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15講 兩次鴉片戰爭 講義階段特征:總體特征:晚清時期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進行抗爭和探索救國之路的時期,逐漸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具體表現:1.政治上: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被迫融入西方條約體制;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洋務派地方漢族官僚崛起,沖擊了清朝中央集權。2.經濟上:列強的經濟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推動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沖擊了中國傳統經濟結構,推動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拉開了中國近代化序幕,也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戰后,民族工業初步發展。3.思想文化上:清朝統治者“天朝上國”觀念受到沖擊;西學東漸風潮興起,主要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但并未付諸實踐;洋務派在“中體西用”指導下開展洋務運動。4.社會生活: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西方生活方式傳入并與中國社會生活碰撞交融;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禮儀受到沖擊,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課標要求:1.認識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及意義。2.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近幾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年份 試卷 考點江蘇卷 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2024 甘肅卷 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浙江卷1月 片面最惠國待遇;鴉片戰爭山東卷 鴉片戰爭(主觀題)2023 河北卷 鴉片戰爭和《北京條約》的簽訂北京卷 鴉片戰爭天津卷 第二次鴉片戰爭原因2022 全國甲卷 鴉片戰爭后的晚清對外貿易湖北卷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河北卷 鴉片戰爭的影響湖北卷 西學東漸北京卷 “開眼看世界”高考命題趨勢:1.高考注重考查列強侵略對中國的影響,強調對現象的深層次解讀。2.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中的外交斗爭等可能成為新的命題點。高考備考建議:1.兩次鴉片戰爭:全球視野下的19世紀中期;兩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戰爭的影響。2.清政府外交及思想的變化。時空坐標及主要內容線索:教學內容:考點1: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考點2:兩次鴉片戰爭考點3:開眼看世界教學過程:中國近代史簡介: (1840——1949)階段劃分: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特征:(1)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①1840-1895年:工業文明沖擊下的變革與轉型: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由農耕文明時代開始向工業文明時代演進。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體現最明顯。3.特征:(1)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②1895-1919年:近代中國的覺醒與探索:覺醒、探索構成了這一時期的主旋律。這一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這一過程既有民族危機的加深,也有自然經濟加快解體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中國革命確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無產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斗爭,最終贏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勝利。4.主要矛盾:(1)民族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2)階級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5.主題:近代化:(1)政治上:一是列強發動侵華戰爭,中國陷入災難深淵;二是中國奮起抗爭求索,帝制受到致命沖擊(法制治化、民主化);(2)經濟上:一是小農經濟開始解體,中國卷入世界市場;二是近代工業蹣跚起步,民族資本艱難成長(工業化、市場化);(3)思想文化上:西學東漸,謀求民族獨立自強成為近代思想主流 (科學化或理性化);(4)社會生活上:西風東飄,社會生活和風俗的演進,工業文明的城市化發展成為中國趨勢(城市化、多樣化、西化)。6.四條基本線索:(1)屈辱史(侵略史):外國資本主義與中國反動勢力相勾結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2)抗爭史:中國人民為改變屈辱地位,奮起抗爭、反抗侵略、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的抗爭史;(3)探索史:先進的中國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探索史;(4)發展史:近代工業、近代科技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史。考點1: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結合選擇性必修2)(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形勢:歐美各國在世界各地為了擴大市場、獲得更便宜的原料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并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亞洲尤其中國,但清朝對世界形勢的變化渾然不覺。1.英國:英國掌握著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英國在美洲、非洲奪取殖民地的同時,把目標對準了亞洲。2.法國:從越南打開侵入亞洲的缺口。3.俄國:19世紀40年代,勢力侵及中國東北和新疆地區。4.美國:積極參與到侵華活動中。(二)19世紀中期中西對比:提示:本質上的差異在于:西方已進入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階段,中國仍處于落后的封建農耕文明時代。考點2:兩次鴉片戰爭(一)鴉片戰爭(1840—1842年)1.原因:(1)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蓄意打開中國國門,使中國淪為其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2)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借口)。政府禁煙的決心。1839年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前往廣州禁煙,從6月3日至25日,在林則徐親自主持下,將沒收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問題思考: 分析鴉片走私對中國的危害并請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禁煙運動的意義。(1)鴉片走私的危害:①中國白銀大量流失;②鴉片煙毒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③加劇了政治腐敗,削弱了軍隊戰斗力;④加重了勞動人民負擔(銀貴錢賤)。(2)禁煙運動的意義:①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在民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②加速了英國對中國的侵略。"虎門銷煙"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腳步,從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③虎門銷煙一方面喚醒了當時中國很多愛國的有識之士,他們開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國"自居。④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2.經過:第一階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進攻廣州、攻陷定海、逼近天津,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查辦,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和英軍談判。第二階段:(1841年6月—1842年8月)占領香港島、進攻吳淞、到達南京江面。3.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一些列不平等條約:(1)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2)1843年,中英簽訂《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被稱為《南京條約》附件)。(3)1844年,美國、法國分別迫使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黃埔條約》。4.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歷史解釋:1.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時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惠、特權或豁免權等待遇。最惠國待遇的取得必須以條約為根據,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國待遇,就是外國要求中國給予最惠國待遇,但它們并不把最惠國待遇給予中國,因此是“片面”的、單方面的。2.領事裁判權:帝國(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不平等條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攫取的一種特權,即它的僑民在當地的民事、刑事訴訟,所在國法庭無權審理,而由它派駐當地的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帝國(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通商都市內“租借”給他們“居留和經商”的地區。在該地區,該資本主義國家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因此,租界也被稱為“國中之國”,嚴重破壞了半殖民地國家的司法主權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思考探究: 清政府對條約內容的理解說明了什么?提示:(1)清政府缺乏國家主權意識,對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嚴重缺乏認知。(2)中國近代的苦難不僅來自外來侵略者,也來自落后和封閉。5.失敗原因:①主觀原因: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落后,軍備廢弛,閉關自守。②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較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海軍,船堅炮利,積極對外擴張。③根本原因:中國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無法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6.啟示:①落后就要挨打成為國人的警鐘。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精神永留史冊。③要重視科技創新,發展生產力。④要有憂患意識和與時俱進的精神。知識拓展: “多元史觀”認識鴉片戰爭的影響①革命史觀:它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侵略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現代化史觀:它客觀上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進程;③整體史觀:它使中國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局面;④社會史觀:鴉片戰爭后,西式服飾、生活方式等傳入中國,沖擊了中國傳統的社會習俗;⑤文明史觀:鴉片戰爭后,西方先進的文明傳入中國。7.戰爭的影響(1)政治: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經濟:自然經濟開始逐漸解體,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便利了西方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有利于近代化進程。(3)思想:沖擊傳統天朝上國觀念,萌發向西方學習的思想。(4)階級:階級結構更為復雜,買辦和早期工人出現。(5)社會: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社會生活近代化。(6)對外: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局面,中國國門被迫開放,中國從朝貢外交轉向近代外交。知識拓展: 從“朝貢體系”到“不平等條約體系”(1)朝貢體系:朝貢體系的立足點是“華夷觀”思想,體現了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定位。“朝貢一冊封”是朝貢體系的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中國居主導地位。(2)不平等條約體系:不平等條約體系是中國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確立的西方列強在華特權制度的總稱。其本質特征是西方列強通過戰爭手段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享有各種特權,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高考真題練習:1.(2024·浙江卷1月)有學者認為:“道光(皇帝)算是個幸運者,白蓮教的事是他父親嘉慶皇帝了結的;洪秀全的大動干戈則留給了他的兒子咸豐皇帝去擔當。但是,他躲開了這些,卻躲不開另一種災難,那就是相繼困擾的邊釁與外患。”下列“邊釁與外患”中,發生于道光時期的是( )A.噶爾丹叛亂 B.鴉片戰爭C.大、小和卓叛亂 D.中法戰爭【答案】B【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結合所學,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發生于道光年間,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B項正確;噶爾丹叛亂發生于康熙年間,排除A項;大、小和卓叛亂發生于乾隆年間,排除C項;中法戰爭發生于光緒年間,排除D項。故選B項。變式訓練:1.《南京條約》簽訂以后,清政府在談判具體細則時堅持以下原則:(一)在商業和私人交往方面讓步,用貿易特權和友誼去收買外國的好戰分子;(二)乞求于文明的等級制禮貌行為以及中國的整個文化優越感來設置各種限制。由此可知,清政府( )A.以維護國家利益作為基本原則 B.維護傳統意識形態C.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D.力圖弘揚中華文化【答案】B【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在《南京條約》簽訂以后,談判具體細則時堅持文明的等級制禮貌行為以及中國的整個文化優越感,可知,清政府維護傳統意識形態,B項正確;據材料“用貿易特權和友誼去收買外國的好戰分子”可知,清政府沒有以維護國家利益作為基本原則,排除A項;《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排除C項;據材料“乞求于文明的等級制禮貌行為以及中國的整個文化優越感來設置各種限制”可知,清政府維護傳統意識形態,而不是弘揚中華文化,排除D項。故選B項。高考真題練習:2.(2024年浙江卷1月)1856年5月2日,美國公使伯駕照會兩廣總督葉名琛,引述中美《望廈條約》第34款“至各口情形不一……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要求修約。與此同時,英國公使包令也援引《望廈條約》要求修約。據此可知( )A.英國利用片面最惠國待遇加緊對中國侵略B.修約成為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C.中國東南邊疆地區的安全遇到嚴重危機D.帝國主義國家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答案】A【詳解】依據材料概括可知:英國公使包令也援引中美《望廈條約》要求修約,依據的是虎門條約中的片面最惠國待遇對中國進行侵略,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英國使用美國條約內容的原因,而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排除B項;材料未說明具體修約內容,不能反映中國東南邊疆地區的安全遇到嚴重危機,排除C項;甲午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D項。故選A項。變式練習:2.1854年,英國向清政府提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外國公使常駐北京、鴉片貿易合法化等18項修約條款。清朝君臣認為《南京條約》是“萬年和約”,不應另立新章,對英國的要求未予理睬。此后A.英國借鎮壓太平軍為名入京施壓B.列強乘機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C.英法兩國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D.英國私自在京設使館區駐兵保護【答案】C【解析】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于1851年,且沒有在北京地區發展,故A錯誤;1894年甲午戰爭后簽訂《馬關條約》,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故B錯誤;1854年,清政府拒絕了英國的修約要求,故英法兩國組成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故C正確;當時英國并沒有私自在京設使館區駐兵保護,故D錯誤。故選C。(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1.爆發原因:(1)根本原因:達到鴉片貿易合法化的目的,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2)直接原因:列強要求修約的請求遭到拒絕。(3)借口: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教材的“歷史縱橫”)、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問題思考: 英國產品在中國滯銷真正的原因?英國人認為是什么?材料一1853年,擁有3.6億人口的中國人均消費英國棉紡織品價值只有0.75便士,而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卻人均消費英國棉紡織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國的1246倍。他們把英國棉紡織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歸結為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享受的特權太少。——《中國近代現代史》材料二 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 ──中美《五口貿易章程》提示:①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②鴉片戰爭后鴉片走私嚴重;③封建剝削沉重,中國農民貧困,購買力低等。2.經過:(1)第一階段(1856—1858年):①過程:英、法兩國發動戰爭(先鋒),美、俄以調停人面目出現(幫兇)。②結束:1858年,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2)第二階段(1858—1860年):①過程:1859年,英、法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線進京換約,進攻大沽炮臺,遭到清軍反擊。大沽站后,英法聯軍率軍艦和陸軍于1860年占領天津。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焚毀圓明園后,進入北京城。②結束: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3.簽訂的條約及主要內容:4.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5.影響:(1)政治: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2)經濟:列強侵略勢力向內地延伸;洋務運動興起;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大量華工出國、下南洋,勞動力外流嚴重。(3)思想:中體西用的洋務思想興起,沖擊了傳統的華夷觀念。(4)外交:中國近代外交體制開始建立。(1861年,總理衙門的設立、向國外派駐使節的嘗試、利用公法知識維護自身國權等行為,表明晚清政權開始較為主動地開展外交活動,有了條約意識和談判意識。)知識鏈接: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選必三)(1)華工的概念:泛指晚清時(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初)赴海外工作的華人勞工,由于都會簽約,又稱契約華工。(2)原因:①19世紀初,奴隸貿易逐漸被禁止,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殖民者的誘騙或綁架;②《北京條約》允許華工出國;③百姓為生計所迫。(3)貢獻:①開發美洲:是美國加利福尼亞金礦開采、中央太平洋鐵路修建的主要勞動力;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成千上萬的華工在種植園勞動。②開發大洋洲:開采金礦、在種植園勞動,促進這些地方的開發。(4)影響:①保留和傳播了中華文化(唐人街);②促進美洲和大洋洲的開發。能力提升: 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延續和擴大”。核心素養: 全面認識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歷史解釋)(1)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逐步加深,主權被嚴重破壞。(2)經濟上:開始了近代化進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客觀上有利于新經濟因素的生長。(3)思想文化上:開始學習西方。列強肆意破壞中國文化遺產,傳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技和思想,促進了中國思想、教育的近代化。(4)對外關系上:國門被打開,開放的通商口岸不斷增加,此時對外開放是被動的,但在客觀上有進步意義。(5)社會生活上:外國的服飾、飲食傳入,西方的社會習俗也傳入中國,沖擊了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6)革命階段上: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這正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特征。高考真題練習:3.(2024年江蘇卷)1850年,上海出現第一家專營進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這類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門市零售為主。1860年以后,內地商人紛紛到上海采購,上海洋布店轉向以批發為主,實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發展反映出( )A.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B.外來經濟因素逐漸滲入C.內地棉紡織業發達 D.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上海洋布店由1850年的1家發展到1858年的十幾家,且由門市零售為主轉變為批發為主,這體現了外來經濟對中國的影響逐漸增強,即外來經濟因素逐漸深入,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上海棉布商店的情況,并未涉及內地棉紡織業的情況,排除C項;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D項。故選B項。變式練習:3.1860年代以后的晚清,江南地區土布業“即用手拉梭機,自紡自織,后即逐步改用鐵木機,織改良土布,并開始染色 產地遍布于江陰、常熟、武進、無錫 以江陰、常熟為豐”。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江南地區( )A.自然經濟基本解體 B.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C.農副產品出口激增 D.紡織行業的近代化初顯【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860年以后,江南地區的傳統土布業逐漸由手拉梭機改為鐵木機,織改良土布,并開始染色。機器在土布行業使用,說明當時江南地區的紡織行業近代化初顯,D項正確;近代中國自然經濟解體是緩慢的,1860年尚未完成解體,排除A項;1860年之后,民族資本主義逐漸初顯,發展緩慢,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提及土布的流向,排除C項。故選D項。考點3:開眼看世界(一)背景:1.中國各階層的反應:(1)統治者階層:封閉、愚昧、腐朽,固守天朝上國觀念,主權意識缺失,與世界脫軌,不知反思與進取?!赌暇l約》簽訂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國位于何方;(2)普通民眾:愚昧與抗爭并存,民族意識尚未覺醒。2.有識之士萌發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二)主要表現:(三)特點:介紹西方,學習西方(學習西方的科技,尤其是軍事技術)。(四)評價: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你如何看待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材料一 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們是孤獨的,這是他們個人的不幸;然中國最優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國的方向,又是整個民族的不幸。這是時代與社會間的落差。在《海國圖志》中......也可以看到無須“師夷”即可“制夷”的言論……土法“制夷”的生動事例......《瀛寰志略》對外部知識的介紹,比魏源更詳盡準確......它對西方的人文制度多有褒評,卻又使用著舊觀念。——茅海建《天朝的崩潰》材料二 學者蔣廷黻[fú]痛惜地說:“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中華民族喪失了20年的寶貴光陰?!?br/>提示:(1)進步性:① 這些中國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②揭開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序幕,邁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③打破了天朝上國的思想禁錮,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開中國近代由愛國而研究、學習西方的先河。(2)局限性:①初步和模糊地了解了西方,未能付諸實踐和突破封建制度;②大多數官僚則仍沉醉于暫時和平的表象。兩次鴉片戰爭并沒有使得中國人真正的蘇醒。高考真題練習:4.(2022年北京卷) 《海國圖志》問世不久即傳入日本,當時著名學者佐久間象山感嘆自己與魏源“所見亦有暗合者”“真可謂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學者感慨道:“使海內盡得觀之,庶乎其為我邊防之一助矣!”這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 )A.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 B.主張中日結盟以反對西方的侵略C.產生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海國圖志》得到一些日本學者的贊同,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中日結盟以反對西方侵略的主張,排除B項;魏源寫作的《海國圖志》并不反對封建專制,排除C項;材料不足以說明中日兩國都掀起了“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排除D項。故選A項。變式練習:4.魏源主持編撰的《海國圖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東亞地區流傳甚廣,其“師夷長技”的觀點不僅催生出了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思想,還啟發了日本“和魂洋才”與朝鮮“東道西器”思想的產生。這可用于說明( )A.東亞已經完全淪為殖民地社會 B.《海國圖志》啟迪了東亞地區的近代化C.東亞新舊勢力之間的妥協合流 D.東亞對西方的學習已經深入文化層面【答案】B【解格】根據材料“不僅催生出了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思想,還啟發了日本‘和魂洋才'與朝鮮‘東道西器'思想的產生”,由此可見《海國圖志》啟迪了東亞地區的近代化的思想,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東亞已經完全淪為殖民地社會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東亞新舊勢力問題,排除B項;材料講的是“師夷長技”的觀點對洋務運動、日本與朝鮮國思想的影響,不是東亞對西方的學習,排除C項。故選B項。課堂總結: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15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