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06 實驗專題考點一 科學探究的意義1.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式上,結合了力量、文化、科技元素的數字人,從錢塘江踏著浪花一步步來到“大蓮花”上空,與真實的主火炬手一起,共同點燃了名為“潮涌”的主火炬塔。下列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數字火炬手應用了哪些技術?B.錢塘江潮涌有什么規律?C.主火炬塔有多高?D.亞運場館“大蓮花”美不美?【答案】D【解答】解:能夠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當的科學探究計劃,則是探究成功的關鍵。所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是發現和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因此,選項A、B、C的問題具有研究價值,并能作出相應的假設,而D選項亞運場館“大蓮花”美不美無研究價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種觀點想法。故選:D。2.2023年9月21日,“天宮課堂”第四課正式開講。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關于太空實驗,下列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太空中哪顆星星最美B.熔化了的金屬液滴為什么成球形C.帶入太空的種子能否萌發D.失重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是否更輕松【答案】A【解答】解:能夠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當的科學探究計劃,則是探究成功的關鍵。所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是發現和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選項B、C、D的問題具有研究價值,并能作出相應的假設,而A選項夜空中哪顆星星最美無研究價值,只是自己的一種觀點想法,故BCD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選:A。3.開學了,小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新的學校。他在校園中發現了很多新奇現象,并提出了相應的問題。以下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我們班的科學老師上課是否生動有趣?B.我的新書包肩帶做的寬一點的原因是什么?C.校園里哪幾種植物在冬季開花?D.校園里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蚯蚓?【答案】A【解答】解:A、我們班的科學老師上課是否生動有趣,是屬于學校教學方面的問題,與科學學科無關,故A錯誤;B、我的新書包肩帶為什么要做的寬一點?是壓強方面的知識,屬于科學學科的范疇,故B正確;C、校園里哪幾種植物在冬季開花,是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屬于科學學科的范疇,故C正確;D、校園里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蚯蚓,是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屬于科學學科的范疇,故D正確。故選:A。4.科學要求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推進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下列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種子為什么會長出幼苗B.鳥蛋為什么會孵出小鳥C.插在水中的鉛筆為什么會“折斷”D.杭州亞運會什么項目最好看【答案】D【解答】解:A.種子為什么會長出幼苗,探究的是種子的萌發條件,屬于科學問題,故A錯誤;B.鳥蛋為什么會孵出小鳥,探究的是生物體的繁殖問題,屬于科學問題,故B錯誤;C.插在水中的鉛筆為什么會“折斷”,探究的是光的折射原理,屬于科學問題,故C錯誤;‘D.杭州亞運會什么項目最好看,屬于興趣和愛好問題,是個人的主觀認識,不屬于科學問題,故D正確。故選:D。5.9月1日,小李同學懷著高興的心情來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學校:賓王學校。他漫步于校園中,發現了很多現象,并提出了相應的問題:①為什么要把學校取名為賓王學校呢?②為什么鐵欄桿涂上白漆后不易生銹呢?③為什么中午的太陽光總是最強烈呢?④為什么很多自己的小學同學要就讀于賓王學校?⑤為什么學校里要種那么多植物呢?根據一個月的《科學》學習,你認為《科學》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A.①② B.②③ C.②⑤ D.③④【答案】B【解答】解:①為什么要把學校取名為賓王學校呢?屬于社會問題;②為什么鐵欄桿涂上白漆后不易生銹呢?屬于科學問題;③為什么中午的太陽光總是最強烈呢?屬于科學問題;④為什么很多自己的小學同學要就讀于賓王學校?屬于社會問題;⑤為什么學校里要種那么多植物呢?屬于社會問題;故選:B。考點二 猜想與事實驗證6.為探究沙漠中的蝸子在白天為什么把身體藏在數厘米深的沙里這個問題,某同學做了一個模擬實驗,并測得以下一組數據:表面 2cm深處 4cm深處 6cm深處干細沙的溫度(℃) 26 24 22 20濕泥土的溫度(℃) 24 23 22 21根據所測得的數據,不能得到的結論是( )A.干細沙深度越深溫度越低B.干細沙隨深度降溫比濕泥土快C.表面的濕泥土溫度比干細沙的溫度低D.干細沙的溫度總比濕泥土的溫度高【答案】D【解答】解:A、由圖表數據分析可知,干細沙子表面溫度高,越往深處,溫度越低,A說法正確。B、干細沙子表面溫度26℃,6厘米深處20℃,而濕泥土6厘米處溫度21℃,所以干細沙隨深度降溫比濕土快,B說法正確。C、濕泥土表面24℃,干細沙表面溫度為26℃,所以表面的濕泥土溫度比干細沙的溫度低,C說法正確。D、干細沙子6厘米深處20℃,而濕泥土6厘米處溫度21℃,干細沙溫度并不總比濕泥土的溫度高。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7.小科在上課時,突然感到肚子疼。他馬上去醫務室,校醫問他是否頭疼、咳嗽、鼻塞,然后給他測量體溫,你認為校醫采取這些行動的直接目的是為了( )A.交流 B.獲取事實證據C.建立假設 D.檢驗與評價【答案】B【解答】解: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為: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其中進行實驗和收集實驗證據、分析和論證是不可缺少的步驟,醫生通常問你是否頭痛、咳嗽、鼻塞,然后給你測量體溫,醫生采取這些活動是為了獲取事實與依據,從而得出結論,B符合題意。故選:B。8.某校科學小組研究了“激素甲和激素乙對柳樹插條生根的影響”,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實驗的變量是激素的種類和激素的濃度B.該實驗證明激素乙對柳樹插條生根有抑制作用C.該實驗證明激素甲對柳樹插條生根有促進作用D.若探究激素甲、乙對柳樹插條生根的共同影響,應設計2組實驗進行對照【答案】D【解答】解:A、本實驗研究了“激素甲和激素乙對柳樹插條生根的影響”,根據曲線圖可知,實驗中采用了不同濃度的激素甲和激素乙,所以該實驗的變量是激素的種類和激素的濃度,A說法正確;B、根據曲線圖可知,隨著激素乙濃度的增加,柳樹插條生根數減少,因此該實驗證明激素乙對柳樹插條生根有抑制作用,B說法正確;C、根據曲線圖可知,隨著激素甲濃度的增加,柳樹插條生根數增加,因此該實驗證明激素甲對柳樹插條生根有促進作用,C說法正確;D、若探究激素甲、乙對柳樹插條生根的共同影響,應設計4組實驗進行對照,這4組實驗的處理分別是:一組施加蒸餾水,一組施加激素甲,一組施加激素乙,一組施加激素甲和乙,且施加的量都相等,D說法錯誤。故選:D。9.科學實踐探究需要仔細觀察和思考,下列是小新同學實驗后的心得,錯誤的是( )A.收集唾液時,用舌尖抵住上頜齒根,唾液能快速流入試管中B.觀察血涂片時,由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中最多的是紅細胞C.可以通過直接測量食物燃燒放出熱量的多少來大致比較不同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D.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先找到毛細血管,然后根據血流方向判斷小動脈和小靜脈【答案】C【解答】解:A、獲取唾液的方法:用涼開水將口潄凈,再用舌尖抵住上頜或下頜齒根后,張口微低頭,將燒杯邊緣緊靠嘴下唇,讓唾液流入燒杯中,A正確;B、紅細胞是數量最多的血細胞。所以,觀察血涂片時,由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中最多的是紅細胞,B正確;C、探究某種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可以用食物燃燒放出的熱量使水溫度升高的方法來間接測量(不是直接測量),C錯誤;D、結合分析可知,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先找到毛細血管(紅細胞單行通過),然后根據血流方向判斷小動脈和小靜脈,D正確。故選:C。10.灰雁棲息在沼澤地,它們的巢比較簡陋,孵化前有些卵會滾出巢,但灰雁總能設法將卵滾回去.請根據如下實驗記錄,分析灰雁依據什么識別自己的卵( )編號 模型卵的特點 灰雁的反應1 形狀大小與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2 形狀大小、顏色與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3 形狀大小、顏色、褐色斑點與灰雁卵相同 弄回巢中4 帶褐色斑點的方塊 弄回巢中A.形狀大小B.形狀大小和顏色C.形狀大小、顏色和褐色斑點D.褐色斑點【答案】D【解答】解:A、形狀大,錯誤,A不符合題意;B、形狀大小和顏,錯誤,B不符合題意;C、形狀大小、顏色、褐色斑點,錯誤,不符合題意;D、褐色斑點,正確,符合題意。故選:D。考點三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11.“歸納法”是“根據收集的證據分析總結得出結論”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結論的得出沒有應用歸納法的是( )A.木炭、硫等物質能在氧氣中燃燒,由此得出氧氣具有助燃性B.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由此得出稀鹽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C.多次改變入射角的大小,并測出對應的反射角的大小,由此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D.觀察發現多種植物細胞都有細胞核,由此得出植物細胞具有細胞核【答案】B【解答】A.在探究氧氣的助燃性時,用多種物質在氧氣中做燃燒實驗,重復實驗,進而歸納得出結論,故A正確;B.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推理得到稀鹽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不是利用歸納的方法,故B錯誤;C.多次改變入射角的大小,并測出對應的反射角的大小,重復實驗,進而歸納得出結論,故C正確;D.觀察多種植物的細胞結構,重復實驗,繼而歸納得出結論,故D正確;故選:B。12.科學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下列關于科學方法的說法錯誤的是( )A.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電阻的關系時,需要用控制變量法B.用水流和水壓來研究電流和電壓,屬于轉換法C.建立磁感線來研究磁場,屬于模型法D.平面鏡成像實驗,用相同大小的蠟燭,屬于等效替代法【答案】B【解答】解:A.電流與電壓和電阻有關,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電阻的關系時,需要控制電壓不變,采用控制變量法,故A正確;B.用水流和水壓來研究電流和電壓,屬于類比法,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系,故B錯誤;C.磁場看不見摸不著,建立磁感線來研究磁場,屬于模型法,故C正確;D.平面鏡成像實驗,用相同大小的蠟燭,其中一個代替像,屬于等效替代法,故D正確。故選:B。13.齲齒俗稱蛀牙,是青少年中發生率很高的牙病。為了研究齲齒的發生率與刷牙的關系,以下調查數據的統計沒有價值的是( )A.有刷牙習慣的人群中,齲齒人數所占的比例B.無刷牙習慣的人群中,齲齒人數所占的比例C.所有的調查的人群中,齲齒人數所占的比例D.所有的調查的人群中,刷牙人數所占的比例【答案】D【解答】解:統計實驗數據的目的是“研究齲齒的發生率與刷牙的關系”,關鍵要圍繞“齲齒”和“刷牙”兩者之間有無關系,有何關系去尋找答案,包括有刷牙習慣的人群中,齲齒人數所占的比例;無刷牙習慣的人群中,齲齒人數所占的比例;所有的調查的人群中,齲齒人數所占的比例等,而不是統計有多少人刷牙,多少人不刷牙。故選:D。14.科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應用,以下實驗研究過程中應用了模型法的是( )A.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B.研究原子的結構C.研究種子的呼吸作用D.探究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答案】B【解答】解:A.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應用了控制變量法、等量代換法,故A錯誤;B.研究原子結構時,將其抽象為核心模型,故B正確;C.研究種子的呼吸作用應用了控制變量法,故C錯誤;D.探究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應用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故D錯誤。故選:B。15.科學研究中常常會利用不同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事物的本質及規律。下列對實驗中運用的科學方法分析正確的是( )A.探究針孔成像實驗中,用光路圖來表示成像原理屬于轉換法B.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實驗中,使用兩根大小相同的蠟燭屬于控制變量法C.探究聲音產生條件實驗中,用乒乓球靠近音叉產生跳動現象屬于等效替代法D.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實驗中,用同一張小凳子放在海綿上實驗屬于控制變量法【答案】D【解答】解:A.探究針孔成像實驗中,用光路圖來表示成像原理屬于模型法,故A錯誤;B.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實驗中,使用兩根大小相同的蠟燭屬于等效替代法,故B錯誤;C.探究聲音產生條件實驗中,用乒乓球靠近音叉產生跳動現象屬于轉換法,故C錯誤;D.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實驗中,用同一張小凳子放在海綿上實驗屬于控制變量法,故D正確。故選:D。考點四 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16.如圖所示為驗證動物需要呼吸的實驗裝置,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在實驗前應該檢驗裝置的氣密性B.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可換用更細的玻璃管C.實驗時為便于操作和觀察,應該用手握緊試管D.為更好地控制變量,可在B試管內放入等數量的同種死昆蟲【答案】C【解答】解:A、為了防止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逸出,因此在實驗前應該檢驗裝置的氣密性,A正確;B、換用更細的玻璃管使紅色水滴移動的距離更加明顯,B正確;C、實驗時用手握住試管會導致試管內壓強改變,影響實驗結果,C錯誤;D、對照實驗是唯一變量實驗,因此為更好地控制變量,可在乙試管內放入等數量的同種死昆蟲,D正確。故選:C。17.某同學在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實驗結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酒精濃度 0(清水) 0.25% 1% 10% 20%每10秒水蚤心跳次數(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A.酒精濃度太高會導致水蚤死亡B.酒精濃度對水蚤心率沒有影響C.水蚤心率隨酒精濃度升高而升高D.水蚤心率隨酒精濃度降低而降低【答案】A【解答】解:由圖中可知當酒精的體積分數分別是( 清水)、0.25%、1%、10%、20%,對應的水蚤心率分別是35、45、30、23、0( 死亡)。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濃度影響,即水蚤心率會隨著酒精濃度的增加而減少。當酒精的體積分數達到20%時,水蚤會因為酒精濃度過大,神經系統被完全麻醉而導致心跳停止(心率是0),引起死亡。故選:A。18.有人做過如下實驗:將某種蛙放在明亮處體色變亮,再放在暗處體色變喑;在黑暗處,給此蛙注射褪黑激素,蛙體色逐漸變淺,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復暗色。若將此蛙眼睛蒙住,無論放在明處或暗處,蛙體色均為暗色。切除垂體后,把此蛙無論放在明處或暗處,蛙體色都保持亮色。根據上述實驗現象,下列得出的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A.光是影響蛙體色變化的外界因素B.蛙褪黑激素可使蛙體色變亮C.蛙體色的變化只受激素調節D.蛙褪黑激素的分泌與垂體有關【答案】C【解答】解:A、若將此蛙眼睛蒙住,無論放在明處或暗處,蛙體色均為暗色,故說明光是影響蛙體色變化的外界因素,A正確;B、在明亮處,給此蛙注射褪黑激素,蛙體色逐漸變淺,說明蛙褪黑激素可使青蛙體色變亮,B正確;C、根據題目可知,垂體、光也是影響蛙體色變化的因素。故C不正確;D、切除垂體后,把此蛙無論放在明處或暗處,蛙體色都保持亮色,說明蛙褪黑激素的分泌與垂體有關,D正確。故選:C。19.“為300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開展正脊篩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該項目可以獲得學生的脊柱曲度、體質指標等相關健康信息。“正脊篩查”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C.設計實驗方案 D.收集事實與證據【答案】D【解答】解:科學探究的七個環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權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正脊篩查”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收集事實與證據。故選:D。考點五 實驗題20.西蘭花的營養價值較高,但采摘后易失水、失綠變黃,新鮮度降低,品質下降。某興趣小組以葉綠素含量(每克西蘭花所含葉綠素的質量)為指標,研究了用LED紅藍光照射對西蘭花保鮮效果的影響,實驗過程如下。①挑選一定數量的西蘭花,隨機均分為A、B兩組。②將兩組西蘭花分別放入兩個試驗箱,置于4℃、濕度適宜的同一貯藏環境中。A組西蘭花不進行光照,B組西蘭花采用LED紅藍光持續照射。③在第0、2、4、6、8天,從每組隨機取3顆西蘭花,測定并記錄其葉綠素含量。④多次重復實驗,統計并處理實驗數據,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1)采摘后的西蘭花在一定時間內仍會進行 呼吸作用 (填一種生理活動),從而分解有機物,影響其品質。(2)為減少實驗材料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應挑選一定數量 大小(形狀) (寫出一點)相近的西蘭花進行實驗。(3)興趣小組認為LED紅藍光照射能緩解西蘭花失綠變黃。據圖分析,其依據是 相同時間內B組LED紅藍光照射后葉綠素含量高于A組 。(4)根據上述實驗判斷,用LED紅藍光照射的處理是否適用于各種水果和蔬菜的保鮮,并說明理由: 不適用,該實驗只能證明LED紅藍光對葉綠素的含量有影響,不是所有水果和蔬菜都含葉綠素 。【答案】(1)呼吸作用(2)大小(形狀)(3)相同時間內B組LED紅藍光照射后葉綠素含量高于A組(4)不適用,該實驗只能證明LED紅藍光對葉綠素的含量有影響,不是所有水果和蔬菜都含葉綠素【解答】解:(1)呼吸作用能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因此采摘后的西蘭花在一定時間內仍會進行呼吸作用。(2)為減少實驗材料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保持單一變量,應挑選一定數量大小(形狀)相近的西蘭花就行實驗。(3)從圖中也可以看出相同時間內B組LED紅藍光照射后葉綠素含量高于A組,說明LED紅藍光照射能緩解西蘭花失綠變黃。(4)通過本實驗可以證明LED紅藍光對植物體內的葉綠素含量有影響,但不是所有的蔬菜水果都含有葉綠素,因此不適用于各種水果和蔬菜的保鮮。故答案為:(1)呼吸作用(2)大小(形狀)(3)相同時間內B組LED紅藍光照射后葉綠素含量高于A組(4)不適用,該實驗只能證明LED紅藍光對葉綠素的含量有影響,不是所有水果和蔬菜都含葉綠素21.在底物(反應物)充足的條件下,酶的催化速率與酶濃度呈正相關。植物組織中含有能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過氧化氫酶,不同植物的組織中的過氧化氫酶濃度是否相同?某興趣小組在底物充足的條件下,以常見的果蔬為材料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如下探究:【實驗步驟】①制備西瓜、西紅柿、生菜、黃瓜等植物組織的研磨液,分別按相同倍數稀釋得到植物組織“稀釋液”。然后,將若干相同的輕小濾紙片分別浸沒于等量的各種植物組織“稀釋液”內,浸泡相同時間,備用。②取4個相同的小燒杯,分別加入50mL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過氧化氫溶液,再在同一時間分別放入一片步驟①中準備的濾紙片,并開始計時。③觀察實驗現象,測量濾紙片從放入到上浮至液面所需的時間。測得數據如表:組號 浸泡濾紙片的溶液 上浮至液面所用時間/s1 西瓜研磨液 5.622 西紅柿研磨液 20.003 生菜研磨液 2.794 黃瓜研磨液 10.31【實驗分析】(1)本實驗通過 濾紙片從放入到上浮至液面所需的時間 這一直觀現象來判斷產生氣體的速率,從中比較不同植物組織中的過氧化氫酶濃度是否相同。(2)根據本實驗的結果可知, 生菜研磨液 中的過氧化氫酶含量最高。【實驗反思】(3)在實驗結束后的討論中,有同學認為步驟①需增設“蒸餾水”浸泡濾紙片,并用這樣的濾紙片再設計一個對照組,其意義是 排除水中本身含有少量氧氣的干擾,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 。【答案】(1)濾紙片從放入到上浮至液面所需的時間(2)生菜研磨液(3)排除水中本身含有少量氧氣的干擾,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解答】解:(1)根據題干“觀察實驗現象,測量濾紙片從放入到上浮至液面所需的時間”可知,本實驗通過濾紙片從放入到上浮至液面所需的時間這一直觀現象來判斷產生氣體的速率,從中比較不同植物組織中的過氧化氫酶濃度是否相同。(2)過氧化氫酶能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氧氣,氧氣可使小濾紙片上浮。從表格數據可知,加入生菜研磨液組別,小濾紙片上浮上浮時間最短,說明此組單位時間內產生的氧氣最多,故根據本實驗的結果可知,生菜研磨液中的過氧化氫酶含量最高。(3)在步驟①需增設“蒸餾水”浸泡濾紙片,并用這樣的濾紙片再設計一個對照組,其意義是排除水中本身含有少量氧氣的干擾,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故答案為:(1)濾紙片從放入到上浮至液面所需的時間(2)生菜研磨液(3)排除水中本身含有少量氧氣的干擾,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22.將饅頭放入口中,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嘗你會感覺有甜味,這是為什么呢?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對此展開了探究他們設計了如下表所示實驗方案。請據此回答問題:試管編號 加入的物質 是否攪拌 溫度 水浴時間 檢測試劑 實驗現象1 饅頭碎屑+2毫升唾液 充分攪拌 37℃ 10分鐘 碘液2 饅頭塊+2毫升唾液 不攪拌3 饅頭碎屑+2毫升清水 充分攪拌4 饅頭碎屑+2毫升唾液 充分攪拌 0℃(1)若選用1號和3號試管進行對照,探究的問題是 唾液(唾液淀粉酶)是否對淀粉有消化作用 。(2)要想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作用的影響,應選擇 1和4號 管進行對照。(3)實驗結果,只有1號試管不變藍色,原因是 唾液(唾液淀粉酶)把淀粉消化成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4)1號試管和2號試管的探究結果告訴我們。吃飯時應該 細嚼慢咽 。【答案】(1)唾液(唾液淀粉酶)是否對淀粉有消化作用。(2)1和4號。(3)唾液(唾液淀粉酶)把淀粉消化成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4)細嚼慢咽。【解答】解:(1)若選用1號和3號試管進行對照,變量是唾液,故探究的問題是唾液(唾液淀粉酶)是否對淀粉有消化作用。(2)要想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作用的影響,應選擇1、4試管進行對照,1號試管在37℃的環境中,4號試管在0℃的環境中。(3)預測實驗現象,只有1號試管不變藍色,原因是唾液(唾液淀粉酶)把淀粉消化成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2號試管中的饅頭塊與唾液的接觸面積小,饅頭中的淀粉沒有被徹底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仍然變藍色;3號試管里的清水對淀粉無作用,淀粉沒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變藍色;4號溫度太低,影響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不能將淀粉完全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仍然變藍色。(4)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淀粉的消化有促進作用。為了讓食物充分消化,我們在日常進餐是要注意細嚼慢咽。如果人在進食時,狼吞虎咽、暴飲暴食會增加胃和小腸所示器官的消化負擔,容易使人患胃腸疾病。故1號試管和2號試管的探究結果告訴我們,吃飯時應該細嚼慢咽。故答案為:(1)唾液(唾液淀粉酶)是否對淀粉有消化作用。(2)1和4號。(3)唾液(唾液淀粉酶)把淀粉消化成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4)細嚼慢咽。23.酵母菌在無氧環境下將有機物分解成酒精與二氧化碳。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會對其造成傷害,從而抑制其呼吸作用強度嗎?為此,科學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提出假設】酒精對酵母菌的無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實驗器材】燒杯6個,氣球6個,酵母菌培養液,體積分數為20%、40%、60%、80%的酒精,蒸餾水,量筒,刻度尺等。【實驗原理】裝置如圖所示,氣球的體積會因酵母菌的無氧呼吸而變大,從而導致燒杯中的液面上升,根據單位時間內液面上升的高度反映酵母菌無氧呼吸的強度。【實驗過程】①將6個氣球分別編號,向1號氣球中加10mL已殺死酵母菌的培養液,其余氣球中分別加入含有等量酵母菌的培養液10mL。②在1,2號氣球中加入10mL蒸餾水,3至6號氣球中分別加入10mL不同濃度的酒精,然后將6個氣球分別置于對應編號的6個燒杯中,保溫一段時間,將觀察結果記錄于表中(忽略酒精蒸發)。實驗設置 裝置編號1 2 3 4 5 6酵母菌培養液 10mL加熱殺死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不同濃度的酒精 蒸餾水 蒸餾水 20% 40% 60% 80%液面上升的高度設置第2組實驗的目的是 進行對照 。【預期結果】若假設成立,則1號燒杯內的液面不變;2至6號的液面高低情況是 依次降低 。【實驗反思】①由于開始時氣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氣,酵母菌首先進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時消耗的氧氣與產生的二氧化碳體積相同。那么,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會對實驗結論產生影響嗎? 不影響 。②實驗中必須讓氣球處于浸沒狀態,但隨著氣球的膨脹,氣球會露出水面,從而影響實驗結果。為防止氣球露出水面,裝置的改進方法是 在氣球下方系一個金屬塊 。【答案】【實驗過程】進行對照【預期結果】依次降低【實驗反思】①不影響②在氣球下方系一個金屬塊【解答】解:【實驗過程】設置第2組實驗的目的是與第1組實驗結果進行對照。【預期結果】氣球的體積會因酵母菌的無氧呼吸而變大,從而導致燒杯中的液面上升;反之,液面會下降;在假設成立時,即酒精對酵母菌的無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2至6號氣球內酒精濃度依次增大,對酵母菌的無氧呼吸抑制作用越明顯,氣球的體積變小,導致燒杯中的液面會依次降低。【實驗反思】①由于開始時氣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氣,酵母菌首先進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時消耗的氧氣與產生的二氧化碳體積相同,對氣球的體積不會造成影響,故不會對實驗結論產生影響。②為防止氣球露出水面,裝置的改進方法,可在氣球下方系一個金屬塊。故答案為:【實驗過程】進行對照【預期結果】依次降低【實驗反思】①不影響②在氣球下方系一個金屬塊24.每年10月15日是“世界洗手日”,洗手看似簡單,殊不知其中大有學問。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兩位同學利用盛有無菌培養基的培養裝置,分別設計了洗手能減少手上細菌數量的驗證實驗。(注:細菌在培養基上大量繁殖會形成菌落。)(1)你認為 乙 同學的設計更合理。(2)該實驗的變量是 是否洗手 。(3)一段時間后發現C培養裝置中的菌落數量明顯少于B,則該實驗的結論是 洗手能減少手上細菌數量 。(4)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提高結果的可靠性,你的改進措施是 重復實驗 。【答案】(1)乙(2)是否洗手(答案合理即可得分)(3)洗手能減少手上細菌數量(答案合理即可得分)(4)重復實驗(答“增加培養裝置數量同步實驗”也得分,答案合理即可)【解答】解:(1)在科學實驗中,往往只選擇一個變量。為研究變量對研究對象的影響,需要設計對照實驗,這樣可以增強實驗結論的說服力。在對照實驗中,除了已選擇的實驗變量不同外,其他條件應完全相同。在上述實驗中,甲同學沒有設計對照實驗,而乙同學設計了對照實驗,更具有說服力。(2)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兩位同學利用盛有無菌培養基的培養裝置,分別設計了洗手能減少手上細菌數量的驗證實驗,該實驗的變量是是否洗手。(3)一段時間后發現C培養裝置中的菌落數量明顯少于B,則該實驗的結論是洗手能減少手上細菌數量。(5)一次實驗可能具有偶然性,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提高結果的可靠性,應設置重復組。故答案為:(1)乙(2)是否洗手(答案合理即可得分)(3)洗手能減少手上細菌數量(答案合理即可得分)(4)重復實驗(答“增加培養裝置數量同步實驗”也得分,答案合理即可)25.科學觀察需要工具,顯微鏡就是其中一種工具。以下是小余同學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過程,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小余同學在顯微鏡的操作中,眼睛需注視物鏡的操作是 B 。A.移動玻片B.鏡筒下降C.調節反光鏡D.鏡筒上升(2)小余同學用低倍物鏡觀察臨時裝片時,在視野內看到一黑點。當他移動裝片時,黑點不動;當他換用高倍物鏡觀察后,黑點還在原處,這一現象最可能的解釋是 C 。A.裝片上有一小黑點B.物鏡需要清潔C.目鏡需要清潔D.反光鏡上有黑點(3)小余改進操作后,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圖甲所示的物像,為了更清晰地觀察A細胞,得到圖乙所示的物像,則操作順序是 ④①⑤ 。(填序號)①轉動轉換器,把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②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換成低倍物鏡③將玻片向下方移動使A移至視野中央④將玻片向上方移動使A移至視野中央⑤調節細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⑥調節粗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答案】(1)B;(2)C;(3)④①⑤。【解答】解:(1)觀察時,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選:B。(2)若顯微鏡視野中出現污點,則污點只可能在玻片、物鏡、目鏡上。移動裝片時,黑點不動,則說明黑點不在玻片上;換用高倍物鏡觀察后,黑點還在原處,則說明黑點在目鏡上,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3)物鏡有螺紋,安裝在裝換器上;細準焦螺旋能小幅度的升降鏡筒,使物像更清晰;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因此玻片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圖甲中物像位于視野中央上方,要得到圖乙所示的物像,主要操作步驟是:④將玻片向上方移動使A移至視野中央。①轉動轉換器,把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⑤調節細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故答案為:(1)B;(2)C;(3)④①⑤。1.項目化學習小組的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培養了大腸桿菌,用于探究大蒜對大腸桿菌的生長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實驗步驟及結果如下:①將新鮮大蒜壓成蒜泥,雙層紗布包住擠壓過濾,制成100%大蒜提取液。②用無菌水將100%大蒜提取液依次稀釋成濃度為50%、25%的稀釋液。③吸取適量且等量的不同濃度大蒜提取液,分別滴入制備好的含大腸桿菌的培養皿中。④將培養皿放入37℃恒溫培養箱內18~24小時。⑤拍照記錄抑菌圈大小,并測量其直徑。(1)為了使實驗更加嚴謹,需要設置一個對照組:將等量的 無菌水 (填“自來水”或“無菌水”)滴入含大腸桿菌的培養皿中。(2)如圖甲所示,含大腸桿菌菌群的培養皿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圍出現了抑菌圈,說明: 大蒜可以抑制大腸桿菌生長 ;據圖乙可知,抑菌效果最佳的大蒜提取液濃度是100%。(3)小組成員經查閱資料得:大蒜中的主要抑菌成分是大蒜素,完整的蒜瓣被破壞后才會形成大蒜素。請你說說能充分發揮大蒜抑菌效果的食用方法: 將大蒜切碎食用 。【答案】(1)無菌水(2)大蒜可以抑制大腸桿菌生長(3)將大蒜切碎食用【解答】解:(1)探究大蒜對大腸桿菌的生長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實驗變量是不同濃度大蒜提取液。為了使實驗更加嚴謹,需要設置一個對照組,將等量的無菌水滴入含大腸桿菌的培養皿中。(2)圖甲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圍出現了抑菌圈,說明大蒜可以抑制大腸桿菌生長。據圖乙可知,大蒜提取液濃度為100%時,抑菌圈直徑最大,所以效果最佳的是100%大蒜提取液。(3)因為完整的大蒜瓣破壞后才會形成大蒜素,因此我們可以將大蒜切碎食用。故答案為:(1)無菌水(2)大蒜可以抑制大腸桿菌生長(3)將大蒜切碎食用2.月季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為了培育可以連續開花(花期較長)的月季新品種,某科學興趣小組進行了系列實驗。同學們以單季花月季(花期較短)為親代進行雜交,獲得子代種子若干。但是月季種子存在休眠現象,自然萌發率很低。為探究打破種子休眠的條件,實驗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1)比較第1、2組實驗結果,說明打破種子休眠的溫度為 4℃ 。(2)比較第 2、3 兩組實驗結果,說明濕沙也是打破種子休眠的影響因素。(3)為進一步探究僅有濕沙條件是否可以打破種子休眠,需要增設第4組實驗。第4組實驗的預處理是 與濕沙混合,常溫保存60天 。(4)若第4組實驗種子幾乎不萌發,綜合上述信息,得出的結論是 B (填選項)。A.低溫條件和濕度條件均可以打破種子休眠,且濕度條件更為重要B.低溫可以打破種子休眠,濕度可以促進該效果,但僅有濕度不能打破種子休眠C.在低溫條件和濕度條件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才能打破種子休眠【答案】(1)4℃;(2)2、3;(3)與濕沙混合,常溫保存60天;(4)B。【解答】解:(1)比較第1、2組實驗結果,第1組實驗種子均未萌發,第2組種子萌發率是19%,兩者唯一的變量是溫度,說明4℃的溫度可能打破種子的休眠。(2)比較2、3組兩組實驗結果,唯一的變量是濕沙,有濕沙的萌發率比沒有濕沙的要高,說明濕沙也是打破種子休眠的影響因素。第1組跟第3組不能成為對照組,因為有兩個變量溫度和濕沙。(3)為進一步探究僅有濕沙條件是否可以打破種子休眠,需要增設第4組實驗。第4組要與第一組設立對照實驗,實驗的唯一變量是濕沙,所以第4組預處理是與濕沙混合,常溫保存60天。(4)若第4組實驗種子幾乎不萌發,說明只有濕度不能打破種子的休眠,結合4組實驗可以得出低溫可以打破種子休眠,濕度可以促進該效果,但僅有濕度不能打破種子休眠。故答案為:(1)4℃;(2)2、3;(3)與濕沙混合,常溫保存60天;(4)B。3.浙江人喜歡吃年糕,每年的年底前會做很多年糕,浸在水里,能放很長時間,但一旦過年后進入第二年春季,年糕很容易發霉變質。小明為了弄清年糕發霉的原因,他在老師指導下設計如下探究實驗:第一步材料處理 將質量、大小、形狀相同的一塊年糕分別放入三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溫處理后待用。第1組 第2組 第3組第二步實驗操作 將玻璃瓶敞口放置 將玻璃瓶瓶口塞緊 將玻璃瓶敞口放置第三步恒溫培養(1周) 25℃ 25℃ 5℃第四步實驗結果 年糕出現大量菌落 年糕無菌落 年糕出現少量菌落請根據上述實驗設計,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第一步中高溫處理的目的是 殺死玻璃瓶和年糕中原有的微生物 。(2)比較第1組和第2組實驗,基于的假設是 使年糕發霉的微生物可能來自于空氣 。(3)分析第1組與第3組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 年糕在適當高溫下更容易發霉(低溫不易發霉亦可)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解答】解:(1)將質量、大小、形狀相同的年糕分別放入三個大小相同玻璃瓶中,高溫處理的目的是殺死玻璃瓶和年糕中原有的微生物。(2)該實驗共有兩組對照實驗,第1組合第2組,變量是微生物,假設是使年糕發霉的微生物可能來自于空氣。(3)第3組與第1組,變量是溫度,得出的結論是年糕在適當高溫下更容易發霉(低溫不易發霉亦可)。故答案為:(1)殺死玻璃瓶和年糕中原有的微生物(2)使年糕發霉的微生物可能來自于空氣(3)年糕在適當高溫下更容易發霉(低溫不易發霉亦可)4.小萌為了探究“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污染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采集了一定數量的青蛙受精卵,分別放入加了煙草浸出液、洗衣液、潔廁靈的稀釋液的培養皿中,放在適宜條件下孵化,定期進行觀察和記錄。實驗方案如表。請根據小萌的實驗過程回答問題:1號培養皿 2號培養皿 3號培養皿步驟一 各加入1000ml清水步驟二 加入10ml煙草浸出液 加入10ml洗衣液 加入10ml潔廁靈步驟三 各放入50粒大小類似的蛙受精卵步驟四 把3個培養皿都放在適宜環境中孵化觀察記錄(1)該探究實驗的觀察指標是 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數目 。(2)根據單一變量原則,小萌對實驗容器、清水及污染液的量、蛙受精卵及實驗環境進行了控制,本實驗中的變量是 不同的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 。(3)小萌在每個容器中放入5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5粒,目的是 減小誤差 。(4)小萌的實驗方案尚不完善,請指出實驗設計的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 沒有設置對照組,實驗中增加對照組。 。【答案】(1)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數目。(2)不同的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3)減小誤差。(4)沒有設置對照組,實驗中增加對照組。【解答】解:(1)該興趣小組的探究的是“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污染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實驗,因此實驗時需要定時觀察記錄的內容是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數目。(2)對照實驗又叫單一變量實驗,只有一個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實驗。所以題干中要取等量的清水、受精卵分成三等分、在相同的環境中。該實驗的變量是不同的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3)選取受精卵數量為50粒,如果數量過少,可能會產生較大的誤差,影響實驗結果。(4)生物探究實驗一般都是對照實驗,需要設置對照組,因此改進建議是:實驗中增加對照組,如增加4號培養皿,加入等量的清水。分別與1、2、3號培養皿形成對照實驗。故答案為:(1)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數目。(2)不同的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3)減小誤差。(4)沒有設置對照組,實驗中增加對照組。5.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產生的直徑小于5mm的顆粒物,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生物體內。為探究微塑料對生物的影響,研究人員用小鼠進行了相關研究,實驗操作及結果如表所示,據表回答問題。組別 小鼠數量(只) 飼喂方式 實驗結果小腸絨毛狀態 體重增長值(g/只)甲 30 每日飼喂_____,8g/只,連續30天 數量多且排列整齊 7.1乙 30 每日飼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飼料,8g/只,連續30天 數量少且排列散亂 1.2丙 30 每日飼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飼料,8g/只,連續30天 基本消失 ?(1)實驗中選取的小鼠應該滿足的條件是: 健康狀況相同、生長狀況相同(或月齡相同) 的幼年小鼠(寫出2點)。(2)實驗中,若甲組起對照作用,補全其飼喂方式。 普通飼料 。(3)由實驗結果可知,與甲組比較,乙、丙兩組小鼠小腸絨毛數量減少甚至消失,影響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測出丙組體重增加值 小于 (選填“小于”或“大于”)1.2g/只。(4)為減少微塑料的產生及對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C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B.對塑料制品進行分類回收C.為減少陸地塑料污染,將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D.尋找可無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答案】(1)健康狀況相同、生長狀況相同(或月齡相同)(2)普通飼料;(3)小于;(4)C。【解答】解:(1)為了控制單一變量,實驗應選健康狀況相同、生長狀況相同、月齡等相同的幼年小鼠。(2)實驗中,若甲組起對照作用,每日飼喂普通飼料,8g/只,連續30天。(3)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由實驗結果可知,與甲組比較,乙、丙兩組小鼠小腸絨毛數量減少甚至消失,影響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測出丙組體重增加值小于1.2g/只。(4)為減少微塑料的產生及對生物的危害,可采用: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塑料制品進行分類回收、尋找可無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措施。為減少陸地塑料污染,將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會污染海洋環境,故選:C。故答案為:(1)健康狀況相同、生長狀況相同(或月齡相同);(2)普通飼料;(3)小于;(4)C。6.小科在學習了人的腳印長度與身高的關系后,對人的身高與頭部高度關系也產生了興趣,他通過上網搜索,得到以下數據:人的年齡段 1歲 3歲 5歲 10歲 15歲 成人身高與頭部高度的比例 4:1 5:1 6:1 7:1 15:2 8:1(1)通過上網查詢得到以上數據,小科采用的記錄方法是 B 。A.文字描述法B.表格記錄法C.圖形記錄法D.以上都不對(2)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以得到的初步結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高與頭部高度的比例越來越大 。(3)小科還想知道人的身高與臂展的關系(如圖),他找來卷尺測出自己的身高為160.0cm,臂展為162.0cm。于是小科立即得出結論:人的身高與臂展的比例關系約為1:1,小明認為小科的結論不可靠,小明的理由是 只根據一組實驗數據就得出結論,該結論不具有普遍性 。【答案】(1)B;(2)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高與頭部高度的比例越來越大;(3)只根據一組實驗數據就得出結論,該結論不具有普遍性。【解答】解:(1)通過上網查詢得到以上數據,數據采用表格記錄是形式呈現,故選:B;(2)表格中的數據,1歲時身高與頭部的比例4:1,15歲時身高與頭部的比例15:2=7.5:1,成人時的身高與頭部的比例是8:1,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從出生到成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身高與頭部的比例越來越大;(3)小明根據一組實驗數據就得出結論,該結論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應該選擇多組不同數據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故答案為:(1)B;(2)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高與頭部高度的比例越來越大;(3)只根據一組實驗數據就得出結論,該結論不具有普遍性。7.小科在土壤中挖到一條蚯蚓,他用手觸摸蚯蚓身體腹部,感覺粗糙。為更仔細地觀察它,應借助的觀察工具是 放大鏡 ,發現蚯蚓的腹部有 剛毛 。小科還發現蚯蚓一般生活在土壤中,而且在白天看不到蚯蚓,對此進行探究:(1)提出問題:蚯蚓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2)作出假設: 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環境中 。(3)實驗計劃:在鐵盤內放上一層濕潤的紙,一側蓋上不透光的紙板,另一側蓋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鐵盤兩側的中央處各放5條蚯蚓,10分鐘后觀察蚯蚓的行為,該同學對上述實驗重復了5次,目的是 減小誤差,提高實驗結論的準確度 。(4)結果如下表:環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光明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黑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5)實驗結論:蚯蚓喜歡生活在 陰暗 環境中。【答案】放大鏡;剛毛。(2)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環境中。(3)減小誤差,提高實驗結論的準確度。(5)陰暗。【解答】解:用手指在蚯蚓的身體腹面輕輕來回撫摸,會有粗糙不平的感覺,這是因為觸摸到了剛毛,剛毛是蚯蚓的運動器官,蚯蚓通過身體肌肉的伸縮和剛毛的協調進行蠕動。為更仔細地觀察它,應借助的觀察工具是放大鏡,可以看到腹部有許多小突起,這就是剛毛。(2)根據蚯蚓的日常生活習性判斷分析,做出假設:蚯蚓生活在陰暗環境中。(3)為了使實驗結論更準確,應取 5 次實驗平均值,這么做的目的是減少誤差,提高實驗結論的準確度。(5)通過實驗數據可知:陰暗環境中的鼠婦多,明亮處少,可以得出結論: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環境中。故答案為:放大鏡;剛毛。(2)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環境中。(3)減小誤差,提高實驗結論的準確度。(5)陰暗。8.圖1是小東同學整理的溫度計發展歷程及對它們的評價,圖2是詹 雷伊溫度計模型。資料1:酒精的凝固點﹣117℃,沸點78℃;水銀的凝固點﹣39℃,沸點357℃。請結合資料,解決以下問題:(1)圖2中“詹 雷伊溫度計”是利用 液體熱脹冷縮的 原理制成的。(2)相對于水銀溫度計,請填寫圖1中“?”處對酒精溫度計的優點的評價內容 酒精凝固點低,能測低溫 。小東利用青霉素瓶、細長玻璃管(足夠長)、紅墨水等也制作了一支溫度計(如圖3),用以比較不同液體的溫度高低,同時針對該溫度計設計了評價表。溫度計評價表評價等級 優秀 合格 待改進評價指標能 粗略測出0℃~100℃液體的溫度 能比較不同物體的溫度,但無法粗略測出具體的溫度 無法體現溫度計的功能(3)根據評價表,該溫度計被評為“合格”,為使改溫度計能達到“優秀”水平,該溫度計還應該如何改進,寫出你的具體方法: 使該溫度計分別放置于0℃的冰水混合物中和一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等細長玻璃管中的液面穩定后,在細長玻璃管上分別標出0℃和100℃位置,然后根據標記0℃和100℃刻度之間的長度大小,均勻標出一些溫度值 。(4)若將該溫度計玻璃泡放到20℃的水中,溫度計玻璃管內液面距青霉素瓶底部距離h1為25cm,放到40℃的水中,液面距青霉素瓶底部距離h2為35cm,若測某液體的溫度時,液面距青霉素瓶底部距離h3為32cm時,該液體的溫度是 34℃ 。(5)資料2:膨脹系數是表征物體受熱時其體積增大程度的物理量,水的膨脹系數是0.000208/℃,煤油是0.001/℃。據此,選擇煤油做溫度計的材料能提高準確度的理由是 煤油的膨脹系數遠遠大于水的膨脹系數,則在液體體積相同時,煤油受熱時的體積變化大,在細管相同時,液面變化較大,溫度計可以做的更精密 。【答案】(1)液體熱脹冷縮的;(2)酒精的凝固點低,能測低溫;(3)使該溫度計分別放置于0℃的冰水混合物中和一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等細長玻璃管中的液面穩定后,在細長玻璃管上分別標出0℃和100℃位置,然后根據標記0℃和100℃刻度之間的長度大小,均勻標出一些溫度值;(4)34℃;(5)煤油的膨脹系數遠遠大于水的膨脹系數,則在液體體積相同時,煤油受熱時的體積變化大,在細管相同時,液面變化較大,溫度計可以做的更精密。【解答】解:(1)圖2中“詹 雷伊溫度計”屬于液體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2)相對于水銀溫度計,酒精的凝固點低,能測低溫。(3)方法:使該溫度計分別放置于0℃的冰水混合物中和一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等細長玻璃管中的液面穩定后,在細長玻璃管上分別標出0℃和100℃位置,然后根據標記0℃和100℃刻度之間的長度大小,均勻標出一些溫度值。(4)該溫度計玻璃泡放到20℃的水中,溫度計玻璃管內液面距青霉素瓶底部距離h1為25cm,放到40℃的水中,液面距青霉素瓶底部距離h2為35cm,則每厘米長度代表的溫度值為=2℃/cm,若測某液體的溫度時,液面距青霉素瓶底部距離h3為32cm時,該位置比20℃刻度高于長度為32cm﹣25cm=7cm,兩刻度之間代表的溫度差為7cm×2℃/cm=14℃,則該液體的溫度是14℃+20℃=34℃。(5)由資料數據知,煤油的膨脹系數遠遠大于水的膨脹系數,則在液體體積相同時,煤油受熱時的體積變化大,在細管相同時,液面變化較大,溫度計可以做的更精密。故答案為:(1)液體熱脹冷縮的;(2)酒精的凝固點低,能測低溫;(3)使該溫度計分別放置于0℃的冰水混合物中和一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等細長玻璃管中的液面穩定后,在細長玻璃管上分別標出0℃和100℃位置,然后根據標記0℃和100℃刻度之間的長度大小,均勻標出一些溫度值;(4)34℃;(5)煤油的膨脹系數遠遠大于水的膨脹系數,則在液體體積相同時,煤油受熱時的體積變化大,在細管相同時,液面變化較大,溫度計可以做的更精密。9.一種以地下莖繁殖為主的野菊分別生長在海拔10m、500m(B1、B2)和1000m(A1、A2)的同一山坡上。在相應生長發育階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隨海拔的增高而顯著變矮。為檢驗環境和遺傳因素對野菊株高的影響,請完成以下實驗設計。(1)實驗處理:春天,將若干海拔500m(B1)和1000m(A1)處的野菊幼苗同時移栽于海拔10m處。C1本來就生長在海拔10m處。(2)實驗對照:原生長于10m、500m和1000m處的野菊。(3)收集數據:要測量第二年秋天 野菊株高 。(4)預測支持下列假設的實驗結果:①假設一: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到海拔10m處的A1、B1的野菊株高與原生在海拔C1處的野菊株高 無明顯差異 。②假設二: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到海拔10m處的A1、B1的野菊株高與 與原海拔處500m、1000m(或與 B2、A2) 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 。【答案】(3)野菊株高(4)①無明顯差異②與原海拔處500m、1000m(或與 B2、A2) 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解答】解:(3)收集數據:“為檢驗環境(主要指海拔)和遺傳(指不同海拔的植株)因素對野菊株高的影響”,因此要測量第二年秋天野菊株高。(4)預測支持下列假設的試驗結果:①假設一“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則實驗結果:移栽到海拔10m處的A1、B1的野菊株高與原生在海拔C1處的野菊株高無明顯差異。②假設二“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則野菊原栽培遺傳因素決定了野菊株高,因此實驗結果是:移栽到海拔10m處的A1、B1的野菊株高與與原海拔處500m、1000m(或與 B2、A2) 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故答案為:(3)野菊株高(4)①無明顯差異②與原海拔處500m、1000m(或與 B2、A2) 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10.如圖所示的是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實驗步驟,請根據圖回答問題。(1)將圖中操作步驟正確排序應為: D 。A、①⑥⑦④⑤②③B、②①⑤⑥③⑦④C、②①③④⑤⑥⑦D、②①⑦④③⑤⑥(2)圖中⑤是染色,所滴的液體是 稀碘液(或碘液) ,可以把細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觀察。(3)若此序列圖標表示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則圖①所滴的液體是 生理鹽水 (清水或生理鹽水),目的是 D (填字母)。A.利于染色B.利于蓋蓋玻片C.殺滅細菌D.維持細胞形態(4)某同學在觀察中發現一個細胞位于視野的右下方,要將其移到視野的正中央,應將裝片向 右下方 移動。【答案】(1)D。(2)稀碘液(或碘液)。(3)生理鹽水;D。(4)右下方。【解答】解:(1)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簡要步驟:擦、滴(清水)、撕、展、蓋、染、吸。所以,圖中操作步驟正確的排序是:②擦、①滴、⑦撕、④展、③蓋、⑤染、⑥吸。故選:D。(2)為了便于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結構,要對細胞進行染色。細胞核易被堿性染料染色,所滴的液體是稀碘液(或碘液),可以把細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觀察。(3)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口腔上皮細胞如果放在清水中會吸水漲破,因此為了維持口腔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需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故選D。(4)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物像在視野的偏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動裝片,物像會向左上方移動到視野的中央。所以,某同學在觀察中發現一個細胞位于視野的右下方,要將其移到視野的正中央,應將裝片向右下方移動。故答案為:(1)D。(2)稀碘液(或碘液)。(3)生理鹽水;D。(4)右下方。11.根據“制作并觀察洋蔥鱗莖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如圖①為制作洋蔥鱗莖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部分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③④②① 。(2)小海同學按規范操作,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以下幾個視野,如圖②,小海同學最終看到了視野C,則他看到的視野依次是 BDA (用字母表示)。(3)小海用橡皮泥制作了洋蔥鱗莖外表皮細胞示意圖,如圖③,如表是制作的指標評價標準:等級 優秀 良好 待改進指標 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完整,名稱標注正確且齊全,整體美觀。 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完整,名稱標注正確但有遺漏,整體整潔。 不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名稱標注有誤或不全。根據評價指標,小海同學制作的模型應被評為 待改進 。【答案】(1)③④②①;(2)BDA;(3)待改進。【解答】解:(1)制作洋蔥鱗莖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要的概括為:擦、③滴、④撕、②展、①蓋、染、吸。故正確順序是③④②①。(2)在視野從A到D的調節過程,B物像位于視野的左方,先將觀察目標向左方移到視野中央,觀察到D圖像;轉動轉換器再換上高倍鏡,換用高倍鏡后,視野內亮度變暗,觀察到A圖像,一般選用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鏡的凹面,然后調節④細準焦螺旋,直到觀察的物像清晰,觀察到C圖像。(3)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還有葉綠體。圖乙小海用橡皮泥制作植物細胞示圖,圖中只標注了細胞膜、細胞核、葉綠體、液泡,還沒有標注細胞質、細胞壁。結合指標評價標準可知,小海同學制作的模型“名稱標注不全”應被評為待改進。故答案為:(1)③④②①;(2)BDA;(3)待改進。12.小樂制作了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回答問題:(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在如圖甲所示步驟中滴加生理鹽水的目的是 維持口腔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 ;在給如圖乙所示的臨時裝片中的口腔上皮細胞染色時,應將亞甲基藍溶液 B (選填字母)。A.滴在a處,將裝片左端略提起B.滴在a處,吸水紙放置在b處C.滴在a和b處,將裝片左右晃動(2)用顯微鏡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①因口腔上皮細胞透明度較高,觀察時最好將視野調暗些。在“對光”操作時可以 用反光鏡的平面鏡(或轉動遮光器讓較小的光圈對準通光孔) (寫出1點)。②若視野中的物像從圖丙轉為圖丁所示,則正確的操作順序為 a、c、f (按序填寫字母)。a.將玻片向右上方移動使細胞移至視野中央b.將玻片向左下方移動使細胞移至視野中央c.轉動轉換器,把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d.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換成低倍物鏡e.調節粗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f.調節細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答案】(1)維持口腔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B。(2)①用反光鏡的平面鏡(或轉動遮光器讓較小的光圈對準通光孔)。②a、c、f。【解答】解:(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在如圖甲所示步驟中滴加生理鹽水的目的是維持口腔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在給如圖乙所示的臨時裝片中的口腔上皮細胞染色時,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故選:B。(2)①因口腔上皮細胞透明度較高,觀察時最好將視野調暗些。在“對光”操作時可以用反光鏡的平面鏡、轉動遮光器讓較小的光圈對準通光孔。②圖丙的物像位于視野的右上方,圖丁的物像位于視野正中央且物像變大。若視野中的物像從圖丙轉為圖丁所示,a將玻片向右上方移動使細胞移至視野中央;c轉動轉換器,把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f調節細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故正確的操作順序為a、c、f。故答案為:(1)維持口腔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B。(2)①用反光鏡的平面鏡,轉動遮光器讓較小的光圈對準通光孔。②a、c、f。13.如圖所示是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進行觀察的實驗,請按要求回答問題。(1)用序號將圖Ⅰ中制作臨時裝片的操作進行正確排序: ②⑥⑤④③① 。(2)步驟②所用的試劑是 生理鹽水 。(3)在圖2中從圖a到圖b,需要將裝片往 左上方 移動,并換用圖3中的 a (選填“a”或者“b”)物鏡。【答案】(1)②⑥⑤④③①。(2)生理鹽水。(3)左上方。(4)b。【解答】解:(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正確的步驟是:擦→滴→漱→刮→涂→蓋→染,故正確順序為②⑥⑤④③①。(2)步驟②滴的是生理鹽水,由于人的細胞內液體的濃度與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的濃度一致,為了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不至于因吸水而膨脹,或失水而皺縮,應向載玻片上滴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便于觀察。(3)顯微鏡呈倒像,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圖2中從圖a到圖b,需要將裝片向左上方移動。而且物像放大要換用較大倍數物鏡,所以同時轉動顯微鏡的轉換器,換用較大倍數物鏡,所以并換用圖3中的a高倍物鏡。故答案為:(1)②⑥⑤④③①。(2)生理鹽水。(3)左上方。(4)a。14.某班同學進行臨時裝片制作,并制作細胞模型,請回答下列問題。(1)制作臨時裝片蓋好蓋玻片后,用滴管在蓋玻片一側滴加1~2滴紅墨水(或碘液)。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其目的是 可以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易于觀察細胞的結構 。(2)圖甲中,觀察裝片時,在視野從A到D的調節過程中,一定不需要調節圖中顯微鏡結構①、②、③、④中的 ③ (選填序號)。(3)圖乙是小科用橡皮泥制作植物細胞示意圖,如下表是制作的指標評價標準:等級 優秀 良好 待改進指標 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完整,名稱標注正確且齊全,整體美觀。 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完整,名稱標注正確但有遺漏,整體整潔。 不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不完整,名稱標注有誤或不全。根據評價指標,小科同學制作的模型應被評為 待改進 。【答案】(1)可以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易于觀察細胞的結構;(2)③;(3)待改進。【解答】解:(1)制作臨時裝片蓋好蓋玻片后,染色時,要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紅墨水(稀碘液或碘液),從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其目的是可以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易于觀察細胞的結構。(2)高倍顯微鏡的操作順序:使用高倍物鏡之前,必須先用①低倍物鏡找到觀察的物像,并將觀察目標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再換上高倍物鏡,換用高倍物鏡后,視野內亮度會變暗,因此一般選用遮光器上較大的光圈并使用②反光鏡的凹面,然后調節④細準焦螺旋,直到觀察的物像清晰。可見,圖甲中,觀察裝片時,在視野從A到D的調節過程中,一定不需要調節的顯微鏡結構③粗準焦螺旋。(3)植物細胞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還有葉綠體。圖乙是小科用橡皮泥制作的植物細胞示意圖,圖中只標注了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葉綠體,還沒有標注細胞質、線粒體、液泡。根據指標評價標準可知,小科同學制作的模型“名稱標注不全”應被評為待改進。故答案為:(1)可以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易于觀察細胞的結構;(2)③;(3)待改進。15.為探究動物細胞的結構,小明用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等材料做實驗。請觀察圖,回答問題:(1)若在顯微鏡下看到如圖1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圖2所示的哪個步驟的操作不規范引起? C (填字母)(2)圖2染色時滴加的藥劑是 稀碘液(碘液) 。(3)觀察時應先用低倍鏡,則目鏡和物鏡可分別使用圖4中的 ④和⑦ (填標號)。(4)低倍鏡換高倍鏡時,我們應該先把目標移到視野中央,然后轉動 轉換器 (填名稱),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再調節細準焦螺旋和反光鏡,直到視野適宜、物像清晰為止。【答案】(1)C;(2)稀碘液(碘液);(3)④和⑦;(4)轉換器。【解答】解:(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可簡單的總結為:擦、滴、刮、涂、蓋、染。蓋蓋玻片時的正確方法是: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避免產生氣泡。若在顯微鏡下看到如圖1所示的物像中出現了氣泡,原因可能是圖2中所示的C蓋蓋玻片時操作不規范引起的。(2)細胞核內有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后能更清晰的觀察到細胞結構。因此圖2染色時滴加的藥劑是稀碘液(碘液)。(3)有螺紋為物鏡,圖4中的④和⑤是物鏡,物鏡鏡頭越長的放大倍數越大,越短的放大倍數越小,故物鏡中④放大倍數較小;目鏡沒有螺紋,圖4中的⑥和⑦是目鏡,目鏡鏡頭越長的放大倍數越小,越短的放大倍數越大,故目鏡中⑦放大倍數較小。因此觀察時應先用低倍鏡,則目鏡和物鏡可分別使用圖4中的較短的物鏡④和較長的目鏡⑦。(4)轉換器上可安裝不同倍數的物鏡,作用是調換物鏡。因此低倍鏡換高倍鏡時,我們應該移動裝片把目標移到視野中央,然后轉動圖3中的②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再調節反光鏡和細準焦螺旋,直到視野適宜、物像清晰為止。故答案為:(1)C;(2)稀碘液(碘液);(3)④和⑦;(4)轉換器。16.現代生物研究經常用到顯微鏡,認識和掌握顯微鏡的使用對于我們研究生物及醫學極其重要,如圖甲是顯微鏡結構圖,請同學們認識,并回答問題:(1)寫出圖甲標號所代表的結構名稱:③ 轉換器 ,⑤ 載物臺 ,⑦ 粗準焦螺旋 。(2)正常情況下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眼睛筒的相對位置應該是圖中的 B 。A.B.C.D.(3)圖乙是顯微鏡的四個鏡頭,欲使視野中的細胞數目最少,應選用的鏡頭組合是 bc 。(填序號)(4)小科同學在制作和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玻片標本”的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操作:Ⅰ.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Ⅱ.用涼開水漱口后,用消毒牙簽的一端在口腔內側壁輕輕刮幾下。Ⅲ.將牙簽上附著的碎屑均勻涂往水滴。Ⅳ.蓋上蓋玻片。Ⅴ.用稀碘液染色。Ⅵ.用低倍鏡觀察。請你根據小科的操作過程,回答下列問題。①小科的操作過程中有一處明顯錯誤,請你指出來并更正 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更正: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 。②小科用顯微鏡觀察材料時,發現視野中有一污物存在,于是移動臨時裝片,污物不動:換用潔凈的目鏡后,污物仍然存在。據此判斷污物最有可能在 物鏡 上。③圖丙是小科在顯微鏡下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裝片過程中的兩個視野,從視野一到視野二的操作,其中正確的是 B 。A.向右上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B.向右上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轉動細準焦螺旋C.向左下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D.向左下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轉動細準焦螺旋【答案】(1)轉換器;載物臺;粗準焦螺旋;(2)B;(3)bc;(4)①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更正: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②物鏡;③B。【解答】解:(1)觀圖可知:③是轉換器、⑤是載物臺、⑦是粗準焦螺旋(2)正常情況下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便于畫圖。故選:B。(3)無螺絲紋是ab目鏡,有螺絲紋是cd物鏡,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目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大;物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顯微鏡放大倍數越小觀察到的細胞數目越多,體積越小,視野越亮,反之,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細胞數目越少,體積越大,視野越暗。若想使視野中細胞數目最少,你認為應選用的鏡頭組合是短目鏡b和長物鏡c。(4)①小科的操作過程中有一處明顯錯誤,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更正: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②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視野中出現了的污點,污點的位置只有三種可能,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小科用顯微鏡觀察材料時,發現視野中有一污物存在,于是移動臨時裝片,污物不動:換用潔凈的目鏡后,污物仍然存在。據此判斷污物最有可能在物鏡上。③視野一在視野的右上方,視野二的圖像在視野的正中央,且圖像變大,從視野一到視野二的操作,向右上移動裝片,將裝片稱到視野正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再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更清晰。故選:B。答案為:(1)轉換器;載物臺;粗準焦螺旋;(2)B;(3)bc;(4)①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更正: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②物鏡;③B。17.小金做了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后想到:人體細胞生活在生理鹽水中,濃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細胞形態發生改變。那么植物細胞是否也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呢?(1)小金先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常狀態下洋蔥表皮細胞結構如圖1,圖中A是 液泡 (填結構名稱)。(2)接著,小金將洋蔥表皮細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過顯微鏡觀察,看到的細胞形狀如圖2,細胞膜和細胞壁距離變大,但細胞的外形沒有發生變化,原因是 細胞壁 具有支持作用。老師告訴小金,這是質壁分離現象。小金把此洋蔥表皮細胞重新放在清水中浸泡后,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細胞又復原了,如圖3。溶液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蘇打溶液 25%的食鹽溶液操作 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溶則吸引,這樣重復三次“分離”時間 60秒 58秒 25秒操作 在載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重復多次能否“復原” 能 能 不能(3)小金用不同的溶液進行了實驗,并記錄如下現象。①該實驗目的是研究植物細胞的這種“分離”和“復原”與 溶液類型 的關系。②以上實驗結果或現象支持下列哪些觀點? AB (填字母)。A.三種溶液引起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分離”速度不同B.三種溶液都能引起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發生“分離”C.清水都能使已發生“分離”的植物細胞“復原”【答案】(1)液泡(2)細胞壁(3)溶液類型;AB【解答】解:(1)植物細胞的液泡中具有細胞液,貯存著各種物質,因此圖1中A是液泡。(2)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具有保護和支持的功能,因此將洋蔥表皮細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過顯微鏡觀察,看到的細胞形狀如圖2,細胞膜和細胞壁距離變大,但細胞的外形沒有發生變化,原因是細胞壁具有支持作用。(3)①由表格可知,實驗探究的是溶液的類型對洋蔥表皮細胞的影響,因此實驗目的是研究植物細胞的這種“分離”和“復原”與溶液類型的關系。②根據表格中的實驗條件和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是:三種溶液引起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分離”速度不同,三種溶液都能引起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發生“分離”,AB符合題意,C不符合題意。故選:AB。故答案為:(1)液泡(2)細胞壁(3)溶液類型;AB18.顯微鏡是科學實驗室中常用的儀器,小趙學習完顯微鏡的結構后自制一臺簡易顯微鏡(圖甲)觀察洋蔥表皮,請回答問題:(1)水滴相當于光學顯微鏡結構中的 物 鏡。(2)如圖是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步驟,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D 。A.②③④①B.④③②①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3)細胞內的細胞質并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流動著,其方式多數呈環形流動;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一個細胞的細胞質沿順時針方向流動,則實際的流動方向應為 順時針 。【答案】( 1 )物;(2)D;(3)順時針。【解答】解:(1)水滴接近玻片,相當于光學顯微鏡結構中的物鏡。(2)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要的概括為:擦、③滴、④撕、②展、①蓋、染、吸。故選:D。(3)顯微鏡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轉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所以,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一個細胞的細胞質沿順時針方向流動,則實際的流動方向應為順時針。故答案為:( 1 )物;(2)D;(3)順時針。19.這學期我們學會了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和顯微鏡的使用,下面請你完成以下實驗。(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一般有五個步驟:①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②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壁刮取上皮細胞:③把上皮細胞均勻涂抹在水滴中④蓋上蓋玻片⑤染色。在刮取口腔上皮細胞時,牙簽平貼在口腔內壁,沿 同一方向 (選填“同一方向”“上下來回”)輕刮幾下。在載玻片上滴生理鹽水的目的是 保持細胞正常形態 。(2)在正確操作顯微鏡后,視野中找不到細胞,原因可能是 ①②③ 。(填序號)①未在口腔內壁上刮取細胞②刮取的細胞太少了③刮取細胞后,涂抹不均勻④未染色(3)細胞是一個立體結構,但在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則是該細胞的某個平面圖,甲乙同學在顯微鏡下分別觀察兩張同種動物組織細胞裝片(細胞形態結構相同),結果甲同學看到裝片中的組織細胞呈圓形,乙同學看到裝片中的組織細胞呈長方形,請你推測該種動物組織細胞的立體形狀,最可能是 圓柱體 。【答案】(1)同一方向;保持細胞正常形態;(2)①②③;(3)圓柱體。【解答】解:(1)在刮取口腔上皮細胞時,牙簽平貼在口腔內壁,沿同一方向輕刮幾下。在載玻片上滴生理鹽水,是為了保持細胞原來的形態。(2)在正確操作顯微鏡后,由于①未在口腔內壁上刮取細胞、②刮取的細胞太少了、③刮取細胞后,涂抹不均勻等情況,在視野中是找不到細胞的。④未染色透明度高,但能看到細胞。故選:①②③。(3)根據信息:細胞是一個立體結構,但在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則是該細胞的某個平面圖。甲、乙同學在顯微鏡下分別觀察兩張同種動物組織細胞裝片,結果甲同學看到裝片中的組織細胞呈圓形,乙同學看到裝片中的組織細胞呈長方形。則該種動物組織細胞的立體形狀最可能是圓柱體。因為圓柱體頂視圖是圓形,側視圖是長方形。故答案為:(1)同一方向;保持細胞正常形態;(2)①②③;(3)圓柱體。20.小越制作某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觀察到的像如圖所示。(1)制作該臨時裝片時,應先在載玻片中間滴 清水 。(2)通過觀察可知,在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 表皮未展平 。(3)圖中甲是不同放大倍數的目鏡(5×、16×)和物鏡(10×、40×),乙是在甲中選用的一組能放大160倍的鏡頭組合所成的物像。欲將乙視野中處于右上方的細胞移到視野中央并放大到640倍觀察。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A、B、C 。A.將裝片向右上方移動,直至物像位于視野中央B.將光圈調大,把平面鏡換成凹面鏡C.轉動轉換器將物鏡換成鏡頭③D.物鏡換成高倍鏡后,若視野模糊,應先調節粗準焦螺旋【答案】(1)清水;(2)表皮未展平;(3)A、B、C。【解答】解:(1)在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向潔凈的載玻片上滴加的液體是清水。(2)在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有一個關鍵步驟是將撕下的內表皮展平。這個步驟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內表皮細胞重疊,從而能夠更清晰地觀察單個細胞的結構。圖中觀察到的物像細胞重疊,影響觀察的清晰度,這是洋蔥表皮沒有全部展平導致。(3)A、顯微鏡呈倒像,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將裝片向右上方移動,使乙圖右上方的細胞位于視野正中央,A正確;B、換上高倍鏡后,視野變暗,故應將顯微鏡的光圈調大,反光鏡調成凹面鏡,B正確;C、原放大倍數為160倍,現放大倍數為640倍,目鏡不需要換,轉動轉換器將物鏡換成鏡頭換成③,因為目鏡倍數越大,鏡筒越長,C正確;D、換成高倍鏡后,如果視野模糊,應調節細準焦螺旋,D錯誤。故選:A、B、C。故答案為:(1)清水;(2)表皮未展平;(3)A、B、C。21.請根據相關探究實驗,回答問題:(1)【實驗:認識和使用顯微鏡】①在如圖所示的普通光學顯微鏡中,與調節光線強弱有關的結構是 de 。(用圖中字母表示)②使用顯微鏡時,正確的步驟是 DEACB (用字母排序)。A.放觀察物,用壓片夾壓住B.收鏡C.調節粗、細準焦螺旋等結構,看清物像D.取出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安裝鏡頭E.對光,有白亮的視野為止(2)【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玻片】①觀察時發現視野中有污點,先后轉動物鏡和移動裝片,污點均不動,則污點應該在 目鏡 上。②邊觀察邊繪制細胞結構圖時,圖中比較暗的地方用鉛筆 細點 表示(選填“涂黑”或“細點”)。【答案】( 1 ) de;DEACB;(2)目鏡;細點。【解答】解:(1)①遮光器在載物臺下緊靠載物臺,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反光鏡在鏡臂的最下端,可以左右前后轉動,是反射光線用的,有平面鏡和凹面鏡兩面,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因此與調節光線強弱有關的結構是d遮光器和e反光鏡;②使用顯微鏡時,正確的步驟是:D取出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安裝鏡頭;E對光,有白亮的視野;A放觀察物,用壓片夾壓住;C調節粗、細準焦螺旋等結構看清物像;B收鏡;即正確順序為DEACB。(2)①觀察時發現視野中有污點,先后轉動物鏡和移動裝片,污點均不動,則污點應該在目鏡上。②邊觀察邊繪制細胞結構圖時,圖中比較暗的地方用鉛筆細點表示。故答案為:( 1 ) de;DEACB;(2)目鏡;細點。22.在項目化學習中,某興趣小組用身邊的材料開展了“自制溫度計”的活動。【項目設計】所用材料有小藥瓶、密封蓋、透明吸管、最小刻度為1mm的刻度尺、染色的酒精等。實驗序號 溫度t/℃ 液柱高h/mm1 0 50.02 2 51.03 50 75.04 100 100.0該小組找到了A、B兩款小藥瓶及C、D兩種吸管,如圖甲。為了提高自制溫度計的精確度,則最好選擇其中的 A和D 進行組合搭配。【項目制作】如圖乙所示,先把小藥瓶浸沒在不同溫度的水中,在表中記錄有關數據,再根據液柱高度變化量和溫度變化量的關系,利用提供的刻度尺,在0℃~100℃之間進行溫度標注。分析表中數據可知,40℃時的刻度應標注在液柱高度為 70 mm處。【項目評價】根據以下評價量表,請你對該溫度計進行等第評價,并說明評價理由: 該溫度計合格,理由:該溫度計結構完整,刻度標識均勻,精確度為2℃,符合合格的標準 。“自制溫度計”評價量表等第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科學性 結構完整,刻度標識均勻 結構完整,刻度標識均勻 結構不完整,刻度標識不均勻準確性 精確度達到1℃ 精確度在2℃~4℃ 精確度在2℃~4℃【答案】A和D;70;該溫度計合格,理由:該溫度計結構完整,刻度標識均勻,精確度為2℃,符合合格的標準。【解答】解:(1)溫度計的玻璃泡容積越大,在溫度變化相同時,其內部液體體積變化較大;溫度計的毛細管越細,在液體體積變化相同時,液面變化較大,有利于溫度計做的較精密,故為了提高自制溫度計的精確度,則最好選擇其中的A和D進行組合搭配。(2)該自制溫度計每毫米代表的溫度值為=2℃,40℃比0℃高出40℃,則40℃對應刻度比0℃對應刻度高出的長度值為=20mm,40℃時的刻度應標注在液柱高度為20mm+50mm=70mm的位置。(3)由(2)知該自制溫度計結構完整,刻度標識均勻,精確度為2℃,根據評價量表,評定為合格。故答案為:A和D;70;該溫度計合格,該溫度計結構完整,刻度標識均勻,精確度為2℃,符合合格的標準。23.興趣小組發現,不同人對蚊子的吸引力不同。有同學認為與衣服顏色有關,也有同學認為與汗液的氣味有關。為了探究衣服顏色和汗液氣味對蚊子吸引力的影響,同學們設計并進行了以下實驗。【實驗步驟】①準備3種顏色深淺不同的紙板各2張,在各種顏色的紙板上分別涂抹等量且面積相同的生理鹽水和汗液。②將6張紙板分開放置在草地上,用攝像機記錄每分鐘內各紙板上蚊子停留的次數。③隨機交換紙板位置,重復步驟②兩次。在研究衣服顏色對蚊子吸引力關系時,除了紙板的種類、大小相同外,還需要確保涂抹的液體質量、面積相同,尤其是這些汗液必須是 來自同一個人 。【實驗結果】顏色蚊子停留次數涂抹物 淺色 較深色 深色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生理鹽水 2 1 8 5 4 3 8 7 6汗液 20 21 19 22 24 23 28 25 29【數據處理】小組同學認為涂有生理鹽水的淺色紙板,第3次蚊子停留次數偏多,把“8”改為了“2”。他們的做法是否合理,說明理由 不合理;實驗應實事求是,真實記錄數據,不能隨意改動數據 。【得出結論】根據實驗結果,小組同學得出實驗結論:與紙板顏色相比,汗液氣味對蚊子的吸引力更大。得出該結論的證據是 涂有汗液的紙板上蚊子停留次數多 。【答案】【實驗步驟】來自同一個人;【數據處理】不合理;實驗應實事求是,真實記錄數據,不能隨意改動數據;【得出結論】涂有汗液的紙板上蚊子停留次數多。【解答】解:【實驗步驟】根據對照實驗的單一變量原則,在研究衣服顏色對蚊子吸引力關系時,除了紙板的種類、大小相同外,還需要確保涂抹的液體質量、面積相同,尤其是這些汗液必須是來自同一個人。【數據處理】實驗應實事求是,真實記錄數據,不能隨意改動數據,因此,他們的做法不合理。【得出結論】比較表格數據可知,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紙板顏色的加深,蚊子停留的次數增加。表格中數據顯示,與紙板顏色相比,涂有汗液的紙板上蚊子停留次數多可知,汗液的氣味對蚊子的吸引力較強。故答案為:【實驗步驟】來自同一個人;【數據處理】不合理;實驗應實事求是,真實記錄數據,不能隨意改動數據;【得出結論】涂有汗液的紙板上蚊子停留次數多。24.小明家經常出現蟑螂,他想:蟑螂是如何尋找食物的呢?于是他設計了如下實驗:在一個紗罩內分別放一堆糖和一堆木屑,將兩只蟑螂中的一只剪掉觸角,另一只沒剪,并將它們同時放入紗罩內。小明發現沒剪觸角的蟑螂很快就找到了糖,而剪掉觸角的蟑螂則在里面亂撞。(1)小明在進行實驗前所作的假設是 蟑螂可能是靠觸角尋找食物 ;(2)在紗罩中放入沒剪觸角的蟑螂是起 對照 作用;(3)小明的實驗設計還不夠完善,請提出改進措施 每組中的蟑螂太少,應多放幾只數量相同的蟑螂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解答】解:(1)提出問題:由于蟑螂在尋找食物的行進中,頭部的觸角像天線似地轉來轉去,所以提出的問題是蟑螂是靠觸角辨別食物方向的嗎?作出假設:蟑螂是靠觸角尋找食物;(2)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蟑螂觸角與辨別食物方向有關,實驗變量是觸角,在設計實驗時,要給蟑螂提供觸角的有無兩種環境,因此,沒剪觸角的蟑螂是起對照作用;(3)小明的實驗設計還不夠完善,每組中的蟑螂太少,偶然性大,應多放幾只數量相同的蟑螂。故答案為:(1)蟑螂可能是靠觸角尋找食物;(2)對照;(3)每組中的蟑螂太少,應多放幾只數量相同的蟑螂。50.根據下列有關人類抵抗天花疾病的資料,回答問題:資料一:宋代,我國發明了“人痘接種法”。具體方法是將干燥的微量天花病人的痂皮研成細末,用小管吹入健康兒童的鼻孔。之后,孩子會患一次輕微或不顯性的天花,進而獲得對天花的終身免疫力。資料二:18世紀初,英國醫生琴納從一位患牛痘的擠奶女工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從未患過牛痘或天花的8歲男孩的手臂上。二個多月后,琴納從正患天花的病人的痘痂上取出一些膿液,注射到該男孩身上,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兩年之后,琴納又找到了一個患牛痘的擠奶女工,他把上述實驗重復做了一遍。1796年,琴納找到了抵御天花的“牛痘接種法”。(1)宋代,中國醫生將痂皮研成細末,用小管吹入健康兒童的鼻孔。是基于 患過一次輕微或不顯性的天花后會獲得對天花的終身抵抗力 的猜想。(2)琴納證明他的猜想正確的證據是 琴納從一位患牛痘的擠奶女工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從未患過牛痘或天花的8歲男孩的手臂上。二個多月后,琴納從正患天花的病人的痘痂上取出一些膿液,注射到該男孩身上,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 。(3)兩年之后,琴納還要再重做一遍實驗的原因是 避免實驗偶然性,減小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 。(4)資料中的實驗過程,分別取微量的“人痘痂皮”和“牛痘膿漿”接種在健康人身上,實驗中“微量”的目的是 為了讓健康的人接種后能產生相應的抗體,但由于量小,不足以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危害人體健康 。【答案】(1)患過一次輕微或不顯性的天花后會獲得對天花的終身抵抗力;(2)琴納從一位患牛痘的擠奶女工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從未患過牛痘或天花的8歲男孩的手臂上。二個多月后,琴納從正患天花的病人的痘痂上取出一些膿液,注射到該男孩身上,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3)避免實驗偶然性,減小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4)為了讓健康的人接種后能產生相應的抗體,但由于量小,不足以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危害人體健康。【解答】解:(1)從免疫學的角度分析,“人痘接種法“中,天花病人的痂坡研成的細末相當于抗原,將其吹入健康兒童的鼻孔這樣的做法是基于患過一次輕微或不顯性的天花后會獲得對天花的終身抵抗力的猜想。(2)根據題干信息分析:琴納從一位患牛痘的擠奶女工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從未患過牛痘或天花的8歲男孩的手臂上。二個多月后,琴納從正患天花的病人的痘痂上取出一些膿液,注射到該男孩身上,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證明了他的猜想是正確。(3)再重做一遍實驗是為了避免實驗偶然性,減小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4)“微量“是為了讓健康的人接種后能產生相應的抗體,但由于量小,不足以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危害人體健康。故答案為:(1)患過一次輕微或不顯性的天花后會獲得對天花的終身抵抗力;(2)琴納從一位患牛痘的擠奶女工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從未患過牛痘或天花的8歲男孩的手臂上。二個多月后,琴納從正患天花的病人的痘痂上取出一些膿液,注射到該男孩身上,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3)避免實驗偶然性,減小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4)為了讓健康的人接種后能產生相應的抗體,但由于量小,不足以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危害人體健康。25.學習了溫度計的知識后,同學們嘗試自制溫度計。如圖甲所示為小科設計的一個氣體溫度計。瓶中裝的是空氣,彎管中間有一段液柱(液柱的長度忽略不計)。(1)將雙手搓熱捂住瓶子,發現液柱不動,原因可能是 瓶塞氣密性不好 。(2)將此裝置改進后放在室內,當溫度升高時,液柱向 左 移動(填“左”或“右”)。(3)使用過程中發現玻璃管內液柱移動不明顯,不夠精確。對此請你提出一條提高測量精確度的建議是 增大瓶子的容積 。(4)在1標準大氣壓下,小科把自制的液體溫度計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將液柱到達的位置分別標為A和B,將該溫度計放在刻度尺旁,如圖乙所示,此時溫度計顯示的溫度為 27.5 ℃。【答案】(1)瓶塞氣密性不好;(2)左;(3)增大瓶子的容積;(4)27.5。【解答】解:(1)將雙手搓熱捂住瓶子,發現液柱不動,原因可能是瓶塞氣密性不好。(2)將此裝置改進后放在室內,當溫度升高時,瓶內氣體受熱膨脹,使液柱向左移動。(3)使用過程中發現玻璃管內液柱移動不明顯,不夠精確,增大瓶子的容積或減小彎管的直徑可以提高溫度計的精確度。(4)A位置對應為水的沸點100℃,B位置對應水的凝固點0℃,由圖乙知,A和B之間有40小格,則每格代表的溫度為=2.5℃,現在液柱表面距離A有11格,則此時溫度比0℃高出11×2.5℃=27.5℃,此時溫度計顯示的溫度為27.5℃+0℃=27.5℃。故答案為:(1)瓶塞氣密性不好;(2)左;(3)增大瓶子的容積;(4)27.5。26.小科想探究蝸牛運動快慢是否與溫度有關。小科用如圖甲所示的方格紙,以及培養皿、棉線、記號筆、刻度尺獲取蝸牛運動的距離。方案設計如下:在三張大小相同的方格紙上標注中心位置O,取其中一張紙置于培養皿下方,在培養皿內倒入溫度為13℃、深為1厘米的水。將同一只蝸牛置于中心點O處水中,待蝸牛開始爬行時,計時觀察3分鐘。根據蝸牛在每隔30秒的位置,在標有13℃的方格紙上描點,并用光滑的曲線連接。重復測量3次,計算平均值。重復操作記錄22℃和31℃條件下蝸牛的運動路徑并計算結果。組別 溫度 3分鐘內蝸牛運動的平均距離/厘米1 13℃ a2 22℃ b3 31℃ c(1)圖甲是小科觀察記錄的一組數據,小科依據圖甲獲取蝸牛運動距離的操作是 用一根細棉線與曲線重合,記下起點和終點的位置,然后把棉線拉直,用刻度尺測出兩點之間的距離,就是蝸牛運動的距離 。(2)小麗認為小科的設計中用同一只蝸牛在不同溫度下進行幾次實驗,前一次溫度對蝸牛下一次溫度下的運動會產生影響。為避免這種影響,應如何改進?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06 實驗專題考點一 科學探究的意義1.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式上,結合了力量、文化、科技元素的數字人,從錢塘江踏著浪花一步步來到“大蓮花”上空,與真實的主火炬手一起,共同點燃了名為“潮涌”的主火炬塔。下列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數字火炬手應用了哪些技術?B.錢塘江潮涌有什么規律?C.主火炬塔有多高?D.亞運場館“大蓮花”美不美?2.2023年9月21日,“天宮課堂”第四課正式開講。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關于太空實驗,下列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太空中哪顆星星最美B.熔化了的金屬液滴為什么成球形C.帶入太空的種子能否萌發D.失重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是否更輕松3.開學了,小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新的學校。他在校園中發現了很多新奇現象,并提出了相應的問題。以下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我們班的科學老師上課是否生動有趣?B.我的新書包肩帶做的寬一點的原因是什么?C.校園里哪幾種植物在冬季開花?D.校園里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蚯蚓?4.科學要求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推進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下列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種子為什么會長出幼苗B.鳥蛋為什么會孵出小鳥C.插在水中的鉛筆為什么會“折斷”D.杭州亞運會什么項目最好看5.9月1日,小李同學懷著高興的心情來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學校:賓王學校。他漫步于校園中,發現了很多現象,并提出了相應的問題:①為什么要把學校取名為賓王學校呢?②為什么鐵欄桿涂上白漆后不易生銹呢?③為什么中午的太陽光總是最強烈呢?④為什么很多自己的小學同學要就讀于賓王學校?⑤為什么學校里要種那么多植物呢?根據一個月的《科學》學習,你認為《科學》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A.①② B.②③ C.②⑤ D.③④考點二 猜想與事實驗證6.為探究沙漠中的蝸子在白天為什么把身體藏在數厘米深的沙里這個問題,某同學做了一個模擬實驗,并測得以下一組數據:表面 2cm深處 4cm深處 6cm深處干細沙的溫度(℃) 26 24 22 20濕泥土的溫度(℃) 24 23 22 21根據所測得的數據,不能得到的結論是( )A.干細沙深度越深溫度越低B.干細沙隨深度降溫比濕泥土快C.表面的濕泥土溫度比干細沙的溫度低D.干細沙的溫度總比濕泥土的溫度高7.小科在上課時,突然感到肚子疼。他馬上去醫務室,校醫問他是否頭疼、咳嗽、鼻塞,然后給他測量體溫,你認為校醫采取這些行動的直接目的是為了( )A.交流 B.獲取事實證據C.建立假設 D.檢驗與評價8.某校科學小組研究了“激素甲和激素乙對柳樹插條生根的影響”,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實驗的變量是激素的種類和激素的濃度B.該實驗證明激素乙對柳樹插條生根有抑制作用C.該實驗證明激素甲對柳樹插條生根有促進作用D.若探究激素甲、乙對柳樹插條生根的共同影響,應設計2組實驗進行對照9.科學實踐探究需要仔細觀察和思考,下列是小新同學實驗后的心得,錯誤的是( )A.收集唾液時,用舌尖抵住上頜齒根,唾液能快速流入試管中B.觀察血涂片時,由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中最多的是紅細胞C.可以通過直接測量食物燃燒放出熱量的多少來大致比較不同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D.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先找到毛細血管,然后根據血流方向判斷小動脈和小靜脈10.灰雁棲息在沼澤地,它們的巢比較簡陋,孵化前有些卵會滾出巢,但灰雁總能設法將卵滾回去.請根據如下實驗記錄,分析灰雁依據什么識別自己的卵( )編號 模型卵的特點 灰雁的反應1 形狀大小與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2 形狀大小、顏色與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3 形狀大小、顏色、褐色斑點與灰雁卵相同 弄回巢中4 帶褐色斑點的方塊 弄回巢中A.形狀大小B.形狀大小和顏色C.形狀大小、顏色和褐色斑點D.褐色斑點考點三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11.“歸納法”是“根據收集的證據分析總結得出結論”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結論的得出沒有應用歸納法的是( )A.木炭、硫等物質能在氧氣中燃燒,由此得出氧氣具有助燃性B.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由此得出稀鹽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C.多次改變入射角的大小,并測出對應的反射角的大小,由此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D.觀察發現多種植物細胞都有細胞核,由此得出植物細胞具有細胞核12.科學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下列關于科學方法的說法錯誤的是( )A.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電阻的關系時,需要用控制變量法B.用水流和水壓來研究電流和電壓,屬于轉換法C.建立磁感線來研究磁場,屬于模型法D.平面鏡成像實驗,用相同大小的蠟燭,屬于等效替代法13.齲齒俗稱蛀牙,是青少年中發生率很高的牙病。為了研究齲齒的發生率與刷牙的關系,以下調查數據的統計沒有價值的是( )A.有刷牙習慣的人群中,齲齒人數所占的比例B.無刷牙習慣的人群中,齲齒人數所占的比例C.所有的調查的人群中,齲齒人數所占的比例D.所有的調查的人群中,刷牙人數所占的比例14.科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應用,以下實驗研究過程中應用了模型法的是( )A.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B.研究原子的結構C.研究種子的呼吸作用D.探究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15.科學研究中常常會利用不同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事物的本質及規律。下列對實驗中運用的科學方法分析正確的是( )A.探究針孔成像實驗中,用光路圖來表示成像原理屬于轉換法B.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實驗中,使用兩根大小相同的蠟燭屬于控制變量法C.探究聲音產生條件實驗中,用乒乓球靠近音叉產生跳動現象屬于等效替代法D.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實驗中,用同一張小凳子放在海綿上實驗屬于控制變量法考點四 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16.如圖所示為驗證動物需要呼吸的實驗裝置,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在實驗前應該檢驗裝置的氣密性B.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可換用更細的玻璃管C.實驗時為便于操作和觀察,應該用手握緊試管D.為更好地控制變量,可在B試管內放入等數量的同種死昆蟲17.某同學在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實驗結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酒精濃度 0(清水) 0.25% 1% 10% 20%每10秒水蚤心跳次數(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A.酒精濃度太高會導致水蚤死亡B.酒精濃度對水蚤心率沒有影響C.水蚤心率隨酒精濃度升高而升高D.水蚤心率隨酒精濃度降低而降低18.有人做過如下實驗:將某種蛙放在明亮處體色變亮,再放在暗處體色變喑;在黑暗處,給此蛙注射褪黑激素,蛙體色逐漸變淺,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復暗色。若將此蛙眼睛蒙住,無論放在明處或暗處,蛙體色均為暗色。切除垂體后,把此蛙無論放在明處或暗處,蛙體色都保持亮色。根據上述實驗現象,下列得出的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A.光是影響蛙體色變化的外界因素B.蛙褪黑激素可使蛙體色變亮C.蛙體色的變化只受激素調節D.蛙褪黑激素的分泌與垂體有關19.“為300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開展正脊篩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該項目可以獲得學生的脊柱曲度、體質指標等相關健康信息。“正脊篩查”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C.設計實驗方案 D.收集事實與證據考點五 實驗題20.西蘭花的營養價值較高,但采摘后易失水、失綠變黃,新鮮度降低,品質下降。某興趣小組以葉綠素含量(每克西蘭花所含葉綠素的質量)為指標,研究了用LED紅藍光照射對西蘭花保鮮效果的影響,實驗過程如下。①挑選一定數量的西蘭花,隨機均分為A、B兩組。②將兩組西蘭花分別放入兩個試驗箱,置于4℃、濕度適宜的同一貯藏環境中。A組西蘭花不進行光照,B組西蘭花采用LED紅藍光持續照射。③在第0、2、4、6、8天,從每組隨機取3顆西蘭花,測定并記錄其葉綠素含量。④多次重復實驗,統計并處理實驗數據,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1)采摘后的西蘭花在一定時間內仍會進行 呼吸作用 (填一種生理活動),從而分解有機物,影響其品質。(2)為減少實驗材料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應挑選一定數量 大小(形狀) (寫出一點)相近的西蘭花進行實驗。(3)興趣小組認為LED紅藍光照射能緩解西蘭花失綠變黃。據圖分析,其依據是 相同時間內B組LED紅藍光照射后葉綠素含量高于A組 。(4)根據上述實驗判斷,用LED紅藍光照射的處理是否適用于各種水果和蔬菜的保鮮,并說明理由: 不適用,該實驗只能證明LED紅藍光對葉綠素的含量有影響,不是所有水果和蔬菜都含葉綠素 。21.在底物(反應物)充足的條件下,酶的催化速率與酶濃度呈正相關。植物組織中含有能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過氧化氫酶,不同植物的組織中的過氧化氫酶濃度是否相同?某興趣小組在底物充足的條件下,以常見的果蔬為材料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如下探究:【實驗步驟】①制備西瓜、西紅柿、生菜、黃瓜等植物組織的研磨液,分別按相同倍數稀釋得到植物組織“稀釋液”。然后,將若干相同的輕小濾紙片分別浸沒于等量的各種植物組織“稀釋液”內,浸泡相同時間,備用。②取4個相同的小燒杯,分別加入50mL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過氧化氫溶液,再在同一時間分別放入一片步驟①中準備的濾紙片,并開始計時。③觀察實驗現象,測量濾紙片從放入到上浮至液面所需的時間。測得數據如表:組號 浸泡濾紙片的溶液 上浮至液面所用時間/s1 西瓜研磨液 5.622 西紅柿研磨液 20.003 生菜研磨液 2.794 黃瓜研磨液 10.31【實驗分析】(1)本實驗通過 濾紙片從放入到上浮至液面所需的時間 這一直觀現象來判斷產生氣體的速率,從中比較不同植物組織中的過氧化氫酶濃度是否相同。(2)根據本實驗的結果可知, 生菜研磨液 中的過氧化氫酶含量最高。【實驗反思】(3)在實驗結束后的討論中,有同學認為步驟①需增設“蒸餾水”浸泡濾紙片,并用這樣的濾紙片再設計一個對照組,其意義是 排除水中本身含有少量氧氣的干擾,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 。22.將饅頭放入口中,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嘗你會感覺有甜味,這是為什么呢?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對此展開了探究他們設計了如下表所示實驗方案。請據此回答問題:試管編號 加入的物質 是否攪拌 溫度 水浴時間 檢測試劑 實驗現象1 饅頭碎屑+2毫升唾液 充分攪拌 37℃ 10分鐘 碘液2 饅頭塊+2毫升唾液 不攪拌3 饅頭碎屑+2毫升清水 充分攪拌4 饅頭碎屑+2毫升唾液 充分攪拌 0℃(1)若選用1號和3號試管進行對照,探究的問題是 唾液(唾液淀粉酶)是否對淀粉有消化作用 。(2)要想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作用的影響,應選擇 1和4號 管進行對照。(3)實驗結果,只有1號試管不變藍色,原因是 唾液(唾液淀粉酶)把淀粉消化成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4)1號試管和2號試管的探究結果告訴我們。吃飯時應該 細嚼慢咽 。23.酵母菌在無氧環境下將有機物分解成酒精與二氧化碳。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會對其造成傷害,從而抑制其呼吸作用強度嗎?為此,科學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提出假設】酒精對酵母菌的無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實驗器材】燒杯6個,氣球6個,酵母菌培養液,體積分數為20%、40%、60%、80%的酒精,蒸餾水,量筒,刻度尺等。【實驗原理】裝置如圖所示,氣球的體積會因酵母菌的無氧呼吸而變大,從而導致燒杯中的液面上升,根據單位時間內液面上升的高度反映酵母菌無氧呼吸的強度。【實驗過程】①將6個氣球分別編號,向1號氣球中加10mL已殺死酵母菌的培養液,其余氣球中分別加入含有等量酵母菌的培養液10mL。②在1,2號氣球中加入10mL蒸餾水,3至6號氣球中分別加入10mL不同濃度的酒精,然后將6個氣球分別置于對應編號的6個燒杯中,保溫一段時間,將觀察結果記錄于表中(忽略酒精蒸發)。實驗設置 裝置編號1 2 3 4 5 6酵母菌培養液 10mL加熱殺死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不同濃度的酒精 蒸餾水 蒸餾水 20% 40% 60% 80%液面上升的高度設置第2組實驗的目的是 進行對照 。【預期結果】若假設成立,則1號燒杯內的液面不變;2至6號的液面高低情況是 依次降低 。【實驗反思】①由于開始時氣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氣,酵母菌首先進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時消耗的氧氣與產生的二氧化碳體積相同。那么,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會對實驗結論產生影響嗎? 不影響 。②實驗中必須讓氣球處于浸沒狀態,但隨著氣球的膨脹,氣球會露出水面,從而影響實驗結果。為防止氣球露出水面,裝置的改進方法是 在氣球下方系一個金屬塊 。24.每年10月15日是“世界洗手日”,洗手看似簡單,殊不知其中大有學問。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兩位同學利用盛有無菌培養基的培養裝置,分別設計了洗手能減少手上細菌數量的驗證實驗。(注:細菌在培養基上大量繁殖會形成菌落。)(1)你認為 乙 同學的設計更合理。(2)該實驗的變量是 是否洗手 。(3)一段時間后發現C培養裝置中的菌落數量明顯少于B,則該實驗的結論是 洗手能減少手上細菌數量 。(4)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提高結果的可靠性,你的改進措施是 重復實驗 。25.科學觀察需要工具,顯微鏡就是其中一種工具。以下是小余同學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過程,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小余同學在顯微鏡的操作中,眼睛需注視物鏡的操作是 B 。A.移動玻片B.鏡筒下降C.調節反光鏡D.鏡筒上升(2)小余同學用低倍物鏡觀察臨時裝片時,在視野內看到一黑點。當他移動裝片時,黑點不動;當他換用高倍物鏡觀察后,黑點還在原處,這一現象最可能的解釋是 C 。A.裝片上有一小黑點B.物鏡需要清潔C.目鏡需要清潔D.反光鏡上有黑點(3)小余改進操作后,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圖甲所示的物像,為了更清晰地觀察A細胞,得到圖乙所示的物像,則操作順序是 ④①⑤ 。(填序號)①轉動轉換器,把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②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換成低倍物鏡③將玻片向下方移動使A移至視野中央④將玻片向上方移動使A移至視野中央⑤調節細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⑥調節粗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1.項目化學習小組的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培養了大腸桿菌,用于探究大蒜對大腸桿菌的生長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實驗步驟及結果如下:①將新鮮大蒜壓成蒜泥,雙層紗布包住擠壓過濾,制成100%大蒜提取液。②用無菌水將100%大蒜提取液依次稀釋成濃度為50%、25%的稀釋液。③吸取適量且等量的不同濃度大蒜提取液,分別滴入制備好的含大腸桿菌的培養皿中。④將培養皿放入37℃恒溫培養箱內18~24小時。⑤拍照記錄抑菌圈大小,并測量其直徑。(1)為了使實驗更加嚴謹,需要設置一個對照組:將等量的 (填“自來水”或“無菌水”)滴入含大腸桿菌的培養皿中。(2)如圖甲所示,含大腸桿菌菌群的培養皿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圍出現了抑菌圈,說明: ;據圖乙可知,抑菌效果最佳的大蒜提取液濃度是100%。(3)小組成員經查閱資料得:大蒜中的主要抑菌成分是大蒜素,完整的蒜瓣被破壞后才會形成大蒜素。請你說說能充分發揮大蒜抑菌效果的食用方法: 。2.月季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為了培育可以連續開花(花期較長)的月季新品種,某科學興趣小組進行了系列實驗。同學們以單季花月季(花期較短)為親代進行雜交,獲得子代種子若干。但是月季種子存在休眠現象,自然萌發率很低。為探究打破種子休眠的條件,實驗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1)比較第1、2組實驗結果,說明打破種子休眠的溫度為 。(2)比較第 兩組實驗結果,說明濕沙也是打破種子休眠的影響因素。(3)為進一步探究僅有濕沙條件是否可以打破種子休眠,需要增設第4組實驗。第4組實驗的預處理是 。(4)若第4組實驗種子幾乎不萌發,綜合上述信息,得出的結論是 (填選項)。A.低溫條件和濕度條件均可以打破種子休眠,且濕度條件更為重要B.低溫可以打破種子休眠,濕度可以促進該效果,但僅有濕度不能打破種子休眠C.在低溫條件和濕度條件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才能打破種子休眠3.浙江人喜歡吃年糕,每年的年底前會做很多年糕,浸在水里,能放很長時間,但一旦過年后進入第二年春季,年糕很容易發霉變質。小明為了弄清年糕發霉的原因,他在老師指導下設計如下探究實驗:第一步材料處理 將質量、大小、形狀相同的一塊年糕分別放入三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溫處理后待用。第1組 第2組 第3組第二步實驗操作 將玻璃瓶敞口放置 將玻璃瓶瓶口塞緊 將玻璃瓶敞口放置第三步恒溫培養(1周) 25℃ 25℃ 5℃第四步實驗結果 年糕出現大量菌落 年糕無菌落 年糕出現少量菌落請根據上述實驗設計,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第一步中高溫處理的目的是 。(2)比較第1組和第2組實驗,基于的假設是 。(3)分析第1組與第3組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 。4.小萌為了探究“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污染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采集了一定數量的青蛙受精卵,分別放入加了煙草浸出液、洗衣液、潔廁靈的稀釋液的培養皿中,放在適宜條件下孵化,定期進行觀察和記錄。實驗方案如表。請根據小萌的實驗過程回答問題:1號培養皿 2號培養皿 3號培養皿步驟一 各加入1000ml清水步驟二 加入10ml煙草浸出液 加入10ml洗衣液 加入10ml潔廁靈步驟三 各放入50粒大小類似的蛙受精卵步驟四 把3個培養皿都放在適宜環境中孵化觀察記錄(1)該探究實驗的觀察指標是 。(2)根據單一變量原則,小萌對實驗容器、清水及污染液的量、蛙受精卵及實驗環境進行了控制,本實驗中的變量是 。(3)小萌在每個容器中放入5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5粒,目的是 。(4)小萌的實驗方案尚不完善,請指出實驗設計的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 。5.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產生的直徑小于5mm的顆粒物,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生物體內。為探究微塑料對生物的影響,研究人員用小鼠進行了相關研究,實驗操作及結果如表所示,據表回答問題。組別 小鼠數量(只) 飼喂方式 實驗結果小腸絨毛狀態 體重增長值(g/只)甲 30 每日飼喂_____,8g/只,連續30天 數量多且排列整齊 7.1乙 30 每日飼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飼料,8g/只,連續30天 數量少且排列散亂 1.2丙 30 每日飼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飼料,8g/只,連續30天 基本消失 ?(1)實驗中選取的小鼠應該滿足的條件是: 的幼年小鼠(寫出2點)。(2)實驗中,若甲組起對照作用,補全其飼喂方式。 。(3)由實驗結果可知,與甲組比較,乙、丙兩組小鼠小腸絨毛數量減少甚至消失,影響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測出丙組體重增加值 (選填“小于”或“大于”)1.2g/只。(4)為減少微塑料的產生及對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B.對塑料制品進行分類回收C.為減少陸地塑料污染,將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D.尋找可無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6.小科在學習了人的腳印長度與身高的關系后,對人的身高與頭部高度關系也產生了興趣,他通過上網搜索,得到以下數據:人的年齡段 1歲 3歲 5歲 10歲 15歲 成人身高與頭部高度的比例 4:1 5:1 6:1 7:1 15:2 8:1(1)通過上網查詢得到以上數據,小科采用的記錄方法是 。A.文字描述法B.表格記錄法C.圖形記錄法D.以上都不對(2)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以得到的初步結論: 。(3)小科還想知道人的身高與臂展的關系(如圖),他找來卷尺測出自己的身高為160.0cm,臂展為162.0cm。于是小科立即得出結論:人的身高與臂展的比例關系約為1:1,小明認為小科的結論不可靠,小明的理由是 。7.小科在土壤中挖到一條蚯蚓,他用手觸摸蚯蚓身體腹部,感覺粗糙。為更仔細地觀察它,應借助的觀察工具是 ,發現蚯蚓的腹部有 。小科還發現蚯蚓一般生活在土壤中,而且在白天看不到蚯蚓,對此進行探究:(1)提出問題:蚯蚓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2)作出假設: 。(3)實驗計劃:在鐵盤內放上一層濕潤的紙,一側蓋上不透光的紙板,另一側蓋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鐵盤兩側的中央處各放5條蚯蚓,10分鐘后觀察蚯蚓的行為,該同學對上述實驗重復了5次,目的是 。(4)結果如下表:環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光明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黑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5)實驗結論:蚯蚓喜歡生活在 環境中。8.圖1是小東同學整理的溫度計發展歷程及對它們的評價,圖2是詹 雷伊溫度計模型。資料1:酒精的凝固點﹣117℃,沸點78℃;水銀的凝固點﹣39℃,沸點357℃。請結合資料,解決以下問題:(1)圖2中“詹 雷伊溫度計”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2)相對于水銀溫度計,請填寫圖1中“?”處對酒精溫度計的優點的評價內容 。小東利用青霉素瓶、細長玻璃管(足夠長)、紅墨水等也制作了一支溫度計(如圖3),用以比較不同液體的溫度高低,同時針對該溫度計設計了評價表。溫度計評價表評價等級 優秀 合格 待改進評價指標能 粗略測出0℃~100℃液體的溫度 能比較不同物體的溫度,但無法粗略測出具體的溫度 無法體現溫度計的功能(3)根據評價表,該溫度計被評為“合格”,為使改溫度計能達到“優秀”水平,該溫度計還應該如何改進,寫出你的具體方法: 。(4)若將該溫度計玻璃泡放到20℃的水中,溫度計玻璃管內液面距青霉素瓶底部距離h1為25cm,放到40℃的水中,液面距青霉素瓶底部距離h2為35cm,若測某液體的溫度時,液面距青霉素瓶底部距離h3為32cm時,該液體的溫度是 。(5)資料2:膨脹系數是表征物體受熱時其體積增大程度的物理量,水的膨脹系數是0.000208/℃,煤油是0.001/℃。據此,選擇煤油做溫度計的材料能提高準確度的理由是 。9.一種以地下莖繁殖為主的野菊分別生長在海拔10m、500m(B1、B2)和1000m(A1、A2)的同一山坡上。在相應生長發育階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隨海拔的增高而顯著變矮。為檢驗環境和遺傳因素對野菊株高的影響,請完成以下實驗設計。(1)實驗處理:春天,將若干海拔500m(B1)和1000m(A1)處的野菊幼苗同時移栽于海拔10m處。C1本來就生長在海拔10m處。(2)實驗對照:原生長于10m、500m和1000m處的野菊。(3)收集數據:要測量第二年秋天 。(4)預測支持下列假設的實驗結果:①假設一: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到海拔10m處的A1、B1的野菊株高與原生在海拔C1處的野菊株高 。②假設二: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到海拔10m處的A1、B1的野菊株高與 。10.如圖所示的是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實驗步驟,請根據圖回答問題。(1)將圖中操作步驟正確排序應為: 。A、①⑥⑦④⑤②③B、②①⑤⑥③⑦④C、②①③④⑤⑥⑦D、②①⑦④③⑤⑥(2)圖中⑤是染色,所滴的液體是 ,可以把細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觀察。(3)若此序列圖標表示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則圖①所滴的液體是 (清水或生理鹽水),目的是 (填字母)。A.利于染色B.利于蓋蓋玻片C.殺滅細菌D.維持細胞形態(4)某同學在觀察中發現一個細胞位于視野的右下方,要將其移到視野的正中央,應將裝片向 移動。11.根據“制作并觀察洋蔥鱗莖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如圖①為制作洋蔥鱗莖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部分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2)小海同學按規范操作,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以下幾個視野,如圖②,小海同學最終看到了視野C,則他看到的視野依次是 (用字母表示)。(3)小海用橡皮泥制作了洋蔥鱗莖外表皮細胞示意圖,如圖③,如表是制作的指標評價標準:等級 優秀 良好 待改進指標 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完整,名稱標注正確且齊全,整體美觀。 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完整,名稱標注正確但有遺漏,整體整潔。 不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名稱標注有誤或不全。根據評價指標,小海同學制作的模型應被評為 。12.小樂制作了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回答問題:(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在如圖甲所示步驟中滴加生理鹽水的目的是 ;在給如圖乙所示的臨時裝片中的口腔上皮細胞染色時,應將亞甲基藍溶液 (選填字母)。A.滴在a處,將裝片左端略提起B.滴在a處,吸水紙放置在b處C.滴在a和b處,將裝片左右晃動(2)用顯微鏡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①因口腔上皮細胞透明度較高,觀察時最好將視野調暗些。在“對光”操作時可以 (寫出1點)。②若視野中的物像從圖丙轉為圖丁所示,則正確的操作順序為 (按序填寫字母)。a.將玻片向右上方移動使細胞移至視野中央b.將玻片向左下方移動使細胞移至視野中央c.轉動轉換器,把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d.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換成低倍物鏡e.調節粗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f.調節細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13.如圖所示是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進行觀察的實驗,請按要求回答問題。(1)用序號將圖Ⅰ中制作臨時裝片的操作進行正確排序: 。(2)步驟②所用的試劑是 。(3)在圖2中從圖a到圖b,需要將裝片往 移動,并換用圖3中的 (選填“a”或者“b”)物鏡。14.某班同學進行臨時裝片制作,并制作細胞模型,請回答下列問題。(1)制作臨時裝片蓋好蓋玻片后,用滴管在蓋玻片一側滴加1~2滴紅墨水(或碘液)。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其目的是 。(2)圖甲中,觀察裝片時,在視野從A到D的調節過程中,一定不需要調節圖中顯微鏡結構①、②、③、④中的 (選填序號)。(3)圖乙是小科用橡皮泥制作植物細胞示意圖,如下表是制作的指標評價標準:等級 優秀 良好 待改進指標 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完整,名稱標注正確且齊全,整體美觀。 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完整,名稱標注正確但有遺漏,整體整潔。 不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不完整,名稱標注有誤或不全。根據評價指標,小科同學制作的模型應被評為 。15.為探究動物細胞的結構,小明用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等材料做實驗。請觀察圖,回答問題:(1)若在顯微鏡下看到如圖1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圖2所示的哪個步驟的操作不規范引起? (填字母)(2)圖2染色時滴加的藥劑是 。(3)觀察時應先用低倍鏡,則目鏡和物鏡可分別使用圖4中的 (填標號)。(4)低倍鏡換高倍鏡時,我們應該先把目標移到視野中央,然后轉動 (填名稱),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再調節細準焦螺旋和反光鏡,直到視野適宜、物像清晰為止。16.現代生物研究經常用到顯微鏡,認識和掌握顯微鏡的使用對于我們研究生物及醫學極其重要,如圖甲是顯微鏡結構圖,請同學們認識,并回答問題:(1)寫出圖甲標號所代表的結構名稱:③ ,⑤ ,⑦ 。(2)正常情況下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眼睛筒的相對位置應該是圖中的 。A.B.C.D.(3)圖乙是顯微鏡的四個鏡頭,欲使視野中的細胞數目最少,應選用的鏡頭組合是 。(填序號)(4)小科同學在制作和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玻片標本”的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操作:Ⅰ.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Ⅱ.用涼開水漱口后,用消毒牙簽的一端在口腔內側壁輕輕刮幾下。Ⅲ.將牙簽上附著的碎屑均勻涂往水滴。Ⅳ.蓋上蓋玻片。Ⅴ.用稀碘液染色。Ⅵ.用低倍鏡觀察。請你根據小科的操作過程,回答下列問題。①小科的操作過程中有一處明顯錯誤,請你指出來并更正 。②小科用顯微鏡觀察材料時,發現視野中有一污物存在,于是移動臨時裝片,污物不動:換用潔凈的目鏡后,污物仍然存在。據此判斷污物最有可能在 上。③圖丙是小科在顯微鏡下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裝片過程中的兩個視野,從視野一到視野二的操作,其中正確的是 。A.向右上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B.向右上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轉動細準焦螺旋C.向左下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D.向左下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轉動細準焦螺旋17.小金做了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后想到:人體細胞生活在生理鹽水中,濃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細胞形態發生改變。那么植物細胞是否也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呢?(1)小金先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常狀態下洋蔥表皮細胞結構如圖1,圖中A是 (填結構名稱)。(2)接著,小金將洋蔥表皮細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過顯微鏡觀察,看到的細胞形狀如圖2,細胞膜和細胞壁距離變大,但細胞的外形沒有發生變化,原因是 具有支持作用。老師告訴小金,這是質壁分離現象。小金把此洋蔥表皮細胞重新放在清水中浸泡后,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細胞又復原了,如圖3。溶液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蘇打溶液 25%的食鹽溶液操作 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溶則吸引,這樣重復三次“分離”時間 60秒 58秒 25秒操作 在載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重復多次能否“復原” 能 能 不能(3)小金用不同的溶液進行了實驗,并記錄如下現象。①該實驗目的是研究植物細胞的這種“分離”和“復原”與 的關系。②以上實驗結果或現象支持下列哪些觀點? (填字母)。A.三種溶液引起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分離”速度不同B.三種溶液都能引起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發生“分離”C.清水都能使已發生“分離”的植物細胞“復原”18.顯微鏡是科學實驗室中常用的儀器,小趙學習完顯微鏡的結構后自制一臺簡易顯微鏡(圖甲)觀察洋蔥表皮,請回答問題:(1)水滴相當于光學顯微鏡結構中的 鏡。(2)如圖是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步驟,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A.②③④①B.④③②①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3)細胞內的細胞質并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流動著,其方式多數呈環形流動;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一個細胞的細胞質沿順時針方向流動,則實際的流動方向應為 。19.這學期我們學會了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和顯微鏡的使用,下面請你完成以下實驗。(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一般有五個步驟:①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②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壁刮取上皮細胞:③把上皮細胞均勻涂抹在水滴中④蓋上蓋玻片⑤染色。在刮取口腔上皮細胞時,牙簽平貼在口腔內壁,沿 (選填“同一方向”“上下來回”)輕刮幾下。在載玻片上滴生理鹽水的目的是 。(2)在正確操作顯微鏡后,視野中找不到細胞,原因可能是 。(填序號)①未在口腔內壁上刮取細胞②刮取的細胞太少了③刮取細胞后,涂抹不均勻④未染色(3)細胞是一個立體結構,但在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則是該細胞的某個平面圖,甲乙同學在顯微鏡下分別觀察兩張同種動物組織細胞裝片(細胞形態結構相同),結果甲同學看到裝片中的組織細胞呈圓形,乙同學看到裝片中的組織細胞呈長方形,請你推測該種動物組織細胞的立體形狀,最可能是 。20.小越制作某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觀察到的像如圖所示。(1)制作該臨時裝片時,應先在載玻片中間滴 。(2)通過觀察可知,在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 。(3)圖中甲是不同放大倍數的目鏡(5×、16×)和物鏡(10×、40×),乙是在甲中選用的一組能放大160倍的鏡頭組合所成的物像。欲將乙視野中處于右上方的細胞移到視野中央并放大到640倍觀察。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A.將裝片向右上方移動,直至物像位于視野中央B.將光圈調大,把平面鏡換成凹面鏡C.轉動轉換器將物鏡換成鏡頭③D.物鏡換成高倍鏡后,若視野模糊,應先調節粗準焦螺旋21.請根據相關探究實驗,回答問題:(1)【實驗:認識和使用顯微鏡】①在如圖所示的普通光學顯微鏡中,與調節光線強弱有關的結構是 。(用圖中字母表示)②使用顯微鏡時,正確的步驟是 (用字母排序)。A.放觀察物,用壓片夾壓住B.收鏡C.調節粗、細準焦螺旋等結構,看清物像D.取出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安裝鏡頭E.對光,有白亮的視野為止(2)【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玻片】①觀察時發現視野中有污點,先后轉動物鏡和移動裝片,污點均不動,則污點應該在 上。②邊觀察邊繪制細胞結構圖時,圖中比較暗的地方用鉛筆 表示(選填“涂黑”或“細點”)。22.在項目化學習中,某興趣小組用身邊的材料開展了“自制溫度計”的活動。【項目設計】所用材料有小藥瓶、密封蓋、透明吸管、最小刻度為1mm的刻度尺、染色的酒精等。實驗序號 溫度t/℃ 液柱高h/mm1 0 50.02 2 51.03 50 75.04 100 100.0該小組找到了A、B兩款小藥瓶及C、D兩種吸管,如圖甲。為了提高自制溫度計的精確度,則最好選擇其中的 進行組合搭配。【項目制作】如圖乙所示,先把小藥瓶浸沒在不同溫度的水中,在表中記錄有關數據,再根據液柱高度變化量和溫度變化量的關系,利用提供的刻度尺,在0℃~100℃之間進行溫度標注。分析表中數據可知,40℃時的刻度應標注在液柱高度為 mm處。【項目評價】根據以下評價量表,請你對該溫度計進行等第評價,并說明評價理由: 。“自制溫度計”評價量表等第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科學性 結構完整,刻度標識均勻 結構完整,刻度標識均勻 結構不完整,刻度標識不均勻準確性 精確度達到1℃ 精確度在2℃~4℃ 精確度在2℃~4℃23.興趣小組發現,不同人對蚊子的吸引力不同。有同學認為與衣服顏色有關,也有同學認為與汗液的氣味有關。為了探究衣服顏色和汗液氣味對蚊子吸引力的影響,同學們設計并進行了以下實驗。【實驗步驟】①準備3種顏色深淺不同的紙板各2張,在各種顏色的紙板上分別涂抹等量且面積相同的生理鹽水和汗液。②將6張紙板分開放置在草地上,用攝像機記錄每分鐘內各紙板上蚊子停留的次數。③隨機交換紙板位置,重復步驟②兩次。在研究衣服顏色對蚊子吸引力關系時,除了紙板的種類、大小相同外,還需要確保涂抹的液體質量、面積相同,尤其是這些汗液必須是 。【實驗結果】顏色蚊子停留次數涂抹物 淺色 較深色 深色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生理鹽水 2 1 8 5 4 3 8 7 6汗液 20 21 19 22 24 23 28 25 29【數據處理】小組同學認為涂有生理鹽水的淺色紙板,第3次蚊子停留次數偏多,把“8”改為了“2”。他們的做法是否合理,說明理由 。【得出結論】根據實驗結果,小組同學得出實驗結論:與紙板顏色相比,汗液氣味對蚊子的吸引力更大。得出該結論的證據是 。24.小明家經常出現蟑螂,他想:蟑螂是如何尋找食物的呢?于是他設計了如下實驗:在一個紗罩內分別放一堆糖和一堆木屑,將兩只蟑螂中的一只剪掉觸角,另一只沒剪,并將它們同時放入紗罩內。小明發現沒剪觸角的蟑螂很快就找到了糖,而剪掉觸角的蟑螂則在里面亂撞。(1)小明在進行實驗前所作的假設是 ;(2)在紗罩中放入沒剪觸角的蟑螂是起 作用;(3)小明的實驗設計還不夠完善,請提出改進措施 。25.根據下列有關人類抵抗天花疾病的資料,回答問題:資料一:宋代,我國發明了“人痘接種法”。具體方法是將干燥的微量天花病人的痂皮研成細末,用小管吹入健康兒童的鼻孔。之后,孩子會患一次輕微或不顯性的天花,進而獲得對天花的終身免疫力。資料二:18世紀初,英國醫生琴納從一位患牛痘的擠奶女工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從未患過牛痘或天花的8歲男孩的手臂上。二個多月后,琴納從正患天花的病人的痘痂上取出一些膿液,注射到該男孩身上,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兩年之后,琴納又找到了一個患牛痘的擠奶女工,他把上述實驗重復做了一遍。1796年,琴納找到了抵御天花的“牛痘接種法”。(1)宋代,中國醫生將痂皮研成細末,用小管吹入健康兒童的鼻孔。是基于 的猜想。(2)琴納證明他的猜想正確的證據是 。(3)兩年之后,琴納還要再重做一遍實驗的原因是 。(4)資料中的實驗過程,分別取微量的“人痘痂皮”和“牛痘膿漿”接種在健康人身上,實驗中“微量”的目的是 。26.學習了溫度計的知識后,同學們嘗試自制溫度計。如圖甲所示為小科設計的一個氣體溫度計。瓶中裝的是空氣,彎管中間有一段液柱(液柱的長度忽略不計)。(1)將雙手搓熱捂住瓶子,發現液柱不動,原因可能是 。(2)將此裝置改進后放在室內,當溫度升高時,液柱向 移動(填“左”或“右”)。(3)使用過程中發現玻璃管內液柱移動不明顯,不夠精確。對此請你提出一條提高測量精確度的建議是 。(4)在1標準大氣壓下,小科把自制的液體溫度計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將液柱到達的位置分別標為A和B,將該溫度計放在刻度尺旁,如圖乙所示,此時溫度計顯示的溫度為 ℃。27.小科想探究蝸牛運動快慢是否與溫度有關。小科用如圖甲所示的方格紙,以及培養皿、棉線、記號筆、刻度尺獲取蝸牛運動的距離。方案設計如下:在三張大小相同的方格紙上標注中心位置O,取其中一張紙置于培養皿下方,在培養皿內倒入溫度為13℃、深為1厘米的水。將同一只蝸牛置于中心點O處水中,待蝸牛開始爬行時,計時觀察3分鐘。根據蝸牛在每隔30秒的位置,在標有13℃的方格紙上描點,并用光滑的曲線連接。重復測量3次,計算平均值。重復操作記錄22℃和31℃條件下蝸牛的運動路徑并計算結果。組別 溫度 3分鐘內蝸牛運動的平均距離/厘米1 13℃ a2 22℃ b3 31℃ c(1)圖甲是小科觀察記錄的一組數據,小科依據圖甲獲取蝸牛運動距離的操作是 。(2)小麗認為小科的設計中用同一只蝸牛在不同溫度下進行幾次實驗,前一次溫度對蝸牛下一次溫度下的運動會產生影響。為避免這種影響,應如何改進? 。(3)小科修改方案之后,重新實驗,收集并處理數據。如果溫度越高,蝸牛爬的越快。則a、b、c之間的大小的關系是 。28.小科常常看到媽媽將做菜后剩下的蛋殼倒扣在栽有吊蘭的花盆中,媽媽認為蛋殼中含有促進吊蘭生長的營養物質,蛋殼真能促進吊蘭生長嗎?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小科進行了如下實驗。①首先選取發育情況相同的兩株健壯的吊蘭幼苗,分別栽入甲、乙兩個完全相同的花盆中。②甲盆中不放蛋殼,乙盆中放蛋殼,其他實驗條件都相同。③一段時間后,吊蘭生長狀況發生了變化,小蘭將變化情況記錄在表中。植株 實驗前質量/克 實驗后質量/克 生長情況甲 41 51 植株弱小,葉色變黃乙 41 70 植株較健壯,葉色較綠請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媽媽認為蛋殼中含有促進吊蘭生長的營養物質”,屬于科學探究基本過程中的 (填“提出問題”或“作出假設”)。(2)該實驗過程中,起對照作用的是植株 (填“甲”或“乙”)。(3)小科的實驗有不足之處,請提出改進建議: 。29.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團隊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①招募血型為A、B、AB、O型的志愿者各30人。②取150個培養皿,各加入2mL抗凝劑(防止血液凝固)③從每個志愿者體內采10mL血液,分別加入培養皿中并搖勻,按血型分為甲、乙、丙、丁四組;向剩下的培養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鹽水并搖勻,記為戊組。④把五組培養皿都擺放在蚊子較多的同一環境中,統計相同時間內各培養皿中吸引蚊子的數量。⑤先統計各組吸引蚊子數,再算出各組吸引蚊子數占五組總數的百分比。繪制成圖像如圖所示。(1)該團隊開展以上實驗想研究的問題是: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是否與 有關?(2)實驗中戊組起 作用。(3)各組采用志愿者30人,而不是一人,理由是 。30.小科家進行裝滿時用到兩卷規格不同的細銅絲,有一卷的商標上標注了銅絲直徑d1=0.8mm,另一卷上的產品說明標簽已脫落,此時小科身邊沒有刻度尺。(1)小科設計了以下測量步驟。①將兩卷細銅線分別纏繞在兩支相同的圓鉛筆上,纏繞相同的長度L1。②數出d1=0.8mm 纏繞的圈數為n1,另一種銅線纏繞的圈數為n2。③另一種細銅絲的直徑為d= (用以上字母表示)。(2)為了減少實驗誤差,小科一共測了三次,每次銅絲都重新繞過,產生誤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3)在實驗中巧妙地把一些比較抽象、難以觀測的量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容易測量的量來認識,這種科學方法叫轉換法。以下四個實驗沒有使用轉換法的是 。A.用刻度尺測量一支鉛筆的長度時,進行多次測量求平均值B.用量筒測量小石塊的體積時,需要用排水法進行測量C.用棉線與不規則曲線重疊,通過測量棉線長度來確定曲線的長度D.用水銀溫度計測量水溫,通過觀察水銀柱的長度變化知道溫度高低31.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產生的直徑小于5毫米的顆粒物,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生物體內。科研人員為探究微塑料濃度對水生動物生長的影響,選擇大小、生長狀況相似的鯽魚,分別放在不同濃度的微塑料水體中,相同的條件下養殖60天后,測量其平均體重和體長,結果如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問題:組別 鯽魚條數 微塑料水體濃度(克/升) 體重平均增長值(克/條) 體長平均增加值(厘米/條)① 20 0 0.5770 0.94② 20 0.06 0.5384 1.08③ 20 0.12 0.3895 0.62④ 20 0.18 0.2347 0.54⑤ 20 0.24 0.2050 0.51(1)設置組別①的作用是 。(2)每組實驗選取20條鯽魚的目的是 。(3)由實驗結果可知,當微塑料的濃度達到 克/升及以上時,會顯著抑制鯽魚體重的增長。32.某校進行“制作簡易溫度計”的項目化學習,下面是題。(1)查閱資料:溫度計部分發展歷程如圖甲。伽利略發明的溫度計是根據 原理制成的;若伽利略發明的溫度計玻璃管中水柱上升,說明溫度在 (選填“升高”、“不變”或“下降”)。(2)有了知識儲備,各小組都制作出了簡易溫度計,如圖乙是某小組制作的一個溫度計,請你對提高自制溫度計的精確度提出一個合理的改進方法 。(3)另一個小組查閱資料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出了用金屬作為測溫物質的簡易溫度計。主要結構及原理如圖丙,測溫物質從氣體到液體和固體的改變,可能是基于怎樣的猜想 。(寫出一點)33.有一次小科上街買回來一袋黃豆芽放在窗外的陽臺上忘記吃了,待幾天后竟發現許多黃豆芽變成了“綠豆芽”,小科覺得奇怪,就把這一發現告訴了同學們,他們決定把這個問題搞清楚,請你和他們一起去探究。(1)提出問題:光照能影響葉綠素的產生嗎?(2)針對你的問題,請作出假設: 。(3)設計實驗方案:①取一定數量的新鮮的黃豆芽分成兩份,分別放在甲、乙兩個容器中。②甲放在 下培養,乙放在陰暗處培養。(4)該實驗的預期效果是: 。(5)該實驗結論: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照。34.福壽螺于1981年引入中國,已被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某科研團隊選用除螺胺可濕性粉劑、除螺胺乙醇胺鹽可濕性粉劑、聚醛 甲萘威顆粒劑、四聚乙醛4種常見的除螺劑,進行防治福壽螺的研究。【研究目的】探究 對防治福壽螺的效果?【實驗及數據】序號 除螺劑種類 2天后樣本數 活螺數 死亡率1 除螺胺可濕性粉劑 200 42 79%2 除螺胺乙醇胺鹽可濕性劑 200 34 83%3 聚醛 甲萘威顆粒劑 200 62 69%4 四聚乙醛 200 68 66%5 不加除螺劑 200 196 2%(1)請你將【研究目的】補充完成 。(2)該科研團隊可以通過 判斷該種除螺劑的防治效果。(3)本實驗中第5組不添加除螺劑成分,該組實驗在本次研究中的作用是 。(4)為什么樣本數要用200而不是1來完成實驗 。35.在學習長度測量后,小科想要用自己的步距和步數測量學校到家的距離。【步距測量】小科在微濕的泥土地上按照不同方式前進,測量步距。方式1:快跑方式2:慢走(1)請選擇合適的前進方式 ,并說明理由 。(2)選擇合適的前進方式后,小科在濕地上進行測量,標記步距為s。下列測量方式正確的是 。【方法遷移】(3)小敏也想要測量學校到家的距離,但她家離學校較遠,步行時間過長,需要騎自行車上下學。請寫出一種測量方法,幫助她完成測量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上期中復習專題06 實驗專題(浙教版2024)(原卷版) .doc 七上期中復習專題06 實驗專題(浙教版2024)(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