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化學 年級 九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四單元 自然界的水 課題3 物質組成的表示(第2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對化合物具有固定原子個數比的分析,初步了解化合價。 2.知道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了解化合價的表示方法及一般規律。 3.能依據化合物的化學式推斷元素的化合價,能依據元素化合價寫出一些簡單的化學式。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依據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式。 教學難點 化合價概念的構建。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回顧】純凈物有固定組成,能用化學式表示。 【提問】是什么決定了化合物中的原子個數比? 傾聽。 思考。 創設情境,在純凈物有“定組成”的事實基礎上,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微觀本質。環節一:微觀視角探究化合物具有固定原子個數比的原因 【提問】從微觀角度探究下列化合物具有固定原子個數比的原因。 1.分析NaCl中原子個數比為1∶1的原因。 2.分析MgCl2中原子個數比為1∶2的原因。 3.分析HCl中原子個數比為1∶1的原因。 【歸納】化合物具有固定原子個數比的原因。 1.金屬元素的原子與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化合,有何特點? 2.非金屬元素的原子與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化合,有何特點? 從原子結構入手,用圖示的方式表征NaCl、MgCl2、HCl的形成過程,推演出不同原子按照固定比例化合的原因,是為了使各原子達到相對穩定結構,且滿足原子間得、失電子(共用電子對)的數目相等的關系。 通過比較、歸納等多種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探索宏觀規律背后的微觀本質,凸顯變化與穩定的跨學科概念。環節二:初步認識化合價 【展示】NaCl中,Na為+1價,Cl為-1價;HCl中,H為+1價,Cl為-1價。 【提問】化合價的數值與正負由什么決定? 【小結】元素化合價的概念建構與表示方法。 【展示】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 1.總結化合價的一般規律。 2.對常見化合價進行分類記憶。 【展示】常見化合物中的各元素的化合價。 【提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觀察、對比,初步建立化合價的概念。 通過讀圖表,找到化合價的一般規律,了解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學會用口訣法、分類法熟記必備的化合價。 交流、討論,感受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一般規律。 了解化合價是認識物質組成的基本工具,發展物質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觀念。環節三:應用化合價解決化學問題 【活動1】用化合價書寫簡單的化學式。 【活動2】根據化學式推斷元素的化合價。 通過探析典型問題,掌握運用化合價書寫化學式,以及根據化學式推斷化合價的一般方法。 感悟化合價的應用價值,形成應用化合價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歸納總結 【歸納總結】從原子結構出發,認識化合價的本質,深刻理解組成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之間的數量關系,體會化學式的深刻內涵。 體會原子結構、化合價與化學式的關系。 建構化合價的概念以及其應用模型。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