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結構》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理念】1、重視探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通過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 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2、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與體驗,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作是學生自我建構、自我 生成的過程。【課程標準分析】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標準是“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對于本 條標準的把握應注意以下幾點:⑴標準中的“說出”屬于了解水平,“概括”屬于“理解水平”⑵本條標準有兩層含義: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運用。2、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3、掌握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4、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使學生形成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讀圖訓練,提高讀圖、析圖能力,明確地震波和地球內部圈層的關系,地殼與巖石 圈、軟流層的位置關系等。2、聯系實際,結合圖示,了解各圈層的特征。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鼓勵學生獻身于科學教育事業。2、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觀和責任感, 增強環境及保護意識。【教學重點】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3、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 【教學難點】1、兩種地震波的傳播特征極其在地球內部圈層研究中的運用。2、地球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和主要特點。 【課時安排】1 課時【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腦 【教學方法】導學法教學、對比法教學、探究性教學、問題解決式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天宮二號于今年中秋節 9 月 15 日 22 點 04 分發射,這是我們對 宇宙探索的又一進步,包括神州系列飛船都是在對宇宙的不斷探索和認識,我們前面所學習 的內容也在不斷的“談天”,現在我們來“說地”,看展示圖片,美國導演通過改編法國著名作家儒勒 ·凡爾納的小說《地心游記》創作了《地心歷險記》科幻大片,以及我們對于地球 內部的好奇,還創作了一些地心歷險的游戲,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說地”,學習第四節 《地球的結構》這一節的內容。了解教學目標:1、能正確描述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組成和劃分依據。2、能夠區分地球內部圈層的界限和位置。3、能夠概括地球內部圈層的物理性狀和外部圈層之間的相互關系。4、通過對地球內部圈層的探索過程的了解,培養探索自然、探索科學的精神,激發對 地理的求知欲。【新課探究】思考探究一:1、想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渠道或方法獲取地球內部的信息? 生答:略。【總結】(1)改進鉆探技術,結合相關方面的科學設想。(2)根據火山噴發的物質,獲取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相關信息。(3)地表的溫泉、熱泉可知地球內部有豐富的地熱資源。(4)遙感技術(5)其他的手段2、人類能進入地球內部較深的地方進行直接研究嗎?3、目前人類研究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主要手段是什么?生答:略。【總結】1、不能。人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鉆探深度是 14 千米。2、地震波——地球的 X 射線。(板書)一、地球的內部圈層1、 劃分依據----地震波概念: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傳播。合作探究一:結合書本知識完成下列表格名稱 傳播速度 通過介質 波速變化縱波(P)橫波(S)思考探究二:1、地震發生時,陸地上的人們有什么感覺?2、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覺呢?生答:略。 【總結】1、 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2、 只能感覺到上下顛簸。 【過渡】通過對地震波的了解,不論是縱波還是橫波,通過不同物質時,波速都會產生變化, 通過觀察地震波波速的變化情況就可以知道地球內部的物質狀態的不同,當波速在某個地方 發生顯著變化時,說明是不同物質交界的地方,我們把這樣的地方稱之為不連續面。(板書)2、劃分界面合作探究二:結合書本 P25 圖 1-21 完成下列表格。不連續面 距地表深度 波速的變化情況莫霍面古登堡面生答:略。【總結】不連續面 距地表深度 波速的變化情況莫霍面 平均 17KM P、S 都明顯增加古登堡面 2900KM P 陡然下降,S 突然消失【過渡】以不連續面為界線將地球內部的圈層劃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板書)3、地球的內部圈層合作探究三:結合 P26-27 的內容及圖 1-22,完成下列表格。名稱 范圍 深度 組成物質 物質狀態 特征地殼地幔地核生答:略。【新課講解】(板書)(1)地殼范圍: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厚度:不均一,海洋薄,陸地厚,也就是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洋平均厚度6KM,陸地平 均厚度 33KM,平均 17KM。結構:分硅鋁層和硅鎂層。硅鋁層密度小,分布在上面,在海洋處可能消失,不連續;硅鎂 層密度大,分布在下面,是連續的。也就是說大陸一般有兩層,大洋可能只有一層。地殼的組成元素:主要的幾種通過諧音記憶:養(O)閨(Si)女(Al)貼(Fe)給(Ca)哪(Na) 家(K)美(Mg)。物質狀態:固態,因為縱波橫波都能通過。 (板書)(2)地幔范圍: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的部分。 厚度:據地表平均 17—2900KM。結構:分上層地幔和下層地幔兩部分。特殊圈層:軟流層:物質是軟的,具有可塑性,但并不是液態的。處于上層地幔的上部,但 不是頂部,深度為距離地表 80—400KM 地方,一般認為它是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 部分統稱為巖石圈。組成物質:鐵鎂的硅酸鹽類。物質狀態:固態,因為縱波橫波都能通過。(板書)(3)地核范圍:古登堡面—地心。厚度:距離地表 2900KM---6371KM。結構:分外核與內核兩層。組成物質:可能為高溫高壓狀態下的鐵和鎳。物質狀態:外核為液態或熔融狀態,因為橫波不能通過,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 內核為固態。【總結】合作探究四:用畫圖的方式將地球的三個圈層、兩個界面、軟流層和巖石圈表示出來,同 時標上距地表的距離。【過渡】在地球的外部還存在著許多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圈層,他們共同構成了人類賴以生 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自主探究三:地球的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出示表格】讓學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基本情況。外部圈層 概念 組成 其他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讀圖地球外部圈層示意,思考1、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有沒有明顯的界限?2、地球外部圈層在地理環境中扮演什么角色,發揮什么作用?3、地球外部圈層之間以及它們和巖石圈之間存在什么關系,能舉例說明嗎?4、人類自身生存的環境中,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圈層是地球外部圈層中最活躍的一層?談談你個人的看法。如果大氣圈、水圈或者巖石圈發生變化或遭到破壞,對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響?(內部結構) ({)【板書小結】地 球 的 結 構外部 結構【隨堂練習】(1、地殼) (莫霍面) (2、地幔) (古登堡面) (3、地核)1、劃分依據----地震波2、內部圈層范圍、深度、 組成、特點1、大氣圈2、水圈3、生物圈1.有關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地震波是一種無線電波B .縱波傳到古登堡面時完全消失C .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顯減少D .從震源發生的地震波,縱波比橫波先到達地面 2.莫霍界面是( )A.地殼和地幔的界線 B.地幔和地核的界線C.巖石圈和地幔的界線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線 3.有關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A.巖石圈屬于地殼的一部分,是由巖石構成的B.巖石圈屬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巖石圈與生物圈關系密切D.巖石圈的上部是軟流層4.有關地球外部圈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A.大氣圈是由大氣組成的簡單的系統B.水圈是一個連續不規則的圈層C.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關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內部圈層沒有關系 5.讀地球四個圈層構成的示意圖,分析 A、B、C 分別代表什么圈層?大氣圈 ABC6.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 地震波:E ,F 。(2)不連續界面:A ,B 。(3)圈層;D ,C 。(4)地震波在經過 B 界面時傳播速度有什么變化 【課堂小結】地球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 境,特別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是大氣圈、水圈和 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是世界上最大 的生態系統。同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 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 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教學反思】1、問題的設計要更加簡潔明了。2、注意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給予形成性評價,更加關注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3、注意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培養。4、加強自身處理課堂突發問題的應變能力。5、在板書的設計上要更加精練。6、在課堂的高潮部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