺產,研究中醫原典,發掘利用其中的優秀成果。③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在中醫醫療實踐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西方醫學特點,推動中西醫之間相互交流與借鑒,是中醫發展的重要動力。中醫和西醫都是世界醫學不可缺少的部分,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價值,促進醫學發展需要將兩者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那么,文化發展應如何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呢?新知講解三、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1.融通不同資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2.實現綜合創新: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新知講解【思考】有人認為通過綜合創新,最終的目的是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觀點是否正確 為什么 提示:(1)文化發展需要進行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體現了其性質。(2)通過綜合創新,從而促進文化的繁榮興盛,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社會實踐,來推動實踐的發展。歸納提升1.正確把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1)“不忘本來”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來”,既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源頭,也涵蓋在此基礎上產生并發展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就是要堅決守護好我們的文化根脈,對其進行傳承與弘揚,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2)“吸收外來”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養料和活力。實現文化繁榮發展,既需要不忘本來、植根塑魂,也需要吸收外來、交流互鑒。吸收外來,就是要善于融通國外各種有益的思想文化資源,大膽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源源不斷地提供養料和活力。(3)“面向未來”不斷推進中華文化創新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緊緊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吸收有益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文化創新發展,推動文化由“大”變“強”,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這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歸納提升2.全面理解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1)三個方面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互為存在的條件。(2)“民族的”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它植根于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它代表和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3)“科學的大眾的”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就是因為它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符合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反映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歸納提升3.如何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文化創新必須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態度: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做法: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原則: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在文化創新中,必須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合作探究 改革開放已經40多年了,中國在世界科幻文化領域,影響力一直很弱。影片《流浪地球》打破了這一現狀。《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工業辛勤耕耘的收成,是中國科幻文學厚積薄發的碩果,更是走過改革開放四十年歷程的中國社會經濟繁榮昌盛的藝術反映,它成功開啟了中國科幻片的新紀元,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影片中內嵌家園故土、和諧合作、堅韌執著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宏闊奇妙的宇宙之美,憂思地球母親的不測未來,就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屬于中國人的影像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匯在電影里,最突出的是濃郁深沉的“家園意識”、諧振共鳴的“和合文化”、不畏艱險的“愚公精神”,這些文化精髓構建了影片的精神內核。如果說故事情節和科技支撐是影片的骨骼,這些精神內核就是影片的靈魂。 該影片的成功給我們什么啟示 合作探究提示: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準確判斷國際形勢世界主題;既向前看,準積極探索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和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課堂小結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堅定理想信念 堅持以人民中心總體要求具體要求:依靠人民,為了人民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的措施立足時代之基 回答時代問題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文化與時代的關系文化發展要回答時代問題課堂練習1.2022年清明節前夕,某縣宣傳部在全縣中小學組織開展“不忘來時路,紅色永傳承”清明思政主題活動,通過思政課老師講述黨史小故事和當地紅色文化,引導學生緬懷先烈、銘記歷史。此舉旨在( )①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②弘揚英烈事跡,傳承紅色基因③創新教學內容,豐富校園文化④喚醒民族精神,實現偉大夢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A課堂練習2.信陽充分利用大別山區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引導黨員干部用革命文化的思想精髓精神特質浸潤心靈,并努力使紅色文化從黨員干部的“心頭”傳遞到人民群眾的“地頭”。促進紅色文化資源從“心頭”到“地頭”,這說明( )①文化發展必須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②反映時代問題,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所在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傾聽特定時代的聲音④要用優秀作品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課堂練習3.(2020·全國Ⅱ卷)某居民委員會把家風家訓教育作為道德建設的切入點,組織居民講家訓、曬家風、評家教,把尊老愛幼、守望相助、勤儉持家等傳統家庭美德融入居民生活、院落文化、社區治理、主題活動,深受居民喜愛,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這啟示我們,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應該 ( )①全面傳承和弘揚傳統道德規范②善于監管人們日益多樣的文化生活③廣泛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④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又立足現實生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課堂練習4.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推出更多無愧于民族、無愧于時代的文藝精品。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②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③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④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才能使時代精神不失本色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B課堂練習5.《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資源要重點向鄉村傾斜”“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等,這意味著更優質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將為新時代基層百姓的美好生活開啟新篇章。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解讀出 ( )①國家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國家重視文化惠民③鄉村公共文化資源的完善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④繁榮鄉村文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課堂練習6.(2020·全國Ⅰ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農村改革帶來的希望在心底里流淌、在勞動中萌發,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激情和靈感在希望的田野上點燃,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此誕生。如今,這首唱響大江南北的歌已凝結成標示時代巨變的音樂符號,激勵著億萬中華兒女奮發進取。這表明 ( )①群眾喜聞樂見是評價藝術價值的客觀標準②社會主義文藝要堅持謳歌人民、謳歌勞動③激情與靈感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與動力④優秀的文藝作品既要回應時代要求又能引領時代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課堂練習7.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善于融通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動文化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才能彰顯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彰顯文化自信,需要 ( )①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寬闊的胸襟倡導指導思想的多元化②反對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和差異性,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③挖掘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④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具有兼收并蓄的胸襟和氣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課堂練習8.百年前,中國積貧積弱,先賢們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有的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有的提出“祖宗之法不可變”,在對“中學”“西學”的論爭中,先賢們在文化沖突中獲得主體高度自覺,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學習”的重擔,最終選擇了“德先生”“賽先生”,引領國人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漫漫征程。這說明( )①政治經濟與文化相互影響②文化發展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③文化具有多樣性,要尊重認同中西方優秀文化④要用中華文化來同化一切西方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課堂練習9.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下列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征的是 ( )①堅守中華文化,具有民族性②以中國共產黨為指導,具有科學性③面向世界,堅持多元化發展④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具有大眾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C課堂練習10.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防疫條幅紛紛亮相各地街頭,各類口號標語感動了國人。在眾多宣傳標語中,有的宣傳國家防疫政策方針,如“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有的傳播科學防疫知識,如“你不聚,我不聚,人人齊把病毒拒”。這些通俗易懂的標語 ( )①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敲響防疫警鐘②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人力量倍增③能讓人們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摒棄原有習慣④傳遞了社會正能量,為抗疫提供了根本遵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課堂練習11.“獲得感”是廣大群眾對改革發展成果的一種切身感受,帶有沉甸甸的民意分量,是檢驗黨和政府工作“含金量”高低的一把重要“標尺”。要增強人民群眾在文化方面的“獲得感”,就應該 ( )A.增強文化軟實力,抵制外來文化在我國的傳播B.提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與文化活動C.以大眾利益為出發點,以大眾文化為發展方向D.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驗真假文化作品B課堂練習12.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古人講:“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今天我們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經》《論語》《孟子》;提起陶淵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們的千古名篇。這啟示文化文藝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 ( )①立足當代現實,反映時代呼聲②繼承優秀傳統,奉獻文化精品③傳承經典文化,摒棄流行文化④弘揚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課堂練習11.2019年9月24日,“文化傳承 融通創新”2019文化濟寧端上行活動正式啟動。20余家來自全國的主流新聞客戶端相聚孔孟之鄉,共同書寫山東濟寧“文化強市”的時代新篇。本次媒體行活動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內容,重點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儒學”“政德教育”“文化夜經濟”“文藝精品創作”6個方面的內容。各主流媒體充分發揮新聞客戶端用戶龐大、使用便捷、互動性強的傳播優勢,創作、推送一批網民喜聞樂見的、能夠反映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網絡作品,使更多網民了解濟寧、關注濟寧。(1)材料說明文化發展的途徑是什么 (2)根據材料如何理解上一途徑 課堂練習提示:(1)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2)①內涵: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②意義: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