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4.3《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課題名 4.3平面鏡成像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一、物理觀念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了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二、科學思維 通過應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圖,體會虛像的形成原因。 三、科學探究 通過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過程,進一步學習實驗探究的基本 思路和方法。 四、科學態度與責任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發 現”成功的喜悅。 2.通過實驗,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認識平面鏡在科學技術、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教學難點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教學準備 多媒體、平面鏡,兩支相同的蠟燭、支架、方格紙(或刻度尺)、火柴。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國家大劇院在水中的倒影。在平靜的水面,國家大劇院和它的倒影相映 成趣,宛如一個巨大的蛋殼。這個倒影實際上就是大劇院在水中的像。探究 平面鏡成像特點后,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二、新課教學 (一)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實驗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時,像的位置、大小跟物體的位置、大小有什1么關系 猜想與假設:人照鏡子時,看到鏡的像和人的大小相等。平面鏡成像時, 像的大小可能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設計實驗:如圖所示,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 平面鏡。沿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實驗器材:平面鏡,兩支相同的蠟燭、支架、方格紙(或刻度尺)、火 柴。 提示:設計實驗時,應根據所提出的問題和猜想等,提出切實可行的方 案,來證實或否定你的猜想。實驗中要如實、準確地記錄實驗結果。 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 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玻璃板后未點燃蠟燭的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的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 這兩個位置。實驗時注意觀察蠟燭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接起來,并用刻度尺 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 將數記錄在下表中。 (次數)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 /cm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 距離/cm蠟燭的像與蠟 燭大小的關系55相等2 1010相等3 1515相等0●●分析論證: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到平面 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利用數學課中有關對稱的知識,平面鏡成像的規律也可以表述為:平面 鏡所成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 (二)平面鏡成虛像 在圖中,光源S向四處發光,一些光經平面鏡反射后進入了人的眼睛, 引起視覺。由于有光沿直線傳播的經驗,人會感覺這些光好像是從進入人眼 的反射光線的交點S處發出的。S就是S在平面鏡中的像。2由于平面鏡后面并不存在光源S‘,進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來自S’,所 以把S叫做虛像(virtual image)。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虛像,等大,等距。虛像、像與物關于鏡面對稱。 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不是實際光線 會聚形成的,是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 應用平面鏡成像特點作圖 如圖,MN表示平面鏡,AB表示鏡前的物體,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作 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作法: 1.作對稱點(作垂線;取等距離); 2.作虛像(虛像用虛線)。 (三)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的使用歷史悠久,在古代就用磨光的銅面作為鏡子。現代生活中 我們都離不開鏡子。 平面鏡在各行各業中都有廣泛的應用。醫生用來檢查牙齒的小鏡就是平 面鏡。早期軍事上的潛望鏡主要是由兩塊是平面鏡組成的。 如果把許多平面鏡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起來,就可以把太陽光反射后匯 聚到同一位置,從而利用太陽能來發電。這就是塔式太陽能電站的原理。 三、課堂小結3平面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光學元件,在生活中的應用也很廣,這部分光 學知識為將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幾何光學的學習要突出幾何作圖,同學們 應嚴格按照規范化的作圖格式進行訓練,緊緊抓住平面鏡成像特點進行思 考.平面鏡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麗的風景。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教師引導學生課后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預習下一課時的內容。板書設計 (1)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是正立的虛像. (2)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3)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4)像和物體的連線垂直于鏡面. 平面鏡成像 2.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像 (改變光路.)成像 . 3.平面鏡的應用 凸面鏡:發散(可擴大視野). 4.球面鏡 凹面鏡:會聚.教學反思 本節課基本的思路是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學生根據實驗的現象和日常生 活中的現象進行猜想,在此教師只要引導好學生打開他們的思路,使學生能 大膽猜想.對于學生的想法,教師不要評價對與錯,只是引導他們,使其想法 盡量合理.但在探究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好,既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現包辦的 現象.所以,這節課沒把重點放在知識結論上,而是放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上,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探究活動,體驗正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教 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為比較成功的一面.雖然有些問題還不能用現有的知識來 解決,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本身就是探索.這種以實驗探究為手段, 讓學生自己解開科學之謎的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 學習主動性,有利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