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教材分析】《2022年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本課內容共三個子目,我將課本內容進行整合,分別為:“甲午中日戰爭之原因、甲午中日戰爭之過程、甲午中日戰爭之影響”。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侵華以“資本輸出”和 “瓜分”中國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此后,實業救國、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各種救亡圖存的抗爭活動迅速高漲,中華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由此開始。甲午中日戰爭無疑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教學目標】立足時空觀念,利用圖文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過程。立足唯物史觀,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知道《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了解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史實和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學習鄧世昌等民族英雄抗擊侵略、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認識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樹立維護國家統一的信念。【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馬關條約》的內容。【教學難點】《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門戶開放”的實質和影響。【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在本節課內容開始之前,我們先來“吃個瓜”--一個三姓家奴的崛起之路。課件展示“案件報道”:突發!昨夜東亞派掌門被義子八嘎十一郎刺傷,生命危在旦夕下落不明,而八嘎十一郎在外部勢力的幫助下,成功的拿到了東亞派掌門人的寶座,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又隱藏了多少秘密呢?課件展示“網友熱議”課件展示“前情提示”:日本自古以來就和中國交流密切,最早可追溯到漢朝,而到了唐朝,日本見唐朝強盛,舒明天皇便開始派遣遣唐使到唐朝來學習制度和文化,這些來學習的人就被稱為遣唐使,大量學習唐朝制度和文化的日本學者,回國后按照唐朝模式,開始改造日本,等到他孫子的時候正式開始大化改新,日本也迅速的從這場學唐風尚中從奴隸制國家變為封建國家,國力逐漸強盛。課件展示: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日本也開始淪為美國和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一些早就看幕府不順眼的日本武士,不滿幕府將軍的欺軟怕硬和對美國爸爸的扭捏,聯合起來推翻了德川幕府推舉明治天皇重新掌權執政。于是在美國爸爸的刺激下,日本國開始全面西化,這些功臣和美國更是打的火熱,尺度之大前所未聞,不僅學習美國和西方列強的制度和文化,而且還提出了脫亞入歐這種數典忘祖的無恥口號。師:那么我們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狀況。【講授新課】壹 甲午中日戰爭之背景展示史料分析清朝社會狀況材料一: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但此時西北邊疆危機、西南戰火再起,最后雖都平息,但再一次削弱了國力,清朝政治依舊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員依舊內斗不止,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 材料二: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后,統治者十分滿足,再未添加任何船只,1891后又停購槍炮彈藥。此后,正值慈禧太后大壽,要修建頤和園,沒有錢的清政府竟挪用海軍軍費滿足慈禧個人享樂欲望。清政府腐敗不堪,社會矛盾尖銳,國防軍事力量堪憂展示史料分析日本社會狀況材料三:明治維新后,日本政治經濟快速發展,1893年國內收入已經超過清朝。而且,日本積極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到了明治時代中后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材料四: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天皇已經明確了對外擴張策略,宣稱要用武力開拓萬里波濤,1887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制定《征討清國策》號稱以五年為期和中國進行一場國運相賭的戰爭。為此,日本天皇決定每年從宮廷經費撥出30萬日元,從百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槍炮的費用。日本改革后國力強盛,對中國虎視耽耽(大陸政策)展示史料分析國際背景材料五:19世紀末期,英國殖民擴張的重點轉移到非洲。它從法國手中奪得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進而占領埃及和蘇丹,積極參加殖民列強瓜分西非、東非和中非的爭奪戰。在此期間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英國人是無暇東顧 的,只要日本在此期間不爭奪南方和上海英國的勢力范圍,英國就作壁上觀。19世紀末期,美國和英國,美國和西班牙因為爭奪殖民地和擴大利益都有糾紛,戰爭一觸即發。在此期間,美國希望日本日后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國等列強的支持。資本主義世界相互勾結課件展示東亞地圖,講述甲午中日戰爭的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1894年在朝鮮境內爆發了由東學道領袖全琫準領導的反對朝鮮王朝封建統治、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侵略的農民起義---東學黨起義(又叫甲午農民戰爭),是朝鮮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次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運動。該起義持續了10個月,最終在朝鮮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以失敗告終。[知識補充]朝鮮的意思是“很少朝覲的藩國”。1368年元朝覆滅后,都統李成桂發動政變,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并建立了與明朝的友邦關系。1618年朝鮮出兵襲擾后金配合明軍的作戰,后金為掃除后患于1636年攻占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屬國,與清朝的宗主關系一直延續到甲午戰爭前。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清朝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000人分兩批在朝鮮牙山登陸,準備鎮壓起義。隨后,起義被平息。1894年6月2日,伊藤內閣決議出兵朝鮮。隨后,日本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派兵進入朝鮮首都,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伺機找尋借口發動侵略戰爭。亞洲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的發源地,在東亞,中國從前21世紀開始領先周邊國家幾千年。日本作為中國東部的一個島嶼國家,從東漢時期接受漢光武帝冊封后,就一直被中國文化影響著,日本就像一個小孩一樣看著身邊這個古老的巨人,如果沒有意外,這種情況將會一直持續。然而,進入近代社會后,同樣是面對列強侵略,中國這個龐然巨物倒下了,一直以來的小孩日本卻崛起了。那么,在近代,日本和中國是因為什么而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貳 甲午中日戰爭之過程[知識補充]中日甲午戰爭,是指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關于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新版日本歷史教科書:“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于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br/>豐島海戰: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后,日本繼續增兵朝鮮,蓄意挑起中日戰爭。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突然襲擊在牙山附近豐島海面的清軍運兵船和駐守牙山的清軍,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浪速號將中國商輪高升號擊沉,造成船上700多名清軍殉難。8月,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由于慈禧太后正窮兇極奢地操辦他的60大壽的慶典,李鴻章秉承慈禧太后的旨意,奉行避戰求和的政策。平壤戰役:9月,日軍進攻平壤,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清軍將領左寶貴帶兵登城指揮,當部將勸他脫掉黃馬褂,以免引起敵人注意時,他卻堅定地說:“我之所以穿上朝服,就是想讓我的士卒們知道我還在,這樣他們就能同敵人血戰到底。”左寶貴在中彈后依然堅守陣地,最終被炮彈擊穿,壯烈犧牲。而鎮守平壤的清軍將領葉志超棄城逃跑,平壤陷落。黃海海戰:9月17日,北洋艦隊完成護送援軍到大東溝的任務后返航,在黃海海面遭日本聯合艦隊襲擊,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列陣迎戰,戰斗開始后,丁汝昌負傷,卻拒絕下艙裹傷,堅持在甲板上鼓勵士兵殺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沉著冷靜,接替丁汝昌指揮,管帶林泰曾指揮鎮遠艦奮力沖擊敵旗艦松島號致其彈藥庫起火爆炸,失去作戰能力。經遠艦在管帶林永升指揮下,戰斗到艦艇最后沉沒,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其余人皆與艦同沉。管帶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多次中彈,起火燃燒,船體傾斜,全艦官兵仍浴血奮戰。不久,致遠艦彈藥用盡,恰與日軍最為兇悍的沖鋒吉野號相遇,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撞向迎面而來的吉野號,準備與敵人同歸于盡,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全艦官兵200余人壯烈犧牲。中日雙方激戰5個多小時,日艦有5艘受到重創,傷亡600余人。北洋艦隊有5艘軍艦沉沒,傷亡近千人,但因為定遠和鎮遠尚在,主力尚存。李鴻章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實行保船制敵的消極防御方針,命令北洋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使日本掌握了黃海制海權。制海權:是交戰一方在一定時間對一定海區的控制權。目的是確保己方兵力海上行動的自由,剝奪敵方兵力海上行動的自由;保護己方海上交通運輸的安全,阻止敵方的海上交通運輸,亦即使該海洋區域為己所用而不為敵所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請你分析黃海海戰失利的原因。分析得出: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不再是單純的武器裝備,更多的是戰略戰術。遼東戰役:10月,日軍兵分兩路,一路渡過鴨綠江,進攻遼東九連城等地,這里,沿江駐守的四萬多清軍,除聶士成部進行過抵抗外,其余都望風而逃;另一路,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進攻大連、旅順,由于清軍軍心渙散,大連、旅順相繼失守,日軍占領旅順后,對旅順軍民實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兩萬余民旅順軍民慘遭迫害。課件展示旅順大屠殺相關資料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日軍水陸兩路進攻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丁汝昌請求突圍,李鴻章不準,北洋艦隊困泊港內,腹背受敵,日軍占領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作為洋務運動的重要成果,它的覆滅也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課件總結時間軸版甲午中日戰爭過程。甲午中日戰爭之影響簽訂《馬關條約》時間:1895年春人物:李鴻章內容單獨標出“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一項,過渡到第二影響: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三國干涉還遼。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的簽訂,損害了俄、德、法三國在華的侵略利益。三國向日本提出照會,并以武力威脅日本放棄占領遼東半島。日本被迫同意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向清政府勒索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吨袊F代史》問題一:根據材料歸納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日本同意歸還遼東半島的主要條件是什么?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損害了三國在華的侵略利益。條件:清政府向日本支付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2)瓜分中國問題二:合作交流:圖片上的動物分別代表什么?該圖反應了什么現象?熊代表俄國,太陽代表日本,腸代表德國,虎代表英國,蛤蟆代表法國,鷹代表美國?!稌r局圖》反映了《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揭露了清政府腐敗。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門戶開放”政策:1899年9月至11月間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政府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問題三:閱讀材料,分析: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目的和實質?展示材料:(一)各國對他國在中國所取得的任何"勢力范圍"、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二)各國對運往自己"勢力范圍"各口岸的他國貨物,均由中國政府按照中國現行關稅率征稅。(三)各國對進入自己"勢力范圍"各口岸的他國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國船舶的港口稅;當他國使用自己所修或所經營控制的鐵路運輸貨物時,不得征收高于本國商品的鐵路運費。[知識補充]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美國從西班牙手里獲得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等島嶼,從此美國正式成為西半求第一強國。海上霸權更替順序:西班牙帝國、荷蘭帝國、英國。目的:承認列強既得權益,侵華機會均等,美國達到利益均沾影響:①使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暫時取得表面一致,帝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國的同盟。②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原因:材料一: 1874年,明治天皇開始裁減內官開支……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場,只要海軍。1893年,明治天皇又決定此后六年,每年從內庫中拿出30萬元帑銀,用于海軍建設。此舉再次帶動了日本政府議員主動獻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艦。光緒大婚慶典(1889年),耗費銀子500萬兩。為迎接慈禧六十大壽(1894年),修建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耗資三千萬兩白銀。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朝反而放松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主觀原因:清政府腐朽落后客觀原因:日本制度先進,蓄謀已久啟示:清政府不能救中國,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救中國。落后就要挨打。改革要順應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才能成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