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懷疑與學問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把握作者的觀點。 2.分析材料與觀點間的相互聯系。 3.掌握論證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4.思考人的價值,增進對社會、人生的理解。 1. 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2. 辨析論證方法,明確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和對比論證在論證中的作用。 3. 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4.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聯系學習和生活實際,培養懷疑精神和創造意識。活動一:識記字詞1. 正音正字程頤( ) 譬如( ) 步驟( ) 懶惰( ) 塾師( ) 大儒( ) 停滯( ) 虛妄( ) 2. 釋義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大儒:流俗:不攻自破:腐草為螢:虛妄:辨偽去妄:盲從:墨守:停滯:活動二:文學常識1.走近作者: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 ,江蘇蘇州人。中國 學家、民間文藝研究家, 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部,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等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等職。1949年后曾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秦漢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雜識初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2.了解背景:本文選自《寶樹園文存》卷三,顧頡剛先生到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這段時間他與胡適和錢玄同開始復興歷史上的疑辨運動,并把儒家的辨偽變成歷史家的辨偽。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學說,引起了一場古史大論戰。于是,中國史學界出現了一個以“疑古”為旗幟的古史辨派,《懷疑與學問》即為此段時間所作。活動三:感知內容。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 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提出了哪幾個分論點?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3. 梳理文章結構層次。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6):第一層(3-5):第二層(6):1.文章開頭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2.第3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第4段和第5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兩段的內容有何不同?4.作者在論述第二個分論點時,是按怎樣的思路進行的?5. 寫出本文的論證思路。6.探究論證方法及作用。(1)找出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并說說其作用。(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論證,并說說其作用。(3)找出文中所用的對比論證,并說說其作用。7.“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中的“一切”和四個“常常”能刪去嗎 為什么 8.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1.議論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一篇議論文有時可以有幾個論點,其中一個論點是主要的,即中心論點;其余的論點就是分論點,分論點要服從中心論點,從幾個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就實質而言它是中心論點的支撐,是論據。分論點之間的關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對照和層進三種。分論點的作用:有了分論點,可以使文章的層次更豐富,說理更充分,脈絡更清晰。2.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方法。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②道理論證: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③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⑤引用論證: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其作用要具體分析。1.閱讀下面文段,根據拼音寫漢字。做學問需要孜孜不倦的勤miǎn( )精神,需要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更需要學思結合的質疑精神;必須不被表面的現象kuāng( )騙;任何虛wàng( )的口號都是懶惰者的dùn( )詞。2.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重要的書必須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B.這是安人心之策。如有謠言,也不攻自破。C.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首當其沖,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裂之勢。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難,愛聽些受恩者的恭維,雖不見得樂此不疲,卻也習以為常。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雙減”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要求學校在學生的發展與成長上發揮主導作用,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B.截至10月12日晚,《長津湖》累計票房達到約43億元左右,成為2021年電影票房第三,甚至在全球市場上成為戰爭題材電影的票房冠軍。C.如果一個人有懷疑精神,有刨根問底的習慣,那么,他的思維便具有創造力和活力。D.一個熱愛讀書的人,既然不能擁有舒適的書房、寧靜的夜晚,也會保持著一份純潔的讀書情感。4.補在橫線處的語句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①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 ②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③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 ④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5.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B.宋人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C.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D.習近平主席說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盡顯人民領袖愛人民的崇高風范,也是共產黨人崇高品格的寫照。6.學校正在開展以“愛閱讀”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1)閱讀下面的材料,寫出你從中得出的結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2)請根據下面兩則材料,提出兩條改善國民閱讀現狀的建議。材料一: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近40%的家庭“三無一有”:無文學書、無雜志、無報紙,有電視。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塊看電視的時間可能超過一個小時,一起讀書的時間卻不到十五分鐘。閱讀議論文《學問之趣味》一文,完成小題。學問之趣味(節選)梁啟超學問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這句話我不能回答。凡趣味總要自己領略,自己未曾領略到的,旁人沒法子告訴你。佛典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問我這水怎樣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詞說盡,也形容不出給你聽,除非你親自喝一口。我這題目“學問之趣味”,并不是要說學問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說如何便會嘗到學問的趣味。趣味主義最重要的條件是“無所為而為”,凡有所為而為事,都是以別一件事為目的而以這一件事為手段的。為達目的起見,勉強用手段;目的達到時,手段便拋卻。例如學生為畢業證書而做學問,著作家為版權而做學問,這種做法,便是有所為;有所為雖然有時也可以為引起趣味的一種方法,但到了趣味真發生時必定要和“所為者”脫離關系。小孩子為什么游戲?為游戲而游戲,游戲便有趣,為體操分數而游戲,游戲便無趣了。凡人類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擱久了不用,它便會麻木,會生銹。十年不跑路,兩條腿一定會廢了;每天跑一點鐘,跑上幾個月,一天不跑時,腿便發癢。人類為理性的動物,“學問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種;只怕你出了學校便和學問告辭,把所有經管學問的器官一齊打入冷宮,把學問的胃口弄壞了,便山珍海味擺在面前也不愿動筷子,所以我勸你每日除本業正當勞作之外,最少總要騰出一點鐘研究你所嗜好的學問。不消耗那一點鐘,鬧成了“學問胃弱”的征候,白白剝奪了一種人類應享的特權啊。趣味總是慢慢地來,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下才越得好處,假如你雖然每天有一點鐘做學問,但不過拿來消遣消遣,不帶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來。趣味總是藏在深處的,你想得著,便要深入下去。不怕范圍窄,越窄越便于聚精會神;不怕問題難,越難越便于鼓勇氣。只要肯一層一層的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罷不能”的地步。趣味就像電,越摩擦越出。前兩段所說,是靠我本身和學問本身的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時會停擺,發電力便弱了。所以常要依賴別人的幫助。一個人總要有幾位共事的朋友,同時還要有幾位共學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來扶持我的職業,共學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質,都是用來摩擦我的趣味。這類朋友,能夠和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塊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覺把彼此趣味摩擦出來了。得著一兩位這樣的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斷不會找不出來。我說這四件事,雖然像是老生常談,但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曾這樣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憐啊!這種不假外求,不會蝕本,不會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沒有幾個人肯來享受!古書說的故事“野人獻曝”,我嘗冬天曬太陽的滋味嘗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獨享,特地恭恭敬敬地來告訴諸君,諸君或者會欣然采納吧!但我還有一句話,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出來。7.“只是要說如何便會嘗到學問的趣味”,文章談了哪四點?請分別用三個字或四個字加以概括。8.賞析下列語句。把做學問的胃口弄壞了,便山珍海味擺在面前也不愿動筷子。9.試分析第二小節的論證思路。10.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認為刻意追求學問的趣味,是絕對領略不到這趣味的;只有“無所為而為”,才能獲得學問的趣味。B.文章運用大量比喻,論證了如何才能領略到學問之趣味的問題,深入淺出,說明透辟。C.作者現身說法,把自己領略學問之趣味的體會告訴讀者,并勉勵讀者自覺地、主動地進行學問研究。D.文章最后一句與文首內容照應,使結構嚴謹,中心更明確突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19課 懷疑與學問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把握作者的觀點。 2.分析材料與觀點間的相互聯系。 3.掌握論證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4.思考人的價值,增進對社會、人生的理解。 1. 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2. 辨析論證方法,明確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和對比論證在論證中的作用。 3. 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4.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聯系學習和生活實際,培養懷疑精神和創造意識。活動一:識記字詞1. 正音正字程頤(yí) 譬如(pì) 步驟(zhòu) 懶惰(duò) 塾師(shú) 大儒(rú) 停滯(zhì) 虛妄(wàng)2. 釋義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書本。大儒:舊時指學問淵博的著名學者。流俗:指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含貶義)。不攻自破: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腐草為螢:語出《禮記·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為螢火蟲。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指一些不著邊際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辨偽去妄:要善于辨別,分清真假。 盲從:盲目地附和隨從。墨守:固執拘泥,不會變通。 停滯: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發展。活動二:文學常識1.走近作者: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 ,江蘇蘇州人。中國 學家、民間文藝研究家, 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部,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等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等職。1949年后曾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秦漢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雜識初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銘堅 歷史 古史辨2.了解背景:本文選自《寶樹園文存》卷三,顧頡剛先生到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這段時間他與胡適和錢玄同開始復興歷史上的疑辨運動,并把儒家的辨偽變成歷史家的辨偽。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學說,引起了一場古史大論戰。于是,中國史學界出現了一個以“疑古”為旗幟的古史辨派,《懷疑與學問》即為此段時間所作。活動三:感知內容。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2. 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提出了哪幾個分論點?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兩個分論點:(1)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2)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兩個分論點之間是遞進關系。3. 梳理文章結構層次。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或“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的中心論點。第二部分(3-6):論證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第一層(3-5):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第二層(6):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1.文章開頭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引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作用: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增強了論點的說服力。2.第3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密相連。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2)使文章論說更加深入。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3)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心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奠定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3.第4段和第5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兩段的內容有何不同?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否則論述就不完整。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密。第4段側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5段側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4.作者在論述第二個分論點時,是按怎樣的思路進行的?第①句提出論點,第②③句從反面說理,指出沒有懷疑精神永遠不能治學,第④⑤句從正面說理,指出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一切學問才會起來。第⑥-⑩句舉例論證論點。第 - 句正反對比論證,先從正面作結:“古今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5. 寫出本文的論證思路。文章開頭兩段引用我國古代兩位著名學者的話,提出中心論點。然后指出對待傳說不可全信,要有自己的一番思考,接著闡述對待學問也要有懷疑精神,這樣才能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接著作者分別概括了上下文的兩個分論點之后論證了懷疑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層次分明,條理清晰。6.探究論證方法及作用。(1)找出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并說說其作用。示例:第4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第6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很有說服力。(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論證,并說說其作用。第5段用關于“懷疑”“思索”“辨別”的闡述和孟子的名言論證了“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第6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論證了“懷疑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3)找出文中所用的對比論證,并說說其作用。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第6段“古今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7.“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中的“一切”和四個“常常”能刪去嗎 為什么 不能。這些詞是為了強調所有的學問家都包括在內,都要善于經常懷疑、提問、評判、修正過去學者的學說,這是建立新學說的基本條件。這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8.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1.議論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一篇議論文有時可以有幾個論點,其中一個論點是主要的,即中心論點;其余的論點就是分論點,分論點要服從中心論點,從幾個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就實質而言它是中心論點的支撐,是論據。分論點之間的關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對照和層進三種。分論點的作用:有了分論點,可以使文章的層次更豐富,說理更充分,脈絡更清晰。2.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方法。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②道理論證: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③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⑤引用論證: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其作用要具體分析。1.閱讀下面文段,根據拼音寫漢字。做學問需要孜孜不倦的勤miǎn( )精神,需要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更需要學思結合的質疑精神;必須不被表面的現象kuāng( )騙;任何虛wàng( )的口號都是懶惰者的dùn( )詞。【答案】 勉 誆 妄 遁【詳解】此題考查的是根據字音寫出正確的漢字。要正確地讀寫詞語,應注意從漢字的音、形、義三方面入手,讀準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義。需要注意“勉”、“誆”“遁”的正確書寫。2.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重要的書必須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B.這是安人心之策。如有謠言,也不攻自破。C.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首當其沖,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裂之勢。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難,愛聽些受恩者的恭維,雖不見得樂此不疲,卻也習以為常。【答案】C【詳解】A.開卷有益:只要打開書本讀書就會有益處。使用正確;B.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潰敗了,多形容觀點、情節等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責問。使用正確;C.首當其沖: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不符合語境,屬于望文生義,此處應改為“一馬當先”。使用錯誤;D.習以為常:常做某種事情或常見某種現象,成了習慣,就覺得很平常了。使用正確;故選C。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雙減”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要求學校在學生的發展與成長上發揮主導作用,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B.截至10月12日晚,《長津湖》累計票房達到約43億元左右,成為2021年電影票房第三,甚至在全球市場上成為戰爭題材電影的票房冠軍。C.如果一個人有懷疑精神,有刨根問底的習慣,那么,他的思維便具有創造力和活力。D.一個熱愛讀書的人,既然不能擁有舒適的書房、寧靜的夜晚,也會保持著一份純潔的讀書情感。【答案】C【詳解】A.語序不當,應將“發展”與“成長”的位置互換;B.語義重復,刪掉“約”或“左右”;D.關聯詞搭配不當,應將“既然”改為“即使”;故選C。4.補在橫線處的語句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①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 ②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③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 ④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答案】B【詳解】通讀四個句子,可以發現③承接上文“過去學者的學說”,談態度,這是觀點;然后①的“辯論”④的“評判”②的“修正”是按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排序的。因此選B。5.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B.宋人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C.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D.習近平主席說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盡顯人民領袖愛人民的崇高風范,也是共產黨人崇高品格的寫照。【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C.“大學”是書籍名,故將“‘大學’里這樣說”中的雙引號應改為書名號;故選C。6.學校正在開展以“愛閱讀”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1)閱讀下面的材料,寫出你從中得出的結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2)請根據下面兩則材料,提出兩條改善國民閱讀現狀的建議。材料一: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近40%的家庭“三無一有”:無文學書、無雜志、無報紙,有電視。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塊看電視的時間可能超過一個小時,一起讀書的時間卻不到十五分鐘。【答案】(1)示例:2017年我國國民的閱讀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2)示例:①少上網,多讀書;②家庭要創造閱讀的條件或氛圍,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和習慣。【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對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抓住關鍵詞,提取并組織每個語句中重要的語言標志,再加以綜合表達,提煉出所有信息。再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最后對材料進行比較分析就能得出相應結論。閱讀材料,從“增加0.38 本”“增加0.13本”這兩個數據來看,2017年我國國民的閱讀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解讀的能力。對于這類試題,閱讀時要讀懂材料,準確提取材料的有關信息;建議要合理、具體、可操作性強。如:少上網,多讀書;家庭要創造閱讀的條件或氛圍;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和習慣;開展關于讀書重要意義的宣傳活動等。答案是多元的。閱讀議論文《學問之趣味》一文,完成小題。學問之趣味(節選)梁啟超學問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這句話我不能回答。凡趣味總要自己領略,自己未曾領略到的,旁人沒法子告訴你。佛典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問我這水怎樣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詞說盡,也形容不出給你聽,除非你親自喝一口。我這題目“學問之趣味”,并不是要說學問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說如何便會嘗到學問的趣味。趣味主義最重要的條件是“無所為而為”,凡有所為而為事,都是以別一件事為目的而以這一件事為手段的。為達目的起見,勉強用手段;目的達到時,手段便拋卻。例如學生為畢業證書而做學問,著作家為版權而做學問,這種做法,便是有所為;有所為雖然有時也可以為引起趣味的一種方法,但到了趣味真發生時必定要和“所為者”脫離關系。小孩子為什么游戲?為游戲而游戲,游戲便有趣,為體操分數而游戲,游戲便無趣了。凡人類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擱久了不用,它便會麻木,會生銹。十年不跑路,兩條腿一定會廢了;每天跑一點鐘,跑上幾個月,一天不跑時,腿便發癢。人類為理性的動物,“學問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種;只怕你出了學校便和學問告辭,把所有經管學問的器官一齊打入冷宮,把學問的胃口弄壞了,便山珍海味擺在面前也不愿動筷子,所以我勸你每日除本業正當勞作之外,最少總要騰出一點鐘研究你所嗜好的學問。不消耗那一點鐘,鬧成了“學問胃弱”的征候,白白剝奪了一種人類應享的特權啊。趣味總是慢慢地來,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下才越得好處,假如你雖然每天有一點鐘做學問,但不過拿來消遣消遣,不帶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來。趣味總是藏在深處的,你想得著,便要深入下去。不怕范圍窄,越窄越便于聚精會神;不怕問題難,越難越便于鼓勇氣。只要肯一層一層的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罷不能”的地步。趣味就像電,越摩擦越出。前兩段所說,是靠我本身和學問本身的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時會停擺,發電力便弱了。所以常要依賴別人的幫助。一個人總要有幾位共事的朋友,同時還要有幾位共學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來扶持我的職業,共學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質,都是用來摩擦我的趣味。這類朋友,能夠和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塊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覺把彼此趣味摩擦出來了。得著一兩位這樣的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斷不會找不出來。我說這四件事,雖然像是老生常談,但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曾這樣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憐啊!這種不假外求,不會蝕本,不會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沒有幾個人肯來享受!古書說的故事“野人獻曝”,我嘗冬天曬太陽的滋味嘗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獨享,特地恭恭敬敬地來告訴諸君,諸君或者會欣然采納吧!但我還有一句話,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出來。7.“只是要說如何便會嘗到學問的趣味”,文章談了哪四點?請分別用三個字或四個字加以概括。8.賞析下列語句。把做學問的胃口弄壞了,便山珍海味擺在面前也不愿動筷子。9.試分析第二小節的論證思路。10.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認為刻意追求學問的趣味,是絕對領略不到這趣味的;只有“無所為而為”,才能獲得學問的趣味。B.文章運用大量比喻,論證了如何才能領略到學問之趣味的問題,深入淺出,說明透辟。C.作者現身說法,把自己領略學問之趣味的體會告訴讀者,并勉勵讀者自覺地、主動地進行學問研究。D.文章最后一句與文首內容照應,使結構嚴謹,中心更明確突出。【答案】7.拋掉目的(無所為);持之以恒(養成習慣);深入研究;朋友切磋8.比喻修辭,把做學問的欲望比作做學問的胃口,把充滿趣味的學問比做山珍海味,意為,失掉了做學問的欲望,即使再精彩有味的學問,也不想去研究了,生動形象指出不持之以恒研究學問的不良后果,從反面突出了本節觀點。9.首先提出趣味主義的重要條件是“無所為而為”的觀點,接著以學生為畢業、作家為版權而做學問為例,從反面證明有目的的做學問最終會失去趣味,最后以孩子游戲為例,從正面證明做學問要無所為而為。10.A【解析】7.此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及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要統觀全文,注意提示性語言,把握中心句。根據第二段“趣味主義最重要的條件是‘無所為而為’,凡有所為而為事,都是以別一件事為目的而以這一件事為手段的”,可提煉出“拋掉目的”;根據第三段“所以我勸你每日除本業正當勞作之外,最少總要騰出一點鐘研究你所嗜好的學問”,可提煉出“養成習慣”;根據第四段“假如你雖然每天有一點鐘做學問,但不過拿來消遣消遣,不帶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來”可提煉出“深入研究”;根據第五段“這類朋友,能夠和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可提煉出“朋友切磋”。8.此題考查了體會重要語句的含意,品味語言表達藝術。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聯系上下文的內容,從修辭、作者情感、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此句將“做學問的欲望”比作“做學問的胃口”,把“充滿趣味的學問”比作“山珍海味”,這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這句話生動形象地指出做學問不能持之以恒的后果。9.本題考查論證思路。一般情況下,某一段的論證思路是首先提出觀點,然后用各種論證方法證明觀點的正確,最后得出結論。根據具體的語段,用標志性的詞語作答即可。此段首先在第一句話提出觀點,接著列舉學生為畢業、作家為版權而做學問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有目的的做學問最終會失去趣味,最后列舉孩子為游戲而游戲,從正面證明了做學問要無所為而為的道理。10.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相關段落來分析。A.根據第二段“有所為雖然有時也可以為引起趣味的一種方法,但到了趣味真發生時必定要和‘所為者’脫離關系”,可知“文章認為刻意追求學問的趣味,是絕對領略不到這趣味的”說法太絕對。故A項說法不正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