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化學 年級 九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課題1 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繪制水的三態示意圖、生活經驗和氨水使酚酞變色實驗,論證和逐步認識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認識構成物質微粒的基本特征,物質的狀態變化主要是因為構成物質的微粒間隔發生了變化。 2.通過研究二氧化碳和氧氣混合實驗及繪制氧氣、二氧化碳的微觀示意圖,提煉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性質角度認識分子的功能和價值,能從分子角度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 3.通過探討和論證構成物質的微粒與物質及其變化、類別和性質的過程,以及對科學家探索物質微觀世界的過程及結果的學習,形成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贊賞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形成證據意識,提升邏輯推理能力。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分子的概念,分子與物質及物質的性質、變化及類別的關系。 教學難點 形成微粒觀,真正認可物質由微粒構成。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新課引入,感知物質由微粒構成 【提問】你對“物質可分”是怎樣理解的? 【資料】墨子、德謨克利特等人對構成物質的微粒的認識。 【追問】你認為物質的微觀世界是怎樣的,用圖示畫出水的三態以及二氧化碳、氧氣的微觀構成。 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回答: (1)“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物質可以無限分割。 (2)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可再分,再分就不是該物質。 基于自身理解,繪制構成物質的微粒。 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對物質構成微粒的思考。初步形成微粒觀。 探查已有認識,促進思考,成為后續學習素材。環節二:推論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 【提問】大家對于分子、原子等微粒的名稱都比較熟悉,人們是怎么想出來的呢,哪些宏觀現象導致古人提出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 【追問1】根據這些現象,怎么就能推論出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呢?請大家討論后回答。 【追問2】能否用這種觀點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請大家觀看實驗后回答。 【演示實驗】品紅在水中擴散。 【講述】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通過儀器觀測到物質的微觀世界,物質確實是由微粒構成的。 【圖片】有機物、銀、硅的微觀照片。 【任務】用微粒的特征解釋酒精的蒸發和氨水使酚酞變紅的實驗。 【演示實驗】分子運動現象實驗(氨水使酚酞變紅) 【小結】分析概括構成物質的微粒與物質的變化、性質的關系。 回答:因為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所以人們能聞到花香,濕衣服可以晾干等。 討論、思考后回答:鼻子可以聞到花香,說明具有花香的物質接觸到鼻腔,但是看不到這些物質運動過來,說明其非常微小,而且在不斷運動。 水和品紅都是由微粒構成的,這些微粒不斷運動,而且有間隔,互相進入對方的間隔中,所以品紅能擴散到水中。 觀看圖片、聽講。 觀看實驗后回答:因為酒精的微粒不斷運動,運動到容器外,酒精逐漸減少;氨水可以使酚酞變紅,氨分子不斷運動,與酚酞溶液接觸后,使酚酞變紅。 分析討論,師生共同小結:物質是由微粒(分子)構成的,這些微粒具有質量、體積都很小,不斷運動,有間隔等特點;物質發生物質三態的轉化等物理變化時,微粒(分子)間隔發生了變化。 基于分析解釋,真正認同物質是由具有一系列特點的微粒構成的。 在論證過程中,培養證據推理能力。 應用所學進行解釋,鞏固已有認識。環節三:提煉微粒與物質的化學性質的關系 【提問】如果將氧氣和二氧化碳混合后分為兩瓶,分別伸入燃著的木條、倒入澄清石灰水。你能預測一下實驗操作所對應的實驗現象嗎? 【演示實驗】氧氣和二氧化碳混合實驗。燃著的木條燃燒更旺,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任務】畫出混合前后瓶內氣體的微觀示意圖。 【追問】通過上述實驗,你對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有什么新的認識? 思考后回答: (1)燃著的木條可能會熄滅,因為二氧化碳可以滅火。 (2)澄清石灰水可能會變渾濁,因為氧氣不會影響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 觀看實驗。 思考討論后繪制混合后瓶內氣體的微觀示意圖。 討論后回答:混合后還能支持燃燒和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分子沒改變,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提煉分子概念——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環節四:歸納總結 【歸納總結】歸納分子與物質類別和性質的關系,推測其與物質的和變化的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混合物由多種分子構成,純凈物由一種分子構成;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物質的一個分子就可以保持其化學性質;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生改變。 從分子角度認識純凈物、混合物,了解其與物質化學性質、物理性質的關系,推測化學變化時分子發生改變,為后續教學打下基礎。課后任務 【提問】你認為哪位同學繪制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示意圖更科學準確?能否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構成不同物質分子的微粒種類及名稱? 課后查閱資料,分析研究。 鞏固基礎,預習下一課時內容。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