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知識點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考點1-1 孫中山(1866-1925 )
1、孫中山簡介:孫中山,名文,號逸仙,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
2、 孫中山事跡:
(1)少年壯志,投身民主革命:
①成立興中會;②發動廣州起義;③成立中國同盟會;④提出三民主義;⑤領導廣西起義;⑥準備廣州起義;⑦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推翻帝制維護民主共和:
①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封建帝制),建立
了中華民國;②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③發起二次革命;④號召護國戰爭、領導護法運動。
(3)國共合作,接受共產國際幫助:
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創立黃埔軍校
【注】孫中山稱譽:①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 ②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③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④三民主義的倡導者;⑤中華民國國父;⑥近代民主革命家
考點1-2 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1、上書失敗(走上革命道路):
1894年,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圖強遭到拒絕。隨后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
2、成立團體(成立興中會):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聯合華僑,成立興中會(性質: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注】區分:興中會-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同盟會-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領導起義(發動廣州起義):
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準備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10月,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流亡海外,為繼續革命作準備。
【注】孫中山相關言論:
(1)“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2)“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因不愿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這三樣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本意,達到這三樣目的之后,我們中國當成為至為完美的國家”
(3)“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
4、評價: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國近代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和偉大的愛國者。
考點1-3 中國同盟會
1、時間:1905年8月
2、背景: ①《辛丑條約》簽訂后,國內革命情緒日益高漲;
②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
③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3、地點:日本東京
4、目的: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
5、內容:
(1)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2)領導機構: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建立領導機構
(3)機關報:創辦《民報》為同盟會機關報
6、性質(地位):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7、影響、意義: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考點1-4 三民主義
1、提出: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
2、內容:
(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前提):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韃虜-滿清貴族統治 局限-沒有明確提出反帝)
(2)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核心):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議會制共和國,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
(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補充和發展):核定全國地價,國家根據核定地價征收地租稅,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
【注】已實現:民族主義-推翻清政府,結束封建君主專制。
民權主義-創建中華民國
未實現:民生主義
3、意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考點1-5 孫中山、華盛頓、拿破侖比較
項目 華盛頓 拿破侖 孫中山
不同點 領導美國獨立戰爭取得勝利,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鞏固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 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 都領導了資產階級革命; 都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發展
資產階級政治家的歷史作用 (1)都在本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都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了本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進程
考點2-1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辛亥年)
2、背景:
(1)政治:《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論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經濟: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為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
(3)思想: 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啟蒙運動)
②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如: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這些著作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4)組織: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同盟會)
(5)階級: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壯大并登上歷史舞臺
(6)其它: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3、領導階級(人物):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為代表、黃興、宋教仁)
【注:】 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洋務派
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
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
4、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注】洋務運動-自強求富
戊戌變法-變法圖強
辛亥革命-三民主義
5、目的: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6、學習(探索)層面:政治制度
7、革命準備(奠基:革命志士的奮斗):1906年-1911年先后進行
(1)萍瀏醴起義(1906年冬):
①人物:劉道一、蔡紹南
②概況:1906年冬,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鄉、瀏陽、醴陵發動武裝起義。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2)安慶起義(1907年夏):
①人物:徐錫麟、秋瑾
②概況:1907年夏,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徐錫麟死難;革命黨人秋瑾在紹興準備策應,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難。
(3)廣西起義(1907年):
①人物:孫中山、黃興
②概況:1907年孫中山、黃興策劃領導廣西起義,因彈藥缺乏,最終失敗
(4)黃花崗起義(1911年):
①人物:孫中山、黃興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②概況:1911年,黃興領導起義,因眾寡懸殊最終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8、高潮: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
(2)主要力量:湖北新軍中傾向革命的士兵(孫中山未參與)
(3)概況:新軍工程營起義→奪取軍械庫→進攻總督衙門→占領武昌城→奪取武漢三鎮→湖北軍政府成立,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各省響應
①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他們奪取軍械庫,占領武昌城。隨后,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
②1911年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
③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
(4)影響:振奮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精神,推動了全國各地的自發斗爭迅速發展,形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高潮。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清政府仍然存在,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
9、結果: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經過:(1)武昌起義勝利后,湖北軍政府與袁世凱交涉,力圖通過和平方式實現共和;
(2)孫中山也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他即行辭職,并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3)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軟硬兼施下,清帝(宣統)退位,清朝260多年統治結束;
(4)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并推薦袁世凱為繼任臨時大總統;
(5)袁世凱通電擁護共和后,1912年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6)為了限制袁世凱權力,孫中山提出臨時政府設在南京、新任大總統應到南京就職等條件,但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為借口(自己制造的“兵變”),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參議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職。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10、性質: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1、重要成果:(1)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2、歷史意義/影響(成功):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封建帝制)的終。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推動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2)經濟:推翻了封建帝制,為資產階級減小了阻力,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展實業的法令,鼓勵發展實業,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思想: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4)社會生活: ①百姓從清王朝的臣民變為中華民國的“國民”或"人民”,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②促進了近代民眾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從封建愚昧向文明開化的轉變;
③提倡平等觀念,革除陋習舊俗,推動了社會觀念的轉變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
13、局限性(失敗):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發生改變,民主革命的歷程依然艱難曲折
14、失敗原因:(1)資產階級革命派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2)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3)脫離中國國情,沒有充分發動人民群眾,群眾基礎薄弱,革命不徹底;
(4)中外反動勢力強大
15、啟示(認識):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道路(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行不通;
(2)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
考點2-2 中華民國的建立
1、時間:1912年1月1日
2、背景: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獨立,革命形勢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
3、概況:(1)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2)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 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
(3)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成立臨時參議院,由各省的會議代表任參議員
【注】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換算
公元紀年-1912+1=民國紀年
4、代表階級:資產階級
3、地位:是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注】戊戌變法-君主立憲-學日本;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學美國
考點2-3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1、頒布時間:1912年3月11日
2、目的:限制袁世凱的權利
3、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注】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步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4、內容:(1)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2)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4)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
5、意義/影響: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的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考點2-延伸1:四次探索運動比較
不同點
運動名稱 領導階級 學習層面 思想主張 目的 性質 特點
洋務運動 地主階級洋務派 (李鴻章) 器物 自強求富 維護清朝統治 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從技術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戊戌變法 資產階級維新派 (康有為) 政治制度 變法圖強 建立君主立憲制 是一次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
辛亥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派 (孫中山) 政治制度 三民主義 追求民主共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新文化運動 激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陳獨秀) 思想文化 民主科學 追求民主和科學 改造國民性 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相同點
運動名稱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背景 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目的 救亡圖存,擺脫民族危機,實現國家富強
方法 學習西方
影響 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對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獨立、富強起到一定作用。
艱難原因 清政府的腐敗、封建制度的落后 列強的侵略
啟示 資產階級改良或革命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道路上行不通 只有共產黨才能帶領國家走向復興
考點2- 延伸2: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比較
項目 洋務派 維新派 革命派
不同點 主張不同 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 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日-君主立憲制) 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美-民主共和制)
目的不同 維護清朝統治 建立君主立憲制,救亡圖存 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相同點 都主張通過向西方學習,改變中國落后面貌; 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考點2-拓展3:三次歷史巨變
巨變 巨變 人物 指導思想 概況
第一次 辛亥革命 孫中山 三民主義 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
第二次 新中國成立和三大改造 毛澤東 毛澤東思想 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進行三大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第三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鄧小平 鄧小平理論 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使中國開始富強起來
考點3-1 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
1、背景: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2、獨裁統治:
(1)背景: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2)措施:
①破壞內閣制: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為了建立獨裁統治,公然背棄誓言,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
②刺殺宋教仁:1913年春,準備北上組閣的同盟會會員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宋案”發生后,袁世凱遭到國內輿論的譴責,決定以武力鎮壓國民黨,下令罷免由國民黨人擔任的江西、廣東、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③鎮壓二次革命:孫中山、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的“二次革命”,遭到袁世凱鎮壓。
3、復辟帝制:
(1)前期準備:對內獨裁統治,對外賣國求榮
①對內(政治):①鎮壓二次革命后,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②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③修改總統選舉法,總統可無限任期,可指定繼承人。
②對外(外交):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以換取日本的支持
【注】:
①謀正式總統: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隨即又下令解散國民黨;
②1914年初,袁世凱解散國會;
③謀終身總統: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接著,又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
④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聘用日本人為顧問等),以換取日本的支持。
⑤謀帝制: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在元旦舉行登基大典
(2)概況(護國戰爭):①1915年末,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在元旦登基。
②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1915年底,蔡鍔等掀起護國戰爭
(3)結果:袁世凱的復辟活動,令舉國嘩然。引發護國戰爭,北洋軍隊人心渙散,節節敗退,不少省份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
(4)認識: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說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袁世凱倒行逆施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
【注】護法運動:袁世凱死后,繼任的北洋統治者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孫中山于1917年秋開展護法運動,但最后南北軍閥達成妥協,孫中山被排擠出政府,1918年5月護法運動失敗。
考點3-2 北洋軍閥混戰
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
2、目的:爭奪地盤和鞏固割據政權
3、手段: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割據混戰
4、影響:使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注】影響:
(1)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
(2)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
5、主要派系(表現):
派別 代表人物 控制區域
直系軍閥 馮國璋、曹錕 江蘇、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軍閥 段祺瑞 掌握北京政府,并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
奉系軍閥 張作霖 東北
滇系軍閥 唐繼堯 云南、貴州
桂系軍閥 陸榮廷 廣東、廣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城县| 平遥县| 丹巴县| 克拉玛依市| 西畴县| 商丘市| 中方县| 遂昌县| 香格里拉县| 临泉县| 监利县| 鲁甸县| 兴安盟| 永德县| 康乐县| 九江县| 阿坝县| 灵丘县| 兴仁县| 离岛区| 英超| 高碑店市| 马关县| 涟源市| 平度市| 遵化市| 鄂尔多斯市| 贺兰县| 米泉市| 嘉鱼县| 故城县| 广东省| 灵武市| 永和县| 石屏县| 申扎县| 黄龙县| 始兴县| 井研县| 鲁甸县|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