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復習專項卷 習題課件 魯科版(2024)(共8份打包)物理八年級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復習專項卷 習題課件 魯科版(2024)(共8份打包)物理八年級上冊

資源簡介

(共49張PPT)
期末測評A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2分,11—15題為多選題,每題3分,共35分)
1.根據生活經驗,下列估測不符合實際的是( )                         
A.課桌的高度大約是0.75 m
B.中學生騎自行車上學速度約為1.1 m/s
C.一只雞蛋的質量約是50 g
D.中學生1 min脈搏正常大約70次
2.2021年10月1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搭載的“神舟十
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三名
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中國空間站開啟有人長期駐留時
代.如圖所示,此時說天和核心艙是靜止的,選取的參照物
是( )
A.載人飛船 B.運載火箭
C.天和核心艙 D.太陽
3.物理上常用聲波的波形圖反映聲音的特點.如圖所示為甲、乙兩個音叉振動時發出聲音的波形圖(振幅大小相同),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動得慢
B.甲音叉比乙音叉發聲的音調高
C.甲、乙兩音叉發聲的頻率相同
D.甲音叉發聲的響度比乙音叉發聲的響度大
4.下列四種光現象實例中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是( )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兩個不帶電的物體相互摩擦時,得到電子的物體帶正電
B.在原子、電子、夸克和中子中,尺度最小的是電子
C.宇宙是一個有層次的天體結構系統,是有起源、膨脹和演化的
D.一只氣球受熱膨脹后,球內氣體的質量不變,密度不變
6.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時,某小組測量出物距
和像距的數據,并繪制成如圖所示的圖像,根據圖像可知( )
A.該凸透鏡的焦距f=20 cm
B.當物距u=30 cm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利用了這條規律
C.當物距u=8 cm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幻燈機利用了這條規律
D.若把物體從距凸透鏡30 cm處向距凸透鏡15 cm處移動過程中,所成的像會逐漸變小
7.如圖所示是“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到C點,測出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為1.6 s.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為了方便測量時間,斜面傾角應該大一些
B.測量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應將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
C.小車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AC段的平均速度
D.小車AB段的平均速度為25 m/s
8.如圖所示,讓一束太陽光照射三棱鏡,射出的光照到豎直
放置的白屏上,屏上標出的三個區域,①區域是紅光外側,
②區域是可見的有色光帶,③區域是紫光外側.研究此現象,
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此現象為光的色散現象,表明太陽光是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B.把熒光物質放在區域③能發光
C.若在白屏與棱鏡之間豎直放一塊紅色玻璃,則白屏上紅光消失,只留下其他顏色的光
D.把白屏換成藍屏,則屏上其他顏色的光帶消失,留下藍色光
解析:A.由于不同顏色的光的波長不同,通過三棱鏡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經三棱鏡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現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色帶,說明太陽光由這七種顏色組成,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③的外側是紫外線,紫外線能夠讓熒光物質發光,故把熒光物質放在區域③能發光,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透明物體的顏色由物體通過的色光決定的,如果在白屏與棱鏡之間豎直放一塊紅色玻璃,紅色玻璃只能透過紅光,則白屏上其他顏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紅色,故C錯誤,符合題意;D.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物體反射的色光決定的,如果把白屏換成藍屏,則屏上其他顏色的光帶消失,留下藍色光,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
9.小華用彈性膜充水制作了一個水凸透鏡,通過注射器注水或
抽水改變透鏡的厚度,如圖所示是他用其模擬眼睛看物體的實驗
裝置.模擬正常眼睛時,固定透鏡,將一個F形光源放在合適的
位置后,調節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此時光源放在透鏡2倍焦距以內
B.此時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C.光源遠離透鏡時,要將光屏靠近透鏡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模擬近視眼的成因時需要從透鏡向外抽水
解析:AB.眼睛相當于照相機,在視網膜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因此物距應大于二倍焦距,即此時光源放在透鏡2倍焦距以外,在光屏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AB錯誤;C.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的特點,物遠像近像變小,因此光源遠離透鏡時,要將光屏靠近透鏡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C正確;D.近視眼是因為晶狀體太厚,對光線會聚能力太強導致的,因此模擬近視眼的成因時需要從透鏡向里注水,故D錯誤.故選C.
10.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在做“測量固體密度”實驗時的部分情景.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A.天平使用前指針位置如圖甲所示,為使天平平衡,平衡螺母
應向左調
B.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的砝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乙所示,該固
體的質量為27 g
C.放入固體前后量筒的示數如圖丙所示,該固體的體積為10 m3
D.多次測量后繪制m V圖像如圖丁所示,該固體的密度為
2.7 g/cm3
11.甲、乙兩列火車在兩條平行的鐵軌上勻速行駛,兩車交會時,甲車座位上的乘客從車窗看到地面上的樹木向東運動,看到乙車向西運動.由此可判斷不正確的( )
A.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向東運動
B.甲車向東運動,乙車向西運動
C.甲、乙兩車都向西運動
D.甲、乙兩車都向東運動
解析:甲車座位上的乘客從車窗看到地面上的樹木向東運動,說明甲車是向西運動的;又因為看到乙車向西運動,所以乙車向西運動,且速度比甲車快.故選ABD.
12.中國的詩詞歌賦蘊含豐富的光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
是( )
A.“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酒中明月倒影是光的反射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
線傳播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陰晴圓缺的月亮是自
然光源
D.“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共賞的天上明月是平面鏡
所成的像
13.探究活動中,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非常重要.例如,探
究聲音產生的條件時,將小顆粒物放置在發聲的鼓面上,小
顆粒物跳動.以下活動中所用方法與上述研究方法不相同的
是( )
A.如圖甲,探究聲音的傳播時,利用真空罩實驗,越向外抽空氣,聲音越小
B.如圖乙,研究光的直線傳播時,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傳播,而引入“光線”
C.如圖丙,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用兩個等大的蠟燭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D.如圖丁,研究聲音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時,通過乒乓球跳動的幅度反映出音叉振幅的大小
14.當蠟燭、透鏡甲和光屏放置在如圖所示位置時,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現保持蠟燭和透鏡的位置不變,將透鏡甲更換為透鏡乙后,需將光屏向左移動距離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則( )
A.透鏡甲的焦距為20 cm
B.透鏡甲的焦距比乙的大
C.第二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
D.透鏡甲的偏折能力比乙強
解析:A.由圖可知,此時u=v=2f,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實像,所以2f=20 cm,則f=10 cm,故A不符合題意;B.現保持蠟燭和透鏡的位置不變,將透鏡甲更換為透鏡乙后,需將光屏向左移動距離s,此時的像距減小,則物距不變的情況下,相當于減小了焦距,所以透鏡甲的焦距比乙的大,故B符合題意;C.將透鏡甲更換為透鏡乙后,需將光屏向左移動距離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時的物距要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故C符合題意;D.透鏡甲的焦距比乙的大,故透鏡甲的偏折能力比乙弱,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C.
15.如圖所示,一只容積為3×10-4 m3的瓶內盛有0.2 kg的水,一只口渴的烏鴉每次將一塊質量為0.01 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當烏鴉投了25塊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瓶口.以下選項正確的是( )
A.瓶內石子的總體積是1×10-3 m3
B.石子的密度是2.5 g/cm3
C.石子的總質量是0.25 kg
D.水的體積是2×10-4 m3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5分)
16.平直公路上有甲、乙兩輛汽車,它們的運動路程隨時間變
化的關系圖線如圖a所示,根據圖線可知,汽車乙處于_____狀
態,第12 s甲乙兩車相距__m;在圖b中,被測物體的長度為
_________________cm.
靜止
6
3.13(3.12~3.17)
17.對物質物理屬性的深入研究,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科技進
步帶來了重要影響.請將密度、磁性、彈性、導電性、導熱
性、隔熱性、硬度、延展性等物理屬性選填入下面的應用中.
(1)室內裝修時熱水管通常要用泡沫材料包裹,這是因為泡沫
材料的_______好;
(2)有一種手機貼膜近期十分熱銷,這種膜用刀刻劃也不會留
下痕跡,說明它有很高的_____;
(3)石墨烯是人類目前研制出最薄、最堅硬的納米材料,它在
室溫下傳遞電子的速度比一般導體都快,說明它的_______好.
隔熱性
硬度
導電性
18.云龍湖湖水經過市政府治污后清澈見底,晴朗無風時的湖
面可稱之為“鏡湖”,是由于光在水面發生_____(填“鏡面”
或“漫”)反射的緣故.湖中心水族館里的小金魚在球形魚缸
中供游客觀賞,球形魚缸相當于_______(填光學元件名稱),
我們通過魚缸側面能看到小金魚正立、放大的_____(填“實
像”或“虛像”).
鏡面
凸透鏡
虛像
19.投影儀的構造如圖所示,如果此鏡頭的焦距為20 cm,應
使投影片與鏡頭的距離保持在_______(填范圍)cm,屏幕是由
_____(填“光滑”或“粗糙”)的材料制成,能使我們能夠從
不同方向看到屏幕上所成的像.若想使屏幕上的字更大一些,
應將鏡頭向___(填“上”或“下”)調,
同時將投影儀_____(填“遠離”或“靠
近”)屏幕.
20~40
粗糙

遠離
20.油罐車的容積為100 m3,從油罐中取出20 cm3的油,稱其
質量為16 g,則油的密度是________kg/m3,這滿罐的油的質
量是___t.
0.8×103
80
三、作圖題(每題3分,共6分)
21.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在圖中畫出物體AB在平面鏡MN中所成的像A′B′.
答案:如圖所示:
22.如圖所示,一束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射向與凸透鏡主光軸平行的平面鏡,請你在圖中畫出;
(1)射向凸透鏡的入射光線;
(2)經平面鏡的反射光線;
(3)標出反射角的度數.
答案:如圖所示:
四、實驗題(每空2分,共24分)
23.如圖所示是“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的裝置示意圖,白色硬紙板EF垂直于平面鏡M放置,能沿ON轉折,ON垂直于平面鏡.
(1)當入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為70°時,反射角為_____.多
次改變入射光的方向進行實驗,記錄的數據如上表.比較得出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當入射光沿著NO入射,反射光會_____射出,此時入射角等
于____.
(3)紙板EF右側沒有沿ON轉折時,能觀察到反射光;有轉折
時,觀察不到反射光.這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在反射現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豎直

光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
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4)讓一束光貼著紙板EF沿BO射到O點,光沿圖中的OA方向射
出.這說明:光反射時,光路是_____的.
可逆
24.小明利用如圖所示器材測量酸奶的密度.
(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_____撥至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
處,并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橫梁平衡.
游碼
(2)在燒杯中倒入酸奶,將其放在天平左盤上,在右盤內添加
砝碼,當放入最小的5 g砝碼時,天平的指針如圖甲所示,接
下來的操作是__.
A.取出最小砝碼,將游碼向右移動,至橫梁再次平衡
B.不取出最小砝碼,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至橫梁再次
平衡
C.取出最小砝碼,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至橫梁再次平

D.不取出最小砝碼,將游碼向右移動,至橫梁再次平衡
A
(3)天平平衡時,所用的砝碼和游碼位置如圖乙所示,則燒杯
和酸奶的總質量為___g;
由于酸奶比較粘稠容易粘在容器壁上且不透明,對體積測量影
響較大,為解決這一問題,他找來如圖丙所示的5 mL針筒,抽
取酸奶至5 mL刻度處,測得燒杯和剩余酸奶的總質量為56.5 g,
則酸奶密度為________kg/m3.
63
1.3×103
(4)同組的同學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問題”,5 mL針筒刻度線
前的尖端還是有一點小“空隙”,這部分體積并不計入針筒標
記的刻度中,這會導致小明測得的酸奶密度比實際值_____(填
“偏大”“偏小”或“不變”).
偏大
(5)老師說只用天平也能測量出酸奶的密度,測量過程如下:
①往一空燒杯中倒入適量的水,用調節好的天平稱出燒杯和水
的總質量為m;
②用刻度尺測出水面到燒杯底的深度為h1;
③將水全部倒出,擦干燒杯后,再緩慢倒入酸奶,直至燒杯和
酸奶的總質量再次為m;
④用刻度尺測出酸奶液面到燒杯底的深度為h2;
⑤請寫出酸奶密度的表達式:ρ酸奶= (用所測的物理量
和ρ水表示).
五、計算題(25題8分,26題12分,共20分)
25.鑄造零件時,先要用木料制成一實心的與零件形狀完全相同的模型叫木模.現要判斷一個鐵鑄件內部是否有氣泡,技術人員查找和測量的相關數據如表所示.
(1)請你通過計算判斷這個鐵鑄件內部是否有氣泡;
(2)如果有氣泡,氣泡的體積有多大.
26.高鐵給人們出行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小明計劃從太原坐火車去西安游玩,通過上網查詢耗時最短高鐵列車時刻表后,他提出了幾個問題:
(1)太原南到西安北的路程是567 km,列車從太原南駛往西安北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以這個平均速度計算,理論上運城北到西安北高鐵線路有多長;
(3)若你從洪洞大槐樹景區打車去臨汾西站,打算乘同一趟列車與小明一起前往西安,路上看到標志牌如圖所示,最快還需多久可以到達臨汾西站.(共36張PPT)
專項卷四 圖像專題
一 機械運動圖像
1.物體甲、乙運動規律的圖像如圖1所示,物體丙運動規律的圖像如圖2所示,當t=5 s時,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速度之比為2∶5
B.甲、丙速度之比為1∶2
C.乙、丙速度之比為1∶1
D.甲、乙、丙的速度無法比較
2.如圖所示是a、b、c三輛小車運動的s t圖像,根據圖像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車a運動的速度為0.5 m/s
B.小車c運動速度最快
C.8 s末時小車a和b相距4 m
D.6 s末時小車c在小車b前方4 m處
3.如圖所示是表示甲、乙、丙三車的運動圖像,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①甲、乙、丙三車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②甲車靜止,乙、丙兩車加速
③v丙>v甲>v乙
④v甲>v乙>v丙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④
4.甲、乙二人沿同一條平直公路運動,如圖所示為二人運動的s t圖像.下列從圖中得到的信息正確的是( )
A.0 s到10 s內,二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B.甲乙運動方向相反,且甲比乙早出發5 s
C.5 s時,甲乙相距15 m
D.0 s到10 s過程中,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5.周末玲玲約小紅去騎行,小紅出發后去找玲玲,玲玲在家等了6 min,然后先騎行了一段距離,發現小紅沒有追上,于是又等了10 min,兩人會合.如圖所示是兩人的s t圖像,其中s是距小紅家的距離,t是時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乙圖像反映的是玲玲的騎行情況
B.0~6 min,兩人是相對靜止的
C.0~20 min,兩人騎行的路程相等
D.兩人會合時,騎行的路程不同
6.(多選)早晨騎行鍛煉是年輕人每天必打卡的健身活動.甲、
乙二人同時、同地向北在平直的公路進行騎行鍛煉,他們的路
程和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騎行5 s時,以甲為參照物,乙向南運動
B.15 s內,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甲
C.乙騎行5 km所用的時間是15 min
D.由圖知,甲中途休息了10 s
7.(多選)甲、乙兩架無人機同時從地面起飛豎直向上飛行,如圖所示是兩無人機前4分鐘的速度和時間關系圖像,根據圖像信息,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前3分鐘甲無人機做的是加速直線運動
B.前3分鐘,以甲無人機為參照物,乙無人機向下運動
C.3到4分鐘時兩無人機相對靜止
D.3到4分鐘乙無人機通過的路程是1 200 m
8.(多選)如圖所示是甲、乙兩輛小車沿直線運動的圖像.若甲、乙兩輛小車運動的路程相同,則( )
A.甲、乙兩輛小車的速度之比v甲∶v乙是5∶6
B.甲、乙兩輛小車的速度之比v甲∶v乙是2∶3
C.甲、乙兩輛小車所用的時間之比t甲∶t乙是3∶2
D.甲、乙兩輛小車所用的時間之比t甲∶t乙是2∶3
9.(多選)兩個外賣小哥分別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甲地和乙地同
時為小昊(圖像中M點)送外賣,他們在配送過程中距某一小哥
出發地的距離與時間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其中甲地的小哥
配送時由于走過了而在中途折返了一次,下列說法正確的
是( )
A.圖像b為甲地外賣小哥的運動圖像
B.第一次相遇時,二者的運動方向相反
C.第一次相遇之前,甲地外賣小哥的速度為18.75 km/h
D.8~10 min內,甲地外賣小哥的速度更大
10.住在同一小區的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沿同一
直線去同一所學校上學.小明騎自行車,小紅步行,兩人運動
的路程s和時間t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小明和小
紅的速度之比為_____;小明到達學校時與小紅相距750 m,則
學校距離小區______m.
4∶1
1 000
11.如圖所示是小明勻速跑步的過程中,某物理量與時間的關
系圖像.其中縱坐標對應的物理量是_____(填“速度”或“路
程”);小明這樣跑10 s通過的路程是___m;圖中陰影部分的
面積大小表示_____.
速度
40
路程
12.馬路上甲車在等紅燈,從綠燈亮起時開始計時,旁邊恰好
有輛與甲同向行駛的乙車從旁邊向東駛過,忽略車的加速時
間,由如圖所示信息可知乙車做_________運動,當t=3 s時
甲車的車速為__m/s,此時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在向___行
駛.從計時起,乙車開出___m時,兩車會再次擦肩而過.(不
計車身長度)
勻速直線
3
西
64
二 質量密度圖像
1.小明是個航天迷,他用3D打印機制造出用甲、乙兩種材料制成的兩個航天模型,甲、乙兩種物質的m V圖像如圖所示,模型的質量分別為m甲、m乙,模型的體積分別為V甲、V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m甲=m乙,則V甲>V乙
B.若V甲=V乙,則m甲<m乙
C.乙物質的密度為5 g/cm3
D.ρ甲與m甲的大小無關
2.酒精消毒液的濃度越低,說明水的含量就越多,如圖所示m V圖像中,甲為75%的酒精消毒液圖像,乙為純水的圖像,則95%的酒精消毒液圖像應該在哪個區域( )
A.Ⅰ
B.Ⅱ
C.Ⅲ
D.都不在以上區域
解析:由圖可知,酒精消毒液的濃度越低,說明水的含量就越多,則越接近乙圖像,甲圖像是75%的溶液圖像,則95%的溶液含水量越低,應該在甲圖像的下方,所以應該在Ⅲ區域,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
3.某同學在利用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器材來測量某液體
密度,他根據實驗測量數據繪制了如圖所示的圖像.根據圖像
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80 cm3的該液體的密度為1.25 g/cm3
B.燒杯的質量為40 g
C.由圖像和公式可知m=ρV,該液體質
量與其體積成正比關系
D.由圖像和測量原理ρ= 可知,該液
體密度與其質量成正比關系
解析:AB.由圖像可知,80 cm3的該液體與燒杯的總質量是
100 g,20 cm3的該液體與燒杯的總質量是40 g.則根據m=
ρV有m總1=m燒+ρV1,m總2=m燒+ρV2,代入數據得100 g=m燒+
ρ×80 cm3,40 g=m燒+ρ×20 cm3,解得ρ=1 g/cm3,m燒=
20 g,故AB錯誤;C.由圖像和公式可知m=ρV,該液體的質量隨
體積的增加而增大,該液體質量與其體積成正比關系,故C正
確;D.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與物質的質量無關,故D錯誤.
故選C.
4.(多選)如圖所示為甲、乙兩種液體的m V圖像,根據圖像分析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甲液體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B.乙液體的密度為0.8 kg/m3
C.最多能裝下15 g乙液體的容器,也能裝下25 g甲液體
D.甲、乙兩種液體均勻混合后,混合液
體的m V圖像應該在圖中的Ⅱ區域內
5.(多選)兩個實心物體a、b的體積與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則( )
A.a的密度是b的密度的2倍
B.b的密度是a的密度的2倍
C.a的密度是2×103 kg/m3
D.a、b的密度與它們的質量、體積有關
6.(多選)某研究人員為了探究冰和水的體積與溫度的關系,在一定環境下對一定質量的冰加熱,記錄其體積與溫度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4 ℃的冰變為4 ℃的水的過程中密度一直減小
B.冬天河水表面結冰后,最深處的河底水溫約為4 ℃
C.冰熔化的過程中溫度不斷上升,質量隨之變大
D.一定質量的水凝固成冰后體積將變大
7.(多選)如圖甲所示是水的密度在0~10℃范圍內隨溫度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為北方冬天湖水溫度分布示意圖,根據圖像以及水的其他性質,下列分析判斷正確的是( )
A.溫度等于4 ℃時,水的密度最大
B.在0~4 ℃范圍內,水具有熱縮冷脹的性質
C.圖乙中A、B、C、D、E處的溫度分別為4 ℃、3 ℃、2 ℃,1 ℃、0 ℃
D.如果沒有水的反常膨脹,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時結冰,水中生物很難越冬
解析:A.由圖像可知,在4 ℃時水的密度是最大的;故A正確;B.由圖可知在0~4 ℃范圍內,溫度越高,密度越大,體積越小,故在0~4 ℃范圍內,水具有熱縮冷脹的性質,故B正確;C.在0~4 ℃范圍內,由圖可知溫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大,所以從A到E,湖水的溫度逐漸升高,故C錯誤;D.如果沒有水的反常膨脹,結冰將可能從水底開始,導致水中生物將沒有生存空間,故D正確.故選ABD.
8.(多選)如圖甲所示,一杯中已經裝有50 cm3的某種液體,通過水龍頭向杯中注入該液體,杯子和杯中液體的總質量m總與從水龍頭中流出的液體體積V關系如圖乙所示.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杯子質量為90 g
B.此杯子的容積為250 mL
C.當V=100 cm3時,杯子和液體的總質量為170 g
D.杯中液體密度1.25 g/cm3
解析:A.設液體的密度為ρ液,杯子的質量為m0,由題意和圖
像可知,原來已裝有液體的體積V0=50 cm3,液體和杯子的總
質量為90 g,由ρ= 得ρ液V0+m0=90 g,即ρ液×50 cm3
+m0=90 g……①,由圖像可知,從龍頭中流入杯子的液體體
積為200 cm3時,同理可得ρ液V0+ρ液V1+m0=250 g,即ρ液
×50 cm3+ρ液×200 cm3+m0=250 g……②,②-①得ρ液
×200 cm3=160 g,解得ρ液=0.8 g/cm3,將ρ液=0.8 g/cm3
代入①,解得杯子質量m0=50 g,故AD錯誤,符合題意;B.杯
中已經裝有50 cm3的某種液體,打開龍頭,由圖像知,從水龍
頭中流入杯子的液體體積最大為200 cm3,所以杯子的容積為
V容=50 cm3+200 cm3=250 cm3=250 mL,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當V=100 cm3時,注入的液體的質量m=ρ液V容=0.8 g/cm3
×100 cm3=80 g,此時杯子和液體的總質量為m總=80 g
+90 g=170 g,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D.
9.現有甲、乙兩種材料可制成飛機上某部件,全采用甲材料
或全采用乙材料制成該部件,質量之比為8∶3,則甲、乙兩種
材料的密度之比為_____;如圖所示,直線①是甲材料的m V圖
像,乙材料的m V圖像應畫在圖中的___區域.
8∶3

10.如圖所示是兩種高硬度復合材料的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圖
像,由圖可知,甲、乙兩種材料的密度之比為_____;一個用
甲材料制成的體積為2×10-4 m3的實心元件,它的質量為
____g.
1∶4
100
11.甲、乙兩種液體的質量與體積關系如圖所示.甲液體的密
度是________kg/m3;2 cm3的乙液體質量為__g;密度為0.8×
103 kg/m3酒精的質量與體積關系圖像應在___(填“Ⅰ”“Ⅱ”
或“Ⅲ”)區;將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余酒精的質量與體積關
系圖像應在___(填“Ⅰ”“Ⅱ”或“Ⅲ”)區.
1.5×103
2


12.小明用天平和燒杯測量某種消毒液的密度,并繪制了如圖
所示的m V圖像,其中m為燒杯和杯中消毒液的總質量,V為燒
杯中消毒液的體積,根據圖像分析,消毒液的密度為____g/cm3;
燒杯的質量為___g.當總質量m=70 g時,消毒液的體積為___cm3.
1.0
20
50(共41張PPT)
期中測評A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2分,11-15題為多選題,每題3分,共35分)
1.2023年9月20日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儀式杭州站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如圖所示是火炬手石丹在火炬傳遞,我們可以估測杭州亞運會火炬高度約為( )
A.170 cm B.170 mm
C.70 cm D.70 mm
2.南極科考隊隊員在對南極雪海燕進行系統調查的基礎上,采用紅外相機等先進技術對其繁殖生態習性進行自動監測,如圖所示.下列儀器利用紅外線的是( )
A.驗鈔機
B.感應干手器
C.日光燈
D.醫用滅菌燈
3.我國古典小說《鏡花緣》中有這樣一句話:“去歲一陣大風,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籬笆外去”.相信“井被吹到籬笆外”的人選擇的參照物是( )
A.井
B.院子
C.籬笆
D.房屋
4.下列有關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可以消除誤差
B.誤差就是測量中產生的錯誤
C.只要認真測量,就可以避免誤差
D.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5.中國古詩詞意境優美,許多詩句中涉及了聲現象,其中不正確的是( )
A.“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鄉音無改”是指音色未變
B.“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調高
C.“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說明聲音是會發生反射的
D.“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魚驚”說明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
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把反射面更換為粗糙表面,該反射將不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入射角減小20°時,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也減小20°
C.入射光線遠離法線時,反射光線靠近法線
D.入射光線與反射面的夾角為60°時,反射角為30°
7.一盞探照燈的燈光射向空水池,如圖所示,在沒有水的池底A處形成一個光斑.在向池中注水的過程中,觀察到的光斑會( )
A.向左移動
B.向右移動
C.在原地不動
D.先向左移再向右移
8.關于下列設備與應用到的物理知識,其中解釋錯誤的
是( )
A.聲吶——利用次聲波測繪海底地形
B.B超——利用超聲波獲得人體內部的信息
C.驗鈔器——紫外線使鈔票上的熒光物質發光
D.遙控器——靠紅外線來實現對電視機的控制
9.2023年10月09日,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閉幕式恰逢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正是荷桂交替的時節,《荷桂共生輝》這個節目也以此為名.節目中,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下,1 000多種荷花形態最后形成了一朵“未來感”十足的“記憶之花”,不僅生動呈現了東方氣韻與中華之美,也深刻寓意著多樣文明的和合之美,讓世界感受和體驗到亞洲文明百花園中的萬紫千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現場看到的光束就是光線
B.光一定沿直線傳播
C.現場的電子屏幕不是光源
D.光能在真空中傳播
10.如圖所示,圖甲是小車甲運動的s t圖像,圖乙是小車乙運動的v t圖像,由圖像可知( )
A.0~5 s內,甲車勻速運動
B.5 s~6 s內,甲車勻速運動
C.0~5 s內,乙車速度均為2.0 m/s
D.5 s~6 s內,乙車靜止
解析:A.由s t圖像可知,0~5 s內甲車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符合題意;B.由s t圖像可知,5 s~6 s內甲車路程沒有變化,處于靜止狀態,故B不符合題意;C.由v t圖像可知,0~5 s內乙車速度逐漸增大,且最大速度為2.0 m/s,故C不符合題意;D.由v t圖像可知,5 s~6 s內乙車速度保持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
11.關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物體通過的路程越長,速度越大
B.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越長,速度越大
C.物體運動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大
D.物體在相等的路程內所用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大
12.2024年春晚西安分會場《山河詩長安》節目震撼上演,如圖所示,節目中“李白”的詩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被千人齊誦,下列詩句所蘊含的光現象中與“明鏡”的原理不同的是( )
A.瀑水噴成虹   
B.綠樹陰濃夏日長   
C.倒影入清漪   
D.潭清疑水淺
13.如圖所示,將平面鏡和蠟燭豎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蠟燭水平向右移動時,蠟燭的像將變小
B.平面鏡整體向上移動時,蠟燭的像也向上移動
C.若改用一塊比鉛筆還小的平面鏡,蠟燭在平面鏡里仍能成完整的像
D.用一塊木板放置在平面鏡后的虛線處時,蠟燭仍然能在平面鏡中成像
14.如圖所示是款新能源智能汽車,車頂覆蓋薄膜式太陽能電
池板,車窗采用“智能玻璃”,除了可實現調節溫度和透明
度,還具有單向透光功能,可以從車內看到車外景象,而車外
看不見車內景象:汽車還設計了抬頭顯示系統(簡稱HUD),HUD
將顯示器上的重要行車數據通過前擋風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駕
駛員不用低頭就可以看到車輛行駛信息,從而
避免了分散注意力,車身配有多個雷達,充分
提高了行車的安全性.以下說法正確的
是( )
A.汽車擋風玻璃是傾斜的,使車內物體通過擋風玻璃所成的像位于上方,不妨礙司機視線
B.汽車雷達啟動后,發出的次聲波信號會經周邊的物體反射,從而判斷車與障礙物的距離
C.“智能玻璃”單向透光功能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現象,也能減小紫外線對人體皮膚的傷害
D.HUD是利用平面鏡成像原理,將顯示器上的重要行車數據通過前擋風玻璃投射在正前方
解析:A.擋風玻璃相當于平面鏡,因為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所以擋風玻璃傾斜安裝,是為了避免由于平面鏡成像而使車內景物的像成在車的正前方,影響司機視線,故A正確;B.汽車的“倒車雷達”是利用超聲波的回聲定位來測距的,故B錯誤;C.“智能玻璃”單向透光功能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現象,同時減小了紫外線對人體皮膚的傷害,故C正確;D.HUD是利用平面鏡成像原理,將顯示器上的重要行車數據通過前擋風玻璃投射在正前方,便于司機觀察行車數據,故D正確.故選ACD.
15.如圖所示是甲、乙、丙、丁不同聲音先后輸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顯示的波形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甲聲音的響度最大
B.乙、丙聲音音色和音調均相同
C.乙、丙聲音的響度相同
D.丁聲音是一種噪聲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5分)
16.我們常用“頻閃照片”來研究物體的運動.如圖所示,照
片記錄了甲、乙兩個運動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根據底
片可以判斷,___球運動時間長,___球做變速直線運動.(均
填“甲”或“乙”)


17.如圖所示的標志是倡導人們不要大聲喧嘩,養成良好的文
明習慣,“不要大聲喧嘩”是要求調整聲音的_____(填樂音特
性),這是在_______(填“聲源處”“傳播過程中”或“人耳
處”)減弱噪聲.
響度
聲源處
18.如圖所示,光線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MN是兩種介
質的分界面,其中一種介質是空氣,則入射角為___°,折射
角為___°,MN的___(填“左”或“右”)側是空氣.
40
60

19.用超聲波清洗牙齒,是利用聲可以傳遞_____.在發生地
震等自然災害時,一般會伴有_____(填“次聲”或“超聲”)
的產生.某種昆蟲靠翅膀的振動發聲,如果這種昆蟲的翅膀在
2 s內振動了600次,則它的發聲的頻率為_______,人類___
(填“能”或“不能”)聽到該頻率的聲音.
能量
次聲
300 Hz

20.(1)一司機駕駛大車在公路上行駛,看到如圖所示的交通
標志牌,由圖可知此路段大車限速為60_____(填單位),他從
此標志牌處到達淄博,至少用___min,若他實際用了80 min,
則他在此路段_______(填“已超速”或“沒超速”).
km/h
90
已超速
(2)甲、乙兩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當它們運動的時間之
比是3∶2,路程之比是2∶3時,甲、乙的速度之比是_____.
4∶9
三、作圖題(每題5分,共10分)
21.如圖所示,水面下發光點A發出一條入射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通過水面的一點B射入空氣,請畫出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及折射光線的光路圖.
答案:如圖所示:
22.如圖所示,物體BA在平靜的水面上方,一束由A發出的光入射到水面O點.
(1)畫出物體BA在水中的像B′A′.
(2)畫出入射光線AO的反射光線并標出反射角.
答案:如圖所示:
四、實驗題(每空1分,共15分)
23.小明同學想測量一輛小車的平均速度,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的斜面上由靜止下滑,如圖所示.
(1)小車在AC段平均速度vAC=_____m/s.
(2)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所測AC段的平均
速度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3)由實驗看出,小車下滑過程中是在做_____(填“變速”或
“勻速”)直線運動,下列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
動情況的是圖__.
0.03
偏大
變速
C
(4)小車在AC段運動過程中,經過時間tAC中點時的速度為v1,
經過路程AC中點時的速度為v2,則v1__(填“>”“<”或
“=”)v2.
(5)實驗完成后,學習小組分別得到了小車全程的運動速度
v3,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v1、v2、
v3從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
<
v2、v3、v1
(6)小明發現公路旁每隔一段距離就立著一個標記公里數的里程
碑,他想利用里程碑估測自行車的行駛速度.測量步驟如下:
①從某一地點出發,并按下計時器開始計時;
②到達某一個里程碑,記下里程碑上的數值s1、計時器上的時
刻t1;
③到達另一個里程碑,記下里程碑上的數值s2、計時器上的時
刻t2,則自行車在這兩個里程碑之間路段行駛的平均速度v=
______(用題中物理量符號表示).
24.如圖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的裝置.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上,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一支完全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移動點燃的蠟燭,多做幾次實驗.
(1)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A,還要在玻璃板的后面
放一支沒有點燃的蠟燭B,此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在尋找蠟燭像的位置時,眼睛應該在蠟燭__(填“A”或
“B”)這一側觀察.某同學無論怎樣調節蠟燭B,發現都不能
與蠟燭A的像重合,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_______.
便于比較像與物的大

A
玻璃板未與桌
面垂直
(3)實驗中,如果把蠟燭A遠離玻璃板,看到的像會_____(填
“遠離”或“靠近”),像的大小_____(填“變大”“不變”
或“變小”).
(4)若要確認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還是實像,進一步的操作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遠離
不變
在蠟燭B處放置光屏,觀察光屏上是否能承接到像,從而確
定像的虛實
(5)小明看到自己的手表與同桌的相同,于是突發奇想將兩塊
手表替代A、B蠟燭,正立于玻璃板兩側,如圖乙所示,此時A
手表指針指在9點整,那么B手表的指針應調至__點才能與A手
表指針的像完全重合.
(6)實驗中我們在蠟燭A一側觀察玻璃時,可以看到后面的蠟燭
B是由于光的_____現象形成的.
3
折射
五、計算題(25題12分,26題13分,共25分)
25.假期,小明全家去外地游玩.
(1)如圖甲所示為小明在某城市游玩過程中乘坐的出租車車票,試求出在這個過程中出租車的平均速度;(1公里=1 km)
(2)小明在回程途中經過G42高速公路時,某處豎立了兩塊交通牌,如圖乙和丙所示,請根據交通牌的含義計算,在遵守交通規則的前提下,小明所乘的大巴車從標示牌到南京最快需要多少小時.
26.如圖所示是我國“奮斗者”無人潛水器.在某次下潛實驗中,若潛水器勻速下潛的速度為18 m/s,從接觸水面開始計時,40 s時懸停在海中某一深度,向海底發射一束超聲波,10 s后收到海底反射回來的超聲波.超聲波在海水中傳播的速度是1 500 m/s,求:
(1)潛水器下潛40 s的深度;
(2)收到回波信息時潛水器與海底的距離;
(3)此海域的深度.(共34張PPT)
專項卷三 計算專題
一 機械運動
1.國慶節假期,明明一家坐火車到杭州旅游.
(1)他看到路邊的標志牌如圖所示,若此時是8:40,他們
9:10到達杭州,求火車的平均速度;
(2)該火車長為200 m,當火車以108 km/h的速度勻速通過一座2 800 m長的大橋,求火車完全通過橋的時間;
(3)求火車以允許最快的速度行駛半個小時所行駛的路程.
2.很多道路上有“區間測速”裝置,用于監測汽車通過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某高速有如圖所示的區間限速路段,要求平均速度不超過100 km/h.小明爸爸駕車要通過該路段,如果他先以120 km/h的速度進入該路段勻速行駛30 min,然后再減速行駛按照要求駛離.則:
(1)小明爸爸以120 km/h的速度勻速行駛的路程是多少;
(2)為了不超速,剩下路程應該最少用多長時間跑完;
(3)為了不超速,剩下路程汽車行駛的平均速度最大為多少;
(4)為保證高速路行駛安全,高速路上汽車行駛速度一般最高不高于120 km/h,最低不低于60 km/h.請你分析小明爸爸如果這樣行車是否合理可行.
3.如圖所示,轎車從某地往十堰方向勻速行駛,當到達A地時,車內的鐘表顯示為9時05分;到達B地時,鐘表顯示為9時35分,求:
(1)轎車從A地到B地用的時間;
(2)轎車從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轎車仍以該速度繼續勻速行駛,從B地到達十堰需要多長時間.
解:(1)轎車從A地到B地所用時間為
t=9∶35-9∶05=30 min=0.5 h;
(2)轎車從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 km-70 km=50 km,
轎車從A地到B地的速度
v= =100 km/h;
4.小雨家離圖書館2.5 km,他以5 km/h的速度步行前往圖書館,
出發10 min后媽媽發現小雨的筆記本忘記帶了,立即以15 km/h
的速度沿小雨步行的方向騎車去追小雨,求:
(1)小雨從家到圖書館要所花的時間;
(2)媽媽經過多少分鐘能追上小雨;
(3)如果小雨在媽媽出發2 min后也發現自己的筆記本忘記帶上并
立即掉頭返回,則小雨與媽媽在途中相遇時離圖書館多少米.
5.王安家距他的上班地點有10 km的路程,他每天開車上班用時約15分鐘,如圖所示是他某天下班回家經過一路口時的情況:王安駕車以15 m/s的速度沿馬路直線行駛,車身中央距馬路邊3 m,車身長4.5 m,寬2 m,行人的行走路線與王安汽車車頭的水平距離為30 m.假設王安沒有禮讓行人,保持勻速行駛,求:
(1)王安上班駕車行駛的平均速度;
(2)當汽車未與行人相撞時,王安汽車的車頭和車尾分別到達行人行走路線的時間;
(3)不考慮汽車和行人速度、方向的變化,行人橫穿馬路的速度在什么范圍才能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保證自己的安全.(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二 質量與密度
1.人工智能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如圖所示為某餐廳的送餐
機器人,其質量為40 kg.(ρ水=1×103 kg/m3)
(1)現取一小塊該玻璃鋼材料測得它的質量為80 g、體積為
50 cm3,則該玻璃鋼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若送餐機器人托著一瓶3 L的水(瓶子質量忽略不計),此時
機器人的總質量是多少.
2.用天平稱得一銅球質量為356 g,將其放入盛有240 mL水的量筒
中,其完全浸沒后水面上升到290 mL處.(ρ銅=8.9×103 kg/m3,
ρ煤油=0.8×103 kg/m3)
(1)通過計算說明此銅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
(2)若為空心的,空心部分體積是多少;
(3)在空心部分注滿煤油,那么銅球的總質量為多少.
(2)空心部分的體積
V空=V球-V銅=50 cm3-40 cm3=10 cm3;
(3)根據題意知道,煤油的密度
ρ煤油=0.8×103 kg/m3=0.8 g/cm3,
空心部分注滿煤油的質量為
m煤=ρ煤油V空=0.8 g/cm3×10 cm3=8 g,
空心部分注滿煤油后鋼球總質量為
m總=m球+m煤油=356 g+8 g=364 g.
3.“十一”假期,小明和爸爸來到祖國邊疆和田旅游,買了一個由和田玉制作的茶壺,如圖所示.他很想知道這種和田玉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測出壺蓋的質量為48 g,再把壺蓋放入裝滿水的溢水杯中,并測得溢出水的質量是16 g.則:(ρ水=1.0×103 kg/m3)
(1)把壺蓋放入裝滿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的體積為多少;
(2)和田玉的密度約為多少;
(3)若測得整個空茶壺的質量為162 g,
則該茶壺所含玉石的體積為多大.
4.如圖甲所示,底面積為55 cm2、高為10 cm的平底圓柱形容器和一個用某合金做成的、體積為100 cm3的小球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厚度不計).容器內盛某種液體時,容器和液體的總質量與液體的體積關系如圖乙所示.求:
(1)該液體的密度;
(2)容器內盛滿這種液體后,再將小球輕輕地放入容器中,小球沉入容器底,擦干容器壁,測得容器、液體和小球的總質量為819 g,小球的密度是多少?
5.某種子公司為選種,需要配制密度為1.1×103 kg/m3的鹽水.工作人員先在量筒內放入一定量的純水,如圖甲所示,再加24 g鹽完全溶解在的量筒內的水中,液面升高后的位置如圖乙所示.求:
(1)乙量筒內鹽水的質量;
(2)計算說明配制的鹽水密度是否符合要求;
(3)若不符合要求需要加水還是加鹽,加多
少克的水或鹽.
解:(1)由圖甲可讀出水的體積為
V=60 mL=60 cm3,
水的質量
m=ρ水V=1 g/cm3×60 cm3=60 g,
則乙量筒內鹽水的質量
m′=m+m鹽=60 g+24 g=84 g;
(2)由圖乙可知,鹽水的體積為
V′=70 mL=70 cm3,(共57張PPT)
專項卷二 實驗專題
一 光學實驗
1.學習了光學知識后,愛動腦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現象.如圖所示是他們的實驗裝置.將點燃的蠟燭置于小孔前的適當位置,觀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點:
(1)若小桐在圖甲左邊直接觀察燭焰,其形狀如圖乙所示的
①,此時他想看燭焰通過小孔成的像,人眼應該_____(填“通
過小孔”或“直接”)看薄膜,所看到的像為圖乙中的___.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則他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
的像是__.                           
A.三角形光斑 B.圓形光斑
C.燭焰的正立像 D.燭焰的倒立像
直接

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D
(4)將蠟燭燃燒變短,則它在薄膜上的像將向___(填“上”或
“下”)方移動.

(5)小桐繼續用圖甲的裝置研究像的亮度與孔的大小問題,固
定燭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變圓孔直徑,得出以下數據:
實驗現象表明:在小孔所成的像清晰時,孔徑越大,像的亮度
越___.

(6)晴天的正午時分,走在茂密的樹林下,他倆發現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而在地上留下許多大小不同的光斑,這又引起他們的好奇,為了為“探究樹蔭下光斑的形狀與成因”,兩位同學制作丙、丁兩張帶孔卡片作探究:
小朵猜想光斑的形狀:a.與樹葉的形狀有關;b.與樹葉間空隙
形狀有關;c.與樹葉間空隙大小有關;
①根據所學知識,猜想a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為驗證猜想b,應選用___卡片;
③小明用丙卡片得出“光斑形狀與樹葉間空隙形狀無關”的結
論,這結論__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這是因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由你進行
探究,只允許選用丙卡片在實驗室進行類似的實驗探究,你的
改進建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合理

不可靠

有讓小孔的形狀改變(或者小孔的形狀都相同)
用物體把小孔遮住一半
2.【探究名稱】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實驗器材】平面鏡、白紙板、激光筆、鉛筆、直尺、量角器.
【實驗步驟】
①如圖所示,將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將白紙板立在平面鏡上,使白紙板與平面鏡保持垂直.
②激光筆緊貼白紙板以不同的入射角照射到平面鏡上,并測出對應的反射角度數.
③將紙板F沿著接縫ON向前或向后翻折,觀察紙板F上是否有反射光線.
(1)為了方便觀察光路,紙板的表面應該_____(填“光滑”或
“粗糙”)一些;
(2)上述步驟③是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粗糙
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
同一平面內
(3)利用同一套實驗器材,選擇入射角分別為15°、30°、
50°的三條光線進行實驗,結果得到了不同的三組數據,如表
所示.經檢查,三次實驗中,角度的測量值都是準確的,但總
結的規律卻與反射定律相違背,你認為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反射角
記錄成了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
(4)實驗結束后,同組的兩名同學都想從鏡子中看到對方的眼
睛,而不想讓對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結果他倆誰都沒能做到,
你認為沒能做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拓展】
(1)按上述實驗圖所示擺放,此時若把紙板略向前傾斜,紙板
上的接縫ON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正立_____(填“放大”“縮
小”或“等大”)的虛像.
(2)如圖所示為液面微變監視器,光束發射
器位置和光束方向始終不變,若反射到光
電轉換接收器上的光點從S1,移向S2,則
表明液面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變”).
等大
上升
3.如圖所示是學習小組的同學們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情景:玻璃板下方放一張白紙,再準備A、B兩個大小、外形完全一樣的蠟燭,然后把A立在玻璃板前,以A為成像物體.
(1)小明同學有個疑惑,既然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為何
不用平面鏡進行探究,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呢?你的看法
是: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于_____________.
(2)該實驗選擇兩個大小、外形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是為了
比較_____________關系.
(3)將蠟燭B在玻璃板后的紙面上來回移動,發現無法讓它與蠟
燭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找到像的位置
像和物的大小
玻璃板
沒有垂直于紙面
(4)解決上面問題后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完成實驗.如圖所
示是實驗小組的實驗記錄,圖中A、B、C、A′、B′、C′分別
是物與像對應點的位置,他們接著就連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判
斷連線與鏡面是否_____,再分別測量_________________的距
離,判斷像與物是否關于平面鏡對稱.
(5)本實驗為了獲得更好的成像效果,應當在_____(填“較亮”
或“較暗”)的環境中進行.
垂直
對應的兩點到鏡面
較暗
(6)小明同學使蠟燭B跟A的像完全重合時,拿走蠟燭B,在蠟燭
B剛才的位置豎立一塊白屏,想要觀察白屏上是否出現蠟燭A的
像,他應當__(填序號).
A.透過玻璃板觀察光屏
B.直接觀察光屏
B
(7)完成探究后,愛思考的小明同學提出兩個判斷,請你把它
補充完整:①在玻璃板蠟燭A一側看到蠟燭A的像后,觀察者若
站在玻璃板的另一側,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蠟燭A
的像;②在玻璃板蠟燭A一側看到蠟燭B跟A的像完全重合時,
觀察者的位置不動,在玻璃板與蠟燭B之間豎立一本物理書,
則___(填“能”或“不能”)看到蠟燭A的像.
不能

4.小紅同學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1)如圖甲所示,讓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光屏上出現一個
最小最亮的光斑,則凸透鏡的焦距f=_____cm.
(2)當元件擺放位置如圖乙所示,在光屏上呈現清晰的蠟燭的
像,此像是倒立、_____的實像,利用此時凸透鏡成像的特點
制成的光學儀器是_______.
10.0
縮小
照相機
(3)小紅發現使用單反照相機常要配有幾個焦距不同的鏡頭,有
“長焦鏡頭”“短焦鏡頭”.她選擇了焦距分別為14 cm、
16 cm的兩個透鏡,進一步探究不同焦距的凸透鏡成像特點.小
紅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鏡成實像時,把測量得到的物距和像距記
錄在表格中.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回答以下問題:
①通過對實驗序號_________________的數據分析,得出初步結
論:在物距一定時,凸透鏡的焦距越大,所成實像的像距越___;
②用照相機拍攝遠距離景物時,常將標準鏡頭更換為_________
(填“長焦鏡頭”或“短焦鏡頭”).
1、4或2、5或3、6

長焦鏡頭
解析:(1)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是凸透鏡的焦距,所以凸透鏡的焦距是f=20.0 cm-10.0 cm=10.0 cm.(2)當元件擺放位置如圖乙所示時,在光屏上呈現清晰的蠟燭的像,此時物距大于像距,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3)①由表中1、4或2、5或3、6可知,物距相同,焦距不同,像距不同,得出結論:在物距一定時,凸透鏡的焦距越大,所成實像的像距越大.②根據在物距一定時,凸透鏡的焦距越大,所成實像的像距越大,要拍攝遠距離景物時,就需要用焦距更大的凸透鏡作鏡頭,即“長焦鏡頭”.
5.近視程度不同的同學需要佩戴焦距不同的眼鏡.為了探究近視眼的矯正過程,組裝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其中“F”字樣的光源代替可視物體,光屏模擬視網膜.選用如圖乙所示的2號凸透鏡模擬晶狀體,打開“F”光源,調節各個元件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現倒立縮小的清晰像,正常眼睛的視物模型便組裝完成.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模擬近視眼視物情況,選擇圖乙中的__(填序號)號透鏡替
代2號透鏡安裝在光具座上后,光屏上的像變模糊.
(2)用如圖丙所示的水透鏡模擬近視眼矯正視力.應將水透鏡
置于光具座上的__(填“A”“B”或“C”)點,緩慢調節水透
鏡中的水量,當水透鏡形成焦距合適的___透鏡時,光屏上呈
現清晰的像,近視眼的成像情況得到改善.
3
B

(3)更換焦距更小的凸透鏡模擬近視程度更嚴重的眼睛晶狀
體,為了改善視網膜上的成像情況,實驗時需要用注射器___
___(填“抽取”或“注入”)適量水.
(4)根據上述實驗,近視程度更嚴重的同學應選擇焦距更大還
是更小的透鏡來矯正呢?_____,請結合透鏡對光的作用來分
析選擇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更小
近視程度更嚴重的同學,其晶狀體焦距更小,
對光的會聚能力更強,故需用對光發散能力更強、焦距更小的
凹透鏡矯正
解析:(1)由題意可知,圖乙所示的2號凸透鏡模擬晶狀體,近視眼成像在視網膜前,近視眼的晶狀體比正常人眼睛的晶狀體對光的會聚能力更強,故模擬近視眼視物情況,選擇圖乙中的3號透鏡替代2號透鏡安裝在光具座上后,光屏上的像變模糊.(2)矯正近視眼使用凹透鏡,將凹透鏡放置于物與凸透鏡之間,使成的像正好處于視網膜處,即應將水透鏡置于光具座上的B點.當使用的凹透鏡焦距合適時,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像,近視眼的成像情況得到改善.(3)更換焦距更小的凸透鏡
模擬近視程度更嚴重的眼睛晶狀體,物成的像在視網膜之前,且距離視網膜更遠,使用凹透鏡改善視網膜情況時,應使用對光線發散能力更強的凹透鏡,即可用注射器抽取適量水.
(4)近視程度更嚴重的同學,其晶狀體焦距更小,對光的會聚能力更強,故需用對光發散能力更強、焦距更小的凹透鏡矯正.
二 密度實驗
1.阜新有“瑪瑙之都”的美譽.小新為了解瑪瑙石的密度,將兩塊不同大小的瑪瑙石帶到實驗室,準備用天平、量筒、燒杯和水等器材進行如下操作:
(1)小新用正確的方法測小瑪瑙石的質量時,所用的砝碼及游
碼的位置如圖甲所示,其質量為___g.
(2)將小瑪瑙石放入裝有40 mL水的量筒中后,液面位置如圖乙
所示,則小瑪瑙石的體積為___cm3.,根據公式 ,計算
出小瑪瑙石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58
20
2.9×103
(3)小新想用同樣方法測出大瑪瑙石的密度,當他用天平測出大瑪瑙石的質量m后,發現大瑪瑙石不能直接放入量筒,于是聰明的小新進行了如圖丙所示的操作:
①將大瑪瑙石浸沒在裝有水的燒杯中,標記水面位置后取出瑪瑙石;
②在量筒中裝入適量水,記下水的體積為V1,用量筒往燒杯中加水至標記處;
③記下量筒中剩余水的體積為V2;
④大瑪瑙石的密度表達式為:ρ瑪瑙=_______(用物理量符號
表示).
⑤此方法測出大瑪瑙石的密度可能比實際密度_____(填“偏大”
或“偏小”).
偏小
2.2023年5月21日,第五屆“絲綢之路”馬拉松比賽在銀川開賽,近兩萬五千人參加比賽,完成比賽后可獲得完賽獎牌,如圖所示.有同學想知道完賽獎牌的密度,進行了如下測量:
(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調節天平平衡,調平后如圖甲所
示,請指出調平過程中存在的錯誤:___________.
(2)改正錯誤后,發現指針指在分度盤中線的左側,應將平衡
螺母向___(填“左”或“右”)調節,直至天平平衡.
(3)用調好的天平測量獎牌的質量,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砝碼
的數量和游碼對應的位置如圖乙所示,獎牌的質量是______g.
游碼未歸零

107.6
(4)如圖丙所示,將獎牌緩慢浸沒在盛滿水的溢水杯內,用
量筒測出溢出水的體積,如圖丁所示,則獎牌的密度ρ=
_____g/cm3.(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
(5)該實驗中,密度的測量值比真實值偏___,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3

小燒杯
中的水倒不干凈,造成所測獎牌的體積偏小
3.小明同學為了測量食用油的密度,進行了以下實驗,如圖所示.
(1)測液體密度的實驗原理是 (用公式表示).
(2)把天平放在_________上,將游碼移至零刻度線處,然后調
節平衡螺母,使天平橫梁平衡.
(3)接下來進行以下3項操作:
①用天平測量燒杯和剩余油的總質量m1;
②將待測油倒入燒杯中,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油的總質量m2;
③將燒杯中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測出這部分油的體積V;以
上3項操作的正確順序是:_______(填序號).
水平桌面
②③①
(4)由圖甲、乙、丙可知,量筒中油的質量為___g,體積為
___cm3,食用油的密度為__________kg/m3.
(5)小明利用電子秤、燒杯、水等器材再次對這種食用油的密
度進行如下測量,過程如圖丁至己所示:
①將空燒杯放置在電子秤上,記下質量m1;
②在燒杯中倒入適量油放在電子秤上,并在液面處做標記,
記下質量m2;
45
40
1.125×103
③將燒杯中油倒干凈并擦干,再在燒杯中倒入水至標記處再放
在電子秤上,記下質量m3;
推導出食用油的密度表達式為ρ= (已知水的密度
為ρ水,用題中所給符號表示).
4.學習了“測量物質的密度”之后,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測量鹽水的密度.
(1)小浩的操作過程如下:
①測量前,調節天平的順序是____(填字母);
A.調節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把游碼放在標尺的零刻度線處
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測量鹽的質量,如圖甲所示,鹽的質量為_____g;
③用量筒取60 mL水,全部倒入燒杯中,再將鹽倒入燒杯,攪
拌至其完全溶解.再將鹽水倒入量筒中,如圖乙所示;
④鹽水的密度ρ鹽水=_________kg/m3.
CBA
13.6
1.15×103
(2)小然的方法如圖丙所示:
①用天平測量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1;
②將鹽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
③測量燒杯和剩余鹽水的總質量m2;
④鹽水密度的表達式ρ鹽水=_______(用字母m1、m2、V表示).
分析以上兩種方法,_____(填“小浩”或“小然”)的方法測
量誤差更?。?br/>小然
(3)小玉使用密度已知的鐵塊(ρ鐵)進行如下操作:
①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m1;
②把鐵塊放在杯中,向杯中加滿鹽水,將鐵塊取出(忽略鐵塊
帶出的鹽水),測量燒杯和鹽水的質量m2;
③___________________,測量其總質量m3;
④鹽水密度的表達式ρ鹽水= (用字母m1、m2、m3、
ρ鐵表示).
繼續向杯中加滿鹽水
5.小毛在測量物質密度的實驗中進行了如下操作:
(1)將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游碼移至標尺左端零刻度線處,發
現指針指向分度盤中線左側,應該向___側調節平衡螺母,使
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
(2)測量固體的密度:
①將石塊放在天平的左盤,從大到小向右盤依次加減砝碼,當
加入最小砝碼后,指針略微指向分度盤的左側,接下來的操作
是_________,直至天平平衡;
②天平平衡后,右盤砝碼及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甲所示,
則石塊質量為_____g;

調節游碼
27.2
③將石塊放入量筒,水面的位置如圖乙所示,取出石塊后,量
筒內水的體積為40 mL,則石塊的密度為_________kg/m3,這
樣測出的石塊密度將偏___.
2.72×103

(3)小毛為測量未知液體的密度,設計了如下方案,請利用給定實驗器材完成相應的實驗步驟:天平(已調平、無砝碼)、刻度尺、膠頭滴管、兩個分別裝有水和未知液體的相同平底柱狀杯;
①測出杯中未知液體和水的深度皆為h1,將裝有未知液體的杯放在天平左盤,水杯放在右盤,天平右端下沉,如圖丙所示;
②接下來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h2;
③未知液體密度的表達式:ρ= (用所測物理量h1、h2和
水的密度ρ水表示).
用膠頭滴管從右杯中取出適量的水,直
至天平平衡,測出杯中水的深度(共27張PPT)
專項卷一 光學作圖
一 光的直線傳播作圖
1.如圖所示,發光點A發出的光被物體BC阻擋后,在墻壁上留下了物體BC的影,請在圖中作出物體BC的影B′C′.(保留作圖痕跡)
答案:如圖所示:
2.大貨車周圍有很多視野盲區,我們要盡量遠離.如圖所示
是一輛大貨車的車頭,A點表示貨車司機的眼睛,B點表示擋風
玻璃下邊沿,請畫出一條關鍵光線找到車頭正前方的視野盲區,
并正確標注光線方向.
答案:如圖所示:
. .
二 光的反射作圖
3.畫出圖中的反射光線,并標明反射角∠r.
答案:如圖所示:
4.小華同學發現校服上的反光條可以在夜間反射周圍的光線,從而對路人和司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請教老師后得知:制作反光條的反光材料表面覆蓋了一層微棱鏡(如圖甲所示),這些微小結構可以將不同方向入射的光按原方向反射回去.微棱鏡的結構可以簡化為圖乙,若一束光照射到微棱鏡上,請你在圖乙中畫出光反射后的光路圖.
答案:如圖所示:
5.如圖所示,小貓和小聰能夠通過平面鏡互相看到對方,請在圖中用光學作圖法畫出平面鏡,并且畫出箭頭表示小貓看到小聰的光路.
答案:如圖所示:
三 平面鏡成像作圖
6.私家車是現代家庭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很多人原意裝飾自己的愛車.有的人喜歡在駕駛臺上擺放一些小玩偶、手辦等,但是這些物品其實對司機安全駕駛有負面影響.因為這些物品會在前擋風玻璃發生反射,并在前擋風玻璃外成一個虛像,干擾駕駛員的行駛觀察,容易造成危險.請在圖中畫出AB在平面鏡中的像A′B′.
答案:如圖所示:
7.成都博物館4樓的成都歷史文化陳列館中有一個特別的“茶館”展臺,參觀者站在一個豎直放置于水平臺面的木質茶樓實物前,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閣樓中穿行,如圖甲所示.仔細觀察這些動態的“人群”,原來是水平臺面下方水平放置的電子屏幕播放的視頻,通過觀眾和茶樓之間一塊透明板(能起到平面鏡的作用)所成的像,如圖乙所示,以AB表示電子屏幕,以CD表示其所成的像,請在乙圖中畫出透明板所在位置.
答案:如圖所示:
8.電視機遙控器對著電視機的紅外接收窗可以控制電視機.有一次小明同學無意間讓遙控器對著電視機對面光滑的墻壁,也成功地控制了電視機,請利用平面鏡成像特點,做出遙控器對準墻壁控制電視機的光路圖.A點表示遙控器發射端,B點表示電視機接收窗.
答案:如圖所示:
9.網上有個小視頻,如圖所示,在平面鏡前放一張白紙,將小雞與平面鏡隔開,從側方依然可以看到小雞在鏡中的像.網友們問:“為什么小雞藏在紙后面,還能被鏡子發現”.請你在圖中作出小雞成像的光路圖.
答案:如圖所示:
四 光的折射作圖
10.圖甲是漁民叉魚的場景,有經驗的漁民叉魚時會對準所看到魚的更深處去叉.請你在圖乙中畫出漁民看到魚在水中的像的光路圖.(圖中A、B點表示魚或魚的像的位置)
答案:如圖所示:
11.鄭州如意湖畔“大玉米”下,風景宜人,景色壯觀,如圖甲所示.船上的游客恰好看到水中的一條魚從“大玉米”第二層游過,若以點A′代替看到的魚和“大玉米”第二層重合處,請在圖乙中完成游客看到的水中魚(用點B表示)實際位置和水面上“大玉米”第二層(用點A表示)的光路圖.
答案:如圖所示:
12.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在質地均勻的玻璃磚上表面,穿過玻璃磚后,又射入空氣中.如果玻璃磚的上下表面是平行的,請完成光穿越玻璃磚的光路圖.
答案:如圖所示:
13.如圖所示是一塊玻璃磚的截面,該截面由四分之一圓面OAC和一直角三角形OAB組成.一束紫光由P點射向玻璃磚,光線所在的直線過圓面的圓心O點,在AC面上發生折射后,在BC面上發生反射,然后從AB面折射出去.請在圖中畫出該光線從玻璃磚中射出的大致方向.(保留作圖痕跡)
答案:如圖所示:
五 透鏡作圖
14.請補畫折射光線(注意使用刻度尺和鉛筆作圖)
答案:如圖所示:
15.如圖甲所示是使用放大鏡看手指的情景,圖乙是其簡化光路圖.點S表示手指的位置點,S′表示手指的虛像位置,光線SA是由點S發出的一條平行于凸透鏡的主光軸的光線,請在圖乙做出SA的折射光線,并確定凸透鏡右側焦點F的位置.
答案:如圖所示:
16.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對物理現象的原理有深刻的認識才能靈活應用.比如研究凸透鏡能成實像時,焦點以外的某點光源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折射后,所有的折射光線都被會聚在同一個點,這個點就叫做這個點光源的實像.根據這個原理請你較準確地畫出S發出的光線SA經過凸透鏡后的折射光線.(F是凸透鏡的焦點,S是一個點光源,點O為光心)
答案:如圖所示:
17.如圖所示,各“方框”中都有一個光學器件,這個光學器件使射入“方框”的光線射出時方向發生了改變,請根據兩條不同的光線射入和射出“方框”時的方向,把適當的光學器件放入框中,并完成光路.(填1個元件)
答案:如圖所示:
六 光學綜合作圖
18.老師為做平面鏡成像實驗的小明拍攝如圖甲所示的照片.小明為分析照相機的成像原理,繪制了如圖乙所示的光路圖,其中S點代表平面鏡AB前蠟燭,MN代表照相機中成像時底片(相當于光屏)的位置.請你畫出S在平面鏡中成的像S′及S′經過照相機鏡頭在底片成清晰像的光路圖.
答案:如圖所示:
19.物理課上,羅老師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塊平面鏡,用一支帶凸透鏡的手電筒豎直向下照射在平面鏡上,側面的同學幾乎不能看到經平面鏡反射后的光,同學們通過作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圖所示,F為凸透鏡的焦點,一條光線經過焦點F射向凸透鏡.請在圖中畫出該條光線經過凸透鏡后的折射光線和經過平面鏡后的反射光線.
答案:如圖所示:(共40張PPT)
期中測評B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2分,11—15題為多選題,每題3分,共35分)
1.下列數值最符合實際情況的是( )
A.家庭用防盜門鑰匙的長度約為5 dm
B.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 m/s
C.一本八年級物理課本厚104 μm
D.男老師講課時聲帶每秒振動18次
2.對下列四幅圖的描述,選項正確的是( )
3.以下現象中與形成日環食的“光學”成因相同的是( )
A.水中的倒影
B.樹蔭下的光斑
C.雨后的彩虹
D.海市蜃樓的奇景
4.位于山西永濟普救寺中的鶯鶯塔如圖所示,它是我國現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兩石相擊,便可聽到“呱、呱”的回聲,類似青蛙鳴叫,并且聲音也變得格外響亮.關于此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以兩石相擊”主要是空氣振動發聲
B.“類似青蛙鳴叫”是指音色相近
C.“變得格外響亮”是指音調變高
D.“呱、呱”的回聲一定是噪聲
5.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幣,后退到某處眼睛剛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學慢慢往碗中倒水時,小明在該處又看到硬幣.這種現象可以用下列哪個光路圖來解釋( )
6.英國科學家切斷番茄植株的莖,用人耳傾聽沒有引起任何聽覺.但在靠近莖的切口處放置錄音機錄音,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聽到“尖叫”聲.這說明,番茄植株遭受傷害后,會發出( )
A.響度很小的超聲
B.響度很大的超聲
C.響度很小的次聲
D.響度很大的次聲
7.下列利用聲能傳遞能量的是( )
A.遠處隆隆的雷聲預示著可能有一場大雨
B.鐵路工人用鐵錘敲擊鋼軌,判定螺栓是否松動
C.利用超聲波清洗眼鏡
D.醫生利用聽診器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狀況
8.如圖所示是詩人白居易作《琵琶行》的情景,“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詩中“裂帛”“秋月”對應的物理知識分別是( )
A.聲音的音色,光的反射
B.聲音的音調,光的反射
C.聲音的響度,光的折射
D.聲音的音色,光的折射
9.2021年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中,蘇炳添以
9秒83的半決賽第一名的成績闖入決賽并打破亞洲紀錄,成為中
國首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在某次百米賽跑中,他
的成績為9.99 s.測得在第5秒時的速度為9.5 m/s,沖線時的速
度為10.3 m/s.根據上述數據判斷,一定正確的是( )
A.在前5 s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大于9.5 m/s
B.在后4.99 s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等于10.3 m/s
C.前50 m所用的時間,等于后50 m所用的時間
D.這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大于10 m/s
10.公路上,一輛汽車以72 km/h的速度勻速行駛,它用30 s追上了出發時位于它前方450 m處的一輛勻速行駛著的自行車,這輛自行車的速度是( )
A.20 m/s
B.15 m/s
C.10 m/s
D.5 m/s
11.如圖所示,MN為水面,PQ為法線,水面下A處有潛水員,
水面上方B、C處分別有小明和小紅.他們分別通過水面觀察對
方的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潛水員和小紅看到的小明的像都是實像
B.潛水員看到小明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小紅觀察到小明像的光路中,OC是反射光線
D.潛水員和小明能互相看到對方的像,說明折射時光路是可
逆的
12.做任何事情,方法是頭等重要的,因為方法的好壞關系到事情的成功和失?。芯磕承┪锢碇R或物理規律,往往要用到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下列研究實例對應的研究方法正確的是( )
A.探究影響音調因素時,保持彈撥尺子力度相同,改變尺子伸出長度——類比法
B.將玻璃罩內的空氣抽出,聲音逐漸減小,得出真空不可以傳聲——科學推理法
C.將發聲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濺,證明了發聲的音叉在振動——轉換法
D.為了描述光的傳播徑跡和光的傳播方向,人們引入了“光線”——理想模型法
解析:A.探究影響音調的因素時,保持彈撥尺子力度相同,改變尺子伸出長度,探究時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是采用了控制變量法,故A錯誤;B.逐漸將玻璃罩內的空氣抽出,聲音逐漸減小,推理得知真空不可以傳聲,由于不能抽空玻璃罩內的空氣,所以實驗是采用了科學推理法,故B正確;C.根據轉換法可知,將發聲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濺,將細微的振動轉換成水花四濺,從而證明了發聲的音叉在振動,采用了轉換法,故C正確;D.根據模型法可知,為了描述光的傳播徑跡和方向人們引入了“光線”,光是真實存在的,“光線”是不存在的,故采用了理想模型法,故D正確.故選BCD.
13.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瑰寶,下列對詩詞中涉及的物理知識解釋正確的是( )
A.“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岸上人看到的“游魚”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實像
B.“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坐地日行”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C.“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中“笛聲”是通過玉笛的笛管振動產生的
D.“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看到“綠樹”是綠樹反射的綠光進入人眼
14.下列關于光現象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影子的形成是因為照射到地面上的光線都被地面反射了
B.自行車的紅色尾燈是利用紅外線來工作的
C.驗鈔機可檢驗鈔票真偽,是利用看不見的紫外線讓熒光物質發光的
D.早晨的太陽紅彤彤的,是因為紅外線傳播的比紫外線快
15.如圖所示是光在空氣和水的界面處發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圖,∠AOS=60°,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AO是入射光線,∠POC是反射角,OB是折射光線
B.BO是入射光線,RS為法線,PQ為界面,PQ上方介質是水
C.入射角為30°,PQ為法線,RS為界面,RS右側介質是空氣
D.入射角為30°,PQ為法線,RS為界面,RS左側介質是空氣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9分)
16.我國北宋詩人黃庭堅在《牧童詩》中寫道:“騎牛遠遠過
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牧童的笛聲是由笛中的空氣柱_____
產生的,再通過_____傳播到詩人耳中;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
溪筆談》中記載: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
能較早聽到夜襲的敵人的馬蹄聲,其原因是_____能夠傳聲,且
傳播聲音的速度比空氣___(填“快”或“慢”).
振動
空氣
固體

17.二維碼已廣泛應用于購物、支付、娛樂、交際等人們生活
的各個領域,充斥著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服務并改變著社會
的方方面面.當用手機攝像頭掃描它時,黑色部分將光_____
(填“反射”或“吸收”),白色部分將光_____(填“反射”或
“吸收”),再通過手機解碼就可以獲取相關信息.我們能夠
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二維碼,是因為光在這些物體表面發生了
_______的緣故.
吸收
反射
漫反射
18.《墨經》中最早記載了小孔成像現象,該現象是由于光的_____
_____形成;某同學利用家中物品,進行“小孔成像”的家庭小實
驗,所用器材如圖所示:一個空的薯片桶(頂部去掉,桶的底端打了
一個小孔),一張硬點的紙卷成桶狀,一端蒙上塑料薄膜,能在塑料
薄膜上看見燭焰成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像;增大塑料薄
膜與小孔之間的距離,則塑料薄膜上的像將_____(填“變大”“不
變”或“變小”);實驗過程中,隨著蠟燭的燃燒,可觀察到塑料薄
膜上的像向___(填“上”或“下”)移動.如果小孔是三角形狀的,
則小孔成的是_____(填“三角形”
或“燭焰”)的像.
直線
傳播
倒立
變大

燭焰
19.如圖所示是聲音輸入到示波器上時顯示振幅與時間關系的
波形.其中聲音音調相同的是_____圖,屬于噪聲的是___圖,
圖丙中發聲體2 s內振動680次,則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是____Hz.
甲乙

340
20.小明用塑料卷尺測一張桌子的長度,他不怕麻煩測了五
次,這是為了_________.五次測量記錄分別是:75.1 cm、
75.2 cm、75.1 cm、77.2 cm、75.3 cm,但以上測量記錄有一
次記錯了,是第___次.剔除錯誤數據后,這一物體的長度應
記作________.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為__cm.
減小誤差

75.2 cm
1
三、作圖題(每題5分,共10分)
21.如圖所示,一束光從空氣垂直射向玻璃磚,并穿過玻璃磚;畫出這束光進入和離開玻璃磚的折射光線.
答案:如圖所示:
22.如圖所示,墻壁上豎直放置著一塊平面鏡,小明將激光筆從S點照向平面鏡,在地面上的P點看到一個光斑,請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畫出激光筆的光路圖.
答案:如圖所示:
四、實驗題(每空1分,共12分)
23.“赫茲科技小組”在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做了下面的實驗:
(1)如圖甲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可
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這說明了發聲的物體在振動,此處用到
的科學研究方法是_______.
(2)如圖乙所示,將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
罩內的空氣,聽到的鈴聲逐漸_____(填“減小”或“增大”);
小明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內的空氣完全
抽出來,你將_____(填“能”或“不能”)聽到鈴聲.若將甲
實驗搬到月球上去做,泡沫塑料球___(填“能”或“不能”)
彈起.
轉換法
減小
不能

24.如圖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
(1)實驗中為了使光線能在紙板上顯示出來,方便實驗研究,
采取的操作是__.
A.向紙板噴煙
B.使光束貼著紙板射到O點
C.使光束垂直紙板射到O點
B
(2)圖甲中反射角是___度.實驗過程中,如果將一束光沿BO射
入,反射光線將沿OA方向射出,這表明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
_____的.
(3)為了得到普遍規律,還需要再次測量數據,如果將AO向ON
靠近,則OB_____(填“靠近”或“遠離”)ON,反射角將_____
(填“變大”或“變小”).
40
可逆
靠近
變小
(4)如圖乙所示,以法線ON為軸線,把紙板F向后緩慢旋轉一個
角度后,F上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這表
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___(填“在”或“不在”)同一
平面上.
不能

(5)課后,某同學利用同一套實驗器材,選擇入射角分別為
15°、30°、45°的三條光線進行實驗,結果得到了不同的數
據,如表所示.經檢查,三次實驗中各角度的測量值都是準確
的,但總結的規律卻與光的反射定律相違背.你認為其中的原
因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鏡面與反射光線的夾角當作了反射角
五、計算題(25題6分,26題9分,27題9分,共24分)
25.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正對山崖以一定的速度勻速直線
行駛,汽車在離山崖700 m的A處鳴笛,當汽車開到離山崖660 m
的B處時剛好聽到山崖對鳴笛的回聲,求汽車行駛的速度(聲音
在空氣中的速度取340 m/s).
26.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已突破7 000 m,世界領先.已知“蛟龍號”在某次下潛之前,用聲吶向該海域的海底發出超聲波,經過14 s聲吶接收到回聲信號,已知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為1 500 m/s.則:
(1)該海域的深度為多少;
(2)“蛟龍號”從海水表面以30 m/s的速度勻速豎直下潛到一定位置時,又用聲吶發出第二次超聲波,繼續下潛8 s后接收到回聲信號,求“蛟龍號”發出第二次超聲波時,距離海面有多少米.
解:(1)因為聲音傳播到海底的時間為總的時間的一半,則
t= ×14 s=7 s,
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為1 500 m/s,由v= 得,該海域的
深度
s=vt=1 500 m/s×7 s=10 500 m,
(2)設潛水器接收到回聲信號時的時間為t′,發出第二次超聲波時距離海底的距離為h;因8 s內聲音傳播的距離加上“蛟龍號”運動的距離之和等于“蛟龍號”發出第二次超聲波時距離海底的距離的2倍,所以
vt′+v潛水器t′=2h,
即1 500 m/s×8 s+30 m/s×8 s=2h,
解得h=6 120 m,則“蛟龍號”發出第二次超聲波時,距離海面的距離
h′=10 500 m-6 120 m=4 380 m.
27.鄭萬高鐵重慶段,橋隧比達到全國罕見的98.1%,如圖所
示,小三峽隧道是目前亞洲最長的單洞雙線高鐵隧道.高鐵試
運行時,坐在車尾的軒軒有190 s在小三峽隧道內.他注意到
在進入下一隧道前,車頭要鳴笛.車頭鳴笛一次,他聽到前后
兩次鳴笛聲,時間間隔為3 s.已知:高鐵速度恒定不變為
100 m/s,車長200 m,為了簡化計算,聲速取300 m/s.則:
(1)小三峽隧道長多少米;
(2)車頭鳴笛后經過多長時間,他聽到第一次鳴笛聲;
(3)鳴笛時,車頭距隧道口多遠.(共49張PPT)
期末測評B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2分,11—15題為多選題,每題3分,共35分)
1.今年來太陽活動進入爆發周期,據報道3月24日出現了較為活躍的地磁活動,帶電高能粒子進入地磁較強的地方會產生美麗的極光現象.下列能引發極光現象的粒子有( )
A.原子 B.氫氣分子
C.中子 D.原子核
2.下列有關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要認真測量,就可以避免誤差
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誤差
C.選用精密儀器測量可以減小誤差
D.誤差是不遵守儀器的使用規則產生的
3.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只有主人說出暗語時才能打開“聲紋鎖”,其辨別聲音的主要依據是響度
B.用超聲波粉碎人體內的結石,說明超聲波具有能量
C.聲音從空氣傳入水中,音調、響度以及傳播速度都不變
D.中考期間,學校路段禁止汽車鳴笛,這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4.2022年2月,第24屆冬奧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小華得到了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他和“冰墩墩”一起完成了幾個光學實驗,下列描述與實驗情景不相符的是( )
5.a、b兩輛小車從同一地點沿相同方向出發,圖甲是a車運
動的s t圖像,圖乙是b車運動的v t圖像.下列說法錯誤的
是( )
A.第4 s末,a、b兩小車相遇
B.2~4 s內,a車靜止
C.第5 s末,a、b兩車相距25 m
D.0~4 s,a車的平均速度等于b車的平均速度
6.如圖所示,是某光學元件的成像光路圖,下面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該光學元件是望遠鏡
B.右邊是物鏡,左邊是目鏡
C.使物鏡靠近物體,目鏡遠離物鏡一些成像更大
D.使物鏡位置不變,目鏡靠近物鏡一些成像更大
7.密度知識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冬天空調制熱時,向上吹風比向下吹風能更快使屋子里暖和起來
B.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材料鉆石玻璃,能完全折疊,可以用來制造超輕、超薄、超硬的手機屏幕,鉆石玻璃具有韌性好、密度小、硬度高的特點
C.為減輕質量,比賽用自行車采用強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飄”在太空艙中的“冰墩墩”,質量和密度都較地球上時變小
8.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中,物體距離凸透鏡20 cm時,在凸透鏡另一側的光屏上可得到一個放大的實像,該凸透鏡的焦距可能為( )
A.5 cm
B.10 cm
C.15 cm
D.20 cm
9.現有三個實心銅球、鐵球和鋁球,將它們依次放入甲、
乙、丙三個完全相同的空燒杯中后,再注滿水,金屬球全部沒
入水中,此時三個杯子的總質量m乙>m丙>m甲,已知ρ銅>ρ鐵>
ρ鋁,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鐵球的體積一定最大
B.鋁球的體積一定最小
C.鐵球的質量一定最大
D.銅球的質量一定最小
10.有一個體積為60 cm3的空心鐵球,質量為395 g,在鐵球的空
心部分注滿某種液體后總質量為407 g,ρ鐵=7.9×103 kg/m3,
ρ水=1.0×103 kg/m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空心部分的體積為40 cm3
B.注入液體后該球的平均密度為5.15 g/cm3
C.這種液體的密度為1.2 kg/m3
D.若空心部分注滿水,其總質量為405 g
部分水的質量m水=ρ水V空=1.0 g/cm3×10 cm3=10 g,注入水后,空心鐵球的總質量m總1=m鐵+m水=395 g+10 g=405 g故D正確.故選D.
11.關于下列物理概念,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由公式v= 可知,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所用時間成反比
B.聲音在固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慢
C.冰凍礦泉水完全熔化后,質量不變、密度不變
D.在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2.我國的古詩詞文化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很多名句蘊含著豐富
的物理知識,下列詩句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正確的是( )
A.“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句中的“逾靜、更幽”是指聲音的
“音調”低
B.“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句中“水淺”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

C.“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句中“樓臺倒影”是光的
反射形成的虛像
D.“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人們看到的地平線上的“落日”
實際上是光經過大氣層時發生折射而成的像
解析:A.“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句中的“逾靜、更幽”是指聲音的大小,即指聲音的響度,故A錯誤;B.“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句中“水淺”是水底看起來比較淺,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逆著光的傳播方向看的,即逆著折射光線看,我們始終認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淺,故B正確;C.“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句中“樓臺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故C正確;D.“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人們
看到的地平線上的“落日”是由于大氣分布不均勻,下部空氣密度大,上部空氣密度小,落日發出的光在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時發生折射,折射光線不斷向下偏折,我們逆著折射光線看去所看到的落日位置比實際位置高,我們看到的“落日”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陽的虛像,故D正確.故選BCD.
13.某凸透鏡焦距是10 cm,將物體放在離焦點5 cm的地方,所成的像( )
A.可能是實像  
B.可能是虛像  
C.一定是放大的像  
D.可能是縮小的像
解析:凸透鏡的焦距f=10 cm,物體離焦點5 cm,物距有兩種可能: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故ABC符合題意,D不符合題意.故選ABC.
14.關于下列光現象的說法中,符合實際的是( )
A.近視眼鏡利用了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
B.拍照時,被照者應站在距照相機鏡頭二倍焦距以外的位置
C.借助放大鏡看地圖時,地圖到放大鏡的距離應小于一倍焦距
D.來自物體的光經過晶狀體后折射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倒立、
縮小的實像
15.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敲擊鐵管的一端,另一端一定會聽到2次敲打的聲音,且第1次的聲音是從鐵管傳來的
B.如圖所示是鐵和銅的質量體積關系圖像,a表示銅
C.最多能裝下1 kg水的瓶子必定能裝下1 kg的酒精
D.體積相同的鋁塊和鐵塊,質量之比為79∶27
解析:A.如果鐵管很短,敲擊短鐵管的一端,另一端只能聽到1次敲打的聲音,故A錯誤,A符合題意;B.如圖是鐵和銅的質量體積關系圖像,a表示銅,故B正確,B不符合題意;C.水的密度比酒精大,質量相同時,水的體積??;最多能裝下1 kg水的瓶子不能裝下1 kg的酒精,故C錯誤,C符合題意;D.由m=ρV可知,體積相同的鋁塊和鐵塊,質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即27∶79,故D錯誤,D符合題意.故選ACD.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4分)
16.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水聲學探測器,安裝了包括導航、水
聲通信測速、圖像信號傳輸等多部不同功能的聲吶,由此可以
說明聲音可以傳遞_____,聲吶使用時發出的是_______(填“超
聲波”或“次聲波”).
信息
超聲波
17.創立“日心說”的天文學家是_______(填“托勒密”“哥
白尼”或“伽利略”).現代天文學研究表明,太陽_____(填
“是”或“不是”)宇宙的中心.如圖所示,向粘有金屬小顆
粒的氣球中打氣時,任一金屬小顆粒與周圍的其他小顆粒都相
互遠離.同理,我們觀察到所有的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去,我
們就會得出宇宙正在_____(填
“膨脹”或“收縮”)的結論.
哥白尼
不是
膨脹
18.在建造電影院時,為了減少“回聲”對觀眾的干擾,應___
___(填“增大”或“減少”)四周墻壁對聲音的反射,因此墻面
應選用_________(填“柔軟多孔”或“堅硬光滑”)的材料.有
時,利用回聲可以測距離:停在山崖前的汽車,司機鳴笛0.4秒
后,聽到笛聲的回聲(設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則車到山崖
的距離是___米.


柔軟多孔
68
19.如圖所示,是近視、遠視眼的成因示意圖,一些人遠視是
因為晶狀體對光線的偏折能力較弱,成像在視網膜___(填“前”
或“后”),因而需要佩戴_______制成的遠視鏡加以矯正,這
是因為凸透鏡對光有_____作用.

凸透鏡
會聚
20.雪在外力擠壓下可形成冰,表明雪的密度_____冰的密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華利用冰的密度(ρ冰),
使用如下方法來估測積雪的密度:利用平整地面上的積雪,腳
向下用力踩在雪上,將雪踏實成冰并形成一個下凹的腳印,然
后測量腳印的深度h和積雪原來的厚度H,就可以估測出積雪的
密度,并寫出雪的密度的表達式____________:(用已知物理量
符號表示).若實驗時雪沒有踩踏實,則
所測雪的密度將_____(填“偏大”“偏小”
或“不變”).
小于
偏大
三、作圖題(每題3分,共6分)
21.如圖所示,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上,請畫出反射光線和對應的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并標出反射角和折射角.
答案:如圖所示:
22.在圖中畫出光線通過透鏡后的折射光線.
 答案:如圖所示:
四、實驗題(23題每空2分,24題每空1分,共19分)
23.小王買了一種果汁,他想在實驗室中測量出這種果汁的密度,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將游碼移到零刻度線處,指針位置
如圖甲所示,此時應向___(填“左”或“右”)調節平衡螺
母,直至橫梁平衡.
(2)用調節好的天平測量燒杯和果汁的總質量為106 g.
(3)將燒杯中的部分果汁倒入量筒中,如圖乙所示.
(4)用天平測燒杯和杯內剩余果汁的總質量,如圖丙所示,測
得燒杯和剩余果汁的總質量為___g.
(5)計算出果汁的密度為____g/cm3.

62
1.1
(6)小王發現上述第(3)步操作時,有少量果汁附著在量筒內壁
上,你覺得測得的果汁密度將會_____(填“偏小”“不變”或
“偏大”).
偏大
(7)只利用天平、兩個完全相同的空燒杯和適量的水也能測量
出飲料的密度,步驟如下:
①調好天平,測出一個燒杯的質量m0;
②將一個燒杯裝入適量的水,測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m1;
③另一個燒杯裝同樣高度的飲料,測出燒杯和飲料的總質量m2.
則飲料的密度ρ=______________(用已知量的字母表示,ρ水
已知).
24.某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記錄并繪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間的關系圖像(如圖乙所示).
(1)按照圖甲安裝實驗器材,實驗前應調節蠟燭燭焰的中心、
光屏的中心在透鏡的_______上;由圖乙可得出該實驗所用凸
透鏡的焦距是__cm.
(2)當各元件位置如圖甲所示時,可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倒
立、_____(填“放大”或“縮小”)的實像;光屏上得到清晰
的像時,一只飛蟲落到了凸透鏡表面上,則光屏上出現__(填
寫正確選項的字母).
A.飛蟲的像   B.飛蟲的影子   C.仍是原來的像
主光軸
8
縮小
C
(3)若要使(2)中光屏上的像變大,應將蠟燭向___移動,同時
將光屏向___移動.(以上兩空均填“左”或“右”)
(4)如圖丙所示,將燭焰置于凸透鏡焦距以內,在透鏡另一側
可以觀察到放大的虛像,若將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如圖丙中的
虛線處,則燭焰的像__(填寫正確選項的字母);
A.會消失 B.亮度變暗 C.沒有變化 D.成在光屏上
若要使圖丙中的虛像變大,應將蠟燭向___移動(填“左”或
“右”).


C

(5)實驗小組又借來同學的眼鏡并將其靠近凸透鏡左側(如圖丁
所示),發現光屏上的像變模糊,向右移動光屏又出現清晰的
像,則該同學佩戴的是_____(填“近視”或“遠視”)眼鏡.
近視
五、計算題(25題8分,26題8分,27題10分,共26分)
25.如圖為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
(1)根據設計大飛機C919航程超過4 000 km,勝任國內所有城市之間往返飛行.從上海浦東機場直飛北京首都,飛行距離約為1 088 km.若飛行的平均速度為800 km/h,則飛行的時間為多少;
(2)為了減輕飛機質量,飛機設計師在設計時將一質量為237 kg
的鋼制零件改為泡沫鋁,已知鋼的密度為7.9×103 kg/m3,泡沫
鋁的密度為0.18×103 kg/m3,求該零件的體積;更換材質后零
件減少的質量為多少.
26.同一針筒內裝有不同體積的同種液體,電子秤分別測量其質量如圖甲、乙所示.請寫出以下物理量的計算過程.
(1)針筒中液體的密度;
(2)甲、乙針筒中液體的質量;
(3)空針筒的質量.
27.現在有一種新的居家運動方式——無繩跳繩,其所用的跳繩手柄上用一根短繩與配重物相連,使用時能給人跳繩時搖繩的感覺.如圖是小飛購買的無繩跳繩,每個實心負重球的質量是200 g,體積為250 cm3.
(1)負重小球的材質是EVA材料,則此EVA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小飛在鍛煉時,覺得負重球太輕了,于是突發奇想:如果廠家把該EVA材料的負重球中心挖空,再裝滿水,既能增加重量,又能節約原材料.若將該負重球中心挖空150 cm3,則負重球剩余的質量為多少g;再將挖空的空間裝滿水,則該球的總質量是多少g.(ρ水=1.0×103 kg/m3)
(2)負重球被挖空后剩余的體積
V1=250 cm3-150 cm3=100 cm3,
裝滿水的體積
V2=150 cm3,
則負重球被挖空后剩余的質量
m1=ρV1=0.8 g/cm3×100 cm3=80 g,
裝入水的質量
m2=ρ水V2=1 g/cm3×150 cm3=150 g,
所以,此時該球的總質量是
m總=m1+m2=80 g+150 g=230 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兰西县| 德清县| 农安县| 吉林省| 遂溪县| 泸西县| 通辽市| 读书| 斗六市| 西和县| 龙陵县| 河南省| 乡宁县| 镇坪县| 汉寿县| 石嘴山市| 乌拉特中旗| 绥滨县| 蓬溪县| 河北省| 虎林市| 鄱阳县| 惠州市| 武鸣县| 会理县| 铜川市| 绵阳市| 湘潭县| 怀远县| 广灵县| 怀来县| 萨嘎县| 鄢陵县| 张家港市| 汉中市| 永和县| 桦南县| 井冈山市| 三穗县| 和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