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2024-2025學年統編版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 《維護秩序》教學設計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 :認同社會規則,認識到維護秩序對社會正常運轉和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性,自覺遵守社會規則。 道德修養 :維護公共秩序,講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個文明的社會成員。 法治觀念 :了解法律對個人生活、社會秩序和國家發展的作用,遵守法律等規則,認識到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保障。 健全人格 :理解個人與社會、國家關系,能夠維護社會秩序,適應社會規則的變化,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責任意識 :關心社會,樹立秩序意識和規則意識,積極維護社會秩序和規則,有擔當精神,以遵守規則為榮,以違反規則為恥。 教學 重點 社會秩序的重要性。教學 難點 理解社會規則與社會秩序的關系。 教學過程導入 聚焦熱點:#追風逐雨抗“摩羯”# 初步統計,截至9月7日15時,臺風“摩羯”共造成海南省全省因災死亡4人,受傷95人。這次臺風破壞之強、影響之大超乎想象,給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 目前,海南、廣東等受災嚴重地區救援工作轉入災后重建階段,救援官兵持續奮戰,盡快恢復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秩序。 思考:什么是生產生活秩序?有何重要性? 授新課 探究一:什么是秩序? 鏡頭一:嚴厲打擊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編造散布有關汛情、險情以及防汛救災工作等謠言的違法犯罪行為; 鏡頭二:制定災后重建措施不能“吃大鍋飯”,要在實事求是、精準調研的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因需施策。將協調過渡性住房、支援生活物資、提供就業指導、臨時救濟等方式方法統籌并用,把受災群眾恢復生活生產的措施想細、工作做實,帶領人民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重建溫馨家園。 鏡頭三:嚴厲打擊故意堵塞、破壞道路交通,阻礙執行防汛搶險救災任務的車輛通行及其他擾亂正常交通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 鏡頭四:嚴厲打擊趁災擾亂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公共場所正常秩序的違法行為; 思考:你在抗洪救災中都感受到了哪些社會秩序? 學生: 教師: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包括 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 社會管理秩序是指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活動的秩序。 生產秩序是指在生產中,勞動者需要遵守的行為準則。 交通秩序是指人們為了維護交通安全與暢通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公共場所秩序是指保證公眾安全的順利出入、使用公共場所所規定的公共行為準則。 探究二:秩序的作用? 在全民抗“摩羯”的緊要關頭,卻有人在微信群上散布不實消息,“昨晚三腳石村流水上近海全樹單是一個人走上五樓頂才有命,除了在外面的,一條村人,死剩一個人。太厲害。” 遂溪縣公安局迅速介入調查取證,發現陳某連在微信上編造不實謠言已轉發到某個微信群,引發社會恐慌。9月11日,遂溪縣公安局城東派出所依法將陳某連傳喚至遂溪縣公安局執法辦案管理中心接受調查。經查,陳某連供述其在某個微信群上看到他人發布包含虛假涉災亡人事故內容的錄屏語音視頻,在未對相應信息真實性進行核實的情況下,將該虛假內容的錄屏語音視頻編譯成文字轉發到其他微信群。經審訊,陳某連對其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的違法事實供認不諱。 思考:從秩序的角度出發,簡要評價陳某編造不實謠言的行為。 學生: 教師:①對社會:社會正常運行需要秩序。 每個社會成員都有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據一定的社會資源和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才能避免混亂、減少障礙、化解矛盾,從而提高社會運行效率,降低社會管理成本。 ②對個人:社會秩序是人民安居樂業的保障。 社會秩序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有序、整潔、安全的社會環境中,我們享有人身自由和財產安全,享有公平的發展機遇,從而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發對生活的熱情。 探究三:維護秩序有規則 交流討論:一人說一個你知道的社會規則…… 學生:尊老愛幼、誠實守信、文明有禮、遵紀守法、紅燈停綠燈行...... 思考:你在生活中感受的這些秩序都是靠哪些規則維護的? 這些規則有何共同點是什么?由此概括社會規則的含義及種類。 學生: 教師:①含義:社會規則是人們為了維護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在逐漸達成默契與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②種類:生活中,調節我們行為的規則有很多,如道德、紀律、法律等。 美好家園共同守護!臺風后,各界眾志成城,干部群眾走上街頭,各司其職全力投入到災后救災重建工作中。清掃路障、疏通排澇、清潔環境……忙碌的身影溫暖了這座城! 思考: 學生: 教師:①社會規則明確社會秩序的內容。(不規定不知道,規定了才知道)規則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安排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關系;如何作為社會一員享有權利、承擔責任,處理好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從而使大家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各得其所。 ②社會規則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 社會規則明確了當有人破壞秩序時該如何處罰,從而保障社會的良性運行。對違反社會規則行為的處罰,既有法律、紀律等規定的強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風俗等包含的非強制性手段。板書 設計課堂 檢測 1.右面漫畫《中國“結”》主要說明( ) ①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是我們的共同責任 ②社會公共秩序只能靠強制命令來維持 ③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要受到法律制裁 ④社會公共秩序只能靠社會輿論來維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 下列屬于法律規則的是( ) A. 《中學生守則》 B. 《醫生職業道德規范》 C.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 D. 《治安管理處罰法》 3. 2017年7月17日上午,河北省樂亭縣一家肯德基門口,有一群不明身份的民眾打出橫幅圍堵了店門。橫幅上寫著:“抵制美日韓菲,愛我中華民族,你吃的是美國的肯德基,丟的是老祖宗的臉。”之后,全國多地出現抵制肯德基的活動。這種行動( ) A. 是愛國行動 B. 破壞社會秩序 C. 是犯罪行為 D. 是正義的 4.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發生了踩踏事故,其原因是課間時間較短,學生集中去廁所,因為擁堵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這給我們的警示有( ) ①我們的生活需要秩序 ②社會秩序是人民安居樂業的保證 ③有了良好的秩序,就能防止一切事故的發生 ④社會秩序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5.“中國式過馬路”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現象的一種調侃。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要“告別”這一交通違法行為,每個人都應該( ) A. 學會團結協作 B. 積極參與競爭 C. 完善交通設施 D. 增強守規則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