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 《延續文化血脈》教學設計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 :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認同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養 :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與價值,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踐行良好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 健全人格 :認知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 法治觀念 :提高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運用能力,立足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辯證認識文化現象的能力。 責任意識 :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路徑,進一步增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 重點 感受中華文化魅力,體會中華傳統美德力量,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和意義。 教學 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教學過程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在開始我們今天的新課之前,我想先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什么是文化的血脈嗎?它為什么需要我們去延續呢? 想象一下,你手里拿著一本古老的家族相冊,每一頁都記錄著家族的歷史和故事。這些故事,就像是我們文化的血脈,它們承載著我們的歷史、傳統和價值觀。如果我們不珍惜、不傳承,這些寶貴的記憶和文化就會逐漸消失。 交流分享:你們家里有沒有一些特別的文化傳統或者習俗? 學生: 教師: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延續文化血脈》這一課。我們將探討為什么文化如此重要,以及我們每個人在延續和傳承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學習,希望大家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們的文化根源,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授新課 探究一:中華文化的形成、內容和特點 今年年初一部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出圈。逃出大英博物館》是一部富有創意與深意的作品,它以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敘述,引領觀眾穿梭于歷史與現實的交界。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次對文物歸還的呼吁,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與自我覺醒。它巧妙地運用“逃出”這一概念,賦予那些被掠奪的文物以生命和意志,讓它們在虛擬的世界里重獲自由,回歸故土。這不僅是一次視覺與情感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震撼與洗禮。它讓我們意識到,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情感。 觀看視頻:逃出大英博物館 思考:觀看視頻,在"小玉壺“的歸家路上,看到了哪些中國文化? 學生: 教師:各族人民團結互助,相互學習,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共同開發建設祖國的大好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等等。 大英博物館33號展廳入口寫著這樣一段話:“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廣泛最持久的文明。他們的語言在近4000年的時間里,以同樣的方式說和寫,并且被不斷地推陳出新,表達了一種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統一文化。” 思考:中華文化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 教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原因: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探究二: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從2008北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再到杭州亞運會,每一次大型體育開幕式上都有濃濃中華文化的身影,中國美學頻頻吸引世界目光!對此,部分網友認為“沒有必要每次開幕式都是中國風,能不能換一個風格?” 思考:結合事例,說說你是否贊同這個觀點,并說明理由。 學生: 教師: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材料: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習近平 思考:新時代怎樣堅定文化自信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學生: 教師:①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②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廉吏司馬光典地葬妻:他——自幼聰慧過人,六歲讀書識字,七歲就能誦《左氏春秋》,還做過震動京洛的“砸缸救友”事情。 司馬光雖權高位重,但從不驕縱,一生勤儉清廉,任勞任怨。他的一生清正廉潔,不茍言笑。從官四十余載,從不收非分之財,只有俸祿。他為人厚道,常以俸祿接濟窮困親友。 但妻子去世后,家里所有的積蓄都不夠買棺木,簡單料理喪事。其子見母親一生辛勞,死后竟如此清寒,傷心不已。見狀,司馬光說:“你母親一生與我同行,不批綾羅,不食魚蝦。這是我們的家風,不能斷了這份勤儉之德。” 思考2:以上材料體現了中華美德的哪些內容,也體現了中華美德的什么特點? 學生: 教師:①憂國憂民、道濟天下的愛國情懷。 ②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進品格。 ③自尊互敬、助人為樂的和樂風范。 ④誠信守法、見利思義的高尚情操。 ⑤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倫理規范。 ⑥律己寬人、揚善抑惡的處世準則。 思考2:課件中華傳統美德具有什么價值作用? 學生: 教師:①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熔鑄了中華民族堅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遠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 ②中華傳統美德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成為一種文化基因。 ③美德走進生活、走向未來,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板書 設計課堂 檢測 1.“富強、民主”連通“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的質樸理想;“公正、法治”汲取“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的崇法思想;“誠信、友善”吸收“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仁者愛人”的價值追求……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賡續文化血脈,固守中華文化基因 B.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 C.借鑒優秀外來文化,促進世界文明交流 D.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滋養 2.為了解決古籍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借助數字技術,將更多原始書影轉化為便于借閱的微縮膠卷、便于檢索的電子數據庫、便于理解的知識圖譜,讓古籍以新的形式延續生命、換發光彩,這有利于 ①賦予古籍新的文化內容 ②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 ③使其成為中華文化之瑰寶 ④賡續共同記憶,守護中華文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3年7月1日,“偉大精神鑄就偉大時代——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大型原創專題展在甘肅省博物館開展。舉辦這一專題展有利于 ①弘揚建黨精神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激勵全國各族人民賡續紅色血脈 ③激發人民群眾愛黨愛國的情懷 ④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動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一百多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內涵豐富、意境深遠,跨越時空、歷久彌新,下列偉大建黨精神與詩句內涵最接近的是 ①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②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③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④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3年,“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學生紅色研學在韶山啟動。該活動將毛澤東廣場、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毛澤東同志故居等地點串聯成線,通過展教結合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此活動有助于青少年 ①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 ②領悟革命精神,強化使命擔當 ③厚植愛國情懷,汲取奮進力量 ④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居民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高強度的賽程,如果為了自己,可以不去,但有些比賽為了國家,將國家的責任扛在肩上,只有一個字:做!”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泳壇名將張雨霏這樣說。下列古詩詞的主旨與她的觀點一致的是 A.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B.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D.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7.最近,以藜蒿炒臘肉、蓮花血鴨、贛南小炒魚等為代表的“江西小炒”火出了圈。“江西小炒”是“老鄉見老鄉”時不可或缺的餐敘元素,也是一種情感紐帶和民間文化載體。“江西小炒” ①承載著江西人民的情感認同 ②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 ③已成為江西文化的唯一代表 ④展現出飲食文化的多姿多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