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
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
思維
邏輯
科學思維
含義:廣義+狹義
特征:
形態:
①間接性:已知→未知、感性→理性②概括性:具體→抽象、 個別→一般③能動性:(人)認識+(人)改造
抽象思維形象思維
區別
聯系
基本單元、形式、作用、主要特征——易錯:思維形態≠思維形式
邏輯的多重含義
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邏輯、邏輯學
注意:①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的規律和規則②形式邏輯推理是否成立不取決于思想的具體內容,而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③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律與規則,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
按思維方向、按思考角度、按反映方式、按基本單元
含義
特征
學習意義
科學思維的兩個基本條件:內容真實+形式正確;
與不科學思維的比較看;從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的關系看
追求認識的客觀性、結果具有可預見性、結果具有可檢驗性
思維素養+政治素養+總之
1
思維的含義
2
思維的特征
1.1 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1.思維的含義
2.思維的類型及其重要性
3.思維的特征
4.思維的意義
5.思維與實踐的關系
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P2-4,找出下列問題答案,并在書中做好標記;
思維,就像陽光、空氣和食物一樣,是我們不可或缺的。
只要我們在“想”、在“考慮”,就能切身地體會到我們在思維。
人,論力氣比不上野牛大象;論奔跑比不上羚羊斑馬;論攀登比不上敏捷的猿猴……然而,通過有思維參與其中的人類社會實踐,看似生靈中弱者的人卻成了萬物之靈!
思維是人的特有屬性。
人的思維存在具有普遍性。
一、思維的含義
1、人類與思維
有這樣一道推理能力測試題。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商人,將前來應聘的A、B兩人帶進辦公室,向他們展示了兩頂紅色、三頂黑色的帽子。然后,他關掉燈,在一片漆黑的情況下,要求A和B各摸一頂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頂,并將其余兩頂藏了起來。開燈后,商人要A、B盡快說出各自頭上戴的是什么顏色的帽子。A、B看到商人戴的是紅色帽子。過了一會兒,A喊道:“我戴的是黑色帽子。”商人詢問了A的推理后,決定錄用A。
A是如何得出他的結論的?
在相同的條件下,A為什么表現得比B好?
2
3
已知:
B 紅 B 黑
A ? A ?
商人戴的是紅色帽子
商人要A、B盡快說出各自頭上戴的是什么顏色的帽子。
過了一會兒,A喊道:“我戴的是黑色帽子。”
A 黑 A 黑/紅
由于只有兩頂紅帽子,而A、B雙方不僅能看到商人也能看到對方所戴的帽子,兩人面對的條件完全相同,因此,誰能更快說出正確答案,說明誰的思維速度更快,推理能力更強,誰的表現也就更好。
合
作
探
究
已知:
2
3
已知:
A的推理過程:如果我戴著紅帽子,則B能馬上說出他帽子的顏色,
B沒有能夠馬上說出,則我戴的不是紅帽子,因此,我戴的是黑帽子。
2、思維的含義
(1)廣義的思維:意識
意識
意識的本質
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2)狹義的思維:理性認識
認識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
感覺、知覺、表象
概念、判斷、推理
(初級階段)
(高級階段)=狹義思維
《邏輯與思維》中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即理性認識)
一、思維的含義
(1)當我們接觸到火苗,第一反應是燙。這就是感性認識。
(2)當我們冷靜下來就會想,不能碰火,碰火會燙傷自己,我們要合理利用火,辯證的看待火,這時就上升到理性認識。
(1)當蘋果砸中我們,首先會感覺到疼,這就是感性認識。
(2)當我們冷靜下來,會想蘋果為什么會落地,經過探究會發現,蘋果會落地時因為萬有引力,這就上升到了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
區 別 含義 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 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
形式 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
特點 直接性和形象性 間接性和抽象性
階段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聯系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起點,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理性認識才是真實可靠的,堅持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中來。 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為理性認識。因為只有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才能指導人們按規律辦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哲學知識回顧】: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特別提醒】從性質上看,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為什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運用各種思維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更需要科學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運用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科學思維認識“大變局”,把握戰略機遇、應對風險挑戰,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至關重要
3.人類思維方式
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
4.把握這些思維方式的意義
是對人類理性認識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們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律的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思維的含義
區分思維方式的不同類型
思維方式 思維內容
戰略思維 強調看問題、想事情要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反對陷入事務主義,要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
歷史思維 研究歷史事實,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使歷史為現實服務的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 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創新思維 人們在實踐中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的思維活動
法治思維 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準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強調法律權威性思維、程序正當性思維、公平正義性思維。
底線思維 以底線為導向的一種思維方法和心態,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客觀全面地分析每個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予以妥善解決。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維能力
核心歸納
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
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指導現實工作。
我們接受法律約束,以法律為準繩的思維。
看待問題我們要聯系、發展、全面,善于抓住關鍵、洞察事物發展規律。
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
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
戰略思維
歷史思維
辯證思維
創新思維
底線思維
總結概括上述語言總結了哪些思維方式?
探究與分享
法治思維
【觀點辨析】
1、思維是人特有的屬性,是人腦的機能,其形成離不開認識對象。( )
2、廣義的思維與意識同義,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
3、“邏輯與思維”中的“思維”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即從感性認識角度來說的。( )
4、思維因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具有正確性。( )
5、戰略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等屬于理性認識,是對人類理性認識方式的高度概括。( )
√
х
х
√
√
這些事例說明思維具有什么樣的特征?
差異性
1.思維具有差異性 P3-5
人人都會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風格。不同風格的思維在速度、方式、質量乃至結果上有很大的差異。
2.思維具有共同性
但不論哪一種風格的思維,都包含著思維的共同特征。
(間接性、概括性、能動性)
針對同樣的認識對象,不同的認識主體有不同的認識結果,究其原因,是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是有差異的。
二、思維的特征
①人類學家根據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關資料,就能推知人類進化的規律。
②內科醫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體內各種臟器的病變,卻能通過聽診、化驗、切脈、量體溫、量血壓以及利用各種醫療器械,經過思維加工間接地判斷。
③氣象工作者根據已有的氣象資料,就能預知今后天氣的變化。
④教師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可以推斷學生的內心世界。
⑤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據動物的反常現象或其他儀表的數據來分析與預報震情。
思考:這反映了思維具有什么特征?
思維具有間接性
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思維不同于感覺
(1)思維具有間接性
含義:指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原因: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
積極作用:能夠彌補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認識的局限,更深刻、正確、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4頁第一段后做補充)
啟示:a,多積累知識和經驗。 b,加強記憶能力。
2.思維具有共同性
關鍵詞:見…而知…;通過…推斷出…;計劃;預測;揭示出;推斷出
人們每天都要與一個一個具體商品打交道,如洗衣粉、牙膏、汽車、電腦、雞蛋、玉米等等。“商品”這個概念,就是在把握了商品這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即“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之后形成的。
思維具有概括性
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2)思維具有概括性 P4-2
含義: 指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作用:憑借思維的概括性,人們才能從千差萬別、紛紜復雜的具體事物現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際上也就是從個性中總結共性。
2.思維具有共同性
(1)思維具有間接性
思考:人為什么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呢?
(回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誰寓于誰之中?)
蘋果
水蜜桃
菠蘿
水果
共性
個性
寓
于
寓于
并通過個性表現出來
結論: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含果酸,糖類,多汁,味甜等)
思維的間接性體現為由表及里,有一個推測的過程;
而概括性是把握某類事物的共同特點,常見信息是“多次經歷之后,得出某一結論”。
比如,單純看“月暈而風,礎潤而雨”體現的是思維的間接性,但是如果這一結論是通過很多次觀察獲得的,則體現了思維的概括性。
思維的間接性和概括性區分
有計劃、有目的、主動的
(3)思維具有能動性(雙重性) P4-3
含義: 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
表現: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
2.思維具有共同性
例如:魯迅說過:“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神思,所謂‘天馬行空’地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卻是三只眼、長頸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體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
思維具有能動性,可以進行創造加工。
【知識整合】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能動性
特征 間接性 概括性 能動性
關鍵詞 由…知…;通過…推斷…;計劃;預測;揭示出;推斷出 共同之處是…;整體上看…;共性在于…;總結出 抽象;創新;有選擇的;主動、自覺
區別 含義 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思維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不是機械的、消極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或能動的。
聯系 ①思維的概括性是間接性的前提;②間接性和概括性中都體現有能動性。 1.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2.小王早上起來看到院子的地面和房頂都是濕的,判斷昨天晚上下過雨。
3.人類能夠根據相關知識進行天氣預報;預測地震等。
4.人們在超市里看到酸奶、糖果、蔬菜、飲料、餅干等,都稱它們為“商品”。
5.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舉一反三。
6.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長期觀察,形成“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的認識。
個體差異性
間接性
概括性
能動性
①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
②正確的思維能夠指導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3.思維與實踐的關系: P4-4
二、思維的特征
正確的認識
促進
實踐
錯誤的認識
實踐
阻礙
實踐
產生
認識
反作用于
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見、計劃、辦法,只能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或者自己的科學實驗中,他的頭腦只能作為一個加工工廠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則是一點用處也沒有。
——毛澤東
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思維的含義
思維是人的特有屬性,人的思維存在具有普遍性
思維的含義
人類思維方式的主要類型
把握這些思維方式的意義
思維的特征
思維具有差異性
思維具有共同性
思維具有能動性
思維具有概括性
思維具有間接性
思維與實踐的關系
狹義:理性認識
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