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7大氣的受熱過程【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輪考點突破學案(原卷+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7大氣的受熱過程【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輪考點突破學案(原卷+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7大氣的受熱過程【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復習精講精練原卷版
1.本節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等,說明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并解釋相關現象。
2.學科素養要求
綜合思維:從要素綜合的角度分析影響晝夜溫差大小、太陽輻射量大小及氣溫高低等地理現象的原因。
地理實踐力: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聯系生活實例解釋說明。
人地協調觀:結合溫室效應的作用原理,說明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區域認知:根據區域的緯度、海陸位置等信息,分析該地氣溫的高低。
3.3年真題考點分布
題型 選擇題
高考考點 大氣的受熱過程
新高考 2024 全國新課標第11題、浙江卷第3題、廣西卷第12題
2023 全國乙卷10-11、浙江卷第25題、廣東卷第10題
2022 遼寧卷14-16、浙江卷第1題、江蘇卷第7題
命題規律及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一般從時政熱點和真實生活情境情境切入,以圖表數據等示意圖為載體,考查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及其應用、氣溫日變化的影響因素、氣溫的影響等判斷;
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比較靈活,考查頻率較高。
③命題新趨勢:縱觀近三年的各省區高考地理真題,可以發現,多數考查考點由原先單一考點轉變為綜合多個考點考查,體現高考地理綜合思維考查要求提高。
2.備考建議
備考過程中要注重圖表資料的判讀技巧和大氣相關的知識原理的掌握,結合案例進行分析,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知識點一: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太陽輻射到達大氣層會受到大氣中成分的影響,從而被削弱,主要通過以下三個環節進行削弱:
① 吸收:當太陽輻射到達高層大氣或平流層時,其中的大氣成分會對太陽輻射進行少量吸收,尤其是平流層內的臭氧(O3),幾乎吸收了所有的紫外線,使到達對流層的能量大大減少。對流層對太陽輻射吸收則很少。
② 反射:大氣中的水汽、云、塵埃顆粒等各種雜質對太陽輻射有反射作用,當云層越厚、顆粒物越多時,反射也越強。反射的光線射向宇宙,不能到達地面。
③ 散射:大氣中的空氣分子、水汽、塵埃顆粒等物質對太陽光有散射作用。被散射的光線不能到達地面。
地面反射與地面吸收
① 地面反射
太陽輻射穿過大氣重重阻礙到達地面。但實際地面狀況往往差異較大,有森林、草地、裸地、雪面、水面等等,我們用“下墊面”一詞來表達這種不同的地面狀況。下墊面的不同或多或少對太陽輻射有反射作用,稱地面反射。
② 地面吸收
剩余的所有太陽輻射將由地面吸收,地面吸收量與地面的反射量相關:反射的多,吸收的就少;反射的少,吸收的多。
例題:
(24-25高一·全國·隨堂練習)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日落時漫天紅霞的成因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 )
A.反射 B.折射 C.散射 D.吸收
2. 地面有新雪,會導致( )
A.①減弱,④增強 B.②減弱,③增強
C.①增強,④減弱 D.③增強,④減弱
【答案】1.C 2.C
【解析】1.當太陽光射入大氣層后,遇到大氣分子和懸浮在大氣中的微粒,就會發生散射。根據散射定律,日落時太陽光線從地平線附近射來,太陽光譜中的波長較短的紫、藍、青等顏色的光最容易散射掉,而波長較長的紅、橙、黃等顏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強,日落時我們看到的光線只剩波長較長的黃、橙、紅光了,因此日落時經常出現漫天紅霞,這是大氣對太陽輻射散射的結果,C符合題意;反射、折射、吸收與日落時漫天紅霞的成因無關,排除A、B、D。故選C。
2.讀圖可知,圖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地面有新雪,新雪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可達84%~95%,因此會導致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增強,即①增強;新雪對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影響不大,即②不變;新雪會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減少,地面獲得的能量減少,從而導致地面輻射減少,即④減弱;新雪導致地面輻射減弱,大氣吸收的能量減弱,則大氣逆輻射也隨之減弱,即③減弱。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
知識點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對流層大氣)增溫過程
(1)“太陽暖大地”: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只有小部分被大氣直接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溫。
(2)“大地暖大氣”:地面升溫后,又以地面輻射的形式釋放熱量,除少數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的地面輻射被大氣吸收,使大氣增溫。
(3)“大氣還大地”:大氣增溫后,以大氣輻射的形式釋放熱量,除少數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的大氣輻射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補償大地熱量的損失,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受熱過程
1兩個來源
(1)大氣最重要(根本)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2)近地面大氣熱量的主要、直接來源:地面輻射。
2一個原理
太陽短波輻射→地面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吸收→大氣逆輻射(又被地面吸收)
3兩個增溫
(1)地面的增溫:大部分太陽輻射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溫。
(2)大氣的增溫:地面以地面輻射的形式向大氣傳遞熱量。
例題:
(2024高三·全國·專題練習)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0日7時18分,印度尼西亞杜科諾火山噴發,火山灰柱最高處距峰頂約700m。下圖分別為火山噴發及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火山灰所處的大氣層的熱量直接來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2.火山灰在當地空中飄浮期間,最可能導致( )
A.連續性暴雨 B.太陽輻射增強 C.大氣逆輻射減弱 D.晝夜溫差減小
【答案】1.B 2.D
【解析】1.印度尼西亞位于低緯,低緯地區的對流層平均高度為17-18千米。由材料可知,火山灰柱最高處距峰頂約700m,加上山峰的高度也不會超過17千米,故火山灰所處的大氣層為對流層,其熱量直接來自地面輻射。根據右圖可知,②為地面輻射,B正確;①為太陽輻射,③為大氣逆輻射,④為大氣輻射,ABD錯誤。故選B。
2.火山灰在當地空中飄浮期間,會削弱太陽的輻射,太陽輻射減弱,使白天氣溫不會太高,夜晚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度不會太低,晝夜溫差減小,D正確,BC錯誤;不會導致出現連續性暴雨,A錯誤。故選D。
知識點三:大氣受熱過程原理的應用
1. 利用大氣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區太陽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區(如青藏高原地區):
(2)內陸地區(如我國西北地區):
(3)濕潤內陸盆地(如四川盆地):
2. 大氣保溫作用原理在實踐中的應用
(1)解釋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2)分析農業實踐中的一些現象。
①我國北方地區利用溫室大棚生產反季節蔬菜。
②深秋農民利用秸稈燃燒制造煙霧預防霜凍。
③華北地區早春農民利用地膜覆蓋進行農作物種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區果園中鋪沙或鵝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還能增加晝夜溫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積累。
例題:
(24-25高二上·山東淄博·開學考試)根據下圖和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1.大棚中生產出來的蔬菜質量略遜于自然狀態下生長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強 B.熱量不足 C.日溫差較小 D.年溫差較小
2.在冬季為了保溫,菜農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內灑水,其原理是( )
A.增強地面輻射 B.增強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反射 C.增強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 D.增強地面保溫
【答案】1.C 2.C
【解析】1.大棚具有一定的遮擋作用,通常大棚中的光照弱于自然狀態下的光照,而不是光照太強,A錯誤。大棚具有保溫作用,一般情況下大棚內熱量相對充足,而不是熱量不足,B錯誤。大棚內由于有覆蓋物等的調節,白天和夜晚的溫差相對自然狀態下較小。日溫差小不利于蔬菜積累養分,使得蔬菜質量略遜于自然狀態下生長的蔬菜,C正確。蔬菜的生長主要受日溫差影響較大,年溫差對蔬菜質量的影響相對較小,且大棚主要影響的是日溫差而非年溫差,D錯誤。故選C。
2.傍晚灑水會使地面降溫,不會增強地面輻射,A錯誤。灑水不能增強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反射,B錯誤。傍晚灑水后,水汽增加,能增強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地面輻射的能量被大氣吸收后,大氣溫度升高,又會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將熱量返還給地面,從而起到保溫作用,C正確。灑水本身不能直接增強地面保溫,而是通過增強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實現保溫,D錯誤。故選C。
影響各環節輻射量(強度)的因素匯總如下:
1太陽輻射量:當太陽輻射到達大氣上界時,總量是一樣的。當穿過大氣層到達地表時,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量差異大,主要影響因素有:緯度(太陽高度)、地形、天氣、晝夜長短、海陸位置等。
2地面反射量:看當地下墊面狀況。與地面吸收量、地面輻射量成反比。
3地面輻射量:看地面溫度。溫度高,地面輻射強;溫度低,地面輻射弱。
4大氣逆輻射量:看大氣清潔度。水汽、塵埃等多,大氣逆輻射強;反之,大氣逆輻射弱。
【基礎】
(23-24高一下·重慶·階段練習)重慶年平均霧日67.8天,最多年份達148天,故有“霧都”之稱。下左圖為重慶市月均溫和濃霧發生頻率圖,右圖為大氣受熱過程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兩條曲線的意義及理由解釋正確的是( )
A.實線表示氣溫曲線,重慶夏季氣溫高,緯度、地形影響大
B.實線表示氣溫曲線,重慶地處四川盆地,不易散熱氣溫高
C.虛線表示氣溫曲線,重慶夏季降水多,濃霧多,氣溫偏低
D.虛線表示氣溫曲線,重慶地處低海拔地區,溫度整體較低
濃霧對右圖中各熱量傳遞過程產生的影響有( )
A.增加a太陽輻射,增加b地面輻射 B.增加b地面輻射,增加c大氣吸收
C.增加a太陽輻射,增加d大氣逆輻射 D.增加c大氣吸收,增加d大氣逆輻射
(2024高一下·遼寧大連·學業考試)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正面著陸。嫦娥六號探測器不但要完成月壤采集工作,還要接受月球晝夜溫度劇烈變化的考驗。下圖為地球和月球表面輻射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同為白天時,月球表面平均溫度( )
A.高于地球表面 B.低于地球表面 C.與地球表面相當 D.不確定
4.夜晚月球表面溫度遠低于地球表面,主要因為缺少( )
A.太陽輻射 B.月表輻射 C.大氣輻射 D.大氣逆輻射
(24-25高一·全國·隨堂練習)深秋、初冬時節是大霧多發期。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5.深秋、初冬時節是大霧多發期,這其中的道理是( )
A.晝夜溫差較小,水汽易凝結 B.晝夜溫差較小,水汽不易凝結
C.晝夜溫差較大,水汽不易凝結 D.晝夜溫差較大,水汽易凝結
6.白天的大霧天氣使空氣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霧削弱了地面輻射 B.大霧對太陽輻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霧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波長 D.大霧增強了大氣逆輻射
(23-24高一下·云南玉溪·階段練習)2022年11月27-30日,今冬以來最強寒潮天氣自西向東給我國大部地區帶來劇烈降溫、大風、沙塵和大范圍雨雪天氣。此次寒潮降溫劇烈、雨雪和大風影響范圍廣,吉林、遼寧和貴州、湖南等地有凍雨。我國大部地區降溫劇烈,最高降幅達18℃以上。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寒潮來臨時,我國北方農民常用熏煙的辦法防寒,以保護農作物。這種做法是為了使( )
A.①增強 B.②減弱 C.③減弱 D.④增強
8.寒潮帶來的危害有( )
①農作物遭受凍害②洪澇災害多發
③破壞通信設備和輸電線路④使病蟲害滋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24高一上·貴州黔南·階段練習)下圖示意地球大氣受熱過程。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圖中數碼表示短波輻射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10.霧霾天氣時,圖中( )
A.①減弱 B.②減弱 C.③增強 D.⑤增強
【提升】
(24-25高二上·全國·單元測試)大約在4 000萬年前,青藏高原開始從海底隆升。經過漫長而緩慢的抬升,現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過4 000米,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結合下圖回答下面小題。
11.圖中甲、乙、丙對應的內容分別是( )
A.太陽輻射強、氣溫低、空氣稀薄
B.氣溫低、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C.氣溫低、太陽輻射強、空氣稀薄
D.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氣溫低
12.從地表環境整體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現象與青藏高原地表環境不相符的是( )
A.地殼隆升,海拔不斷升高,氣候逐漸變得寒冷干燥
B.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廣布,豐富的冰雪融水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貧瘠,多凍土,土層深厚
D.植被為高山草甸草原,動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為主
(24-25高三上·廣西·開學考試)北宋詞人秦觀在《踏莎行·郴州旅合》中寫道:“霧失樓臺,月迷津度。”這句描述春季的某個夜晚,湖南郴州霧氣瘧漿,樓臺依稀難卅、月色朦朧,汲口也隱匿不見。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3.月夜起霧主要是因為( )
A.大氣逆輻射較強 B.地面流失的長波輻射較多
C.地表反射率較高 D.大氣吸收的長波輻射較多
14.日出之后,這場霧基本消散,主要是由于( )
①風速減小 ②降水增加 ③蒸發加劇 ④對流加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此日之后一個月內,該地( )
A.日出時間提前 B.日出方向逐漸偏南
C.晝長逐漸變短 D.正午太陽高度變小
(24-25高一上·甘肅武威·開學考試)圖Ⅰ為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圖Ⅱ為北京市2022年連續兩天的天氣變化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6.圖Ⅰ中( )
A.①為太陽輻射 B.②為大氣吸收 C.③為大氣逆輻射 D.④為地面輻射
17.圖Ⅱ中10月25日比10月24日溫差小,是因為圖Ⅰ中的( )
A.①減弱 B.②減弱 C.③增強 D.④增強
(24-25高二上·湖北·開學考試)據報道,當地時間2024年7月7日,意大利西西里島附近的埃特納火山噴發,大量的火山噴發物形成蘑菇狀云霧在空中飄散。圖示意大氣受熱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8.引起埃特納火山噴發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張裂 B.美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張裂
C.美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 D.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
19.火山噴發后埃特納白天溫度降低是因為( )
A.①減弱 B.②減弱 C.③增強 D.④增強
20.埃特納火山噴發后晝夜溫差會縮小,主要是因為( )
A.太陽輻射增強 B.大氣的保溫作用增強
C.地面輻射增強 D.大氣的削弱作用減弱
【真題】
(2024·安徽·高考真題)如圖為我國某地面觀測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連續4天太陽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的通量逐小時觀測結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1.圖中甲、乙、丙三條曲線依次表示( )
A.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
B.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
C.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
D.大氣逆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
22.觀測期間該地( )
①第1天晴朗無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氣透明度低 ④可能經歷了降水過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該時段可能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2024·廣東·高考真題)有效輻射為下墊面向上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差值。如圖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向上長波輻射(L↑)及其上大氣逆輻射(L↓)的月平均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4.與7—9月相比,2—4月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之上的大氣逆輻射值較低,主要是因為2—4月期間( )
A.降水較多 B.云霧較少
C.地表植被覆蓋度較低 D.正午太陽高度角較大
25.根據有效輻射變化可知,一年中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 )
A.表面的溫度保持恒定 B.熱量主要來自大氣層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層大氣的冷源 D.夏季對大氣加熱效果小于冬季
(2024·浙江·高考真題)南美洲赤道附近的欽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該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溫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題。
26.從受熱過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輻射減少 B.大氣輻射減少
C.太陽輻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
27.植被上限上升后,該山地垂直帶譜中( )
A.雪線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帶的數量減少 D.森林帶向高海拔擴展
(2023·全國·高考真題)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琿春與內陸的遼源各日最高氣溫時刻(北京時間)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規定各日最高氣溫時刻與月均值相差超過1小時為偏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氣象臺站 經度 緯度 1月各日最高氣溫時刻均值 1月偏離天數/天 7月各日最高氣溫時刻均值 7月偏離天數/天
琿春 130.35°E 42.86°N 約14時00分 20.8 約14時40分 19.6
遼源 125.15°E 42.90°N 約13時20分 14.4 約13時50分 17.2
28.琿春7月各日最高氣溫時刻均值滯后當地正午約( )
A.1小時40分鐘 B.2小時00分鐘 C.2小時40分鐘 D.3小時20分鐘
29.琿春的最高氣溫時刻月均值滯后當地正午的時間長于遼源,原因是琿春( )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響強 C.風力強 D.受山地影響強
30.遼源冬季偏離天數少,說明遼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氣 B.溫帶氣旋 C.晴朗天氣 D.冷鋒過境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7大氣的受熱過程【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復習精講精練解析版
1.本節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等,說明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并解釋相關現象。
2.學科素養要求
綜合思維:從要素綜合的角度分析影響晝夜溫差大小、太陽輻射量大小及氣溫高低等地理現象的原因。
地理實踐力: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聯系生活實例解釋說明。
人地協調觀:結合溫室效應的作用原理,說明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區域認知:根據區域的緯度、海陸位置等信息,分析該地氣溫的高低。
3.3年真題考點分布
題型 選擇題
高考考點 大氣的受熱過程
新高考 2024 全國新課標第11題、浙江卷第3題、廣西卷第12題
2023 全國乙卷10-11、浙江卷第25題、廣東卷第10題
2022 遼寧卷14-16、浙江卷第1題、江蘇卷第7題
命題規律及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一般從時政熱點和真實生活情境情境切入,以圖表數據等示意圖為載體,考查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及其應用、氣溫日變化的影響因素、氣溫的影響等判斷;
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比較靈活,考查頻率較高。
③命題新趨勢:縱觀近三年的各省區高考地理真題,可以發現,多數考查考點由原先單一考點轉變為綜合多個考點考查,體現高考地理綜合思維考查要求提高。
2.備考建議
備考過程中要注重圖表資料的判讀技巧和大氣相關的知識原理的掌握,結合案例進行分析,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知識點一: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太陽輻射到達大氣層會受到大氣中成分的影響,從而被削弱,主要通過以下三個環節進行削弱:
① 吸收:當太陽輻射到達高層大氣或平流層時,其中的大氣成分會對太陽輻射進行少量吸收,尤其是平流層內的臭氧(O3),幾乎吸收了所有的紫外線,使到達對流層的能量大大減少。對流層對太陽輻射吸收則很少。
② 反射:大氣中的水汽、云、塵埃顆粒等各種雜質對太陽輻射有反射作用,當云層越厚、顆粒物越多時,反射也越強。反射的光線射向宇宙,不能到達地面。
③ 散射:大氣中的空氣分子、水汽、塵埃顆粒等物質對太陽光有散射作用。被散射的光線不能到達地面。
地面反射與地面吸收
① 地面反射
太陽輻射穿過大氣重重阻礙到達地面。但實際地面狀況往往差異較大,有森林、草地、裸地、雪面、水面等等,我們用“下墊面”一詞來表達這種不同的地面狀況。下墊面的不同或多或少對太陽輻射有反射作用,稱地面反射。
② 地面吸收
剩余的所有太陽輻射將由地面吸收,地面吸收量與地面的反射量相關:反射的多,吸收的就少;反射的少,吸收的多。
例題:
(24-25高一·全國·隨堂練習)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日落時漫天紅霞的成因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 )
A.反射 B.折射 C.散射 D.吸收
2. 地面有新雪,會導致( )
A.①減弱,④增強 B.②減弱,③增強
C.①增強,④減弱 D.③增強,④減弱
【答案】1.C 2.C
【解析】1.當太陽光射入大氣層后,遇到大氣分子和懸浮在大氣中的微粒,就會發生散射。根據散射定律,日落時太陽光線從地平線附近射來,太陽光譜中的波長較短的紫、藍、青等顏色的光最容易散射掉,而波長較長的紅、橙、黃等顏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強,日落時我們看到的光線只剩波長較長的黃、橙、紅光了,因此日落時經常出現漫天紅霞,這是大氣對太陽輻射散射的結果,C符合題意;反射、折射、吸收與日落時漫天紅霞的成因無關,排除A、B、D。故選C。
2.讀圖可知,圖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輻射。地面有新雪,新雪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可達84%~95%,因此會導致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增強,即①增強;新雪對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影響不大,即②不變;新雪會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減少,地面獲得的能量減少,從而導致地面輻射減少,即④減弱;新雪導致地面輻射減弱,大氣吸收的能量減弱,則大氣逆輻射也隨之減弱,即③減弱。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
知識點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對流層大氣)增溫過程
(1)“太陽暖大地”: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只有小部分被大氣直接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溫。
(2)“大地暖大氣”:地面升溫后,又以地面輻射的形式釋放熱量,除少數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的地面輻射被大氣吸收,使大氣增溫。
(3)“大氣還大地”:大氣增溫后,以大氣輻射的形式釋放熱量,除少數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的大氣輻射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補償大地熱量的損失,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受熱過程
1兩個來源
(1)大氣最重要(根本)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2)近地面大氣熱量的主要、直接來源:地面輻射。
2一個原理
太陽短波輻射→地面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吸收→大氣逆輻射(又被地面吸收)
3兩個增溫
(1)地面的增溫:大部分太陽輻射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溫。
(2)大氣的增溫:地面以地面輻射的形式向大氣傳遞熱量。
例題:
(2024高三·全國·專題練習)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0日7時18分,印度尼西亞杜科諾火山噴發,火山灰柱最高處距峰頂約700m。下圖分別為火山噴發及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火山灰所處的大氣層的熱量直接來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2.火山灰在當地空中飄浮期間,最可能導致( )
A.連續性暴雨 B.太陽輻射增強 C.大氣逆輻射減弱 D.晝夜溫差減小
【答案】1.B 2.D
【解析】1.印度尼西亞位于低緯,低緯地區的對流層平均高度為17-18千米。由材料可知,火山灰柱最高處距峰頂約700m,加上山峰的高度也不會超過17千米,故火山灰所處的大氣層為對流層,其熱量直接來自地面輻射。根據右圖可知,②為地面輻射,B正確;①為太陽輻射,③為大氣逆輻射,④為大氣輻射,ABD錯誤。故選B。
2.火山灰在當地空中飄浮期間,會削弱太陽的輻射,太陽輻射減弱,使白天氣溫不會太高,夜晚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度不會太低,晝夜溫差減小,D正確,BC錯誤;不會導致出現連續性暴雨,A錯誤。故選D。
知識點三:大氣受熱過程原理的應用
1. 利用大氣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區太陽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區(如青藏高原地區):
(2)內陸地區(如我國西北地區):
(3)濕潤內陸盆地(如四川盆地):
2. 大氣保溫作用原理在實踐中的應用
(1)解釋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2)分析農業實踐中的一些現象。
①我國北方地區利用溫室大棚生產反季節蔬菜。
②深秋農民利用秸稈燃燒制造煙霧預防霜凍。
③華北地區早春農民利用地膜覆蓋進行農作物種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區果園中鋪沙或鵝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還能增加晝夜溫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積累。
例題:
(24-25高二上·山東淄博·開學考試)根據下圖和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1.大棚中生產出來的蔬菜質量略遜于自然狀態下生長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強 B.熱量不足 C.日溫差較小 D.年溫差較小
2.在冬季為了保溫,菜農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內灑水,其原理是( )
A.增強地面輻射 B.增強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反射 C.增強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 D.增強地面保溫
【答案】1.C 2.C
【解析】1.大棚具有一定的遮擋作用,通常大棚中的光照弱于自然狀態下的光照,而不是光照太強,A錯誤。大棚具有保溫作用,一般情況下大棚內熱量相對充足,而不是熱量不足,B錯誤。大棚內由于有覆蓋物等的調節,白天和夜晚的溫差相對自然狀態下較小。日溫差小不利于蔬菜積累養分,使得蔬菜質量略遜于自然狀態下生長的蔬菜,C正確。蔬菜的生長主要受日溫差影響較大,年溫差對蔬菜質量的影響相對較小,且大棚主要影響的是日溫差而非年溫差,D錯誤。故選C。
2.傍晚灑水會使地面降溫,不會增強地面輻射,A錯誤。灑水不能增強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反射,B錯誤。傍晚灑水后,水汽增加,能增強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地面輻射的能量被大氣吸收后,大氣溫度升高,又會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將熱量返還給地面,從而起到保溫作用,C正確。灑水本身不能直接增強地面保溫,而是通過增強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實現保溫,D錯誤。故選C。
影響各環節輻射量(強度)的因素匯總如下:
1太陽輻射量:當太陽輻射到達大氣上界時,總量是一樣的。當穿過大氣層到達地表時,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量差異大,主要影響因素有:緯度(太陽高度)、地形、天氣、晝夜長短、海陸位置等。
2地面反射量:看當地下墊面狀況。與地面吸收量、地面輻射量成反比。
3地面輻射量:看地面溫度。溫度高,地面輻射強;溫度低,地面輻射弱。
4大氣逆輻射量:看大氣清潔度。水汽、塵埃等多,大氣逆輻射強;反之,大氣逆輻射弱。
【基礎】
(23-24高一下·重慶·階段練習)重慶年平均霧日67.8天,最多年份達148天,故有“霧都”之稱。下左圖為重慶市月均溫和濃霧發生頻率圖,右圖為大氣受熱過程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兩條曲線的意義及理由解釋正確的是( )
A.實線表示氣溫曲線,重慶夏季氣溫高,緯度、地形影響大
B.實線表示氣溫曲線,重慶地處四川盆地,不易散熱氣溫高
C.虛線表示氣溫曲線,重慶夏季降水多,濃霧多,氣溫偏低
D.虛線表示氣溫曲線,重慶地處低海拔地區,溫度整體較低
濃霧對右圖中各熱量傳遞過程產生的影響有( )
A.增加a太陽輻射,增加b地面輻射 B.增加b地面輻射,增加c大氣吸收
C.增加a太陽輻射,增加d大氣逆輻射 D.增加c大氣吸收,增加d大氣逆輻射
【答案】1.A 2.D
【解析】1.圖中橫坐標代表月份,重慶在北半球,夏季氣溫高,冬季氣溫低,因此可知實線表示氣溫曲線,C、D錯誤;重慶大致位于30°N,緯度較低,夏季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多,加之其河谷地形,不易散熱,夏季溫度高,A正確;重慶位于四川盆地邊緣,其地形不是導致夏季氣溫高、冬季氣溫低的原因,不能說明實線表示氣溫曲線,B錯誤。故選A。
2.由大氣受熱過程可知,a為太陽輻射、b為地面輻射、c為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d為大氣逆輻射。濃霧對a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a太陽輻射減弱,A、C錯誤;a太陽輻射減弱,地面溫度降低,進而導致b地面輻射減弱,B錯誤;濃霧的存在使得c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增強,進而導致d大氣逆輻射增強,D正確。故選D。
(2024高一下·遼寧大連·學業考試)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正面著陸。嫦娥六號探測器不但要完成月壤采集工作,還要接受月球晝夜溫度劇烈變化的考驗。下圖為地球和月球表面輻射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同為白天時,月球表面平均溫度( )
A.高于地球表面 B.低于地球表面 C.與地球表面相當 D.不確定
4.夜晚月球表面溫度遠低于地球表面,主要因為缺少( )
A.太陽輻射 B.月表輻射 C.大氣輻射 D.大氣逆輻射
【答案】3.A 4.D
【解析】3.讀圖可知,月球相較于地球,缺少大氣層,白天缺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故月球表面平均溫度高于地球表面,故選A。
4.月球表面無大氣,缺少大氣的保溫作用,即缺少大氣逆輻射,夜晚月球表面損失的熱量多,因此月球表面夜晚溫度遠低于地球表面,故選D。
(24-25高一·全國·隨堂練習)深秋、初冬時節是大霧多發期。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5.深秋、初冬時節是大霧多發期,這其中的道理是( )
A.晝夜溫差較小,水汽易凝結 B.晝夜溫差較小,水汽不易凝結
C.晝夜溫差較大,水汽不易凝結 D.晝夜溫差較大,水汽易凝結
6.白天的大霧天氣使空氣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霧削弱了地面輻射 B.大霧對太陽輻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霧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波長 D.大霧增強了大氣逆輻射
【答案】5.D 6.B
【解析】5.霧的形成條件是大氣中有充足的水汽、有凝結核、有降溫條件。深秋、初冬時節天氣晴朗,大氣逆輻射弱,晝夜溫差大,夜晚降溫快,水汽易凝結形成大霧,D正確,ABC錯誤。故選D。
6.白天的光源主要來自太陽輻射,排除AD;白天,大霧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強,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弱,空氣能見度降低,B對;大霧不能改變太陽輻射的波長,排除C。故選B。
(23-24高一下·云南玉溪·階段練習)2022年11月27-30日,今冬以來最強寒潮天氣自西向東給我國大部地區帶來劇烈降溫、大風、沙塵和大范圍雨雪天氣。此次寒潮降溫劇烈、雨雪和大風影響范圍廣,吉林、遼寧和貴州、湖南等地有凍雨。我國大部地區降溫劇烈,最高降幅達18℃以上。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寒潮來臨時,我國北方農民常用熏煙的辦法防寒,以保護農作物。這種做法是為了使( )
A.①增強 B.②減弱 C.③減弱 D.④增強
8.寒潮帶來的危害有( )
①農作物遭受凍害②洪澇災害多發
③破壞通信設備和輸電線路④使病蟲害滋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7.D 8.B
【解析】7.讀圖可知,①是太陽輻射,②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輻射,④是大氣逆輻射,因此用熏煙的方式防寒,可以增加大氣中的顆粒物,以此增強大氣逆輻射,提高保溫作用的效果。D正確,ABC錯誤。故選D。
8. 從材料可知,寒潮會帶來劇烈降溫、大風、沙塵和大范圍雨雪天氣,其會使農作物遭受凍害,積雪和結冰現象會破壞通信設備和輸電線路,①③正確,洪澇災害與寒潮無關,寒潮會使害蟲凍死,故選B。
(23-24高一上·貴州黔南·階段練習)下圖示意地球大氣受熱過程。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圖中數碼表示短波輻射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10.霧霾天氣時,圖中( )
A.①減弱 B.②減弱 C.③增強 D.⑤增強
【答案】9.A 10.D
【解析】9.圖中①是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②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③是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④是地面輻射,⑤是大氣逆輻射。物體溫度越高,輻射能量的波長越短;反之,物體溫度越低,輻射能量的波長越長。太陽輻射屬于短波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屬于長波輻射,①③正確,②④錯。故選A。
10.霧霾天氣時,云層較厚,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多,大氣逆輻射(⑤)增強,D正確。①是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不受霧霾影響,A錯誤。②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霧霾天氣時,②增強,B錯誤。③是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霧霾天氣時,大氣反射作用增強,是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C錯誤。故選D。
【提升】
(24-25高二上·全國·單元測試)大約在4 000萬年前,青藏高原開始從海底隆升。經過漫長而緩慢的抬升,現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過4 000米,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結合下圖回答下面小題。
11.圖中甲、乙、丙對應的內容分別是( )
A.太陽輻射強、氣溫低、空氣稀薄
B.氣溫低、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C.氣溫低、太陽輻射強、空氣稀薄
D.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氣溫低
12.從地表環境整體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現象與青藏高原地表環境不相符的是( )
A.地殼隆升,海拔不斷升高,氣候逐漸變得寒冷干燥
B.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廣布,豐富的冰雪融水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貧瘠,多凍土,土層深厚
D.植被為高山草甸草原,動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為主
【答案】11.B 12.C
【解析】11.讀圖并根據所學可知,青藏高原因為地勢高,所以才能成為大河源頭,同時具有降水少、氣溫低、空氣稀薄等特征。地勢高會直接造成氣溫低和空氣稀薄等;氣溫低,才有凍土和冰川,故甲對應氣溫低;空氣稀薄,大氣的保溫作用弱,也會導致氣溫低,而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會導致太陽輻射強,則結合甲乙丙三者之間的箭頭關系可知,乙對應空氣稀薄,丙對應太陽輻射強。綜上分析,B正確,ACD錯誤,故選B。
12.地殼隆升,海拔不斷升高,氣候會逐漸變得寒冷干燥,A相符;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廣布,豐富的冰雪融水可以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土壤貧瘠,多凍土,土層應較薄,C不相符;植被為高山草甸草原,動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為主,D相符。故選C。
(24-25高三上·廣西·開學考試)北宋詞人秦觀在《踏莎行·郴州旅合》中寫道:“霧失樓臺,月迷津度。”這句描述春季的某個夜晚,湖南郴州霧氣瘧漿,樓臺依稀難卅、月色朦朧,汲口也隱匿不見。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3.月夜起霧主要是因為( )
A.大氣逆輻射較強 B.地面流失的長波輻射較多
C.地表反射率較高 D.大氣吸收的長波輻射較多
14.日出之后,這場霧基本消散,主要是由于( )
①風速減小 ②降水增加 ③蒸發加劇 ④對流加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此日之后一個月內,該地( )
A.日出時間提前 B.日出方向逐漸偏南
C.晝長逐漸變短 D.正午太陽高度變小
【答案】13.B 14.D 15.A
【解析】13.月夜,說明當地白天是晴天,云量少,大氣逆輻射弱,夜晚隨著地面持續釋放長波輻射散熱,近地面大氣溫度下降,水汽易凝結成霧,B正確,A錯誤;地表反射率的高低與是否為月夜起霧關系不大,C錯誤;夜間地面溫度較低,釋放的長波輻射少,大氣吸收的長波輻射較少,D錯誤。故選B。
14.日出之后氣溫升高,部分霧滴蒸發為水蒸氣,③正確;氣溫升高,對流加強,對流擴散增強,④正確;風速減小不利于霧消散,①錯誤;日出之后氣溫會升高,但降水不一定增加,②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5.湖南位于北回歸線以北。詞中所述現象發生在春季,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不斷向北偏移,當地日出時間提前,晝長變長,日出方向逐漸偏北,正午太陽高度變大。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4-25高一上·甘肅武威·開學考試)圖Ⅰ為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圖Ⅱ為北京市2022年連續兩天的天氣變化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6.圖Ⅰ中( )
A.①為太陽輻射 B.②為大氣吸收 C.③為大氣逆輻射 D.④為地面輻射
17.圖Ⅱ中10月25日比10月24日溫差小,是因為圖Ⅰ中的( )
A.①減弱 B.②減弱 C.③增強 D.④增強
【答案】16.A 17.D
【解析】16.閱讀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可知,①為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A正確;太陽輻射穿越大氣層的過程,受到大氣的削弱作用,②為大氣中云層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B錯誤;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后,使地面升溫,地面向外輻射出地面輻射,③為地面輻射,C錯誤;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升溫,也會向外產生輻射,大氣輻射中向下的(指向地面的)為大氣逆輻射,④為大氣逆輻射,D錯誤。故選A。
17.陰天云層較厚,大氣逆輻射強,對近地面具有保溫作用,結合圖Ⅱ可知,25日比24日溫差小,是因為25日是陰天,大氣保溫作用增強,即圖Ⅰ中④大氣逆輻射增強,D正確;陰天不會影響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即①不會減弱,A錯誤;陰天云層較厚,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強,②增強,B錯誤;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弱,地面吸收的能量減少,地面輻射減弱,③減弱,C錯誤。故選D。
(24-25高二上·湖北·開學考試)據報道,當地時間2024年7月7日,意大利西西里島附近的埃特納火山噴發,大量的火山噴發物形成蘑菇狀云霧在空中飄散。圖示意大氣受熱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8.引起埃特納火山噴發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張裂 B.美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張裂
C.美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 D.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
19.火山噴發后埃特納白天溫度降低是因為( )
A.①減弱 B.②減弱 C.③增強 D.④增強
20.埃特納火山噴發后晝夜溫差會縮小,主要是因為( )
A.太陽輻射增強 B.大氣的保溫作用增強
C.地面輻射增強 D.大氣的削弱作用減弱
【答案】18.D 19.D 20.B
【解析】18.埃特納火山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消亡邊界,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9.①代表太陽輻射、②代表地面輻射、③代表大氣逆輻射、④代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量的火山噴發形成的蘑菇狀云霧在空中飄散會使得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④增強,地面得到的太陽輻射減少,地面輻射③減弱,大氣吸收地面輻射減少,氣溫降低,大氣逆輻射③減弱,D正確,BC錯誤;圖中①可以表示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則火山噴發對①沒有明顯影響,A錯誤。故選D。
20.火山噴發后,形成的云霧在空中飄散,云霧可以強烈吸收地面輻射,會增加大氣逆輻射作用,導致夜晚大氣對地面保溫作用增強,晝夜溫差縮小,B正確;由于火山灰會明顯削弱太陽輻射,不可能使太陽輻射增強,A錯誤;火山噴發使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加,地面獲得的能量減少,從而導致地面輻射減弱,CD錯誤。故選B。
【真題】
(2024·安徽·高考真題)如圖為我國某地面觀測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連續4天太陽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的通量逐小時觀測結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1.圖中甲、乙、丙三條曲線依次表示( )
A.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
B.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
C.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
D.大氣逆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
22.觀測期間該地( )
①第1天晴朗無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氣透明度低 ④可能經歷了降水過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該時段可能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答案】21.B 22.D 23.B
【解析】21.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可知,該地面觀測站所示經緯度顯示為我國新疆地區,圖中顯示太陽輻射在四天中白天出現,夜晚幾乎為0,而地面反射太陽輻射需要太陽輻射,夜晚也不會出現,因此圖中丙為地面反射太陽輻射,故AC錯誤;大氣逆輻射是大氣通過吸收地面輻射增溫后輻射的,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射向宇宙空間的地面輻射,推測大氣逆輻射小于地面長波輻射,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大于乙,因此甲為地面長波輻射,乙為大氣逆輻射,B正確,C錯誤。答案選擇B。
22.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和上題結論可知,圖中顯示期間,第一天大氣逆輻射較強,且太陽輻射出現兩個峰值,說明有云層遮擋陽光,所以不是晴朗無云,故①錯誤;第2天是四天中太陽輻射最弱的一天,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小,故②錯誤;第3天太陽輻射小于第4天,說明第3天云層較厚,大氣削弱作用強,大氣透明度低,而第4天太陽輻射強烈,說明云層薄,大氣透明度高,故③正確;四天中,第2、3兩天太陽能輻射弱,說明大氣削弱作用強,云層較厚,可能為陰雨天氣,因此可能經歷降水過程,故④正確。正確的有③和④,答案選擇D。
23.結合第二小題結論,四天內趨于可能經歷降雨過程,該區域為我國新疆地區,降水集中在5-6月,主要是5月氣溫回升快,冰雪融化,蒸發量大,陰雨天氣較多,因此可能出現在6月1日前后,故B正確;4月氣溫尚未回升,陰雨天氣可能性較小,故A錯誤;冬半年新疆地區氣溫低,且太陽輻射弱,故CD錯誤。答案選擇B。
(2024·廣東·高考真題)有效輻射為下墊面向上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差值。如圖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向上長波輻射(L↑)及其上大氣逆輻射(L↓)的月平均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4.與7—9月相比,2—4月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之上的大氣逆輻射值較低,主要是因為2—4月期間( )
A.降水較多 B.云霧較少
C.地表植被覆蓋度較低 D.正午太陽高度角較大
25.根據有效輻射變化可知,一年中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 )
A.表面的溫度保持恒定 B.熱量主要來自大氣層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層大氣的冷源 D.夏季對大氣加熱效果小于冬季
【答案】24.B 25.D
【解析】24.云南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植被帶對應熱帶季風氣候,7-9月降水量遠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較少,云霧日數少,天氣以晴朗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氣逆輻射較弱,B正確,A錯誤;熱帶季雨林的植被覆蓋度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雙版納更遠離太陽直射點,對應的正午太陽高度角較小,D錯誤。故選B。
25.受太陽輻射的季節變化影響,當地熱帶季雨林林冠層表面溫度也會出現季節變化,夏季高于冬季,A錯誤;林冠向上的長波輻射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總是高于大氣逆輻射,因此林冠層有效輻射在不同時間尺度上均是正值,這表明熱帶季節雨林林冠始終是大氣的一個熱源,是林冠層向大氣提供熱源,BC錯誤;據圖示信息可知林冠層的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差值在夏季較冬季小,說明林冠層有效輻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層對大氣的加熱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確。故選D。
(2024·浙江·高考真題)南美洲赤道附近的欽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該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溫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題。
26.從受熱過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輻射減少 B.大氣輻射減少
C.太陽輻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
27.植被上限上升后,該山地垂直帶譜中( )
A.雪線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帶的數量減少 D.森林帶向高海拔擴展
【答案】26.D 27.D
【解析】26.地面吸收的輻射量增多,增溫幅度加大,導致土壤溫度上升,D正確;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溫度升高,地面輻射增多,大氣輻射也增多,AB錯誤;太陽輻射量沒有明顯變化,C錯誤。故選D。
27.隨著熱量條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線海拔高度上升,A錯誤;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該山峰海拔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處還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積雪,自然帶的數量并沒有減少,BC錯誤;由于土壤溫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帶也向高海拔擴展,D正確。
(2023·全國·高考真題)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琿春與內陸的遼源各日最高氣溫時刻(北京時間)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規定各日最高氣溫時刻與月均值相差超過1小時為偏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氣象臺站 經度 緯度 1月各日最高氣溫時刻均值 1月偏離天數/天 7月各日最高氣溫時刻均值 7月偏離天數/天
琿春 130.35°E 42.86°N 約14時00分 20.8 約14時40分 19.6
遼源 125.15°E 42.90°N 約13時20分 14.4 約13時50分 17.2
28.琿春7月各日最高氣溫時刻均值滯后當地正午約( )
A.1小時40分鐘 B.2小時00分鐘 C.2小時40分鐘 D.3小時20分鐘
29.琿春的最高氣溫時刻月均值滯后當地正午的時間長于遼源,原因是琿春( )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響強 C.風力強 D.受山地影響強
30.遼源冬季偏離天數少,說明遼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氣 B.溫帶氣旋 C.晴朗天氣 D.冷鋒過境
【答案】28.D 29.B 30.C
【解析】28.根據琿春的經度可知,當地時間比北京時間早約40分鐘,當地正午時,北京時間約為11時20分。7月該地各日最高氣溫時刻均值約為14時40分,滯后當地正午約3小時20分鐘,故D正確,排除ABC;故選D。
29.本題考查海陸位置及熱力性質對氣溫的影響,與琿春相比,遼源更靠近內陸,海陸位置不同,受海洋影響的程度不同;水體比熱容大,升溫較慢,琿春受海洋影響較強,最高氣溫出現的時間晚于遼源,B正確,D錯誤;最高氣溫時刻月均值滯后與該地降水、風力關系不大,排除AC選項。故選B。
30.本題考查影響氣溫的因素,遼源冬季各日最高氣溫時刻與月均值偏離較少,說明此時段大氣較穩定,多晴天,故C正確;受雨雪天氣、溫帶氣旋、冷鋒過境影響下,天氣變化較大,氣溫不穩定,偏離的天數較多,排除A、B、D選項。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延吉市| 岱山县| 哈尔滨市| 绥棱县| 蓬安县| 时尚| 宁武县| 工布江达县| 济源市| 上思县| 丹江口市| 时尚| 丘北县| 河池市| 松溪县| 磴口县| 永川市| 屏南县| 伊宁县| 仁化县| 昌黎县| 诸城市| 丁青县| 石楼县| 辽中县| 连云港市| 泸州市| 临湘市| 内乡县| 莒南县| 霍山县| 阿城市| 尼勒克县| 庄浪县| 滨州市| 广灵县| 新干县| 南华县| 长治市| 长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