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教學基本信息授課內容 《海陸的變遷》第一課時教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授課內容 新授課授課時間 45分鐘課標解讀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課標解讀 行為條件為“結合實例”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 運動和變化之中;“說明”行為動詞要求到達知識的了解程度。內容 拆分:哪些實例可以證明海洋和陸地是不斷運動的。教材分析教材體系 本節內容位于初中人教版(2024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陸地和海洋》 第三節內容。教材結構 教材從“滄海桑田”“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板塊的運動”分 別從表象到現象再到原理過渡。學情分析地理興趣 學生們往往對大自然中的奇特景觀充滿興趣,許多科幻電影和小說中 涉及到地球的未來變化,其中可能包括陸地與海洋的重大變遷。地理知識 初一學生對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如大陸、島嶼、海洋等有一定的認 識,可能能夠區分不同的陸地和海洋區域。但對于板塊構造學說、地 殼運動等較為抽象的概念還比較陌,對于這些區域是如何形成和變化 的缺乏系統的知識。地理能力 初一年級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正在發展過程中,能夠描述一些簡單的 問題,但對于復雜的地形現象和地理問題,難以用準確的語言進行表 達和解釋。教學目標1.通過地理資料,能夠從多個角度分析海陸變遷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考慮各種因 素分析地理問題的思維能力。 2.利用世界地圖和區域地圖,識別不同地區的海陸變遷特征,增強學生對全球不同 區域地理環境的認知。 3.能夠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并運用大陸漂 移學說解釋現象。嗯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能夠從多個角度分析海陸變遷的原因教學難點 運用大陸漂移學說解釋現象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教學資源 地理圖片、文字材料、多媒體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案例分析教學過程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新課 播放從古至今海陸歷史變遷片段。 提問:大家通過看視頻可以看出以前的大陸和現 在不一樣,用一個詞來形容便是“滄海桑田”那 大家知道嘛這個詞,它也一定的地理依據的。 學社觀看紀 錄片 展示視頻,吸 引學生興 趣,增強學生 對地理的興 趣,同時通過 欣賞美景,激 發學生對大 好河山的熱 愛之情。新課 講授 環節一:滄海桑田 【教師展示】滄海桑田的解釋 “滄海桑田”出自古古書《神仙傳》。傳說 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自稱曾經三次看到東海 變成桑田。 字面意思是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 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原意指海陸 變遷。 (過渡)那是什么原因可以讓滄海變成桑田、桑 田變成滄海呢 下面我們一起利用實例探討海 陸變遷的原因。 1、地殼運動 【教師活動】展示喜馬拉雅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 石圖。 【教師提問】山脈上怎么會有海洋生物呢 只有 可能喜馬拉雅地區之前是一片汪洋。那是什么力 量讓其隆起呢 調動生活經 驗,回答問 題。 學生調動興 趣積極思考 跨 學 科 融 合,語文和地 理相結合。 利用生動案 例讓學生了 解造成海陸 變 遷 的 原 因 。【教師活動】展示地殼運動的資料向學生拓展。 【教師總結】地殼運動能夠造成海陸變遷。 2.海平面升降 【教師活動】馬爾代夫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島國, 由眾多珊瑚島組成。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 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海平面不斷上升。馬爾代 夫的許多島嶼面臨著被海水淹沒的威脅。 一些地 勢較低的島嶼已經出現了海水侵蝕陸地、淡水資 源減少等問題。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未來馬爾 代夫的大部分陸地可能會消失。 【教師提問】大陸變成汪洋,這是由于水平面上 升造成的。 【教師活動】在一些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 森林的遺跡。這些古森林通常由已經石化的樹木 組成,它們曾經生長在陸地上,但隨著海平面的 上升或地殼的下沉,被海水淹沒。例如,在中國 臺灣海峽的海底,就發現了大片的古森林遺跡。 這些古森林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幾萬年前,當時的 海平面比現在低,臺灣海峽的部分區域還是陸地, 生長著茂密的森林。隨著海平面的上升,這些森 林逐漸被海水淹沒,形成了如今海底的古森林遺 跡 【教師總結】水平面的升降能夠造成海陸變遷。 3 . 人 類 活 動 荷蘭位于歐洲西北部,地勢低平,有四分之一的土地 低于海平面。歷史上,荷蘭頻繁遭受洪水災害,海洋 的威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為了擴 大生存空間、保護國土安全以及發展經濟,荷蘭人開 始了大規模的圍海造陸工程。荷蘭的弗萊福蘭省就是 完全由圍海造陸形成的省份,其面積達到約2400平 方公里,為荷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過渡)既然海陸是會發生變化,那我們七大洲 四大洋是一成不變的嘛 如果發生變化,又是怎 學生根據地 圖,小組討 論思考 小組結合教 師展示資料 討論并派小 組 代 表 回 答。 利用對比法 助 學 生 初 步 建 區 域 認 知 能力。 通過案例幫 助學生了解 海陸變遷的 原因。 根 據 學 生 熟 悉 的 亞 洲 作 為 切 入 點 學 習 其 他 大 洲。 引導學生分 析 這 些 事 件 中 海 底 地 形 所 起 到 的 作 用,加深對海 底 地 形 實 際 影響的認識么變化的呢 環節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下面展開關于: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 變的嗎 話題辯論。 正方、反方分別說明理由、依據。 【教師活動】安排小組分工任務。給出相關材料, 教師臺下巡視,查看情況,解決問題。最后通過 小組匯報在進行州界重復,加強記憶。 (過渡)大家的想法很好,能夠利用資料進行提 取總結,其實這個問題也困擾了很多科學家。其 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地質學家W.鮑威爾和氣 象學家魏格納。但在今天看來是魏格納的觀點正 確,我們一起來學習他是如何發現的呢 【教師活動】 初步察覺:在查看世界地圖時,偶然發現大西洋兩 岸的輪廓,尤其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 岸凹入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的 每一個突出部分,恰好對應非洲西岸同樣形狀的海灣; 相反,巴西海岸的每一個海灣,在非洲西岸都有一個 突出的部分與之相對應。這種驚人的相似性引起了他 的注意,使他開始思考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否曾 經是連接在一起 的 。 尋求證據:他從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和古 氣候學、大地測量學等多領域尋找證據。例如,他發 現印度、南美、非洲、澳大利亞和南極洲等存在一些 相同的動植物化石和相似的沉積地層;在中低緯度的 印度、非洲和澳大利亞都發現了冰川沉積物,按照現 在的地理位置這些地區不應該出現冰川,唯一的解釋 只能是它們曾經都聚集在極地地區,后來才漂移到了 現在的位置。 理論提出:提出大陸漂移學說。在2億年前,地 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 學生們展開 小組討論, 然后分享自 己的想法。 學生根據教 師提供的資 料感嘆科學 家提出學說 的不易。 進行情感升 華,初步建立 學生的人地 協調觀。 講述發現學 術的過程,培 養 學 生 的 科 學 探 究 精 神。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慢慢 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教師升華】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結語: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正是其敏 銳的觀察力、大膽的想象力、嚴謹的求證態度、 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的體現。這些 科學探索精神是人類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斷 前進的寶貴財富,激勵著后來的科學家們繼續探 索未知,為人類的知識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作業 布置 【作業布置】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大陸漂移學 說的主要內容,包括魏格納的發現過程、學說的 主要證據、面臨的質疑以及對現代地質學的影響 等方面。 通過繪制思 維導圖,幫助 學生系統地 整理所學知 識,加深對大 陸漂移學說 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