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上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教學設計課標分析《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戰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教學目標1.知道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戰爭等基本史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知道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意義,認識到改革是社會發展、國家強大的動力。(歷史解釋、唯物史觀)3.知道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意義教學難點:戰國七雄,兼并戰爭等基本史實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班級優化大師;視頻、導學案(二)教學方法利用文字資料和視頻資料,小組討論,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教師成為課堂的促進者和幫助者。問題式教學:教師設計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先自主學習。教師出示相關材料,小組合作探究,組長帶領學生梳理本課的學習思路,。情境式教學: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課堂氛圍,提高學習興趣。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閱讀教材子目錄,說一說戰國時期,社會政治、軍事、經濟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閱讀課本知識,明確戰國時期的變化,引入本節課課題。新課講述 自主學習: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本第33—38頁,回答下列思考題:1.戰國七雄出現的背景是什么?是哪七雄?你準備怎么記住它們?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是什么?有哪些著名戰役?2.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對此你有何感悟和啟示?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戰國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情況是怎樣的?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目標導學一:戰國七雄任務一:閱讀教材,對比春秋戰國形勢圖,說說其變化之處。變化一: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秦、楚疆域進一步擴大。變化二: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變化三:齊國國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奪取。任務二:趙氏、魏氏、韓氏及田氏是何身份?他們奪權說明了什么?他們奪權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卿大夫奪權,周王室統治完全崩潰分封制進一步被瓦解農具牛耕的推廣,私田大量開墾,實力進一步增強。提問:你能把以下國家正確填入圖中空白處么?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任務三:相比于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戰爭呈現出哪些特征?①規模大,參戰兵力多;②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③傷亡大結果:各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魏、楚、齊、秦等先后崛起,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目標導學二:商鞅變法1.商鞅變法的原因:各國的變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奴隸主貴族,保護封建地主階級......這對提高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生產力是有促進作用的。——《中國古代史》各國變法說明了什么?變法改革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是大勢所趨。原因:諸侯國統治者紛紛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為鞏固統治、對外擴張積極創造條件。2.商鞅變法的目的秦孝公《求賢令》: 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商鞅:出生于衛國,又稱衛鞅、公孫鞅,后因功被秦國封于商,故稱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商鞅商鞅變法的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商鞅變法的內容4.商鞅變法的影響商鞅變法之后......十年 “ 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百年 長平之戰,坑趙卒四十萬。(前260年)百三十年 “六王畢,四海一。”(前221年)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登位,“宗室多怨鞅”,商鞅最后被車裂處死。但是新法已經推行了十多年,“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那么,變法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評判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 不以改革者個人命運為依據,而在于變法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推動社會發展①對當時: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 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②對后世: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目標導學三: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1.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2.偉大的工程時間:公元前256年主持者:李冰地點:成都附近的岷江功效:堤防、分洪、排沙、控流作用:防洪、灌溉、水運3.都江堰的影響材料研讀:(都江堰建成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華陽國志·蜀志》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問題式教學,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閱讀教材、識讀圖片、研讀史料等學生活動,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局面的形成。落實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通過材料分析商鞅變法,認識變法改革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是大勢所趨,落實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隨堂練習 1.975年12月,湖北云夢睡虎地四號秦墓中出土了兩件木牘。木牘是戰國晚期參加伐楚的秦軍士兵黑夫兄弟寫給長兄的家書。在家書里,他們特地詢問,因殺敵立功而晉升爵位的立功文書是否收到,相關待遇是否落實。這封家書佐證了商鞅變法( B )A.建立縣制 B.獎勵軍功 C.鼓勵耕織 D.廢除特權2.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出現了重要變化。春秋時期還屬于“四夷”的秦、楚等國,在戰國時期已經認同于華夏,中原諸國也承認了秦、楚是華夏族的組成部分,與齊、燕、趙、魏、韓并稱七雄,形成七個地區性的多民族國家。這表明( A)A.華夏認同觀念得到發展 B.百家爭鳴繁榮局面出現C.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消除 D.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3.下表為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實行的變法。表中措施( D )A.維護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農民階級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會秩序 D.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諸侯國名稱部分措施魏國李悝變法“食有勞而祿有功”,根據功勞和能力選官楚國吳起變法“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逐步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秦國商鞅變法“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宗室貴族如果沒有軍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權 課堂限時練,考察基礎知識的掌握,材料題分析與知識運用能力。板書設計 通過思維導圖,再次熟悉基礎知識,加強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認識。PAGE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