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2024年)七年級歷史上冊重點知識提綱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第1 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項目 元謀人 鄖縣人 藍田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距今 年代 約170 萬年 約110萬— 80 萬年 約100萬— 50 萬年 約70 萬—20 萬年 約3 萬年發現 地點 云南元謀 湖北鄖陽 陜西藍田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生產 生活 已經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群居生活; 已經會使用火 使用打制石器; 開始制作骨器; 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可能已經知道人工取火;有愛美意識;與其他的原始人群交往,過著集體生活(遺址) 地位 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之一 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相關圖片 元謀人上門齒化石 北京人使 北京人復 用的石器 原頭像 山頂洞人 復原頭像易誤警示1. 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之一,不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2. 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山頂洞人可能已經知道人工取火。3.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第2 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1. 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起源 距今約2 萬年,我國先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距今約1 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貢獻 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影響 (1)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 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2)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地位 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易誤警示1. 河姆渡人與半坡人的共同點:使用磨制石器,處于新石器時代;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制作陶器,過定居生活。2. 遠古居民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原因: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2. 稻作農業的繁榮(1)區域: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2)代表:河姆渡人距今年代 約7 000 年生活地點 浙江余姚(長江中下游地區)居住房屋 干欄式建筑原始農業 生產工具為骨耜;稻作農業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家畜飼養 以豬、狗為主原始手工業 木結構水井;懂得使用天然漆,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雕刻技術 (中國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圖片解讀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想象圖 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圖解讀: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樣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自然環境不同的影響。3.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仰韶文化距今年代 約7 000—5 000 年區域 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代表: 半坡人 距今年代 約6 000 年地點 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居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屋內有灶坑使用工具 磨制石器農業 種植粟、黍,還進行漁獵和采集野果家畜飼養 飼養豬、狗等手工業 使用裝飾品,制作樂器陶塤;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會紡織、制衣)地位 是原始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早期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2)大汶口文化距今年代 約6300—4 500年區域 主要分布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概況 制陶技術有較大發展,能夠制出較為精致的陶器,出現了貧富分化地位 加快了邁向文明社會的步伐第3 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1. 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背景 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口顯著增長,早期城市逐步形成時間 大約在5 000 多年前形成 城市中社會分化加劇,出現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管理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標志 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代表 良渚 古城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說明當時社會的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證實距今約5 000 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陶寺 都城 陶寺都城遺址的發現,說明當時階級分化嚴重,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意義 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影響 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都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們彼此之間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易誤警示1. 早期國家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2.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有5 000 多年的歷史,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3. 遠古時期的任何一項發明或改進,都是積無數人之力,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絕非一人短時之功勞。4. 禪讓制的實質是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2. 遠古的傳說(1)炎黃部落聯盟形成 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形成炎黃部落聯盟→涿鹿之戰,炎黃部落聯盟打敗蚩尤部落影響 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2)禪讓制:在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傳位給賢德之人的方法。(3)大禹治水:禹治水有功,被尊稱為“大禹”。黃帝陵反映主題:人文初祖。功績: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第4 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1. 夏商西周的更替項目 夏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商朝 西周建立時間 約公元前2070 年 約公元前1600 年 公元前1046 年建立者 禹 湯 周武王都城 陽城 亳 鎬京重大事件 啟繼承父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盤庚遷殷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分封制、國人暴動亡國之君 桀 紂 周幽王2. 分封制目的 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統治范圍依據 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內容 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 周王 諸侯 進獻貢賦,軍隊服從周王調遣影響 確立了周朝內部嚴格的等級結構和統治秩序易誤警示1. 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啟是世襲制產生的第一位君主。2. 西周歷史上的暴君是周厲王,但周厲王時期,西周并未滅亡,使西周滅亡的君主是周幽王。3.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世襲制以其鮮明的私有化體現社會的重大進步。4. 夏、商、西周興亡的啟示:國家要以民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反映主題: 西周分封制。重要地點:(1)鎬京:西周的都城。(2)晉、魯、齊、宋、燕、吳等諸侯國:西周分封的主要諸侯國。諸侯國分布特點及其原因:(1)特點: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2)原因:黃河中下游地區是當時中原文明的核心區域。第5 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1. 王室衰微特征 西周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社會動蕩和變化,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禮崩樂壞”表現 (1)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周王權威明顯削弱,漸漸失去對各地諸侯的控制。 (2)諸侯國日益強大,各自為政,不再定期朝覲和繳納貢賦,導致周王室財政入不敷出,困難重重結果 大國諸侯操控政治,競相角逐,使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新面貌2. 諸侯爭霸目的 追逐自身的利益,積極爭奪霸主地位方式 從事結盟和軍事征伐等活動,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表現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吳國和越國先后北上爭霸影響 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少數強大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易誤警示1. 春秋爭霸不斷、社會動蕩的主要原因是:經濟轉型,生產工具的創新,鐵器和牛耕出現,生產力提高;政治轉型,王室衰微,諸侯競相爭霸。2. 爭霸的實質是大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控制權(爭奪霸主地位)。3. 民族關系(1)地位: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2)表現:中原的“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長期交往,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這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4. 經濟發展農業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手工業 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鑄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商業 城市中的商業活動逐漸活躍起來,金屬貨幣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第6 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1. 戰國七雄七雄 齊、楚、燕、韓、趙、魏、秦著名戰役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性質 由春秋時期的爭霸轉變為兼并結果 魏、楚、齊、秦等先后崛起,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易誤警示在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封建制度的確立起決定作用的是廢除舊的土地制度;對奴隸主貴族打擊最大的是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確立縣制和統一度量衡。2. 商鞅變法背景 各諸侯國為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為鞏固統治、對外擴張積極創造條件開始 公元前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內容 政治 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廢除舊的土地制度;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影響 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3. 經濟發展農業 鐵器的使用日趨普遍,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耕作技術明顯進步,使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手工業 分工更加細密;紡織、冶鐵、青銅鑄造等手工業發展可觀商業 貨幣流通廣泛,出現中心城市水利工程(都江堰) 修建 公元前256 年, 秦國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影響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地位 2200 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杰出智慧與勤勞精神的集中體現圖A 春秋爭霸形勢圖 圖B 戰國形勢圖解讀:從兩幅圖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出,從春秋到戰國,大部分中小諸侯國被兼并,幾個大諸侯國左右政局,國家統一趨勢增強,由分裂逐漸走向統一。第7 課 百家爭鳴1. 老子與孔子項目 老子 孔子地位 道家學派創始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主要 貢獻 (1)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道”;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 (2)處世: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張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3)政治:主張“無為而治”,追求“小國寡民” 的理想社會 (1)思想:核心是“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2)政治:提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 反對苛政,實行德政。 (3)教育: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提出因材施教、舉一反三等教學原則和方法相關著作 《老子》 (《道德經》) 《論語》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 創立的儒家學說后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古代政治與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相關 圖片 老子像 孔子像2.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1)概況學派 代表 主要主張或影響 著作儒家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認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擁護正義之戰,強調“仁者無敵” 《孟子》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提倡禮法并用,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荀子》墨家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提出要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主張統一思想, 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提倡節儉 《墨子》道家 莊子 強調要順應自然和民心,認為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獨立 《莊子》法家 韓非 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韓非子》兵家 孫武 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 《孫子兵法》(2)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成為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了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易誤警示1. 老子和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而非戰國時期,他們不屬于百家爭鳴時期的思想家。2.《論語》不是孔子的著作,但記錄了孔子的思想。3.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對孔子的“仁”的繼承與發展。4. 戰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而非法家學派的創始人。知識拓展百家爭鳴的形成條件:(1)經濟上:鐵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政治上:舊制度逐漸瓦解,新制度逐步確立。(3)社會上:諸侯兼并,競相招攬人才。(4)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私學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人才。第8 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1. 天文、歷法和醫學天文 《詩經》中記載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 《春秋》中有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確切記載歷法 相傳夏朝時就有了歷法。到商朝時,歷法逐漸完備。戰國時期, 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醫學 扁鵲 戰國名醫,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發明了切脈診法,使用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黃帝內經》 戰國時期問世,講述了人體內臟部位和血脈循行情況, 介紹了針灸、按摩等治療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醫理論著作2. 甲骨文與青銅器甲骨文 含義 商朝時期,人們把記錄占卜情況的文字刻在甲骨上,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內容 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地位 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青銅器 時期 商周時期,青銅器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用途 用于祭祀及軍事等方面,成為王公貴族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象征金文 鑄刻在鐘、鼎等青銅器上的文字,涉及祭祀典禮、軍事行動、法律訴訟等方面代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 何尊:西周周成王時的青銅器,銘文中有“宅茲中國” 的記載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是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之一3.《詩經》和“楚辭”《詩經》 產生 在生產生活、祭祀典禮等各種場合,創作并傳唱的詩歌內容 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關注現實地位 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保存了豐富的先秦史料, 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之一“楚辭” 創作 楚國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作出的一種新體詩歌代表 屈原的《離騷》,充分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地位 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之一易誤警示1. 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銘文,又稱金文、鐘鼎文。甲骨文、銘文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華夏文明的瑰寶。2. 青銅器由食器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象征;甲骨文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這是我國文明史的開端。知識拓展甲骨文的造字特點: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約40% 是象形字。指事是用一種指示性符號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會意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結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形聲最為進步,用聲符來注音,用一個字表示類別,組成新字,現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9 課 秦統一中國1. 秦滅六國條件 (1)各國之間的戰爭影響了社會穩定,廣大民眾企盼結束戰亂。(2)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經濟和軍事上超過東方六國。(3)秦王嬴政積極籌劃。時間 公元前230—前221 年戰略 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在軍事上發動猛烈攻勢統一 公元前221 年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以咸陽為都城意義 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 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措施 皇帝制 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總攬全國的政治、軍事、財政等一切大權三公九 卿制度 皇帝之下,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為“三公”, 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三公之下,設置分別掌管財政、宮廷等事務的一些官員,稱為“九卿”郡縣 制度 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たh制的普遍推行, 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影響 使國家的一切權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對以后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易誤警示1.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秦朝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統一封建王朝。2. 西周推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創立中央集權制度,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3. 鞏固統一的措施文化 措施 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統一文字示意圖影響 文字的統一,使政令暢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經濟 措施 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在全國流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 (長度、容量、重量單位) 統一貨幣示意圖影響 改變了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交通 統一車軌和道路的寬度(車同軌),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軍事 措施 統一南方 派兵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設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北擊匈奴 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回被匈奴占領的地區筑長城 在原有北方諸侯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萬里長城)影響 使其管轄的范圍大為拓展。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 南達南海第10 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1. 秦的暴政秦始皇 特點 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統治暴虐表現 賦役 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繁重,社會經濟遭到破壞法治 法律非常嚴苛,刑罰極其殘酷思想 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焚書坑儒”秦二世 壓迫更為殘酷,賦役愈加沉重2. 陳勝、吳廣起義原因 秦的暴政 (根本原因);按照秦律,戍守誤期要被處死爆發 公元前209 年,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決心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建權 陳勝稱王,建立張楚政權,號召天下共起反秦結果 起義軍未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內部存在矛盾,缺乏后援, 最終失敗地位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3. 秦朝的滅亡(1)巨鹿之戰:項羽率軍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2)滅亡:公元前207 年,劉邦率軍直抵咸陽,秦朝統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滅亡。易誤警示1. 秦末農民大起義不能等同于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大起義的一部分,最終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但秦末農民大起義成功推翻了秦朝的統治。2. 殲滅秦軍主力的是項羽的起義軍,最終滅亡秦朝的是劉邦的起義軍。第11 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1. 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楚漢之爭 雙方 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目的 爭奪國家統治權結果 經過垓下之戰,劉邦取得最終勝利西漢建立 公元前202 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2. 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目的 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措施 勞動力 下令讓部分士兵還鄉務農;將那些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措施 農業生產 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把田租定為十五稅一,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民族關系 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以緩和雙方的關系易誤警示1. 秦始皇統治時期實踐的是法家韓非提出的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主張; 西漢初期統治者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實踐的是道家學派提倡的“無為而治”。2. 秦亡前,劉、項所領導的戰爭屬于農民起義,是為了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秦亡后,楚漢之爭屬于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國家統治權的斗爭。3.“文景之治”政策 休養生息(漢文帝和漢景帝)措施 農業 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與民休息賦稅 把田租降到三十稅一社會生活 開放皇家專有的山林池澤,保障民眾溫飽;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影響 手工業 紡織、漆器等手工業有較大發展商業 一些商人依靠經營煮鹽、冶鐵等,成為富商大賈;漢景帝時,西漢與匈奴開通邊境貿易,各族往來更加頻繁局面 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人民生活安定, 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它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知識拓展秦亡漢興的原因及啟示(1)秦亡原因:由于統治者實施暴政,刑罰殘酷,激起人民反抗;濫用民力,生產遭到破壞,社會矛盾尖銳。(2)漢興原因: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刑罰;休養生息,都勤于政事,輕徭薄賦,發展農業生產,提倡節儉,促使社會安定。(3)啟示:政府要重視民生,以民為本,注意減輕人民的負擔。第12 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1. 削弱地方勢力背景 一些諸侯王封地廣大,勢力強大;地方豪強兼并土地,欺壓百姓。這兩股勢力成為危及國家統一的離心力量措施 目的 加強中央集權內容 (1) 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諸侯王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劃歸臨近的郡管轄。 (2) 以各種理由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 (3)將一些郡國豪強遷往京師一帶影響 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2. 加強經濟管控經濟發展 農業 重視興修水利(六輔渠、白渠,治理黃河);發明新型播種工具耬車手工業 紡織、冶煉、制陶、釀造等進一步發展控制經濟 措施 (1) 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2) 在各地設鹽鐵官,實行鹽鐵和酒的官營、專賣。 (3) 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4)對商人征收車船稅 五銖錢影響 使中央對經濟的掌控大大加強,國家財政狀況得到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3. 尊崇儒術背景 西漢初年,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人們的思想不統一措施 (1)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 (2)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府機構影響 儒學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 影響深遠4. 北擊匈奴軍事 打擊 戰役 公元前119 年,漢軍發起漠北戰役,衛青率軍在漠北同匈奴主力決戰,取得勝利;霍去病揮師北進,痛擊匈奴軍隊,大獲全勝影響 匈奴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設郡 西漢控制了陰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并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易誤警示1. 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對地方的統治; 秦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西漢實施“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勢力, 加強了中央集權。2. 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漢武帝尊崇儒術,目的都是控制思想,加強中央集權。3. 秦始皇與漢武帝都曾進行過貨幣改革:秦始皇時期統一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漢武帝時期統一鑄造五銖錢。4. 西漢經濟鼎盛時期不是出現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而是出現在漢武帝時期。知識拓展北擊匈奴的意義北擊匈奴鞏固了漢王朝的統治,穩定了邊境,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邊疆地區的開發,也為漢武帝的改革提供了穩定的外部環境。西漢形勢圖反映主題:大一統王朝的鞏固。史實:采用“推恩”政策,消除地方諸侯國的威脅;軍事上北擊匈奴,匈奴再無力與西漢對抗;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強統治。第13 課 東漢的興衰1. 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東漢 建立 背景 西漢后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公元9 年,王莽奪取政權,定國號為“新”,他的施政措施加劇了社會動蕩, 激起各地農民起義起兵 劉秀以“復漢”為旗號,率軍打敗王莽的主力,勢力不斷擴大建權 25 年,劉秀稱帝(光武帝),后定都洛陽,史稱東漢統一 劉秀稱帝后,削平群雄,完成統一光武 中興 措施 經濟 多次下令釋放奴婢,禁止殘害奴婢;將荒地和山林給予農民耕種,并減輕田租政治 減輕刑罰,赦免囚犯;合并郡縣,裁減官員,懲處貪官污吏民族 允許北方各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形成 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經濟 發展 農業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王景受命治理黃河手工業 冶鐵、制瓷等手工業發展較快;發明了水排;青瓷燒制技術走向成熟2. 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中央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反復出現,他們輪流把持朝政,任用親信,導致政治腐朽不堪, 民生困苦,社會混亂地方 豪強大族勢力不斷壯大。他們占有田莊,役使大量農民,擁有私人武裝,操控地方政權,是東漢晚期出現割據局面的重要因素3. 黃巾起義背景 東漢后期,時局動蕩不安,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反抗的情緒在民間蔓延;張角創立太平道, 信徒增多爆發 184 年,張角等領導的一場有組織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被稱為“黃巾軍”結果 在東漢軍隊和各地豪強武裝的圍剿下,失敗影響 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名存實亡易誤警示1.“光武中興”即中興漢室之意:一是使衰落的漢朝重新振興;二是社會經濟恢復發展;三是天下出現安定的局面。2.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是東漢中期以后的政治特點。其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專制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皇位世襲制;直接原因是皇帝年幼,母后臨朝,主少母壯。3. 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但沒有推翻東漢。第14 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1. 張騫通西域西域 漢朝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圖 (敦煌壁畫·局部)張騫 出使 西域 在位皇帝 漢武帝時間 第一次:公元前138 年;第二次:公元前119 年第一次的目的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的作用 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相互了解與往來2. 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 基礎 張騫通西域路線 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交流 物品 漢朝傳 到西域 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傳 入中原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意義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海上絲綢之路 路線一 中國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和今天的斯里蘭卡路線二 從今山東沿岸出發的船只可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3. 漢朝對西域的管理西漢 設置西域都護府 概況 公元前60 年,西漢朝廷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的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意義 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東漢 班超 經營 西域 概況 73 年,東漢朝廷派兵出擊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成果 使西域各國與漢朝重新建立聯系;班超還派甘英出使大秦,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123 年,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繼續行使管理西域的職權易誤警示1. 張騫出使西域屬于民族交往,絲綢之路開通屬于對外交往。2. 東漢時期,甘英出使大秦,雖最終未到達大秦,但它是我國與歐洲國家往來的最早記錄。絲綢之路圖路線:(1)北線:長安(起點)—河西走廊—敦煌—玉門關—樓蘭—疏勒—大宛—康居—歐洲(終點)(2) 南線:長安(起點)—河西走廊—敦煌—陽關—鄯善—于闐—蔥嶺—安息—大秦(歐洲國家)(終點)第15 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造紙術 發明 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改進 105 年,東漢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影響 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 輾轉流傳到世界各地,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醫學 “醫圣” 張仲景 東漢末年的名醫,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華佗 東漢末年名醫,發明了“麻沸散”,創編出了“五禽戲”數學 特點 注重實際應用,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緊密代表 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數學著作農學 特點 有較大發展代表 《氾勝之書》總結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史記》 作者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體例 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內容 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評價 司馬遷愛憎分明、秉筆直書,對我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妒酚洝肺墓P優美,所記人物形象生動, 在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道教 太平道 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尊奉黃帝和老子,吸收一些神仙方術五斗米道 張陵在漢中、巴蜀地區創立影響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為下層民眾所信奉佛教 傳入 產生于約公元前6 世紀的古代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傳播 東漢明帝時,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影響 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易誤警示1. 造紙術發明于西漢,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而非發明造紙術。2. 張仲景是內科名醫,華佗是外科名醫。3. 道教尊稱老子為教主,但老子并非道教的創始人。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知識拓展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的歷史意義(1)引起了一場書寫材料的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2)造紙術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3)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第16 課 三國鼎立1.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背景 東漢末期,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混戰;曹操和袁紹都想吞并對方,稱雄北方 曹操揮師南下,準備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時間 200 年 208 年交戰雙方 曹操和袁紹 孫劉聯軍和曹軍結果 曹操獲勝 孫劉聯軍獲勝影響 為曹操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相同點 都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獲勝方取勝的原因都有指揮得當、采用正確的戰略戰術等;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統治權的戰爭;都對政局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2. 三國鼎立(曹) 魏 (蜀) 漢 (孫) 吳建立時間 220 年 221 年 229 年建立者 曹丕 劉備 孫權都城 洛陽 成都 建業發展 情況 重視農業生產, 大力興修水利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 發展了海外貿易;230 年,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影響 魏、蜀、吳三國實現區域性統一,對推動當地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為之后全國范圍內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易誤警示1. 魏國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東漢末期,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2. 229 年,孫權建立吳國,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標志。知識拓展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是歷史的進步。從政治上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魏、蜀、吳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結束了軍閥割據,實現了局部統一,相對而言,這是一種進步。從經濟上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可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三國鼎立形勢圖 (262 年)反映主題:魏、蜀、吳三國鼎立。重要地點:(1)洛陽、成都、建業:分別是魏、蜀、吳三國的都城。(2)官渡:官渡之戰。(3)赤壁:赤壁之戰。(4)夷洲:今臺灣,230 年,孫權派衛溫到達該地。政權分布特點:魏國統治北方地區,蜀國控制西南地區,吳國控制長江中下游及嶺南地區。第17 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1. 西晉的建立與統一建立 263 年,魏滅蜀。266 年,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統一 280 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衰亡 原因 (1)晉惠帝時期,發生了“八王之亂”,成為西晉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2)向內遷各族收取重稅,征兵派役,激起了他們的強烈反抗滅亡 316 年,內遷的匈奴人攻陷西晉都城。腐朽的西晉王朝在八王之亂和內遷各族南下的雙重打擊下滅亡2. 八王之亂背景 中央 把持政權的世家大族缺少治理國家的才干,追求享樂; 晉惠帝昏庸無能地方 西晉分封的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目的 爭奪中央政權概況 八個宗室親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影響 (1)給北方社會造成巨大災難。中原人口南遷,出現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2)嚴重削弱了西晉的國力,成為西晉由盛而衰的轉折點3. 北方各族的內遷時期 東漢、魏、晉時期概況 氐人和羌人,由西向東遷入關中地區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遷到汾河流域一帶鮮卑人:一部分遷到遼河流域南部;一部分遷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帶易誤警示1. 公元280 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中國歷史進入晉朝。三國時期從公元220 年曹丕建魏到280 年吳國滅亡,共存在了60年時間。2. “八王之亂”是西晉統治的轉折點,這一現象的出現是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分封諸王的結果,同時又是導致西晉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西晉北方各族內遷分布圖反映主題:西晉時期北方各族的內遷。重要地點:洛陽、長安。內遷北方各族分布區域:(1)氐人和羌人:關中地區。(2)匈奴人和羯人:汾河流域一帶。(3)鮮卑人:遼河流域南部,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帶。第18 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1. 東晉的興亡建立 317 年由司馬睿建立,以建康為都城特點 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北伐 在祖逖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復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但由于東晉朝廷的掣肘、北伐將領的內耗,導致東晉未能恢復中原發展 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滅亡 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 年,東晉滅亡2. 南朝的政治政權更替 其中,宋是南朝疆域最廣的朝代政治特點 鎮守地方的貴族和將領勢力很大;梁武帝后,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3. 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 (1)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也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2)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共同努力表現 農業 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并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改進 南朝青瓷 蓮花尊手工業 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發展商業 南朝時的建康,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易誤警示1. 西晉的建立者是司馬炎,東晉的建立者是司馬睿。2. 南朝的四個政權是先后的順序,而非并存。3. 東晉不是全國統一政權。第19 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淝水之戰十六國 從4 世紀初到5 世紀前期,北方主要的15 個政權,連同西南地區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前秦 氐族苻氏建立,一度統一北方淝水 之戰 時間 383 年,前秦苻堅發動了旨在統一全國的戰爭雙方 前秦 東晉結果 東晉以少勝多,大敗秦軍影響 前秦很快瓦解滅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局面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1)439 年,北魏統一北方。 (2)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內遷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人已無明顯區別。 (3)用鮮卑習俗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 北魏孝文帝禮佛浮雕 (局部)措施 (1)遷都洛陽。 (2)推行漢化措施:①官員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以漢服代替鮮卑服;③改鮮卑姓為漢姓;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作用 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 北朝政權更替分裂 在六鎮兵變的打擊下,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部分更替 東魏定都鄴城,后被齊取代,史稱北齊;西魏定都長安,后被周取代,史稱北周。577 年,北周滅掉北齊,北方重歸統一, 為隋朝統一全國打下基礎4.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社會生活 內遷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而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民族關系 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方出現了各族的大交融文化生活 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北方民族的樂器、歌舞等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民族心理 民族認同感日益加強,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歷史影響 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易誤警示1. 東漢末年—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短暫統一:曹操統一北方、西晉的短期統一、前秦的統一、北魏的統一、北周的統一。2. 東漢魏晉時期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知識拓展評價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出現的民族大交融的趨勢。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趨勢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又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鮮卑族邁入先進民族經濟、政治、文化體系的步伐,對北方的經濟發展、政治安定、文化復興起到了重要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為隋唐時期多民族淝水之戰示意圖概況:淝水之戰,發生于公元383 年,是前秦向東晉發起的戰役。特點: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影響: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前秦分裂為以后秦和后燕為主的幾淝水之戰示意圖個政權。第20 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領域 代表人物 時期 成就農學 賈思勰 北朝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科學 祖沖之 南北朝 (1) 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 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 (2) 創制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 (3) 設計制造出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書法 鍾繇、胡昭 曹魏 鍾繇尤擅楷書,西晉設置書博士,教學生學習鍾、胡書體王羲之 東晉 (1) 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高度,擅長行、楷、草書,時人稱贊其書法為古今之冠。 (2) 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3)被后人譽為“書圣” 《蘭亭集序》 (摹本·局部)— 北魏 流傳下來的碑刻書體蒼勁厚重,粗獷雄渾繪畫 顧愷之 東晉 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摹本·局部)石窟 — 南北朝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云岡石窟第20窟的造像文學 — 曹操父子的詩剛健雄勁;陶淵明的田園詩清新自然,樸實恬淡;民歌也有很大發展,北朝民歌慷慨豪邁,南方民歌細膩婉轉易誤警示1.《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而非世界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2. 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的人,但不是世界上第一個計算圓周率的人。知識拓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和意義(1) 原因: ①對秦漢時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繼承、改革和創新,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前提。②北方經濟的發展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③民族大交融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2) 意義: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為隋唐時期科技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