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單元測試卷 習題課件 魯科版(2024)(共8份打包)物理八年級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單元測試卷 習題課件 魯科版(2024)(共8份打包)物理八年級上冊

資源簡介

(共29張PPT)
第二章 聲現象B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3分,11—12題為多選題,
每題5分,共40分)
1.有一種隨身攜帶的“聲波盒”,它利用47 000 Hz超聲波使
液體高頻振動產生無數微小的氣泡,再立即使其破裂,這個短
暫的過程,會產生強烈沖擊力,將物體表面的污漬、油脂撞
擊、剝離下來,達到高效清潔的目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超聲波不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B.超聲波只能在水中傳播
C.利用超聲波清洗物品說明聲波具有能量
D.超聲波和人耳可聽到的聲波在同種情況下傳播的速度不同
2.小明班的同學們學到聲現象一章了,在音樂教室上聲樂課
時,大家產生了幾種有爭議的說法,這些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鋼琴伴奏聲是由空氣柱振動產生的
B.同學們所聽到的自己的歌聲全部是通過空氣傳入耳朵的
C.彈琴時用力按壓不同的琴鍵可以改變琴聲的音調
D.上課時關閉門窗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3.下列控制噪聲的措施中,相對應的解釋正確的是( )
A.機場跑道工作人員戴防噪聲耳罩——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B.開會時把手機調到靜音狀態——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C.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D.高速公路旁安裝隔音墻——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4.如圖所示的聲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5.醫用聽診器的作用是( )
A.改變發聲體的頻率,使音調變高
B.使振幅增大,響度增大
C.減少聲音的分散,增大響度
D.縮短聽者距發聲體的距離
6.2022年6月5日,我國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時,地
面指揮中心頓時掌聲雷鳴.“掌聲雷鳴”是指聲音的( )
A.音調高
B.響度大
C.音色美
D.傳播速度快
解析:“掌聲雷鳴”是指人耳感覺到的聲音很大,即聲音的響度大.與音調音色和聲音傳播的速度無關.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7.下列關于民樂團演奏中國名曲《茉莉花》時的聲現象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竹笛聲是由空氣柱振動產生的
B.聽眾關閉手機,是從聲源處控制噪聲
C.敲擊鼓面的節奏越快,鼓聲傳播的速度就越大 
D.胡琴、琵琶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
8.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下列有關聲現象的說法中( )
①使用擴音器時,改變了聲音的音調 
②朗讀時,朗讀者的聲音是由聲帶振動產生的
③用B超檢查身體時,利用了聲波傳遞信息 
④學校附近禁止鳴笛是在聲源處控制噪聲
A.只有①②③正確 B.只有①②④正確
C.只有②③④正確 D.只有①③④正確
9.賽龍舟不僅是一項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了我國的悠久歷
史文化傳承.如圖所示為某比賽場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選手根據鼓聲齊心協力劃槳,鼓聲是由鼓內空氣振動產生

B.選手聽到鼓聲大作,震耳欲聾,說明此時鼓聲的響度大
C.選手能從現場各種聲音中聽出鼓聲,主要是通過鼓聲的音
調來辨別的
D.鼓手敲擊鼓面越快,鼓聲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也越快
10.如圖所示是博物館珍藏的古代青銅“魚洗”,注入半盆水后,用雙手搓把手,會發出嗡嗡聲,盆內水花四濺.傳說,眾多“魚洗”聲能匯集成千軍萬馬之勢,曾嚇退數十里外的敵軍.這反映了我國古代高超的科學制器技術.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水花四濺”說明發聲的“魚洗”正在振動
B.“魚洗”振動幅度越大,發出聲音的音調越高
C.“魚洗”發出的聲音只能靠盆中水傳入人耳
D.眾多“魚洗”聲匯集改變了聲音的傳播速度
11.無其他聲音干擾下的廣場中,揚聲器持續發一個音“嗚……”(此聲音的強弱保持不變),用分貝儀測出的聲音強度用A表示,分貝儀與揚聲器距離用s表示,A與s的關系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響度變小
B.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速度變小
C.聲音在傳播過程中,揚聲器的紙盆振幅減小
D.聲音在傳播過程中,每秒內振動的次數不變
解析:A.根據圖像可知,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距離越遠響度變小,故A正確;B.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傳播速度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與響度無關,故聲音傳播的速度不變,故B錯誤;C.揚聲器持續發一個音“嗚”(此聲音的強弱保持不變),則揚聲器的紙盆振幅不變,故C錯誤;D.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聲音的音調不變,每秒內振動的次數不變,故D正確.故選AD.
12.噪聲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已成為一種污染,噪聲污染與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并稱為當今社會的“四大污染”或“四大公害”.下列措施中主要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的是( )
解析:AD.工人戴上防噪聲的耳罩,這是在人耳處減弱噪聲,在公路旁安裝隔音墻,這是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故AD不符合題意;BC.摩托車安裝消音器、在市區禁止機動車鳴笛,這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BC符合題意.故選BC.
二、填空題(每空3分,共18分)
13.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詩句:“忽聞水上琵琶
聲”,琵琶的聲音在水中傳播的速度比空氣___(填“大”或
“小”);“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彈琴之前
“轉軸”是為了改變弦的松緊程度,從而改變弦發聲的_____;
“小弦切切如私語”是指聲音的_____(以上兩空填“音調”
“響度”或“音色”)小.

音調
響度
14.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設置噪聲監測設備,若某一時刻
該裝置的顯示屏顯示53.3的數據,這個數據的單位是_____.
觀眾能分辨出不同樂器的演奏聲,是因為它們所發聲音的___
___不同;家住附近的小明為了不影響復習功課,趕快關上窗
戶,這是在___________阻斷噪聲的傳播.
分貝


傳播過程中
三、實驗題(每空3分,共30分)
15.在探究“聲音的三個特征”的活動中.
(1)第一小組同學利用一些長短、粗細、材料不同的琴弦,他
們選用的琴弦長度、粗細、材料在圖1中已標出(其中琴弦a、
c、d的粗細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長度相同,琴弦
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緊程度一致.
①若他們想研究“音調的高低與琴弦長度的關系”應選擇琴弦
_____(填琴弦編號);
②為研究“琴弦音調高低與琴弦粗細的關系”,某同學選擇琴
弦b和c進行研究,此選擇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a、d
不可行
沒有控制材料相同
③如圖(2、3、4、5)所示,是聲音輸入到示波器上時顯示振幅
與時間關系的波形,其中聲音音調相同的圖是_____,響度相
同的圖是_____,屬于噪聲的圖是__.
(2)如圖6所示是第二小組使用鋼尺來做實驗,當鋼尺伸出桌面
超過一定長度時,雖然用同樣的力撥動鋼尺,卻聽不到聲音,
這是由于振動頻率過___(填“高”或“低”),不在人聽覺范
圍.
2、3
3、4
5

(3)如圖7所示第三小組在8個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
水,仔細調節水的高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向瓶內吹氣,就可以
發出“1、2、3、4、5、6、7、i”的聲音中,音調最高的是__
瓶(填瓶子序號);若是敲擊瓶子,音調最高的是__瓶(填瓶子
序號);如圖8灌水時,聲源是___________.
a
h
瓶內空氣柱
四、計算題(共12分)
16.國慶長假,小紅一家從長沙自駕汽車到某風景名勝區游玩,導航給出了“時間最短”“備選二”“備選三”3個方案,如圖甲所示.
(1)若選擇“時間最短”方案恰準時到達,求汽車的平均速度;
(2)若保持20 m/s的平均速度按“備選三”的路徑行駛,求全程需要的時間;
(3)到達停車場倒車時,倒車雷達發射超聲波,車經過0.01 s后接收到回波,如圖乙所示.此時車離障礙物約多遠?(聲波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40 m/s,忽略車速)(共29張PPT)
第三章 光現象A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3分,11—12題為多選題,每題5分,共40分)
1.井底之蛙這一成語大家都很熟悉.下列光路圖(圖中的井中無水)能解釋“坐井觀天,所見甚小”的是( )
2.根據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的傳播方向,下圖的虛線框中是凸透鏡的是( )
3.在“重陽節”到來之際,小陽送給奶奶一個放大鏡,奶奶借助這個放大鏡能夠細致欣賞郵票上的圖案,如圖所示.小陽用該放大鏡正對著太陽時,可在距離鏡片20 cm處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放大鏡的焦距為10 cm
B.奶奶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實像
C.郵票到放大鏡的距離可能為25 cm
D.郵票到放大鏡的距離一定小于20 cm
4.在沂河濕地公園游玩的小明拍到如圖所示的景象,讓他真切地體會到李白的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下列解釋錯誤的是( )
A.第一個“人”——白鶴自己,能看到白鶴是因為它是光源
B.第二個“人”——白鶴的影子,因光沿直線傳播形成
C.第三個“人”——白鶴的“倒影”,因為光的反射形成
D.白鶴的“倒影”之所以暗淡,是因為部分光折射到水里去了
5.如圖所示場景,若想讓反射光線能夠照射到目標物體,下列操作不可行的是( )
A.平面鏡豎直向上移動
B.平面鏡水平向右移動
C.入射點不變,入射光線逆時針轉動
D.平面鏡繞入射點順時針旋轉
解析:A.將平面鏡豎直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則入射光線方向不變,入射點向右移動,則反射光線也向右移動,光斑會向上移動,能中目標,故A不符合題意;B.將平面鏡水平向右移動一段距離,入射光線不變,入射點不變,則反射光線也不會改變,不能中目標,故B符合題意;C.入射點不變,入射光線逆時針轉動一定角度,入射角變小,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隨之變小,光斑會向上移動,能中目標,故C不符合題意;D.將平面鏡繞O點順時針轉動一定角度,入射角變小,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隨之變小,光斑會向上移動,能中目標,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
6.夜里,剛下過雨的路面十分潮濕,小元出門時拿著手電筒照亮前方路面.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手電筒發出的光在水泥路面上主要發生鏡面反射
B.手電筒發出的光在水坑水面上主要發生漫反射
C.手電筒在水坑水面反射的光大多進入小元的眼睛,小元感覺水坑很亮
D.為了不踩進水坑,小元應當踩較亮不
踩較暗的
7.小明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當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如圖所示時,燭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投影儀應用了圖中凸透鏡成像特點
B.保持透鏡和光屏位置不動,向左移動蠟燭,燭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縮小的像
C.保持蠟燭和光屏位置不動,移動凸透鏡到某位置,燭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縮小的像
D.若用一個焦距較小的凸透鏡替換原來的凸透鏡,蠟燭和凸透鏡位置保持不變,移動光屏,一定能得到燭焰清晰的像
8.小明對下列光學現象實例進行分析:①小孔成像;②潛望鏡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鏡看到的物體的成像;④投影儀屏幕上的像;⑤汽車觀后鏡中的像,其中( )
A.屬于實像的是①②③
B.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③⑤
C.屬于虛像的是②③⑤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9.一幅漫畫立在桌面上,小明把一個裝有水的圓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畫前緩緩移動到某位置時,驚奇地發現,透過水杯看到漫畫中的老鼠變“胖”了,而且掉頭奔向貓.下列關于此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透過水杯看到變“胖”的老鼠是虛像
B.裝有水的圓柱形玻璃杯相當于一個凹透鏡
C.將漫畫逐漸靠近水杯,透過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終是掉頭的
D.將漫畫離水杯遠一些,透過水杯看到的老鼠會變“瘦”一些
解析:AB.圓柱形玻璃杯裝有水后,圓柱形玻璃杯中的水中間厚邊緣薄,形成水凸透鏡,物體置于凸透鏡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時,凸透鏡能使圖片橫向放大、顛倒,由乙圖可知,此時老鼠的像與甲圖中老鼠相比較,是放大的,左右顛倒的實像,故AB錯誤;C.將漫畫逐漸靠近水杯,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時,圓柱形玻璃水杯相當于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透過水杯看到的老鼠還是向右跑,不是掉頭的,故C錯誤;D.將漫畫離水杯遠一些,即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變小,則透過水杯看到的老鼠會變“瘦”一些,故D正確.
10.如圖所示一束光線斜射到平面鏡上,入射光線與平面鏡夾角為30°,若要使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垂直,則下列操作可以實現的是( )
A.入射光線方向不動,平面鏡繞點O順時針旋轉15°
B.入射光線方向不動,平面鏡繞點O逆時針旋轉30°
C.平面鏡方向不動,入射光線繞點O逆時針旋轉15°
D.平面鏡方向不動,入射光線繞點O順時針旋轉15°
解析:入射光線跟平面鏡的夾角是30°,所以入射角i=90°
-30°=60°,由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等于60°.
因為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垂直,所以入射角i′= ×90°=
45°,有下面兩種方法使入射角等于45°,平面鏡方向不動,
入射光線繞點O順時針旋轉15°;法線始終垂直于平面鏡,入
射光線方向不動,平面鏡繞點O逆時針旋轉15°,故D符合題
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
11.美麗的自然現象或情景,總是讓人心曠神怡,下列現象或應用中,屬于光的折射的是( )
解析:A.樹在水中的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題意;B.雨后天空中的彩虹,屬于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題意;C.因為水中的魚兒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著光線看到的是魚的虛像,比實際位置要高,所以要向看到魚的下方叉魚,故C符合題意;D.射擊瞄準,利用了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C.
12.汽車的發明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它是我們現代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下列有關汽車中各部件的說法中正確的
是( )
A.汽車后視鏡是利用光的反射來擴大司機視野
B.倒車雷達是利用超聲波來探測車后方情況的
C.汽車的車身顯白色是因為吸收所有顏色的光
D.汽車裝有消聲器的目的是在接收處減弱噪聲
解析:A.凸面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汽車后視鏡一般使用凸面鏡,可以利用光的反射來擴大視野,故A正確;B.超聲波可以傳遞信息,倒車雷達是利用超聲波回聲定位來探測車后方情況的,故B正確;C.汽車的車身顯白色是因為反射所有顏色的光,故C錯誤;D.在汽車排氣管上加消聲器,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D錯誤.故選AB.
二、填空題(每空3分,共21分)
13.利用一個易拉罐、半透明塑料薄膜和小釘子可以制作一個簡易
“針孔相機”.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釘子戳一個小孔,將易
拉罐的頂部剪去后,蒙上一層半透明塑料薄膜,如圖所示.為了確
保人眼能看到物體清晰的像,所開的小孔要盡可能___(填“大”或
“小”)些;將點燃的蠟燭置于小孔前的適當位置,可以在塑料薄膜
上看到蠟燭的像,產生這個現象的原理是光的_________;若想使這
個易拉罐頂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的像更
大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
_______.

直線傳播
將蠟燭靠
近小孔
14.在檢查視力時,被查者觀察對面鏡中的表來確定視力,實
際上,人在鏡中看到的是視力表_____(填“倒立”或“正立”)
的___(填“虛”或“實”)像,若要測某同學5 m的視力,他離
平面鏡的距離為2 m,則他離實際的視力表為__m,這樣安排的
好處是_________.
正立

1
節省空間
三、作圖題(15題3分,16題4分,共7分)
15.如圖所示,凸透鏡的主光軸與水面相平,F是凸透鏡的焦點,一束與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鏡上,經凸透鏡折射后在水面上發生反射和折射.請畫出:
(1)經透鏡后的折射光線.
(2)進入水中光線的大致位置.
答案:如圖所示:
16.三條入射光線會聚于S點,若在S點之前任意放一平面鏡,如圖所示,請你準確畫出三條反射光線.
答案:如圖所示:
四、實驗題(每空4分,共32分)
17.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1)如圖甲所示,讓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光屏上出現一個
最小最亮的光斑,該凸透鏡的焦距為_____cm.
(2)圖乙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這與_______(填“照相
機”“投影儀”或“放大鏡”)的原理相同.
(3)實驗一段時間后,蠟燭燃燒變短了,光屏上所成的像將向
___移動.若保持蠟燭、光屏的位置不動,將凸透鏡向___移動
適當距離,像將成在光屏的中央.(均填“上”或“下”)
10.0
照相機


(4)小明將自己的眼鏡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
晰的像變模糊了,光屏向左移動到某一位置時,又看到蠟燭清
晰的像,這說明小明是_______(填“近視眼”或“遠視眼”);
由此可知,矯正之前,物體的像成在小明視網膜的_____(填“前
面”或“后面”).
(5)將蠟燭移至43 cm刻度處,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變,發現無
論怎么移動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時可以用眼睛在
_________(填“蠟燭一側”或“光屏一側”)通過透鏡觀察到
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遠視眼
后面
光屏一側
正立(共25張PPT)
第二章 聲現象A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3分,11—12題為多選題,每題5分,共40分)
1.如圖所示是汽車利用超聲波輔助倒車的情境,當汽車與障礙物相距較近時,汽車就會發出“嘀嘀嘀”的警報聲.下列關于聲波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超聲波的傳播需要介質
B.“嘀嘀嘀”的警報聲,就是超聲波
C.超聲波比次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快
D.警報聲對正在倒車的駕駛員來說是噪聲
2.如圖所示,在M處先后安裝并敲擊甲、乙音叉,兩次發出的聲音相比( )
A.乙的響度一定大
B.甲1分鐘振動的次數為256次
C.乙發出的聲音傳播的速度大
D.乙的音調高
3.如圖所示,湖北出土的一套戰國時期的編鐘,依大小排列共65件,能演奏古今樂曲,音域寬廣.用同樣大小的力度敲擊大小不同的編鐘,發出的聲音是( )
A.響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調不同
D.速度不同
4.在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藝術
家與中國音樂家一起相聚云端,共同演唱《一帶繁花一路歌》,
唱出了“一帶一路”的團結與繁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歌聲是由聲帶振動產生的
B.不同藝術家發出聲音的音色相同
C.歌聲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D.歌聲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 m/s
5.如圖所示,將正在發聲的音叉,輕觸系在細繩上的乒乓
球,乒乓球被彈開.彈開的幅度越大,音叉發出聲音的( )
A.音調越高
B.響度越大
C.音色越好
D.速度越大
6.下列減弱噪聲的措施中,通過阻斷噪聲傳播的是( )
7.下列事例中屬于利用聲音傳遞信息的是( )
①汽車上的倒車雷達 ②醫生用B超診斷儀檢測病情 ③超聲波清洗眼鏡 ④超聲波排除人體內結石 ⑤利用聲吶探測魚群位置 ⑥鐵路工人用鐵錘敲擊鋼軌檢查螺栓是否松動
A.②③⑤⑥ B.①②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
8.關于聲現象知識的學習,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是敲擊音叉后,將音叉輕輕地接觸臉頰,這能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
B.圖乙是電影院墻壁的一部分,其中的小孔可以增強回聲
C.圖丙是示波器上某聲音的波形,從物理學角度看,它屬于樂音
D.圖丁是用超聲測位儀測量海的深度,這利用了聲可以傳遞能量
9.CCTV—3的《開門大吉》欄目深受大家喜愛,挑戰者先聽15秒的音樂鈴聲,然后根據聽到的鈴聲旋律說出該段音樂鈴聲所對應的歌曲名稱.選手辨別歌曲的依據應該是( )
A.聲音的音調
B.聲音的音色
C.聲音的響度
D.聲音的速度
10.《中國詩詞大會》是科教頻道自主策劃的一檔大型文化益智節
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中
華優秀詩詞中有很多對聲音的描述,下列有關聲現象的說法正確的
是( )
A.“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是指說話聲的響度沒有
改變
B.“誰家玉笛暗飛聲”中的笛聲是笛管的振動產生的
C.“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叫聲是通過空氣傳入人耳的
D.“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句中的“高”是指聲音的音調高
11.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了聲傳遞信息的是( )
A.用聽診器給病人診病
B.用超聲波給工件探傷
C.用次聲波預報海嘯
D.用超聲波清洗眼鏡
12.如圖所示關于聲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敲擊桌子聽到聲音,說明固體可以傳聲
B.圖乙: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改變,彈撥時產生聲音的音調不同
C.圖丙:小白兔通過聲音的音調判斷出叫門的不是媽媽
D.圖丁:捕魚船通過聲吶確定魚群位置利用了聲波傳遞信息
解析:A.圖甲中,學生將耳朵貼在桌子上,當敲擊桌子時,學生能夠聽到聲音,說明固體可以傳聲,故A正確;B.圖乙中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發聲體的質量發生改變,導致發聲體振動的頻率發生改變,則聲音的音調會發生改變,故B正確;C.音色表示聲音的品質與特色,圖丙中小白兔通過聲音的音色判斷出叫門的不是媽媽,故C錯誤;D.因為聲音能夠傳遞信息和能量,圖丁中捕魚船通過聲吶確定魚群位置利用了聲波傳遞信息,故D正確.故選ABD.
二、填空題(每空3分,共27分)
13.笛子是通過從吹孔向管內灌氣引起空氣柱振動而發聲的.
演奏時,通過分別開閉六個音孔,笛子就能發出_____不同的
笛音.古箏是一種弦樂器,演奏者用手撥弦發出聲音,古箏和
琵琶合奏《春江花月夜》時,人們能分辨出古箏和琵琶演奏的
聲音,主要是依據聲音的_____不同.音樂課上,老師演奏了
一首《梁祝》,老師用力拉琴,此時琴弦振動的振幅增大,是
為了增強_____.(均填“音調”“響度”或“音色”)
音調
音色
響度
14.如圖所示,是一款新型藍牙跑步耳機,佩戴時不堵塞耳
朵,將耳機貼在顳骨兩側,耳機發出的振動信號傳到聽覺神經
后,我們就可以聽到聲音了,這是因為_____(填“固體”“液
體”或“氣體”)可以傳聲;跑步時他聽到周圍環境的聲音是
通過_____傳播的;增大音量指的是增大了聲音的_____.
固體
空氣
響度
15.如圖甲、乙、丙、丁所示是幾種聲音輸入到示波器上時顯
示的波形,若用甲、乙、丙、丁代表四種聲音,則具有相同音
色的是___________,具有相同響度的是___________,具有相
同音調的是___________.
甲、丙、丁
甲、乙、丙
甲、乙、丁
三、實驗題(每空2分,共16分)
16.為了探究“聲音的傳播”,同學做了如下實驗:
(1)如圖甲所示,把正在響鈴的手機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
其中的空氣,聽到罩內手機的鈴聲逐漸減弱,最后幾乎聽不到
鈴聲.推理如果瓶內被抽成真空,將_______(填“聽到”或
“聽不到”)聲音.結論:真空_____(填“能”或“不能”)傳
播聲音.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根據實驗結
論,進一步提出:月球表面是真空的,如果將圖乙所示的實驗
移到月球表面進行,則_____(填“能”或“不能”)聽到聲音,
___(填“能”或“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
聽不到
不能
科學推理法
不能

(2)小紅和小麗用細鐵線連接了兩個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
話”如圖丙所示.她們用“土電話”能實現10 m間的通話,這
表明_____可以傳播聲音.相距同樣遠,講話者以相同的響度
講話,如果用“土電話”比不用“土電話”聽到的聲音大些.
這一實驗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土電話”時,另一個同學捏住細鐵絲的某一部
分,則聽的一方就聽不到聲音了,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
___.
固體
固體傳聲的效果比氣體好
細鐵絲停止了振

四、計算題(共17分)
17.如圖所示,列車以72 km/h的速度行駛,在它的正前方B處
有一個隧道,如果司機在A處鳴笛,鳴笛1.5 s后聽到回聲(v聲=
340 m/s),求:
(1)列車從鳴笛到聽到回聲所行駛的路程s1;
(2)鳴笛聲從A處經過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處共經過的路程
s聲;
(3)列車司機聽到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s2.
解:(1)火車的速度
v=72 km/h=20 m/s,
由v= 可得
s1=vt=20 m/s×1.5 s=30 m;
(2)由v= 可得s聲=v空氣t=340 m/s×1.5 s=510 m;
(3)如圖所示:(共27張PPT)
第三章 光現象B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3分,11—12題為多選題,每題5分,共40分)
1.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知識后,同學們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探究小孔成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為了更清楚地觀察像,應在圓筒的B端蒙上塑料薄膜作為光屏
B.小孔必須是圓形的
C.像與物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D.塑料薄膜上形成的像是虛像
2.詩句“潭清疑水淺”,能解釋這一現象的光路是( )
3.如圖所示是某同學于凌晨一時在清華大學校園內用專業相機拍到的“中國空間站凌月”的畫面.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為f,拍此照時像距( )
A.略小于f
B.略大于f
C.略小于2f
D.大于2f
4.漢代的《淮南萬畢術》中記載:“取大鏡高懸,置水盆于下,則見四鄰矣”,如圖所示的裝置是世界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潛望鏡,其中涉及的光學知識分析正確的是( )
A.高懸的大鏡是凸透鏡
B.插秧人在大鏡中成正立的虛像
C.大鏡懸掛得越高所成的像越小
D.從水盆中看到四鄰利用了光的折射
5.交警穿著的反光背心中的反光部分是用一種特殊材料制成,它能將遠方射來的光線平行反射回去,無論穿著者是在遙遠處還是近處,都可以比較容易地被夜間駕駛者發現.若把反光部分放大看,結構應該與下列哪個選項相近( )
6.智能手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手機掃描二維碼支付已
成為時下快捷、方便的支付方式,如圖為一款二維碼,則下列
說法錯誤的是( )
①二維碼是光源
②二維碼發生的是鏡面反射
③二維碼反射的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 m/s
④二維碼的黑色部分能反射所有色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只有③④ D.①②③
7.小明戴100度的近視鏡,小芳戴300度的近視鏡,則二人相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明的鏡片的凸凹程度大,焦距長,折光本領大
B.小明的鏡片的凸凹程度小,焦距短,折光本領大
C.小明的鏡片的凸凹程度大,焦距長,折光本領小
D.小明的鏡片的凸凹程度小,焦距長,折光本領小
8.如圖甲所示為星期天下午小麗同學去配眼鏡時檢查視力的情景.配鏡員讓小麗坐在平面鏡前方來識別對面墻上鏡子里視力表的像.根據圖中信息判斷下面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視力表在平面鏡中的像與小麗相距5.4 m
B.如果小麗以1 m/s的速度面鏡,則鏡中的像以1 m/s的速度靠近她
C.如果小麗面鏡,則她在平面鏡中的像變大
D.如圖乙所示是小麗從平面鏡中觀察到的后面墻上時鐘的像,則當時的時間是4:35
9.小雷做“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時,蠟燭、凸透鏡、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圖所示,這時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圖中畫出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凸透鏡的焦距范圍是15 cm<f<30 cm
B.將蠟燭移到25 cm刻度線處,凸透鏡不動,光屏向左移動到適當位置才能呈現清晰的燭焰像
C.將凸透鏡移到20 cm刻度線處,此時光屏上能呈現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實像
D.圖中光屏呈現的是燭焰倒立、縮小的實像
10.小明用凸透鏡先后兩次觀察書本上的字,看到如圖所示的兩種情景.以下說法中( )
①圖甲中成的是虛像;圖乙中成的是實像
②圖甲中書本到凸透鏡的距離比圖乙中書本到凸透鏡的距離大
③圖甲中成像規律可應用于放大鏡;圖乙中成像規律可應用于投影儀
④圖甲中凸透鏡靠近書本,所成的像變小;圖乙中凸透鏡遠離書本,所成的像也變小
A.只有①③正確  B.只有②③正確 
C.只有①②④正確  D.只有①③④正確
解析:①②③由圖可知,圖甲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此時的物距小于焦距(即書本在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其成像規律可應用于放大鏡;圖乙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時(即書本在凸透鏡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其成像規律可應用于投影儀,故①③正確,②錯誤;④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凸透鏡成虛像時,物近像近,像變小;所以,圖甲中凸透鏡靠近書本時,所成的像變大;圖乙中凸透鏡遠離書本時,所成的像變小,故④正確.綜上所述,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選D.
11.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流傳著許多朗朗上口、生動形象的詩句,我們鑒賞這些詩句的同時,常常能體會出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下列幾種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
A.“群峰倒影山浮水”——光的直線傳播   
B.“潭清疑水淺”——光的折射現象
C.“風吹草低現牛羊”——光的直線傳播   
D.“雨霽彩虹臥”——光的色散現象
解析:A.水中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現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錯誤;B.水底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會發生偏折,因此是光的折射現象,由于光的折射,池底的實際深度比看起來要深,故B正確;C.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原來牛羊被草擋住了,看不見;當風一吹,將草吹倒,就能看到牛羊了,故C正確;D.彩虹是太陽光通過懸浮在空氣中細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經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種彩色光,這種現象叫做光的色散現象,故D正確.故選BCD.
12.光的世界豐富多彩,光學器件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著
廣泛的應用.你認為下面介紹符合實際的是( )
A.借助放大鏡看地圖時,地圖到放大鏡的距離應大于一倍焦

B.用照相機拍攝景物時,景物到鏡頭的距離應小于二倍焦距
C.陽光通過凸透鏡可形成一個很小、很亮的光斑,是利用凸
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
D.近視眼鏡是利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來矯正近視的
二、填空題(每空3分,共27分)
13.常會看到樹蔭下的地面上有很多圓形的光斑,是由于光的
_________形成的,光斑是太陽的___(填“實”或“虛”)像;
很多光斑大小是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直線傳播

樹葉間縫隙到地面的距離不

14.如圖所示的光路圖,為光在空氣與水面處發生的折射與反
射,結合圖像反射角為__(填數字),折射光線為___(填字母),
界面的___(填“上”“下”“左”或“右”)一側為空氣.
4
HF

15.如圖甲、乙所示是一位軍事愛好者用一架焦距不變的相機
在同一位置先后兩次拍到的同一架殲 20的畫面.則拍攝甲畫
面時,殲 20戰機和相機的距離比拍乙畫面時的距離___(填
“遠”或“近”).拍完甲之后再拍攝乙照片,此時需要將相
機鏡頭_____(填“拉長”或“縮短”).我們能從各個角度看
到照片,是因為照片發生了_______(填“直線傳播”“鏡面反
射”或“漫反射”).

縮短
漫反射
三、作圖題(16題5分,17題4分,共9分)
16.如圖所示,小明在河岸的M點向水中射出一條光束,光線經水面反射后,在水中小屋的墻面上形成一個亮點A,請畫出這條光束的入射光線和對應的反射光線,并保留作圖痕跡.
答案:如圖所示:
17.如圖所示,S是發光點,S′是S經凸透鏡所成的實像.
(1)畫出入射光線SA的折射光線;
(2)作圖確定此透鏡右側的焦點F.
答案:如圖所示:
四、實驗題(每空3分,共24分)
18.小明跟奶奶拉呱時,發現奶奶一直認為“人離平面鏡越近,人在鏡中的像越大”,為了糾正奶奶的錯誤認知,小明做了如下實驗.
(1)如圖所示,將白紙平鋪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架
在白紙上,并讓玻璃板與紙面_____.
(2)將兩支相同的蠟燭A和B分別豎放在玻璃板前后,點燃蠟燭
__(填“A”或“B”),并移動蠟燭B,直至________________,
從而糾正了奶奶的錯誤認識.此處用的科學探究方法是_______
_____.
(3)為了讓奶奶更信服,小明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時,需確保
_____(填“左右”或“前后”)位置不同.
垂直
A
與蠟燭A的像重合
等效替
代法
前后
(4)小明給奶奶變了個戲法:將與蠟燭A的像重合的蠟燭B拿
走,并在它的位置處豎放一個光屏.讓奶奶從__(填“A”或
“B”)看光屏,光屏上有“蠟燭B”;從另一側看光屏上的
“蠟燭B”卻消失了.這個小戲法逗得奶奶開懷大笑,同時小
明也給奶奶解釋了玻璃板成___(填“虛”或“實”)像的道理.
(5)要得出像距與物距的大小關系,常規實驗中測像距、物距
的方法比較麻煩,請你提出改進意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利用方格紙代替白紙,
通過數格子進行物距和像距大小的比較(共32張PPT)
第一章 機械運動B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3分,11—12題為多選題,每題5分,共40分)
1.下列各物體中接近130厘米的是( )
A.體溫表長度
B.乒乓球的直徑
C.課桌高
D.寫字臺長度
2.曉燕在學校春季運動會百米賽跑中以16 s的成績獲得冠軍.測得她在50 m處的速度是6 m/s,到終點時的速度為7.5 m/s,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6 m/s
B.6.25 m/s
C.6.75 m/s
D.7.5 m/s
3.關于運動和靜止,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加油機在空中給受油機加油時,它們是相對靜止的
B.“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對接成功后,它們是相對靜止的
C.小明坐在行駛的汽車內,看到路旁的樹向后退,是以自己乘坐的汽車為參照物
D.站在上升的觀光電梯里的乘客認為電梯是靜止的,是以地面為參照物
4.關于勻速直線運動公式v=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速度與路程成正比
B.速度與時間成反比
C.速度與路程和時間無關
D.以上說法都不對
5.測量緊密排繞在鉛筆上細銅絲的直徑,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cm
B.讀取圖中刻度尺的示數時,視線應與尺面平行
C.測得圖中線圈的總長度為15 cm
D.實驗中需要數所繞銅絲的圈數
6.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如果甲、乙速度之比為4∶3,通過的路程之比為5∶2,則所用時間之比為( )
A.10∶3
B.3∶10
C.8∶15
D.15∶8
7.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兩輛汽車,甲車上的人感覺乙車向北運動.若以地面為參照物,關于兩輛汽車的運動情況,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乙車不動,甲車向南運動
B.甲車向南運動,乙車向北運動
C.甲、乙兩車都在向南運動,但甲車比乙車慢
D.甲、乙兩車都在向北運動,但乙車比甲車快
解析:A.選取地面為參照物,乙車不動,則甲車向南運動時,甲車上的人會感覺乙車向北運動,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選取地面為參照物,甲向南運動,乙車向北運動時,甲車上的人會感覺乙車向北運動的更快,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選取地面為參照物,甲、乙兩車都向南運動,且甲車比乙車慢時,甲車上的人會感覺乙車向南運動,故C錯誤,符合題意;D.選取地面為參照物,甲、乙兩車都在向北運動,但乙車比甲車快,甲車上的人會感覺乙車向北運動,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
8.周日做完作業,小明和小芳同學在風景如畫的“一河兩岸”沿直線騎自行車,如圖所示是他們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分析中錯誤的是( )
A.0~10 s兩人所通過的路程相等
B.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是運動的
C.第20 s末,小明的速度快
D.小芳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解析:A.由圖像可知,0~10 s小芳的速度始終大于小明的速度,根據圖像可知這段時間內小芳的路程大于小明的路程,故A錯誤,符合題意;BD.由圖像可知,小芳0~20 s內始終以3 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的位置一直在改變,是運動的,故BD正確,不符合題意;C.由圖像可知,第20 s末,小明的速度為6 m/s,小芳的速度為3 m/s,所以小明的速度快,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
9.如圖所示,根據圖中信息判斷甲、乙兩船的運動情況( )
A.甲船可能向右運動,乙船可能靜止  
B.甲船一定向右運動,乙船可能向左運動
C.甲船可能向右運動,乙船一定向左運動  
D.甲船一定向右運動,乙船一定向左運動
解析:因為樓房上旗桿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據旗幟的飄動方向判斷,風是從右向左刮的.甲船旗幟向左,有三種可能:一是甲船不動,風把旗幟刮向左;二是甲船向右運動,風相對于旗幟向左,把旗幟刮向左;三是甲船向左運動但運動的速度小于風速,此時風仍能把旗幟刮向左.如果乙船靜止不動,那么旗幟的方向應該和樓房上旗幟方向相同,而現在的旗幟的方向明顯和樓房上旗幟方向相反,如果乙船向右運動,旗幟只會向左飄動.所以,乙船一定向左運動,而且運動的速度比風速快,這樣才會出現圖中旗幟向右飄動的情況.故C符合題意.
10.第一次“龜兔賽跑”后,兔子因為在途中睡覺而輸掉比賽,很不服氣,決定與烏龜再比一次,如圖所示,賽道是一個小山丘,從山腳A出發,沿AB到達山頂B時再沿BC到達終點C,比賽開始兔子烏龜同時出發,兔子勻速走到B時發現烏龜才到達半山腰,然后仍以原來的速度勻速沿BC向終點走去,烏龜AB段也勻速前行,到達B時發現兔子已經下到了半山腰,靈機一動,縮頭縮腳向下勻速滾去,最終仍領先兔子到達終點.則下列圖像可以體現這次比賽過程的是( )
11.甲、乙、丙三架觀光電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樓向下運動;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運動;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運動.這三架電梯相對地面的運動情況可能是( )
A.甲向上、乙向下、丙不動
B.甲向上、乙向上、丙不動
C.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
D.甲向上、乙向上、丙也向上,但比甲、乙都慢
解析:甲中乘客看一高樓在向下運動,說明甲相對于地面一定在向上運動;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運動,說明乙相對于地面是在向上運動,其運動得比甲快;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運動,則丙可能向上運動,且速度小于甲、乙的速度,也有可能向下運動或者靜止不動,故A不符合題意,BCD符合題意.故選BCD.
12.某物理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他們將小車從帶刻度的斜面頂端A點靜止釋放,同時按下電子停表開始計時,圖中方框內顯示了小車位于A、B、C三點的時刻(數字分別表示“時:分:秒”).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車下滑過程中做加速運動
B.小車在下滑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是0.06 m/s
C.先釋放小車后按下停表計時對測量結果無影響
D.為了準確測量時間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
二、填空題(每空3分,共30分)
13.一列長100 m的列車,穿過500 m的某一山洞,若火車運行
速度是108 km/h,火車完全穿過山洞所用時間是___s.火車完
全在山洞里的時間是_____(結果保留一位小數)s.
20
13.3
14.如圖所示,用A、B兩刻度尺測同一木塊的邊長,就分度值
而言,__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刻度尺正確,就
該尺讀數,物體的長度為_____cm.
A
A
2.20
解析:刻度尺A每1 cm分成了10等份,所以分度值是0.1 cm,刻度尺B每1 cm分成了5等份,所以分度值是0.2 cm,所以就分度值而言,刻度尺A更精確.刻度尺A有刻度線的一側緊貼被測物體,沒有歪斜,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所以刻度尺A的使用方法是正確的,而刻度尺B沒有將有刻度線的一側緊貼被測物體,所以刻度尺B的使用方法不正確.物體左端對應刻度尺A上刻度為0.00 cm,物體右端對應刻度尺A上刻度為2.20 cm,則用刻度尺A測出的物體長度為2.20 cm.
15.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其速度之比為3∶2,在相
等時間里,通過的路程之比為_____,若通過相等的路程,所
需的時間之比為_____.
3∶2
2∶3
16.如圖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標志牌,它告訴汽車駕駛員,從
現在起車速不得超過________.如果這時車以10 m/s的速度勻
速行駛,則車_____(填“有”或“沒有”)違反交通規則.車
通過收費站時,會看到收費站將逐漸_____自己.
40 km/h
沒有
遠離
三、實驗題(每空3分,共15分)
17.小明同學想知道物體從斜面上滑下時的速度會發生怎樣變化,如圖所示,他利用帶有刻度的斜面、小車和電子秒表來“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
(1)該實驗的原理是 .
(2)實驗中,對于如何獲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
好的是__.
A.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B到C所用的時間t3與路程s3,
計算得到v3
B.小車從A點由靜止釋放,經過B點開始計時,到達C點后測得
時間t3,再測量路程s3,計算得到v3
C.不測量,利用已有數據求得t3=t1-t2,s3=s1-s2,再計
算得到v3(其中t1、t2分別是小車通過s1、s2所用時間)
C
(3)實驗中全程s1的平均速度v1,上半程s2的平均速度v2,下半
程s3的平均速度v3,三者間的大小關系是________.
(4)若小車釋放瞬間立即按下秒表開始計時,小車在擋板處撞
停時,由于測量者不夠專注,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計時,則測得
的平均速度跟真實值相比_____(填“偏大”或“偏小”).
v3>v1>v2
偏大
(5)小組的成員分別畫出小車從A到C的v t圖像的大致情況.其
中與事實相符的是__.
C
四、計算題(共15分)
18.港珠澳大橋全長55 km,汽車限速100 km/h.
(1)汽車通過大橋至少需要多長時間;
(2)汽車由靜止開始駛入大橋,如圖所示經2 min行駛2 km后,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求0到5 min內汽車的平均速度.(共26張PPT)
第四章 物質與材料 
第五章 宇宙和粒子A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3分,11—12題為多選題,每題5分,共40分)
1.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和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人造太陽)的研發成功,是我國在微觀粒子的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下列物質中,空間尺度最小的是( )
A.地球 B.原子
C.分子 D.電子
2.著名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是由下列哪位物理學家提出
的( )
A.盧瑟福
B.蓋爾曼
C.湯姆生
D.牛頓
3.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國常常被稱為“民間工藝”.如圖所示的木雕在雕塑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體積減少,密度減小
B.質量減少,密度減小
C.質量減少,密度不變
D.體積、質量和密度都減小
4.根據表中所提供的幾種物質的密度(常溫常壓下),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 體積相同的實心鋁塊和實心冰塊,冰塊質量是鋁塊質量的
3倍
B.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密度一定相同
C.質量相等的實心銅球體積比實心鋁球大
D.100 g酒精用去一半,剩下酒精的密度為0.8×103 kg/m3
5.用托盤天平稱量物體質量時,在正確操作中發現取下最小砝碼后,指針從分度盤的中央刻度線偏向左側,接下來的操作應是( )
A.向右移動游碼,使天平再次平衡
B.向左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再次平衡
C.繼續減少砝碼,使天平再次平衡
D.向右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再次平衡
6.密度知識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下列關于密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1 kg冰與1 kg水的密度相等
B.乒乓球不慎被擠癟但無破損,球內氣體密度變大
C.為減輕質量,比賽用的自行車采用強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我們教室里的空氣的總質量都是一樣的
7.如圖所示三個規格相同的杯子里分別裝有質量相等的水、
鹽水和煤油.(鹽水的密度1.1×103 kg/m3,煤油的密度0.8×
103 kg/m3)根據杯中液面的位置可以判定( )
A.甲杯是水,乙杯是鹽水
B.甲杯是鹽水,乙杯是煤油
C.乙杯是鹽水,丙杯是水
D.乙杯是水,丙杯是煤油
8.小明在用量筒測量水的體積時,站在實驗桌前俯視讀數,讀取水的體積為60 mL,則量筒內水的實際體積為( )
A.大于60 mL
B.小于60 mL
C.等于60 mL
D.無法確定
9.小明家的廚房里有一個恰好能裝下1 kg水的玻璃瓶子,現
有汽油、酒精和硫酸三種液體,它能夠裝下1 kg的哪種液體
(已知ρ汽油<ρ酒精<ρ水<ρ硫酸)( )
A.汽油
B.酒精
C.硫酸
D.都能裝下
10.小明用利用托盤天平和量筒測量鹽水的密度,部分操作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量筒中液體的體積是40 cm3
B.鹽水的密度是1.16×103 kg/m3
C.如果按照B、A、C的順序會使測量結果偏小
D.按照A、C、B順序操作,如果盤中5 g砝碼因生銹質量變大則測得鹽水密度偏大
11.小明對密度知識的理解應用,正確的是( )
A.由公式ρ= 可知,物質的密度跟質量成正比,跟體積成
反比
B.發生火災時,有毒氣體溫度較高,密度較小,會聚集在房
間上方
C.水在0~4 ℃反常膨脹,所以水在4 ℃時,密度最大
D.密度是物體的一種性質,與物體的溫度無關
12.已知酒精的密度為0.8×103 kg/m3,下列說法能夠成立的是( )
A.能裝1 kg純凈水的瓶子一定能裝下1 kg的酒精
B.能裝下0.8 k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裝下1 kg純凈水
C.同體積的水和酒精質量之比是5∶4
D.同質量的水和酒精體積之比是2∶5
解析:A.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質量相同的酒精體積大于
水的體積,因此能裝1 kg純凈水的瓶子裝不下1 kg的酒精.故
A不符合題意;B.0.8 kg酒精體積為1 000 cm3,1 kg純凈水體
積為1 000 cm3,因此能裝下0.8 k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裝下1
kg純凈水.故B符合題意;C.水與酒精的密度之比為5∶4,由m
=ρV可知,同體積的水和酒精質量之比是5∶4,故C符合題
意;D.水與酒精的密度之比為5∶4,由V= 可知,同質量的
水和酒精體積之比是4∶5,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C.
二、填空題(每空3分,共27分)
13.一枚實心紀念幣的質量為20 g,體積為2 cm3,紀念幣的
密度是___g/cm3.可見,這枚紀念幣_____(填“是”或“不
是”)純金制成.若宇航員將這枚紀念幣帶到太空,其質量
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ρ金=19.3×103
kg/m3)
10
不是
不變
14.如圖所示,點燃蠟燭會使它上方的扇葉旋轉起來.是因為
一定質量的氣體受熱膨脹后密度_____(填“變大”或“變小”),
熱空氣_____(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氣流,推動扇葉轉起
來;根據以上原理,在長途運輸海鮮時,冰塊放置在海鮮的___
___(填“上方”或“下方”)保鮮效果更好.蠟燭燃燒掉 后,蠟
燭的密度_____(填“減小”“不變”或“減小 ”).
變小
上升


不變
15.如圖所示是甲、乙兩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圖像,甲的
密度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的密度.若用
甲、乙兩種物質分別做成A、B兩個小球,兩球的質量相等,體
積也相等,則__(填“A”或“B”)球一定是空心的.
大于
A
三、實驗題(每空4分,共16分)
16.小張同學想測量小石塊的密度,小石塊較大,不能放入量
筒,他設計了如下實驗:
(1)小張同學用已調好的天平測量小石塊質量的過程中,他按
合理的程序加減砝碼,往右盤放入最小的砝碼后,指針仍偏在
分度盤中線左側一點,則他應該__(填選項前的字母).
A.向左調平衡螺母 B.向右調平衡螺母
C.向右盤再加砝碼 D.向右移動游碼
D
(2)正確測量小石塊的質量后,在測量小石塊體積時,采用如圖所示的操作.
A.往燒杯中加入適量的水,再把小石塊放入燒杯中,在水面
到達的位置做上標記;
B.取出小石塊,測得燒杯和水的總質量為122 g;
C.往燒杯中加水直到_______,再測出此時燒杯和水的總質量
為142 g;
標記處
(3)計算出小石塊的體積為___cm3.
(4)小張測得的小石塊的密度比真實值_____(填“偏大”或“偏
小”).
20
偏小
四、計算題(共17分)
17.一個空瓶的質量為300 g,裝滿水后總質量為800 g.已知ρ水=1×103 kg/m3.求:
(1)裝滿水后瓶中水的質量及此瓶的容積;
(2)向裝滿水的此瓶中緩慢放入質量為250 g的金屬球,金屬球完全浸沒在水中,待水不再溢出,擦干瓶外的水后測得瓶子總質量為950 g,則金屬球的密度為多少.(共31張PPT)
第一章 機械運動A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3分,11—12題為多選題,每題5分,共40分)
1.以下估測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是( )
A.教室課桌的高度約120 cm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5 m/s
C.中學生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約為3 s
D.一支新鉛筆的長度約為17 cm
2.宋代詩人陳與義有詩“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詩中描述“我”運動選取的參照物是( )
A.風
B.船
C.云
D.岸
3.一個物體沿直線運動,它在第1 min內、第2 min內、第3 min內的路程都是300 m,在這3 min內做的是( )
A.勻速直線運動
B.變速直線運動
C.變速運動
D.無法確定
4.在測量一本書的寬度時,四次測量數據記錄為:12.38 cm、
12.36 cm、12.38 cm、12.34 cm,則這本書寬度的平均值
是( )
A.12.38 cm
B.12.37 cm
C.12.365 cm
D.12.36 cm
5.下列有關勻速直線運動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由運動時間決定
B.根據v= 可知,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通過的路程
成正比
C.汽車沿平直公路每分鐘行駛的路程均為1 000米,則汽車一
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D.根據s=vt可知,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通過的路程與所需時
間成正比
6.如圖所示是測量圓筒直徑的幾種方法,其中正確的是( )
7.一人騎自行車由南向北行駛,這時有一輛汽車也由南向北從他身旁疾駛而去,若以這輛汽車為參照物,此人( )
A.向北運動     
B.向南運動     
C.靜止     
D.運動方向無法確定
8.汽車以54 km/h的速度在沿海公路上行駛;羚羊以20 m/s的速度在草原上奔跑;長跑運動員在10 min內跑完5 000 m.三者速度由小到大的順序是( )
A.運動員、汽車、羚羊
B.羚羊、汽車、運動員
C.汽車、羚羊、運動員
D.汽車、運動員、羚羊
9.如圖所示是某物體運動的s t圖像,則圖中能與之相對應的v t圖像是( )
10.如圖所示,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的物體A、B,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①兩物體由同一位置O點開始運動,但物體A比B遲3 s才開始運動;
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 m處;
③在0~5 s的過程中,vA>vB,5 s末A、B相遇;
④5 s內,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確 B.只有②④正確
C.只有②③正確 D.只有②正確
11.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誤差是沒有遵守操作規則引起的
B.誤差就是測量中的錯誤
C.使用非常精密的測量工具也不可能沒有誤差
D.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12.甲、乙兩車在平直的路上由西向東運動,用相機在前后不同時刻拍到的照片如圖所示.在這段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西運動
B.以乙車為參照物,房子向東運動
C.甲車的速度一直都比乙車的速度大
D.甲車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車的平均速度
解析:A.由圖可知,甲乙都向東運動,相同時間內甲車運動的路程大于乙車運動的路程,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西運動,故A正確;B.乙車向東運動,以乙車為參照物,房子相對于車之間的距離變大,因此房子向西運動,故B錯誤;CD.甲、乙兩車在平直的路上從西向東運動,相同時間內,甲車運動的距離大于乙車運動的距離,由v= 可知,甲車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車的平均速度;但不能說明甲車每時每刻的速度都比乙車快,故D正確,C錯誤.故選AD.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20分)
13.如圖所示,秒表的讀數為____________;如圖所示,物體
的長度為_____cm.
5 min37.5 s
2.50
解析:秒表內盤讀數為5 min,且過了半格,外盤讀數為37.5 s,所以此時秒表的示數是5 min37.5 s.在使用刻度尺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尺的尺面垂直,且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則被測物體的長度為L=3.50 cm-1.00 cm=2.50 cm.  
14.如圖所示為一小球從A點沿直線運動到F點的頻閃照片,若
頻閃照相機每隔0.2 s閃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從A點到
F點運動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0.125
15.下表是簡化的2018年北京南至上海虹橋G101次列車時刻
表.G101次列車從濟南西至曲阜東的行車里程為____km;G101
次列車從北京南至曲阜東的平均速度為____km/h.
129
214
16.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
動的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運動速度相同的小車是___
和___;經過5 s,跑在最前面的小車是___.



17.甲、乙同時、同地向東做勻速直線運動,甲所通過的路程
是乙的2倍,甲乙所用的時間之比是2∶3,則甲與乙速度之比
是_____,以甲為參照物乙向___(填“東”或“西”)運動.
3∶1
西
三、實驗題(每空2分,共12分)
18.物理實驗課上,某實驗小組利用帶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車和數字鐘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如圖所示,圖中顯示的是他們測量過程中的小車在甲、乙、丙三個位置及其對應時刻的情形,顯示時間的格式是“時:分:秒”.
(1)該實驗原理是______.
(2)由圖可知,小車從甲位置到乙位置的運動時間為____,小
車從乙位置運動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3)小組同學們討論后認為實驗時應使斜面的傾斜度較___(填
“大”或“小”),你認為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4)在測量小車到達乙位置的時刻時,如果小車過了乙位置才
停止計時,則算出小車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會偏___(填“大”
或“小”).
v=
2 s
0.163

便于測量時間,
減小誤差

四、計算題(19題10分,20題18分,共28分)
19.芳芳一家利用國慶假日到貴陽玩,汽車行駛了一段時間,他看到了如圖甲所示標志,求:
(1)在不違規的前提下,若汽車以最快的速度行駛,從如圖所示的標志牌到貴陽需要的時間;
(2)若以如圖乙所示的速度行駛1.5 h,通過的路程.
20.汽車遇到緊急情況停車要經歷反應和制動兩個過程.汽車
在反應過程中做勻速直線運動,在制動過程做變速直線運動.
如圖所示,某司機駕車前行,突然發現前方65 m處有障礙物.
平時司機從發現險情到剎車制動需要的反應時間為0.6 s,這
段時間內汽車保持原速勻速前行了12 m.汽車制動后還要繼續
向前滑行21 m,用時2.4 s才能停下.求:
(1)汽車制動前的速度是多少;
(2)汽車緊急停車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若司機酒后駕車,反應時間是平時的4倍,請通過計算判斷汽車是否會撞上障礙物.
(3)若司機酒后駕車,反應時間是平時的4倍,則反應時間為
t反=4t0=4×0.6 s=2.4 s,
則反應距離為
s=v制動前t反=20 m/s×2.4 s=48 m,
則汽車再向前滑行21 m,總路程為48 m+21 m=69 m,大于
65 m,故會撞上障礙物.(共27張PPT)
第四章 物質與材料 
第五章 宇宙和粒子B卷
一、選擇題(1—10題為單選題,每題3分,11—12題為多選題,每題5分,共40分)                         
1.組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是( )
A.電子
B.中子
C.質子
D.分子或原子
2.下列物體,空間尺度最小的是( )
A.銀河系
B.地球
C.分子
D.太陽
3.鎂合金被譽為“21世紀綠色工程材料”,其密度僅有鋼鐵的四分之一,還具有強度高、導電性好、耐腐蝕等特性.下列物體不適合用該材料制作的是( )
A.自行車的車架
B.平板電腦外殼
C.起重機配重
D.儀器中的電子元件
4.2022年春晚首次運用LED(發光二極管)屏幕打造720度穹頂空間,巨幕穹頂設計使觀眾席與主舞臺渾然一體.制作LED的主材料是( )
A.導體
B.絕緣體
C.半導體
D.超導體
5.某物質A的密度與體積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
是( )
A.物質A的密度與體積成反比
B.物質A的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C.物質A的密度大于常溫常壓下水的密度
D.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物質A的質量,其值為1 000 kg
6.如圖甲所示,桌面上放有三個相同的玻璃杯,分別裝有質量相同的三種液體a、b、c,圖乙是它們的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圖像.三個杯子從左至右依次裝的液體種類是( )
A.b、c、a
B.a、c、b
C.a、b、c
D.c、b、a
7.關于物質的密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一罐氧氣用掉部分后,罐內氧氣的質量變小密度不變
B.銅的密度是8.9×103 kg/m3,表示1 m3銅的質量為8.9×103 kg
C.一塊磚切成體積相等的兩塊后,磚的密度變為原來的一半
D.密度不同的兩個實心物體,其質量一定不同
8.下列測量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測液體的密度:用天平、燒杯測適量液體的質量,再用量筒測出這部分液體的體積
B.測正方體小木塊的密度:用天平測質量后,再用刻度尺測邊長并計算體積
C.測小磚塊的密度:用天平測質量后,再用裝有適量水的量筒測體積
D.測比賽用鉛球的密度:用天平測質量后,再用裝有適量水的量筒測體積
解析:A.用天平分別測出空燒杯質量和裝入適量液體后總質量,再將液體全部倒入量筒中測出體積,此過程中,液體不可能全部倒入量筒中,使得測量的體積偏小,密度偏大,故A不符合題意;B.正方體小木塊的形狀規則,故用刻度尺測量邊長再計算出體積,根據密度公式求出小木塊的密度,故B符合題意;C.先用天平測其質量,再用裝有適量水的量筒測體積,由于小磚塊會吸水,使得測量的體積較不準確,密度結果不準確,故C不符合題意;D.比賽用的鉛球體積和質量比較大,用量筒和天平無法測量出它的體積和質量,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
9.在“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實驗中,實驗小
組對甲、乙兩種物質進行了探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后,得
到了如圖所示的圖像(其中一種物質為水).下列說法正確的
是( )
A.乙物質是水
B.甲物質的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C.乙物質的密度與體積成反比
D.甲、乙兩物質的密度之比為2∶1
10.如圖甲所示是一套十二獸首紀念幣,質量約340 g,為了驗證其材質,小明用輕薄小袋包裹這套獸幣放入盛滿水的燒杯中,測得溢出的水的質量是33 g,水的密度是1.0 g/cm3,如圖乙所示是一些物質的密度的階梯示意圖(單位為:×103 kg/m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這套十二獸首紀念幣的質量約為33 g
B.一枚獸首紀念幣的體積約為3.3 cm3
C.這套十二獸首紀念幣的密度約為0.86×103 kg/m3
D.制作這套十二獸首紀念幣的金屬可能為銀
11.物理知識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下列關于質量和密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北方冬天戶外的水管容易凍裂,是因為水結冰后密度變小
B.氧氣瓶內的氧氣用掉一半后,瓶內剩余氧氣的密度會改變
C.拍攝影視劇房屋倒塌鏡頭時,常選用密度大的材料做道具,以保證演員安全
D.宇航員把一個“冰墩墩”從地球帶往太空,質量變小
12.用銅、鐵、鋁三種物質(ρ銅>ρ鐵>ρ鋁)制成三個質量、體積相同的球,下列情況可能是( )
A.三個球都是實心的   
B.銅球是實心的,鐵球和鋁球是空心的
C.鋁球是實心的,銅球和鐵球是空心的   
D.三個球都可能是空心的
二、填空題(每空3分,共24分)
13.如圖所示,某同學自制了一個溫度計,玻璃管與橡皮塞、
橡皮塞與瓶口密封.實驗時,常溫條件下將該裝置放入溫度較
高的水中,玻璃瓶受熱膨脹,容積增大,玻璃管中液柱高度先
_____(填“上升”或“下降”);過一小段時間后,液柱高度
又將_____(填“上升”或“下降”).
下降
上升
14.一鋁塊的質量是2.7×104 kg,體積為10 m3,則其密度為
________kg/m3,若把該鋁塊切去一半,則剩下部分的密度為
____g/cm3.
2.7×103
2.7
15.若甲、乙兩物體的質量之比為2∶3,體積之比為2∶1,則
甲、乙兩物體的密度之比為_____;若將甲截去一半,乙截去
,則甲、乙兩物體的密度之比為_____.
1∶3
1∶3
16.燒杯中裝有某種未知液體,現利用針筒將燒杯中的部分液
體緩慢抽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與燒杯中液體體積的變化關
系如圖所示,從圖中可知燒杯質量為___g;當燒杯中的液體體
積為42 cm3時,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為___g.
30
93
三、實驗題(每空3分,共18分)
17.小明測量某種液體的密度,他和小華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
下實驗操作.
(1)將天平放在水平工作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零刻度線
處,發現指針指示的位置如圖甲所示,要使橫梁平衡,應將平
衡螺母向___(填“左”或“右”)調節.

(2)實驗步驟:
A.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為14 g;
B.在燒杯中倒入適量液體,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如圖
乙所示;
C.將燒杯中的液體全部倒入量筒中,測出液體的體積,如圖
丙所示.
根據實驗測得燒杯中液體的質量為___g,液體的密度為______
___kg/m3.
48
1.2×
103
(3)小明用這種方法測出的液體密度會_____(填“偏大”或“偏
小”);為了使實驗結果更準確,可以把(2)中的實驗步驟順序
更改為____(填字母序號).
偏大
BCA
(4)小華不小心將量筒打碎了,老師說:“沒有受傷就好,但是要注意實驗安全,愛護實驗器材.動腦想想,沒有量筒也能測量出液體的密度.”小華經過思考后,找來了兩個完全相同的玻璃瓶和適量的水,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
①調好天平,用天平測出空玻璃瓶質量為m0;
②將一個玻璃瓶裝滿水,用天平測出玻璃瓶和水的總質量為m1;
③用另一個玻璃瓶裝滿液體,用天平測出玻璃瓶和液體的總質
量為m2;
④則此液體密度的表達式ρ= (用題中的字母表達,
已知水的密度為ρ水).
四、計算題(共18分)
18.小明買了一個銅制龍擺件,如圖所示.為測出該擺件的體
積,小明把該擺件完全浸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剛好溢出300 g
的水.(ρ水=1×103 kg/m3,ρ銅=8.9×103 kg/m3)
(1)求該擺件的體積;
(2)若該擺件是實心的,求該擺件的質量;
(3)若這個擺件的實際質量是890 g,求空
心部分的體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省| 虞城县| 公主岭市| 泸州市| 涪陵区| 罗城| 丰县| 南京市| 安溪县| 六盘水市| 涡阳县| 乳源| 上饶县| 丹凤县| 海宁市| 紫阳县| 图们市| 东阳市| 项城市| 西充县| 大厂| 达拉特旗| 夏邑县| 寿光市| 修水县| 彩票| 桓仁| 民丰县| 新安县| 宿松县| 敦化市| 土默特左旗| 哈密市| 桑日县| 菏泽市| 五家渠市| 吉林省| 霞浦县| 宝兴县| 华宁县| 酒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